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在佛經裡是經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蓮華經也是經中之王,可是不能稱為王中之王;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卻是王中之王,是佛所說大乘經典之中最長。
在佛教裡,如果能明暸華嚴經,就是得到佛的全身。若是明白楞嚴經,就是明白佛的頂。若是明白法華經,就是明白佛的身。但這還不算完全,若能融會貫通華嚴經的道理,便將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
全書架構:
◆經句出處:節錄適當的原文,有助於理解名句的意義與前後文的連貫。
◆語詞解釋:名詞註釋、梵語與法數的解釋
◆經句語譯:經文白話意義
◆經句的智慧:(解讀名句內容)可以介紹名句的背景故事與歷史緣由,加強名句的故事性與記憶。
◆隨喜思惟讀經句:用現代的觀點加以闡述經句的意義,可以中外古今歷史故事或作者引申經句意義,創作相近的故事情境,表達經句的文意,引起讀者對經句的認識並懂得如何運用。
內容特色:
1.市面上沒有以選句型式呈現的佛經作品,具市場獨特性。
2.學佛者有讀經上的大困擾,讀者群明確。
3.內容架構創新,解決學佛者實際困難,可為掉書袋之用。
4.解讀佛經經句,思考領悟佛經裡的智慧。
5.落實「人間佛教」生活菩提化,將佛教經典的智慧應用於生活,而非只是課誦的教材。
作者簡介:
總策畫
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系主任 陳劍鍠教授
顧問
中華佛學研究所 藍吉富研究員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陳又新助理教授
編者:
釋海門,畢業於佛光山叢林學院,目前就讀於佛光大學宗教與生命學研究所專研佛教經典。發表《華嚴五祖末期的思想變遷,兼論-禪門中的華嚴思想》入選慧炬雜誌社九十八年度大學院校佛學論文獎學金。以「雪鴻」為筆名,發表新詩、散文刊載於人間福報。
章節試閱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 名句出處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八十華嚴)
經義今譯
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一切諸法,都源於一己之心所生。
◆ 詞語解釋
1、三界:梵語 trayo dh tava。即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仍屬迷界,未出生死輪迴。
佛教經典的智慧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可說是華嚴經的名句,學者大多根據本句來推論華嚴經的「唯心」思想。三界之中,都是以心為主。能透徹觀心的人,才能得到究竟解脫;不能觀心的人,將永遠處在纏縛之中。眾生的心可比喻為地,世間萬物都是從心地而生。為何三界如火宅?因為迷界的眾生,執著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與地、水、火、風等四大為實有,讓幻化的外境讓「我」產生了煩惱與痛苦!誠如《大乘楞伽經》所說:「三界由心起,迷惑妄所見,離妄無世間,知已轉染依;愚夫之所見,妄謂有生滅,智者如實觀,不生亦不滅。」愚夫與智者的差別,就在於明不明白:是什麼讓我們痛苦?看清心中的妄想,不讓自己繼續緣慮於已消逝的境界中,不隨境生起貪、瞋、癡、慢、疑的心病。好比拿掉眼前的有色墨鏡,將發現原來天空是那麼地藍,就不會錯把晴天當陰天。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若從轉依的觀點來看《成唯識論卷九》說:「依」,是染淨二法的所依,也就是指「依他起性」;轉,是捨去「遍計所執性」,而得「圓成實性」。這是從三性上面來說明吾人應如何自世間的層面轉向出世間法;因此,對於萬事萬物的緣起現象,不應該執迷為真實。所謂轉依,都是通過阿賴耶識這個大倉庫裏面的種子,隨著種子的消長生滅來實現;所謂轉煩惱為菩提,可以說就是改良藏識裡種子的品質。
◆ 隨喜悅讀
《雜譬喻經》記載,古印度時有一對新婚夫婦相親相愛,可說是感情融洽。有一次飯後意猶未盡,丈夫請妻子到廚房拿葡萄酒來盡興。這妻子一打開酒甕,竟看見甕中竟藏著一個美女。生氣大罵夫婿:「既然家裡已有女人,何必再迎娶我!」這丈夫心想:莫名其妙!也到廚房看個究竟。一打開酒甕,不得了!嫁過來還藏個男人一起過門,火冒三丈,便責備妻子不守婦道。兩人吵得不可開交之時,有一位比丘路過,就被請來評理,聽了夫婦雙方的說詞,也到藏人之甕查明真相。比丘一看就知道是影子的緣故。歎氣說道:「以為影子是真實的,真是愚惑!」便呼叫夫婦進來,比丘說:「我現在就為你們揪出甕中人。」便取來一塊大石頭打破酒甕;當下,影中人不見了,酒也流盡了。比丘便為夫婦說法,兩人頓時撥雲見日,心開意解。
以此「見影鬥者」為喻,說明三界凡夫不識五陰(色、受、想、行、識)四大(地、水、火、風)苦空,卻被眼前假像所蒙蔽,過著如癡如醉的生活;故事中的新婚夫婦可說就是我們現實生活的投影。
譬如幻師作眾事,種種形相皆非實,菩薩智幻亦如是,雖現一切離有無。
◆ 名句出處
若有慈悲樂饒益,為說菩薩所行事;若有最勝智慧心,則示如來無上法。
譬如幻師作眾事,種種形相皆非實,菩薩智幻亦如是,雖現一切離有無。
如是美音千萬種,歌讚佛已默然住。~《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八十華嚴)
經義今譯
好比幻師所作的一切事,種種形相並非實際地發生;菩薩的智幻也是如此,雖然示現一切,卻是離開有無二邊。
◆ 詞語解釋
1、幻師:梵語my-kra。又稱作幻人、幻士,即現代的魔術師。
佛教經典的智慧
菩薩示現種種方便,為了度化眾生;而且,不起執著。正如《金剛經》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說的就是菩薩的智幻;但是世人不知,總執著眼前的幻境皆為真實,入戲太深,也就難以抽身。要如何離幻呢?很簡單,知道它是幻境,「魔咒」就破了,就離開了;離幻就是覺醒,易如反掌。
幻師所作之事,就是幻化。《大智度論》記載:「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說明了眼見種種的現象,都是由因緣假和合而生的,空無實性,是為假有的幻相。可是,多數人總是知易行難;明知魔術師變的是戲法,卻仍然信以為真,驚叫連連。
◆ 隨喜悅讀
《雜譬喻經》有一則故事,頗有「聊齋」的氣氛,比起現代短篇小說,毫不遜色,而且蘊含佛教心法。
從前,印度北方有一位木師,別具匠心、技藝高超。有一次他了用木頭雕塑了一個相貌端正、衣飾華麗的女子,栩栩如生,取名無雙;因為她如同真人一般,世上再也尋不出第二個。無雙可以行動自如,甚至位客人斟酒,只是不能行酒令助興,因為她不說話。
當時,南方亦有一位畫師,聞名遐邇,木師便邀來作客;準備了上好的酒食,要宴請畫師。畫師一到,就令無雙殷勤款待,斟酒夾菜,含情脈脈地侍候著畫師,不覺夕陽西下,明月悄然昇起。畫師微醺,但已醉翁之意不在酒,愛戀的浪漫油然生起。幸好,木師善解人意,請客留宿;又看見無雙一直侍候在側,木師便說:「就讓她留下吧!」
畫師欣然應允。畫師進屋後,看見無雙站在燈火邊,便喚無雙,可是她卻原地不動。畫師以為是女子害羞,所以就上前用手牽她;一牽,才知原來它是木頭作的!畫師不禁滿臉羞愧,自言自語的說:「這傢伙居然騙我,我也得戲弄他一下。」於是,畫師靈機一動,在牆上畫了一幅自己的像,衣著和自己相同,頸子上套著一根繩子,好像吊死了的模樣;還畫上蒼蠅和鳥,正在啄畫中人的嘴巴。畫完後,畫師關上門,便躲在床下。
隔日清晨,主人從房裡出來;一看,客房的門還關著,便往門縫裡瞧,哎呀!出人命了,畫師竟然吊死在牆上。木師嚇壞了,以為畫師真的死了,立刻破門而入,捉刀砍斷繩子;這時,畫師從床下鑽了出來。看見木師一臉的羞赧,畫師拍拍主人的肩膀說:「你能誑我,我也能誑你,我們總算是扯平了。」賓主盡歡,各釋前嫌。也因今日一會,兩人深知世間多虛惑假相,各自出家修行求道。
若有欲得如來智,應離一切妄分別,有無通達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導師。
◆ 名句出處
所作利益眾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與無相無差別,入於究竟皆無相。若有欲得如來智,應離一切妄分別,有無通達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導師。無量無邊天女眾,種種言音稱讚已,身心寂靜共安樂,瞻仰如來默然住。~《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八十華嚴)
經義今譯
如果想要得到如來的智慧,應該離開一切的諸妄分別,不論有無通達者皆以平等心對待,若能如此很快就能成為人天的大導師。
◆ 詞語解釋
1、平等:梵語 sama。指無差別之義,如空性、心真如性等。
2、導師:梵語 n yaka。通常指釋尊。導者引導之義,教化眾生入於佛道的聖者亦稱導師。
佛教經典的智慧
想要得到如來智,必須從一切的諸妄分別意識中覺醒。所謂妄分別即是以凡夫心的思惟分別周遭事物,錯會事物的真相。不知萬法唯心造,心外別無實體。好比沉迷於「虛擬遊戲」中的青少年,日漸浸淫,竟分不清誰真誰假?將遊戲中的殺戮手段應用於現實生活,終至鑄成大錯!
《宗鏡錄》註解本句為:「即空心境也。菩薩凡夫所有心境,觀照例知。故經頌云:知妄本自真,見佛則清淨。又云: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以空性智慧觀之,捨妄歸真,心清淨了,就等同佛心。守得雲開見月明,雲是妄,明月是真;撥雲見月就是捨妄歸真。「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無差別即是平等心;也就是對於一切眾生,不論親疏、有無過節,都能不起怨親等差別見解的慈悲心。經典中最早見的是「四姓平等」,這是釋迦牟尼佛否定印度吠陀的階級差別而主張的平等思想。
◆ 隨喜悅讀
佛陀帶領座下弟子到俱曇彌國的美音精舍為諸天人演說佛法,優填王率領王公大臣前去聽法。其中,最醒目的當然是王后,她不僅脫俗潔淨,待人處事更是仁慈寬厚,因此贏得優填王的敬重。佛陀為國王、王后及王公大臣們開示世間無常之理、愛別離怨憎會之苦以及行善積福、造惡墮落的因緣果報。國王夫人與諸大眾法喜充滿,歡欣信解,更發心受持五戒,成為虔誠的佛弟子。
不久,有一位婆羅門吉星,有個女兒,年方十六,長相端正清秀,無與倫比。吉星想為女兒尋找婚嫁對象,要找一個容貌端正足以匹配女兒的女婿。一聽說沙門瞿曇原是釋迦族的太子,姿容金色世所希有,便想將女兒嫁給佛陀。於是吉星特地前來求見佛陀,高興地說:「我的女兒花容月色,世間無雙,已到適婚年齡,佛陀您的身相如此端嚴,我女兒若與您相配,可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佛陀告訴吉星:「你女兒的美貌是遺傳於您,而我的相好莊嚴是由於修行佛道而來的,其理不同。你自誇女兒相貌端正,在我看來,就像一只美麗的瓶子中裝著屎尿,有何特別之處?所謂的美貌可能帶來諸多禍患,世上有很多違背人倫、弒親滅族、謀害子嗣的慘劇,都是因女色而來。我身為沙門修持清淨梵行,你還是請回吧!」
婆羅門因此生氣地離去,便帶著女兒前往王宮求見優填王。吉星向國王鼓吹女兒的絕世美貌,希望能將女兒獻給國王;優填王一見到,非常歡喜,立即納為妃子,並賞賜吉星許多金銀珍寶,並授予輔臣官職。但是,這位新王妃竟是美人蠍子心,在嫉妒心驅使下,經常說王后的壞話。國王發現了,告誡她:「妳只會妖媚地出言不遜,王后的操行可貴,無人不知,誰會相信妳的話?」新王妃心知挑撥不成,便想陷害王后。
有一次王妃故意請國王舉辦宴會,並邀請王后及眾多大臣赴宴。王后卻因受持齋戒,不能梳妝打扮,無法出席。國王派人請了三次,王后都不願前來。受蠱惑之下,國王怒不可遏,派人將王后帶來問罪,甚至在殿前用箭射殺王后。此時,王后一心憶念佛陀,毫無憂佈,只見射出去的箭都自動地飛回國王身旁,反覆多次皆是如此。國王見到這般情景,驚恐不已,便問王后:「你是施展何種幻術?」王后回答:「我皈依三寶,虔誠恭敬如來,並於齋戒日過午不食、不裝扮自己。我想,這一定是佛陀慈悲的護佑吧!」國王聽了王后的話,如夢初醒,便將王妃送還給吉星,並偕同前往美音精舍請法。
婆羅門吉星犯了一個天大的妄想,就是想將女兒嫁給佛陀。而佛陀告誡的話,因女色所引起的慘劇,也差點發生。這種種都說明了諸妄分別的過患,可以讓人以假亂真,一失足成千古恨。
不見眾生生,不見眾生滅;不見諸法生,不見諸法滅。
◆ 名句出處: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一切世間如幻,所謂:業世間、煩惱世間、國土世間、法世間、時世間、趣世間、成世間、壞世間、運動世間、造作世間。菩薩摩訶薩觀一切世間如幻時,不見眾生生,不見眾生滅;不見國土生,不見國土滅;不見諸法生,不見諸法滅;不見過去可分別,不見未來有起作,不見現在一念住。
~《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忍品第二十九》(八十華嚴)
經義今譯
菩薩摩訶薩觀察一切的世間如幻時,不見有任何眾生生起,也不見任一眾生滅失;不曾看見諸法生起,也不見任一法滅失。
佛教經典的智慧
菩薩心繫眾生,為何說:「不見眾生生,不見眾生滅」?因為菩薩知一切法如幻不實。因此,以一法解悟多法,或以多法解悟一法;所以能夠明了通達法界、眾生、世間的平等、諸佛出現的平等、三世的平等,而成就譬如幻術的神通變化。
正如童子、童女告訴善財所說,自從證得菩薩解脫的「幻住」法門之後。見一切世界皆幻住,都是因緣所生的;一切眾生皆幻住,都是由業及煩惱所引起的;一切世間皆幻住,都是由無明、有、愛等展轉緣生的;一切諸法皆幻住,都是由幻緣所生的;一切三世皆幻住,都是顛倒智所生的;一切眾生生滅、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幻住,都是由虛妄分別所生的……;一切菩薩皆幻住,都由於所發「願能調伏教化眾生諸行願法」所成就的;一切菩薩眾會的種種變化、善巧調伏、所有作為皆幻住,都是依於願智幻所成就的。幻境自性真是不可思議啊!
有的時候對生活中的人我是非、恩怨情仇,不要太認真!入戲太深,將會錯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 隨喜悅讀
《出曜經卷第二十四》有一則很可愛的小故事。
從前有一位小公主,國王寵愛有加,未曾離目,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摘下來,別在女兒烏黑的長髮上。有一天,下雨了,雨滴落在水窪裡,生出了一顆顆圓潤剔透、色彩斑斕的小水泡,小公主真的想把水泡兒像花鬘一樣別在頭髮上。
小公主連忙跑去宮殿,一看到國王就下令說:「我要水泡兒。」國王親切地問:「寶貝!要水泡作什麼用?」小公主撒嬌說:「我要像花鬘一樣別在頭髮上啊。」國王笑說:「水泡一拿起來就破了,怎麼做花鬘?」小公主生氣了,竟威脅說:「我不管,沒有水泡花蔓我就死在這裏!」
國王只好召城內所有的工匠,親自宣布︰「你們這些能工巧匠,沒什麼東西做不出來的,馬上去取水泡來,把它做成花鬘,公主等著我幫她別上。如果做不出來,提頭來見!」工匠們聽了,連忙向國王求饒說:「這真的沒辦法!」這時候卻有一位老工匠站了出來,自信滿滿的說:「能!沒問題,交給我吧!有請公主一同觀賞。」國王高興的連聲稱好。便來到殿外,雨還在下。這時候,老工匠說:「啟稟陛下,小人不識這水泡的美醜,可否勞煩公主親自來選取,好讓我拿捏呢?」公主一聽,就蹲在地上挑選她滿意的小水泡。可是,她一試再試,終於發現,當手指輕輕觸碰水泡時,水泡竟然就破滅了。
一直到雨停了,小公主還是摘不起來一朵水上泡。終於,小公主累了,也厭倦了,就下另一道命令說:「父王,還是給我作一串紫金鬘好了。水泡是虛偽幻化的,不可能長久停留的。」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 名句出處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八十華嚴)
經義今譯
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一切諸法,都源於一己之心所生。
◆ 詞語解釋
1、三界:梵語 trayo dh tava。即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仍屬迷界...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0-10-07ISBN/ISSN:978986120345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