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胃癌病友和醫護人員的必備良書
「什麼是胃癌?」
「怎樣的人容易得胃癌?」
「怎樣才知道自己是否罹患胃癌?」
「胃癌除了動手術切除胃以外,還有哪些治療方法?」
「手術後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要怎樣調整之後的生活?」
這些問題不但困擾著胃癌患者,也同樣令患者周遭的家人、朋友感到困惑,很想知道要如何幫助與照顧他們的至親、好友。可惜的是,接受一般醫學院訓練的專業醫護人員,習於使用英文醫學用語和艱澀的專有名詞,使他們很難使用一般的口語跟病人及親友溝通病情和療程的細節。
這本由笹子三津留教授監修的日文翻譯書《健康保胃戰──胃癌完全防治圖解小百科》,正好跳脫了許多專業醫護人員的窠臼,以圖解方式和容易理解的敘述方式,告訴我們對抗胃癌的最新情報。從胃癌的診斷與病情分期、手術治療與化學治療的組合,一直到各種治療對身體的影響,面面俱到的提供病患和家屬最想了解的資訊,即使是專業醫護人員,也可以從中獲得為病人、家屬解說病情的參考示範。
定期健康檢查,是早期發現胃癌的不二法門
依照二○○四年衛生署的癌症統計資料指出,台灣一年約有三千七百位胃癌新增病例,同年因胃癌死亡者,則大約有兩千五百人。由此可以約略推估,台灣胃癌個案的致死率是六十八%,也就是說,在台灣,有將近七成的胃癌病患在診斷之後,無法有效治療。以目前台灣缺乏大規模胃癌篩檢整體規劃的情況來說,這樣的數據相當合乎實際狀況。
由於日本的胃癌發生率高居世界之冠,男性每十萬人口中有七十四.八人,女性則有三十五.二人;中國大陸則是男性每十萬人口中有四十三.一人,女性有十九.四人。反觀台灣,發生率較低,男性每十萬人口有十四.五人,女性有七.八人,因此,日本是世界最早、幾乎也是唯一針對胃癌進行大規模篩檢的國家。一九六○年代日本發現的胃癌個案中,只有約一成的人沒有任何症狀,是經由篩檢診斷而來;可是到了一九八○年代,已經有高達六成的人都是透過篩檢診斷出胃癌。《健康保胃戰》一書中也提到,日本胃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可達六成;而局限在胃部的早期胃癌,則有九成以上的存活率。以台灣的情況而言,新光醫院治療胃癌的統計資料顯示,早期胃癌個案治療的五年存活率也接近百分之百,所以只要早期發現,以目前台灣的醫療水準,胃癌絕對不是「不治的絕症」!
但是,為什麼台灣不能像日本一樣進行大規模胃癌篩檢呢?這牽涉到成本效益的考量。目前台灣各縣市已進行的癌症篩檢計畫,包括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肝癌和口腔癌等癌症。若以日本每年投入約六億美元進行大規模胃癌篩檢,每發現一個胃癌病例約需一萬五千美元的比例來計算;在台灣,同樣發現一個胃癌病例,卻需要高達四萬美元的花費,這是因為台灣胃癌發生率遠低於日本,必須篩檢很多個案才能找到一個胃癌病例的緣故。由於胃癌沒有可靠的早期徵兆,所以,目前台灣與世界許多先進國家一樣,要早期發現胃癌,都要仰賴個人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最佳的診斷工具則是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
導致胃癌的危險因子不只一種
雖然隨著經濟與環境的現代化,胃癌的發生率已經節節下降,可是仍占了全世界癌症病患中的一成。過去已有相當多的研究試圖探討胃癌的成因。若以器官的功能來看,當然會直接聯想到飲食的因素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像吸菸者容易得肺癌一樣。然而,從飲食型態雖然可觀察出固定模式,如米食、麵食,葷食、素食,或是所謂西式飲食、東方飲食等等,但細究其化合物的組成,卻是包羅萬象,很難歸納出到底是哪些特定的化合物,導致了胃癌的發生。加上癌症可能是多重因子共同影響,又有宿主的基因特性等等錯綜複雜的因素牽涉其中,不像B肝、C肝病毒跟肝癌有直接的關係,因此目前對於胃癌危險因子的研究,仍未提出令人信服的特定致癌物質。但在過去的研究中,高鹽分的飲食,像是醃漬食物,已被認為是胃癌的危險因子。另外,中國大陸曾進行一個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每天吸二十根菸(一包)的人,過了十七年後,產生胃組織細胞變性 (Dysplasia,尚未達到癌病變的程度) 的危險性,大約是不吸菸者的兩倍。只不過,認為吸菸及飲酒會導致胃癌的論點,目前還是眾說紛紜。
至於幽門螺旋桿菌,自從一九八三年被澳洲馬歇爾醫師在胃黏膜切片中發現後,不但為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帶來革命性的進展,使得近年來根治消化性潰瘍成為常態,在胃癌的致病機轉上,幽門桿菌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二○○六年以芬蘭癌症登記資料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幽門桿菌感染者罹患胃癌的相對危險性高達八倍之多;二○○七年中國大陸的流行病學研究也支持幽門桿菌為胃癌的顯著危險因子(相對危險性為一.六倍)。台灣的資料則和許多亞洲國家一樣,呈現較低或不確定的危險性,可見不同的地區或族群,可能會有不同的危險因子組成,而呈現不一致的關係。
內視鏡檢查,是診斷胃癌最佳工具
與胃癌可能有關的症狀,像是上腹不適、灼熱感、脹氣及疼痛等等,都不是胃癌的特定症狀(Nonspecific Symptoms),光看症狀,並無法判斷是否為胃癌及其惡化程度。然而,當我們的親友被診斷為胃癌時,往往只有這些類似的症狀,這常帶來無比的震撼與恐慌,因為他們的不適症狀,我們也或多或少經歷過。然而,與其莫名的恐慌,聰明的現代人更要有管理健康的概念。首先,要降低罹癌風險,用專業術語講叫做「初段預防」,就像《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說:「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指的就是要防範於未然。雖然前面提過胃癌並未有決定性的特定致癌危險因子,但要做到低鹽飲食;少吃燒烤、醃製食物;多吃新鮮蔬果;戒菸少酒等等,其實是輕而易舉的事。儘管檢測與根除幽門桿菌,對於預防胃癌的效果,目前並沒有定論,不過,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早已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致癌因子,因此,也有學者建議以幽門桿菌的檢測與根除來預防胃癌。
要「早期發現,有效治療」,就要選擇正確有效的篩檢診斷工具。胃癌診斷最直接準確的方式,就是內視鏡檢查。台灣各醫院的胃腸科都可提供合乎國際水準的內視鏡檢查,而且以遠低於國際的價格水準提供服務,讓每個人可以在沒有症狀的時候偵測早期胃癌,避免發生遺憾。上消化道X光攝影(上消化道鋇劑攝影)因正確率較低,檢查起來又比內視鏡更費時,所以在台灣多用作胃癌手術前的腫瘤範圍評估。要特別提醒的是,坊間充斥了各種腫瘤指數(Tumor Markers),號稱只要一點點血清即可檢驗癌症的可能性,但卻缺乏科學性的實證來驗證其準確性,所以筆者不建議民眾採行,以免徒生困擾。若是最後還是要以內視鏡確認診斷,還不如一開始就選擇最佳的診斷工具。至於很多人擔心內視鏡檢查會造成痛苦和不適,這方面台灣已有相當多醫院提供所謂「無痛內視鏡」服務,可在幾乎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完成檢查。
手術是根治胃癌的黃金標準
胃癌的外科手術已行之有年,目前仍是根治胃癌的「黃金標準」。胃切除後對生活飲食的影響,《健康保胃戰》一書中也有詳細的介紹。難能可貴的是,書中的圖解,不但讓讀者可以得到具體的認識,也可以幫助醫護人員做術前的解說。而外科醫師的專業素養,絕對是治療成功的重要保障。有鑑於病友在選擇治療醫療院所及醫師時,常陷於舉棋不定的處境,因此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近年來推動癌症治療醫院認證,就是希望為癌症醫療品質把關,提供公開的資訊,以提高國內癌症治療的水準。民眾也可以求助病友團體,選擇最適合本身病情的醫療服務。
內視鏡手術的目的,在利用內視鏡器械,以圈套器或特製的IT刀(insulation-tipped diathermic knife, IT knife)把局限於黏膜層的癌瘤切除,免除開腸破肚的傷害,在根治的前提下保存完整的胃,是比較先進的治療方式。但在根治的前提下,必須確認癌瘤的範圍與深度是內視鏡手術可根除的程度,同時手術切下的檢體標本,必須經過嚴格病理組織檢驗確認有無癌細胞殘留。同時,治療團隊也必須要有內視鏡超音波專家與嚴格的病理評估計畫,否則,白白浪費了病人可治癒的黃金時機,反而帶來更多的悔恨與痛苦。
手術後的飲食「好吃最重要!」
病人術後的照顧,特別是飲食部分,因牽涉到習慣與烹飪技巧,專業醫護人員常常只能含糊帶過;要如何確實執行「少量多餐」,也常常令病人與家屬感到困擾。可是《健康保胃戰》一書卻以實際的說明,「每吃一口就放下筷子」、「每一餐至少三十分鐘」,來指導我們如何照顧病人的飲食方式,對於飲食的內容,也有很實用的說明。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好吃最重要!」則道盡了病友的心聲,既然強調生活品質的維護,就不能不忽略病人口味的滿足。建議大家可以依據書中提供的基本原則,發揮自己的創意,任何食物都可以試試看,增加飲食的廣度,讓患者吸收均衡的營養。
手術以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治療胃癌
可是,有一半以上的病人都不是單純手術可以根治,甚至有相當多病人在診斷時就知道病況並不樂觀。化學治療會帶給病人相當大的痛苦,較晚期的癌症治療效果也不佳。在這種情況下,參加各大醫學中心與製藥工業合作的臨床實驗,反而有機會接受最新,也可能最有效的治療。台灣的許多醫學中心和國家衛生研究院,有比較多的資源投入臨床實驗。病友在考慮加入臨床實驗時,最重要的是詳閱計畫說明,確實了解相關問題,像是實驗與對照組的治療,是否至少不亞於目前最好的治療選擇;是否已通過相關機構(Institutional Research Board, IRB)的審查;相關副作用或醫療問題是否已安排處理機制與保險等等。同樣的,在考慮接受民俗或另類治療時,也要多方探詢,以求對自己的病情真正有利。
這本《健康保胃戰──胃癌完全防治圖解小百科》,正如書名一樣,提供了胃癌病友、家屬及一般民眾非常實用的胃癌知識,讓我們對胃癌不再一知半解;專業醫護人員也可以利用本書,得到提供病患及民眾衛教的材料與靈感。感謝新自然主義公司掌握這樣的資訊,翻譯、出版這樣的好書,對社會大眾有所貢獻。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
廖朝聖
導讀胃癌病友和醫護人員的必備良書 「什麼是胃癌?」 「怎樣的人容易得胃癌?」 「怎樣才知道自己是否罹患胃癌?」 「胃癌除了動手術切除胃以外,還有哪些治療方法?」 「手術後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要怎樣調整之後的生活?」 這些問題不但困擾著胃癌患者,也同樣令患者周遭的家人、朋友感到困惑,很想知道要如何幫助與照顧他們的至親、好友。可惜的是,接受一般醫學院訓練的專業醫護人員,習於使用英文醫學用語和艱澀的專有名詞,使他們很難使用一般的口語跟病人及親友溝通病情和療程的細節。 這本由笹子三津留教授監修的日...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