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將告訴讀者:成吉思汗征戰稱霸的成功祕密!
成吉思汗是世界歷史上名傳千古的一代天驕,他集戰略天才、精力、領導力、冷酷於一身的英雄事蹟,問誰領風騷的姿態,當代尚無人能出其右!
全書加插16頁精美彩色圖片,呈現780年以來與成吉思汗有關的各種起居、藝術、傳說、生活等圖像,讓讀者更深入了解圍繞著這位現代世界的創造者之種種面相!
作者約翰.曼的生花妙筆描述了成吉思汗的崛起與征服,而他在中國與蒙古的實地經驗,也顯露出成吉思汗無窮的影響力。他旅行到帝國的每個角落,看到蒙古人與中國人為主張自己才是成吉思汗的精神繼承者而爭論不休。此外,約翰.曼探索了一處祕谷,成吉思汗很可能在此去世,而約翰.曼也成為第一位造訪此地的作家。另一方面,他也是極少數獲准攀登聖山的西方人,據說成吉思汗就埋在這裡。
本書出色的筆觸描繪出生動的景象,不論是成吉思汗、其生活與爭戰的世界,還是至今仍以成吉思汗為中心所產生的熱情,全都躍然紙上。無論是傳說、儀式還是激烈的爭論,成吉思汗永存於世人心中……
【本書特色】
◎作者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深入走訪探察與「成吉思汗」有關的人事物。舉例來說,從先祖開始,講到鐵木真的成長與日後的發展,這都穿插著作者到各地考察的記錄,譬如講到蒙古聖山,他就真的到當地去看,講到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可能有兩處,他就到兩個地方去看看,然後問問當地人的看法,而作者的敘事可以讓讀者覺得身歷其境,比光從文獻推敲有趣得多。
◎除了以主角成吉思汗為主軸,作者還生動再現了當時蒙古的風土民情,是一本有景深的歷史遊記。譬如蒙古人怎麼看待馬匹,蒙古人怎麼造弓,西方人又怎麼造弓,成吉思汗為什麼怕狗(作者說,如果你到過蒙古就知道,就算是愛狗人士,也會怕蒙古當地的狗)。這種描述,會讓人們更容易理解當時的時空場景。
◎本書不僅呈現成吉思汗這個人,而是連同成吉思汗所置身的社會歷史脈絡也躍然而出。作者試圖設身處地的理解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看到的蒙古是什麼樣的蒙古,他要親自確認一下。成吉思汗怕狗,他也要親自看看蒙古的狗是什麼樣子,結論是蒙古的狗誰看了都會怕。
◎透過作者的實地訪查,讀者也可以看到一些很難得的介紹。例如當時西夏的面貌,作者實際跑到銀川,與當地人的對話實錄,就相當有意思。
章節試閱
前言(摘自導論)
祕密是本書的重要主題,而讓成吉思汗巨大身影迄今屹立不搖的則是兩個不傳之祕:他的死因與陵寢地點。
中國與蒙古國境內的蒙古人都敬拜成吉思汗,而且數量與日俱增;成吉思汗早在過去就已經被人視若神明,並且成為古代崇拜的核心人物,時至今日,他更成為新宗教最醒目的象徵。
新宗教的中心位於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中國人稱這座顯著的建築物為成吉思汗陵。比較精確的名稱是「君王的圍場」,這是蒙古人取的,因為它並非真的陵寢,當中並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體。成吉思汗的精神在此同受佛教與薩滿教兩種儀式的尊崇,他被供奉為祖先、王朝創立者與神明。四公尺高的成吉思汗大理石塑像──採坐姿,雙手置於膝上──是無數儀式禮拜的焦點,敬拜者焚香向「遺骨」禱告,牆壁上描繪的成吉思汗成了建造連接東西方橋樑的天才,學者、商人與藝術家經由橋樑互通有無,表情滿是驚歎、敬愛與禮讚。
關於這座陵寢,有幾個耐人尋味之處。它很現代;它由中國資助興建,目的是為了宣稱成吉思汗是元朝的創立者;對我而言最詭異的是,成吉思汗的敬拜者有著真實的宗教熱誠,他們相信藉由成吉思汗的力量可以讓他們接觸蒙古人至高無上的神祇「長生天」。
成吉思汗的精神藉由追隨者的信仰而獲得重生,他所給予的啟示不是過去而是現在,他是人們面對未來的精神寄託。對於一個出身寒微、貧賤的人來說,這的確是非常奇異的轉變。
死亡之谷(摘自第12章)
固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它不是觀光景點,而是中國最窮省份的窮困城市。固原的穆斯林屬於少數民族(回族),他們是窮人中的窮人。渡過黃河到南岸,銀川溝渠灌溉的肥沃平原反倒成了問題叢生的區域。這個地區的土壤相當肥沃,有些地方的土壤甚至厚達五十公尺。數千年來,從戈壁吹來的沙塵在此處落下累積,因而形成單一均質的黃土層。然而這種土壤容易流失,無法耕作:雨水沖刷,太陽一烤就變得乾硬,風刮走後形成沙塵雲,湍急的河水刻劃出不穩定的峽谷。一年風調雨順換來的肥沃土壤,往往被連續十年的旱澇相尋毀滅。在這裡,沒有什麼事是固定不變的,農作物與暗紅土磚砌成的屋子也一樣,就算是磚頭與水泥、溝渠與湖泊,以及屹立不搖的建築物,也無法打破貧窮的循環。
固原於一二二七年無聲無息地被蒙古人攻陷,也許是太輕易了,所以沒有人提到這件事。成吉思汗很清楚自己為什麼要攻下這座小城,八年前,他曾沿著絲路往西攻取不花剌與撒麻耳干。如果取得固原,蒙古人就控制了連結中國、中亞到歐洲的貿易路線。
由固原往南七十公里的道路上,必須翻越幾座平緩的山丘,越往南走,夏日綠草與農作物的青蔥景象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雨水刻劃出來的褐色峽谷。往右看,六盤山山脊碧綠如翡翠,崎嶇綿延如蜥蝪的背。到了接近寧夏省南端時,車子轉往六盤山方向駛去,陡峭的峽谷開始映入眼廉。過了幾公里之後,就看到兩排建築物拱衛、造形奇特的六盤山國家公園大門:白色巨龍扭曲成矩形,長滿背鱗的水泥脊樑剛好橫跨在道路上方。
美麗的荒野橫亙遠方,遺世獨立,適合一日來回。六盤山對外國人來說仍是全然未知的領域,還沒有任何旅遊指南提到這個景點。它是新成立的國家公園,對外交通不便,道路仍在鋪設,而且沒有旅館,只能在龍形入口處因陋就簡的小房間裡過夜。然而即使有這麼多不便,來此一遊仍是值得的,因為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遼闊而未經雕琢的原始自然景觀:六十七萬九千平方公里,相當於英國兩個郡,比美國德拉瓦州還大。這還只是地圖上的矩形面積而已。從實際地面上看,六盤山是座立體皺摺,一座接一座覆蓋著森林的山脈,山峰以及溪流切割的峽谷,這些加起來一定超過平面面積的兩倍。進入大門之後,新闢的道路繞著U型彎一路向上,一階階低矮台地逐漸隱沒在身後雲霧中。我們前往公園的中心,道路的終點──成吉思汗最後的紮營地。我想像有蒙古包與牧地,但怎樣也無法跟眼前聳立的森林湊在一起。山路攀上山巔,然後墜入樅樹、岩石與急流峽谷,接著又再上坡,最後看到的景象讓人心裡一沉。
成吉思汗的最後營地蓋了三座嶄新的水泥蒙古包,尖頂上掛了幾串彩色小旗。六輛車與幾部摩托車擠滿了停車場。水泥蒙古包後頭的開放空間站了幾匹馬與一輛古老的木製農用搬運車,這副景象像極了康斯塔伯(Constable)的畫作乾草車,只是多了中國式的可笑。我原本希望看到原始而真實的文物,卻發現一堆俗不可耐的東西。
我們隔天早晨八點出發,準備前往房子上方的台地,並且請了于武和、于武塞兄弟(音譯)當我們的嚮導。
這片山谷不像外表看來那麼單純,我逐漸瞭解為什麼數世紀以來這個地方吸引了農民與獵人前來,連遊牧勇士也花了幾年的時間待在此地。這裡的名產是藥材。後來,我看到藥材單子,一共三十九種。我們所在位置的特產是菖蒲。當地藥材公司以每公斤二十二塊人民幣(約合美金二點七五元或一點七英鎊)的價錢收購菖蒲,而這群人每個人一天能採兩到三公斤。這種類似洋蔥的小球莖有什麼療效,如何製成藥劑,沒有人知道。他們負責的是採集然後賣掉它。
十點多鐘,我們走出樹林,漫步在開闊的山脊上(種植樅樹的狂熱份子曾經把樹種到這裡來,但終究敵不過自然的力量,不到數年又恢復原貌),這裡猶如一大片由綠草、金鳳花與藍色龍膽織成的地毯。山頂殘留著一面牆垣,我猜想,它曾經是守望四面的崗哨,提防著一波接一波覆蓋著森林的群山。從上面望下去,渺無人跡──沒有道路、建築物、炊煙──腳下只見我們出發的谷地:跡近廢棄的村落,淡綠色的狹長亞麻田,而從這片綠色被單往後看過去,就是遊客中心的三座水泥蒙古包圓頂。
但是山頂的瞭望台不適合用來觀察軍隊操練。我想找出于武和說的「平台」。我們下山,卻碰上了荊棘叢。這些不是普通的荊棘,而是濃密、多瘤、高達三公尺的荊棘樹,它們滿布著矛尖,如次森林般有著足以捍衛睡美人的強悍與多刺。我們謹慎地繞開這些荊棘,此時于武和喃喃地說,平台大概就在這附近。無論如何,以前這裡是有平台的。看到地面被剷平了,我的信心開始動搖。我們四人在茂密到招人討厭的樅樹林中討論。
「他知道我們在哪兒嗎?」我沮喪地問佐力格。
簡單對話之後:
「就是這裡,成吉思汗生活起居的地方,又稱大汗居所。」
我發現這裡沒有岩石平台,只有青草,或者說,從以前就是如此。我用腳步測量距離:這個地方大約兩百五十公尺長,五十公尺寬。
坦白說,看到這副景象,讓人索然無味。于氏兄弟小時候,這裡是開敞的,你可以看到草地上到處散落著石器,你也可以俯瞰美麗的村落景象。現在,我們卻被單一的林相包圍,石頭也被埋在土裡。一些未深思熟慮的決策者命令大批種植者來此,破壞了這處可能藏有珍貴工藝品的遺址,也毀掉一座可能吸引喜愛與自然和歷史對話的探險家與遊客前來的觀光景點。我不一定相信成吉思汗本人到過此地,但他的將領很可能來此,如果你走到這塊平坦地面的邊緣,你可以看到整片谷地,可以想像地面上有廣大的行進隊伍,有蒙古包、牲口與部隊的陣形。草地上甚至有幾塊突出的岩石,不禁引人遐想,當初誰曾經站在這裡或坐在這裡,他們又看到了什麼。
我們爬下陡峭而多草的小徑,現在我們幾乎已經快回到村裡,我試著將我看到的東西做個說明。原始材料、工藝品與民俗的大雜繪帶領我回到了五十年前、一百年前乃至於八百年前,但卻未能扣緊歷史主題。我因為看到有形證據──蒙古人的旗座!馬槽!─而產生的興奮心情,在理性評估各種可能性後煙消雲散。作戰中的蒙古人不需要製作石製的馬槽。或許這只是用來研磨穀物的石磨,或者是一或兩個世紀前留下來的石臼,當時這裡還有佛寺與大量的農人。
然而這些事物仍讓我們產生某種猜想,整個山谷亦是如此:一座長滿藥草的神祕山谷,或許其中一種藥草可以挽救垂死的大汗。
我很幸運。如果讀者現在去到那裡,恐怕已經太晚了。知道當地過去的人,大概已經搬到谷地外的村落或城鎮。隨著中國經濟成長,越來越少人願意跋山涉水來尋找藥草。小徑將被野草掩蓋,農田將消失在新生的樹苗之下,房子將會傾倒,樅樹林將霸占整個開闊空間。日後遊客只能看到圍起柵欄的道路與遊客營地,無論導遊說什麼,他們都無法走入山中印證一切。就算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來到此地,誰會記得,誰能向他們指明何處是練兵場、指揮中心、醫療所與成吉思汗生活起居的地方?
神化的英雄(摘自第15章)
我們前往的地方據說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埋葬地,或者應該說有可能,這要看你跟誰談論此事,然而無論是誰都說不出確切的位置。在這一章,我們要將蒙古的山脈擱在一旁,轉而討論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傳統,一切要從成吉思汗的「靈車」陷在泥淖裡說起。有種說法,成吉思汗的侍從想起從前成吉思汗路經此地時,曾讚美此地適合「安享晚年」。或許這就是車子卡住的原因:成吉思汗希望葬在這個地方。這種說法深植人心,而且隨著時間地點的不同衍生出多樣的版本,然而它們全都描繪出一幅浪漫的景象:有個老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在豐美的水草地上,金色的鹿群低頭吃草,戴勝悠閒築巢,真是一處理想的長眠之所。
以下是另一種版本的說法,解釋為什麼沒有人知道成吉思汗墳墓的確切位置:
成吉思汗經過河套以南鄂爾多斯地區的美麗草原。由於這個地方實在太美了,大汗說:「有一天我死了,希望能葬在這裡。」後來便照著他的話做。埋葬成吉思汗的人,希望大汗不要受到打擾,但又想記住埋葬的地點。該怎麼做呢?他們知道母駱駝有著絕佳的記憶力,於是找了一頭正在餵奶的母駱駝,他們殺了小駱駝,把牠葬在成吉思汗墓旁。每年春天,他們放了這頭母駱駝,牠會一路走回埋葬小駱駝的地方。年年如此,年年蒙古人都能祭祀他們的大汗,直到駱駝病弱老死,成吉思汗墓的位置也就成了不傳之祕。
雖然成吉思汗被祕密埋葬在蒙古的山中,但人們尊崇、保存並且祭拜他留下的遺物。西方與中國總會在墓地旁立祠祭拜,但十三世紀初的蒙古人幾乎沒有任何建築,除了阿夫拉加故地,帝國新都哈剌和林也才開始營建。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想了一個原創而符合游牧民族風格的方法。十七世紀時薩岡徹辰寫道:「為了祭拜成吉思汗,立起八座白蒙古包。」為了保護這些蒙古包,窩闊台特別免除一些蒙古家族的賦稅徭役,讓他們世世代代守衛此地,維護大汗的遺物──弓矢,鞍轡,衣冠、犛牛尾軍旗──執行祭拜大汗的儀式。讓成吉思汗永遠看護他的子民。
這些蒙古包的形狀與一般蒙古包不同,帳頂以一根柱子支撐,柱尖穿過帳頂,看起來就像迷你的塔尖──蒙古人稱為「有頸子的蒙古包」。祭拜的時候,安厝成吉思汗遺物的主帳覆蓋黃色帳幕,看起來如同「黃金宮殿」。一三六八年,元朝滅亡,這些蒙古包隨蒙古人撤出中國,回到祖先的草原,在衛兵的護衛下四處遷徙。當然,供奉成吉思汗的神龕不只一座,如大都的太廟(完成於一二六六年),甘麻剌在不兒罕合勒敦山建的寺廟,以及其他三座分布在蒙古帝國境內的神龕。這些神龕以白帳為中心,不久,白帳將使成吉思汗從英雄與已逝的領袖一變而成為神。
消失的遺體,神祕的墓穴,禁區,隨蒙古包遷徙的神龕:與成吉思汗遺體相關的證據打從一開始就引發揣測。不久──或許因為祭拜中心已移至白帳,而甘麻剌的寺廟又已經荒廢──傳出一種說法,認為成吉思汗的遺體不在不兒罕合勒敦山,因為遺體根本沒運到那裡。由於「斡兒朵」(ordos,即金帳)後來成為河套以南地區的地名,因此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成吉思汗真正的埋葬地是在「鄂爾多斯」(ordos)。
幾年過去了。白帳如同旅行的神龕四處遷徙,來回穿梭於戈壁,西至阿爾泰山脈,東至東部草原,直到其中一些宮帳開始定居下來,成為特定的祭祀地點。這個地方位於水源充足的鄂爾多斯東緣地帶,有豐美的水草,稀疏的樹木與鹿群。這些守衛白帳的衛兵後裔編出故事並且改換其中的人事時地,幾個世代之後,就連他們自己也相信成吉思汗的靈車在此陷入泥淖,而這裡就是成吉思汗希望長眠的地方──至於他「實際上」葬在哪兒,根本沒有人知道。信仰與儀式也在此時掺入各種西藏與中國傳說。這些殘餘的白帳存在於當地直到十七世紀,人們因此稱此地為伊金霍洛,即「君主的聖地」。
成吉思汗陵如同主教座堂,不僅是儀式與傳說的焦點,也是觀光勝地,根據旅遊書的介紹,成陵是中國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雖然對民眾來說,此地太過偏遠,但每年二十萬的遊客數量,卻成了重要的收入來源,尤其此時中國正擁抱資本主義與私有化。大部分的觀光客是中國人,投資者也是中國人,但受益的卻是蒙古人。而這也構成另一個蒙古民族認同的問題。
距離成陵半英哩的地方,路旁的開闊草原上有幾個蒙古包,遊客可以在這個小村落逗留、吃東西與騎馬。吃午餐時,在酒酣耳熱之際,那楚格提到成陵面臨的壓力與變遷。成陵每年的補助款與售票收入有三百萬人民幣,幾乎不足以維持成陵的養護費用與該地的三千名居民,特別是仰賴與服侍成陵的五百多名達爾扈特人。目前正籌備一些計畫,幾年後,這裡要蓋一棟大飯店,造價兩億人民幣,由政府基金與私人投資者分攤。
但發展需要空地,可用的空地就是草原,草原屬於牧人。因此,為了確保此區絕大多數蒙古人的穩定與繁榮,必須向牧人徵收草原,錢則由中國人提供。一旦實行這項計畫,成陵的精神目的該如何與湧入的中國遊客取得平衡?
畢竟,這個地方原本就是因成吉思汗而起,而成吉思汗自己也曾向他攻擊過的民族學習,例如任用中國官吏。他是文化溝通者。如果有充足的運氣與好的領導,成陵當地的居民應可真實反映成吉思汗這位英雄的真實面貌,而不只是一具死屍。
成吉思汗的精神仍然具有力量嗎?人們相信成吉思汗的精神能祝福他們。這個地方並不富有,但每個家庭都準備了牲禮,而他們也從祭祀成吉思汗中得到好處。
而且要是他們信仰不堅,惡運也跟著來臨。一九九三年,達爾扈特人古里爾雅布回憶說:「凡是冒犯成吉思汗,而且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壞成陵的人,現在都死了。他們的年紀與我相仿,我看著他們一個接一個地死去。這些人均非善終。有個人中風了,他在死前有八到十年的時間只能躺在床上。另一個人的頭脹大到原來的三倍大,最後他也死了。沒錯,這一定是天譴。我們的前任旗長,他是這群暴亂份子的首領。後來他被指控是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的成員,被痛打一頓之後,被人用長針貫穿頭部而死。他的妻子與女兒都死了,兒子也發了瘋。另一個人……他掉到茅坑裡溺死。
每個人都有足以證明成吉思汗力量的故事。一群士兵打破禁忌,在成陵殺了兩條蛇,他們出了車禍,六人死亡。有個年輕人在酒祭上喝醉了,在牆邊尿尿,當晚他的太太死了。文化大革命後,祭禮在進行時少了幾個程序,結果羊群集體暴斃。這些故事傳達了一項訊息:尊敬!警醒!死後的成吉思汗與生前一樣具有力量!
總結來說,成吉思汗應該跟他在世的時候一樣,不是復仇者,而是善的力量。古里爾雅布說:「對我們達爾扈特人而言,只要時時供奉成吉思汗,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
前言(摘自導論)祕密是本書的重要主題,而讓成吉思汗巨大身影迄今屹立不搖的則是兩個不傳之祕:他的死因與陵寢地點。中國與蒙古國境內的蒙古人都敬拜成吉思汗,而且數量與日俱增;成吉思汗早在過去就已經被人視若神明,並且成為古代崇拜的核心人物,時至今日,他更成為新宗教最醒目的象徵。新宗教的中心位於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中國人稱這座顯著的建築物為成吉思汗陵。比較精確的名稱是「君王的圍場」,這是蒙古人取的,因為它並非真的陵寢,當中並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體。成吉思汗的精神在此同受佛教與薩滿教兩種儀式的尊崇,他被供奉為祖...
商品資料
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08-03-06ISBN/ISSN:978986173346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其他頁數:4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