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體驗╳熱情
茂木健一郎最常在書中呼籲的是:創造力=體驗╳熱情
他不斷鼓勵讀者,藉由累積、感受生活中不同的體驗,激發生活的熱情,將會為大腦帶來前所未有的刺激與活力。只要願意實行,這個讓大腦進化的方程式,將會永不停歇。
這本《音樂腦》是茂木健一郎講述自身印象深刻的經驗,包括了與舒伯特、莫札特、貝多芬、韋伯、華格納作曲家的邂逅。他以銳利的理性分析以及溫柔的感性訴求做出統合,對古典音樂以及作曲家做了令人折服的導覽與介紹,為音樂打開一扇嶄新的門扉。
音樂掌管了所有的藝術形態。而且並不僅限於如此。音樂甚至與生命原理及創造性的本質相通。人們本身就是一種樂器、同時也是音樂家。在我們腦內,經常產生有如交響樂一般的作用。
只須側耳傾聽,便會發現世界上充滿了豐饒的旋律。因此,所謂人生,便是在演奏屬於自己的合音。
在本書中,我們看到茂木健一郎只因音樂之觸動,就能經由其一千億個腦細胞的共鳴,進入本身性靈的冥想與生命的自剖,進而達到了一種難以言狀的感動與喜樂,這正如探索外太空的哈伯望遠鏡,只是瞄準一點,卻能不斷延伸,看到無垠的星際與宇宙的奧妙。
作者簡介:
茂木健一郎 Mogi Kenichiro
一九六二年生於東京。腦科學家。SONY電腦研究所研究開發員、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東京藝術大學約聘講師。東京大學理工科、法律系畢業後,於同大學研究所修畢物理學課程,獲得理學博士學位。並曾任職於理化學研究所、劍橋大學。近三年來,著作有關腦的書,在日本大為暢銷,導致日本許多出版社找他寫書。現年四十七歲的他,近幾年在日本四處演講,在他的部落格也可以看到他到歐美畫廊欣賞原作、深受感動的照片;也可以看到他四處教日本小孩子如何活用腦、好好唸書的鏡頭。二○○五年,以《腦與假想》(新潮社)一書,獲小林秀雄賞。並擔任「狂熱之日」(La Folle Journée)音樂節二○○八年大使。其他作品包括《思考的輔助線》(筑摩新書)、《欲望腦》(集英社)、《感動腦》(天下雜誌出版)等
譯者簡介:
王文萱
曾主修大提琴及理論作曲,台大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二○○六年京都大學交換學生,二○○九年獲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再次赴京都進修,於京都學習三味線、日本箏等傳統藝術文化。曾任天下雜誌日本館特約執行編輯,並曾從事日文教師、翻譯口譯、戲劇表演及配樂、藝術推廣等工作。譯有《速攻日文敬語――五大類型表現法》(寂天出版)、《東京達人遊京都》(天下雜誌日本館)等書。
名人推薦:
台北歌劇劇場藝術總監 曾道雄
中央廣播電台主持人 胡忠信
風潮音樂總經理 楊錦聰
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 陳漢金
建國高級中學校長 蔡炳坤
連營總經理 李紹唐
愛樂電台主持人 黃瑞芬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推薦序
一千億個腦細胞的共鳴
曾道雄
茂木健一郎是位社會知名的腦學家、法律學者,也是物理學博士,他以這樣的生活座標,透過自我超凡敏銳的生命觸鬚,全方位地感知周遭自然的聲響律動,以及藝術音樂作品,確實有其獨到之處。
音樂向來被界定為存在於時間,音樂始作即使美如天籟,然而一旦曲終人散,立即歸於靜寂無聲,但茂木健一郎則提示一個十分珍貴的概念:音樂透過一千億個腦細胞的共鳴,將潛化於人的記憶中持續存在,進而喚發了生命個體的知性,讓你進一步辨識自我的價值,感知置身於大自然中的和諧、創造力和幸福感。我想這也是貝多芬何以耳聾之後仍可不斷創作的原因。貝多芬聽不到外界的聲音,但在絕對的寂靜中,他更清楚地聽到自己的聲音,一千億個腦細胞的共鳴持續著他那天籟般美好的音樂記憶,激發著他創造出更為偉大的樂章。
茂木健一郎強調聆賞音樂現場演出的核心價值,他指出了藝術二度創作(縯譯與詮釋)的真諦,孜孜告訴讀者:同部作品的每次演出,都賦有著嶄新的不同神韻與風貌,這有點類似佛家的輪迴之說,同一個靈魂的每次轉世,都展現出不同的生命豐采。作者在此說明唯有聆賞現場音樂會,演出者與聽眾,以及聽眾相互間,才會有心靈的相濡與交流,那是千百位聽眾,各自以一千億個腦細胞在同個廳堂中同時集體的共鳴;茂木健一郎也訴說了自己在學校,實際參與韋伯歌劇《魔彈射手》舞台演出的經驗,他這種聆賞和參加音樂現場演出的珍貴心路歷程,正值得那些愛聽CD和DVD「音樂罐頭」的發燒客,以及卡拉OK的嗜好者深思。
一如很多日本愛樂者的偏好,茂木健一郎似乎也頗熱衷德奧音樂,本書從開宗明義的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一路談論到聆賞韋伯、理查‧史特勞斯、華格納和莫札特音樂的感動,這可能是德奧音樂中的理則邏輯,與建築結構性的特質,較符合於日本民族的性向,但作者透過最後與「狂熱之日」節日主持人瑞內‧馬丁的深談,多少已彌補了這個偏差。作者在提示的作品範例中,雖呈現有跳躍式的時序論述,但這就好像是在觀賞柏格曼或費里尼的電影一樣,等到你看完整個作品之後,就能領略到他真正的理念全貌。
茂木健一郎論及舒伯特所譜自歌德的敘事詩《魔王》時,做了如是詮釋:「魔王就是父親、而父親便是魔王!」我開始對他的這種論述十分保留,但這同時卻也啟發了我另一扇的思考空間:歌德創作《魔王》,是否曾得自希臘神話中Adonis的靈感?美少年Adonis從樹幹中誕生,而《魔王》詩中生死交關的男孩,則被父親緊抱著策馬穿越森林;Adonis身處於維納斯( Venus——Aphorodite)與冥后的爭相擁有,這也正如父親與魔王之搶奪小孩,如果陰陽本是生命一體的兩面,那麼茂木健一郎已一語道破了生死看似兩相對立卻又互為表裡的本質,則「魔王即為父親」的論點是可以成立的。
在本書中,我們看到茂木健一郎只因音樂之觸動,就能經由其一千億個腦細胞的共鳴,進入本身性靈的冥想與生命的自剖,進而達到了一種難以言狀的感動與喜樂,這正如探索外太空的哈伯望遠鏡,只是瞄準一點,卻能不斷延伸,看到無垠的星際與宇宙的奧妙。
(本文作者為台北歌劇劇場藝術總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前所長、美國愛渥華州立大學音樂系 客座教授)
推薦序
追尋內心直覺的喜悅
胡忠信
「如果我繼續聆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我就再也不想革命了。」這是德國電影「竊聽風暴」裡面引述自俄國革命者列寧的一段台詞,其實列寧的原義是:「我本來是要打破人的頭顱,但聽了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我想要撫摸人的頭顱。」列寧發動了二十世紀最重大的革命,但七十年之後,蘇聯共黨政權已煙灰幻滅,貝多芬的音樂仍然是人類主流文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是暴力革命、意識型態,或者是「靈魂的聲音——音樂」,才是亙古不變的柔性力量?
兩三百年以來,西洋古典音樂已經成為公民人文主義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古希臘繆斯女神成為現代生活的頂禮膜拜對象,我們懷著莊重認真的態度赴音樂廳聆賞古典音樂演奏會,並以最新科技方式運用CD抒解我們的喜怒哀樂。丹麥神學家齊克果說人類在信仰中才能找到存在,毫無疑問地,古典音樂正是尋找信仰的路徑之一,無怪乎音樂史家會如下形容:「上帝的腳下站著巴哈與貝多芬,莫札特坐在上帝的膝上。」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說:「巴哈的音樂是舊約聖經,貝多芬的音樂是新約聖經。」宗教信仰與古典音樂難道不是殊途同歸,同樣都在追尋真理、探討靈魂的本質?
在諸多探討心理學、精神醫學、腦神經科學與古典音樂關係的著作中,本書作者茂木健一郎的確獨樹一幟,別有洞見,以銳利的理性分析以及溫柔的感性訴求做出統合,對古典音樂以及作曲家做了令人折服的導覽與介紹,使我們在人文底醞以外又開啟了一面視窗。根據作者專業分析,當我們在聆賞古典音樂時,事實上是「腦內的內在交響樂」以及「腦外的外在交響樂」相互激盪的共鳴,也就是腦內的qualia(感質),是一種無法用語言、文字所形容的力量,它會與腦外的音樂互動,讓人們產生心靈的提升,感受到生命之美的存在,進而產生「再生」,使人擁抱生命的意義與本質。
任何一位古典音樂指揮者都可以體驗,當他進入一種唯美、狂喜、安詳的境界,只能用「躺在亞伯拉罕的懷裡安睡」加以形容。本書作者描繪:「若能擁有自己的絕對座標,例如『對喜悅與美妙的準則』這類價值觀——便能將日常生活中的難題及痛苦予以和緩下來。」又說:「音樂所帶來的幸福,是在音樂的核心,也就是在接觸無法言語的某種物質時,所帶來的愉悅、感動以及歡欣。」他又說:「音樂的本質,可說是帶給我們每個人生命的訊息,與音樂邂逅,是具有創造性的一件事,不論何時,都可能為我們在既知的事物之上,帶來一種未知的魅力。」作者對音樂與生命原理、生存哲學有如此高深的見解,正是本書最令人讚嘆之處。
在政治家、軍事家未展開行動之前,在思想家、哲學家未歸納體系之前,音樂家、文學家、藝術家已開啟了時代的氛圍。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顛覆了舊秩序,拿破崙受到啟發,投入法國大革命洪流;馬勒集西洋古典樂派之大成,預示了二十世紀新時代來臨;卡夫卡如先知般預告希特勒集權主意的興起;梵谷、塞尚、高更不是替現代主義揭開了序幕?音樂家、文學家、藝術家能夠領袖群倫,發人所未發,見人所未見,正來自於他們能敏銳地感受生命的本質與時代的悸動,透過外在形式的音樂、藝術、文學發出繆斯女神的低吟與禮讚。
韓德爾以二十多天創作「彌賽亞」,他宣稱看到了天使降臨,無怪乎英王喬治二世聆聽首演時,對「哈利路亞」一段感動而起立致敬,從此成為美妙傳統,世人無不起立恭敬傾聽,貝多芬也才會謙遜地說,韓德爾的宗教音樂造詣在他之上。本書作者所闡述的,正是這種無以名狀的感動力量。作曲家馬勒在精神困頓、夫妻不和之際,曾求助於精神醫學大師佛洛伊德,佛氏予以指點迷津,令人不解的是,佛洛伊德學問淵博,引經據典,但卻是一位「樂盲」,在音樂之都維也納行醫,未見音樂或作曲家的論述;尼采說:「沒有音樂,生活是一種錯誤。」佛洛伊德的精神世界少了音樂,本書作者茂木健一郎卻把這種缺陷補實了。
精神分析大師榮格在他的家門口掛著一個小木牌:「信與不信,祂都存在。」如果你是一位古典音樂愛好者,必能感受音樂所帶來的「超越的潛意識」、「宗教的潛意識」的莊嚴神性;舒伯特聽完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感動地說:「我在那裡聽到了天使歌唱。」指揮家小澤征爾口頭禪地對演奏者說:「再讓母音更響亮一些!」古典音樂正是天使的歌唱,是人類的母音,是文明社會的共同語言,千萬不要錯失了「莫札特效應」——更確切地說是「古典音樂效應」,否則你豈非枉費此生?
(本文作者為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21折6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0 |
7折以上 | 1 |
8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茂木健一郎
優惠價: 88 折, NT$ 255 NT$ 290
本商品已絕版
創造力=體驗╳熱情
茂木健一郎最常在書中呼籲的是:創造力=體驗╳熱情
他不斷鼓勵讀者,藉由累積、感受生活中不同的體驗,激發生活的熱情,將會為大腦帶來前所未有的刺激與活力。只要願意實行,這個讓大腦進化的方程式,將會永不停歇。
這本《音樂腦》是茂木健一郎講述自身印象深刻的經驗,包括了與舒伯特、莫札特、貝多芬、韋伯、華格納作曲家的邂逅。他以銳利的理性分析以及溫柔的感性訴求做出統合,對古典音樂以及作曲家做了令人折服的導覽與介紹,為音樂打開一扇嶄新的門扉。
音樂掌管了所有的藝術形態。而且並不僅限於如此。音樂甚至與生命原理及創造性的本質相通。人們本身就是一種樂器、同時也是音樂家。在我們腦內,經常產生有如交響樂一般的作用。
只須側耳傾聽,便會發現世界上充滿了豐饒的旋律。因此,所謂人生,便是在演奏屬於自己的合音。
在本書中,我們看到茂木健一郎只因音樂之觸動,就能經由其一千億個腦細胞的共鳴,進入本身性靈的冥想與生命的自剖,進而達到了一種難以言狀的感動與喜樂,這正如探索外太空的哈伯望遠鏡,只是瞄準一點,卻能不斷延伸,看到無垠的星際與宇宙的奧妙。
作者簡介:
茂木健一郎 Mogi Kenichiro
一九六二年生於東京。腦科學家。SONY電腦研究所研究開發員、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東京藝術大學約聘講師。東京大學理工科、法律系畢業後,於同大學研究所修畢物理學課程,獲得理學博士學位。並曾任職於理化學研究所、劍橋大學。近三年來,著作有關腦的書,在日本大為暢銷,導致日本許多出版社找他寫書。現年四十七歲的他,近幾年在日本四處演講,在他的部落格也可以看到他到歐美畫廊欣賞原作、深受感動的照片;也可以看到他四處教日本小孩子如何活用腦、好好唸書的鏡頭。二○○五年,以《腦與假想》(新潮社)一書,獲小林秀雄賞。並擔任「狂熱之日」(La Folle Journée)音樂節二○○八年大使。其他作品包括《思考的輔助線》(筑摩新書)、《欲望腦》(集英社)、《感動腦》(天下雜誌出版)等
譯者簡介:
王文萱
曾主修大提琴及理論作曲,台大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二○○六年京都大學交換學生,二○○九年獲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再次赴京都進修,於京都學習三味線、日本箏等傳統藝術文化。曾任天下雜誌日本館特約執行編輯,並曾從事日文教師、翻譯口譯、戲劇表演及配樂、藝術推廣等工作。譯有《速攻日文敬語――五大類型表現法》(寂天出版)、《東京達人遊京都》(天下雜誌日本館)等書。
名人推薦:
台北歌劇劇場藝術總監 曾道雄
中央廣播電台主持人 胡忠信
風潮音樂總經理 楊錦聰
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 陳漢金
建國高級中學校長 蔡炳坤
連營總經理 李紹唐
愛樂電台主持人 黃瑞芬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推薦序
一千億個腦細胞的共鳴
曾道雄
茂木健一郎是位社會知名的腦學家、法律學者,也是物理學博士,他以這樣的生活座標,透過自我超凡敏銳的生命觸鬚,全方位地感知周遭自然的聲響律動,以及藝術音樂作品,確實有其獨到之處。
音樂向來被界定為存在於時間,音樂始作即使美如天籟,然而一旦曲終人散,立即歸於靜寂無聲,但茂木健一郎則提示一個十分珍貴的概念:音樂透過一千億個腦細胞的共鳴,將潛化於人的記憶中持續存在,進而喚發了生命個體的知性,讓你進一步辨識自我的價值,感知置身於大自然中的和諧、創造力和幸福感。我想這也是貝多芬何以耳聾之後仍可不斷創作的原因。貝多芬聽不到外界的聲音,但在絕對的寂靜中,他更清楚地聽到自己的聲音,一千億個腦細胞的共鳴持續著他那天籟般美好的音樂記憶,激發著他創造出更為偉大的樂章。
茂木健一郎強調聆賞音樂現場演出的核心價值,他指出了藝術二度創作(縯譯與詮釋)的真諦,孜孜告訴讀者:同部作品的每次演出,都賦有著嶄新的不同神韻與風貌,這有點類似佛家的輪迴之說,同一個靈魂的每次轉世,都展現出不同的生命豐采。作者在此說明唯有聆賞現場音樂會,演出者與聽眾,以及聽眾相互間,才會有心靈的相濡與交流,那是千百位聽眾,各自以一千億個腦細胞在同個廳堂中同時集體的共鳴;茂木健一郎也訴說了自己在學校,實際參與韋伯歌劇《魔彈射手》舞台演出的經驗,他這種聆賞和參加音樂現場演出的珍貴心路歷程,正值得那些愛聽CD和DVD「音樂罐頭」的發燒客,以及卡拉OK的嗜好者深思。
一如很多日本愛樂者的偏好,茂木健一郎似乎也頗熱衷德奧音樂,本書從開宗明義的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一路談論到聆賞韋伯、理查‧史特勞斯、華格納和莫札特音樂的感動,這可能是德奧音樂中的理則邏輯,與建築結構性的特質,較符合於日本民族的性向,但作者透過最後與「狂熱之日」節日主持人瑞內‧馬丁的深談,多少已彌補了這個偏差。作者在提示的作品範例中,雖呈現有跳躍式的時序論述,但這就好像是在觀賞柏格曼或費里尼的電影一樣,等到你看完整個作品之後,就能領略到他真正的理念全貌。
茂木健一郎論及舒伯特所譜自歌德的敘事詩《魔王》時,做了如是詮釋:「魔王就是父親、而父親便是魔王!」我開始對他的這種論述十分保留,但這同時卻也啟發了我另一扇的思考空間:歌德創作《魔王》,是否曾得自希臘神話中Adonis的靈感?美少年Adonis從樹幹中誕生,而《魔王》詩中生死交關的男孩,則被父親緊抱著策馬穿越森林;Adonis身處於維納斯( Venus——Aphorodite)與冥后的爭相擁有,這也正如父親與魔王之搶奪小孩,如果陰陽本是生命一體的兩面,那麼茂木健一郎已一語道破了生死看似兩相對立卻又互為表裡的本質,則「魔王即為父親」的論點是可以成立的。
在本書中,我們看到茂木健一郎只因音樂之觸動,就能經由其一千億個腦細胞的共鳴,進入本身性靈的冥想與生命的自剖,進而達到了一種難以言狀的感動與喜樂,這正如探索外太空的哈伯望遠鏡,只是瞄準一點,卻能不斷延伸,看到無垠的星際與宇宙的奧妙。
(本文作者為台北歌劇劇場藝術總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前所長、美國愛渥華州立大學音樂系 客座教授)
推薦序
追尋內心直覺的喜悅
胡忠信
「如果我繼續聆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我就再也不想革命了。」這是德國電影「竊聽風暴」裡面引述自俄國革命者列寧的一段台詞,其實列寧的原義是:「我本來是要打破人的頭顱,但聽了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我想要撫摸人的頭顱。」列寧發動了二十世紀最重大的革命,但七十年之後,蘇聯共黨政權已煙灰幻滅,貝多芬的音樂仍然是人類主流文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是暴力革命、意識型態,或者是「靈魂的聲音——音樂」,才是亙古不變的柔性力量?
兩三百年以來,西洋古典音樂已經成為公民人文主義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古希臘繆斯女神成為現代生活的頂禮膜拜對象,我們懷著莊重認真的態度赴音樂廳聆賞古典音樂演奏會,並以最新科技方式運用CD抒解我們的喜怒哀樂。丹麥神學家齊克果說人類在信仰中才能找到存在,毫無疑問地,古典音樂正是尋找信仰的路徑之一,無怪乎音樂史家會如下形容:「上帝的腳下站著巴哈與貝多芬,莫札特坐在上帝的膝上。」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說:「巴哈的音樂是舊約聖經,貝多芬的音樂是新約聖經。」宗教信仰與古典音樂難道不是殊途同歸,同樣都在追尋真理、探討靈魂的本質?
在諸多探討心理學、精神醫學、腦神經科學與古典音樂關係的著作中,本書作者茂木健一郎的確獨樹一幟,別有洞見,以銳利的理性分析以及溫柔的感性訴求做出統合,對古典音樂以及作曲家做了令人折服的導覽與介紹,使我們在人文底醞以外又開啟了一面視窗。根據作者專業分析,當我們在聆賞古典音樂時,事實上是「腦內的內在交響樂」以及「腦外的外在交響樂」相互激盪的共鳴,也就是腦內的qualia(感質),是一種無法用語言、文字所形容的力量,它會與腦外的音樂互動,讓人們產生心靈的提升,感受到生命之美的存在,進而產生「再生」,使人擁抱生命的意義與本質。
任何一位古典音樂指揮者都可以體驗,當他進入一種唯美、狂喜、安詳的境界,只能用「躺在亞伯拉罕的懷裡安睡」加以形容。本書作者描繪:「若能擁有自己的絕對座標,例如『對喜悅與美妙的準則』這類價值觀——便能將日常生活中的難題及痛苦予以和緩下來。」又說:「音樂所帶來的幸福,是在音樂的核心,也就是在接觸無法言語的某種物質時,所帶來的愉悅、感動以及歡欣。」他又說:「音樂的本質,可說是帶給我們每個人生命的訊息,與音樂邂逅,是具有創造性的一件事,不論何時,都可能為我們在既知的事物之上,帶來一種未知的魅力。」作者對音樂與生命原理、生存哲學有如此高深的見解,正是本書最令人讚嘆之處。
在政治家、軍事家未展開行動之前,在思想家、哲學家未歸納體系之前,音樂家、文學家、藝術家已開啟了時代的氛圍。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顛覆了舊秩序,拿破崙受到啟發,投入法國大革命洪流;馬勒集西洋古典樂派之大成,預示了二十世紀新時代來臨;卡夫卡如先知般預告希特勒集權主意的興起;梵谷、塞尚、高更不是替現代主義揭開了序幕?音樂家、文學家、藝術家能夠領袖群倫,發人所未發,見人所未見,正來自於他們能敏銳地感受生命的本質與時代的悸動,透過外在形式的音樂、藝術、文學發出繆斯女神的低吟與禮讚。
韓德爾以二十多天創作「彌賽亞」,他宣稱看到了天使降臨,無怪乎英王喬治二世聆聽首演時,對「哈利路亞」一段感動而起立致敬,從此成為美妙傳統,世人無不起立恭敬傾聽,貝多芬也才會謙遜地說,韓德爾的宗教音樂造詣在他之上。本書作者所闡述的,正是這種無以名狀的感動力量。作曲家馬勒在精神困頓、夫妻不和之際,曾求助於精神醫學大師佛洛伊德,佛氏予以指點迷津,令人不解的是,佛洛伊德學問淵博,引經據典,但卻是一位「樂盲」,在音樂之都維也納行醫,未見音樂或作曲家的論述;尼采說:「沒有音樂,生活是一種錯誤。」佛洛伊德的精神世界少了音樂,本書作者茂木健一郎卻把這種缺陷補實了。
精神分析大師榮格在他的家門口掛著一個小木牌:「信與不信,祂都存在。」如果你是一位古典音樂愛好者,必能感受音樂所帶來的「超越的潛意識」、「宗教的潛意識」的莊嚴神性;舒伯特聽完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感動地說:「我在那裡聽到了天使歌唱。」指揮家小澤征爾口頭禪地對演奏者說:「再讓母音更響亮一些!」古典音樂正是天使的歌唱,是人類的母音,是文明社會的共同語言,千萬不要錯失了「莫札特效應」——更確切地說是「古典音樂效應」,否則你豈非枉費此生?
(本文作者為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0 |
7折以上 | 1 |
8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21折6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