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明亮溫暖的記憶物件和場景:白雪泡泡糖、郵票、錢幣、銅盆、指環、父親的通訊錄、酢醬草、柑仔店、一首謠曲、還能抓蝦摸魚的清澈水溝、叫賣聲……或是飾滿時代悲情的心底暗影:監獄、無法上學的小腳、戰亂時洶湧撲打來的陌生人潮、一張僅存的童年照片……它們有些仍留存,有些卻一逝不返。它們拼貼在一塊也拼貼時空,喚出青春殘像,共同構築出多種版本的真實歷史書寫。
是「遇合」
不同源頭生命河流的點點滴滴在此匯聚,純真心靈穿越時間的故事;
也是「癒合」
回返、正視個人和族群的創傷:過去的悲苦是現在積極人生的禮物。
這些記憶的拼貼者、織錦女工,婆婆媽媽作者們(族群屬性上不一定是盡是外省),沒有書寫國家歷史的企圖,卻在一個個真實故事中,補述了近代台灣社會發展與兩岸關係的演變歷程。在經歷了晚輩們難以想像的命運遇合體驗之外,現在她們開始嘗試塑造另一次艱難的遇合:有的進入斑剝破碎的回憶;有的則是決定重新開墾不知多久前深藏起來的,充滿理想、美夢和浪漫情懷的溫厚土壤。
那些非關政治的「遇合/癒合」經歷,是個人生命和情感上的緣會與離合──是環境與人們互動關係的張弛變化,是色彩繁多的織錦,彼此交織、對話,豐富了、複雜化了我們對台灣/群族/女性的認識,以及彼此相屬的生命共同感。同時,也開放地邀請著讀者加入,在我們共同立足、生活著的這個時空,延伸經歷與回憶,去說出、寫出自己的故事。
作者簡介:
關於策劃、編者:外台會、鄭美里
【策劃】外省臺灣人協會
二OO四年總統大選後,台灣社會循著族群區隔線迅速分裂。族群議題在人民生活中,成了難以討論的對立話題;台灣社會在逐漸裂解的兩端,沒有一個可信賴的溝通的橋樑。在這樣的氛圍中,有一群人誠惶誠恐的出發,勇敢的以「外省台灣人」這樣的身分認同,成立外省台灣人協會,作為努力搭橋的位置。「我們想要透過文化工作,藉由人性的普遍關懷及記憶的重建與反思,修補公民政治中的裂痕,讓族群議題的理性與感性能夠平衡呈現。」目前已策畫出版《流離記意──無法寄達的家書》、《人生,從那岸到這岸──外省媽媽書寫誌》、《鄉關處處──外省人返鄉探親照片故事書》等書。 http://www.amt.org.tw Email:wts2321@yahoo.com.tw
【主編】鄭美里
蒲公英寫作班(第二期)講師之一,曾任職於中國時報、女書出版……等;喜歡讀書寫字看電影思考生命,並與人分享。曾出版性別研究專著《女兒圈》,目前為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正在撰寫離散女性自傳的研究論文,也在社區大學開設「讀文學.看電影.說自己」、「生命與書寫」等課程。e-mail: meili.m1119@msa.hinet.net
主辦單位:台灣民主基金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聯合報
關於「蒲公英外省女性.生活史寫作工作坊」
鼓勵對外省族群歷史記憶有興趣、想要創作的女性參加,開設於永和社區大學之免費參加的學習課程。出發點主要來自對族群關係與歷史的關懷。幾經討論下,策劃者外台會認為個人並非歷史的「旁觀者」而是「詮釋者」,生活史的創作可以讓寫作者在親身經歷的基礎上,保留主觀情感;不是被動地回應外在提問,而是主動向自己提問,並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加以鋪陳和回答。因此採取寫作坊的形式,而非透過一般學術調查或口述歷史的途徑。同時,也希望幫助外省女性培養創作的能力與興趣,離開寫作坊後,可以繼續在探索、記錄和創造中,為自我的生命增添神采。
章節試閱
桂林來的阿姨 /潘梅芳
我對她並不很了解,但她給我的感覺是樸實而善良,體貼並善解人意,處世低調不搶功,所以與人相處很得人緣,同事之間的情誼也很深厚,人也很自在。她,來自大陸桂林,今年才四十六歲,和我同年,她讓我學到很多。她,是我的第二任繼母,我叫她阿姨。
爸爸因為兩個女兒都嫁了,祖母年事也高,所以在五十八歲的年紀才再娶。那是民國七十六年的時候,當時他一直往大陸尋找對象,一邊藉機旅行,一邊印證及加深他從小自學所讀的大陸地理歷史知識,很隨意瀟灑。上天對爸爸很厚愛,很快地讓他找到對象,可惜因為當時社會風氣對大陸女子嫁來台灣的評價,有很多負面的報導與猜疑,影響了婆媳的關係,第一位繼母得不到祖母的歡心,黯然離去。爸爸不死心,再接再厲,民國九十年,娶了第二任妻子進門,從此我家的氛圍開始不一樣。
阿姨進門後,曾跌倒過的祖母行動不便不能到戶外行走,只能在樓上家裡走來走去,銳氣已減了很多,而姨進門後,伺候她吃喝,煮好的東西熱騰騰的一定都先添給祖母吃,而且不會講台語的她,比手畫腳的,逗得祖母常常哈哈大笑。煮菜方面她也肯向祖母學,態度謙虛認真,祖母就越喜歡也就卸下心防,最後終於放手女人的權力中心,讓她掌管廚房,這時祖母九十歲高齡,終於願意當婆婆被伺候。
一陣子家裡沒什麼事,她就說服爸爸幫她找工作,原因是她有個兒子需要她寄錢回去資助讀書,她不希望把爸爸單薄的退休金用完,希望自己還有能力賺錢貼補。爸爸就幫她找了個包裝的工作,從此當起職業婦女。早上起來煮飯給全家吃後才去上班,下班回來前爸爸會煮好晚餐,她吃飽後就會收拾家裡,並協助爸爸梳洗祖母的身體,夫妻倆同心協力過日子,家裡平安喜樂,日復一日,直到祖母過世。祖母享受了五年她的照顧,這五年應該是祖母一生受人疼、受人愛的日子,有別於她一生因為早年喪偶,一向獨立自主,處事作風明快,不願太相信別人,只相信自己的特質。
祖母過世後,她與老爸就變成了現代的小家庭,只有夫妻兩個。以前我以為祖母過世後,我回娘家可能就不會太有感覺了,但相反,由於祖母的帶動,只要我們全家要回去,祖母一定準備得很豐盛給我們全家吃,祖母過世後,阿姨也依然這樣辦,對我全家招呼得很熱切,也總是介紹我是小女兒長、小女兒短的給親朋好友,讓我回娘家一點都不覺得陌生。
我看到阿姨一路對祖母的照顧,尤其祖母臥病就醫期間,那種無微不至每每令我感動不已,我是祖母一手帶大的小孩,都沒有這麼細緻與自然地照顧過她,而她竟可以。人都會互相學習。因此,我婆婆直腸開刀住院期間,我才知道要如何照顧她老人家,我如果沒有看到阿姨怎麼照顧祖母,我可能會不知道如何高品質地照顧我婆婆。
爸爸過去賺的是礦場的錢,因此身體被塵肺這種職業病困擾著,只要天氣一變,或稍不小心就很容易氣喘,有一天突然發作,短短二十分鐘,讓他有鬼門關走一圈的驚嚇,還好很快就被送到醫院急救。醒來後,他不斷催促阿姨打電話給我,要我來幫他處理後事。我到達後,因為沒知道他的狀況,真的以為如他所說,塵肺已到末期,即將告別人世,尤其他又拒絕進食,人越來愈沒體力,而且痰越積越多,呼吸就越困難,讓我們很難過,以為要面對永別。
在阿姨不斷地勸他要吃東西,不斷鼓勵他要為她活下去,要爸爸履行照顧她一輩子的承諾,不能拋下她不管,甚且不斷的要來探視的親朋好友勸說爸爸,他會有救,更感人的是,因為她相信神靈,所以打電話給遠在桂林的她爸爸,請他幫忙去廟裡求神問卜,終於得到問回來的訊息,說爸爸只要過了這關,可以很長壽。此外,連醫院的佛堂,她也去求保祐。爸爸因為固執地認為,他就要死了,所以要我幫他把關,不做任何急救及插管,而且因為罩著氧氣罩不能講話,遺囑就在病床上用寫的,要我幫他去執行,而且特別交代,阿姨嫁他以後,在媳婦及妻子角色上非常盡心盡力,要我遺產一定要照遺產法處理,同時強調阿姨嫁他的這幾年是他一輩子最幸福的時光。
阿姨鍥而不捨的努力下,爸爸終於解開心理癥結,原來他是感冒,並不是塵肺出問題,醫生護士的一席話讓爸爸開始願意進食,體力慢慢恢復,又願意被插管吸痰,病情就更穩定,最後順利出院。現在阿姨辭掉工作,一心一意照顧爸爸,買最好的營養品給他吃,也煮最新鮮的食物,讓他體重增加。看到他們倆口感情這麼好,真覺得爸爸好幸福,苦了一輩子呵,爸今年是七十七歲。
爸爸在醫院期間,阿姨的許多朋友都來探望,常聽她的朋友讚美她的為人,說她隨和不與人計較,公司的主管也會打電話來詢問,工時如何計算,阿姨都細心告知,很盡責。他們這群伙伴,爸爸也都認識,也就是阿姨常會把朋友帶回家給爸爸認識,或者帶著爸爸出席她的朋友聯誼活動,爸的生活就與現代接軌,這些如果不是阿姨的帶動,爸大概不可能有所接觸,剛好爸是愛說話、愛聊天的人,這些場合剛好可以滿足他。雖然我和她的成長背景截然不同,但我欣賞阿姨的特質,很女性,又很有智慧。
酢漿草 /張慧民
小時候生活清貧,無所謂「物質生活」,大人忙生活是食衣住行,小孩忙生活是吃喝玩樂。因為居住在?公圳附近,兩岸的草地都曾是我們翻滾倘佯之處,夏日乘涼看星星,看遠處飛機起降,看螢火蟲穿梭花草之間,晨曦中那晶瑩的露水,行走其間鞋襪盡濕。溝水潺潺,抓蝦、摸魚、掏泥鰍、是孩子們課餘閒暇的樂趣,開滿酢漿草和野花的田野更有它脫俗清新的美。放學後奔走在田埂上,那窄窄的田間小路,對一群孩子來說,是個完全無障礙的空間,一路飛奔狂躍無懼那狹隘的壟間小道,稍不留神就會摔入野地菜田。五十年代鮮有汽車,台北的柏油馬路少得可憐,數得出來幾條,大多是碎沙石路和黃泥土路,晴天白日車子走過就塵土飛揚,下雨天可就慘了,泥濘不堪,腳底一個不留神就滑跤成個泥人兒。
我們居住的那條巷子並不深長,通前到後旁支錯結的住著上百戶人家,巷口的回春醫院是一棟三層式的洋樓,巨石堆砌建築外觀,看了就是結實堅固,圓形白色的窗櫺配置得典雅高尚。醫生姓李、有著濃厚日本味,是受日式教育的本地人,溫文儒雅,待人謙和有禮,看病總是輕聲細語的,鼻樑上架著金邊眼鏡,個頭不高,身體屬於細瘦型的「歐吉桑」。他的夫人膚色白皙,透著更濃的日式婦人的貴氣和雅緻,「先生娘」的模樣兒不多言語,見人是哈腰點頭一臉的笑。有一年我們躲颱風就被安置在這棟洋樓內。
話說地屬亞熱帶的台灣夏季多颱風,這是內地來的人不曾領教過的天災,我們那些臨時搭建的「竹籬瓦舍」,一遇到颱風真是膽顫心驚欲哭無淚,它真是挺不住那狂風暴雨,員警都會挨家挨戶勸離,大傢伙只好把一些值錢的家當用布包「款款」隨身繫著,逃到防空洞去避難。洞口外風雨的呼號,房屋倒塌的震撼,鍋碗瓢盆隨著風雨在空中飛舞落地的碎裂聲,交雜震裂在躲災人心中,揪心那風雨過後將如何安置?盤算著能否再建一個遮風擋雨的窩?沒有門的防空洞擋不住那直灌的雨水,於是員警去敲開洋樓的門,讓這些落難的人暫時躲避,一樓完全開放,難民席地而坐,孩子躺在母親的臂彎裡,安靜無聲不再哭鬧。
從回春醫院走進巷子來,左邊是一片空地成ㄇ字型,靠東頭和南邊一排平房,空地上排放著水泥磨石打造成的爐灶,猶記得姓葉,他們家有個女兒叫「葉林」,是我小學同學,長得黝黑粗壯。空地旁有壓水機,每次我們在溝壑嬉戲玩耍,弄得滿身都是泥沙時,回家少不得挨一頓打罵,這裡就是我們回家前的清潔站,相互壓水清洗一番後才各自返家,他們從未對我們責罵或不允,有時遇到總笑笑、說著我們都聽不懂的語言,沒見過他們有難看的臉色,這些孩子弄得一地是水汪汪。右邊是肥料公司的眷舍,大門朝長春路,巷子裡開了個小門方便進出,旁邊空地設置了防空洞,當然這是為眷舍裡人設置的,可多半時候是旁邊的難民使用和這些孩子玩躲貓貓用。
說到這眷舍,它是日據時代遺留下的十幾戶日式房舍,院子裡花木扶疏,土灰色建築,在戰爭年代是一個保護色,防空洞大概也是那個日治時代所設,當年駐在這裡的日本人,地位一定不低,因為小門邊有一棟房舍,類似門房應是給守衛居住的。這肥料公司的眷舍是國府接收後配置給一些要員居住,它的前身應該不是這個稱謂,只記得譚延闓的女兒譚蘭,也就是當時副總統陳誠的大姨子居住此處,這裡住的當然都是「大」有來頭。
住在門房裡的一家人姓馬,他們的孩子和我們都是同一所國小同學,得便我們就會到裡面去野一下,裡面的「大人物」從來也沒為難過、喝斥過,這些小童們雖然大人有交代,玩心一起早把叮嚀丟到九霄雲外,何況也不曾被刁難過。馬家的房舍不過是一棟門房,但它的設置就讓我們瞠目結舌了,它有房間有廁所有廚房,那些大員的居所可想而知,對當年吃喝拉撒睡只有一間房,放了床帳、桌椅後是連轉身餘地都難的我們而言,那無異是所「皇宮」建築了。
緊挨著肥料公司、打灶人家過來,是兩排對門住的連棟式紅磚厝,內裡就是通舖,用拉門隔間,進門處是泥地,「公媽廳」兼餐、客廳簡單的民居。紅磚厝過來右邊是一排木麻黃,長得有兩、三層樓高,枝幹上面吊著些蟲蛹,男生會用竹竿打落剝開嚇我們女生。木麻黃後面拉著刺網,再進去有木條架設的圍欄,夏日到了黃昏,從廄內放出黑白相間的乳牛在欄內散步,許多父母會帶著孩子站在木條上看,那一刻應是老少們一天中最舒緩愜意的時段,主婦們這時卻忙得不可開交,炊煙四起,因為要打點家人的吃食。
這處莊園佔地不小,從大門進入是一顆巨榕,長得茂盛無比,樹下有幾顆巨石可坐,樹上結的果實是鳥雀的最愛,也是男生的最愛,他們用它當子彈。夏天總有許多人搬張凳子坐在樹下乘涼下棋聊天,後來有人在榕樹下上吊,大家就避諱了。
「牛奶場」主人姓洪,也是我們的里長。午後有一些婦女會在牛欄裡擠牛奶,洗玻璃瓶,沖刷牛廄裡的那些屎糞,沖刷到他們南邊的一條河溝中,隨著河水流到中山橋下的基隆河。 他們的出品就是現在所謂的「鮮奶」吧!是些什麼人在飲用?鮮奶的滋味如何?我們不知道,只看到早上他們騎著腳踏車去分送。我們不畏屎臭的比賽撿拾牛奶場棄置的橡皮圈,再結成一條長長的橡皮繩跳繩。
木麻黃相對的那面,紅磚厝左旁有條弄當,它一直通到新生北路上,裡面低矮黑暗潮濕破落的幾十戶人家,皆是本地貧窮住戶,他們養些豬隻,人畜共居加上門口的餿水桶,每次走過,那撲鼻的酸臭味令人窒息。一牆之隔,是家做下水道涵管的水泥預拌廠,他們在這條巷子裡轎車出入,有個媳婦長得氣質頗佳沒有富貴驕氣,每次經過遇到這些左鄰右舍總是笑顏逐開地打招呼寒暄。
水泥廠相鄰的東邊是座大花園,它的範圍一直延伸到新生北路和南京東路。花園裡有廣闊空地,酬神、廟會時就會在那一片空地上,搭設舞台演唱歌仔戲,數日或是盡月的演出,成了攤販聚集所,藉著這機會賺些銀兩。空地上曾經有栽植過農作物的殘跡,在那地裡我們曾經摘過薺菜和其它野蔬也挖到過地瓜,增添家中菜色。有時「豬母奶」採摘得多了,母親們會將它汆燙後,曬成菜乾,年節時拿來和著肉包餅,真是讓人口齒留香、意猶未盡的美食。花園是孩子們的夢幻遊樂場,園圃中種植花類繁多,杜鵑、玫瑰、月季、太陽花、文竹、茉莉……,一人高的梔子花更是香氣逼人,我們常會在底下鋪著蓆子戲耍,聞著撲鼻的香氣,這情境被一些「死貓吊樹枝,死狗放水流」的迷信破壞,把我們這些孩子嚇破了膽的噁心,梔子花下是再也不敢去的所在了。
家貧,逢年過節不曾有過花花草草的佈置,可孩子平日裡玩家家酒,娶新娘當然要有花,男生是冒死去摘花,女生是指著這花要那花,一群子七嘴八舌地嚷嚷著,這下總會驚動了看管花圃的人,偷花失風了,那花園的「大胖子」主人追出來,大夥兒是四散奔逃,跑慢的、跌倒的、呼叫等等我……,就怕被揪到。因為知道花的美,知道串成花串的茉莉媽媽愛,知道花能裝點出不同的氣氛,不懼玫瑰的刺,不怕被追的苦,就時時翻牆越欄冒險「偷」採花,那奔逃景象歷歷在目。這花園主人姓什麼不詳,他有間花店開在中山北路,店名叫「花三商行」,那個年代能有店面在中山北路,有大片土地在這精華地段,想必是一個頗為可觀的財主。
緊鄰大花園,被?公圳的一條支流相隔的是極樂殯儀館(現址改為林森公園),每次我們搭公車或是上下學,為圖便利總是抄小路,走這緊挨著河沿的小路進出南京東路,天青日朗的大白天沒什麼好怕的,到了夜晚,尤其是霪雨霏霏的寒夜,本來就少人行走的小路,一邊是誦經聲、木魚聲敲得叮咚響,一邊是竹籬圍著的花園,搖曳的花草如鬼魅魍魎地飄忽著,弄得你毛骨悚然頭皮發麻,愈想快快走過這條小路,腳底越加緊,它好像一條踩不完漫長的路。
那年陸運濤先生到台灣參加金馬影展,政府招待到中南部看看,希望這些巨賈能投資國內經濟,不幸遇到空難。極樂殯儀館擔負起所有喪葬事宜,運屍回來的冰塊棄置在小河溝裡,許多攤商到河溝裡搬運那巨大的冰塊,那段時間我們嚇得都不敢吃冰,雖是六月的伏天熱得要命也忍著,就怕吃到冰屍的冰塊做成的剉冰。這些知名的殞難者出殯時真是眾星雲集,大概全市的人都出動了,多少人圍觀看心目中崇拜的明星,呼朋引伴地驚叫連連。
極樂殯儀館的後圍牆,後來被逐漸吞併,搭建成了極負盛名的「康樂市場」,圍牆對面的民宅也一家接著一家開成商店,人們就近不再走遠,照安市場(現中山市場)的地位被取代了。沿著河溝西邊住的多是山東幫,他們揉麵開館子,賣饅頭、做槓子頭、打燒餅、炸油條……,所有北方的麵食,在這些巷弄住家裡,你都能尋得到。西邊到長春路是「台北新邨」,有院落式的房舍,有一般的連棟平房,都比我們居住得高強百倍。南邊一點有些獨棟洋房和四合院農戶,也有種植果蔬小塊農地,玉米、茄子、絲瓜、白菜……就種在自家門口,農家日常吃的有沒有挑到市集販售?我已經模糊不記事了。倒是我有個小學同學叫周寶秀的,她家就是農舍,用大灶,用葫蘆曬乾做成舀水的瓢,她家和她的模樣我還依稀記得。
內陸來的這批「難民」,就分居在?公圳支流的河溝沿兩邊的公地上。這灌溉用的支流水質清澈,偶或有游魚游過,人們傍河而居洗衣滌足戲水。溝東邊有口井,井口有棵幾丈高的大樹覆蓋在井上,蟬鳴夏日就在樹下納涼談天,井邊小木屋裡住的是袁伯伯,初來由他看顧水井,免遭人弄髒水質或是下毒,因為那是所有居民的飲用水。後來申請了自來水,井不用看了,袁伯伯到台中教書娶妻生子。這井廢除後泉眼也堵了不出水,有人下去掏井還挖出金戒子銅板些什物。
真是應了句土話,「大小魚歸潘漥」,一場戰爭撤退來台的人一括攏總都稱之為「難民」,昔日的良田、財帛、官祿如夢幻泡影,神州陸沉後逃命至此者,皆已是兩袖清風貧無立錐。 河溝兩沿本地、外來是雜居一處,雖有語言差異,天長日久在相互幫助下感情日增,再沒有彼此的分別心,酬神殺豬都會分送各家,年節時的包子、饅頭、水餃,本地人也都吃得讚不絕口。這些難民做了販夫走卒,不論多麼艱苦對子女的教養不敢稍怠,父母忙著生活無暇聞問功課,他們相互照應還算爭氣,都能成為社會的菁英,作育英才的、杏林濟世的,在各界服務克盡職守不辱親顏。
滄海桑田,曾幾何時北起長春路、南到南京東路、東到新生北路、西至中山北路,這一大片的房舍被拆後的遺址,成了麗晶酒店、欣欣大眾百貨、玩具反斗城等高樓林立,其他都成了都市公園綠地。還記得春夏綠地上常時開著一片粉色小花──酢漿草,它曾是我們的童玩,相互勾玩,吮吸那酸澀汁液,它搖曳在風中,不在意你是否顧憐疼惜,不在意環境多惡劣,有泥土處就有它,它們花開得不起眼,沒有濃郁的花香,也能引來蝶兒飛舞,它努力地妝點著這世界讓它美麗,看似柔弱的莖幹卻是韌性十足地不低頭。我們就如同那酢漿草,生長在土質不良,環境惡劣的時空裡,依然燦爛美麗地迎向朝陽。
桂林來的阿姨 /潘梅芳
我對她並不很了解,但她給我的感覺是樸實而善良,體貼並善解人意,處世低調不搶功,所以與人相處很得人緣,同事之間的情誼也很深厚,人也很自在。她,來自大陸桂林,今年才四十六歲,和我同年,她讓我學到很多。她,是我的第二任繼母,我叫她阿姨。
爸爸因為兩個女兒都嫁了,祖母年事也高,所以在五十八歲的年紀才再娶。那是民國七十六年的時候,當時他一直往大陸尋找對象,一邊藉機旅行,一邊印證及加深他從小自學所讀的大陸地理歷史知識,很隨意瀟灑。上天對爸爸很厚愛,很快地讓他找到對象,可惜因為當時社...
作者序
成就織錦的手 / 鄭美里(本書主編)
(節錄)
「遇合」這兩個字浮現在我腦海時,是在我接下外台會委託主編「蒲公英寫作班」這本書的企劃階段,當時我想的是「時代的際遇、族群的融合」,前者是因為在寫作班的課堂上,我們以國府遷台的歷史時空為基本的理解框架,針對不同的議題(從故鄉、遷移、童玩與童謠、食物、跨族群經驗、難忘的物件、照片與生命階段……)訴說、分享時,身為帶領者的我往往被姊妹們的故事吸引、撼動,沉醉在一種獨特的時代感裡,為生命處在戰亂過程中的際遇、巧合,心情起伏跌宕;另一方面,這個書名當然也是為了回應族群議題被政治操作造成的裂痕、傷口,取其諧音「癒合」,希望透過女性書寫族群經驗,以小搏大,顛覆壓迫性的主流政治敘事,讓屬於庶民的生命故事為台灣的歷史提供另一種不同的觀點,並進而透過書寫和閱讀,癒合個人和族群的創傷。
但是後來,「遇合」又演繹了更多的可能,包括:誰跟誰遇?如何相遇?誰跟誰合?如何能合?首先這本書成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堪稱美麗的多方聚合,一開始是外台會策劃、在全國五個社區大學(中正、文山、永和、新興、台南社大)舉辦六個寫作班,以書寫記錄外省女性經驗為主的「蒲公英寫作班」,而社區大學的在地性也使得此一寫作計劃成為具有草根精神的文化運動,而本書便是以參與這次寫作班將近一百位學員為徵稿對象,經過企劃、徵稿、選稿,並編輯完成的。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本書的副標題──「外省/女性書寫誌」,在「外省」和「女性」之間加上了一道斜線,這是因為參與蒲公英寫作班的成員雖然都是(生理和社會性別上的)女性,但在族群屬性上倒不一定是外省,也有因為婚配成為外省媳婦、或認同廣義的移民(清代漢人移民)、或關心族群議題的外省之友,這也使得本書呈現了很大的差異性,不只年齡(由三四十歲到七八十歲)有差異、地域和流離遷徙的過程有差異、階級有差異、族群屬性乃至文化認同、身分認同也有差異,更不用說,正文包括三十五位作者(加上附錄還會更多),每一個個體獨特的生命感受……這些差異讓這本書變成一塊色彩繁多的織錦,彼此交織、對話,甚至也偶有齟齬,而這種自我訴說與相互對話,有如寫作班情境的輾轉重現,它既豐富了、也複雜化了我們對台灣/群族/女性的認識,也邀請著讀者加入,去說出、寫出自己的故事;至於選集的共同性,便是我們所立足、生活著的這個時空,我們曾經並且正在經歷的歷史,使我們就算在吵嚷不休、灰心憤怒之際,仍不會忘記彼此相屬的一種生命共同感吧!
《遇合》在編輯上分為四大單元,輯一「章回人生」書寫離亂時代裡有如章回小說般的悲歡離合人生;輯二「微物記憶」以物寓情,召喚家族記憶;輯三「時空迴紋」穿越、迴繞時空,是聚焦特定空間或對某個生命階段的憶寫;輯四「交融疊影」跨越族群/國族/種族疆界,演示邊界激盪的精彩火花。此外,附錄「拼貼時空‧記憶歷史」是由外台會執行長黃洛斐提供了有關族群、兩岸的重要事件的公史版本,再邀請蒲公英姊妹們書寫親身經歷的私史,每則設定三百字左右,希望以短小精悍的篇幅,拼貼時空,喚起時代記憶、共同構築出多種版本的歷史書寫。
在寫作班結束一年半之後,我跟姊妹又相聚在一起,在永和,少芬的家,這天中午她煮了家鄉菜、天津名菜「貼餑餑熬小魚」邀請這班姊妹,於是她們繼續維持著每星期一固定的寫作聚會這次便移到她家。我帶著正在校對的書稿,趁便讓這些作者自己再看一遍,原本南腔北調、七嘴八舌熱烈分享著的姊妹,看起稿子來完全變了樣,聚精會神,美極了,我忍不住拍了一些照片,當天也留下「七美圖」的合照。2006年秋天帶領永和社大(初階班)的這十二個星期四下午,我和這一班的姊妹們有了美麗的遇合;而透過文字我也和其他班的姊妹有了心靈的交會,感謝她們費心寫下精采的生命故事,甚至勇敢面對生命的創傷,才能編織出這一豐富的織錦。
除了提供稿件的作者們,《遇合》的出版首要歸功「始作俑者」──外省台灣人協會,第二期計劃主持人范雲辛苦籌畫、寫企劃案申請經費補助才使蒲公英寫作班得以順利起飛,而執行長黃洛斐張羅大小事務,她的活力、理想和熱情讓我佩服,她對政治的敏感度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還要感謝的是這次為本書寫推薦序的劉紀雯老師和成令方老師,劉老師是研究後現代、後殖民和女性主義非常優秀的學者,讀她的序就可以看見她的嚴謹和功力;而令方關注婦運、反戰等社會運動,她待人的熱情和演講的魅力,是我二十幾歲時的偶像,在外台會的合作過程中又與她相遇,對我來講,真是姊妹情緣完不了。兩位都是非常優秀、用功的女性主義學者,劉老師專長文學,令方研究歷史,而文學和歷史正是這本書的兩個面向。
回想我童少和青春時的生命中,我的恩師與好同學們,她/他們帶領我認識了外省族群的文化,讓我這個三合院長大的山村小孩有了不同的體驗和視野,對她/他們的記憶和感情是我在編輯這本書時,內心湧動不休的,但願她/他們也有機會看到《遇合》,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的自傳衝動似乎也被撩起,回憶常襲心頭,或許「遇合」也可以不那麼關乎政治,而是個人生命和情感上的緣會與離合吧。
成就織錦的手 / 鄭美里(本書主編)
(節錄)
「遇合」這兩個字浮現在我腦海時,是在我接下外台會委託主編「蒲公英寫作班」這本書的企劃階段,當時我想的是「時代的際遇、族群的融合」,前者是因為在寫作班的課堂上,我們以國府遷台的歷史時空為基本的理解框架,針對不同的議題(從故鄉、遷移、童玩與童謠、食物、跨族群經驗、難忘的物件、照片與生命階段……)訴說、分享時,身為帶領者的我往往被姊妹們的故事吸引、撼動,沉醉在一種獨特的時代感裡,為生命處在戰亂過程中的際遇、巧合,心情起伏跌宕;另一方面,這個書名當然也是為了...
目錄
推薦序
說故事給歲月聽 成令方
歷史記憶的癒合與遇合 范雲
輯一「章回人生」
書寫離亂時代裡有如章回小說般的悲歡離合人生
逃難的新娘/上學與小腳之間/緣起烽火蔓延時/我的人生/非關探親/烽火中的跨國之愛/杯中淚/愛比受更快樂
輯二「微物記憶」
以物寓情,召喚家族記憶
父親的通訊錄/三代情/一束花白的頭髮/指環裡的祖孫情/寶瓶與洋火/大拉翅/童洋裝/銅盆 /袁大頭及五仟元
輯三「時空迴紋」
穿越、迴繞時空,是聚焦特定空間或對某個生命階段的憶寫
我的故鄉/踢毽子/石鼓/酢漿草/劃過台北夜空的彗星──回憶《歐洲雜誌》/大門口和煤球廠?/阿婆仔ㄟ柑仔店/跳舞時光/水交社的麵/驚恐的一夜/一張家庭照/我的純真年代/大姊與我
輯四「交融疊影」
跨越族群/國族/種族疆界,演示邊界激盪的精彩火花
山與海的交會/不同調合唱曲/破冰/新年禮物/挑女婿/相見歡/像我這樣一個女子/大鵬灣與吳大哥/南國小院 /東西連理/相逢何必曾相識/阿溜與大聲公/桂林來的阿姨
附 錄 拼貼時空.記憶歷史
編後記 成就織錦的手 --鄭美里
跋 尋找家國歷史夾縫中失落的女性聲音 --范雲
作者簡介
推薦序
說故事給歲月聽 成令方
歷史記憶的癒合與遇合 范雲
輯一「章回人生」
書寫離亂時代裡有如章回小說般的悲歡離合人生
逃難的新娘/上學與小腳之間/緣起烽火蔓延時/我的人生/非關探親/烽火中的跨國之愛/杯中淚/愛比受更快樂
輯二「微物記憶」
以物寓情,召喚家族記憶
父親的通訊錄/三代情/一束花白的頭髮/指環裡的祖孫情/寶瓶與洋火/大拉翅/童洋裝/銅盆 /袁大頭及五仟元
輯三「時空迴紋」
穿越、迴繞時空,是聚焦特定空間或對某個生命階段的憶寫
我的故鄉/踢毽子/石鼓/酢漿草/劃過台北...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9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