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原來是台灣領土的主人,由於歷經外來政權的統治,原有的文化特色已逐漸凋零。為了維護和保障自己的權益,台灣原住民掀起了一波波自覺性的社會運動,並於1984年成立「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爭取原住民的自主地位。
原住民社會運動發展至今,成果有增編原住民保留地、成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憲法增修條款、原住民電視台成立等,以及各原住民族正名、身分、母語、就業、經濟立法保障等,但未來仍須再加努力,團結維護原住民的權利與文化。
作者簡介:
田哲益
布農族巒社群卡豆諾蘭人,族名為達西烏拉彎.畢馬,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
曾任南投縣史館諮詢委員、南投縣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委員,現任台灣布農文化藝術團團長、南投縣布農文化學會顧問、台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協會《台灣源流》雜誌編輯、理事。著有《台灣原住民文化》、《中國民俗學》、《中國佛寺歷史與文化》、《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玉山守護者--布農族》等。
章節試閱
原住民爭取民族權益
原住民爭取權益之發展
原住民刀筆犀利的文學家瓦歷斯.尤幹在〈語言、族群與未來——台灣原住民族母族教育的幾點思考〉一文中提到,1953年12月14日,台灣省政府頒布〈促進山地行政建設計畫大綱〉,特提出「山地平地化」的目標。1956年,〈台灣省平地山胞生活改進運動辦法〉第四條第二項規定:「勸止山胞穿戴古裝飾物」。1960年7月23日,台灣省政府公布實施〈山胞生活改進運動辦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統一祭祀日期,倡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民族習俗之風尚」。1962年6月15日,立法院通過〈關於獨立國家內土著及其他部落與半部落人口之保護與同化公約〉。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林育世〈台灣原住民現代藝術發展的觀察與評析〉都相繼認為,從1950年代至1980年代,國民政府的「山胞政策」,基本上是延續日本殖民政府「同化」的路線,因而戰後40多年間,台灣原住民歷經了一場社會崩潰、信仰蕩存、傳統文化價值斷裂的世紀浩劫。但是隨著聯合國對全球各國原住民事務的日漸重視,並設立專門機構呼籲、立法,以爭取全球原住民的權益。台灣原住民族在國際局勢與國內原住民意識抬頭的時機之下,於1980年代在政治、社會、文化等多重領域中,也展開空前的變革運動。
台灣原住民族40、50年來,部落社會文化,嚴重被「邊緣化」與「去脈絡化」,當20世紀90年代多元文化國家發展的趨勢底定,國際原住民意識抬高的時代來臨時,部落中的菁英分子,紛紛主動的勇敢站起來,主動地爭取族群文化的歷史追溯、認同與詮釋的權利。透過實際行動,有的為傳承再現族群母語,有的傳授歌謠古調與舞蹈,有的傳承傳統竹藤編器,有的傳承工藝器物,有的從事原住民的文學創作,更有的從事投入鑽研原住民文化之研究,努力不懈的希望部落社會再現與再脈絡化,自己成為掌控自己的主人,並且為與大社會連結,積極地展開再學習的旅程。
隨著時代演進,人類為了適應環境,特有之文化也會隨著環境變遷而改變。過去在強調自主的情境中,族群的文化可以在漫長的時期傳承延續著,不會產生多大的變化,但是部落一旦遭遇到外來的刺激及摧殘,社會結構也就可能會有所調整,甚至會完全的消失及瓦解。由於台灣原住民族過去極度的殖民教化,其所擁有的文化也產生了蛻變,例如語言的使用、祭儀意涵等,但仍有強韌的文化仍然延續著。所以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再現原住民族之文化風華,應是全體原住民鄉親所要重視之課題。
原住民近年來的權益運動,是當今應深思、反省與拿出誠意根本解決的時候。尊重其他族群的生活習俗才能避免落入自我中心的錯誤,雖然近年來「族群融合」的理念一再被強調,但原住民或平埔族需要的是被尊重而不是被融合,更不是被漢化。原住民或平埔族人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無論政府是否承認都無法改變這項事實。為了維護保存原住民或平埔族文化,我們期望生存在這片寶島上的人們,以認同和關懷協助他們成長、茁壯。如果原住民或平埔族文化,有朝一日在這片土地上消失時,那將是人類無可彌補的遺憾。
對於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的發展,許恆恩在〈與文明拔河的人:原住民運動〉中說:「自光復以來,政府積極的推動『山地平地化』,如〈山地施政要點〉中指出『目前應以特殊方法為過渡,根據三民主義及政府基本政策,針對現實,本平等原則,增進山胞之智能,扶植山胞之進步。俾能享受一切平等權利,以達到全民自治之鵠』。」而後一年又推動「山地三大運動」,即「山地人民生活改進」、「定耕農業」和「育苗造林」。此外,並成立了許多資管原住民事務的委員會。政府其實也是很有心想讓原住民社會現代化,跟上全球趨向21世紀的腳步,使原住民能在台灣社會中適應良好。但是也許是台灣所有政治機構的弊病吧,冠冕堂皇的政策、準則往往不能踏實,造成現在原住民間題依然層出不窮。如 : (一)1987年,約有8萬3千名原住民(占當時總數的四分之一)到都市謀生,所從事的行業多集中在高工時、低所得、危險性高的下層勞動。(二)1986年,萬華華西街從娼女子中,山地女子占總數的40%,又有資料報告,約有三分之一的20歲至34歲婦女曾從事色情行業。(三)1986年,南投縣政府為規畫觀光事業,挖掘東埔村第二公墓,隨意處置屍體,以及不斷發生的土地侵占及所有的熱門議題等等。於是原住民中的知識青年為保我族而開始有所行動了。在1983年5月1日,一群就讀台大的原住民學生,發行一本倡導「高山民族自覺運動」的刊物,署名為《高山青》。《高山青》的問世,啟發了原住民的民族意識,也震撼了漢人社會。次年,「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原權會)成立,便開始了一連串挽救民族危機的具體實踐。至今「原權會」一直都在原運的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原住民爭取民族權益
原住民爭取權益之發展
原住民刀筆犀利的文學家瓦歷斯.尤幹在〈語言、族群與未來——台灣原住民族母族教育的幾點思考〉一文中提到,1953年12月14日,台灣省政府頒布〈促進山地行政建設計畫大綱〉,特提出「山地平地化」的目標。1956年,〈台灣省平地山胞生活改進運動辦法〉第四條第二項規定:「勸止山胞穿戴古裝飾物」。1960年7月23日,台灣省政府公布實施〈山胞生活改進運動辦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統一祭祀日期,倡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民族習俗之風尚」。1962年6月15日,立法院通過〈關於獨立國...
作者序
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
自 序
1988年,台灣解除戒嚴,隨之而來的民主化、自由化發展,刺激了許多的社會運動,原住民亦在此時群起揭竿,為爭取族群應有的權益挺身而出,如今,這些努力已經激盪出具體的成果,整個大社會已朝多元文化發展,各族群的文化也逐一受到保護與尊重。
1996年12月10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創立,其設置目的是致力於推動和維護原住民族的各項權益以及部落發展事務、文化的復振,乃至民族的自治。自「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成立第一個原住民事務專責單位之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也隨之成立,這些原住民機關的相繼設置,無非在解決日益蓬勃的原住民事務。我們冀望原民會本著服務原住民的初衷,為人民謀求最大的福利。
人類生而平等:一個國家民族的組成或許有「主流社會」與「非主流社會」,但是人類生而平等,不應該特別強調「底層社會」與「上流社會」之分。
「底層社會」之造成,強勢文化者以自己的標準衡量弱勢文化,並且企圖將他們限制於框框和格子裡,弱勢文化者還不能適應這些便被資本主義的洪流捲到主流社會的底層。
近幾十年來,長期處在政經社會弱勢的原住民,在解嚴之後的數十年來,權利意識逐漸覺醒,還我意識與覺醒運動炙烈。台灣的原住民正面對著民族的自尊與自信重整的問題,對經濟變遷的策略所造成的文化破壞提出質疑;對自身前途命脈之最高決策中,未能獲得充分參與和決定事實提出質疑;對本族應享而未獲得的人權提出質疑。原住民現在已經懂得如何反擊原始惡意……。
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
自 序
1988年,台灣解除戒嚴,隨之而來的民主化、自由化發展,刺激了許多的社會運動,原住民亦在此時群起揭竿,為爭取族群應有的權益挺身而出,如今,這些努力已經激盪出具體的成果,整個大社會已朝多元文化發展,各族群的文化也逐一受到保護與尊重。
1996年12月10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創立,其設置目的是致力於推動和維護原住民族的各項權益以及部落發展事務、文化的復振,乃至民族的自治。自「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成立第一個原住民事務專責單位之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也隨之成立,這些原住民...
目錄
自序
原住民爭取民族權益
社會運動釋義
原住民爭取權益之發展
原住民社會運動之訴求
原住民社會運動之團體
原住民正名運動
原住民之源流
原住民民族運動
原住民之歷代稱呼
原住民正名運動
原住民正名運動再檢討
原住民正名運動之效應與影響
原住民還我族名運動
鄒族族名運動
邵族族名運動
太魯閣族族名運動
撒奇萊雅族族名運動
賽德克族族名運動
原住民還我族語運動
原住民族語之流失
日治語言政策
台灣光復後語言政策
原住民族語之復振
原住民還我姓氏運動
原住民還我傳統領域運動
原住民族土地制度
漢族日人侵奪土地
還我土地之成因
樂信.瓦旦最早為還我土地發聲
第一次還我土地運動
第二次還我土地運動
第三次還我土地運動
1026光復原住民族傳統領域
抗議掠奪山地保留地強盜條例
蘭嶼島上達悟族的窘境
蘭陽平原噶瑪蘭族的窘境
邵族還我土地運動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調查
原住民抗爭運動
人權運動
聲援被扣留國外原住民漁民家屬
抗議挖我祖墳
抗議人口販賣救援雛妓
抗議教科書中被汙辱的他者
達悟族反核廢料運動
廢除蒙藏委員會遊行活動
排灣族反瑪家水庫興建
太魯閣族反對亞泥侵占土地運動
還我路權
還我地名
還我狩獵文化
抗議司法迫害
高砂義勇軍人權運動
原住民自治運動
原住民自治運動先驅
原住民自治運動政治案件
原住民展開自覺與自治運動
部落會議
平埔族正名與抗爭運動
平埔族之漢化
噶瑪蘭族正名運動
平埔族各群正名運動
平埔族正名運動之阻礙
聲援平埔族合法正名回歸原住民族行列
凱達格蘭族反核運動
還我地名
平埔族還我族語運動
關懷原住民的生存與發展
原住民奮鬥生存的本能與意志
關懷原住民的前途
原住民文化之喪失與醒悟
原住民的絕藝
原住民是守分及講求榮譽的民族
原住民文化之衝擊與當前迫切之課題
尊重原住民文化提昇其民族地位
附錄:原住民社會運動大事年表
自序
原住民爭取民族權益
社會運動釋義
原住民爭取權益之發展
原住民社會運動之訴求
原住民社會運動之團體
原住民正名運動
原住民之源流
原住民民族運動
原住民之歷代稱呼
原住民正名運動
原住民正名運動再檢討
原住民正名運動之效應與影響
原住民還我族名運動
鄒族族名運動
邵族族名運動
太魯閣族族名運動
撒奇萊雅族族名運動
賽德克族族名運動
原住民還我族語運動
原住民族語之流失
日治語言政策
台灣光復後語言政策
原住民族語之復振
原住民還我姓氏運動
原住民還我傳統領域運動
原住民族土...
商品資料
出版社:台灣書房 出版日期:2010-10-01ISBN/ISSN:978986631835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