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文明永恆的聲音。
人類的文明是記憶的長河,超越了地域,串起了時間。
是閱讀,讓過去連結了現在,讓現在延續到未來。
「人一死,肉身化作灰塵,
同胞們也將從地上消失。
正是書卷,使得他
在讀著它的朗誦者口中受到憶念。」――埃及書吏
任何人——老的、少的,在世和不在世的——都得承認它的重要性。在古埃及的官員看來,它是「水上的駁船」。在四千年後奈及利亞好學的學生而言,則是「昏暗深井中的一道光芒」。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它永遠都是文明的聲音本身……它就是閱讀。
今天白領勞工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多過飲食、打扮、旅遊、社交或是一般的運動和娛樂——也就是說,花掉每個工作天的五至八個鐘頭。(多到只有睡眠可以相提並論。)至於電腦跟網路呢?這兩者都是閱讀的革新。
不過,閱讀卻是比工作或網路更加豐富。讀物之於心智,就好比音樂之於精神。讀物可以令人著迷、培養能力、豐富生活、提出挑戰。我們看著白紙或螢幕上的小黑字,而這些文字就足以令我們感動流淚,打開生活的眼界和體會,提點我們安排自己的人生,以及跟萬物形成聯繫。
世上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驚奇了。
本書講述了閱讀的活動、使用的人員及其社會環境,以及在石片、骨頭、樹皮、牆壁、碑碣、泥版、書卷、冊子、圖書、螢幕和電子紙張上的種種表現。內容雖然側重在西方閱讀的歷史,卻也勾勒了它在中國、韓國、日本、美洲和印度的演進。作者希望大家透過這麼一部歷史,不僅能對閱讀在過去和現在的情形有所了解,更能明白它在將來所能帶給世界的啟發和力量。
雖然閱讀和書寫是攜手並進的,但它其實是書寫的對立面——兩者即便在腦內也有不同的活動部位。書寫是技巧,閱讀是能力。文字原本是制作出來的,後來還在機緣湊巧的情況下得到採用;閱讀則會連同人類對書面語潛在性能的深入了解而不斷演進。文字史顯示了一連串的借用和修正,閱讀史則呈現了社會漸次成熟的各個階段。文字是表現於外,閱讀乃銘感於內。文字有公開性,閱讀具私密性。文字是明白限定的,閱讀則是開放結局的。文字冰凍了當下。閱讀則行之久遠。
作者簡介:
史帝芬.羅傑.費雪(Steven Roger Fischer)
奧克蘭大學玻里尼西亞語言暨文學研究所所長。近年著作有:《文字的歷史》、《語言的歷史》、《語言簡史》、《太平洋島嶼史》、《世界末端的島嶼——復活節島風起雲湧的歷史》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三章 閱讀的世界
就閱讀的歷史來講,西方的閱讀活動,大致上不過是一部鉅著當中的一小章而已。譬如說一直有這麼個見解:一直到西元十八世紀中期,以漢文出版的書籍就多過世界其他各地語文的總和了。中國、韓國、日本、美洲、印度:就這些地方以及其他各地來講,文字一旦受到採用以配合當地需求時,就會出現閱讀的活動。所閱讀的漢文成了東亞的「拉丁文」,它對種種文化層面的啟發,遠遠超過西方所能達到的地步。韓國人開始閱讀漢文,後來找尋起自己的道路,甚至發展出能夠傳達韓語的新的文字體系。日本人先是採行韓國人的漢文模型,後來就以本土的發明補充了他們的漢文閱讀,不僅創造了日語的聲音,也在歷史方面造就了日本文化——這個文化本身就是閱讀的產物。在哥倫布到達之前的中美洲人,把閱讀活動限制在極少數的菁英份子身上(至少是就他們的碑誌而言),菁英們強調自己的優越地位,以便掌控和保全。直到最近兩百年來,印度人培養出嚴格劃分過的閱讀階級,他們擁有上百種語言文字的閱讀材料,其廣泛程度遠遠超過西方所能對照的任何事物。西方的閱讀文化,雖然在近百年來改變、從而主導了世人的閱讀習慣,不過就識字的歷史而言,國際之間的閱讀活動一直都還是「閱讀的世界」——即一個就跟許多書寫體系及其盛行的文字一樣豐富且多元的世界。
韓國
在漢武帝(在他在位時紙張生產頭一次被描述到)於西元一○八年征服大部分韓國之後,中國的文化、宗教、語言和文字,隨即像同時代的羅馬衝擊不列顛那樣席捲了這個國家。中國很快就失去韓國北部,但是在韓國西南部,中國文化卻相當盛行。韓國的讀者起初只閱讀漢文,於是所有韓國的學問都是漢文的學問(就像在不列顛群島居爾特人的所有學問都是拉丁文學問那樣)。頭一個以韓文書寫的證據(用的是漢字),是西元四一四年的石碑銘文。一直要到七世紀末,韓國文官才開始使用官方訂定的文字,也就是「吏讀」。這是一套用古韓國人的語言和句法來寫,以應付官方日常事務的表音文字。
當然,在韓國人借用漢字之前,早就形成了以集體歌舞的歌謠為特色的口傳文學。等到書面文學賦予了新的表達型態,北方的王國所喜愛的就是英雄故事,而西南方和東南方兩個敵對的王國主要誦讀的則是抒情的傳說和歌謠。各種學問顯然以古漢文為主,尤其當七世紀東南的新羅王國合併了其他兩國,而讓漢文化和佛教影響韓國各方面的創意時更是如此。在統一新羅期間(西元六六八—九三五年),由貴族青年或佛教僧侶所譜寫的鄉歌,乃是以吏讀文書寫和流通,散發著佛教嚮往來世的色彩的。不過,韓國仍然有大量的敘事文學,是用漢字、漢文記錄的。(當時,不列顛群島上也以拉丁文來記錄盎格魯撒克遜人、威爾斯人、蘇格蘭人、坎伯蘭人、康沃爾人、愛爾蘭人等等敘事的傳說和故事。)
接續統一新羅的高麗朝代(西元九三五—一三九二年),延續了鄉歌的傳統,久而久之變成了正規的體裁。接著,高麗詩人給節慶時的舞臺演出創造了「別曲」,這是當時典型的文學體裁。緊接著還有韓文的時調以及以敘事為主的作品——民間諺語、傳說、神話,以及佛教和備受尊重的寺廟的典故。
來到中世紀全盛時期,韓國新的社會壓力促成了對國內閱讀需求的重新考量。就在十二世紀期間,韓國印刷界的發明大大發揮了中國活字印刷的功用,這是史上頭一遭。一四○三年——比德國古騰堡早了整整一代的時間——韓國印刷業者使用了金屬活字。之所以有這樣的創意和發想,是因為有人設法藉由以漢字為基礎但不合乎韓人使用的文字來傳達韓語。到了一四四六年,世宗大王便制定了「訓民正音」的韓文字母,這是史上第一套能以韓文適切表達文學作品的媒介,時間正好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各地學者把拉丁文轉成自己地方語言的時候。
當時讀者所追求的,是廣大範圍的印刷文學。朝鮮前期(西元一三九二—一五九八年)盛行著朗誦詩歌。雖然重要的長詩都用新的訓民正音印行,以顯示它作為文學表達媒介的實用性。但學界的反對勢力還是很強,要到二十世紀,這套字母才完全被接受。到了朝鮮後期(西元一五九八—一八九四年),受到一五九七年日本侵略韓國的衝擊,散文逐漸壓倒韻文,反映了價值和情感的變化——脫離對權威不加質疑地接受,首度邁向包容了韓國一般百姓的務實的理想主義。傳統小說針對了女性讀者。作家們也開始編寫選集和故事集,用分析的眼光研究過去,以便形成對獨特的韓國人身分認同的新體認。
隨著一八九四年的改革,韓國開始從傳統的(漢—韓本土的)閱讀延伸、過渡到「現代的」(西方的)閱讀活動。就連「新小說」之類的全新文學品類,也是為了用來支持這種變革的。散文開始全面遮蓋韻文。到了一九三○年代末,韓國文學不僅跟以西方為基礎的國際文學相類似,更以各種流行的風格和主題,反映了具有國際性的詩歌、短篇故事和小說,而在這塊人為、借用的領域裡達到最高的品質。
到了二次世界大戰的高峰期,亦即早在一九一○年,併吞韓國的日本人便禁止使用韓國語文。韓國人一切閱讀韓文的活動,都是冒著生命危險暗中進行的。戰後的共產主義北韓和資本主義南韓,也把這個國家的閱讀活動劃分成兩種不同的意識型態。如今,南韓人享有無限制的閱讀自由和國際的時尚——唯獨受到資本主義市場力量的束縛。而仍舊強力管制所有出版活動的北韓,只容許人們接觸已有上頭批准的主題,而科學和技術之類的資料,也只開放給一小撮通過審查的專家。往後再度統一的韓國,應該會讓所有韓國人擁有不受拘束的閱讀自由吧。
就漢文和韓文閱讀來看,有個重大教訓值得學習。跟中世紀末期歐洲恰成對照的是,兩個國家都不曾形成過買賣的市場、印刷業者的行會、貿易和生產的相輔相成、經濟的繁榮以及社會的進步。大規模印刷的權利還是操在政府或有錢贊助者的手裡,這種情況直到近年來還是很常見(北韓依舊如此)。在十五世紀的韓國,世宗大王甚至禁止以訓民正音印行的書籍在朝廷內販售,而把幾百本樣書分發給看來夠資格分享這類資訊的顯貴和大學者們。兩國也都沒有看出金屬活字印刷的莫大潛力。
誠然,使用漢字的活字印刷術是不實用且麻煩的。但訓民正音就另當別論了——可以說,這種新的韓文字母,就是特地為了發揮金屬活字印刷的功用而發明的。在歐洲,印刷行到處林立,股東們都能拿到豐厚的利潤。在書的產量增加、價格降低而能滿足需求的情形之下,歐洲印刷業者便提倡更多的閱讀活動,從而促成更高的識字程度以及伴隨的社會進步。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在東亞。文學的產製依然是貴族和封建菁英的獨營事業。在階級意識的麻痺之下,中國人和韓國人甚至比日本人更不能夠領略印刷事業的前景。在歐洲,由於以下兩者的聯合,促成了「閱讀革命」——金屬活字印刷,以及發揮它功用的資本主義基礎。在東亞並沒有發生這種變革。傳統佔了上風,後來由於西方的入侵、商業化和工業化,傳統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才不得已讓步。
到了這時候,東亞就跟幾百年前歐洲所發生的一樣,已經來不及藉著書寫語來革新社會。等到變革發生時,已經成為外來的強制了。儘管中國和韓國在印刷方面有所發明和改進,但真正發揮其功用而改造世界樣貌,使得有心迎頭趕上的國家不得不加以仿效的,卻是西方呢。
第七章 閱讀未來
在莎士比亞經典名劇《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場裡,當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問這位年輕王子「您在讀些什麼?殿下。」時,他卻嘲諷地答道:「文字、文字、文字。」這使得不少想探索哈姆雷特心智的人,也想得知他手上的羊皮紙書究竟寫些什麼。結果自然是不得而知了。就閱讀本身來講,從中可以得到這樣的訊息:資訊的財富,乃是成熟的個人平日運用理智進行選取、分析和理解而得的。心智不夠成熟或是負荷過多資訊的人,就會忽略這種對雜訊的覺察。更重要的是:要過濾文字當中的雜訊,確實是有辦法的。藉著把資訊轉成知識(憑理智從經驗中提煉),就可以預見、了解並豐富自己的未來。如此,人就能夠達到自己的成熟……,並避免落入年輕哈姆雷特的下場。
這裡之所以提到哈姆雷特的困境,是因為這也是當今文明的困境。過去的通訊是相當緩慢、包含錯誤、受到限制且所費不貲的;如今已變得迅速、大致上可靠、無所不到且價格低廉。而我們也捲入了資訊的洪流。
例如美國,在一七五○年時只出版了十種關於科學、技術和評論的報刊。五十年後增加為十倍。再五十年又增為十倍。再過五十年,又增加為十倍。再五十年,也就是一九五○年,又增加到十倍,而有十萬種刊物。後來到了二○○○年增加為五倍,總計有五十萬種美國刊物。而網路刊物如今則以指數方式增加,全球各地的閱聽人一按滑鼠即可取得。目前所謂「資訊流行病」的特色,就是文字的複製、多樣化、發達和加速。既然這是種以閱讀為基礎的現象,目前所回應的策略也就一樣以閱讀為根據。
有個極為成功的社會策略,就是把傳統書店變身成現代書店。多樓層、寬敞、高雅甚至賞心悅目的書店,乃是當今全球讀者體驗大量接觸印刷資訊的最理想所在。(公立圖書館開始仿效這種新策略)。按照作者姓氏順序來排列的高得嚇人的書架已成過去。彷彿置身在舒適愜意島嶼上的現代讀者所看到的,是便於瀏覽和識別的隔間,整個環境井然有序又彼此協調。在適合各種族群「頂禮膜拜」的五彩繽紛的區間裡,古典作家和流行作者都有自己的位置,並各自吸引了電腦、體育、烹飪、電影、音樂、旅遊、DIY等等的愛好者,以及女權主義、男女同志、各大宗教、身心靈系列——以及兒童的書迷。來到這座現代亞歷山大圖書館的人,都得到同樣簡單的指令——徜徉在文字裡。所以,今天才有這麼多人把書店看成是既提供庇護和慰藉、又適合個人的開發和成長的地方。
對不少人來講,它就相當於過去的地方教會。
而個人電腦,很快在個人層面上成為同樣概念的延伸。任何在家或在校使用個人電腦的人都能夠接觸到外界,而多多少少都涉及到讀寫。這種活動強化了具有相似心態讀者的廣大社群。就算被資訊洪流席捲,只要大家覺得彼此都是「互有聯繫」的網路公民,就不是獨自漂流,而是全世界都算是我們的書店呢。
不過,個人讀物還是跟往常一樣,需要篩選、分析和理解。而現代文明最具壓迫性的挑戰就是出現在這裡。法國史家馬丹提醒過我們:「我們應當得到教導,以處理這麼龐大的資訊,使用這種自由的贈與——換言之,我們應當預備好並體認到,人類社會的目的就是個人本身。」
這是個適時的勸告。難怪,某位電視紀錄片的製作人會把她的專家擺在一組醒目的書架前面。如同十八世紀書商克羅斯特曼為俄羅斯權貴所製作充場面的假套書一樣,如今讀者的形象也暗藏了深刻的隱憂——精熟的讀者成了與一般社會大眾產生隔閡的新特權。不過,雖然點擊滑鼠就能接觸數千年來的知識,卻似乎還是只有少數人懂得使用這種巧妙設施。一般讀者在上完班,看過晚間電視之後,還是將就著看些報章雜誌,然後會再讀個一、二十分鐘的書來幫助入眠。如今跟一百年前形成對比的是,莎士比亞、歌德、雨果和塞萬提斯(荷馬和維吉爾就甭提了),通常都是高中和大專院校的功課,畢業後大家卻很少再來享受這些經典之作。教育界依舊在設法提倡文學,且確實引發了若干興趣。然而,跟十九世紀趨勢形成強烈對照的是,這種興趣似乎只發生在社會中某個逐漸沒落的部門。
我們並不清楚有別於功能性讀物(文件作業、書信、號誌、標籤、指南、廣告等)的文化性讀物未來將如何發展,特別是當「文化」本身似乎已經成了公司商品時。前面說過,全球化已經逐漸意味著來自少數國家的少數書種——要講到最近的話,就是英文的「超級暢銷書」了。當前的社會動態顯示出,不僅在閱讀方面,更在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面向上,種族和語言的多樣性逐漸消失,而開始了全球性的單一文化。儘管如此,似乎還是有一項重大的進步即將到來——普遍的識字程度。美國前總統卡特最近感嘆「有將近十億人口是不識字的」,卻忽略了更不可思議的事情——如今有超過五十億人是識字的。自從人類開始使用文字的五千七百年來,還不曾有過這麼大的讀者群呢。
這在未來還會更大。
不過,由於新興科技、尤其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的緣故,下一批閱讀大眾將會大有不同。浸淫過為西方文化注入兩千多年活力的希臘羅馬的文學藝術和典章制度的人們,在碰到這種電腦時代及其令人不太自在的夥伴——全球化——的時候所受到的震撼,就好比羅馬哲學家、政治家波伊提烏(約西元四八○—五二四年)在狄奧多拉皇帝的拉文納宮廷聽到東哥特蠻族歌曲時的感受。由於意識到舊有的閱讀即將發生永久的改變,我們以不安的心情檢視這種即將取而代之的新興閱讀。同儕們都在主張固守這種珍貴的遺產:「為了記憶而閱讀。」不過,十九世紀法國小說家福樓拜(西元一八二一—一八八○年)早已有更好的體會:
「為了生活而閱讀。」
第三章 閱讀的世界就閱讀的歷史來講,西方的閱讀活動,大致上不過是一部鉅著當中的一小章而已。譬如說一直有這麼個見解:一直到西元十八世紀中期,以漢文出版的書籍就多過世界其他各地語文的總和了。中國、韓國、日本、美洲、印度:就這些地方以及其他各地來講,文字一旦受到採用以配合當地需求時,就會出現閱讀的活動。所閱讀的漢文成了東亞的「拉丁文」,它對種種文化層面的啟發,遠遠超過西方所能達到的地步。韓國人開始閱讀漢文,後來找尋起自己的道路,甚至發展出能夠傳達韓語的新的文字體系。日本人先是採行韓國人的漢文模型,後來就...
目錄
第一章 不朽的證物
頭一批閱讀者
美索不達米亞
埃及
書寫語之散播
宗教與閱讀
第二章 紙莎草紙的口語
希臘人
猶太人
羅馬人
上古末期和基督教初期
第三章 閱讀的世界
中國
韓國
日本
美洲
印度
第四章 羊皮紙的視線
中古前期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
默讀
中古盛期
學習閱讀
經院哲學
閱讀用眼鏡
方言的挑戰
第五章 印刷的頁面
印刷和閱讀
「再度」充當工具的書籍
「燒掉國內所有檔案」
宗教改革和閱讀活動
折角和《妥拉》
十七世紀
第六章 「共同的良知」
十八世紀
約翰生:「基礎得靠閱讀來奠定」
歐陸的表現
十九世紀
出版業
新大陸的閱讀
「讀遍相關報導!」
「拼命看書」
遊歷型讀者
全球性的影響
二十世紀
第七章 閱讀未來
變遷
科技
學習和進步
「第六官能」
閱讀的結局
第一章 不朽的證物
頭一批閱讀者
美索不達米亞
埃及
書寫語之散播
宗教與閱讀
第二章 紙莎草紙的口語
希臘人
猶太人
羅馬人
上古末期和基督教初期
第三章 閱讀的世界
中國
韓國
日本
美洲
印度
第四章 羊皮紙的視線
中古前期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
默讀
中古盛期
學習閱讀
經院哲學
閱讀用眼鏡
方言的挑戰
第五章 印刷的頁面
印刷和閱讀
「再度」充當工具的書籍
「燒掉國內所有檔案」
宗教改革和閱讀活動
折角和《妥拉》
...
商品資料
出版社:博雅出版日期:2009-06-24ISBN/ISSN:9789866614330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0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