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450
優惠價:88 折,NT$ 396
已售完,補貨中
地震、走山、颱風、水災、空氣汙染、乾旱……
人類利用大自然的同時是否也在增加自身的風險?
自然環境對我們社會的危害程度在逐漸升高還是下降?
個人、群體和政府機關有無能力因應環境的不測性?
具有致命性後果的自然災害,過去常常被定位為「天災」。到了今天,我們應該重視其背後的「人禍」成分,由於這些原因,才讓環境所帶來的災難成為人類永遠的苦痛。
了解《環境也是災害》將有助於對抗日漸增加的自然天災
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和颶風的毀滅性作用傳統上被視為具有不可抗拒的「上帝旨意」,《環境也是災害》可說是挑戰此一看法的經典論述。書中一再剖析全球各地群眾如何應付環境中有關空氣、水、地質和地形等地方性自然系統要素的劇烈波動。
全書從世界各國選出眾多樣本,以生動的案例比較發展中國家和高所得國家的自然災害,包括發生在孟加拉和美國的颶風、發生在尼加拉瓜和加州的地震等等。最後更提出不同發展水平下應付變動方式有何差異的理論。
台灣近年來天災不斷,成為社會上的最痛,本書可讓民眾知道防災和減災的重要性,並建立應有的防災意識,使未來的傷痛得以減輕,也提供給災害相關課程作為入門指引或組織框架,或針對更廣泛的環境識覺課程鋪設一個完好的補足性論述。
作者簡介:
伊恩‧波頓(Ian Burton)
芝加哥大學博士,1979年出任多倫多大學環境研究所主任,並曾擔任過聯合國氣候變化協會秘書及眾多國際組織的顧問,亦獲頒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對環境災害風險評估、水資源供應、環境和發展等研究,貢獻卓著。
羅伯‧凱特(Robert W. Kates)
克拉克大學榮譽教授,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成員,並曾出任世界饑饉計畫中心主任。他先後參與多項全球氣候變遷、永續發展等議題的研究與行政工作。1991年他因研究饑荒、環境,及自然災害等問題具有重大貢獻,而獲得國家科學獎。
吉爾伯‧懷特(Gilbert F. White)
亦為芝加哥大學博士。隨後在小羅斯福總統新政內閣任秘書職,襄理和國家環境資源有關的事務。1955年以後分別在芝加哥大學和科羅拉多大學任教。1970年代初期,他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屬下自然災害研究計畫撥款的主要評審人。並且在科羅拉多大學創辦了知名的自然災害研究中心。
譯者簡介:
黃朝恩
教育部國家地理博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退休教授,並曾擔任環境教育中心組長及地理系系主任。之前,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並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問研究。研究專長為自然地理、自然資源保育、自然災害防治,和環境教育等。先後主持過十五項國科會計畫,另發表學術論文及專書近五百種。
徐勝一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理學博士。曾任職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高級講師,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主任,講授氣候變遷、歷史氣候、環境汙染與管理等課程。2008年退休後,在台灣師範大學兼任教職。目前正從事客家研究及鄭和研究。
蘇淑娟
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地理與人類學系博士,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是她的沃土,使她的地理學觀點趨於周延的則是其他社會學科與人文領域的挹注。她以地理學的空間概念作為觀看世界的方法論,研究大千世界的人與環境關係體現的各種議題。
廖學誠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地球資源系博士,現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研究專長為自然資源保育、坡地水文學、水土保持、集水區經營等,對森林生態及社區林業亦有研究。
翁叔平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氣象與地質研究所博士,現職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氣候動力與氣候變遷研究。
許嘉恩
英國亞伯丁大學動物學系博士,現職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生物地理學、環境生態學、地理資訊系統和環保教育。
名人推薦:
推薦序
近年來,天災不斷困擾著台灣,每隔若干時間總會發生一次大災難,不但搶占新聞頭版,也讓各界束手無策。當然,全球其他地方亦不寧靜,同樣也是天災頻仍,甚至變本加厲。在此氛圍下,《環境也是災害》一書的迻譯和引進,對我們未來的防災減災方向確實具有一定意義。本書檢視了人們如何因自身的作為或忽視,使得自然界的極端事件本質上益發危險,為吾人探究這方面整體趨勢的背景因素提供一個有效框架。書中一再剖析全球各地群眾如何應付環境中有關空氣、水、地質,和地形等地方性自然系要素的劇烈波動變化。自20世紀以來,肇因於這些災難性環境事件的傷亡數字明顯地出現變化,在重大事件的死亡率減少的同時,導致死亡100人以上事件的數目,以及財產損害的程度卻在穩定上升。
本書先闡釋了自然環境中所存在災害的發展趨勢及其危害性,並以七○年代發生在美國和孟加拉兩次災難為案例,對比分析災害何以日益嚴重和難以解決。接著再探討人類面對災害時的回應和選擇,特別強調認知和識覺於此所扮演的角色,進而介紹全球各國林林總總不同災害的特性。隨後,作者更分別就個人選擇、集體行動、國家政策,及國際合作等面向說明人類可以採取的防禦途徑。內容中剖析了個人和群體如何在眾多方案中選擇一個決策,然後再論述自然極端事件與社會回復力之間的關係。書中最後指出人類對自然災害研究的近期發展,配合學界、技術、社會與典範的轉變所產生的重要變化包括了:(1)相關的科學研究範疇有所擴展;(2)國際積極進行於防災減災的應用研究合作計畫;(3)全球環境變遷成為最具挑戰性的新研究與政策焦點; (4)永續發展成為人類因應和調適災害的新準則。
因此,《環境也是災害》提供了眾多對自然災害事件的扼要和明確說明。它可以作為災害相關課程的入門指引或組織框架,也可以針對更廣泛的環境識覺課程提供一個完好的補足性論述。總而言之,本書確可幫助大眾了解自然災害的重現或復發,只是地球環境進行調整而趨向均衡的過程,人們甚或政府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採取的應變策略與行動應具此基本認知。
綜觀全書,結構嚴謹、論述完整、資料豐富、圖文並茂,實為不可多得的學術經典譯作。本書1997年被國科會選定為人文社會經典叢書,堪稱實至名歸。而譯注工作委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團隊完成,亦復深慶得人。黃朝恩、徐勝一等教授為本人多年舊識,渠等地理學識淵博、語言能力優異,且長期從事自然災害研究,對翻譯本書投注鉅大心力,故樂以為序,並推薦給社會各界閱讀及參考。
台北市教育大學前校長
鄧國雄 謹誌 2010.4.22 世界地球日
譯 序
《環境也是災害》一書為地理學的經典名著。初版完成於1978年,在此之前,科學家有關自然災害的探討,大多以自然環境的角度切入,對災害的本質、形成、發展及時空特性,固然多所了解,但對災害的社經、政策、文化,和行為面向,較少著墨。本書為最早就此進行精闢論述的著作。全書最核心的主旨為:具有致命性後果的自然災害,過去常常被視為一項自然極端事件或「上帝的旨意」加以了解,定位為「天災」。但到了今天,吾人更應重視它們背後的「人禍」成分,也因為這個原因,自然所釀成的災難才會愈發慘痛。全書結構嚴謹、一氣呵成、論述完整、資料豐富、文字優美,將人類與自然災害彼此之間的複雜互動特性描繪得淋漓盡致。
本書的作者群為Ian Burton, Robert Kates and Gilbert White,皆為美、加兩國知名地理學大師,長期以來一直努力於自然災害和環境識覺的研究,為全球學術界所敬重。透過多年的學術探究和論證,他們終於針對自然災害現象建立眾多劃時代的新理論,特別就人類在災害中所扮演的角色,觀察入微,因而完成此一巨著。自此,地理學者在自然災害方面的研究,開啟了全新的一頁,書中所表達的觀念和精神至今仍被奉為圭臬,歷久不衰,就連相關學科的學者也多所參考。由於出版以來,備受各界重視,本書於1993年配合最新資料做出修訂,發表第二版。本譯注工作即依第二版內容完成,並將該書名迻譯為「環境也是災害」,以取環境「固然有著厚生利民的效用,但同時也會帶來災難和苦痛」的寓意。總之,本書的種種觀點,的確有助於全人類思考如何面對日益嚴峻的自然災害,並努力去達成趨吉避禍的目標,此乃本書最重要的貢獻。由此也可看出本書被挑選為國科會經典名著,獎勵譯注的原因。
本書譯者群皆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主持人黃朝恩專長為自然地理學、地形學、自然資源保育、自然災害防治、永續發展等領域;協同主持人徐勝一專長為氣候學、歷史氣候、氣候變遷和空氣汙染;蘇淑娟專長為人文地理、區域發展、環境識覺和經濟需求分析;廖學誠專長為水文學、森林生態學、環境科學和社區規劃;翁叔平專長為氣象學、全球氣候變遷、大氣海洋互動和氣候災害;許嘉恩專長為生物地理、生態保育和地理資訊系統。整個團隊均具中英文良好素養,盼能以「信、達、雅」為目標,將本書原作之內容及精神引介給國人閱讀參考。此外,翻譯期間,更得到台灣大學黃宗儀教授及世新大學王志弘教授慨允擔任諮詢顧問,提供眾多譯注方面的寶貴意見。博、碩士研究生張珍悅、涂函君、連音絜、陳俊愷、沈大均、周姿廷等則擔任研究助理,協助學術及行政工作,於此一併致謝。
本譯作問世後,可望指定為各大學相關系所環境和防災課程的重要讀本;譯注過程中所發現的一些延伸議題亦可作為學術論壇的題材。書內若干重要觀點和論述更可作為國內未來學術研究方向的參考,並可配合各相關學會進行國際交流工作,與國際學術界展開更積極的對話。誠然,譯注和校對過程中,容或有考慮不周、掛一漏萬之處,也請各界不吝賜教,待再版時作為修訂的依據。
譯者序於台北
媒體推薦:
翻譯團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群
黃朝恩•徐勝一•蘇淑娟•廖學誠•翁叔平•許嘉恩
聯合推薦
──本書為探討人類與自然災害互動關係的奠基之作,作者蒐集了全球無數自然災害案例,總結經驗,建立出寶貴的理論。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灣是一個災害頻繁的環境,大家不妨吸取書中教訓,竭力做好防災、抗災和減災。
──林肯大郡災難、九二一大地震、八八水災、國道三號走山……等事件,殷鑑不遠,本書會告訴您,它們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本書可採用為大學相關科目的教科書或參考書,它提醒學生應該如何面對災害,同時儲備好足夠的知識、養成有效的能力、形塑應有的價值觀。
──本書給地理學、環境科學、都市規劃和公共政策等領域提供了學術研究上的框架和基礎;它寬廣的視野也對關心社會在面臨災害時如何做出反應的資源規劃師、危機處理人員、水利學者、土木工程師等專業人士有所幫助。
──《環境也是災害》反覆提醒民眾和政府:「地球浩劫時時降,生命無常日日臨!」要緊的是如何建立防災意識,做好充足準備。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6折253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1 |
6折 | 0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2 |
6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88 折, NT$ 396 NT$ 450
已售完,補貨中
地震、走山、颱風、水災、空氣汙染、乾旱……
人類利用大自然的同時是否也在增加自身的風險?
自然環境對我們社會的危害程度在逐漸升高還是下降?
個人、群體和政府機關有無能力因應環境的不測性?
具有致命性後果的自然災害,過去常常被定位為「天災」。到了今天,我們應該重視其背後的「人禍」成分,由於這些原因,才讓環境所帶來的災難成為人類永遠的苦痛。
了解《環境也是災害》將有助於對抗日漸增加的自然天災
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和颶風的毀滅性作用傳統上被視為具有不可抗拒的「上帝旨意」,《環境也是災害》可說是挑戰此一看法的經典論述。書中一再剖析全球各地群眾如何應付環境中有關空氣、水、地質和地形等地方性自然系統要素的劇烈波動。
全書從世界各國選出眾多樣本,以生動的案例比較發展中國家和高所得國家的自然災害,包括發生在孟加拉和美國的颶風、發生在尼加拉瓜和加州的地震等等。最後更提出不同發展水平下應付變動方式有何差異的理論。
台灣近年來天災不斷,成為社會上的最痛,本書可讓民眾知道防災和減災的重要性,並建立應有的防災意識,使未來的傷痛得以減輕,也提供給災害相關課程作為入門指引或組織框架,或針對更廣泛的環境識覺課程鋪設一個完好的補足性論述。
作者簡介:
伊恩‧波頓(Ian Burton)
芝加哥大學博士,1979年出任多倫多大學環境研究所主任,並曾擔任過聯合國氣候變化協會秘書及眾多國際組織的顧問,亦獲頒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對環境災害風險評估、水資源供應、環境和發展等研究,貢獻卓著。
羅伯‧凱特(Robert W. Kates)
克拉克大學榮譽教授,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成員,並曾出任世界饑饉計畫中心主任。他先後參與多項全球氣候變遷、永續發展等議題的研究與行政工作。1991年他因研究饑荒、環境,及自然災害等問題具有重大貢獻,而獲得國家科學獎。
吉爾伯‧懷特(Gilbert F. White)
亦為芝加哥大學博士。隨後在小羅斯福總統新政內閣任秘書職,襄理和國家環境資源有關的事務。1955年以後分別在芝加哥大學和科羅拉多大學任教。1970年代初期,他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屬下自然災害研究計畫撥款的主要評審人。並且在科羅拉多大學創辦了知名的自然災害研究中心。
譯者簡介:
黃朝恩
教育部國家地理博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退休教授,並曾擔任環境教育中心組長及地理系系主任。之前,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並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問研究。研究專長為自然地理、自然資源保育、自然災害防治,和環境教育等。先後主持過十五項國科會計畫,另發表學術論文及專書近五百種。
徐勝一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理學博士。曾任職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高級講師,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主任,講授氣候變遷、歷史氣候、環境汙染與管理等課程。2008年退休後,在台灣師範大學兼任教職。目前正從事客家研究及鄭和研究。
蘇淑娟
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地理與人類學系博士,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是她的沃土,使她的地理學觀點趨於周延的則是其他社會學科與人文領域的挹注。她以地理學的空間概念作為觀看世界的方法論,研究大千世界的人與環境關係體現的各種議題。
廖學誠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地球資源系博士,現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研究專長為自然資源保育、坡地水文學、水土保持、集水區經營等,對森林生態及社區林業亦有研究。
翁叔平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氣象與地質研究所博士,現職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氣候動力與氣候變遷研究。
許嘉恩
英國亞伯丁大學動物學系博士,現職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生物地理學、環境生態學、地理資訊系統和環保教育。
名人推薦:
推薦序
近年來,天災不斷困擾著台灣,每隔若干時間總會發生一次大災難,不但搶占新聞頭版,也讓各界束手無策。當然,全球其他地方亦不寧靜,同樣也是天災頻仍,甚至變本加厲。在此氛圍下,《環境也是災害》一書的迻譯和引進,對我們未來的防災減災方向確實具有一定意義。本書檢視了人們如何因自身的作為或忽視,使得自然界的極端事件本質上益發危險,為吾人探究這方面整體趨勢的背景因素提供一個有效框架。書中一再剖析全球各地群眾如何應付環境中有關空氣、水、地質,和地形等地方性自然系要素的劇烈波動變化。自20世紀以來,肇因於這些災難性環境事件的傷亡數字明顯地出現變化,在重大事件的死亡率減少的同時,導致死亡100人以上事件的數目,以及財產損害的程度卻在穩定上升。
本書先闡釋了自然環境中所存在災害的發展趨勢及其危害性,並以七○年代發生在美國和孟加拉兩次災難為案例,對比分析災害何以日益嚴重和難以解決。接著再探討人類面對災害時的回應和選擇,特別強調認知和識覺於此所扮演的角色,進而介紹全球各國林林總總不同災害的特性。隨後,作者更分別就個人選擇、集體行動、國家政策,及國際合作等面向說明人類可以採取的防禦途徑。內容中剖析了個人和群體如何在眾多方案中選擇一個決策,然後再論述自然極端事件與社會回復力之間的關係。書中最後指出人類對自然災害研究的近期發展,配合學界、技術、社會與典範的轉變所產生的重要變化包括了:(1)相關的科學研究範疇有所擴展;(2)國際積極進行於防災減災的應用研究合作計畫;(3)全球環境變遷成為最具挑戰性的新研究與政策焦點; (4)永續發展成為人類因應和調適災害的新準則。
因此,《環境也是災害》提供了眾多對自然災害事件的扼要和明確說明。它可以作為災害相關課程的入門指引或組織框架,也可以針對更廣泛的環境識覺課程提供一個完好的補足性論述。總而言之,本書確可幫助大眾了解自然災害的重現或復發,只是地球環境進行調整而趨向均衡的過程,人們甚或政府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採取的應變策略與行動應具此基本認知。
綜觀全書,結構嚴謹、論述完整、資料豐富、圖文並茂,實為不可多得的學術經典譯作。本書1997年被國科會選定為人文社會經典叢書,堪稱實至名歸。而譯注工作委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團隊完成,亦復深慶得人。黃朝恩、徐勝一等教授為本人多年舊識,渠等地理學識淵博、語言能力優異,且長期從事自然災害研究,對翻譯本書投注鉅大心力,故樂以為序,並推薦給社會各界閱讀及參考。
台北市教育大學前校長
鄧國雄 謹誌 2010.4.22 世界地球日
譯 序
《環境也是災害》一書為地理學的經典名著。初版完成於1978年,在此之前,科學家有關自然災害的探討,大多以自然環境的角度切入,對災害的本質、形成、發展及時空特性,固然多所了解,但對災害的社經、政策、文化,和行為面向,較少著墨。本書為最早就此進行精闢論述的著作。全書最核心的主旨為:具有致命性後果的自然災害,過去常常被視為一項自然極端事件或「上帝的旨意」加以了解,定位為「天災」。但到了今天,吾人更應重視它們背後的「人禍」成分,也因為這個原因,自然所釀成的災難才會愈發慘痛。全書結構嚴謹、一氣呵成、論述完整、資料豐富、文字優美,將人類與自然災害彼此之間的複雜互動特性描繪得淋漓盡致。
本書的作者群為Ian Burton, Robert Kates and Gilbert White,皆為美、加兩國知名地理學大師,長期以來一直努力於自然災害和環境識覺的研究,為全球學術界所敬重。透過多年的學術探究和論證,他們終於針對自然災害現象建立眾多劃時代的新理論,特別就人類在災害中所扮演的角色,觀察入微,因而完成此一巨著。自此,地理學者在自然災害方面的研究,開啟了全新的一頁,書中所表達的觀念和精神至今仍被奉為圭臬,歷久不衰,就連相關學科的學者也多所參考。由於出版以來,備受各界重視,本書於1993年配合最新資料做出修訂,發表第二版。本譯注工作即依第二版內容完成,並將該書名迻譯為「環境也是災害」,以取環境「固然有著厚生利民的效用,但同時也會帶來災難和苦痛」的寓意。總之,本書的種種觀點,的確有助於全人類思考如何面對日益嚴峻的自然災害,並努力去達成趨吉避禍的目標,此乃本書最重要的貢獻。由此也可看出本書被挑選為國科會經典名著,獎勵譯注的原因。
本書譯者群皆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主持人黃朝恩專長為自然地理學、地形學、自然資源保育、自然災害防治、永續發展等領域;協同主持人徐勝一專長為氣候學、歷史氣候、氣候變遷和空氣汙染;蘇淑娟專長為人文地理、區域發展、環境識覺和經濟需求分析;廖學誠專長為水文學、森林生態學、環境科學和社區規劃;翁叔平專長為氣象學、全球氣候變遷、大氣海洋互動和氣候災害;許嘉恩專長為生物地理、生態保育和地理資訊系統。整個團隊均具中英文良好素養,盼能以「信、達、雅」為目標,將本書原作之內容及精神引介給國人閱讀參考。此外,翻譯期間,更得到台灣大學黃宗儀教授及世新大學王志弘教授慨允擔任諮詢顧問,提供眾多譯注方面的寶貴意見。博、碩士研究生張珍悅、涂函君、連音絜、陳俊愷、沈大均、周姿廷等則擔任研究助理,協助學術及行政工作,於此一併致謝。
本譯作問世後,可望指定為各大學相關系所環境和防災課程的重要讀本;譯注過程中所發現的一些延伸議題亦可作為學術論壇的題材。書內若干重要觀點和論述更可作為國內未來學術研究方向的參考,並可配合各相關學會進行國際交流工作,與國際學術界展開更積極的對話。誠然,譯注和校對過程中,容或有考慮不周、掛一漏萬之處,也請各界不吝賜教,待再版時作為修訂的依據。
譯者序於台北
媒體推薦:
翻譯團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群
黃朝恩•徐勝一•蘇淑娟•廖學誠•翁叔平•許嘉恩
聯合推薦
──本書為探討人類與自然災害互動關係的奠基之作,作者蒐集了全球無數自然災害案例,總結經驗,建立出寶貴的理論。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台灣是一個災害頻繁的環境,大家不妨吸取書中教訓,竭力做好防災、抗災和減災。
──林肯大郡災難、九二一大地震、八八水災、國道三號走山……等事件,殷鑑不遠,本書會告訴您,它們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本書可採用為大學相關科目的教科書或參考書,它提醒學生應該如何面對災害,同時儲備好足夠的知識、養成有效的能力、形塑應有的價值觀。
──本書給地理學、環境科學、都市規劃和公共政策等領域提供了學術研究上的框架和基礎;它寬廣的視野也對關心社會在面臨災害時如何做出反應的資源規劃師、危機處理人員、水利學者、土木工程師等專業人士有所幫助。
──《環境也是災害》反覆提醒民眾和政府:「地球浩劫時時降,生命無常日日臨!」要緊的是如何建立防災意識,做好充足準備。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1 |
6折 | 0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2 |
6折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6折253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