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跑醫藥新聞多年之後,更加覺得國人的醫藥知識有很大的教育空間,因此希望能透過一些題材告知讀者醫學方面的知識,此次選取許多時下知名電影當作藥引,期盼能吸引更多的人認識並且喜歡醫學常識,亦可當作醫學院或是其他相關科系之輔助教材。
作者簡介:
全嘉莉因其專業、典雅的風格,幽默風趣的談吐,深受各類談話性節目的喜愛,是目前各電視節目,如『新聞哇哇哇』、『美麗俏佳人』……等節目常客。
政治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曾任:台灣日報政治組記者、大成報醫藥組副組長現任:中廣流行網「健檢公署--全嘉莉時間」主持人、康健雜誌特約資深撰述、女性常春專欄作家著作:名醫談性、上班族保健(商訊)、妙手人心開藥方(如何)嘿咻嘿咻愛說笑、名醫指南、門診室的春天(未來書城)如何活著離開醫院(時報)、生活保健王-全嘉莉(我識)
名人推薦:
推薦序──電影與疾病的導覽電影的情節不外乎取材自人類的生活,縱使是天馬行空的想像與科幻,終究要回歸到人性的本質與人群的主題。因此,在電影的故事內容中出現一些醫學上的病例角色,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畢竟,這是人類的世界,疾病也構成人類生活及文化的一部份。我個人很喜歡看電影,高中時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看名片「齊瓦哥醫生」。
動盪的年代,在通往西伯利亞茫茫的大地途中,一列長長的蒸汽火車呼嘯而過,齊瓦哥醫生和許多相同時代的人們一樣,無奈的承受命運的折磨與嘲弄。值得尊敬的是,在如此艱困的情境之下,他仍不改做為一名醫者的認知與本色,不畏強權的繼續行醫助人,縱使故事的結局令人感傷,卻也激起我學醫行醫應懷抱的理念,影響了我的一生。大學時代欣賞希區考克的「驚狂記」,對於其中多重人格角色的描述驚異不已,也了解到原來電影對於人性、心理甚至於疾病,可以表現的如此精準與透澈。從此我再也不曾懷疑電影情節當中的病態人物究竟是實有還是虛構,而電影的題材也不斷的取汲自醫學的實例,不斷的激起話題也一再的引起人們對這些疾病的重視與了解。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畢竟透過電影戲劇化的鋪陳與潤飾,人們可以在短短二、三個小時之內就對一種疾病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可比聽我二、三個小時的演講輕鬆容易多了,而「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的這本好書,更是集其中之大成。很慚愧的是,近年來由於公務繁忙,已經很久沒有太多時間好好的和太太一起進電影院了,所以書中提到的許多名片,並沒有機會細細的去品味。相信許多朋友可能也和我有著相同的遺憾,正好本書可以做為你我的導覽,凡是對這些電影情節有興趣的人,或是對某些特殊案例感到好奇而想一探究竟的人,本書正是最佳的指引和解說。我是一名心臟外科醫生,我曾為數千名心臟病的病友動手術,治癒了他們的宿疾,所以我特別仔細的閱讀了本書的第8章及第40章,「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中的心律不整及「迫在眉梢」中的心室中隔缺損部分。文章中很系統化的介紹了先天性心臟病及各種不同的心律不整,就像醫學教科書裡的分類一樣。作者本身對醫學知識下了極大的功夫去查證,描述得簡短卻完全切中要點,令我十分欽佩。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給大家的好書,它讓喜歡電影的人更深入故事的意涵,它讓對疾病陌生的人有了正確的認識,而更重要的是,它再度勾起了我對看電影的嚮往。該從哪裡開始呢?我想就從第一章
的電影「停機40天」開始吧!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謹誌民國九十四年九月三十日看電影談藝術,也談醫術
◎蔡國榮寫了那麼久的影評,也看盡不少論點相異的影評,其實英雄所見略同的,我未必愛讀,因為除了激盪共鳴之外所獲不多,倒是一些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往往可為我開啟另一扇窗,提供不同角度的再一次思考。
「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就是如此,她看電影的路數和我截然不同,不去深究劇情鋪排是否得宜?人物刻畫是否深刻?不討論藝術成就高不高?卻不斷的給我許多問號,甚至許多驚嘆號。一些我自認為完全洞悉編導意圖,已被我徹底解構的電影,原來背後還有那麼多我並不甚理解的疑問。譬如「時時刻刻」,我會著眼於比較妮可基嫚、茱莉安摩爾與梅莉史翠普三個女主角的不同表演方法,及以服裝、道具、陳設對營造二十世紀前半期視覺風格的解析,「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卻討論憂鬱症,尤其是婦女憂鬱症。又如「旭日東昇」,我會著眼於日本財團進軍美國市場所造成的東西方文化衝突,也會從警匪劇的角度來探索戲劇衝突與懸疑,「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卻鎖定片中的窒息式性愛作討論,還透過疾病管制局愛滋病諮詢顧問的說法,提出面對窒息式性愛的自保守則。這些都非我所熟悉的領域,對我而言宛如醫學新知,看過電影後,再讀「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真是別有一番收穫。這本「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紀錄了四十四部電影的觀後感,探討了四十一種病症,她行文解構劇中人所罹患的病症,發病的經過以及造成的影響,在她眼中,「病」形成了電影的內容,也維繫了全片的張力,是讓電影好看的重大因素。在讀者隨著她重溫劇情,了解劇中角色所罹患的病症之後,她還不忘提出了防治之道,甚至不幸斯人有斯疾時,應該要如何妥善照顧。比起一般的影評只是「出世」的坐而論道,「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更多了「入世」的關懷。常在電視談話性節目看見全嘉莉侃侃而談,醫藥知識非常豐富,對生活的體驗也十分融通,態度謙和親切,又頗有卓見。讀她的文章,可知她既熱愛電影——電影看得這麼多,這麼深;也熱愛人生——將人生各種病苦作如此實用的解析。果然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本文作者為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中國影評人協會理事)推薦序──認識醫學電影的最佳橋樑電影裡的人生,簡單地說吧,不過就是下列這樣的過程:二十失身,三十失戀,四十失婚,五十失業,六十失憶,七十失智,八十失禁。戲劇人生縱然跌宕,人生際遇或許起伏,但到底免不了生老病死的宿命。身體健康始終是人生際遇變化的根本。二十歲的小伙子和八十歲的老先生操煩的皆是泌尿問題,而四十、五十的男男女女則進出於精神醫師與命理師的診間。人生面對的就是一個身體,但戲劇卻不大討論它。電影與戲劇探討許多愛情、財富、政治或暴力,但對於我們生命的這個寄宿體,卻描繪不多。特別是身體帶給我們的煩惱和痛苦,似乎是娛樂電影的禁忌。我們往往視健康的身體為必然,我們喜歡嬉鬧開心的娛樂,我們害怕面對疾病的現實。生活中已經不時出現大大小小關於身體的困擾,人們實在沒有餘力再為銀(螢)幕上虛構的人物掬上一把同情淚。所以,我們不大在電影、電視上看見身體的病痛。翻開類型電影的目錄,我們發現,恐怖片有之、黑色電影有之、警匪幫派片亦有之;而羅曼史、歌舞片、情愛喜劇更是影視大宗。但醫學電影則不多見。電影電視主要的功能是娛樂,而娛樂的主要方式便是逃避人生的現實。醫學電影或電視雖然不多,但大部分此類作品卻成就非凡。電視劇中,舊者如「杏林春暖」,近者如「急診室的春天」,或亦舊亦新,屢次重拍的如「白色巨塔」,都頗受矚目,並且深深影響大眾的生活。國內此類的作品更少,可能因為這類題材的專業性高,製作難度深,勇於挑戰的創作者也就不多。不過,這幾年也陸續出現「大醫院、小醫師」、「45度 C天空下」與「生命的花園」罕見疾病系列單元劇等甚受歡迎的作品。電影中,致力於探討健康與醫學的作品也是雖少猶精。從早期德國的「夜間守門人」(戀物癖)、義大利的「威尼斯之死」(瘟疫)、「錫鼓」(自閉症),到「羅倫斯佐的油」(罕見疾病)、「凡夫俗子」(精神創傷)、「金池塘」(老年癡呆症)、「費城」(愛滋病)、「時時刻刻」(躁鬱與精神分裂)…..等,都是獲獎的經典之作,也深深影響社會對這些疾病的關注。醫學電影/電視的故事往往不夠通俗娛樂,但卻總是能觸及生命的重要時刻。嚴肅的醫學影視創作常常帶著觀眾面對人生的重大關頭,領會生命的意義,思考人生的抉擇,並且呈現人性幽微陰暗或高貴感人的層面。觀眾不僅可以在這些作品中,認識特定疾病,也可以透過劇中人的故事,體會人與疾病相處的過程。一部好的醫學影視作品不僅讓觀眾體會健康生命的珍貴,也鼓勵觀眾關懷身處疾病中的人們。全嘉莉是國內少數致力於醫療新聞的專業記者,過去曾經出版許多大眾健康議題的書籍,特別是曾經出版「門診室的春天:名醫看電影」一書,透過電影,介紹各種大眾仍感陌生的疾病。出版這樣的書籍,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作者必須遍覽諸多電影,認出並挑選出其中適切的議題;同時,作者還需對相關的疾病有基礎的瞭解,並能個人豐富的諮詢網絡,找到適當的醫師,提出適當的問題,提供讀者適當的知識。
「門診室的春天」受到大眾的歡迎,並且對大眾認識專業醫學知識,提供一種新的、又淺顯有趣的方式,證明是一本非常好的大眾醫學常識普及書。現在,作者再出版「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從現下流行易尋的影片中,引出許多大眾所關注或忽視的健康疾病問題,令人期待。醫學電影是大眾認識醫學的一種簡單、動人的方式,而這本「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則是我們認識醫學電影的橋樑。政大廣電系教授盧非易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全嘉莉
優惠價: 88 折, NT$ 176 NT$ 200
本商品已絕版
作者跑醫藥新聞多年之後,更加覺得國人的醫藥知識有很大的教育空間,因此希望能透過一些題材告知讀者醫學方面的知識,此次選取許多時下知名電影當作藥引,期盼能吸引更多的人認識並且喜歡醫學常識,亦可當作醫學院或是其他相關科系之輔助教材。
作者簡介:
全嘉莉因其專業、典雅的風格,幽默風趣的談吐,深受各類談話性節目的喜愛,是目前各電視節目,如『新聞哇哇哇』、『美麗俏佳人』……等節目常客。
政治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曾任:台灣日報政治組記者、大成報醫藥組副組長現任:中廣流行網「健檢公署--全嘉莉時間」主持人、康健雜誌特約資深撰述、女性常春專欄作家著作:名醫談性、上班族保健(商訊)、妙手人心開藥方(如何)嘿咻嘿咻愛說笑、名醫指南、門診室的春天(未來書城)如何活著離開醫院(時報)、生活保健王-全嘉莉(我識)
名人推薦:
推薦序──電影與疾病的導覽電影的情節不外乎取材自人類的生活,縱使是天馬行空的想像與科幻,終究要回歸到人性的本質與人群的主題。因此,在電影的故事內容中出現一些醫學上的病例角色,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畢竟,這是人類的世界,疾病也構成人類生活及文化的一部份。我個人很喜歡看電影,高中時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看名片「齊瓦哥醫生」。
動盪的年代,在通往西伯利亞茫茫的大地途中,一列長長的蒸汽火車呼嘯而過,齊瓦哥醫生和許多相同時代的人們一樣,無奈的承受命運的折磨與嘲弄。值得尊敬的是,在如此艱困的情境之下,他仍不改做為一名醫者的認知與本色,不畏強權的繼續行醫助人,縱使故事的結局令人感傷,卻也激起我學醫行醫應懷抱的理念,影響了我的一生。大學時代欣賞希區考克的「驚狂記」,對於其中多重人格角色的描述驚異不已,也了解到原來電影對於人性、心理甚至於疾病,可以表現的如此精準與透澈。從此我再也不曾懷疑電影情節當中的病態人物究竟是實有還是虛構,而電影的題材也不斷的取汲自醫學的實例,不斷的激起話題也一再的引起人們對這些疾病的重視與了解。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畢竟透過電影戲劇化的鋪陳與潤飾,人們可以在短短二、三個小時之內就對一種疾病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可比聽我二、三個小時的演講輕鬆容易多了,而「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的這本好書,更是集其中之大成。很慚愧的是,近年來由於公務繁忙,已經很久沒有太多時間好好的和太太一起進電影院了,所以書中提到的許多名片,並沒有機會細細的去品味。相信許多朋友可能也和我有著相同的遺憾,正好本書可以做為你我的導覽,凡是對這些電影情節有興趣的人,或是對某些特殊案例感到好奇而想一探究竟的人,本書正是最佳的指引和解說。我是一名心臟外科醫生,我曾為數千名心臟病的病友動手術,治癒了他們的宿疾,所以我特別仔細的閱讀了本書的第8章及第40章,「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中的心律不整及「迫在眉梢」中的心室中隔缺損部分。文章中很系統化的介紹了先天性心臟病及各種不同的心律不整,就像醫學教科書裡的分類一樣。作者本身對醫學知識下了極大的功夫去查證,描述得簡短卻完全切中要點,令我十分欽佩。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給大家的好書,它讓喜歡電影的人更深入故事的意涵,它讓對疾病陌生的人有了正確的認識,而更重要的是,它再度勾起了我對看電影的嚮往。該從哪裡開始呢?我想就從第一章
的電影「停機40天」開始吧!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謹誌民國九十四年九月三十日看電影談藝術,也談醫術
◎蔡國榮寫了那麼久的影評,也看盡不少論點相異的影評,其實英雄所見略同的,我未必愛讀,因為除了激盪共鳴之外所獲不多,倒是一些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往往可為我開啟另一扇窗,提供不同角度的再一次思考。
「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就是如此,她看電影的路數和我截然不同,不去深究劇情鋪排是否得宜?人物刻畫是否深刻?不討論藝術成就高不高?卻不斷的給我許多問號,甚至許多驚嘆號。一些我自認為完全洞悉編導意圖,已被我徹底解構的電影,原來背後還有那麼多我並不甚理解的疑問。譬如「時時刻刻」,我會著眼於比較妮可基嫚、茱莉安摩爾與梅莉史翠普三個女主角的不同表演方法,及以服裝、道具、陳設對營造二十世紀前半期視覺風格的解析,「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卻討論憂鬱症,尤其是婦女憂鬱症。又如「旭日東昇」,我會著眼於日本財團進軍美國市場所造成的東西方文化衝突,也會從警匪劇的角度來探索戲劇衝突與懸疑,「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卻鎖定片中的窒息式性愛作討論,還透過疾病管制局愛滋病諮詢顧問的說法,提出面對窒息式性愛的自保守則。這些都非我所熟悉的領域,對我而言宛如醫學新知,看過電影後,再讀「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真是別有一番收穫。這本「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紀錄了四十四部電影的觀後感,探討了四十一種病症,她行文解構劇中人所罹患的病症,發病的經過以及造成的影響,在她眼中,「病」形成了電影的內容,也維繫了全片的張力,是讓電影好看的重大因素。在讀者隨著她重溫劇情,了解劇中角色所罹患的病症之後,她還不忘提出了防治之道,甚至不幸斯人有斯疾時,應該要如何妥善照顧。比起一般的影評只是「出世」的坐而論道,「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更多了「入世」的關懷。常在電視談話性節目看見全嘉莉侃侃而談,醫藥知識非常豐富,對生活的體驗也十分融通,態度謙和親切,又頗有卓見。讀她的文章,可知她既熱愛電影——電影看得這麼多,這麼深;也熱愛人生——將人生各種病苦作如此實用的解析。果然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本文作者為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中國影評人協會理事)推薦序──認識醫學電影的最佳橋樑電影裡的人生,簡單地說吧,不過就是下列這樣的過程:二十失身,三十失戀,四十失婚,五十失業,六十失憶,七十失智,八十失禁。戲劇人生縱然跌宕,人生際遇或許起伏,但到底免不了生老病死的宿命。身體健康始終是人生際遇變化的根本。二十歲的小伙子和八十歲的老先生操煩的皆是泌尿問題,而四十、五十的男男女女則進出於精神醫師與命理師的診間。人生面對的就是一個身體,但戲劇卻不大討論它。電影與戲劇探討許多愛情、財富、政治或暴力,但對於我們生命的這個寄宿體,卻描繪不多。特別是身體帶給我們的煩惱和痛苦,似乎是娛樂電影的禁忌。我們往往視健康的身體為必然,我們喜歡嬉鬧開心的娛樂,我們害怕面對疾病的現實。生活中已經不時出現大大小小關於身體的困擾,人們實在沒有餘力再為銀(螢)幕上虛構的人物掬上一把同情淚。所以,我們不大在電影、電視上看見身體的病痛。翻開類型電影的目錄,我們發現,恐怖片有之、黑色電影有之、警匪幫派片亦有之;而羅曼史、歌舞片、情愛喜劇更是影視大宗。但醫學電影則不多見。電影電視主要的功能是娛樂,而娛樂的主要方式便是逃避人生的現實。醫學電影或電視雖然不多,但大部分此類作品卻成就非凡。電視劇中,舊者如「杏林春暖」,近者如「急診室的春天」,或亦舊亦新,屢次重拍的如「白色巨塔」,都頗受矚目,並且深深影響大眾的生活。國內此類的作品更少,可能因為這類題材的專業性高,製作難度深,勇於挑戰的創作者也就不多。不過,這幾年也陸續出現「大醫院、小醫師」、「45度 C天空下」與「生命的花園」罕見疾病系列單元劇等甚受歡迎的作品。電影中,致力於探討健康與醫學的作品也是雖少猶精。從早期德國的「夜間守門人」(戀物癖)、義大利的「威尼斯之死」(瘟疫)、「錫鼓」(自閉症),到「羅倫斯佐的油」(罕見疾病)、「凡夫俗子」(精神創傷)、「金池塘」(老年癡呆症)、「費城」(愛滋病)、「時時刻刻」(躁鬱與精神分裂)…..等,都是獲獎的經典之作,也深深影響社會對這些疾病的關注。醫學電影/電視的故事往往不夠通俗娛樂,但卻總是能觸及生命的重要時刻。嚴肅的醫學影視創作常常帶著觀眾面對人生的重大關頭,領會生命的意義,思考人生的抉擇,並且呈現人性幽微陰暗或高貴感人的層面。觀眾不僅可以在這些作品中,認識特定疾病,也可以透過劇中人的故事,體會人與疾病相處的過程。一部好的醫學影視作品不僅讓觀眾體會健康生命的珍貴,也鼓勵觀眾關懷身處疾病中的人們。全嘉莉是國內少數致力於醫療新聞的專業記者,過去曾經出版許多大眾健康議題的書籍,特別是曾經出版「門診室的春天:名醫看電影」一書,透過電影,介紹各種大眾仍感陌生的疾病。出版這樣的書籍,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作者必須遍覽諸多電影,認出並挑選出其中適切的議題;同時,作者還需對相關的疾病有基礎的瞭解,並能個人豐富的諮詢網絡,找到適當的醫師,提出適當的問題,提供讀者適當的知識。
「門診室的春天」受到大眾的歡迎,並且對大眾認識專業醫學知識,提供一種新的、又淺顯有趣的方式,證明是一本非常好的大眾醫學常識普及書。現在,作者再出版「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從現下流行易尋的影片中,引出許多大眾所關注或忽視的健康疾病問題,令人期待。醫學電影是大眾認識醫學的一種簡單、動人的方式,而這本「健康不 N G,全嘉莉說電影」則是我們認識醫學電影的橋樑。政大廣電系教授盧非易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