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寬恕」的過程有四個階段:傷害、憎恨、治療、復合。每一次經歷,無不都是錐心之痛;但,明智的你必須知道,惟有藉著「寬恕」,我們才能從這座「牢獄」中釋放自己、釋放別人。
名人推薦:
王桂花
寬恕別人、釋放自己
曾經在聖經上讀到這麼一則故事:
有一位婦人與人通姦,眾人都指責她犯了行淫的罪過,認為這是非常嚴重的罪孽,同聲叫喊著要以亂石打死這個不知羞恥的淫婦。耶穌聽到了,便對大眾說:「你們當中若有誰覺得自己沒有罪,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眾人沈默了一會兒,然後,從老到少,一個一個慢慢地走開。沒有一個人敢拿石頭打那位婦人。
這個畫面時常鮮活地浮現腦海,群眾激狂地怒罵、指責、咆哮,猶如沸水翻騰;為什麼當耶穌要每個人反躬自省時,群眾驟然歸於沈默,而後全然拋棄原先憎恨、憤怒的意圖呢?在歸於緘默的片刻間,每個人心中思索、運作的是什麼?究竟是怎樣的意念能夠讓他們將緊握的拳頭、激動的神情,逐漸逐漸地放鬆、舒緩,逐漸進入個人的心靈深處呢?
我們都不知道這些群眾是否寬恕了那位婦人,但是,可以確信的是,他們的啞口無言、悄然離去,已表示他們也曾犯過錯,也許偷過東西、欺騙父母,也許殺人放火、殘害動物。他們知道自己也不是完美之人,有時候會受到傷害,有時也扮演傷害別人的角色。
在傷害者與受傷者之間,便形成了各種錯綜複雜的人際對待關係。最極端的兩種對待關係是:憎恨與寬恕。
相信在你我的人生歷程中,多少都經歷過受傷的經驗,每經歷一次這樣的事件,就面臨著兩種抉擇:我是要讓憎恨永遠在我的記憶中烙下深深的印痕,不斷喚起曾有過的痛苦經驗,還是希望這個傷痕早早痊癒,轉化為有助於未來生命發展的力量,繼而以全新的眼光迎接以後的生命?
如果這是一道二選一的選擇題,絕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後者。不論過去的歲月再怎麼淒涼慘痛,日子還是要過下去;既然要過下去,何不懷抱希望,期盼陽光?
然而要使傷痕痊癒的先決條件卻是寬恕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和事。也許有人以為寬恕實為輕而易舉之事,只要說聲:「好吧!我原諒你。」就可解決;有人卻認為寬恕是種極其艱難的行為,曾經受過的傷害、損失,豈是那麼容易忘掉的?
到底「寬恕」這個行為於人、於己有何意義呢?
《寬恕與忘卻》一書的作者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作者以外科醫生般細膩、謹慎、認真的態度,對「寬恕」作了抽絲剝繭的剖析,並舉出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件,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當人人之間存有仇恨、敵意和怨懟時,對彼此都會形成心頭上更多、更大的傷害與折磨;唯有真心誠意地寬恕自己和對方,才能得到內心的平和。而真正的寬恕必須經歷四個階段,漸次形成,這四個階段是:傷害→憎恨→痊癒→重建舊誼。作者精密地剖析每一個階段所出現的掙扎與突破。
雖然在平常生活中,也時常提醒自己要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卻從未像本書作者那樣把「寬恕」思索得如此透徹。讀罷此書,才發覺自己原來擁有極大的寬恕權柄,大至寬恕釀成天災人禍的自然神祇,小至寬恕那個不小心撥錯電話號碼的陌生人士。善於運用這項權柄的人,可以讓心靈遨遊於廣闊浩瀚的人際交流中;反之,則會使自己的生命閉鎖在幽黑狹窄的囚籠裡。
全書很明顯地呈現出西方社會受到基督教教義的影響所形成的寬恕哲學,堅持著近似宗教家所追尋的犧牲、奉獻、「以德報怨」的偉大情操。雖然,這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所主張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略有出入,但二者在本質上亦有相似之處,都是強調「反躬自省」、「反求諸己」,在心靈境界上亦有同樣的追求:追求個人內在心靈最深處的平衡與寧靜。
就像全書中予我印象最深刻,相信也是全書精神所在的兩句話:
「治療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寬恕傷害你的人。」
「藉著寬恕,你釋放了牢裡的犯人,而那個犯人就是你。」
這實在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何妨學習著在心中常常存放著寬恕的心意,讓我們了解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權利。
如此,聖經中提到的那位婦人,不需要我們丟石頭懲罰她,她自會明白自己是在牢裡抑或牢外;而那些想用石頭丟她的群眾,也會開始自問:我究竟是在牢裡抑或牢外?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路易‧史密德
優惠價: 9 折, NT$ 162 NT$ 180
已售完,補貨中
名人推薦:
王桂花
寬恕別人、釋放自己
曾經在聖經上讀到這麼一則故事:
有一位婦人與人通姦,眾人都指責她犯了行淫的罪過,認為這是非常嚴重的罪孽,同聲叫喊著要以亂石打死這個不知羞恥的淫婦。耶穌聽到了,便對大眾說:「你們當中若有誰覺得自己沒有罪,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眾人沈默了一會兒,然後,從老到少,一個一個慢慢地走開。沒有一個人敢拿石頭打那位婦人。
這個畫面時常鮮活地浮現腦海,群眾激狂地怒罵、指責、咆哮,猶如沸水翻騰;為什麼當耶穌要每個人反躬自省時,群眾驟然歸於沈默,而後全然拋棄原先憎恨、憤怒的意圖呢?在歸於緘默的片刻間,每個人心中思索、運作的是什麼?究竟是怎樣的意念能夠讓他們將緊握的拳頭、激動的神情,逐漸逐漸地放鬆、舒緩,逐漸進入個人的心靈深處呢?
我們都不知道這些群眾是否寬恕了那位婦人,但是,可以確信的是,他們的啞口無言、悄然離去,已表示他們也曾犯過錯,也許偷過東西、欺騙父母,也許殺人放火、殘害動物。他們知道自己也不是完美之人,有時候會受到傷害,有時也扮演傷害別人的角色。
在傷害者與受傷者之間,便形成了各種錯綜複雜的人際對待關係。最極端的兩種對待關係是:憎恨與寬恕。
相信在你我的人生歷程中,多少都經歷過受傷的經驗,每經歷一次這樣的事件,就面臨著兩種抉擇:我是要讓憎恨永遠在我的記憶中烙下深深的印痕,不斷喚起曾有過的痛苦經驗,還是希望這個傷痕早早痊癒,轉化為有助於未來生命發展的力量,繼而以全新的眼光迎接以後的生命?
如果這是一道二選一的選擇題,絕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後者。不論過去的歲月再怎麼淒涼慘痛,日子還是要過下去;既然要過下去,何不懷抱希望,期盼陽光?
然而要使傷痕痊癒的先決條件卻是寬恕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和事。也許有人以為寬恕實為輕而易舉之事,只要說聲:「好吧!我原諒你。」就可解決;有人卻認為寬恕是種極其艱難的行為,曾經受過的傷害、損失,豈是那麼容易忘掉的?
到底「寬恕」這個行為於人、於己有何意義呢?
《寬恕與忘卻》一書的作者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作者以外科醫生般細膩、謹慎、認真的態度,對「寬恕」作了抽絲剝繭的剖析,並舉出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件,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當人人之間存有仇恨、敵意和怨懟時,對彼此都會形成心頭上更多、更大的傷害與折磨;唯有真心誠意地寬恕自己和對方,才能得到內心的平和。而真正的寬恕必須經歷四個階段,漸次形成,這四個階段是:傷害→憎恨→痊癒→重建舊誼。作者精密地剖析每一個階段所出現的掙扎與突破。
雖然在平常生活中,也時常提醒自己要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卻從未像本書作者那樣把「寬恕」思索得如此透徹。讀罷此書,才發覺自己原來擁有極大的寬恕權柄,大至寬恕釀成天災人禍的自然神祇,小至寬恕那個不小心撥錯電話號碼的陌生人士。善於運用這項權柄的人,可以讓心靈遨遊於廣闊浩瀚的人際交流中;反之,則會使自己的生命閉鎖在幽黑狹窄的囚籠裡。
全書很明顯地呈現出西方社會受到基督教教義的影響所形成的寬恕哲學,堅持著近似宗教家所追尋的犧牲、奉獻、「以德報怨」的偉大情操。雖然,這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所主張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略有出入,但二者在本質上亦有相似之處,都是強調「反躬自省」、「反求諸己」,在心靈境界上亦有同樣的追求:追求個人內在心靈最深處的平衡與寧靜。
就像全書中予我印象最深刻,相信也是全書精神所在的兩句話:
「治療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寬恕傷害你的人。」
「藉著寬恕,你釋放了牢裡的犯人,而那個犯人就是你。」
這實在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何妨學習著在心中常常存放著寬恕的心意,讓我們了解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權利。
如此,聖經中提到的那位婦人,不需要我們丟石頭懲罰她,她自會明白自己是在牢裡抑或牢外;而那些想用石頭丟她的群眾,也會開始自問:我究竟是在牢裡抑或牢外?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