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失敗者的聲音,也非小人物的命運。
1949年的知識分子,面臨怎樣的抉擇,有著怎樣的心態?
風起雲湧,大江大海。
1949終於不可抗拒的來臨,大變革時代的知識分子,或亦滄海之一粟,對於傅斯年來說,是準備歸骨於田橫之島(借指臺灣),對於沈從文而言,是『燈火已熄,船慢慢下沉,一切如自然也如宿命』,對於胡風而言,確是『時間開始了』,盡管他旋即陷入牢獄之災。不管怎樣,他們皆需面對不一樣的抉擇。
本書選取不同年齡、不同政治傾向並做出不同選擇的12位知識分子,從其1949年的私人書信和日記中讀取其或痛苦或彷徨、或矛盾或歡欣的時代抉擇。透過私人記錄,呈現出宏大的歷史敘事所遺漏的真實一面。而剎那間的抉擇,歷史和個體的命運從此橫跨兩岸,濤聲依舊,人事皆非。
12位傳主分別是自由派學者傅斯年、胡適、最後一個儒家梁漱溟、作家沈從文、見過光緒、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等中國五位第一號人物的出版家(商務出版董事長)張元濟、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創始人、被視為中國摩根的陳光甫、鴛鴦蝴蝶派作家包天笑、氣象學家兼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文革前就被打成反革命集團而入獄的文藝理論家胡風、唯一敢稱呼毛澤東為『老毛』的天真爛漫的革命詩人柳亞子、以及浮出水面的中共地下黨、著名劇作家夏衍和《文匯報》、《大公報》總編輯徐鑄成。
作者簡介:
傅國湧
著名歷史學者,獨立撰稿人。《亞洲週刊》的時評家。研究方向是20世紀中國的言論史、知識分子的命運以及近代中國社會轉型和變遷。著有《歷史深處的誤會》《影響中國的近代實業家》、《主角與配角:近代中國轉型的臺前幕後》等書。
傅國湧的寫作獨樹一幟,龐雜的史料鉤稽與高度的現實關切水乳交融,平靜的史家調子裡,暗淌著焦灼與隱痛的人文情懷。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小語)
【1】借助於私人記錄真實還原那個特定年代的歷史心理。
【2】披露許多我們不曾知道的細節、典故和故事。如1949年4月1日愚人節,臺灣各大報紙紛紛刊登愚人新聞,如梅蘭芳來臺、吳稚暉拜訪張學良、顧正秋暈倒在浴池裡等。包天笑日記中寫道:『其實中國人正天天過愚人節呢。』之類的典故。
【3】本書既呈現深切的史家筆法,也具有珍貴的資料價值。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小語)
【1】借助於私人記錄真實還原那個特定年代的歷史心理。
【2】披露許多我們不曾知道的細節、典故和故事。如1949年4月1日愚人節,臺灣各大報紙紛紛刊登愚人新聞,如梅蘭芳來臺、吳稚暉拜訪張學良、顧正秋暈倒在浴池裡等。包天笑日記中寫道:『其實中國人正天天過愚人節呢。』之類的典故。
【3】本書既呈現深切的史家筆法,也具有珍貴的資料價值。
章節試閱
傅斯年:歸骨於田橫之島
一九四八年的最後一天,南京長江邊上,大江滾滾而去,傅斯年和胡適兩人一邊喝酒,一邊背誦陶淵明的《擬古》詩第九首,相對淚下。
此時,前方戰場攻守之勢已易,國民黨政權已搖搖欲墜,蔣介石心中遷臺之意早就萌生。此前十二月二十二日,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任命傅斯年為臺灣大學校長,而十一月,由他主持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已遷到臺灣楊梅鎮。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傅斯年正式就任臺灣大學校長,臺大中文系教授黃得時請他寫幾個字,他信筆寫下「歸骨於田橫之島」的短幅相贈,其中彌滿了淒愴之感,更想不到是竟一語成讖。
臺灣大學最初是日本殖民地時代建立的,所以臺大將一九四五年光復之日算作校慶之期。到傅斯年接手時才迎來第四年的校慶。他之所以能把臺大辦成孤島上的北大,不僅取決於他的幹才,和他大刀闊斧的勇氣與銳氣,更主要是他的辦學理念,繼承北大傳統,純粹為辦大學而辦大學,在相當程度了保持了大學的獨立性和學術的尊嚴。
他堅決擯棄大學的工具主義。抬頭看看今天工具主義大行其道,重溫傅斯年斯人斯言,不禁讓人黯然神傷。他還倡導簡樸的學風,他到臺大的第二個學期,九月二十八日,發布這樣一個布告:
「本校學風,素稱儉樸,然亦偶有有錢人之子弟,習為奢侈者。茲在學年開學之始,特行告知諸生,如有嬌養成性,習尚浮華者,務請不入本校之門;既入本校之門,即須改行自新,須知國家辦此大學,費錢甚多,經費皆民脂民膏,豈容此輩濫竽其內,浪費本校教育之努力!以後如見有習尚浮華,衣食奢侈者,必予以糾正,或開除學籍。」
對有錢人子弟以臺大為跳板出國,他認為這是浪費教育資源。
此時國民黨政權尚未遷臺,對學生的思想鉗制沒有像後來那樣嚴密,白色恐怖還沒有正式揭開帷幕,島上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的學生運動也和大陸一樣此起彼伏,校園裡跳起了秧歌舞,有學生還專門寫下《為什麼扭秧歌》的文章,一派天真爛漫。傅斯年卻深知其中的險惡,他也曾協助國民黨當局將一千多名左傾學生遣返大陸。有人說起他的「可愛之處」是,他與國民黨保持著良好的關系,經常向蔣介石要經費,上一次草山(後改名陽明山)必滿載而歸。他曾開玩笑說:「胡適比我偉大,但我比胡適能幹。」但他從不贊同當局鉗制學生的思想,無論在怎樣的情況下,他始終都堅持校園內必須有自由的學風。
自由學風,無論到什麼時候都令人嚮往。當年的臺大學子相信那是他們的校長從老北大帶來的,有兩個例子可以證明這種學風的可貴。一是傅斯年做校長那一年入學的臺大學生可以不讀三民主義,也不要升旗,這在此前和傅斯年謝世之後,都是不可想像的。二是臺大政治系教授薩孟武一直放言無忌,批評國民黨的法統,播灑民主法治的種子,很多外系的學生都去他的課堂旁聽,影響越出了校園外,連他的口頭禪「因此他之故」也名聞遐邇,成了大家的口頭禪。薩孟武的言論自然讓當局頭疼不已,因為有傅斯年在,他就可以在臺大繼續教下去,不用改變什麼,一旦傅斯年不在了,國民黨的黨團勢力滲入臺大,一切也就變了。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一日,葉青在《民族報》發表公開信,攻擊傅斯年主持下的臺大「優待共產黨」,一是臺大教授李霽野未經系主任、院長同意,突然離校,留信一封,說是請假,傳聞先到香港,後到大陸。另一張姓副教授則是辦好了請假手續,送家眷去廣州,校方仍發薪水。二是法學院院長薩孟武「參共親共」、「臺灣大學中有些院長和系主任還是共黨份子或親共份子,他們把持院系,排拒異己,正是把他們底院系變成共產黨細菌的溫床」。
面對這些不顧事實、羅織的大帽子,七月十四日,傅斯年挺身而出在同一報紙發表《傅斯年校長的聲明》,一一予以駁斥,並斷然表示「學校不兼警察任務」、「但是我不兼辦警察,更不兼辦特工」,這一聲明義正詞嚴,迄今讀來,仍迴盪著金石般的迴響,這是他對大學精神的捍衛。他最後表示:「反共須有反共的立場,貪官汙吏及其他既得利益階級而把事情辦壞了的,我不能引為同志,我的『反共反蘇』的徽號,本是共產黨送我的,我也受之無愧,我因為民族主義與人道主義,所以反共反蘇,我不能用共產黨的方法反對共產黨,因為若先向共產黨拜了老師,用他那一套不講事理不重人性的辦法,則自身先站不住,反共之結果,只有替共產黨擴張勢力耳。」
以往有一種說法,傅斯年以參政員身份訪問延安時,與毛澤東有過一次長談,臨行前,毛還贈以手書「劉項原來不讀書」,所以一九四九年選擇離開之際曾有過彷徨與猶豫,但從我現在見到的資料來看,似乎沒有這樣的跡象。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毛澤東親自為新華社寫的評論《丟掉幻想,準備鬥爭》曾點名唾罵傅斯年:
為了侵略的必要,帝國主義給中國造成了數百萬區別於舊式文人或士大夫的新式的大小知識份子。對於這些人,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中國的反動政府只能控制其中的一部分人,到了後來,只能控制其中的極少數人,例如胡適、傅斯年、錢穆之類,其他都不能控制了,他們走到了它的反面。
早在北伐時期,他與共產黨就有過直接接觸,訪問延安回來,他什麼也沒有說。當很多青年人成為激烈的左派,一次閒聊時他對李濟說過:「我要是十七八歲的青年,我也許對共產黨發生興趣」,接著他又說:「但我自從與共產黨接觸以後,絕對不會當共產黨!」
一月二十一日,蔣退李繼,李宗仁馬上展開旨在保住江南半壁江山的和平攻勢,希望他也能出來幫忙,但他對和平根本不抱希望,所以給李宗仁寫了一封信,大陸出版的《傅斯年全集》沒有收入這封信,我把它抄在下面:
前奉覆電感佩之至,我公以民生為念,倡導和平,凡在國人,同深感荷,然共產黨之行為,實不足以理喻。共產黨本為戰爭黨,以往尚如彼好戰,今日走上風,實無法與之獲得和平,今看共產黨態度,下列數事至為明顯:
1、分化敵人,徹底消滅中央政權,只與地方談和,以實行其宰割之策,絕不以人民為念。
2、絕對走蘇俄路線,受蘇俄指揮,而以中國為美蘇鬥爭中之先鋒隊。
3、對多年掌兵符者, 必盡量摧毀,介公固彼所不容,而我公及健生宜生諸先生,彼亦一例看待,即我們讀書人,不受共產黨指揮者,彼亦一樣看待也。
在此情形之下,中央倡導和平,忍辱負重,至矣盡矣,受其侮辱亦無以復加矣,凡此情形可以見諒於國人矣。乃共產黨既如此,則和平運動恐須適可而止矣。蓋如文伯、力子、介侯諸先生之辦法,和平既不可得,所得乃下列之結果:
1、江南各省分崩離析,給共產黨以擴張勢力以方便,而人民亦不能減少痛苦。
2、合法政權既已大明,則權衡輕重,恐須即為下一步之準備,力子、文伯之談和平,毫無辦法,只是投降而已;偏偏共產黨只受零星之降,不受具體之降,不知張、邵、甘諸公作何解也?
大江以南之局勢,如不投降,尚有團結之望,(至少不是公開之紛爭),如走張邵路線,只有全部解體而已。只要合法之政權不斷氣,無論天涯海角,支持到一年以上,將來未必絕無希望也。司徒大使實一糊塗人,傅涇波尤不可靠,彼等皆不足代表美國,今日希望以美國之助,與共產黨取和乃絕不可能之事也。
他的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也是公開的,所以毛澤東的《放下幻想,準備鬥爭》一文,才會點他的名。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立場,雷震創辦《自由中國》,從一開始就得到了胡適、傅斯年這些人的大力支持,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問世的創刊號刊出了傅斯年《自由與平等》一文,他指出自由平等本來都是法國大革命的口號,馬克思主義主張無產階級專政,完全把自由抹殺,蘇聯的制度「表面說是經濟平等,事實上恢復了中古的階級政權形的不平等」。
他得出的結論是史達林的蘇聯是一個「獨占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特徵是國家控制一切資本,一切人民的生命都成了國家資本,國家是誰?是史達林和他的政治局。蘇聯還是個「選拔式的封建主義」,雖然不是遺傳的,卻是一個特殊階級在廣大民眾上統治,權力無限的統治。同時,蘇聯也是「唯物論的東正教會」,兩者在愚民政策上完全一致。他認定,「蘇聯實在是自有史以來最反動的一個政治組織,因為他包含中世到近代一切政治制度中一切最反動的部分,而混為一體。」
在蘇聯解體四十多年前,他就作出了這樣一針見血的論斷,不能不讓後人感歎。
十二月五日,他作了一次《蘇聯究竟是一個什麼國家?》演講,進一步闡述他對蘇聯的認識,他說:「蘇聯這個國家有兩大特質,第一便是中古的封建主義,加上東正教的御用思想統制。一國之內,有一部分人享有特權。全國人民只許有一種信仰,馬、列、史主義。這種政治不平等,思想不自由的現象,本是十六世紀以來,人類要打倒的目標。蘇聯的第二個特質是獨占資本帝國主義。蘇聯現在只有一個資本家,這個資本家就是『國家』,『國家』就是史達林。史達林不僅是全國政治主宰,亦如專制時『朕即國家』的君主。同時,他還是唯一的資本家,從生產到分配,他可以為所欲為。史太林【史達林】可以要工人『自動』減薪;『自動』延長工作時間;『自動』增強工作效率;舉凡共產主義國家中,資本家所不敢用不能用的方法,他都用盡了。總而言之,共產黨本是近代文明中變態心理的產物,蘇聯乃是一個集人類文明中罪惡之大成的國家。」
他在政治上雖有獨立的見解,但有些作為也不無可議處,比如他與蔣介石的關係,就有類似傳統的讀書人對帝王的某種情結,如一九五○年蔣復職總統,他在《中央日報》刊登賀電。但他終究只是一個讀書人,身上有著濃厚的「中國念書人的習氣」,他的見解、作為哪怕不對,在他也是出於至誠,完全是內心真實想法的流露,絲毫也不作偽。他的生命因此充滿一種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浩然之氣,他之炮轟孔祥熙、宋子文如此,他受命於危難之際辦臺大也是如此。來到孤島,他已抱定「歸骨於田橫之島」的決心,將他最後的生命全部投入進去。
臺大在他手裡迅速崛起,不是偶然的。
傅斯年:歸骨於田橫之島一九四八年的最後一天,南京長江邊上,大江滾滾而去,傅斯年和胡適兩人一邊喝酒,一邊背誦陶淵明的《擬古》詩第九首,相對淚下。此時,前方戰場攻守之勢已易,國民黨政權已搖搖欲墜,蔣介石心中遷臺之意早就萌生。此前十二月二十二日,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任命傅斯年為臺灣大學校長,而十一月,由他主持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已遷到臺灣楊梅鎮。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傅斯年正式就任臺灣大學校長,臺大中文系教授黃得時請他寫幾個字,他信筆寫下「歸骨於田橫之島」的短幅相贈,其中彌滿了淒愴之感,更想不到是竟一語成讖...
目錄
前言
第1章 傅斯年:歸骨於田橫之島
第2章 胡適:忽值山河改,根株浮滄海
第3章 梁漱溟:最後一個儒者的靜與動
第4章 沈從文:文學祭壇上的悲劇標本
第5章 張元濟:老商務遭遇新問題
第6章 包天笑:第三只眼看鼎革的鴛鴦蝴蝶派
第7章 陳光甫:中國摩根的疑慮和彷徨
第8章 柳亞子:革命詩人的牢騷和天真
第9章 竺可楨:不登國民黨之船的科學家
第10章 胡風:1949,時間開始了……
第11章 夏衍:書生從政,野馬也需戴轡頭
第12章 徐鑄成:適應新政,大公報人多感慨
後記
前言
第1章 傅斯年:歸骨於田橫之島
第2章 胡適:忽值山河改,根株浮滄海
第3章 梁漱溟:最後一個儒者的靜與動
第4章 沈從文:文學祭壇上的悲劇標本
第5章 張元濟:老商務遭遇新問題
第6章 包天笑:第三只眼看鼎革的鴛鴦蝴蝶派
第7章 陳光甫:中國摩根的疑慮和彷徨
第8章 柳亞子:革命詩人的牢騷和天真
第9章 竺可楨:不登國民黨之船的科學家
第10章 胡風:1949,時間開始了……
第11章 夏衍:書生從政,野馬也需戴轡頭
第12章 徐鑄成:適應新政,大公報人多感慨
後記
商品資料
出版社:八旗文化出版日期:2009-12-30ISBN/ISSN:9789868563254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