一、行由品
原文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
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遂問客:「誦何經?」
客曰:「金剛經。」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
答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經八餘月。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維,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璧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維,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室,問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維,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喝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
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確碓,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
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曰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
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渡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椿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猶久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裏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譯文
當時,六祖來到寶林寺,韶州刺史韋璩和他的屬僚們來到山裡,請六祖出寶林寺,到城中的大梵寺講堂,為大眾開講佛法。六祖坐到講台上,韋刺史及眾官員三十餘人,儒士學者三十餘人,僧人、比丘尼、道士、百姓等一千多人,一起向六祖行禮,希望聽講佛法要旨。
六祖便開始宣講:(以下為六祖自述)
善求佛道的人們,菩提(覺悟)的本質,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只要用這本心,便可以直接成就佛道。善求佛道的人們,請聽聽惠能得到佛法的經歷。
惠能的父親,籍貫原是范陽人。後來因貶官流放到嶺南地方,成為一名新州的普通百姓。惠能很不幸,父親又早早離開了人世,只留下老母親和孤兒,遷移到南海地方,生活艱辛貧窮。為了生活,進山砍柴,然後到市集上去賣。一次,一位客人買了柴後,要惠能送到客店裡。客人收了柴,惠能得到錢後,正要走出客店,看到一位客人正在誦讀佛經。惠能一聽佛經內容,心裡立刻就明白了經義。
於是就問這位客人:「誦讀的是什麼佛經?」
客人回答說:「是《金剛經》。」
又問客人:「從什麼地方來,如何得到這部佛經?」
客人說:「我從蘄州黃梅縣的東禪寺來。東禪寺是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主持法壇,教化眾生。他的門人有一千多人,我到弘忍大師處禮拜,聽受了這部佛經。大師經常勸導僧侶百姓說,只要遵循持受《金剛經》,就能自見佛性,直接成就佛道。」
惠能聽了客人的這番話後,也是前生有緣,承蒙一位客人拿了十兩銀子送給惠能,要我安置老母親的衣食生活,再到黃梅縣的東禪寺去參禮五祖大師。
惠能將母親的生活安置完畢,便辭別母親,動身去黃梅縣。走了不到三十多天,便到了黃梅縣東禪寺,參禮五祖弘忍大師。
大祖大師問道:「你是哪裡人,想要求什麼?」
惠能回答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的百姓。遠道而來參禮大師,只求成就佛道,不求其它什麼。」
五祖大師說:「你是嶺南人,又是沒有開化的野人,怎麼能成就佛道呢?」
惠能說:「人雖有南北的分別,佛的本性卻沒有南北的不同。沒有開化的人與和尚雖然不一樣,但本具的佛性又有什麼差別呢?」
五祖大師還想和惠能交談,但因見到旁邊還有很多徒弟圍在左右,就讓惠能隨大家去工作。
惠能說:「惠能請問和尚,弟子自心常常生起智慧。人只要不離開自己的本性,就是福田。不知和尚教我做什麼事?」
五祖大師說:「你這個沒有開化的人倒是很聰明。你不要再多說,就到槽廠去。」
惠能從五祖大師那兒退出後,來到後院,有一位行者就派惠能劈柴踏碓,就這樣過了八個多月。五祖一天忽然對惠能說:「我想你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我恐怕有壞人傷害你,就不再和你交談,你知道嗎?」
惠能說:「弟子也知道師父的心意,所以不敢走到大堂之前,不讓他人察覺到。」
五祖一天召集門人,向眾人說:「我告訴各位,世間之人生死問題才是大事,你們每天只是追求福田,而不追求脫離生死苦海。如果自己的本性迷失了,福田怎能救你呢?你們各自回去自己運用智慧,用自己本來所具有的般若之性,各自作一首偈,拿來給我看。如果誰能認識到佛法要意,就將衣缽交付給他,成為第六代祖師。你們趕快去作,不得遲誤。費心思量是沒有用的,因為見悟佛性的人,言談的當下便要見悟佛性。如果能這樣的話,就是在輪刀上陣的當下,也能見到佛性。」
大家聽完吩咐後,回來互相議論說:「我們這些人,不必淨心專意來作偈,再交給和尚,這有什麼用處?神秀上座現在已經是教授師,法嗣一定是他的。我輩之人只是空作偈頌,枉費心力罷了。」其他人聽到這樣的議論後,也心灰意冷,都說我們以後只要仰仗神秀師就可以了,何必再去招惹麻煩作什麼偈呢?
神秀心想,大家不呈送偈文的意思,是因為我是他們的教授師,我必須作一首偈頌呈交五祖和尚。如果不交偈頌的話,五祖和尚怎麼能夠知道我心中對佛法體悟的深淺呢?我呈交偈頌的心意如果只在於求得佛法就對了,如果只是為了得到祖師之位,那就是懷有邪惡的心思了,這和普通人爭奪聖位之心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不呈交偈頌的話,終究不能證得佛法。這真是太難、太難了。
五祖的講經堂前,有三道走廊。準備請畫師盧珍來畫《楞伽經》的經文故事,以及五位祖師的傳承血脈圖畫,以便流傳於世間,受人供養禮敬。神秀作好偈後,幾次想呈交五祖。每走至五祖的講經堂前,心中忐忑不安,汗流遍身,想呈又不敢。這樣前後經歷了四天,有十三次都未呈上偈文。
神秀於是想到,不如將偈文寫在走廊的牆上,由他自己來看。如果五祖說作得好,我就出來行禮叩拜,就此偈是神秀所作。如果五祖說這偈不行,那算我白白在山中多年,受人尊敬,還修什麼佛道。這天夜裡三更時分,神秀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手執燈燭,將偈文寫在走廊南端的牆壁上,表達自己心中對佛法的知見。偈文是這樣的:
色身就是菩提樹,
心識有如明鏡。
要時時勤加擦拭,
不要使它沾惹外塵。
神秀寫完偈文,便回到自己的房中。神秀又想,五祖明天如果看到偈文高興,那就是我神秀與佛法有緣;如果說不行,那自然是我迷惑未明,前生的罪業深重,不該得到佛法。五祖的心意難以猜測,神秀在房裡反覆思想,坐臥不安,一直到五更天明。
五祖早已知道神秀雖已入門,但尚未悟得自己的佛性。天亮後,五祖叫畫師盧珍來寺裡,請他在廊道南端的牆壁上畫圖。忽然見到神秀所寫的偈頌,就很抱歉地對盧供奉說:「供奉不必再畫了,勞駕你從遠方來,實在對不起。經上說:所有的形狀相貌,都是虛妄不實的。留下這首偈,讓人們誦讀學習。依據這首偈來修行,可以避免墮入惡道中;根據這首偈來修行,會得到很大的利益。」五祖要徒弟們燃香禮敬,都誦讀這首偈,就可以見到自性。徒弟們誦念此偈,也都歡喜贊嘆!
五祖三更時叫神秀到方丈室,問他道:「偈是你作的嗎?」
神秀說:「的確是神秀所作,我不敢奢望得到祖師之位。只希望和尚慈悲為懷,看看弟子還有點智慧沒有?」
五祖說:「你作的這首偈,還未見到自性。只在佛門之外,尚未進到裡面。像這樣的見解,要證得至高無上的佛道,是得不到的。要證得無上佛道,須得當下認識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自性不生也不滅,在任何時候,每一個念頭之中都能自已見到。萬象萬物都是相通無阻的,一樣真了,則樣樣都真。萬種境界都是真如所現,真如之心,就是真實的。如果有這樣的認識,那就是無上佛道的自性。你先回去再思考一、兩天,重新作一首偈,拿來給我看。你的偈如果能認識到自性,就將衣缽交付給你。」
神秀向五祖行禮後出來。又過了幾日,神秀的偈還是沒作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就像在夢中一樣,舉止都不得快樂。
又過了兩天,有一個小孩從碓坊經過,高聲唱誦著神秀寫在走廊南端的那首偈。惠能一聽,就知道這首偈沒見到自性。他雖然沒有接受過誰的教導,卻早已明瞭自性的大意。於是就問小孩說:「你誦讀的是什麼偈?」
小孩說:「你這個沒有開化的野蠻人不知道。五祖大師說,世上的人生死問題才是大事。為了要傳付本門衣缽,讓徒弟們作偈呈給祖師。如果誰能明白佛法大意,就傳他衣缽,成為第六代祖師。神秀上座就在走廊南端的牆壁上寫了一首無相偈。五祖大師讓大家都來誦讀,依據這首偈來修行,可以免於墮入惡道之中;依據這首偈來修行,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
惠能說:「我也要誦唸這首偈,以結來世之緣。上人,我在這裡踏碓,也有八個多月了,未曾走到祖師堂前。但望上人帶我到這首偈前行禮叩拜。」
小孩就帶著惠能來到偈前行禮叩拜。惠能說:「惠能不認識字,請上人為我讀一遍。」
這時有一位江州別駕(官名),姓張,名叫日用,便高聲朗讀偈文。惠能聽了之後,就說:「我也有一偈,希望別駕替我寫上。」
別駕說:「你也要作偈,這真是稀有的事!」
惠能對別駕說:「要想學習無上的佛道,不能輕視初學者。地位低下的人也會有卓越的智慧。高貴的人也會埋沒了智慧。如果輕視人,就會有無盡的罪過。」
別駕說:「你只管讀出偈文,我為你寫上。你如果得了佛法,應該先渡化我,不要忘了這話。」
惠能的偈是這樣的:
本來就沒有菩提樹,
本來也沒有明鏡台,
本來就沒有任何東西存在,
到哪裏去沾惹塵埃?
這首偈寫在牆壁上後,眾人都十分驚奇,無不感嘆訝異。並議論紛紛地說:「真是奇蹟呀!不能以貌取人,才到這地方沒有多久,就使他成了肉身菩薩!」
五祖看到大家對此偈十分驚訝奇怪,恐有人會傷害惠能,於是就拿鞋將偈擦掉,並對大家說:「這偈也沒有見到自性。」大家也覺得是這樣。
第二天,五祖大師悄悄來到碓坊,看到惠能腰上繫著一塊石頭吃力地樁米,便自言自語說:「追求佛道的人,為了佛法而忘了自已,就是這樣吧!」於是就問道:「米熟了沒有?」
惠能回答:「米已經熟了很久,但還欠篩檢。」
五祖用柱杖敲了石碓三下就走了。惠能立即明白了五祖的心意,三更鼓響時,悄悄地來到五祖的住室。
五祖用袈裟將二人圍在一塊,不讓別人看見,在裡面為惠能講說《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當下就徹底明白任何事物都離不開人的自性。於是就向五祖說:「我沒有想到,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我沒有想到,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我沒有想到,自性本來就是圓滿具足的;我沒有想到,自性本來就是不動不搖的;我沒有想到,萬象萬物都是從自性中生起的。」
作者簡介:
蕭振士 一九五六年生,台灣南投人,台中一中,文化大學史學系,三民主義研究所畢,長期從事佛教史編輯,佛經編譯工作。已發表作品有《心經?金剛經易讀》、《六祖壇經易讀》、《楞嚴經全譯易讀》、《佛陀原傳?阿含經初分》、《華嚴經易讀?入法界品(上、下冊)》、《大般涅槃經易讀?見性成佛(上、中、下冊)》。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蕭振士
優惠價: 9 折, NT$ 198 NT$ 220
限量商品已售完
一、行由品
原文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
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遂問客:「誦何經?」
客曰:「金剛經。」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
答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經八餘月。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維,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璧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維,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室,問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維,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喝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
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確碓,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
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曰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
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渡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椿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猶久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裏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譯文
當時,六祖來到寶林寺,韶州刺史韋璩和他的屬僚們來到山裡,請六祖出寶林寺,到城中的大梵寺講堂,為大眾開講佛法。六祖坐到講台上,韋刺史及眾官員三十餘人,儒士學者三十餘人,僧人、比丘尼、道士、百姓等一千多人,一起向六祖行禮,希望聽講佛法要旨。
六祖便開始宣講:(以下為六祖自述)
善求佛道的人們,菩提(覺悟)的本質,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只要用這本心,便可以直接成就佛道。善求佛道的人們,請聽聽惠能得到佛法的經歷。
惠能的父親,籍貫原是范陽人。後來因貶官流放到嶺南地方,成為一名新州的普通百姓。惠能很不幸,父親又早早離開了人世,只留下老母親和孤兒,遷移到南海地方,生活艱辛貧窮。為了生活,進山砍柴,然後到市集上去賣。一次,一位客人買了柴後,要惠能送到客店裡。客人收了柴,惠能得到錢後,正要走出客店,看到一位客人正在誦讀佛經。惠能一聽佛經內容,心裡立刻就明白了經義。
於是就問這位客人:「誦讀的是什麼佛經?」
客人回答說:「是《金剛經》。」
又問客人:「從什麼地方來,如何得到這部佛經?」
客人說:「我從蘄州黃梅縣的東禪寺來。東禪寺是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主持法壇,教化眾生。他的門人有一千多人,我到弘忍大師處禮拜,聽受了這部佛經。大師經常勸導僧侶百姓說,只要遵循持受《金剛經》,就能自見佛性,直接成就佛道。」
惠能聽了客人的這番話後,也是前生有緣,承蒙一位客人拿了十兩銀子送給惠能,要我安置老母親的衣食生活,再到黃梅縣的東禪寺去參禮五祖大師。
惠能將母親的生活安置完畢,便辭別母親,動身去黃梅縣。走了不到三十多天,便到了黃梅縣東禪寺,參禮五祖弘忍大師。
大祖大師問道:「你是哪裡人,想要求什麼?」
惠能回答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的百姓。遠道而來參禮大師,只求成就佛道,不求其它什麼。」
五祖大師說:「你是嶺南人,又是沒有開化的野人,怎麼能成就佛道呢?」
惠能說:「人雖有南北的分別,佛的本性卻沒有南北的不同。沒有開化的人與和尚雖然不一樣,但本具的佛性又有什麼差別呢?」
五祖大師還想和惠能交談,但因見到旁邊還有很多徒弟圍在左右,就讓惠能隨大家去工作。
惠能說:「惠能請問和尚,弟子自心常常生起智慧。人只要不離開自己的本性,就是福田。不知和尚教我做什麼事?」
五祖大師說:「你這個沒有開化的人倒是很聰明。你不要再多說,就到槽廠去。」
惠能從五祖大師那兒退出後,來到後院,有一位行者就派惠能劈柴踏碓,就這樣過了八個多月。五祖一天忽然對惠能說:「我想你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我恐怕有壞人傷害你,就不再和你交談,你知道嗎?」
惠能說:「弟子也知道師父的心意,所以不敢走到大堂之前,不讓他人察覺到。」
五祖一天召集門人,向眾人說:「我告訴各位,世間之人生死問題才是大事,你們每天只是追求福田,而不追求脫離生死苦海。如果自己的本性迷失了,福田怎能救你呢?你們各自回去自己運用智慧,用自己本來所具有的般若之性,各自作一首偈,拿來給我看。如果誰能認識到佛法要意,就將衣缽交付給他,成為第六代祖師。你們趕快去作,不得遲誤。費心思量是沒有用的,因為見悟佛性的人,言談的當下便要見悟佛性。如果能這樣的話,就是在輪刀上陣的當下,也能見到佛性。」
大家聽完吩咐後,回來互相議論說:「我們這些人,不必淨心專意來作偈,再交給和尚,這有什麼用處?神秀上座現在已經是教授師,法嗣一定是他的。我輩之人只是空作偈頌,枉費心力罷了。」其他人聽到這樣的議論後,也心灰意冷,都說我們以後只要仰仗神秀師就可以了,何必再去招惹麻煩作什麼偈呢?
神秀心想,大家不呈送偈文的意思,是因為我是他們的教授師,我必須作一首偈頌呈交五祖和尚。如果不交偈頌的話,五祖和尚怎麼能夠知道我心中對佛法體悟的深淺呢?我呈交偈頌的心意如果只在於求得佛法就對了,如果只是為了得到祖師之位,那就是懷有邪惡的心思了,這和普通人爭奪聖位之心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不呈交偈頌的話,終究不能證得佛法。這真是太難、太難了。
五祖的講經堂前,有三道走廊。準備請畫師盧珍來畫《楞伽經》的經文故事,以及五位祖師的傳承血脈圖畫,以便流傳於世間,受人供養禮敬。神秀作好偈後,幾次想呈交五祖。每走至五祖的講經堂前,心中忐忑不安,汗流遍身,想呈又不敢。這樣前後經歷了四天,有十三次都未呈上偈文。
神秀於是想到,不如將偈文寫在走廊的牆上,由他自己來看。如果五祖說作得好,我就出來行禮叩拜,就此偈是神秀所作。如果五祖說這偈不行,那算我白白在山中多年,受人尊敬,還修什麼佛道。這天夜裡三更時分,神秀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手執燈燭,將偈文寫在走廊南端的牆壁上,表達自己心中對佛法的知見。偈文是這樣的:
色身就是菩提樹,
心識有如明鏡。
要時時勤加擦拭,
不要使它沾惹外塵。
神秀寫完偈文,便回到自己的房中。神秀又想,五祖明天如果看到偈文高興,那就是我神秀與佛法有緣;如果說不行,那自然是我迷惑未明,前生的罪業深重,不該得到佛法。五祖的心意難以猜測,神秀在房裡反覆思想,坐臥不安,一直到五更天明。
五祖早已知道神秀雖已入門,但尚未悟得自己的佛性。天亮後,五祖叫畫師盧珍來寺裡,請他在廊道南端的牆壁上畫圖。忽然見到神秀所寫的偈頌,就很抱歉地對盧供奉說:「供奉不必再畫了,勞駕你從遠方來,實在對不起。經上說:所有的形狀相貌,都是虛妄不實的。留下這首偈,讓人們誦讀學習。依據這首偈來修行,可以避免墮入惡道中;根據這首偈來修行,會得到很大的利益。」五祖要徒弟們燃香禮敬,都誦讀這首偈,就可以見到自性。徒弟們誦念此偈,也都歡喜贊嘆!
五祖三更時叫神秀到方丈室,問他道:「偈是你作的嗎?」
神秀說:「的確是神秀所作,我不敢奢望得到祖師之位。只希望和尚慈悲為懷,看看弟子還有點智慧沒有?」
五祖說:「你作的這首偈,還未見到自性。只在佛門之外,尚未進到裡面。像這樣的見解,要證得至高無上的佛道,是得不到的。要證得無上佛道,須得當下認識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自性不生也不滅,在任何時候,每一個念頭之中都能自已見到。萬象萬物都是相通無阻的,一樣真了,則樣樣都真。萬種境界都是真如所現,真如之心,就是真實的。如果有這樣的認識,那就是無上佛道的自性。你先回去再思考一、兩天,重新作一首偈,拿來給我看。你的偈如果能認識到自性,就將衣缽交付給你。」
神秀向五祖行禮後出來。又過了幾日,神秀的偈還是沒作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就像在夢中一樣,舉止都不得快樂。
又過了兩天,有一個小孩從碓坊經過,高聲唱誦著神秀寫在走廊南端的那首偈。惠能一聽,就知道這首偈沒見到自性。他雖然沒有接受過誰的教導,卻早已明瞭自性的大意。於是就問小孩說:「你誦讀的是什麼偈?」
小孩說:「你這個沒有開化的野蠻人不知道。五祖大師說,世上的人生死問題才是大事。為了要傳付本門衣缽,讓徒弟們作偈呈給祖師。如果誰能明白佛法大意,就傳他衣缽,成為第六代祖師。神秀上座就在走廊南端的牆壁上寫了一首無相偈。五祖大師讓大家都來誦讀,依據這首偈來修行,可以免於墮入惡道之中;依據這首偈來修行,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
惠能說:「我也要誦唸這首偈,以結來世之緣。上人,我在這裡踏碓,也有八個多月了,未曾走到祖師堂前。但望上人帶我到這首偈前行禮叩拜。」
小孩就帶著惠能來到偈前行禮叩拜。惠能說:「惠能不認識字,請上人為我讀一遍。」
這時有一位江州別駕(官名),姓張,名叫日用,便高聲朗讀偈文。惠能聽了之後,就說:「我也有一偈,希望別駕替我寫上。」
別駕說:「你也要作偈,這真是稀有的事!」
惠能對別駕說:「要想學習無上的佛道,不能輕視初學者。地位低下的人也會有卓越的智慧。高貴的人也會埋沒了智慧。如果輕視人,就會有無盡的罪過。」
別駕說:「你只管讀出偈文,我為你寫上。你如果得了佛法,應該先渡化我,不要忘了這話。」
惠能的偈是這樣的:
本來就沒有菩提樹,
本來也沒有明鏡台,
本來就沒有任何東西存在,
到哪裏去沾惹塵埃?
這首偈寫在牆壁上後,眾人都十分驚奇,無不感嘆訝異。並議論紛紛地說:「真是奇蹟呀!不能以貌取人,才到這地方沒有多久,就使他成了肉身菩薩!」
五祖看到大家對此偈十分驚訝奇怪,恐有人會傷害惠能,於是就拿鞋將偈擦掉,並對大家說:「這偈也沒有見到自性。」大家也覺得是這樣。
第二天,五祖大師悄悄來到碓坊,看到惠能腰上繫著一塊石頭吃力地樁米,便自言自語說:「追求佛道的人,為了佛法而忘了自已,就是這樣吧!」於是就問道:「米熟了沒有?」
惠能回答:「米已經熟了很久,但還欠篩檢。」
五祖用柱杖敲了石碓三下就走了。惠能立即明白了五祖的心意,三更鼓響時,悄悄地來到五祖的住室。
五祖用袈裟將二人圍在一塊,不讓別人看見,在裡面為惠能講說《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當下就徹底明白任何事物都離不開人的自性。於是就向五祖說:「我沒有想到,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我沒有想到,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我沒有想到,自性本來就是圓滿具足的;我沒有想到,自性本來就是不動不搖的;我沒有想到,萬象萬物都是從自性中生起的。」
作者簡介:
蕭振士 一九五六年生,台灣南投人,台中一中,文化大學史學系,三民主義研究所畢,長期從事佛教史編輯,佛經編譯工作。已發表作品有《心經?金剛經易讀》、《六祖壇經易讀》、《楞嚴經全譯易讀》、《佛陀原傳?阿含經初分》、《華嚴經易讀?入法界品(上、下冊)》、《大般涅槃經易讀?見性成佛(上、中、下冊)》。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