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兩字不斷被大聲疾呼,因為自從經歷了20世紀後期的擴張時代,地球已經喪失了永續的可能性。
在1950年到2000年的半個世紀中,世界人口從25億變成61億,增加到2.4倍,同時,全球GDP、石油消耗量、發電容量、小麥的年產量也分別增加到8.1倍、7.3倍、21倍、4.1倍,自有人類以來消耗的各種資源,超過八成集中消費在這個時代,結果讓我們的物質生活遠較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富足,都要方便。
但是相反的,因為過度消耗地球資源,排出超過地球自淨力的有害物質,使地球資源枯竭,環境破壞更加嚴重。在未來的這50年,已經不可能再以擴張時代的速度擴大經濟,餵養人口的農田已經開發到達物理極限,撐起擴張時代的石油如果依照目前的速度繼續被消耗,應該不到2050年就要用盡。
為了讓地球永續存在,至少必須滿足三個要件:
◎確實認知地球的有限:
大多數的金屬等地下資源經過不斷使用終會枯竭,排放超出地球自淨力的有害物質會惡化地球環境,因此大家都在尋求與有限的地球折衝的方法。
◎生態系的全面保全:
除了生態系的資源外,我們還必須守護生態系的非貨幣價值,例如乾淨的水及空氣、穩定的氣溫、帶給人們的安心及癒療效果等。
◎維護下一代的利益:
我們這一代如果再繼續消耗有限資源,未來的人們可以利用的資源就要減少,排放過量有害物質,就無法將健全的環境留給下一代。我們需要採取行動,讓未來的世代跟我們一樣享受到地球的恩惠。
地球臨界時代的企業不被允許忽視永續經營,必須從「為股東賺錢的企業」脫皮變身成為「為社會所需要的企業」。企業當然應該追求利潤,但是建構不破壞環境、沒有歧視的健全職場也很重要。為此,必須要有明確的企業理念,沒有理念的企業經營即使成功也無法持續,最終還是會消失。
本書採用了「自然滿意度曲線B點左側世界與右側世界」的新手法,藉以解釋對企業而言的永續為何,並介紹用以佐證的許多案例,提供存活在地球臨界時代的指標。企業積極努力建構永續社會,也有助避開全球性的危機。
章節試閱
為什麼大家開始疾呼要讓環境與經濟兩立呢?「讓環境與經濟兩立」是永續社會的條件。重視環境經濟就要停滯,相反的,優先經濟環境就要惡化,兩者已經陷入一種二選一的關係。
想想跟孩子一起玩氣球的情景,氣球因為吹氣膨脹變大,但是超過極限就要爆破,因為氣球的伸縮率有限。吹氣使氣球不至於破裂又脹得剛好,就能跟孩子享受傳接球的樂趣。人類跟地球的相處也很像吹氣球,我們為了過高品質的富足生活,需要地球上的各種資源,用完資源後(消費)一定會產生廢棄物,要丟棄到自然界的某個角落。
在有限的地球過度使用資源,資源終將見底、用罄,而持續地將大量超過地球淨化能力的有害物質排放到自然界,地球環境將會惡化。如果我們能夠好好使用地球資源,讓它循環並將有害廢棄物的量控制在地球可以淨化的範圍,地球便能生生不息,舉例來說,我們每天吃三餐(能源),從事各種活動,並且製造老舊廢物,將它們排出體外。攝取的能量與排泄物,在進與出之間若能維持適當平衡,我們的身體就能維持健康。地球與我們的身體都是有限的,不正視這個「有限」,反覆過度消費與過度排放,地球環境會快速惡化,地球資源也會逐漸枯竭,這正是現代社會所面臨環境問題的本質。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時代(西元前四千年左右)大規模砍伐森林,人口集中在都市地區,並興建宏偉壯大的神殿,雖然已經懂得灌溉,有計畫地調度糧食,但是因為將森林砍伐殆盡,以及鹽害持續對農業的影響,幾個世紀後就瓦解了。因此人類與環境的對立從很久以前開始就已經零星出現在某些地區,演變成常態則是在十七世紀歐洲的科學革命以後。科學革命在十八世紀後孕育出啟蒙思想,啟蒙思想包括了牛頓力學所代表的現代科學,以及應用發展出的技術所建構的現代人文主義,更加深了對人類理性不可動搖的信賴。十七世紀的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Bacon)解釋現代科學指出「知識就是力量」,現代科學在「征服、統治兇暴自然,改造自然對人類有益才是進步」的堅強信念下發展成形。始於十八世紀後半工業革命以後的現代社會在這樣的思考背景下大膽改造自然,孕育出掠奪資源型的生產技術,埋頭追求物質富足。誕生歐洲的現代科技社會在之後的幾個世紀傳遍整個地球。發展過程中,顛覆了「因為有豐富自然恩澤才有人類社會」這個清楚的道理,也就是「自然是母親而人類社會是孩子」的認知,自然被貶為人類經濟活動下的附庸。為了經濟成長、經濟發展,犧牲(改造、掠奪資源、破壞環境等)自然是應該的,在這個經濟至上主義概念的抬頭下,發展經濟比任何事都重要的現代社會於焉形成。
在一九五○年到二○○○年這半個世紀中,世界人口從二十五億變成六十一億,增加二.四倍,同時,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石油消耗量、發電容量、小麥的年產量也分別增加八.一倍、七.三倍、二十一倍、四.一倍。自有人類以來消耗的各種資源,超過八成集中消費在這個時代,結果讓我們的物質生活遠較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富足、方便。
但是相反的,因為過度消耗地球資源,過度排出超過地球自淨力的有害物質,使地球資源枯竭,環境破壞更加嚴重。在未來的這五十年,已經不可能再以擴張時代的速度擴大經濟,餵養人口的農田已經開發到達物理極限,支持擴張時代的石油如果依照目前的速度繼續被消耗,應該不到二○五○年就要用盡。過去消耗大量化石燃料在內的地球資源,急速發展經濟的作法已經看到盡頭,這也是大家要追求有效活用有限能源及資源,不讓地球環境再惡化的新哲學、理念、行為準則、生活型態的原因。
未來,人類必須珍惜有限資源,規劃新的資源循環模式以及生活型態,不讓有害廢棄物進一步惡化地球環境,與自然共生。生於現代的我們不知道是幸或不幸,正處於歷史的重大轉折點,肩負著創造全新生存模式的命運。我們不能把這樣的現實當成痛苦,反而應該視它為機會,以身為開創與自然共存的全新地球文明的舵手為驕傲,自然就會湧現新的勇氣。首先要有告別過度消費、過度排放的時代的信念,這是創造永續社會的出發點。
本世紀最大的環境破壞就是地球暖化,在過去的一百年,地球溫度最高的五年中的四年,都集中在二○○○年以後,具體來說是二○○二年到二○○五年的四年,另外的一年則是一九九八年,我們可以簡單推測出地球暖化的轉折點就是在本世紀初的那幾年。地球表面溫度的急速上升對大氣以及洋流流動產生很大的影響,讓異常氣候在全球各地發生。侵襲大都市的熱浪、巨型颱風、颶風的異常發生、漲潮、洪水、旱災以及沙漠化現象的擴大、全球各地頻繁發生的森林火災……,異常氣候變成常態,開始威脅人類的生存條件。目前的生活型態以及經濟活動繼續下去的結果是地球暖化會更加嚴重,本世紀後期海平面上升、沙漠化現象擴大,再加上旱災使糧食取得困難,將讓幾億人口變成環境難民,又因為缺水,國際紛爭勢必在各地越演越烈。因此我們需要與有限地球共存的智慧,採取行動有效活用有限的地球資源、抑制有害物質的過度排放,才有機會讓地球永續存在。對企業來說為了讓地球永續存在,至少必須滿足三個要件。第一是「確實認知地球的有限」。大多數的金屬等地下資源經過不斷使用終會枯竭,排放超出地球自淨力的有害物質會惡化地球環境,因此大家都在尋求與有限的地球折衝的方法。第二是「生態系的全面保全」。除了生態系的資源外,我們還必須守護生態系的非貨幣價值,例如乾淨的水及空氣、穩定的氣溫、帶給人們的安心及癒療效果等。第三是「維護下一代的利益」。我們這一代如果再繼續消耗有限資源,未來的人們可以利用的資源就要減少;排放過量有害物質,就無法將健全的環境留給下一代。我們需要採取行動,讓未來的世代跟我們一樣享受到地球的恩惠。
為了解決暖化問題,必須集結各門學科加以體系化,橫向連結提出綜合性的解決策略,因此我們企盼「環境科學」這門新科學的誕生。
以環境經濟學為例,環境經濟學試圖引用傳統經濟學的成果、遺產,藉著擴大解釋試圖解決地球環境問題。經濟學有三大基本課題,第一是解決貧窮,第二是矯正不平等,第三是擺脫不景氣,我們可以從傳統經濟學找出解決這三個課題的經濟政策。例如第一個貧窮問題可以靠經濟成長解決,透過成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準,也就能夠解決貧窮問題。第二個矯正不平等則可以藉改革稅制做到,例如導入增加高所得者的所得稅率,將稅收重新分配給低所得者的累進稅率制度,可以改善所得落差。第三個不景氣對策則可以應用凱因斯理論等,不景氣時可以擴大公共投資、減稅,從財政面創造出有效需要。另外,降息以及增加貨幣供給(MoneySupply)則能從金融面刺激景氣擺脫不景氣,也就是說,可以積極策動財政、金融政策使景氣恢復。不過,在地球環境問題越發嚴重的情形下,「第四個課題」已經出現,那就是第二章提到的「永續問題」。我們已經提及經濟規模擴大的結果是環境與經濟陷入不可兩立的困境,而環境與經濟的無法兩立,將使社會失去永續性。不過,因為環境破壞與資源枯竭不屬於市場經濟的問題,不是傳統經濟學直接研究的對象。要利用經濟學的工具(理論、道具)解決市場經濟以外的問題,必須擴大傳統經濟學的架構,將這些問題放進價格機制中,環境經濟學就是起源於這類問題意識的學科。
地球臨界時代的企業不被允許忽視永續經營,必須從「為股東賺錢的企業」變身成為「為社會所需要的企業」。企業當然應該追求利潤,但是建構不破壞環境、沒有歧視的健全職場也很重要。為此,必須要有明確的企業理念,沒有理念的企業經營即使成功也無法持續,最終還是會消失。
企業必須遵守的第一個原則是「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企業必須努力提升企業價值,由上到下形成共同的企業理念,朝相同目標一致行動,這是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對照公司治理的概念,一旦發生醜聞,責任必須由經營高層完全扛下,但是從過去的企業醜聞可以知道,幾乎沒有高層事件一發生便負起全部責任。反而多數鬧醜聞的企業都有「高層規避責任」的共同現象,高層佯裝不知情,將原因歸咎到最末端的現場,宣稱「不是公司惡意犯行,都是現場擅自作主所致」,要「斷尾求生」、混淆視聽,所以醜聞還是不斷發生。企業醜聞大多來自內部舉發,特別是合併公司時,合併方的大企業員工冷落被合併方的小企業員工,施加近乎欺負待遇的結果是,被合併方怒氣爆發,向監督機關以及媒體爆料。
如果有「提高企業價值」的共同目標,合併方的員工與被合併方的員工一定能夠站在對等立場朝目標行動,不過實際卻是兩者之間高聳著「歧視之牆」。若能貫徹公司治理,應該能夠迴避這類醜聞的發生。為了徹底實施公司治理,要明確訂出值得追求的企業價值,建置全體員工都能公平、公正、平等努力的體制,並且白紙黑字寫下經營高層要負最終責任。第二個原則是「遵守法令(Compliance)」。這是當然,彼此遵守法律,企業才能安心發展事業。在個人日常生活也是一樣,是很清楚的道理,我們都知道吃霸王餐、搭霸王車、扒手行為、違規停車等都是違法行為,遵守法律才能確保安全、安心的生活。
企業相互遵守規則才能培養信賴關係、擴大事業規模,絕對不可以明明虧損卻要粉飾財報、竄改資料假裝賺錢,偏偏在實際的企業現場,這個常識卻常常遭到忽視,讓類似的非法行為能夠堂皇過關。原因雖然是「欠缺企業倫理」,為什麼會欠缺企業倫理呢?經營高層潛意識裡是不是都輕視遵守法令,以為「只要不被揭穿,為了公司利益,做些違反社會、違反法律的事情也是情不得已」。這種想法會影響底層員工,所以現場人員會為了達成業績從事不法。公司內部「還可以接受」的行為很多已經明顯犯法,公司常識不符社會常識的情形越來越多見,為了遵守法令,必須重新檢討內部架構,讓社會規範也能確實在公司內部生根。第三個原則是「說明責任(Accountability)」。它原本是指政治家及公務員在面對國民質疑以及追究時,有義務確實說明解釋,最近針對企業醜聞,也開始用到這個字,意謂「企業有說明解釋的責任」。企業爆發醜聞時,為了取得社會大眾諒解,有義務對外說明解釋醜聞的原因、背景、將採取哪些對策及如何負責等,這個時候最好由經營高層親上火線。如果經營高層拒絕親上火線說明、隱瞞事實,用似是而非的理由辯解,企業就是沒有確實負起說明責任。輕忽說明責任的企業將導致市場不信任,拉低企業價值。最後的原則是「公開資訊(DisclosureofInformation)」。竄改財務內容、粉飾財報、股東會決議提供資金給地下組織、掩飾大廈耐震強度……,這類醜聞容易發生在未確實公開資訊的企業。
要提高經營透明度,光明正大經營不怕內部舉發,就一定要公開資訊。最近的企業醜聞都跟不遵守上述「永續經營的四項基本原則」有直接關係,為什麼這四項基本原則不被遵守呢?原因有很多,譬如為了在不景氣的環境下維持公司營運,不得不默許違法,或者不知道違法,或者標準太過寬鬆……。不過,醜聞的根源應該是,「股東模式這個二十世紀的商業核心已經不再能夠應付時代變化」。二十世紀的代表企業模式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股東模式」,認為企業為股東所有,企業的目的在提高股東最大利益。但是發展過了頭,企業忙於追求股東最大利益,導致醜聞的不斷發生。在長期不景氣以及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中,企業生存的條件較以往都要嚴苛,「為了存活,即使破壞環境,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竄改資料也要提高獲利、賺錢」、「就像假牛肉事件一樣,要造假跟政府申請補助」、「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也是沒辦法的事」……,這類不好的公司風氣隨著股東模式的滲透,這幾年在許多日本企業裡傳開,應該都跟醜聞的發生有關。
平成不景氣前的日本企業奉行「勞資合作」、「終身雇用制度」、「交叉持股(CrossShareholdings)」等,也就是所謂的日式經營,企業為勞資雙方所有,企業的目的在追求永續經營。勞資雙方的共同目標是不被眼前的利害所限,讓公司長期發展、長期繁榮。勞資就像命運共同體,很少有「企業為股東所有,企業必須為股東提高最大獲利」的想法。但是因為長期的不景氣與經濟的全球化,日式經營受到動搖。一九九○年代以後將近十年的零成長,人事費用成了許多企業的重擔,交叉持股也成為有效運用資金的阻礙,加上市場的開放,與國外企業的競爭更加激烈。
「重視人的日式經營」在激變的環境下很難繼續維持,很多企業為了生存決定裁員。那時裁員的理由是「日式經營跟不上時代」,試圖從日式經營切換到股東模式,公司不再為勞資雙方所有,變質成為股東所有。轉換為股東模式的企業必須為股東賺錢,重視人和的日式經營遭到捨棄,以「懂得賺錢、不懂賺錢」來區分員工,讓人際關係充滿緊張摩擦,崛江貴文所象徵的「金錢萬能」拜金主義思想抬頭並受到褒獎,結果使得企業醜聞不斷發生。不管好壞所導入的股東模式對企業瘦身以及財務體質的改善有一定效果,但也因為醜聞接二連三的發生,成為國民批判的對象。
詳情還請大家參閱本書。本書採用了「自然滿意度曲線B點左側世界與右側世界」的新手法,藉以解釋對企業而言的永續為何,並介紹用以佐證的許多案例,提供存活在地球臨界時代的指標。企業積極努力建構永續社會,也有助避開全球性的危機。
相對於傳統經濟學的無視地球極限,環境經濟學則目標建構「意識到地球有限的體系」。「自然滿意度曲線」,縱軸是社會福利,簡單說就是對生活的滿意度,也可以想成是生活水準。過去用來代表生活水準的經濟指標,是GDP除以人口的「個人GDP」。個人GDP越高,代表生活水準越高,人們的滿意度也越高。世界銀行與日本政府也是根據個人GDP的水準,來決定是否繼續金援對象國家,個人GDP在這種時候,也是代表該國生活水準的指標。
但是「個人GDP越高,生活水準也越高」這樣的單純解釋,已經不再適用環境破壞等新問題頻繁發生的現代社會。建造垃圾處理設施以及修復遭破壞的環境所需要的費用占GDP很大的比率,譬如建造一座處理垃圾的大型焚化爐,需要投資超過一百億日圓,這筆費用會算進GDP中增加GDP。另外,呼吸器官的功能受到空氣污染影響而前往醫院接受治療時,該筆醫療費用也會算進GDP中。犯罪增加,逮捕、監禁犯人所需的費用同樣包括在GDP裡。也就是說,發生危害社會安全的壞現象時,事後收拾所需的費用越高,GDP也越多。
但是環境NGO舉辦的森林義工活動、社會福利義工活動,以及家庭勞動等則不屬於GDP。已經有學者表示不能再用充滿矛盾的個人GDP當作反映生活水準的指標,雖然它在公害不多的時代是一個很好的指標,但是在現今的時代,卻不再可以顯示真實生活水準。
經過反省,美國的民間政策研究機構「重新定義發展」(RedefiningProgress)提出「真實進步指數=GPI=GenuineProgressIndicator」。計算所需的基本資料與GDP大致相同,但是要減去用在環境破壞以及犯罪等的負費用,加進換算成金額的義工以及家事勞動等的正勞務。個人GDP與個人GPI從一九八○年代開始明顯乖離,九十年代差距更加拉大自然滿意度曲線縱軸的社會福利,也就是生活滿意度,是更接近GPI的概念。
自然滿意度曲線」,橫軸是自然使用量,0點是「完全不使用自然的世界」,而D點是「百分之百用盡自然的世界」,兩者的社會福利都是零,B點是自然的環境容許極限(自然的自淨力),代表「維持生態系的極限點」。自然滿意度曲線就像倒蓋的碗,呈富士山型的曲線,B點左側世界與右側世界的曲線走向相反,顯示兩者的明顯不同。「B點左側世界」對自然開腸剖肚,使用自然資源以提高生活滿意度,人們在這個世界砍伐森林、經營農工業、鋪設道路及鐵路,並且從地底挖掘石油、鐵、銅、鋁等天然資源,經過加工製成住宅、汽車、家電產品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種產品,不斷提高生活水準。
「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單向經濟體系」,最能有效快速從自然取出自然資源加以利用,B點左側世界正是我們經營起的世界,破壞自然、利用越多的自然資源,生活滿意度(社會福利)越急速升高,所以自然滿意度曲線是一條「往右攀升的曲線」。
發展經濟需要的不是節儉而是浪費,「盡量生產、盡量消費、盡量丟棄」這個經濟體系的建立,是走向富足的捷徑。
高速發展期有這種想法的日本企業受到「盡量主義」煽動,果敢投資生產線,量產用過即丟的產品,不斷更新機種,消費者也誤以為丟掉還可以用的產品,爭相購買新產品是一種時髦的生活態度,都努力購物。快速成長,變得有錢,惜物愛物精神則被摒棄在時代角落,經濟學成為新時代的理論支柱。但是背地裡公害更加嚴重,雖然來到了B點左側世界的繁榮頂點,卻同時走到地球的盡頭,在現在迎接失敗。
在B點右側世界的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組成社會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公民等所有主體,都必須積極保護環境、再生遭破壞的生態系、省能源省資源,目標實現永續社會。為此,各種運動已經展開,要努力的課題也都很清楚,時代也吹起順風。本書也花了一些篇幅介紹永續概念的歷史以及基本概念,筆者有信心即使是沒有這方面知識的商務人士、學生們,也都能因此了解地球環境的現況以及永續概念,為採取環保行動提供一大線索。
為什麼大家開始疾呼要讓環境與經濟兩立呢?「讓環境與經濟兩立」是永續社會的條件。重視環境經濟就要停滯,相反的,優先經濟環境就要惡化,兩者已經陷入一種二選一的關係。想想跟孩子一起玩氣球的情景,氣球因為吹氣膨脹變大,但是超過極限就要爆破,因為氣球的伸縮率有限。吹氣使氣球不至於破裂又脹得剛好,就能跟孩子享受傳接球的樂趣。人類跟地球的相處也很像吹氣球,我們為了過高品質的富足生活,需要地球上的各種資源,用完資源後(消費)一定會產生廢棄物,要丟棄到自然界的某個角落。在有限的地球過度使用資源,資源終將見底、用罄...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09-01-19ISBN/ISSN:9789866571497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其他頁數:27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