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
問卜的人磨光一塊骨頭,通常是一塊牛的肩胛骨或龜的腹甲,在上面鑿出一排一排的深槽。他們大聲地向祖先喊著商王的問題,同時將一根燒得通紅的小木枝放到槽裡,由於溫度太高,甲骨會出現裂紋並發出清脆的響聲──時人稱做甲骨「說話」。從裂紋當中問卜者能讀出答案。他們事後經常把問卜和答案用刀子刻在所用的甲或骨上,有時候還記錄占卜的結果應驗還是沒應驗,然後把它們貯存起來。
當時的人在龜腹甲上鑽洞。在假想的中軸線兩側對稱地排列著長串的洞,是由一種較長的橢圓形洞和一種較小的圓洞組成。其目的是使甲壁變得薄一些,當燒灼的小木枝放到洞內時比較容易裂開。鑽洞需要很高的技巧,因為洞的形狀能夠決定裂紋的方向和形狀。最重要的是不能把壁鑽透,每個洞底都必須留有一層很薄的甲壁,不到半公釐厚,祖先對商王的回答將以裂紋的形式表現出來。
當時一般是從上至下以及從右至左書寫。時至今日許多中國人還是這樣寫。 商王的問題寫在甲的外面,上面還可以看到出現的裂紋。「卜」這個字就代表這樣的裂紋。中國人今天寫這個字與三千多年前寫的十分相像。字形的區別主要是因為大家不再用刀刻字,而是用柔軟而圓潤的筆和墨來書寫。 古代這個字讀「噗」──當甲骨裂開,龜甲講話時就發出這樣的聲音。
人
很多最古老和最清楚的字都是人類與人體不同部位的形象。就讓我們從「人」字開始。在我不知道古代的漢字是怎麼寫的時候,我認為人字是腿的形象,我看見前面的路上有一個人在大步往前走。但是我錯了,當我了解了甲骨文和金文是怎麼樣寫以後,我發現「人」字是人的剖面形象。她直立著,手下垂或者輕輕舉到前面。個別的情況下頭朝前一些,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僅僅能看到身體,就像從稍遠的地方看大街上或者田野上的一個人一樣。
「人」字出現在很多合成字裡。它經常以在古代中國誰都明白的形式出現,儘管已經過了三千年。
下圖的泥人比甲骨文還要早些,但是與安陽郊外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屬同一時期。這個面目友善的小人歪著頭站在那裡呼喊著,目光有點呆滯。耳朵很大,長髮梳到腦後,盤成髮髻。手臂很長,此時無事可做,垂下來,抱著身體。
這是中國藝術最早表現人物的一件作品,簡單得像一個字。
大
我們在「大」字裡看到一個人,叉著腿,伸著雙臂,好像一個守門員等著接球。或者僅僅為了引人注意而吸足了氣以顯示自己偉大?
山
孕育了華夏文明的華北平原群山環抱。我們不知道哪一座是「山」字的原形,但是很多山看起來都像這個字,而且自古以來都被一種神聖的氣氛所籠罩。
在山東半島的西部屹立著泰山,平原從那裡延伸至大海。泰山是中國五嶽之首,中國歷代皇帝都在那裡舉行最隆重的祭天儀式,接受蒼天賦予他們統治天下的使命。他們在那裡祈求五穀豐登,消除水災和地震。
泰山很早以前就是一處重要的道教中心。山勢雄偉、險峻,山谷寧靜、祥和,對那些想躲避戰亂和投入大自然懷抱的人有很大吸引力。對於道教徒來說,存在的一切都屬於一個很大的整體,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一切都是互相依存的。藉由仔細研究大自然的秩序,他們試圖揭示控制大自然的規律,並使自己的生命與這些規律互相協調。廟宇和道觀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隱居者在峭壁上建造草屋。
從五世紀起佛教徒也在泰山立身,泰山變成了具有不少商業主義色彩的宗教中心。對普通人來說,泰山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死者獲得最後宣判的地方。中國人總是冀求到東嶽廟(過去在華北各個城市都有)燒香、祭祀,祈求死後得到更好的待遇,但是最可靠的辦法是實地到泰山去朝拜。按照中國的習俗,個人單獨去更能好好地表達自己的願望。很多手無縛雞之力的老者,懷著最後的一絲希望讓孝順的兒子把自己抬到山頂,祈求泰山消災免禍。
甚至在今天,來訪者仍絡繹不絕地登上陡峭的臺階,因為即使泰山的宗教色彩已經減退,仍然有數以百萬的中國人夢想一生能登泰山頂一次,目睹太陽從大海噴薄欲出的景象,至少要拍一張彩照。
但是泰山報復那些不體面的攀登者。統一中國的鐵腕人物秦始皇在西元前二○○年曾試圖登上泰山,以證明蒼天贊同他的政權,但是暴風雪迫使他從半途而廢。我自己有幸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爬到半山腰,後來很遺憾出現了暴風雪。
漁
「漁」字有很多不同的變化。
我們看到金文是一條大魚,張著嘴,極力想擺脫兩隻可怕的大手。這是一個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經常看到的景象,當魚塘裡的水被抽乾,農民挽起褲管下塘去捉魚時,就是這個樣子。
在甲骨文,除了我們過去看到的那些字以外,還有一個表示一隻手拿著一個釣魚繩的字。這個字的樣子就算是一個學齡前兒童也能一目了然。
令人喜愛的「漁」字表示一大群魚在水中暢游。
有一種寫法是水中僅有一條魚。當各種不同的寫法後來逐漸標準化以後,這個字就變成了「漁」字。
龍
除了我們看到過的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威風和具神祕色彩的那些動物以外,還有另外一種動物,即龍。但是從各方面判斷,這是一種純粹想像的動物。誠然也有一些專家表示了這樣的想法,這種動物的原形就是至今仍然生長在長江裡的一種體型很小的鱷魚,或者是曾經生長在今日蒙古境內的草甸岸邊的某種遠古動物。對於這種理論沒有人認真對待,也沒有人注重中國作家聞一多的說法,他說,龍原本是一種蛇,隨著歲月的流逝中國人賦予牠愈來愈多的神祕主義聯想。龍是中國人民想像世界的一部分,所謂「龍屬於自然」的解釋被視為沒有什麼意思,至少對普通人是這樣。
在西方的童話和神話中,如在聖經中,龍一般被描寫成會噴火,經常是有幾個頭的怪獸,代表邪惡。貝奧武甫、西古爾德和聖.約朗這些英雄為了解救純潔少女和受困的城市,或者為了奪取為龍所劫掠、藏匿的大批財產,而與龍進行生死搏鬥。
在中國不是這樣。古代的人會向龍乞求,特別是求雨。對中國人來說,龍象徵慈善、力量、豐收和變化。中國人想像著,牠歸根究柢是牠,男子漢力量的最佳啟示,冬天蜷縮在湖底或河底休眠。當春天來臨、空氣中總算又充滿了潮濕和溫暖的時候,牠又升天,在春夏那個半年裡飛在空中,用滂沱大雨清洗自己的龍鬚。牠的爪是天空的一道道閃電,牠的聲音是吹掉枯葉和使大自然顫抖的雷鳴和暴風雨。不錯,牠很危險,但是如果有人手拿樹枝為牠跳舞,向牠乞求,牠可能會讓烏雲聚集在山頂,讓雨下在乾旱的田野上。
關於這個奇特生靈的最古老描繪是在一只很大的陶盤上,發現於晉南的陶寺,離龍門不到一百公里,黃河從那裡的山脈流下,進入華北大平原。那個陶盤和當時發現的很多文物經碳十四測定為西元前二五○○至前一九○○年的古物,由此推斷為出自中國最早的朝代夏。
龍盤蜷著,占滿整只盤子。龍身粗大,像蟒蛇,也像裝飾在寬大和稀疏的帶子上。或許那黑色的形式象徵山脈?這不是不可能的。按照後世的描寫,這條蛇有著像鯉魚一樣巨大、平坦的鰭,頭很小,長著某種可形容為角的東西,嘴裡噴著火或蒸氣,像是一根樹枝。難道不是那長長的舌頭在舞弄嗎?
在一千年以後的甲骨文也有過類似的描繪。在甲骨文中龍的爬行動作充滿力量,張著大嘴,體態健壯。有時候牠們頭上還有一種裝飾,就像在陶寺發現的那件龍的文物一樣,我們在部分字中也見過類似的裝飾物。
這個歡樂、簡潔的「龍」的形象在隨後幾個世紀被加上很多細節。在漢代,根據一般的觀點,龍角像鹿的,耳朵像牛的,眼睛像野兔的,蹄子像老虎的,肚子像蠶的,而頭像駱駝的。牠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可以毫無問題地變得小如蠶,大到能填滿天地。牠可以成為暗的或亮的,如果需要甚至可以變成無形的。這個奇特的寓言動物是很多富有特色的故事的主人翁,特別是在佛教和道教的傳統中。中國人經常看到牠出現在大海深處的水晶宮,由蝦兵蟹將保衛著,但是龍不是一般意義的神祕主義動物,牠為萬物生靈之首,象徵著中國和皇權。
按照傳說,西元前二七○○年統治黃河流域中心地區和被視為中華民族始祖的黃帝是龍的化身。後世的統治者極為推崇這種觀點,自詡為真龍天子,以使自己的地位合法化。他們周圍的一切逐漸有了龍的標誌。他們的座位稱為金龍寶座,床被稱為龍床,刺繡精美的華麗長袍稱為龍袍等等。裝飾著龍的柱子支撐著他們宮殿的屋頂,他們吃飯用的瓷器同樣有令人喜愛的龍的圖案。
裝飾著皇帝私人物品的龍總是繪有五個爪,而普通用途的器具上龍只能有四個爪。如今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在任何一家商店都可以買到繪有五爪龍的瓷器,青年人穿的恤衫和出口到我們歐洲的絲綢睡衣都飾有五爪龍,就像昔日皇帝的衣服一樣。
過去對普通人來說,龍是很可靠的,他們經常以龍子為榮。他們在自己的門上裝飾龍的畫兒和木雕,給兒子命名帶有龍字的名字,希望他們有天賦,健壯而沉穩。
每年有兩個盛大的民間節日與龍有關。第一個是正月十五,節日意義在於,春節過完,春天來臨。這一天舞龍的隊伍高高興興地穿過城鄉,人群敲鑼打鼓,男孩子放的鞭炮響徹天空。龍是由燈籠組成的,有時候可能幾百盞,以此表示龍體的關節。龍是裝在一根竹竿上,由排成一長串的舞龍手舉著。第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燈籠形狀如一個龍頭,其後的燈籠一個比一個小,尾部最後一個燈籠最小。舞龍者慢慢前進,同時上下舞動手舉的燈籠,飄動的光點組成一條閃亮的龍,在黑暗中蛇行前進。經常有一個獨舞者引導舞龍的隊伍,他手裡拿著一個紅球狀的燈籠放在龍的前面,在觀眾的歡呼聲中龍追趕球,龍由於抓不到球而低頭噴火星。
另一個形式是在白天慶祝,龍是由紙或布製作的,鰭是畫的,顏色鮮豔奪目。牠同樣是由舞龍者用一根長竿舉著,比由燈籠組成的龍更野蠻、更難駕馭,但有著同樣的魔力。
舞龍可能起源於幾個慶祝開始農耕的儀式,當時的人需要把龍從冬眠中喚醒,向牠求雨,以便播種。
直到今天,「龍」字仍然與幾種灌溉工具的名字有關係,如農人往稻田灌水用的連環水車、自來水開關在中文裡叫「龍頭」。這些稱呼可能僅僅是因為它們與龍長長的身軀和張著大嘴的頭有關,但是民間的語彙經常植根於民眾的認識,以上的例子很可能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第二個與龍有關的節日是中國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要賽龍舟。這種船又長又窄,可容納上百個舵手。在船尾或者船中間坐著鼓樂手,給舵手助興或為他們喊號。賽龍舟很可能與舞龍一樣,最初都是與求雨有關,不過它還與一個悲劇故事有關。
這個悲劇故事描述楚國無辜的政治家和詩人屈原(西元前三四○至前二七八年)如何遭罷官和放逐,經過多年的流放,他得知祖國國都被占領和毀滅的痛心消息,他有朝一日返回家鄉的希望因此破滅。這時候他寫了《離騷》,屬於中國詩歌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後來他在自己的長袖裡裝滿石塊,跳進汨羅江身亡。在他逝世的周年忌日,後人用粽子祭祀他的靈魂,在江上賽龍舟驅趕惡魔。
如今賽龍舟已經成為最為壯觀的民間節日活動,農曆五月初五這天不僅在汨羅江上賽龍舟,也在很多江河上比賽,特別是在華南地區。後來也傳到日本和東南亞。
豕
我們把「豕」(音同史)字左旋九十度來看,就不覺得奇怪了。這時候「豕」字的樣子輕便、平直,就像一頭豬,一個長著黑毛的自由行者,自古以來牠就以肉味鮮美可口、糞便肥經濟效益高而著稱。
對中國人來說,豬一直是最好的家畜。牠不挑食,在房子周圍晃來晃去,把能找到的糧食、水果和剩飯剩菜都吃下肚去。啊,甚至其他動物和人的糞便也不嫌棄,並能變成可口的食物,如果牠願意的話。
這位小善人不停地生產優質肥料,豬糞在舊式的農業結構非常具有價值。毛澤東說,一頭豬就是一座完整的小肥料廠。此話不錯。一頭豬每年能提供一噸優質肥料。這是一種了不起的貢獻。沒有牠中國農業就會受影響。
馬
上面是甲骨文的幾個「馬」字,早先的字仍然是真馬的實際樣子,牠們站在那裡,耷拉著沉重的腦袋,馬鬃和馬尾表現得很清楚。較後期的字則已經過大大地簡化。
這幾個金文比甲骨文要晚,也更標準化,但是其中有兩個字仍然可以看出馬的口、鼻以及圓眼睛等細微之處,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細微之處也消失了。對於從來沒有看見過這個字古老形式的人來說,幾乎無法理解,組成這個字的筆畫怎麼會表示馬?
下面這個字出自鐫刻在石鼓上的一段長題詞,這個石鼓屬於中國歷史上保存最完好、被人描寫最多的古代文物。它是在唐朝連同九個其他類似的文物在西安西部渭河谷地被發現的。長期以來不少專家認為,這段石鼓文西元前七七一年就出現了,也有專家認為是西元前四二二年。今天普遍的觀點認為,最遲是周朝後期鐫刻的,這個地區在西元前二二一年正處於統一中國的秦國。石鼓文有歌頌秦王行獵、他的馬和車的內容,字體遒勁有力。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下令統一文字,這種字體就成了所謂小篆的範本,後來小篆發展成近兩千年來具有標準作用的字體。
有十個筆畫的「馬」字寫起來還是比較麻煩的。因此有些人很早就在個人範圍內開始簡化這個字。以手寫體為出發點,中國人在一九五○年代創造了一個簡體字「馬」。我們在甲骨文看到的那匹強壯馬匹,現在只剩下幾個奇怪的筆畫,絲毫無助於人的想像力。
田
請看下面這幅畫。想像我們站在一座山上,俯視那肥沃的平原。有河流,有行船,有橋梁,還有一大片房屋。我們看到最多的是方塊的田野,上面籠罩著水氣,田裡長著水稻和各種農作物。
田野組成一個方塊圖案,由窄窄的田埂分開。每當田裡水位下降的時候,大家就可以走在田埂上面,也可以在上面推沉重的獨輪車,這種車很可能就是為了在田埂上使用而設計的。
這幅畫創作於一九七二年,然而這種田園風光自古有之。在中國這種景象已有幾千年。我們看到「田」字的時候就會明白。
早在甲骨文,「田」字就有了固定的字形,但同時也有其他寫法。
其中一個甲骨文分成六塊田,非常像漢墓出土的一個小型雕刻上的田野。右下圖表現了五個大人和一個孩子在田野上勞動的情形。一條像月牙一樣輕便的船停靠在運河旁邊。
我們已經看到,在最初幾個朝代,除了死者之外,動物以及死者來世所需的武器、裝飾品和禮器也一同葬入墳墓。從長遠來看這一切非常昂貴,因此在漢朝開始更實際地安排這一切,用所需物品的陶器來代替實物,如我們剛才看到的田野和船隻,因為製造陶器簡單、省錢,死者可以帶走很多。
這樣也不必擔心實物太大墳墓放不下的問題。墳裡可以放置一個真人所需要的各項物品的雕塑:房屋、樹木、水井、石磨、鍋灶、倉房、車和船,以及可以保護僕人、雜技演員、樂手、馬匹、狗、豬、鴨和雞的崗樓,人畜生活在大房子內或房子周圍。
很多墓雕是使用模具製作的,生產速度很快,但是也有很多是手工做的。其中有很多生動、細緻的描繪。從整體上看,它們很可能正確地呈現了當時的生活情景,其中的器物就是人有朝一日死而復生後真實生活的原型。
對我們來說,墓雕提供了解西元前數百年中國日常生活的珍貴機會。有時候透過它們也有助於了解為什麼文字是這個樣子。誠然文字的出現要比它們早一千年,但是當時的發展情況不像現在這麼快,比如商代建築的很多特徵我們在漢墓雕刻中也能看到,其中有不少特徵一直保持到今天。
墓壁上刻畫著家族誕生的神話故事,其發展過程是家族所引以自豪的,也刻繪紀念統治者和國家而舉行的各種儀式。這些刻在石頭或磚上的浮雕也描繪漢代的生活,其中大部分我們會在下文看到。
我們不能肯定「田」字像一開始呈現的那樣清楚單一。有些學者認為,「田」字上的各條線不是田埂而是水渠,大禹的追隨者借助這些水渠排除洪水。另外一些人則認為那是人工挖掘的灌溉渠,但是沒有證據能證明早在創造這些字的商代就有這類灌溉渠。
另外還有些人認為,「田」在古代還有「狩獵」的意思。他們說,從發展史的觀點看這個意思是最古老的。按我們現在的理解,一塊田實際上代表一個地區可以分為很多狩獵區,只是到了後來那裡的土地才移為耕種之用。
瓜
在西方的植物書中這樣寫著:南瓜、冬瓜、黃瓜和甜瓜是在世紀之初的某個時候傳入中國。具體時間已經無法確定。一九七○年代考古發現證明,這些瓜類已經在中國存在很久。
在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村落,學者專家發現了冬瓜的種子,這樣我們只跨幾步就到了西元前五千年以前。在村子裡發現的很多陶器也有明顯的冬瓜形狀。其他的考古發現也顯示,西元前七○○年在陝西就有甜瓜,成書於同一時代的《詩經》就提到過甜瓜。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西元前二七五○年的出土文物,也發現了甜瓜的遺存,但是對於具體時間大家仍有分歧。
不管怎麼說,屬於葫蘆科的植物在中國已經存在很久了。我們可以在金文中明確無誤地看到一個「瓜」字,它掛在架子上,充滿甜汁,這是進一步的證明。然而甲骨文卻沒有這個字。不管在炎熱的夏天甜瓜是多麼清新可口,它對國家的生死存亡可能沒有意義,大概用不著為它的收穫卜卦詢問蒼天吧? 「瓜」字包含在很多葫蘆科的植物名字裡。甜瓜、南瓜和黃瓜屬於中國人最喜愛的蔬菜和水果,只要環境許可的都在房前屋後種瓜。我在北京的幾位朋友家中,整個房前和大部分屋頂夏天都爬滿了葫蘆秧。寬大的葉子在房頂上空創造了美麗的涼棚,室內充滿柔和的光線,使眼睛在強烈夏日陽光下感到很輕鬆。還有那葫蘆,用手一敲,有悶鐘的聲響。
竹
當你隨後在紙上或帛上下筆時,該輕的要輕,該重的要重,輕鬆自如。稍有猶豫不決,畫出的葉子就會過厚和無生命力。《芥子園畫譜》說,習畫者可以從臨摹文同和蘇東坡等大師的竹畫中學到很多東西,他們畢生致力於這種題材。如果你無才就儘快放棄,畫竹子是很困難的。
書寫漢字是一種藝術,書法已有很長歷史,被視為中國最重要的藝術形式。習畫者可把畫竹視為書法的一種,因為寫字和畫竹使用同樣的筆畫,同樣的運筆和同樣的墨。畫竹葉的力道和手腕動作必須微妙配合才能畫得好。中國毛筆有獨一無二的適應性,輕輕使力可以畫出很細的線,用力下筆就能畫出一片葉子,慢慢提筆就會畫出又長又細的竹葉尖。
我們還不知道甲骨文有任何表示竹子的字,僅僅知道有為數很少自成體系的金文,但是在青銅器上的很多合成字裡又能看到「竹」字作為偏旁。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呢?按照一般的解釋,「竹」字表示帶有低垂葉子的兩個竹枝;若依另一種解釋,那是兩組單片葉子。對我們來說後者更能令人信服,特別是考慮到竹葉實際生長情況。春天,當主幹(或者明確地說是竹竿)往上長時,一開始沒有葉子。但是一個月以後長到最高點時,從竹頂的最高處冒出三個刀片狀的葉子,在竹節周圍發出一簇細而尖的枝,枝的頂端也是一組葉子。由於綠葉過重,成熟的竹竿變成柔軟的弓形,風吹過竹林時,竹枝在微風中輕輕搖擺。看到這種景象,我就想到「竹」字。
竹子不僅僅關係到畫家、書法家和哲學家,也屬於中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所理解具有典型中國特徵的東西,大都與使用竹子有關。沒有一群群農民用顫悠悠的扁擔挑著竹籃,還能成為「中國」的形象嗎?
再想想中國的大屋頂吧,部分專家認為,屋頂一度是由易變形的竹子造的,所以形成弓形屋頂的建築風格。
沒有任何材料像竹子那樣具有如此廣泛的用途,便宜、易加工,又結實。過去長江和其支流縴夫使用的纜繩是由竹片編的,他們還用竹纜繩在山澗與河谷架吊橋,愈著水拉力愈大。
直到今天,在中國有很多地方還是用竹子建造房子和橋梁,用粗大的竹筒做水管,用竹心造紙。我們哪能找到比它更好的椽子材料!細竹子可以製作家具、水桶、礤床、籠屜以及很多精美實用的東西,如鳥籠、梯子、扇子、帽子、花瓶、筆架和鴿哨,這種鴿哨小而輕,裝在鴿子的翅膀上。當一群鴿子在黃昏飛過屋頂時,整個地區都會充滿和諧的鴿哨聲。騎車到北京的朝陽區去,你肯定會聽到!
很多實用商品帶有「竹」字頭,至今也仍然用竹子製作,如:籃子、筷子、篩子、筆、簪子、簾子、管子、笛和笙等。
用竹子也可以製作「雨傘」和「陽傘」。工匠用線把竹條串起來製成傘骨,在上邊繃緊蠟紙或布。正體「傘」字和簡體「傘」字,形義明顯是相同的。
傘的最初結構既簡單又具有天才性。工匠把一段竹子簡單地劈成又長又細的竹條,在一端保留一段。竹條被撐開,像車輪子上的輻條一樣,上面鋪上蠟紙或綢布。再拿相同的一塊竹子,但是只要一半長,用相同的方法劈開,彎好,用細線固定在頂上。借助裝進頂端和穿過套索「肚臍」的一根竹棍,就可以把傘打開及合上。
如今,有時候仍然可以看到竹傘和紙傘,但是金屬和尼龍傘愈來愈普遍,它們更輕便,但結構完全一樣。
卜問卜的人磨光一塊骨頭,通常是一塊牛的肩胛骨或龜的腹甲,在上面鑿出一排一排的深槽。他們大聲地向祖先喊著商王的問題,同時將一根燒得通紅的小木枝放到槽裡,由於溫度太高,甲骨會出現裂紋並發出清脆的響聲──時人稱做甲骨「說話」。從裂紋當中問卜者能讀出答案。他們事後經常把問卜和答案用刀子刻在所用的甲或骨上,有時候還記錄占卜的結果應驗還是沒應驗,然後把它們貯存起來。 當時的人在龜腹甲上鑽洞。在假想的中軸線兩側對稱地排列著長串的洞,是由一種較長的橢圓形洞和一種較小的圓洞組成。其目的是使甲壁變得薄一些,當燒灼的小...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