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之後,終究變得跟父親一樣,走上熟悉又陌生,那條回家的路
詩人吳晟、作家袁瓊瓊、《父後七日》編導劉梓潔 真情推薦
歐威爾文學獎得主拉加.薛哈德至情至深之作
紐約時報盛讚:以無比誠實寫就的美麗之書,擁有開放心靈的巴勒斯坦人,如此坦率!
雙面書衣設計,跟隨人物隊伍進入他們的故事--
這一家人生猛又有力,要他們閉上嘴,根本辦不到!
我的父親是一位律師,白手起家,大家都喜歡他
但在一夕之間他被說是賣國賊,我成了叛徒的小孩
失去一切的不只有我們家,還好有外婆,我們還有個小房子可以住
外婆總說著以前的日子有多好,我有一天一定要去那個美麗的海濱城市
但外公老早包袱款款,自己跑去另外一個地方住,臨走前還預言,我們回不去了
這是怎麼回事?回家為什麼這麼難?
而我們的家,什麼時候才不會再出現陌生人呢?
這是一本回憶錄,說的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家庭革命。
父親阿齊茲,以自身法律專業加上處理國際事務的背景,是最早倡言以巴制定和平條約的重要先驅;兒子拉加,創立巴勒斯坦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人權組織:阿勒-哈克。他們的故事發生在軍事政治暴力衝突嚴重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區;這齣超現實的鬧劇,笑中帶淚,歷史真相透過這一家人每天面臨的荒謬顯示了出來。
1985年,拉加在美國舉行新書發表會的同時,他的父親在拉姆安拉被人以刺刀殺害身亡。雖然阿齊茲身為推動和平的重要人士,但政府相關單位卻冷處理這件備受注目的案件。「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薛哈德一家」,拉加及全數家人感覺到的是悲痛,卻不知該從何憤恨;雖說這樣的遭遇,經過大風大浪的這一家人並非沒有準備,但是厄運真正發生在最親的家人身上的時候,任誰都無從負荷。《我們一家陌生人》在阿齊茲被謀殺的十七年後出版;父親歷經這樣的事件,讓拉加的日常生活充滿陰影,這也是一千萬巴勒斯坦人每天必須經歷的恐懼。
一生一世,父親和兒子最動人的回憶,巴勒斯坦的大江大海
作者簡介:
拉加‧薛哈德 Raja Shehadeh
備受讚譽的自傳《巴勒斯坦的步伐》(Palestinian Walks)一書的作者,該書贏得2008年的歐威爾獎。他同時也寫了廣受好評的《鵯鳥止歌》(When the Bulbul Stopped Singing),曾搬上舞台劇演出。他是位住在拉姆安拉的律師和作家。他創立了開拓性的、無黨無派的人權組織「阿勒-哈克」(Al-Haq),成為國際法律人協會的分支機構,他還寫了數本關於國際法、人權和中東的書籍。
譯者簡介:
譯者簡介
郭品潔
著有詩集《我相信許美靜》、《讓我們一起軟弱》;譯有《簽名買賣人》、《戀人版中英詞典》、《青春,飢不擇食》。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我們一家陌生人》形同一部預知父親死亡紀事。作者拉加.薛哈德以自傳體追憶、甚或追悔成長過程,與投身法律及政治工作的父親,在其遇刺終局前,漫長的衝突。衝突,在於父親對於兒子自我主體追尋中,展現的巨大巍峨身影;也在於身處以色列占領的歷史境遇下,巴勒斯坦人主體行動、思考的關鍵性抉擇。戰爭在此一如劇場,內爆、震動、陌生化了舞台上微小個人的情感良知,特殊如父子至親,卻又普遍如境內人民,以致同屬一家,卻彼此隔閡疏離。
◎新銳作家李時雍(著有《你逐漸向我靠近》,與李瑞騰合著)
一名律師與他的父親在被占領的巴勒斯坦為真理而奮鬥的故事,一本哀傷卻極尊嚴的回憶錄。作者筆調清晰而簡單,不帶痛苦,跳脫了悲情因而更顯力度。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魂牽夢縈,一本全巴勒斯坦人的招魂之書。
◎美國《華盛頓中東事務報告》(Washington Report on Middle East Affairs)
上百篇的政論文章也無法像這本書清楚地說明,中東未見和平的原因。
◎美國社會學家阿摩斯.阿隆(Amos Elon)
媒體推薦:《我們一家陌生人》形同一部預知父親死亡紀事。作者拉加.薛哈德以自傳體追憶、甚或追悔成長過程,與投身法律及政治工作的父親,在其遇刺終局前,漫長的衝突。衝突,在於父親對於兒子自我主體追尋中,展現的巨大巍峨身影;也在於身處以色列占領的歷史境遇下,巴勒斯坦人主體行動、思考的關鍵性抉擇。戰爭在此一如劇場,內爆、震動、陌生化了舞台上微小個人的情感良知,特殊如父子至親,卻又普遍如境內人民,以致同屬一家,卻彼此隔閡疏離。
◎新銳作家李時雍(著有《你逐漸向我靠近》,與李瑞騰合著)
一名律師與他的父親在被...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我們家,我出生的房子,原本是外婆的避暑別墅。這房子鄰近拉姆安拉(Ramallah)根深盤踞的山區,相當適合愜意的生活,然而有種惱人的感覺揮之不去,彷彿我們不該住在這種地方。三不五時有人嘀咕說我們家可以過更好的日子──可惜這種好日子徒然留在雅法(Jaffa)。聽大人講,雅法就像威尼斯那樣是大海的新娘,而拉姆安拉和海根本沾不上邊。雅法是一顆珍珠,一盞從水面浮現、鑲滿鑽石的提燈。拉姆安拉單調、冷清、落後,一個鳥不生蛋的山村。雅法繁華富庶:有一棟宅邸懸掛著油畫真跡,有我外公設施完善的「大陸飯店」(Continental Hotel),說到這間飯店,外婆老是掩不住得意誇稱裡頭餐廳的瓷器和銀製餐具足可同時服務兩百位賓客。我父親在努哈街(Nuzha Street)他的辦公室設置了一間蒐羅齊全的法律圖書館;雅法有法院,熱鬧的夜生活,一位來自特拉維夫(Tel Aviv)名叫朵拉的猶太女裁縫手藝精湛,我母親專門找她做衣服,雅法有卡普爾斯基(Kapulski)產地直送的美味糕點,還種了柑橘園。林林總總,最特別的是,雅法濱海處有小吃攤,我父母每每買好三明治,在薄暮的銀輝中閒步踩過金黃的細砂,冬天了無寒意的向晚時分潮浪拍岸,輕柔舒緩。
童年時期這許多歡樂的想像令我無比嚮往!我暗自遐想生活可以過得何等燦爛,何等刺激,要是我們家還在地平線的彼端,還在那個耳聞許久,教人渴望一窺究竟的美麗城市。
成長過程中令我傾心的這個雅法的印象版本多半來自外婆的薰陶。的確,儘管已經住在拉姆安拉超過三十個年頭,外婆還是個骨子裡格格不入的陌生人。她仍然是出身雅法的富貴人家,永遠都是海法(Haifa)國王路「納薩大飯店」(Nassar Hotel)老闆的千金和雅法法官薩林.薛哈德(Saleem Shehadeh)的夫人。身處拉姆安拉的窮鄉僻壤,她過慣了的那種日子早成過眼雲煙。她的眼眸永遠朝向天際,連帶地追隨她的凝望,我也學會避開當下,將目光傾注於遠邊的地平線。我對拉姆安拉山區實際的風土面貌並不在意,我只是把這地方當作觀察哨,眺望視力所不能及的所在,那個我未曾謀面的雅法。傍晚我們散步回家,來到山丘頂點準備沿路下坡返回家門時,外婆要我先停下腳步:「你看,」她會說。「你看地平線那邊的光。」她默然虔誠地佇立。我站在一旁,牽著她柔軟溫熱的手,屏住呼吸,全神貫注面朝放光的地平線,想像被這些彩霞映照的地方是什麼樣的所在。有多少年我形同人質,被他人的回憶、感受和態度籠罩制約,而我無力割捨。我所依附的「地方感」非我本人所有。但我從來也不覺得自己有必要去主張這種權利。老人家畢竟見多識廣,這種事聽從他們的教誨我想也是理所當然。
※ ※ ※
住拉姆安拉時我們家離海有好一段距離,但只要天氣晴朗,還不至於遠到無法望見海面。杯狀的山陵層巒疊嶂,朝海連綿而去。這些山被取名叫松雞、鴨子、天鵝,簡直像一群翻飛的禽鳥,轉過身子背對著我們這邊。
從我們家可以細細觀察群山相連夾擁的谷壑,地表有如波濤湧動的海面,從我腳下蜿蜒往地平線的方向垂降,遠遠望去,景色時而收攏,時而開闊。我們家恰巧是地理位置絕佳的觀察哨,由近而遠,可以眺望我成長過程中不知聽過多少點滴的西岸。
乾涸的谷壑兩側呈現不同的地質樣貌。有的地方岩塊嶙峋,有的地方栽種成片的橄欖樹和葡萄樹。每天依時辰推移會呈現不同的色調,早晨是鮮明強烈的白色、棕色、綠色。到了正午,浮雲緩步飄蕩,雲影投落,天空滑行的雲朵持續製造深深淺淺的陰影。日落時分,夕照餘暉映射石灰岩巨礫和岩壁,形成條狀的光紋,群山染上瑰紅的晚霞。不一會,西邊吹來潮潤的海氣,山岩變得柔和,覆上一層神祕的絲絨藍幕,眼前只見朦朧。秋天來臨的時候,溼氣會變得很重,我們早晨醒來發現群山之間布滿茫霧,看起來就像厚厚白雪積成的海洋。
和外婆不同,父親幾乎絕口不提雅法的事,至少對我們、對他的小孩不提。忍受著憤怒和沮喪,同樣身處這片山野的他到底心裡做何感想?他憤怒嗎?沮喪嗎?聽見母牛飢餓的哞叫聲和嘮叨不休的里夫塔(Lifta)難民 ──他們從西耶路撒冷(West Jerusalem)的村莊來到此地,霸占了對街偌大的無人空房 ──他對排泄物飄散的氣味可會嗤之以鼻?他手頭正在處理驅趕這些難民的案子。他總是以嘲弄的眼神輕描淡寫掃過拉姆安拉群山,專注張望地平線的遠方,白天淺藍的海天一線,夜裡閃爍的燈火列陣。夜復一夜他佇立不動,氣息若有似無,簡直像被遙望的景色擄獲,一古腦兒想像彼方發生的點點滴滴,那個被他拋諸在後的明亮的雅法世界。拉姆安拉山區只見棕色的野薊和石塊,一片了無希望和未來的不毛之地。他部分的生命活在遠方,活在明亮的地平線彼端;其餘的部分活在冷寂、蕭索的祖母的避暑別墅,對面還有里夫塔難民惱人的母牛臭味。
涼風老是不停從山間有如通過漏斗般吹來。我習慣眺望附近的山群,紓解住家範圍狹小的窘迫感。在我眼中它們是未經馴服的荒野,這般近,如此遠,一片充滿希望和神祕,等待我去探索的天地──然而此刻還是含潮的海風從我父親神話般的雅法吹拂穿越的風斗。
房子有兩間臥室供我們一家六口窩居。風呼嘯穿過院子裡的松樹,夏天清風習習;一入冬季,房子原本阻隔性就不佳,強風夾帶溼氣將大樹的松針颳落,冰冷的室內更添蕭瑟。狂風沒完沒了的呼嘯讓我膽戰心驚,每道猛烈的風浪都令我加倍渴求父母親溫和平靜的雅法之冬。
※ ※ ※
我父母的朋友當中有好些人早在一九四七年便搬離此地。他們有錢,在別的地方有房子,或者有親戚可以投靠。他們打算在外地待到戰事結束。母親還記得她到街上一一數過從前登門造訪的朋友家,已經人去樓空。城裡人口數一直縮減。我們家還待著不走是否盤算錯誤,父親也拿捏不定。他們當時有個兩歲大的女兒,母親肚子裡又懷了第二胎。他們終日惴惴難安,不知道小孩子會不會沒有東西吃,也不知道全家的安危如何。
後來,一輛載運柑橘的卡車設法躲過檢查站的盤查,將車開進市中心。駕駛人員是猶太極端團體斯特恩組織(Stern Gang)的手下,他們留下置放炸彈的卡車,爆炸威力不懂得挑揀對象,死傷極為慘重。
這次意外引發城裡新一波的遷居潮,不過我父母還是決定按兵不動。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二日,港市海法落入猶太人的武裝勢力範圍,母親的親戚有不少人被迫避往黎巴嫩(Lebanon)。情勢很明顯,下一步的目標就要輪到雅法。四月二十六日猶太復國主義右翼組織伊爾貢(Irgun)開始以迫擊砲向雅法開火,切斷曼謝區(Manshieh quarter)──離我父母親住的地方不遠──和主城的連繫。砲火鎮日轟擊下,日常生活根本難以為繼。阿拉伯國家的軍事組織渙散,亂無章法,英國似乎也袖手旁觀,讓猶太軍力為所欲為。我的父母親感到任人宰割,一點保障也沒有。
我的父母親是表兄妹。他們兩人的父親都在年輕的時候便離開拉姆安拉,再也沒有回來過。祖父在耶路撒冷經營一家周報和一間印刷廠,我父親便是在這裡成長。外公是雅法地方法院的法官,母親也在此出生。我父親一九三六年於雅法開設法律事務所,一九四五年和母親結婚,婚後定居雅法。外公在拉姆安拉興建一棟避暑別墅,夏天時他會帶家人來這裡躲避雅法的高溫溼熱。家眷一安頓好,外公就跑到奧地利去享受他自己的年度假期。若不是有這間別墅,爸爸媽媽還會離開雅法嗎?這個問題永遠沒有答案了。拉姆安拉的別墅離雅法這麼近,剛好提供足夠的理由吸引他們做出抉擇。四月時分搬到此地可以免除一些軍事小衝突侵擾雅法生活造成的艱苦和危險。等到局勢平靜下來再搬回來就好了。原本的打算是離開兩個禮拜。許久以來我一直不懂為何他們會把避鋒頭的時間設定為兩個禮拜,後來才曉得依父親的如意算盤,最糟糕的結果不外是根據聯合國的規劃,將巴勒斯坦分割成猶太與阿拉伯兩個國家;要是局勢果真如此發展,雅法預定歸屬於阿拉伯那邊。英國撤離的時間定在五月中旬。父親選在四月底離開,他認為兩個禮拜之後就會大勢底定。孰料巴勒斯坦的百姓拒絕接受聯合國的安排,同時猶太人覬覦更大的領土──他們可以藉由發動戰爭達到目的。到頭來兩個禮拜延續成永久。
五月十四日,父母親離開雅法已經過了三個禮拜,以色列建國並且宣告其領土超過聯合國保留給猶太人的範圍。雅法也涵蓋其中。這下父親無處可回了。但就算父親對離開雅法的舉動感到自責,這種悔恨之情很快也被六月十七日當晚發生的事件消弭殆盡。
「當天晚上沒什麼風,暖洋洋的,」後來我聽到父親向友人轉述,「我們在外面陽臺一直坐到很晚。最後進去屋內已經十一點了。過了兩個鐘頭,門口有人敲門把我吵醒。門一開發現我的好朋友畢夏拉醫生站在那裡,看起來憔悴而虛脫。之前他不肯跟我們一起離開雅法,自己跑到呂大(Lydda)繼續行醫。看見他深夜突然出現真把我嚇了一跳。我這輩子永遠也忘不了他那副神情。他完全變了樣,在我面前就像個陌生人。他的臉比以往拉長了,兩邊臉頰中央刻下兩道紋路。他顯得蒼白、畏縮。細瘦的雙唇發黑,嘴巴乾癟。不過最觸目驚心的還是他棕色眼珠流露的神色。幾個晚上失眠形成的黑眼圈還不算離譜,然而畢夏拉醫生的瞳孔有如呆望著內在深處。那不是因為睡眠不足而導致的眼神憔悴。那種晦暗,承載著深沉的痛苦與困惑的表情驚懼而空洞,一種完全無力招架的空洞。往常充滿熱情與關懷的眼神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他沒有辦法表達自己親眼目睹的恐怖。」
「儘管滿肚子疑團想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我一句也沒有問。我輕輕扶著醫生來到客廳的沙發。他所經歷卻說不出口的恐怖使我心神不寧。隔天早上起床之後,我們發現數以千計的難民從呂大和拉姆勒(Ramle)一路跋涉,成群擁入拉姆安拉,他們被迫從沿海的城市流轉到山城拉姆安拉,說起沿途遭遇的悲慘和艱辛,每個人都有講不完的故事。」
頭一個冬天帶來拉姆安拉前所未有最惡劣的暴風雪。父親說那種降雪似乎把溪谷對面的山丘和我們家房子的距離拉近。山丘龐然的駝峰覆蓋冰雪凝塊,看起來好像愛斯基摩人堆砌的圓頂巨屋。沿著山勢往西側緩降,連綿的積雪不時被順著臺地蜿蜒的深褐色線條輪廓截斷,臺地上星羅棋布種植著橄欖樹。更遠處沿著地平線群山保留未被冰雪覆蓋的景致,一如往常青色的植被閃爍著微光:一片和諧的青色交響曲。
拉姆安拉擁進了三萬個難民,大部分的人只能選擇救濟組織提供的帳篷棲身。相較而言,我父親的處境沒那麼淒慘,至少頭上還有屋頂遮蓋,儘管這房子歸丈母娘所有。不過拉姆安拉落腳的權宜之計變成永久居留,三年之後,我就在這棟遙對雅法的山區的避暑別墅誕生。
第一章
我們家,我出生的房子,原本是外婆的避暑別墅。這房子鄰近拉姆安拉(Ramallah)根深盤踞的山區,相當適合愜意的生活,然而有種惱人的感覺揮之不去,彷彿我們不該住在這種地方。三不五時有人嘀咕說我們家可以過更好的日子──可惜這種好日子徒然留在雅法(Jaffa)。聽大人講,雅法就像威尼斯那樣是大海的新娘,而拉姆安拉和海根本沾不上邊。雅法是一顆珍珠,一盞從水面浮現、鑲滿鑽石的提燈。拉姆安拉單調、冷清、落後,一個鳥不生蛋的山村。雅法繁華富庶:有一棟宅邸懸掛著油畫真跡,有我外公設施完善的「大陸飯店」(Continental...
作者序
關於我們一家陌生人的幾個問答 ──
訪拉加.薛哈德
◎問題一:從一開始你就把朱莉雅描繪成了一個相當強勢的角色,相較之下,你自己的父親反而是以漸強的方式在書中現身。為什麼你會以朱莉雅為主角開始而非你的父親,或是你自己的出生呢?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父親對我來說,就代表了外面的世界。這個世界卻將他獲撂,從我的生命中把他剝離,所以我的母親及外祖母代表著家裡的這個世界,而這兩位女性,外祖母的存在又比母親來得更強烈一些。她代表著穩定,其他人幾乎無從掌握的安全感,在她身上可以感受得到。這樣的感覺對我這個體弱多病的小孩來說,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及舒適感。這本書的開頭所試著呈現的「我所感知的地方」,並不是我個人的,還有比透過描述外祖母朱莉雅、也就是那個「我所感知的地方」的人,還容易訴諸讀者的方法嗎?同時,朱莉雅也代表雅法。她也代表了我個性的重心,比較感性、貴族又菁英的那一塊。我在第一章嘗試以一個小孩的感官認知來建構敘事主幹;對還是個孩子的我來說,朱莉雅影響很大。
◎問題二:在第三章你寫到,你懷疑對外祖母來說,沒辦法用自己的茶杯喝茶,比雅法被占領更慘,你有找到答案嗎,如果有,你怎麼看外祖母這個人?
從雅法被驅逐的意義,是離開某種生活,意味著降級、屈辱,以及被貶為難民。靠著堅持照著她的方式(找到最適合喝茶的杯子)過日子,我外祖母反抗了所有要打壓她和破壞她理念的嘗試。她不是一個懷有國家主義或是政治理念的人,卻是頑固的菁英主義者,試著保存她本來的生活方式。被打敗,意味著任憑擺布,外祖母絕不會是放棄的那個人。即使連雅法也待不下去,她仍會盡最大努力保留以往的生活之道,繼續找尋她用下午茶時不可缺的頂級骨瓷茶杯。
◎問題三:第四章中,你描述你父親的道德觀相當「模糊」,這也是他得以保持開放、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原因,而且如果到了下決定的時刻,他永遠不會讓別人受難。你父親這樣的態度,在對待你的時候有所不同嗎?
我不認為我父親會特別想以什麼不同的方法對待我,他的觀念傳統,做好一位父親之於的孩子所有義務,用盡全力盡好所有責任。他以身作則、實踐他所認同的道德價值,當然,也期待做兒子的我以他為榜樣;而最後,也的確如此,但他對我的強烈期待我不是沒掙扎過,上頭說的這些,我曾以為將困住我一輩子。
◎問題四:這本回憶錄寫成的主要意義似乎是個人的故事,但是你在書中所附的大事紀卻完全沒提到個人事件。請問你是怎麼決定整理這個大事紀?又,這本書是把個人故事與外在世界的政治緊密交織而成的嗎?
我一直認為書應該可以被單獨作為檢視。但是我覺得如果有些讀者讀這本書可能會要有一些與這些經歷相關的政治及歷史背景,進而可以更清楚認識過去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在這個大事紀中,用我所能夠最客觀的方式提供重要的事件資訊。其中所列舉的事情,包括重要歷史事件及與書裡提到的故事相關的事件。我的故事到處都有政治的痕跡,這是事實,但這本書不是政治書。大事紀只是幫助讀者能夠更容易閱讀,如果把個人紀事放入這個大事紀中,就與這本書想要呈現的個人故事精神相互矛盾了。
關於我們一家陌生人的幾個問答 ──
訪拉加.薛哈德
◎問題一:從一開始你就把朱莉雅描繪成了一個相當強勢的角色,相較之下,你自己的父親反而是以漸強的方式在書中現身。為什麼你會以朱莉雅為主角開始而非你的父親,或是你自己的出生呢?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父親對我來說,就代表了外面的世界。這個世界卻將他獲撂,從我的生命中把他剝離,所以我的母親及外祖母代表著家裡的這個世界,而這兩位女性,外祖母的存在又比母親來得更強烈一些。她代表著穩定,其他人幾乎無從掌握的安全感,在她身上可以感受得到。這樣的感覺對我這個體弱多病...
目錄
目次
我們一家陌生人
後記 一個巴勒斯坦之子的正義追索 文/拉加.薛哈德
附錄 文/安東尼•路易士
附錄 巴勒斯坦大事記
目次
我們一家陌生人
後記 一個巴勒斯坦之子的正義追索 文/拉加.薛哈德
附錄 文/安東尼•路易士
附錄 巴勒斯坦大事記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