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書共有250多張圖片,全彩銅版紙印刷,以大量本土化的實例,來印證藝術的親切性與真實 性,精采內容例如:
繪畫─李梅樹的《黃昏》
裝置藝術─朱嘉樺的《彩球系列》
舞蹈─雲門舞集的《流浪者之歌》
電影─侯孝賢的《戲夢人生》
*高中〈職〉、專科、技術學院、大學及一般大眾適用。
作者簡介:
謝東山
章節試閱
第4章 藝術有哪些類別?
複合媒材
在過去,一件「油畫」作品,它除了「畫布」、「油」與「顏料」外,便不會有其他媒材的存在。又如「水彩畫」,我們看到的是「水」和「彩」調和在「畫紙」上。這樣的創作態度一直要到20世紀初畢卡索的立體拼貼時期,才破解使用單一媒材的規定。
所謂「複合媒材」(mixed medium),就是在一件繪畫作品中,同時混合著多重媒材,如在上油彩前先舖以石膏、貼以紗布或在油彩中混以細砂石、貼以報紙。又或者在同一件作品中,同時使用油彩、水彩、粉彩、壓克力乃至水墨等任兩種以上,以製造多重媒材的嶄新視覺效果,我們都可稱之為「複合媒材」創作。
「複合媒材」的出現始於1910年代,歐美藝術家開始將日常生活中的物質材料融入藝術品中,這些「媒材」如麻、紗、手工製紙、甘蔗渣、舊報紙、印刷字、木料等,本身有它特殊的美感因子,都可能經由藝術家的匠心獨具化腐朽為神奇,散發自然、歷史或詭異的氣息。各媒材間的材質對比,亦構成美感經驗,作用於觀者的視覺與觸覺想像中(圖4-21)。複合媒材創作基本上是一種創作手法,有的作品仍然保留繪畫的平面特質,亦有突出於平面趨向立體者。
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在台灣已發展了一段時間,但是對於習慣欣賞平面繪畫的民眾而言,「裝置藝術」實在不容易理解。比如,一位藝術家在特定的空間裡擺置一些東西,然後標以題目便算是一件藝術作品。這個空間可能是一個三坪大的房間、一間廢棄的民宅或保有綠意的戶外空間,也可能是社教館或文化中心提供的展覽場地。空間中所擺置的東西可能是一些天然的東西,如草堆、泥土、砂石,或是被修飾過的人工製品,如玻璃罐、塑膠模特兒、利用攝影技術拍攝後放大的影像等等。它也可以是一些無形的東西,如氣味、燈光、太陽的投影及聲音(圖4-22)。
這些東西在觀者看來都太生活化了,組合起來卻不是日常生活中應有的樣子。正是這個原因,使民眾無法了解這樣的「藝術」究竟在表達什麼。採否定立場者認為藝術家故弄玄虛,採肯定立場者則認為藝術的內容深奧,具有大眾所不能理解的形而上哲理。
1960年代,偶發藝術與普普藝術興起,「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成為新鮮又無所不包的前衛口號,它進一步超越了「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主張。自此,藝術的物質性與材質的恆久性不斷受到挑戰,偶發事件的瞬間性取代了持久的物品藝術。
強調藝術與生活的不可分,乃出自1960年代西方社會現實,藝術家們意圖將藝術當成武器,把人類從當時科技和中產階級的審美價值系統中解放出來,它是一種道德及社會的認知。在後工業時代,這種呼籲是倫理學的多於美學的考慮。因此,要評價以結合生活與藝術為創作目標的裝置藝術,我們必須把它的價值判斷標準設定在社會溝通功能上,換言之,它的積極價值應該建立在其本身所能提供的道德的(ethical)與認識的(epistemological)功能基礎上。
就像油畫、版畫、素描或雕塑,「裝置藝術」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它特殊的地方有二: 它像雕塑一樣,佔有空間; 它與展出的空間有關,甚至作品就是空間不可分離的一部份。換句話說,「裝置藝術」就是在特定空間中「裝置」一些東西,而這些裝置出來的整體被當成藝術看待。
因為裝置藝術的首要條件是尋得一個適當的空間,因此「空間」成為觀者理解此藝術的關鍵所在。於是,當觀者在「欣賞」一件裝置藝術作品時,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我正處於一個經過藝術家刻意經營過的空間。我是否能依照感覺描述這個空間的氣氛?什麼東西使我有這樣的感受?」顯然,不少的作品都要求觀者與作品之間有相當的互動。接著,觀者把他所感受的與標題所提示的加以結合,加上細膩觀察裝置物品之特性及操作必要的器械裝置,如此觀眾便能漸漸地接近作品的核心。
因此,我們較不是在「欣賞」一件裝置藝術作品,相反地,我們往往在「認知」或「思考」一件藝術作品。
公共藝術
自從政府在1992年立法「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後,所有公有建築都必須撥出至少該建築造價百分之一的經費,來設置藝術品以美化建築與環境。於是,「公共藝術」漸漸成為人們討論的文化課題之一。
什麼是「公共藝術」呢?顧名思義,這是一種藝術品或藝術活動。但不同於「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的是,它不是藝術家主觀創作下的結果,而是充份考量到所設置環境的原有資源及此環境中人們的需要。也就是說,「公共藝術」的設置乃是讓公眾享用,不管您是高官或百姓、成人或小孩,大家都在公共藝術的設置下,均等地享用豐富的「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的公共生活空間(圖4-23)。
從上述的定義加以延伸,「公共藝術」可以是一件雕塑作品,卻絕不限於雕塑作品。它可以是極其實用的街燈、坐椅、垃圾桶、路標、商店招牌等。當我們把這些工具藝術化後,它不僅保有原有的功能,更在視覺上給我們或清新或新奇的美感享受。我們可以在它們的形式上發現巧思與智慧,我們也可以因此獲得靈感,使細膩與精緻的精神生活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來。
但是,一件再有巧思的坐椅被安置在一個髒亂的公共空間,亦無法發揮它在視覺美感上及供人休憩上的功能。於是,乾淨整潔的街道、清新的空氣、樹蔭下的徐徐涼風與穿過樹梢映在步道上的粼粼光影,都是構成公共藝術的無形因素與條件(圖4-24)。而都市裡林立的高樓大廈、鄉鎮間錯落的房舍以及游走的人群,亦也構成公共空間的一部份。因此,廣義而言,公共藝術的精神乃是為了透過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理念,使人們生活在一個強調精神財富的社會裡。
此外,公共藝術也可以是一種具有時間性、以人類肢體語言或器樂所完成的藝術活動,如街頭表演、戶外廣場上的演藝活動、假日音樂會等。它也可以是一種圖像與文字兼備的藝術展演形式,如台北市的公車詩。
第4章 藝術有哪些類別?
複合媒材
在過去,一件「油畫」作品,它除了「畫布」、「油」與「顏料」外,便不會有其他媒材的存在。又如「水彩畫」,我們看到的是「水」和「彩」調和在「畫紙」上。這樣的創作態度一直要到20世紀初畢卡索的立體拼貼時期,才破解使用單一媒材的規定。
所謂「複合媒材」(mixed medium),就是在一件繪畫作品中,同時混合著多重媒材,如在上油彩前先舖以石膏、貼以紗布或在油彩中混以細砂石、貼以報紙。又或者在同一件作品中,同時使用油彩、水彩、粉彩、壓克力乃至水墨等任兩種以上,以製造多重媒材的嶄...
目錄
第壹篇 藝術的誕生
第1章 小心與藝術碰個正著
第2章 藝術如何改變你和我?
第3章 你在「原始藝術」中發現了藝術的起源嗎?
第4章 藝術有哪些類別?
第5章 人們為什麼要創造藝術?
第6章 藝術作品如何從無到有?
第貳篇 發現藝術品
第7章 藝術家利用哪些材料創造藝術?
第8章 藝術的形、色、線
第9章 藝術形式的十大基本原理
第10章 藝術家表現哪些題材?
第11章 如何認識藝術作品中的內容蘊涵?
第參篇 藝術的鑑賞與批評
第12章 藝術鑑賞是人的本能嗎?
第13章 你面對一件藝術作品,你該從何看起?
第14章 藝術批評的主義與學說
第15章 你如何詮釋藝術作品並給予評價?
第16章 當中國畫論遇上西方藝評
第17章 為什麼應該嘗試藝術的鑑賞與批評?
第肆篇 藝術與人生的對話
第18章 藝術與個人
第19章 藝術與社會
第20章 如何融美感經驗於人生經驗?
第21章 如何參與藝術活動以充實生活內涵?
第22章 邁向精緻文化的道路
第壹篇 藝術的誕生
第1章 小心與藝術碰個正著
第2章 藝術如何改變你和我?
第3章 你在「原始藝術」中發現了藝術的起源嗎?
第4章 藝術有哪些類別?
第5章 人們為什麼要創造藝術?
第6章 藝術作品如何從無到有?
第貳篇 發現藝術品
第7章 藝術家利用哪些材料創造藝術?
第8章 藝術的形、色、線
第9章 藝術形式的十大基本原理
第10章 藝術家表現哪些題材?
第11章 如何認識藝術作品中的內容蘊涵?
第參篇 藝術的鑑賞與批評
第12章 藝術鑑賞是人的本能嗎?
第13章 你面對一件藝術...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04-00-51ISBN/ISSN:9789866860324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