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形與色
戶外實習4
「露營」去
1──住在野外
不論是到海邊去,到森林裡,都可以與自然接觸。在上過前面的課程後,你是不是真的有出門去走走呢?可不要只把書看一看而已,還是好好找個機會去「實習」。
之前的實習課程,都是可以當天來回的行程,或者是去飯店、旅館、小木屋或民宿借宿一宵。
雖然離開了自己的家,但這些住宿的方式都不是在「室外」,所以與自然的接觸仍然不夠深入。因此要嘗試除了白天之外,還要在自然中度過夜晚。這種「離家二十四小時」的經驗,才能真正地體會到自然。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到野外住宿,也就是去露營。在大自然中吃飯與睡覺,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炎熱或寒冷。也許會被雨水阻擋行動,也許要與強風苦戰,有了這樣的體驗,才能夠說是真正「與自然接觸」。
雖然是這麼說,不過露營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活得比較辛苦。即使虐待自己,也不會得到什麼好處。
也許從結果來看,在露營時會碰上比較辛苦的情況。但是辛苦並不是目的,而且露營其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連喝的水或吃的東西都別有一番滋味,會覺得特別好吃。在自然中吃飯,竟然會這麼好吃!你也一定能夠體會到這樣的幸福。
而且露營的費用十分低廉。只要數千日圓,就可以讓全家或是一群朋友過一晚。當然,要準備露營的用具還是一筆開銷,但是只要多出門幾次,就可以回本了。只要有住在普通飯店裡數天的預算,就可以買到基本的露營用具。
這個人世間有許多要花錢才能獲得的東西,但是也有許多不必花錢就能獲得的東西。而且大部分可以「學到」的技能,其實大多是不花錢就能獲得的。
你也一定能夠透過露營這種十分基本的生活方式,學到各式各樣的事情。一定能將生活所需的智慧轉化成自己具備的能力,也能夠提升對於美的感受能力。
而且所謂的露營,並不是架起帳篷之後,就在帳篷裡等著吃飯、睡覺。而是以帳篷為根據地,到附近的森林、海洋或河川去遊玩。也可以將營地當作根據地,進行觀察植物或是賞鳥之類的活動。
所以,露營也等同於向大自然學習繪畫的一種整合工作。
但是露營難道不危險嗎?好幾年前,曾經有新聞報導了在河邊發生的意外事件……。也許有人會有安全上的顧慮,也的確有些露營場地相當危險。但是這裡推薦大家去露營,並不是要去練習野外求生,也不是毫無計畫、有勇無謀地直接出門露營。
現在有許多露營用的營地,具有完善的設施,可提供給露營的老手甚至是新手使用。不但有安全方面的維護措施,設置了停車場與洗手間,有些甚至還有浴室和商店。這種營地被稱之為「車用營地」,是可以開車前往的露營場地。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租借各種露營用具,讓人可以空手出門露營。
露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讓我們出門去露營吧!
2──準備露營的用具
要去露營時,到底該準備些什麼?
新手第一個遇上的難題,就是要如何準備各種用品。即使是有經驗的人,也因為要考慮什麼時候會用到什麼東西,而讓腦中一團混亂。
所以必須先釐清自己的想法。
在思考如何準備露營用具的時候,首先可以分成「三個區域」來規劃。在實際露營的地點,必須營造出三個區域,並且分開考量。
一個是「睡眠區」,一個是「用餐區」,還有就是「炊事區」。準備用品的時候,就先分別預想這三種狀況,來檢查有沒有遺漏的東西。
如果要劃分這三個區域的優先順序,最重要的是「睡眠區」。
再來才是「用餐區」,最後則是「炊事區」。
第三項的炊事區,即使沒有準備用具其實也無所謂,譬如說在便利商店之類的地方先買好食物。如果不是很講究吃,這樣就可以把露營活動變得更單純。
但是,如果不確保「睡眠區」,那露營就不成立了。
即使是夏天,夜晚寒冷的程度仍超乎一般人的想像。而且要在戶外的自然中露營,不知道會遭遇什麼樣的天氣變化。所以必須確保能夠遮雨的屋頂、防風的牆壁,以及具有緩衝性又不會凹凸不平能夠睡覺的地面。
因此,首先必須準備帳篷。
那要買什麼樣的帳篷呢?帳篷買一頂可以用很多年,也因為價格不斐,不太會再買新的。所以既然要買,就一定要買品質好的帳篷。
無論是買什麼東西,最重要的是要買到「好貨」。像我家買的帳篷還算可以,卻因為買到有問題的折疊椅,而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
一開始是買了非常便宜的椅子,雖然便宜並不一定等於不好,但是這張椅子真的很糟糕。因為椅子坐起來不穩,所以坐上去就得一直小心平衡。我的小孩還小時,就曾經在大人沒注意的時候從椅子上摔下來,跌了一臉的泥巴開始大哭。
既然買了這樣的椅子,即使覺得「買錯了」,要丟掉也沒那麼容易。如果只用了一次,就覺得「這個不行」而直接丟掉,那倒也還好,但是如果用了兩次、三次,就會想「雖然很難用,但是既然之前去露營時也是用這張椅子,那這次也不會真的不能用」,然後就繼續用。接下來就沒有丟掉的機會了。這種必須遷就很難用的東西的不快感,並不是「因為價錢很便宜」就能夠彌補的。
所以在購買用具時,即使價格有點超出預算,但還是要選好用的東西。如果買到的東西不好用,很容易會在計畫下次出門露營時,因為覺得「還是得這麼辛苦」,在進行準備工作的階段就感到意興闌珊。
除了帳篷之外,「睡眠區」還必須按照人數準備睡袋。最好還可以準備鋪地面的毛毯。
我買了全家用的五人帳篷和單人用的小帳篷。看露營時的需求決定要攜帶哪一個帳篷,或是兩個都帶出門一起使用。
有些帳篷除了睡眠之外,還有當作起居室的空間,可供進餐或其他目的使用,十分方便。當然也可以另外搭「炊事帳」來當作吃飯或是進行其他工作時所需的空間,但是如果是有附外帳的帳篷,只要搭一次就可以架設出吃飯與睡覺用的地方,還是比較輕鬆。特別是只露營一晚的時候,通常是下午進行紮營的工作,第二天早上就要拔營,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所以無論是紮營或是拔營,還是盡量設法簡單地在短時間內完成。
晚上在帳篷中會變得很暗,所以還是需要在蓬內安裝燈具。至於燈具的種類,雖然以去漬油當燃料的汽化燈或瓦斯營燈既明亮又很有氣氛,但是在帳篷裡會有燃燒不完全與氧氣不足的危險,所以還是使用裝乾電池的比較安全。
而汽化燈或是瓦斯營燈,可以在帳篷外面,例如吃飯的時候使用。
汽化燈每次使用時必須要替換燈芯,並且在點火時要經過一道「打氣」的手續,相當麻煩。但是麻煩當然是有回報的,汽化燈最大的優點,就是它發出的光芒十分有情調,燈光本身也相當明亮。
如果想要更方便的照明,也可以使用油燈。只要把燈芯拉出就可以點火,熄火時只要把燈芯推回即可,使用方法非常簡單,但缺點是比較暗。我自己喜歡的並不是瓦斯營燈或是油燈,而是比較麻煩的汽化燈。
不過,這些都是在帳篷外使用的照明器材。在帳篷裡面能夠使用的燈具,基於安全第一的原則,當然只能以乾電池當電源。
只要有帳篷、睡袋、毯子與照明用具,就等於是確保了「睡眠區」,可以進行最低限度的露營活動。
有了睡眠區,接下來就要準備「用餐區」。這就必須使用桌椅和燈具。在露營時最難處理的行李,就是這些桌椅。
雖然帳篷打開之後很占地方,也有重量,但是整理起來可以縮得很小,甚至能塞在後座乘客的腳邊。
但是桌子和椅子隨便一買,就會占據車子行李箱很大的空間。如果是大型的休旅車,還可以塞不少行李,如果是一般的轎車,每次在準備出門露營的時候,就必須為了搬運桌椅煞費苦心。
即使是可以對半摺疊的桌子,也還是很大張。要設法收在行李箱中實在很麻煩。更浪費空間的是椅子。桌子只要帶一張就好,椅子則是有多少人就得帶多少張。而且桌子雖然很大,因為比較薄,所以只要能收得好,就不至於太占空間。但即使是摺疊椅,帶個三、四張,也還是會占走相當的空間。
我一開始是用折疊式的椅子,但如果放了全家四人份的椅子下去,行李箱中大半的空間就會被占走了,所以後來我就改帶更能節省空間的椅子,也就是一種收起來是細長形狀的「收束型」椅子。另外,也有「捲片」(ROLL)式的桌子,這些用品都相當便於攜帶。
不過,桌子和椅子可說是讓人享受露營樂趣的關鍵用具。桌椅的用途不只是吃飯,晚上睡覺之前,可以圍著營火,或是讀書,或是眺望夜空,還可以喝咖啡或喝酒,讓人的心情十分輕鬆。如果不好坐或不好用,露營時的樂趣就會減半。所以選購時要考慮兼具便於搬運與容易使用的特性,來尋找合適的用具。
說到這個「用餐區」,之前已經提過,有一些帳篷有附起居室,或者是另外有保護屋頂的外帳,都是與帳篷一體成型,可以一起使用。但是如果還想要更寬大的空間,或是想要讓休息的地方更加豪華,就必須另外搭建「屋頂」。最簡單的就是炊事帳,只要一塊塑膠布,兩根柱子和繩子,就可以營造出有屋頂的起居室。
但是我比較推薦的並不是炊事帳,而是以網狀的材質當作「牆壁」的涼亭帳篷。這種帳篷的牆壁很像蚊帳的紗網,也可以擋住蚊蟲的侵襲。因為一般的炊事帳,高度通常都不夠,而且是傾斜的,只要站起來頭就會頂到,感覺相當侷限。相對來說,涼亭帳篷的屋頂又高又有足夠的空間,有些涼亭帳篷的材質不是紗網而是不透明的塑膠布,這種帳篷可以隔絕外面的視線,形成私人的空間。晚上很冷時,還可以當作避風的空間。
只要有上述的裝備,就可以擁有「睡眠區」與「用餐區」。用餐區在吃飽之後也可以當作休息的地方。
接下來要談最後的「炊事區」。這個區域需要處理食物的場所、廚具與餐具等用品。煮東西需要的「熱源」有很多種選擇,要用雙口瓦斯爐、木炭或柴薪等都可以。如果想單純一點,不要用文明的產物,那就可以燒木炭或是升營火來煮東西。只要有一個燒炭的烤爐,就可以烤肉和煮湯,甚至能夠煮飯。請按照每個人的習慣來煮出好吃的食物吧!
在露營時,最能突顯美食的要素,就是良好的環境。呼吸著新鮮空氣,眺望著星空吃飯,會有一種在任何高級餐廳都無法體會的喜悅。
我們家之前去露營的時候,是把鐵板燒的板子架在營火上炒麵。炒出來的麵太焦了,其實有點失敗。雖然大家都說「如果麵炒成這樣,要是在家裡端出來,一定誰都不肯吃」,但是當晚卻一口都不剩,全部都吃了下去,而且很好吃。也許是因為不是用瓦斯,而是用營火來煮才這麼好吃。或者也是因為我們自己在搭了帳篷煮好飯之後有點疲倦,讓食慾也隨之增加。也說不定是因為空氣太好的緣故。
無論如何,沒有比在營地煮的食物更好吃的東西了。也許是因為當人類到了野外,無論是視覺、聽覺或味覺都會變得更加敏銳,所以並不只是因為東西好吃,而是因為體會這種樂趣的能力也同時加倍。
星空如此美麗,風聲如此悅耳,也許全部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美正在閃耀著。
3──紮營
前文的主軸,是放在一家人或是一群朋友一起去自助露營時,需要哪些「器材」。
但是,有時候也可能是自己一個人跑去露營,或是跟朋友一起去,但是為了要保留彼此的私人空間,所以分別住在不同的小帳篷裡。當然,有時候還可能不是開車出門,而是搭電車去露營。
不過露營所需的基本器材,還是如前文所述,重點是確保自己能夠滿足「睡眠」、「吃飯」與「煮飯」的需求。
如果是單人用的帳篷,有的重量只有一公斤。再加上毯子和睡袋就可以了,睡袋也一樣有非常輕巧的類型。如果是睡覺時會一直換姿勢的人,還可以選擇伸縮型的睡袋,腳就不會被綁住,可以自由地翻來覆去,腳也有伸展或縮起來的餘地。
當然也有非常小型的炊事用具。有些比便當盒大不了多少的套裝炊具,裡面包括了整套的鍋碗瓢盆,甚至連瓦斯爐都包括在其中。
如果把這些東西裝入背包,再帶件換洗衣物,很可能還有一些空位,所以連速寫用具都可以裝進去。這等同於揹著附畫室的整套「住家」出門旅行。能夠這樣自由地出門,實在是太好了!
然後,就投向大自然的懷抱吧!不論是一個人、一群人或是全家一起都好。
帶著行李,前往露營的營地。
接著是紮營的工作。此時是給你數公尺見方的正方形地面,讓你自由地運用。
請想想看要怎麼排列吧!這就是對於「構圖」概念的考驗。
當然,因為露營時是要實際住在營地中,無論是要住好幾天或是只住一晚,最重要的還是可以舒服地住下來,不要發生任何問題。也許沒空去研究到底要以什麼樣的方式「構圖」,怎麼樣才能把東西排列得很美觀。
但是,既然不是碰到天災正在避難,就別把露營當作「只是為了能度過今天」的事情來看待。即使是在露營的營地裡,也還是該維持生活中的美感。
生活中的美感,並不是指插花放在桌上,或是選購很漂亮的露營用具。全心全力地營造生活空間,追求完美的構圖,可能才是更「美」的露營。
這樣寫起來好像太誇張了,總之我們來試試如何在營地中設計出好的配置。
首先是觀察四周,要怎麼劃分與隔壁鄰居的分界線呢?有些營地是以現成的樹當作界線,或是使用繩子來劃出界限,每個地方的劃分方法都不同。
如果自己在吃飯的樣子被隔壁不認識的人看到,還是會覺得不太習慣吧。同樣地,隔壁的人說不定也不想看,卻因為方向的問題沒辦法不看,所以就必須把這一點考慮進去。
另外,睡眠區的方向也必須好好思考。因為有時晚上很熱,會想打開帳篷的入口,要是有別人散步經過,不就被人看光了嗎?這樣怎麼能睡得安穩?
要決定帳篷與桌椅擺放位置的時候,不但必須考慮到各種不同的情況,也必須盡快動手。如果光提出構想就花了半小時或一小時,太陽很快就下山了。所以必須即時考慮好整體的狀況,並立刻決定好整體的規劃。養成這樣的判斷力,對於以後的生活或是創作一定有所助益。
決定配置時,並不是只考慮如何避開別人的視線就好,更重要的是「如何不擋到自己的視線」。如果旁邊有漂亮的樹,就可以當作小道具,將它變成「院子」的一部分,讓在郊外露營能有更多的樂趣。
以前我在某座山上的營地露營時,曾經看過一種被稱為水晶蘭的植物,整株的花瓣、莖與葉片都是白色的,晚上就一邊賞花一邊喝酒。野外生長的奇花異卉,是最棒的「裝潢」。
另外,因為營火與煮飯時要使用柴火,所以不能不考慮風向的問題。而且「火」本身也具有危險性,所以必須安排在距離小孩活動範圍較遠的地方。
總之,就是考慮好各方面的條件,以找出最完善的擺設方式。在空無一物的地面上,安放帳篷、桌椅與燈光。這就像是在雪白的畫布上作畫一樣。
而且在藝術中,有一種被稱為「裝置藝術」的表現手法,這種藝術並不是任何圖畫或是雕刻,而是將空間本身當作藝術品,在其中擺設各式各樣的物體。露營時布置營地的工作,也跟裝置藝術相當類似。
接下來,你也來營地中製作你的裝置藝術作品吧。
美感的鍛鍊,是在很多地方都可以進行的。
4──採集
露營的樂趣,當然就是能夠在野外用餐和過夜。即使是進食或是睡眠這種生活中很普通的例行公事,只要稍微改變一下環境,就可以令人產生新鮮感。
但是,光是吃飯與睡覺,並無法令人感到滿足。難得出遠門露營,還是要設法深入自然,做一些當天來回的健行或海邊活動辦不到的事情。
例如「採集」。
採集分很多種,昆蟲、植物、甚至岩石,都可以當作採集的對象。我曾經收集過日本各地的土壤,每個地方挖一小撮,放進小玻璃瓶裡,很像在收集顏料。雖然只是土壤,但是其中的色彩變化、美麗的顆粒,在在都令人觀之不倦。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從各地採集一點點標本,收集到一個程度之後,就會形成一個極具魅力的世界可供觀察。
說起在營地採集,第一個想到的還是昆蟲。我兒子還在唸小學的時候,我常常帶他們去露營,這些小孩一到營地,就會自動到處亂跑。也許是因為在寬廣而自由的空間中,心情十分興奮。但是跑夠之後,還是會覺得無聊。
不過,通常他們在這種時候就會發現新的樂趣。草地上有東西在跳,走近看就會發現蟲的身影。小孩當然是伸手就抓,不過對於毫無經驗的小學生來說,要抓到蟲並沒有這麼簡單。即使是蟲,也還是在拚命求生存。
再過一陣子,小孩就不會見蟲就抓,而是選擇動作慢或是容易抓的出手。例如停在樹葉上的瓢蟲、殼很容易抓的蝸牛,過一陣子,孩子的手上就抓滿了蟲子。
接下來需要的是能夠裝蟲子的容器。最簡便的容器就是寶特瓶,瓶身本來就是透明的,可以看到裡面。為了讓蟲有氧氣呼吸,可以在上面鑽一些小洞。如果再放個幾片葉子,更可以增添色彩,立刻就出現了超小型的昆蟲館。
這樣就可以一步步地踏入昆蟲的世界。
接下來,是關於採集昆蟲的基礎知識。
首先要談的,是尋找昆蟲與採集昆蟲的基本方法,就是「徒手」採集。
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小孩或大人對於自然科的興趣,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美感。
所以,為了要體會昆蟲的世界,不只是用眼睛看,還要用手去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更能實際感受蟲的軀體。
當然要盡量避免發生危險,所以絕對不可以徒手抓馬蜂之類具有危險性的昆蟲。
但是,能徒手處理的,就徒手去作。所以四處追著蟲子跑,手中卻沒有任何昆蟲採集裝備的孩子,可說是回到了自然的原點。
但是,當然有一些徒手辦不到的事情,所以可以使用專門的工具。這些工具是手的延伸。假設是因為手太短而搆不到,就使用長的棒子。要是說因為手太小所以捉不到,那就用網子來捉。
因為我們並不只是在採集昆蟲,而是為了要「自我鍛鍊」。所以必須思考自己所使用的道具是「什麼樣的」東西,這樣才能抓住自己與自然之間的「距離」。工具當作手的延伸時,到底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以這樣的方式,加深自己對身體的感覺,以及與自然之間的對話。
接下來是抓蟲的方式。經常在飛行的昆蟲,就必須追著抓。停在樹枝樹葉上的昆蟲,就把牠搖下來。還可以敲鑿樹幹或挖土來找。有各種不同的方法。
例如,說要抓蝴蝶之類會飛的昆蟲時,就必須揮動長柄的網子來抓。即使是蝴蝶,不同的種類,飛行方式也不一樣。其中的差異不只是飛得快或飛得慢,有些飛行的姿態十分優雅,有些則是搖搖晃晃,可以觀察出不同種類的蝴蝶會有不同的飛行習慣。
我是在採集高山蝶的過程中,感受到蝴蝶正在「優雅地飛翔」。在山上有野獸常走的獸道,同樣也有蝴蝶的「蝶道」。如果在蝶道上等待,不用追著蝴蝶跑,蝴蝶也會迎面而來,只要一揮網子就可以抓得到。
我在高原上的山谷間,等著蝴蝶出現。我知道這裡是蝶道,不過當時蝴蝶還沒有出現。夏日澄澈的青空之中,只有白雲緩緩飄過。
等了一陣,就有高山蝶如同被繩子牽引一般飛近。牠們的動作充滿了高貴的氣質,跟平常在家附近,或是在菜園中晃來晃去的紋白蝶或是鳳蝶,有著完全不同的風格,讓紋白蝶或是鳳蝶看起來非常平民化。從兩者之間的對比,可以發現蝴蝶連飛的方式都有這麼大的差異。
除了可以用揮動網子的方式來捕捉正在飛翔的昆蟲之外,還有一種被稱之為掃網(Sweeping)的方法。在草原上以一種類似拍打或滑行的方式掠過草叢,這樣的方式,可以讓蝗蟲或其他小昆蟲落入網中。
還有比掃網式更粗暴的採集方法,就是去敲樹木的枝葉來捉蟲。這種方法被稱為扣網(biting)。這種方法會讓昆蟲往下掉,所以要準備網子放在樹枝或樹葉下方,讓蟲掉到網子裡。在扣網的時候,不是用普通的採集網,而是用專門的器材,這種器材叫做承接網(biting net)。不過在露營時,因為要帶很多東西,很可能沒有容納這類專門器材的空間。不過,其實可以拿透明塑膠傘當作扣網的工具,把傘張開上下顛倒放,就可以接住掉下來的蟲子。
有抓到蟲了吧?
請仔細觀察這些蟲子,無論是顏色或形狀都令人觀之不倦。米粒大小的天牛,卻有著紅色的翅膀和精細的花紋,你一定會發現,其中蘊含的世界比任何名畫都更了不起。
既然難得來一趟,就把昆蟲帶回家吧。可以養在家裡,也可以做成標本仔細觀察。
如果要做成標本,也有專門的工具。可以用蟲針穿過身體固定,再調整四肢的位置,讓牠顯現出美麗並容易觀察的姿態。所謂的製作標本,就是讓昆蟲的屍體能夠維持美麗的姿勢,並且不會腐壞的方法。
一言以蔽之,製作的方法就是「乾燥」。讓牠乾燥之後變成木乃伊,就不會腐壞了。因為昆蟲是外骨骼系統的生物,所以即使乾掉也不會收縮。然後就可以放在標本箱裡把牠掛起來。
5──觀察
其實我並不鼓勵大家看到昆蟲就抓起來,或是看到花就摘下來。因為昆蟲或花朵都有生命,也不是永遠取之不盡。所以採集的部分適度即可,其他就交給眼睛來「觀察」吧。
接下來談談觀察野生植物的方法。
無論是玫瑰、向日葵或是鬱金香,只要談到繪畫,就會想到這些花卉,因為植物是最好的描繪題材。
在營地附近,是不是也開著各式各樣的花呢?某年夏天我曾經到青森露營,營地旁邊就是一整片草原,遍地開滿了綬草,芝麻大小的粉紅花朵,盤旋在綠色的花梗上,實在是很漂亮。
插在花瓶裡,擺放在宏偉的大飯店玄關的剪花,當然也很美觀。但是有些花和有些氣氛,就是要到野外才能夠感受到。
在營地附近走走,看會找到些什麼植物吧。
說到植物,就會讓人想起紅花綠葉這種典型的配色。像是朱槿和茶花,都以這種強烈的對比,來展現出它們的鮮紅花瓣與深綠葉片。
實際上,在色彩的世界中,綠色與紅色是一種「補色」關係,也就是完全相反的顏色。所以,如果在綠色旁邊放上紅色,會讓這兩個顏色都更加地鮮明。綠色帶出了紅色,紅色也帶出了綠色。
不只是鮮紅的花朵,像是櫻花之類的淺粉紅色,也同樣是「紅色系」的顏色。這種淺粉紅與綠色又會形成什麼樣的關係呢?向日葵之類的黃色花朵,又會與綠色製造出什麼樣的氣氛呢?如果從下往上看花朵,花的顏色與天空的藍,能帶出什麼樣的效果?請以各種不同的角度觀察與體會。
植物與四季變化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日本列島的居民,就是從植物中感受到四季變化。雖然冬天也會出現雪景,但是風景中能讓我們感受到四季的要素,還是植物綻放的花朵、紅葉與冬日的枯枝。
在不同的季節中,植物也會展現出不同的魅力。能欣賞的並不是只有春夏開放的各種花卉,或是冬天開的水仙或茶花之類按照季節盛開的花朵。
即使是一棵樹木,也會隨著季節,在春日的花朵、夏日的綠葉、秋日的果實與冬日光禿禿的枝幹之中,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這種四季變化,甚至潛藏其中的宇宙韻律,都可以透過植物來感受。
植物到底為什麼會隨著宇宙與四季產生變化呢?只要從植物的「身體」來思考,就可以找到原因。
我們先來比較看看,植物與動物的「身體」到底有什麼不同。簡單來說,植物與動物是「內外顛倒」的兩種生物類型。也就是說,植物的構造相當於把動物的身體內外翻轉過來。
動物是會動的生物,所以全部的器官都是放在體內,可說是將整個小宇宙帶著行走。人體也經常被稱為「內部的宇宙」,與外在的宇宙相對應,可說是將外側的世界整個反轉之後包起來,就像膠囊一般。
但是植物的宇宙不是在內部,而是在外側。枝幹與根都是向外開展,與外界合為一體。從根部吸收的水分,由幹傳遞到枝,再經由葉片蒸發。而且藉由葉綠素吸收陽光。植物成為世界的一部分,貫串為整體的宇宙。
在水墨畫中,經常可以看到畫家描繪在深山森林中瀰漫的霧氣。這樣的景象當然不是只能在繪畫中看見,很多人應該也都親眼看過。雖然雲霧是出現在植物外側的世界,不過卻是在植物與水的交流之中產生。
動物則是將這些東西包覆在體內,所以在身體中也許會產生類似森林裡飄著濃霧般的風景。胃腸可能也會產生這樣的溼氣,在體內飄浮。
總而言之,植物是以這樣的方式與外界合為一體。所以就會在其展現的「形體」中,反映出四季的變化。
人類不但是與植物完全相反的動物,而且還是其中的極端例子。其他動物有些仍與四季合為一體,無論是產卵或冬眠都在固定的季節中進行。
但是,人類卻與四季完全悖離,像是活在宇宙船的膠囊中一般,過著獨立的生活。
雖然人類的身體比較不受季節影響,但偶爾欣賞一下植物,用心感受與體察四季的變化,不也很好嗎?這就是向植物學習的重點之一。
接下來,要在觀察之外稍微談談植物的採集。出門露營時,可以在營地附近的森林或草原尋找植物。如果有看到喜歡的植物,可以畫下來或是拍照留念,回家後就可以使用這些速寫或照片來完成作品。
不過,有時候看著植物,總是忍不住有種「想把它帶回家」的念頭。在國家公園裡,當然禁止採摘植物,如果是其他地方,帶一兩株回家就比較沒關係。回家後可以仔細觀察,種在院子裡或當作盆栽放在房間裡欣賞都可。
因為植物是生物,如果拔起後隨便放在袋子裡,可能還沒回到家就已經枯萎了。所以,接下來要扼要地談談採集、栽培與製作標本的方法。
將植物帶回家的方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從枝幹切下,一種是連根挖起。如果是要做成標本或在花瓶中插個幾天,只要「剪下」就可以了。如果要種在院子或花盆裡,就一定要連根一起帶回家。剪的時候可以用修枝剪來剪,或是用刀子切斷,要連根挖掘就要準備鏟子之類的工具。
有一種叫做「扦插」的栽培法,是將切下的樹枝或莖插入土裡,讓植物長出根部來種活。能不能用這種方法要看植物的種類而定,也需要適當的手續才種得起來。因為篇幅關係,沒辦法詳細說明。如果想要實驗,可以截下一小段枝條插在土裡試試。如果順利長出根部並且逐漸成長,會有一種奇妙的感覺,好像自己在製造複製生物一樣。
接下來是製作植物標本的方法。植物標本可分為乾燥標本與浸液標本,一般以製作乾燥標本居多,最普遍的是「臘葉標本」。
製作的方式是將植物夾在兩片木板中壓扁,讓它乾燥變硬。木板必須要有一兩公分的厚度,而且不能直接用木板夾住,還要在植物與木板中間墊上吸水紙,讓紙在乾燥的過程中把植物的水分吸走。雖然也有專門的吸水紙,不過用普通的報紙就可以了。整理好植物的形狀,用報紙夾起來,再用板子夾住,就像夾漢堡一樣。但是這樣壓力還是不夠,所以要拿厚重的書籍之類的重物壓在板子上。隔一陣子換一次吸水紙,等到植物完全變硬之後就成為標本了。最後將標本用膠帶固定在白紙上,就是完美的成品。
另外,還有一些專門製作標本的工具。像是有一種壓榨器,是用螺絲將板子拴起來。如果不想把植物裝在袋子或是塑膠盒中帶回,也有一種「壓製夾」可以直接帶到野外進行標本製作。這種壓製夾不是拿重的東西來壓,而是用繩子緊緊地將標本與夾板捆起來。
有些大賣場也有賣壓花用的工具組,雖然這種工具組大多尺寸很小,只能做花、葉片或是小型植物的標本,但是體積小容易攜帶,使用起來也十分方便。
雖然介紹了不少工具,但事實上在製作時不一定真的會需要專業用具。有些東西不必去專門店購買,只要仔細在大賣場或超市裡尋找,就可以找到符合需求的工具。例如塑膠盒、竹籮、塑膠袋等,如果用「採集植物」或是「採集昆蟲」的觀點來重新審視,其實都很「好用」。
因為我習慣從工具著手,所以準備了不少專業用品。即使只是製作植物標本,也準備了壓榨器、壓製夾,甚至連胴亂 都有。胴亂是將植物帶回家用的採集箱,因為用大的塑膠盒還是比較輕便,所以現在已經成為古董,幾乎沒有人使用。我個人是偏好以一種接近早期博物學者的風格在山上行動。
以前我曾經跟非常喜歡採集昆蟲的養老孟司教授一起到山裡抓蟲,我當時習慣用夾子來抓甲蟲。如果去採集昆蟲的專門店,可以找到長達三十公分的巨大夾子,如果不想徒手抓蟲,就可以使用這種工具。雖然養老教授是解剖學家,但是從少年時代開始就十分喜愛採集昆蟲,不但在日本各地抓蟲,還曾經到東南亞與非洲去抓。現在也擔任某個昆蟲博物館的館長。雖然是非常專業的專家,當他看到我拿著夾子抓蟲時,竟然笑我說:「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人拿夾子在抓蟲呢。」即使是昆蟲專家,在採集時也並不見得會使用夾子之類的工具,不過我個人比較習慣從「工具」著手。
你可以跟我一樣什麼都用專門的器材,也可以想辦法活用大賣場裡賣的廚房用品。因為重點還是:如何親近自然。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要製作植物標本呢?我們並不是植物學者。即使收集了各式各樣的植物,拿來分類,對於「畫圖」並沒有什麼作用。如果想要看活的植物,就在森林、草原或是海邊,對著植物畫速寫。如果想要在家裡仔細觀察,也可以插在花瓶裡讓它維持數天的生命。那麼,到底是為什麼要做這種類似壓花的東西呢?
這關係到「繪畫」這種藝術的本質,也就是平面與立體的問題。
圖畫是畫在二次元的平面上,但是世界並不是二次元的平面。在畫圖時即使不處理時間或動態,也沒辦法忽略掉畫面中的景深,也就是三次元的立體空間。所謂繪畫的歷史,就是探討如何用平面表現立體世界的過程。
無論是達文西研究出的透視法,或是畢卡索的立體派,主題都是「這樣的過程」。
植物也是立體的物品,但是把它壓扁做成標本之後,就變成平面的東西。這個平面與達文西的透視法,或是畢卡索的立體派都不一樣,它是被壓扁的平面。
也就是說,這不正是一種新的繪畫美學嗎?以前有一位名叫塞撒(César Baldaccini)的雕塑家,曾經發表過一些作品:把所有東西絞爛後壓扁,例如把汽車壓成方型箱子般的東西。植物標本跟這種作品的原理一樣。那把標本畫成圖畫,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這等同是從本質上對繪畫的課題提出疑問。
這只是一個例子。即使去做一些類似生物學家的工作,或是去製作植物標本,也可以找到全新的作畫靈感。在這些活動中也藏有通往藝術的途徑。
與自然面對面時,不要只是「看」,還可以動手做些什麼,來找出新的主題。不要覺得在現代美術成為主流的時代中還畫花,是丟臉的事情,或是誤以為花鳥風月是落伍的象徵。只要你的眼睛與頭腦擁有找出新鮮感的能力,無論是花或是植物,一直都會是「新」的。
6──營火的樂趣
以上提了很多在露營時會獲得的戶外體驗。
在自然界中,當然有許多昆蟲和植物之外的景象,像是鳥類與小動物等。也可以針對這些生物進行觀察。
從天亮時就有鳥類開始活動。鳥也會按照種類的不同,分成早起的鳥與晚起的鳥。最早開始晨鳴的到底是什麼鳥呢?這就是在野外營地早起的樂趣。一般而言,冬季比較適合賞鳥。因為森林中的樹葉掉落之後,視線比較開闊,也比較容易找到鳥。
因為有些鳥是隨季節出現,賞鳥的樂趣也會因四季變化各有不同。而且鳥類在早上與傍晚比較活潑,如果走在林間小徑上,常常可以看到鳥兒來咬走掉在地上的飼料。用雙筒望遠鏡觀察鳥類十分方便,另外也有專門賞鳥用的單眼望遠鏡。前面在談天體觀測時也提過,選擇鏡頭時,不但要選放大的倍率,口徑的「大小」也十分重要。特別是因為森林裡比較陰暗,所以觀察鳥類時使用的望遠鏡口徑一定要夠大。鳥類身上的顏色、花紋、形狀與動態,幾乎涵蓋了美術的所有基本要素。請努力鍛鍊你的眼力吧。
自然中不是只有生物而已,撿岩石與礦物來觀察也很有趣。高中時我是參加地科社地質組的社團活動,專門調查地層與石頭。只要到山上去,就會在溪畔找到崩落的斜面,這種地方的地層很容易暴露在地表上,出現很像年輪蛋糕般的圖案,而且非常漂亮。在觀察石頭時,最好準備放大鏡和鎚子。因為滾落在河床上的石頭,表面看起來髒髒的,顏色大都不太起眼,但是用鎚子敲開之後,有時卻可以看到令人完全無法想像的顏色與紋路,例如白底黑色斑點,或是紅色與綠色的網狀圖案。即使只是一塊石頭,也不可以小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還可以看到微微的閃光,更增添了其中的美感。
露營時,可以藉由這些面向來接觸自然。最後要來談談只有露營時才能營造出的夜晚。
那就是營火。
即使是住在旅館裡,也可以進行自然觀察、健行與浮潛等活動。但是只有營火,一定要在露營區才能看得到。在夜晚的黑暗中搖曳的火光,無論看多久都令人觀之不倦。
當人類的祖先還過著漁獵生活的年代,半穴居的住家中總是有火堆在燃燒。在數千年甚至是數萬年之間,我們的祖先都是靠著這樣的火焰過活。直到近代才改由電燈照亮夜晚。請注視著營火的火焰,重新體會自己的起源,以及生活中的基本感覺。
那就是露營的營火。
不過,通常在營地的場地介紹手冊中,會寫著「禁止營火」。咦?不能燒營火嗎?可別因此而感到沮喪。並不是禁止點燃營火,而是禁止直接在地面上架營火燃燒。幾乎所有的營地都會有一個「營火台」可以升火。也就是說,只要在指定的場所升營火,不要讓地面燒焦,也不要殘留灰燼,還是可以架營火來燒。對我們這種外行人而言,要在地面堆柴火來升起營火其實相當困難。如果空氣對流的狀況不好,火很快就會熄滅。從這個觀點來看,用營火台的時候,因為柴火是中空的狀態,從下面可以有新鮮空氣進去,所以只要有柴薪在燒,火就不會熄滅。
升營火時最困難的步驟,就是一開始的點火。用小樹枝或紙點燃火苗之後,讓粗大的柴薪也漸漸開始燃燒。還可以用團扇之類的工具搧風來助長火勢。我也用一種能夠透過竹筒送風的「吹火筒」來吹,會比拿扇子搧要更輕鬆,還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呼吸讓火燒得更旺。
火燒得夠旺了之後,就可以享受營火的樂趣。只要不時添加柴火,火焰就會持續燃燒。可以圍著營火邊喝酒或喝咖啡聊天,一個人靜靜地看著火焰也別有一番情調。
真的,火焰看多久都不會疲倦。夜空中有星星在眨眼,黑暗中有鳥的啼叫聲,說不定還能聽見鹿的聲音。沉浸在這樣的夜晚中,注視著火焰,火焰照著面孔,格外溫暖。
夜晚也許是為了營火而存在。
黑暗在搖曳的火光之中,展現出清晰的身影。
跋 走向自然深處
那是一個平穩的午後。
我在自家附近,看到一輛休旅車的引擎蓋上綁著一隻山豬。我揉揉眼睛,確定自己不是在作夢。為什麼在這種地方會有被綁住的山豬呢?
過了幾個月,我才知道這附近似乎有人在獵山豬,也激起了我一定要找機會去狩獵現場瞧瞧的決心。
某一天,有人告訴我這附近住著一位獵山豬的名家,讓我又驚又喜,立刻請人介紹我與這位有名的卷上先生認識。他跟我父親的年紀差不多。
他先告訴我狩獵需要執照,當時還是春天,而考執照的時間則是夏天,如果夏天考上了,就可以趕上秋天的狩獵季節。我接受獵山豬名人卷上先生的提議,開始準備應考。
我已經不知多少年沒考試了。為了應考,必須把法條全部背起來,練習參考書上的習題。年輕的時候,講到要準備考試,就會覺得那是很無聊又很沒意義的事情。現在倒是覺得這種無意義的背誦感覺很好。做選擇題時要決定對錯,也像是玩猜謎一般有趣。接下來經過了令人心跳加速的放榜,可喜可賀地獲得了甲種(陷阱•網子)的執照。
然後我就跟著師父一起上山。我們是以陷阱來捕捉山豬,並不使用槍炮之類文明的工具。與原始的繩文時代使用的狩獵法很相似。
狩獵的首要工作是尋找獸道。山豬一向是在同一條路上出沒,所以要在牠們習慣走的路上設陷阱。陷阱是用繩子做成的圈圈,如果山豬的腳踩上去,就會觸動機關。一般人看到這東西,完全不會覺得那是陷阱。挖一個直徑與深度都約莫二十公分的地洞,用小樹枝與土蓋住,周圍再放上石頭,讓地洞以外的地面變得很難踩。山豬看到難踩的地面,就會往設了陷阱的地方踩。在牠踩上的瞬間,陷阱就會發動,讓牠沒辦法逃走。
師傅所設的陷阱,簡直可以用藝術品來形容。從外觀上,幾乎可以與京都的箱庭 媲美。在地洞上灑土,再用枯葉覆蓋。並且將附近長的蕨類植物連根拔起,種在地洞旁邊。雖然這是為了瞞過山豬的眼睛而製作的擺設,不過也展現了十分細膩的個人風格。在散落的石頭邊長出的蕨類,看起來不是十分風雅嗎?那兒成為了森林中的一個小小庭園。
山豬是一種嗅覺十分敏銳的動物,所以不只必須在視覺上下功夫,也要設置嗅覺的陷阱。所以我們撿了一些散落附近的山豬糞便,塗在陷阱四周,讓山豬解除戒心。最後以塗糞便來當作最後的修飾!感覺不也十分地風雅嗎?
在做好這個完美的陷阱之後,就只要等獵物上鉤了。因為山豬是夜行性動物,所以回家等待即可。第二天檢查陷阱的時候,就已經有山豬落網。腳被綁住無法逃跑的山豬,本來還試圖掙扎。不過最後還是放棄,在旁邊挖了洞開始睡覺。當我們一走近,牠就跳起來想要逃走,不過還是被繩索緊緊綁住逃不了。
這一刻,是最危險的瞬間。如果陷阱做的不夠牢靠,山豬有可能會掙脫陷阱並襲擊人類。也有可能是山豬把自己的腳扯斷之後逃離陷阱。如果出現上述的情況,山豬會往山下衝,所以我們人類要從斜坡的上方靠近陷阱。據說萬一山豬來襲擊,只要躲在樹後面就可以了。如果是熊的話,會掉過頭來攻擊人類,但是山豬只會往前直衝,所以會直接跑走。
但是只要任何步驟稍有疏忽,就可能會身受重傷。山豬在攻擊時是先把人撞倒,再趁人類來不及反應時,以獠牙攻擊。獠牙銳利的程度直逼剃刀,而且在龐大身體的體重加持之下,不只是皮膚會被撕裂,連肌肉都會受傷。
獵捕活的山豬,是真正與野獸對決。
我們不用槍砲來狩獵,而是以刀子來殺山豬。將利刃綁在長棍的尖端,直刺山豬的心臟。
此時如果出手稍有差池,就會引發極大的騷動。要是尖刀的刀刃沒有刺入心臟,而是卡在肋骨上的話,山豬會發出悽慘的嚎叫,響遍整個山間,甚至是響遍我們的心裡。那種叫聲不會從耳中消失,連第二天、甚至第三天都會在耳際繚繞。所以必須一擊就成功。
我的師傅畢竟是出名的山豬獵人。從容地在我的攝影機鏡頭前,持刀刺入山豬的腹部。與其說是刺,不如說像是刀子被吸了進去。山豬「咕」的一聲,四隻腳軟了下來,腹部著地。就這樣死去。過了兩三秒,血像是從水龍頭噴出的水一樣,咕嚕嚕地飛濺而出。
我在解剖教室中,曾經見過上千具屍體。也在實驗中奪走過老鼠與兔子的性命。但是,這是我首次親眼目擊這麼大隻的動物邁向死亡。眼前的景象是如此地真實,讓我看著這樣的情景,什麼「話」都說不出來。
參加過非洲狩獵隊的朋友,曾告訴我他親眼目睹獅子吃斑馬的情景。當獅子咬住斑馬的瞬間,他聞到了一種腥味。但是在我參加獵山豬的活動中,並沒有感覺到腥味,只感覺到一種微溫的空氣在四周升起。
在略為陰溼的森林中,可以聽見上方有小鳥在鳴叫。被數個男人包圍的山豬,流出暗紅色的血水積在地上。氣氛十分嚴肅,並沒有任何殘酷或是任何勝利,而只飄著神聖的緊張感。
接下來是拖著山豬下山。當天我是跟著伊豆的熱海陷阱同好會的成員一起狩獵。走到附近的河川中,將獵物身上的血與泥巴洗乾淨之後,開始解體。至此為止我都是剛入門的新手,只能看著他們工作。在他們開始肢解獵物之後,有人招呼我「布施先生要不要試試看?」遞給我一把刀子。我開始毫不思索地剝皮。
又過了一會兒,我感到大家的視線都集中到我的手上來。
「你看起來完全不像是新手。」有人這麼說。
手上的剝皮工作並未停止,用刀子的技術也十分細膩。
「雖然我是第一次剝山豬的皮,不過以前剝過很多人皮。」我笑著回答。
在那一瞬間,我感到大家都立刻把我當自己人了。
接下來,我還順便在剝鼻子附近的皮的時候,指著像烏龍麵一樣粗的神經介紹說「山豬的嗅覺很好,就是因為鼻子的神經很粗。」彷彿開始上解剖課一樣。
在野外肢解獵物真是有趣。我體會到我的確很喜歡解剖,也感受到一種在醫學系的解剖學教室中沒有過的輕鬆心情。在森林中的溪畔,我沉浸在分解頭部筋肉的工作中,雖然當天叫的午餐已經送來了,卻一點都不想停下手上的工作。
至今為止,我已經獵到過好幾頭山豬,並且將其肢解。越近晚秋越可以感受到,由於山豬飽食了各種樹籽與森林美食,身上的脂肪越來越厚。冬天肢解的山豬,剝了皮之後身上裹著整層白色的脂肪,跟被剃光毛的綿羊很像。
有時會有附近的居民來我們肢解獵物之處參觀,順便帶一些肉回去。這是如此自然而然的景象。
用炭火烤的山豬肉,實在是非常美味。
並不是只有被剁開之後,用保鮮膜包起來放在超級市場裡的肉才是肉。日本人跟其他的人類一樣,從數千年前的繩文時代開始,就在森林裡打獵,並且把自己的獵物吃掉。一直到最近才能夠「不把手弄髒」就吃到肉。狩獵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我以前曾經與一位昆蟲學家討論過這個問題,他是提到他希望能開一間「可以殺蟲的自然觀察園」。特別是對於小孩子來說,這會是很重要的經驗。這位昆蟲學者,這輩子恐怕已經殺過了無可計數的蟲子。大人會殺蟲當然是為了研究,孩子殺蟲時也許毫無具體理由,但是卻可以從這樣的經驗中,學到十分重要的人生教訓。
那次我們的結論是,小時候殺過蟲的孩子,長大之後才會以更加慈悲的心情對待「生命」。換句話說,就是「要是小時候連蟲都沒殺過,長大之後會連人都敢殺。」
我以前曾經寫過與狩獵有關的散文,卻收到了一封提出異議的郵件,雖然也只有那一封。
郵件內容大意是說,繩文人是為了「食物」才打獵。在這樣的前提下,即使奪走了動物的性命,也是能夠容許的。可是你獵山豬,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嗜好」,所以請不要再做這種事了。
這讓我重新思考,繩文人真的是為了「食物」才狩獵的嗎?這種事要怎樣才能證實呢?不可能有人詢問過繩文人吧。
事實上「繩文人是為了食物而狩獵」這種說法,是非常近代的想法。現代人是為了什麼會去工作?多少是為了「食物」吧。所以即使討厭工作的內容也還是會繼續做,這就是為了「食物」而做。
會說繩文人是為了食物而打獵,恐怕是將這種近代人的邏輯,主觀地強加在原始生活之上。
當然,繩文人一定會為了食物去打獵。但是「只是」為了食物打獵嗎?說不定是覺得打獵很好玩,所以常常去打獵。因為打獵很刺激,所以打獵也像是在比賽,或是在運動,或是在玩樂。說不定也是透過狩獵與殺生,來體會森林所帶來的恩澤,窺探死生之間的奧祕,去深入體會所謂的神聖的真諦。也有可能是透過狩獵與宇宙交流。
這是生活在現代的我,親身參與打獵的現場之後,才領悟到的事情。
體驗「殺生」這種行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無論是現在或是繩文時代,我們能從狩獵中學到的人生意義,其實比「食物」更加地重要。
狩獵行動的本身,是一種與自然對話的菁華。我認為,那裡有著自然最「深奧」的一面。
要能看到「自然的真諦」,才能夠創造真正的美、真正的藝術。這就是這本書所要傳遞的訊息。
請向自然學習美。
(完)
本書雖然是新作,其中有部分內容曾在下列報刊與網站發表。
《信濃每日新聞》(以「美的探險」為題,於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間發表的連載內容)
「布施英利siteB」
第4課形與色戶外實習4「露營」去1──住在野外不論是到海邊去,到森林裡,都可以與自然接觸。在上過前面的課程後,你是不是真的有出門去走走呢?可不要只把書看一看而已,還是好好找個機會去「實習」。之前的實習課程,都是可以當天來回的行程,或者是去飯店、旅館、小木屋或民宿借宿一宵。雖然離開了自己的家,但這些住宿的方式都不是在「室外」,所以與自然的接觸仍然不夠深入。因此要嘗試除了白天之外,還要在自然中度過夜晚。這種「離家二十四小時」的經驗,才能真正地體會到自然。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到野外住宿,也就是去露營。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