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學新聞與傳播意理想輕鬆了解媒體訊息、思辨媒體報導,並掌握媒體對閱聽人的影響與意義?《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以眾多電影觸及的新聞傳播理論、實務及現象,擴大探討媒體議題,快速培養學子和社會大眾/讀者在媒體中取得正確、有用資訊的媒體識讀能力。
訴說美國記者揭露水門案的《大陰謀》
諷刺媒體刻版印象的《小人物大英雄》
呈現記者「借刀殺人」過程的《危機最前線》
凸顯「新聞綁大選」的《桃色風雲搖擺狗》本書精選55部電影,化成31篇容易閱讀的文章,輕鬆介紹新聞與傳播的意義、原理和理論,讓讀者深刻認識媒體的利弊虛實。
作者簡介:
作者是對年輕活潑有想法的夫妻檔。太太從電視台工讀生、主播特助、新聞記者到企業公關,媒體實務經驗長達七年。先生則專擅推動政府能源議題之整合行銷傳播。
《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是他們首度共創的心血結晶!姜如珮/國立台中教育大學、亞洲大學、修平技術學院兼任講師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班進修陳奕宏/工研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
章節試閱
《羅馬假期》v.s.新聞要素與暱名採訪劇情簡介:歐洲某國公主泰斯.瑞昂尼克殿下(奧黛麗•赫本飾)為鞏固區域邦交,密集走訪英國、阿姆斯特丹、巴黎,來到最後一站羅馬時,實在厭倦馬不停蹄的公開活動和宮廷繁文縟節,便私自溜出下榻的大使館,被美國新聞代表處記者喬.白來迪(葛雷哥萊.畢克飾)偶然撞見,就此展開她的羅馬一日假期。白來迪不但是個窮光蛋,嚴格說來,也不是頂優秀的記者。為以獨家的公主私人閏祕領取報社五千美元獎金,他故意隱瞞身份,先跟蹤公主前往「三岔路噴泉」旁的理髮廳,看到公主在那裡把頭剪成清涼俏麗的短髮,接著乾脆在「西班牙臺階」假裝重逢,藉故願帶公主到處看看。在喝露天咖啡時,攝影師俄賓(艾迪.亞伯特飾)受白來迪邀請加入這次「賺外快」的機會,採用偽裝的打火機攝影機,整路偷拍公主「撒野」的樣子。白天公主體驗了乘坐機車的樂趣,還無知地吸起菸來,也輕鬆造訪羅馬競技場,又因好奇嘗試騎車闖禍,憑著白來迪的記者身份才被警方無罪釋放。他們又到傳說會咬掉說謊人的手的「真實之口」」( La Boccadella Verità),白來迪裝蒜被咬,嚇得公主花容失色。接著三人去了神社參觀……這一切的一切,全都拍進了俄賓的鏡頭裡。晚間他們到梯伯河參加舞會,突然有八名皇家護衛要強行帶人,和公主、白來迪、俄賓等大打出手。混亂中白來迪、公主落水脫逃,此時,兩人情愫漸生。公主雖然響往平凡生活,但是並沒有忘記自己對國家和皇族的責任,還是選擇回到現實。隔天公主與新聞媒體會面,赫見白來迪和俄賓,驚訝中有口卻難言對白來迪的愛戀。白來迪懷著相同的心情,放棄公布手中握有的獨家照片,俄賓也配合地把它們送給公主做為羅馬假期永恆的紀念。
媒體放大鏡:
1953年《羅馬假期》上映時轟動全球。片中公主的俏麗短髮「赫本頭」,至今不退潮流,而羅馬的「真實之口」,也因此片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造訪,可見媒介內容帶動流行、塑造文化的力量。據說,葛雷哥萊.畢克飾演記者白來迪,在「真實之口」假裝手被咬掉,公主因而被嚇得尖叫,後來白來迪從袖子伸出手來,公主才笑出來的這一幕,並不是演戲,而是畢克真的在跟赫本開玩笑,但是赫本流露率真性情,呈現在大螢幕上,又讓人更加喜愛她了(維基百科,2007)。
當然,《羅馬假期》的故事本身就扣人心絃。在1960年代中期以前,新聞記者大體上只是高等的勞工階級。大城市裡一般記者的收入和警察差不多,許多記者更從來沒唸過大學(林添貴譯,1998),難怪劇中記者白來迪窮到欠房東和報社主管一屁股錢。而初逢公主時,從她的衣著和囈語的詩句中,白來迪便感覺這位小姐家世不錯且學識淵博,後來方知她是位皇室公主,兩人彼此傾心──男女主角這樣懸殊的社會階級差距,注定是以分手收場,看了自然要叫觀眾心碎。若還要深入探究,則男主角、記者白來迪採訪公主羅馬一日遊的作法,恰是討論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的關係,和匿名採訪的新聞意理好素材。新聞是具有「時宜性」(timeliness)、「接近性」(proximity)、「衝突性」(conflict)、「顯要性」(prominence)、「影響力」(consequence)和「人情趣味」(humaninterest)的消息(石麗東,1992)。
一般來說,越重要的新聞,綜合前述的的特徵也就越多。試想,「歐洲某國公主訪羅馬卻在大使館失蹤」或「歐洲某國公主訪羅馬卻『蹺班』逛大街」這樣的事情若在第一時間傳出,不但符合時宜性,公主的身份也具有顯要性,如果是被綁架,可能造成友邦關係生變或國際情勢緊張,結果隱含衝突性;不過,公主其實過了「平凡」卻又精彩的一天,過程富有人情趣味,但恐怕重創該國皇室形象,因此不管是前項或後項消息,在在有著影響性,勢必成為歐洲的大新聞,所以大臣們才要封鎖消息,對外謊稱公主突然生病。不過,白來迪做為一名表現平平的記者,有機會全程獨家採訪公主微服出遊,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幸運禮物。在新聞報導上,多年前陳石安(1981)綜合國內外報人的說法,列出了真實正確、迅速、完整、客觀、公正、不壟斷新聞、充份報導幾項原則。劇中白來迪全程在公主旁貼身伴遊,輔以俄賓拍到的照片,必定能掌握最迅速、真實正確且充份完整的消息。不過,為了避免公主起疑,白來迪騙說自己和俄賓是做化學肥料買賣,當天剛好放假,有空可以陪公主走走,這種刻意引導受訪者行動策略,又隱瞞記者身份的冒充採訪,其實不甚妥當(沈征郎,1992),更何況他是為著「新聞買賣」的高額獎金,動機已不純正。記者隱去身份採訪在中外新聞界沿襲已久,正反意見不一。反對者多認為那是一種欺騙行為。然而,遇採訪內容不詳又拒絕受訪的新聞時,沈征郎(1992)主張,為克服「封閉」的管道,方法之一即,即使用冒充術。美國也有記者著書強調,隱去身份的做法唯有在消息隱瞞後,公眾利益受到侵害方可行之;記者如果有任何選擇餘地,則不可為之(石麗東,1992)。
想來冒充與匿名採訪應是記者為取得與公眾利益有關且極重大消息時非不得已才採行的辦法。
《羅馬假期》v.s.新聞要素與暱名採訪劇情簡介:歐洲某國公主泰斯.瑞昂尼克殿下(奧黛麗•赫本飾)為鞏固區域邦交,密集走訪英國、阿姆斯特丹、巴黎,來到最後一站羅馬時,實在厭倦馬不停蹄的公開活動和宮廷繁文縟節,便私自溜出下榻的大使館,被美國新聞代表處記者喬.白來迪(葛雷哥萊.畢克飾)偶然撞見,就此展開她的羅馬一日假期。白來迪不但是個窮光蛋,嚴格說來,也不是頂優秀的記者。為以獨家的公主私人閏祕領取報社五千美元獎金,他故意隱瞞身份,先跟蹤公主前往「三岔路噴泉」旁的理髮廳,看到公主在那裡把頭剪成清涼俏麗的短髮...
推薦序
導讀
「媒體素養」( Media Literacy)教育、「媒體識讀」教育或統稱的「媒體教育」( Media Education),近年在台灣逐漸興起。主要因為1988年報禁解除後,九○年代台灣媒體迅速擴張,競爭白熱化導致內容羶腥且亂象頻生,結果竟被指為「社會的亂源」。
有識之士多年努力鼓吹,要求媒體自律與批判媒體的呼聲越來越大,責成學校擔負教育兒童明辨媒體內容的氣候也日益形成。於是在2002年10月24日,教育部公布了亞洲第一部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正式打開媒體教育進入學校教育的大門。讓媒體教育成為全民運動
白皮書揭示:「媒體教育的終極願景,在於透過媒體素養教育的機制,強化全民對於媒體的釋放(liberating)與賦權(empowerment),以建立『健康的媒體社區』(教育部,2002:
11)。
」媒體素養教育的目標包括:了解媒體訊息內容、思辨媒體再現、反思閱聽人的意義、分析媒體組織、影響和接近使用媒體,並希望能培養青年學子如何在媒體中取得正確、有用資訊的媒體識讀能力。
在做法上,媒體教育卻不僅僅限於學校之內,它是從基礎教育上融合統整入九年一貫七大領域與六大議題,並鼓勵大專院校開設媒體素養相關選修課與通識課程,結合媒體機構發展教材與開放資源,且透過社教網路及家庭教育網路全面推動媒體素養的社會教育,同時著重師資培養和支援體系的建立等等來為之──媒體教育無形中已被提昇至全民教育的層次,它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這裡的「媒體」,指大眾傳播媒體而言,其「傳統的」有如電影、電視、報紙、廣播、雜誌、電玩,「新興的」則又加入網際網路、手機通訊等電信媒體,此外還有戶外看板等(吳翠珍、鄭如雯編著,2002)。
媒體帶來資訊爆炸的影響不容小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 N E S C O)早在一九八○年代便呼籲,成人必須讓年輕人為活在一個有巨大力量影像、文字和聲音的世界做好準備。許多先進國家也管大眾傳媒是「看不見的學校」(invisibleschool)或「同步學校」(parallelschool)(教育部,2002)。
籠統地說,媒體教育是指教授與媒體議題相關的過程(楊雅婷譯,2003);清楚地說,則它是對媒體相關理論進行研究、批評與辯論,目的在對學子推廣媒體素養( Lee,1997)──媒體教育旨在培育人們的媒體素養,提昇學習者的媒體識讀知能,同時也擴及對傳媒的掌握運用和對於社會真實的認識(余陽洲,2004)。
只不過,白皮書公布數年下來,台灣媒體教育的成效尚不卓著。高等學府中與對社區開設的相關課程,不少是開開停停的命運(姜如珮,2007)。
而中小學以下少數有心的種子教師,則遭逢相關教材不足與教學支持系統薄弱等困擾(呂傑華、陳逸雯,2007)。
其他扮演媒體教育關鍵角色的老師們,多數則感到無所適從與力不從心,更不用說廣大社會對媒體教育尚認識不清,難怪推動工程困難重重。本來,媒體教育涵蓋的層面很廣,又渉及心理學、傳播學、美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光是在大專院校中,便設有大傳、新聞、廣電、廣告、電影、公關、口傳等科系,許多學生必須花四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習得專業文憑,一般人要在短短時間裡全盤掌握對各式媒體的形貌,談何容易。然而「實踐」其實才是媒體教育與新聞學、傳播理論、媒體批評等等以學理講述為主的傳統科目的差別所在;只是這門課卻也未輕忽理論,而盼力求抽象概念與實務經驗的平衡(余陽洲,2007)。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作出理解和嘗試:能從生活的行動中展開對媒體的認識與思索,就是在學媒體批判、行媒體教育;培養媒體素養過程不必太嚴肅!從經典電影開始認識媒體看電影和閱讀是現代人常見的休閒活動,也是電影和印刷兩種大眾媒體具體的社會展現。特別是電影作為大眾娛樂工具,在它發展了百年的歷史中,已經累積不少有以反思傳播與媒體現象為題材的作品,只要加以轉化並結合相關的理論與實務案例作討論,集結成書的結果,便是協助包括老師在內的社會大眾開展媒體素養的教材──《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看電影,學新聞與傳播理論》的出版,首要目的即在幫助肩負媒體教育的老師們(和期盼孩子免受媒體負面影響的家長們)輕鬆認識各式媒體內涵與作用,其次在做為剛開始研修傳播專業領域的學生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參考讀物。
本書依年代羅列出的49部影片,就看得出不同大眾媒介勢力的消長:一九七○年代以前,多講報紙的新聞倫理;七○年代間開始注意到電視衍生的問題;八○年代則密集出現記述戰地記者遭遇的電影;九○年代起環繞著電視為主的議題變得十分多元──從嘲諷媒體社會建構的虛實、媒體公共論壇的角色、媒體從業人員的作為、電視暴力等等,到與媒體利益共生的結構等等,題材不一而足,這段期間也零星出現對廣播與電影榮景的緬懷,後期又加入媒體彰顯正義的肯定;而隨著時序進入21世紀,電腦網路數位媒體的利弊也開始被拿來作檢視。早先許多重量級的導演如奧森.威爾斯( Orson Wells)、黑澤明、伍迪.艾倫( Woody Allen)等人,都藉著自己所執導的作品諷刺或肯定媒體的特定社會功能。三船敏郎、葛雷哥萊.畢克( Gregory Peck)、珍.芳達( Jane Fonda)、安迪.賈西亞( Andy Garcia)、米高.基頓( Michael Keaton)、羅伯特.都弗( Robert Duvall)、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金.凱瑞( Jim Carrey)、尼可拉斯.凱吉( Nicolas Cage)等眾多巨星,也都直接扮演媒體從業人員或受害者,挑戰自我精湛演技。勞勃.瑞福( Robert Redford)、喬治.庫隆尼( George Clooney)和法國新生代導演馬修.卡索維茲( Mathieu Kassovitz)甚至還自導自演,顯示他儘管投身於大眾傳播的電影業,對各種媒體議題也很重視。至於探討媒體缺失電影投入最多的實力派演員,則非達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莫屬。他先後身挑大樑演過講述美國水門案的《大陰謀》( Allthe Present’s Men,1976)、諷刺媒體形塑刻版印象的《小人物大英雄》( Hero,1992)、呈現電視記者「借刀殺人」過程的《危機最前線》( Mad City,1997)和突顯「新聞綁大選」的《桃色風雲搖擺狗》( Wagthe Dog,1998),且部部皆為佳作。若打趣要頒個「媒體教育電影最佳男主角獎」,那麼一定得頒給霍夫曼了。就像前面說過的,有關媒體批判或彰顯媒體價值的電影,未必全都深奧難懂,它們雖多以刻意刻劃的劇情或改編傳記為主,卻也可以是愛情或喜劇,比如《因為你愛過我》( Up Close& Personal,1996),故事恐怕要讓人柔腸寸斷,而《心情直播不 N G》( Welcome Back Mr. Mac Donald,1997)和《大製騙家》( Bowfinger,1999),可是笑死人不償命,還有請看倌只管放鬆心情,接續欣賞與品味電影與書中的新聞與傳播哲理。
參考資料:呂傑華、陳逸雯(2007,10月)。
國民小學媒體素養種子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收錄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舉辦之「2007台灣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光碟】
(頁552-575),台北市。余陽洲(2004)。
「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
台北:正中書局。余陽洲(2007)。
閱聽人當道──媒體識讀的生活實踐案例兩則。媒體教育月刊,62,1-6。吳翆珍、鄭如雯(編著)(2002)。
媒體素養行動派別小看我九年一貫互動教學手冊。
台北:公共電視。姜如珮(2007,10月)。
台灣與加拿大媒體教育之比較。收錄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舉辦之「2007台灣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光碟】
(頁40-58),台北市。教育部(2002)。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楊雅婷(譯)(2003)。
Buckingham, David著。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
台北:巨流。 Lee, Y. L., Alice(1997). Promoting Media Literacy—the Author Proposes— A New Modelfor Media Studies. Education Canada, Summer.32-35.
導讀
「媒體素養」( Media Literacy)教育、「媒體識讀」教育或統稱的「媒體教育」( Media Education),近年在台灣逐漸興起。主要因為1988年報禁解除後,九○年代台灣媒體迅速擴張,競爭白熱化導致內容羶腥且亂象頻生,結果竟被指為「社會的亂源」。
有識之士多年努力鼓吹,要求媒體自律與批判媒體的呼聲越來越大,責成學校擔負教育兒童明辨媒體內容的氣候也日益形成。於是在2002年10月24日,教育部公布了亞洲第一部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正式打開媒體教育進入學校教育的大門。讓媒體教育成為全民運動
白皮書揭示:「媒體教育的終...
目錄
【 目錄 】
導讀《大國民》v.s.赫斯特與「黃色新聞」《醜聞》v.s.狗仔隊與八卦新聞《羅馬假期》v.s.新聞要素與匿名採訪《天國與地獄》v.s.綁架新聞採訪協定《大陰謀》v.s.調查性新聞報導與消息來源匿名《螢光幕後》v.s.電視意識形態《大特寫》v.s.企業形象與公共關係《哭喊自由》v.s.記者信念與採訪安全《那個時代》v.s.廣播全盛期與傳播效果萬能論《小人物大英雄》v.s.媒體刻板印象《媒體風雲》v.s.公共論壇《益智遊戲》v.s.媒體使用與滿足《媒體先鋒》v.s.報社組織與運作《雲裳風暴》v.s.記者素養批評與雜誌簡史《愛的機密》v.s.前進電視演藝圈《因為你愛過我》v.s.新聞主播《媒體戰爭》v.s.收視率調查《接班人》v.s.電視暴力《心情直播不 N G》v.s.廣播劇製作《明日帝國》v.s.媒體托辣斯《危機最前線》v.s.媒介真實與媒體造神《桃色風雲搖擺狗》v.s.議題設定《楚門的世界》v.s.肥皂劇與真人實鏡秀《電子情書》v.s.電腦網路簡史與傳播科技決定論《善意的謊言》v.s.政治「宣傳」與兩級傳播《大製騙家》v.s.電影產製《忘了我是誰》v.s.「好萊塢十君子」與電影簡史《美國詐砲》v.s.兒童電視節目《虛擬偶像》v.s.電腦網路的虛實與利弊《氣象人》v.s.氣象預報《晚安,祝你好運》v.s.新聞「
第四
權」媒體教育電影清單
【 目錄 】
導讀《大國民》v.s.赫斯特與「黃色新聞」《醜聞》v.s.狗仔隊與八卦新聞《羅馬假期》v.s.新聞要素與匿名採訪《天國與地獄》v.s.綁架新聞採訪協定《大陰謀》v.s.調查性新聞報導與消息來源匿名《螢光幕後》v.s.電視意識形態《大特寫》v.s.企業形象與公共關係《哭喊自由》v.s.記者信念與採訪安全《那個時代》v.s.廣播全盛期與傳播效果萬能論《小人物大英雄》v.s.媒體刻板印象《媒體風雲》v.s.公共論壇《益智遊戲》v.s.媒體使用與滿足《媒體先鋒》v.s.報社組織與運作《雲裳風暴》v.s.記者素養批評與雜誌簡史《愛的機密》v.s.前進電...
商品資料
出版社: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08-01-22ISBN/ISSN:978957091804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