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的管理之道,盡在「精實」二字
全球市值第一大汽車廠豐田的管理智慧核心
由世界企管顧問公司第一把交椅的麥肯錫帶領你一窺究竟
唯有第一‧造就第一
誰有能耐擔當鴻海、光寶、華碩、台達電、台新銀、新竹貨運、巨大機械……的學習表率?答案是:豐田。這個從第一線員工到產業龍頭都在實踐的學問,就是精實學。精實不僅是工具、方法與原則,最重要的是運作此系統的人員心態與行為,將此難以掌握的因素與作業系統、管理基礎建設緊密結合,更是轉型精實企業的成功關鍵。
精實管理‧影響廣大
包括化學、造紙、礦業、鋼鐵、民生用品、製藥、零售、金融機構,以及服務業等許多產業,都因採用精實作業系統,得以快速回應顧客需求、提高員工貢獻度、凝聚再造企業文化、創造公司價值新高。
精實全貌‧精實之旅
來自麥肯錫公司的三位頂尖顧問,利用本書「精實全貌」與「精實之旅」兩大部分,帶領你踏上成為精實企業的旅程,讓你見證精實對企業盈虧的龐大影響力,以及改變員工工作動機與效率的成長力:一本洞悉精實的理論與實務,一路行向企業持久維繫變革成果的目的地。
作者簡介:
約翰‧德魯
德魯是麥肯錫公司英國作業、策略及效能諮詢業務的副董事(Expert Associate Principal)。他已將精實作業原則運用在許多產業範疇裡,包括汽車、航太、鋼鐵及消費用品和零售業等。他對於支持精實作業轉型、確保精實成果持久性的行為改變特別有興趣,在加入麥肯錫公司前,他曾於卡努金屬盒公司(CarnaudMetalbox)、路華(Land Rover)汽車服務。
布萊爾‧麥卡倫
麥卡倫是麥肯錫公司的董事(Partner)之一,也是麥肯錫生產系統設計中心的領導人。該中心致力於發展製造業及服務業的管理新知,並與各類公司合作推行精實系統,其中包括石油及天然氣、汽車、航太、家具、國防建設等產業。他曾服務於豐田汽車,精實生產便是源於該公司聞名遐邇的生產系統;此外,他也曾任職於路華集團,負責將精實生產引進新產品的製造流程,例如路華的Rover 75。
史帝凡‧羅根霍佛
羅根霍佛是麥肯錫公司的董事(Partner)之一,也是麥肯錫歐洲製造諮詢業務的領導人。他曾協助許多公司執行作業績效改善專案,包括銀行業、流通業、精品業、航太、家用電器及鋼鐵業等。在加入麥肯錫之前,他曾在法國航太公司Aerospatial,以及Prodel SA公司服務。
譯者簡介:
呂奕欣
台大外文系學士,師大翻譯研究所筆譯組碩士。曾任編輯,現專事翻譯。譯作囊括建築、文化研究、生活風格、繪本、奇幻小說、語言學習等領域。
張素華
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英國羅浮堡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師大翻譯研究所肄業。兼職翻譯多年。曾任中信證券研究部專職翻譯,現任職銀行口筆譯工作。
章節試閱
第一章:精實的挑戰
精實可以在任何產業進行作業轉型,開啟新的策略契機。
精實絕非只是一套工具,而是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
精實的實踐是一趟旅程,而不是流程。
完美的表現可以激勵人心。觀看老虎伍茲(Tiger Woods)出賽,可促發我們拿起塵封已久的高爾夫球桿,前往附近的高爾夫球場。我們許下雄心壯志,發誓要打完十八洞、要克服差點、要多花點時間到球場,少去酒吧鬼混。我們甚至會找專業教練上課,或者花大錢買一套新的球桿,希望藉此提升自己的表現。
但我們都知道,光有雄心壯志是不夠的。一旦三分鐘熱度過去,接下來就得靠決心和努力才能堅持下去了。我們一再發現,原來達到目標遠比想像中來得困難多了。
對企業及其改善計畫來說也一樣。世界上有許多公司看到日本汽車製造商的成功,因而受到鼓舞,決定採取精實的方式、改變工廠的運作以減少作業浪費,企圖提振績效。然而,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改善通常只是曇花一現。而且,所有成效都得付出額外的努力與資源。一旦管理者停下腳步,即便只是暫時放鬆,整個改善績效就煙消雲散。
究其原因,部分是工廠原本就是個難以預料的地方。這是任何系統的常態;大自然本來就偏向混沌。若非刻意努力,任何改進都難以維持。事實上,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之下,光是維持現狀已經很費力,還要努力改善現狀,無非緣木求魚。正如一名主管所言,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變革,宛如「在暴風中搭帳篷」。如果品質、成本,以及交貨給顧客的責任,全都落到組織前線的管理者身上,那麼挑戰將更形艱鉅。
我們曾和許多管理者一起著手改善計畫,自己也在業界工作,因此深知達到持續變革是多麼困難的任務。救火是許多組織中的常態,也是企業根基不穩的徵候。這樣的不穩定性,是大量生產無可避免的特色。
即便實行了如「生產需求規劃」(manufacturing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的複雜排程系統,但是需求與供給的變化無常,幾乎註定了二者不會同步。問題的根源在於排程本身:人們向來就不願也無法長期遵守排程。顧客會在最後一刻改變訂單、交貨不準時、零組件不足,以及機械故障等狀況隨時都可能發生。一旦問題出現,排程就可能出錯,因此作業員就得變通,想法子讓生產繼續運作。
就算出發點是好的,這些突如其來的干預只會使問題更趨惡化。製程中任一階段的小偏差,都會快速引發價值鏈供需的大幅變動。以前蘇維埃的集中規劃經濟會一敗塗地,其實不是偶然。排程仰賴的是貫徹及狀況掌握,但從沒有任何作業可以進行得這麼順利。
這麼一來就出現一個難題。如果大量生產本來就會有突發狀況,且難免會導致不穩定而需要救火,那麼是否任何變革計畫都無法具有持久的影響?不穩定性是否會迫使員工以原有方式行事,使得新系統最後無用武之地?
精實的大好承諾
近年來,精實成為管理界的當紅炸子雞。它之所以不再被當作難以理解的日式管理方式與工具,搖身一變大受歡迎,是因為它所提出的承諾是其他方式所無法企及:精實不僅可以減少成本、改善品質,還能穩定作業,並使供需平衡。精實甚至可以終止救火,建立起持續改進的必要條件。
一旦精實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再只是一項計畫,影響深遠將超過管理者的期待,並能賦與企業巨大的競爭優勢。戴爾電腦(Dell)應用了精實原則之後,2001年庫存週轉六十四次,比最大的競爭對手要多五十次,而發生的作業成本也比最大的競爭對手低了一半以上。該公司的創辦人麥克戴爾(Michael Dell)說,他們成功的原則很簡單:「為什麼要把螢幕放到卡車上,運到德州奧斯汀,之後從卡車上搬下來,到倉庫巡迴一圈,然後再放到另一輛卡車上?這根本是浪費時間與金錢。」
許多公司也做了相同的轉變。空中巴士英國分公司(Airbus UK)負責製造機翼,之後送到德法的工廠組裝。自從採用了精實方式之後,他們激發出實質的潛在產能,進而避免了重大資本支出的需求。到了1999年,由於需求長期攀升,產能嚴重不足,因此空中巴士越來越無法達成績效目標。而若延誤交貨給合夥公司,會遭到罰款,所以遵守排程十分重要。
於是,英國空中巴士公司從兩塊區域開始進行轉型試辦:加工(machining)以及窄體客機(single-aisle)機翼的組裝線。在加工廠部分,採用了精實方法後,內部排程的達成率在三個月內從30%提高到75%。在組裝線上,新的生產方式及物流系統讓生產力節省了25%以上、生產週期時間降低約20%,且品質改善率在六個月內超過40%。到了2003年,公司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100%依照排程交貨,委外需求減少;生產力提高25%以上;品質瑕疵問題減少了50%以上。現在,空中巴士英國分公司的績效,在其企業體系下已是數一數二。
另一家採用精實方式而大幅改善績效的,是美國保險業者傑佛遜領航家財務公司(Jefferson Pilot Financial, JPF) 。2000年底,JPF開始想辦法打破壽險業成長緩慢的魔咒,不過,這所要面對的挑戰相當嚴苛。由於顧客的期望越來越高,導致產品種類激增,使得複雜度與全方位服務業者的成本與日俱增。同時,專業利基業者號召自己成本較低,又能快速處理保單,也造成了JPF的壓力,迫使他們必須改善服務水準並降低成本。
JPF可說具有先見之明,率先了解精實的原則與工具也能運用於金融服務公司的流程中,並的確因此獲得了實質好處:新保單申請的完成時間降低70%,每張保單的人工成本降低約30%,而錯誤引發的重新核單數也減少40%。
歐洲一家電信領導業者,在受管制且成長緩慢的市場中,成功地運用精實來降低利潤的壓力。該公司著眼改革的區塊,正是導致許多顧客更換廠商的地方:固網瑕疵的維修。
該公司團隊發現,維修流程的三個階段—客服電話、判斷分析、現場處理—運作並不連貫,彷彿是三家敵對公司。他們甚至連工作時間也不一樣。結果,平均維修時間大約要十九個小時,但其中只有一小時是真的在幫顧客解決問題。比如說,現場作業有20%的時間是在等待工作分配,另外20%則是耗費在來回各工作現場的交通時間。
此電信公司運用精實的原則,先找出價值流(value stream)的漏洞,之後重新編制組織,並強化團隊領導人員,最後獲得了極佳的成果。在試辦的最初幾個月,生產力提升40%,再故障率則降低50%。後來,該公司的全國網路都仿效此成功模式。於是,最初的生產力改善計畫,最後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文化轉型。正如該公司的營運長所言:「我們已經超越當初的計畫目標了。我們最大的收穫,是組織的學習與成長。現在,組織已能自己身體力行下去。」
本書稍後的章節會回過頭來談這些例子,以說明精實如何能改變任何產業的作業。包括了化學、造紙、礦業、鋼鐵、民生用品、製藥、零售以及金融機構等許多產業,都因採用精實作業而收穫良多。
豐田:精實的先驅
這些公司所採用的想法,是由「精實之父」豐田汽車(Toyota)所提出。過去三十多年來,豐田的製造方式讓它賺取了更多利潤,且成長速度也持續領先其他競爭者,整體股東投資報酬率(total return to shareholders)更以14%的年複合成長率增加。到了2003年,豐田已是全球第三大汽車製造商,全球市場佔有率從1970年的5%,提高到10%以上。豐田最近宣布,要在2010年達到15%的目標。如果能夠成功,豐田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即便當今景氣低迷,豐田在2003年的銷售報酬率(return on sales)仍達到8%。然而,豐田並不以產品創新知名,也不是最先進的市場策略專家。豐田的成功關鍵,在於它擁有全世界最有效率的作業系統:豐田生產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早在1950年,豐田就展開了精實之旅,當時,為了回應日本企業面對的挑戰,他們開始發展新的作業原則。由於日本在二次大戰之後的經濟崩潰,因此資金很少,公司融資受到限制。低國民所得意味著家用汽車的市場零星,使得豐田無法達到大量生產的規模。不僅如此,該公司的車款需要經過測試,所以大量投資模具更是天方夜譚。且當時保護勞工的法令嚴格,公司也不能解雇員工來降低成本。豐田嘗試改善效率的結果,只招來罷工及惡化的業界關係。
如果是較小的公司,可能會就此放棄。不過,險惡的環境正好刺激豐田發展出更靈活且更有效率的生產流程。為降低資金成本,該公司從美國購買二手機器。由於投資程度較低,表示小批量生產豐田汽車來滿足有限的市場,理論上是可行的。不過,實務上仍有阻礙,因為小批量生產必須經常更換生產線,而這麼做的成本與複雜度都極高。在大量生產中,更換生產線是浩大的工程,因為一條生產線可能需暫停幾天、要重新訓練員工,甚至要在生產線上加裝新機器。
豐田因而發展出一套生產系統,可頻繁且快速地更換生產線。豐田所使用的不是單一功能,而是可搭配不同模具的機器。這麼一來,架設機器的準備作業就不再那麼複雜,模具需要移動的實際距離也降低了。最重要的是,豐田會在員工身上投資。由於員工必須能在必要時更換模具、做各式各樣的工作,還要能從一條生產線換到另一條,所以他們所受的訓練程度比一般高得多。不過豐田知道投資是值得的,因為員工將長期跟隨公司,甚至終其職業生涯。
員工具備高度技術還有另一個好處:他們能隨時幫忙改善換線的流程。豐田把投資從資本設備轉移到員工身上,進而找到了讓公司更為靈活的方式。由於公司能快速轉換生產模式來迅速回應需求變動,於是短線生產成了豐田的優勢,而非負擔。
時間一久,這些要素就結合成一種新的作業方式,形成現在所謂精實的基礎 。這段簡史告訴我們,精實是大量生產的替代方案,而非互補模式。精實需要完全不同的作業法,而且對於作業的思考方式也完全不同。精實與大量生產是不相容的,精實的生產速度、搭配及數量皆由顧客設定。大量生產的目標則會設限:可接受的瑕疵數、可忍受的庫存量,以及選擇不多的標準化產品;精實生產者則相反,他們把目標放在完美:持續降低成本、零缺點、零庫存,以及琳瑯滿目的多樣化產品。
豐田所發展出來的作業系統,不必依靠如美國一般龐大的市場規模經濟。相反地,豐田所發展的這套文化、組織與作業系統,是永無止境地除去浪費、變異與僵化。為達到目的,豐田把作業系統的焦點放在回應需求──且只專注於回應需求。這意味著作業系統必須具有彈性;一旦需求有改變,作業系統必須立即回應。而支撐起這整個系統的,就是穩定的工作團隊,他們比起大量生產體系的員工必須具備更好的技術及靈活度。真正的靈活需要穩定,兩者互依互存。
豐田作業系統原本是不得不然,其所有重要特質皆可溯及1950年代的市場條件。但是,若豐田所發展出的精實方法,是為了回應特定時期的特定問題,那在環境條件逥異的今日,這個方式還能解決現今企業的作業問題嗎?
當前環境在許多方面和1950年代的日本正好相反。在今天,無論就融資或生產規模來說,資金不但充裕且具全球性,幾乎無法成為競爭優勢的來源。現在也沒有進入門檻:比如記憶晶片製造商付出很大的成本,但是競爭者幾乎可以一夜跟進,無論究竟需要多少資金。所以,規模不再是贏得市場佔有率的優勢。而,假如規模不再是優勢,大量生產系統就可能是負債,而非資產。
今日全球化經濟的不確定性,更需要以靈活的作業系統,來回應需求與品味的快速改變。企業最不希望的就是僵固的生產系統,靠著堆滿倉庫的存貨,來應付變動的需求與市場條件,這就好像在公海上操作油輪一樣不容易。
所以我們認為,豐田生產系統的靈活性,正適合當前的經濟環境,而這套系統也確實成為其創始公司的強大資產。豐田非常短的生產流程,可以結合高品質與多樣化的產品──若非這套生產系統,這兩項優點根本難以結合,那就不能讓競爭者目瞪口呆,顧客如此滿意了。
其他企業在採取精實原則時會面臨到的挑戰,就是豐田的系統已經累積了好幾年的集體學習。精實系統本質上是知識密集的,這些知識多半來自於不斷改善的系統與流程,不過還有很大一部分有賴於作業員工的技術。豐田的員工有著豐田的心態,知道如何以及何時回應生產上的改變。
看看豐田如何掌控海外營業點的作業,可以獲得一些啟發。當豐田在國外建立新的生產據點時,並不奢望能在當地找到已經建立完整的零組件供應系統。豐田必須一一傳授新的供應商精實這套方式,因此,雖然豐田的海外工廠可能在內部展開精實,不過可能不如日本廠—至少一開始時—一樣有效。為達到程度相當,供應商必須也要精實,而且必須本地化。
一開始,總公司必須想辦法把整批零組件交給海外工廠,無論是從日本進口,或是從當地供應商購買。然而,就算效益較低,也不阻礙公司在海外投資,因為豐田知道,當精實散播到整個供應基礎之後,生產力會隨著時間而提高,於此同時,零組件供應也會越來越趨本地化。
豐田把每個海外的營業點,都當作是一趟嶄新精實之旅的起點。雖然該公司有著好幾年的精實作業經驗,仍不會期望目標一蹴可幾。
艱困的旅程
如果精實這麼有用,而豐田又能做得這麼好,那為什麼只有少數企業能夠成功地實踐?我們可自問,為什麼改善高爾夫球的差點看似值得,但我們卻仍進行行得十分艱辛?無疑地,這是因為任務如果比我們想像得難,那麼改善差點也魅力不再—可能是時間壓力出現、壞天氣阻礙了我們前往球場,家庭因素干擾,或者更有吸引力的事物讓我們分心。對許多企業來說也一樣,精實還來不及紮根就消失了。當初的良好立意因為每天每日的需求而陷入困境,組織為了回應外在的壓力只好改變優先順序。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把精實看成一趟旅程—它需要強有力的領導、可靠的交通工具、有技術與熱忱的人員、充分的支援補給和可靠的地圖,且一路上得不時地確認進度。
精實之旅不適合膽怯的人,且無法半途停止。絕不能期望投機取巧,半途就能得到一點收獲。精實轉型非常具有挑戰性,許多人都半途失敗,因此在出發之前,必定下定決心。
不能只把精實轉型看作一種技術過程,認為交給技術人員就好。根據我們的經驗,許多想重現精實成功模式的企業,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沒有看到完整的全景。比如,訪客參觀豐田工廠的時候,只看到讓作業最佳化的工具與技術,卻沒看到背後支撐的基礎工程與行為。
這就好像在劇院看戲。我們看到演員走位,聽到他們說話,但卻不知道排演時的情景、導演要求演員怎麼做、他們如何準備自己演出的部分、編劇如何修改腳本,或者今晚的表演和昨日或明天有何不同。精實的運作有如舞台劇,絕對不是靜態過程,而是隨著時間變動的。
要確保不偏離精實的軌道,必須要有很強的領導力。所有的變革計畫要能成功,都需要高階主管的投入,精實變革亦然。精實是徹底改變作業方式,但是很少人能立刻明白這一點。除非員工自己能夠明瞭精實的好處,否則便會抗拒,因為精實挑戰甚至破壞慣有的做事方式,例如累積庫存以免發生問題。尤其在精實的初期階段,見到自己向來重視的作業方式遭到顛覆,有經驗的作業主管特別會備感威脅。
高階主管不僅要能讓員工明白願景是什麼,還要讓他們知道該如何達成。參與變革的員工需要一定程度的安全感與支持,特別是當採用精實的目的是為了大幅降低成本時。許多能夠成功引進精實的公司,一開始會進行人力縮編,但是對於留下來的員工,則會提供某種形式的就業保證。若非如此,員工可能會認為精實只不過是另一種害他們丟工作的方式──這樣很難誘發員工主動參與變革過程。
精實之旅是條辛苦的漫漫長路。如果公司要完全達到精實,就必須長期努力。雖然精實確實能產生立即成果,但是若要豐收,就必須把精實變成持續改善過程的基礎。對現代企業來說,要接納這樣的長期觀點並不容易。現在的企業著重短期的每季績效,加上高階主管的任期短,表示精實無法光靠著個別主管的意志力來維持。企業必須讓精實的實踐與觀念制度化,成為能力建設的一部分。簡言之,組織裡的每個人都要有精實的思維。
踏上精實之旅
精實原則並不符合直覺,且運作方式的確違反了多數作業專家的經驗。因此,企業開啟精實之旅時,需有對精實作業具豐富實務經驗的人士來支援與引導。
有些企業會直接從豐田或是其他實行精實變革的公司聘請員工,請他們擔任變革管理人。無論你選擇誰,適當人選應該是之前設計並採用精實作業系統的人。許多人聲稱自己設計過精實系統,不過很少人成功地落實一套持續運作的精實作業。
精實之旅的本質是分工合作,組織裡的每個人最後都有自己必須扮演的角色。變革管理人與精實指導者是變革的推動者,要幫助其他人走上精實之旅,並發展出自己的精實專業。如果這趟旅途成功了,所有參與者將會發現自己的能力超出想像。
對許多管理者來說,進行精實意味著探索一塊未知的領域。其實對前線員工來說也是如此,只不過方式不同。前線員工每天在現場工作或是和顧客接觸,因此對於整個作業背景瞭若指掌:不是理論上該怎麼作業,而是實際上發生什麼、有什麼問題,以及如何維持作業。進行精實會挑戰主管與現場員工對彼此的看法,所以雙方都必須學會比以前更信任彼此。
雖然每個組織的精實之旅並不相同,但是大多數公司都會經歷五個階段。
首先是準備階段,主管必須評估精實是否能傳達出作業策略,並審慎評估是否要踏上精實之旅。
接下來的階段,企業必須對作業現狀進行完整的評估,包括管理基礎建設以及員工的動機與觀點,從中挖掘改善的機會。
第三階段需要管理者來界定未來的理想藍圖,打造共同的願景,並要全力以赴。
第四階段是旅程中最困難的一部分,包括進行試辦來履行精實,讓管理者和前線員工見證變革,並測試未來藍圖的設計,同時視需求進行調整。
最後一個階段,是變革必須深植並散佈到整個組織,變成所有作業達到持續改善的平台。
雖然有人會想把這些階段製作成一個專案計畫,或一套可以依循的流程,但是現實狀況可沒這麼簡單。要完成精實變革,並無「正確」之道。有些公司領導者要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才決定是否要著手精實,但有的公司卻只需幾個星期就夠了。同樣的,階段順序也不像我們說得那樣井然有序。有時候,未來作業的藍圖一直要到進行試辦之後才會浮現,而不是之前就能決定。
本書的目的是研究精實作業是什麼,以及該如何運作。我們會指出,適當且全面的精實轉型,將如何為股東與顧客創造價值。我們也會說明參與精實變革的感受,並以圈內人的角度來說明雖然變革過程可能混亂且不愉快,但卻也極富挑戰性,回報也很大。
本書的第一部分是「精實全貌」,概述精實的三大要素及其如何配合(第二章),之後再詳細地檢視這些要素(第三、四、五章)。本書的第二部分為「精實之旅」,是記錄一家虛構公司的精實過程,並各以一章來說明上述的五個精實階段(第六到十章)。
第一、第二部分各自獨立,可以分開讀,也可依序讀下來。如果想要有清楚的結構來思考,或許可以先瞭解全貌再踏上旅程。但是,如果喜歡沉浸於新的經驗並加以深思,那麼精實之旅可能會是較好的起點。
無論從哪裡開始,請好好享受這段旅程吧!
第一章:精實的挑戰精實可以在任何產業進行作業轉型,開啟新的策略契機。精實絕非只是一套工具,而是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精實的實踐是一趟旅程,而不是流程。完美的表現可以激勵人心。觀看老虎伍茲(Tiger Woods)出賽,可促發我們拿起塵封已久的高爾夫球桿,前往附近的高爾夫球場。我們許下雄心壯志,發誓要打完十八洞、要克服差點、要多花點時間到球場,少去酒吧鬼混。我們甚至會找專業教練上課,或者花大錢買一套新的球桿,希望藉此提升自己的表現。 但我們都知道,光有雄心壯志是不夠的。一旦三分鐘熱度過去,接下來就得靠決心和努...
推薦序
精實運動目前仍未探索的領域,就是精實的策略執行問題。本書融合了豐田的精實知識與麥肯錫的策略經驗,將可讓那些開啟精實之旅的人受益良多。
──丹尼爾‧瓊斯 (Daniel T. Jones ),合著有《改變世界的機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與《精實革命》(Lean Thinking)
本書實際且詳盡,堪稱是第一本討論「精實毅力」的著作。如果精實有效-─而從它於1950年代在日本出現後,也的確有許多正面的證據證實這一點─-那為什麼會有公司遲滯不前?就算這些公司開始進行精實,為什麼卻常無法持續推行精實,讓舊有的壞習慣再度出現,成功又消失無蹤?答案就是作者提到的:「精實是一切。」它不只是一連串的解答工具及技巧,更是「大量生產之外的另一選擇,而非其互補」。
──西蒙‧考爾金(Simon Caulkin),《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本書試圖以清晰且鮮明的風格來闡釋精實的意義、執行的方式,以及它可帶來的成果。此外,本書也指出,為何有許多公司在執行精實時,早期的成果都斐然不俗,但幾週之內,就又打回原形。邁向精實之路一書生動、有趣又豐富,能帶給您的企業巨大的影響。
──李‧希伯特(Lee Hibbert),《工程專業》(Professional Engineering)期刊
對任何在組織中進行精實變革的人,本書是必讀之作。它明白易懂、令人耳目一新,不僅面對問題,也避免咬文嚼字的敘述;它成功地將數年努力累積的經驗,濃縮於這本簡明易讀的書中。
──威廉斯準將 (Brigadier Williams ),國防部後勤變革團隊(Defence Logistics Transformation Team, Ministry of Defence)
本書開啟使用精實工具及技巧尋求答案,並處理維持績效這種棘手問題的大門。
──《製造業》(The Manufacturer)期刊
精實運動目前仍未探索的領域,就是精實的策略執行問題。本書融合了豐田的精實知識與麥肯錫的策略經驗,將可讓那些開啟精實之旅的人受益良多。
──丹尼爾‧瓊斯 (Daniel T. Jones ),合著有《改變世界的機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與《精實革命》(Lean Thinking)
本書實際且詳盡,堪稱是第一本討論「精實毅力」的著作。如果精實有效-─而從它於1950年代在日本出現後,也的確有許多正面的證據證實這一點─-那為什麼會有公司遲滯不前?就算這些公司開始進行精實,為什麼卻常無法持續推行精實,讓舊有的壞習慣再度出現...
商品資料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