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佛門中的男性沙文主義,這是一項何等堅苦的心靈工程與社會運動!
需要何等的公信力、堅忍力、慈悲力、智慧力、行動力與學術功力!
可驚可喜的是,作者竟然都具備了。
他以清新的思維,綿密的說理,堅毅的行動,
與大愛道質疑尼眾處境的「千載沉吟」,遙相呼應,並且「告別傳統」,
引領著風起雲湧的時代思潮,
掀開了佛教史上嶄新的一頁:宣告廢除八敬法。
本書是新世紀佛門女性運動的實錄,
有歷史回顧,有時況報導,有綿密學理,有滔滔雄辯。
悲憫人性軟弱,關心佛門前途的讀者,
必將感悟到本書所帶來的無比震撼與無限省思!"
作者簡介:
"昭慧法師•1958年生於緬甸仰光,祖籍廣東梅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
•現任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台灣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該系主任與社會科學院院長
•創立關懷生命協會,推動動物福利
•創辦佛教弘誓學院,推動佛法教育
•至2022年6月,已出版專書32冊,期刊論文近80篇
•2007年起,榮任國際入世佛教協會INEB精神導師
•2007年,獲頒「中國文藝獎章」,獎項是「文化論述獎」
•2021年,榮獲有「宗教諾貝爾」盛譽之日本庭野和平獎(Niwano Peace Prize)"
章節試閱
"佛教與女性
——解構佛門男性沙文主義
一、前言
首先,筆者願意簡單地把自己這幾年來在佛教中「解構男性沙文主義」的背景——「台灣比丘尼經驗」——說出來與讀者分享。
台灣比丘尼無論是在質與量或哪一方面的總體表現,都算得上是古今中外佛教界的「異數」。論其質,有大量充滿理想抱負的女性傑出知識份子加入僧團,使得華人社會一向將出家看成是「失意者的歸宿」之刻板印象,不得不為之改寫;論其量,則比丘尼與比丘的比例大約是三比一(此從歷年戒場受具足戒之男女眾人數比例可知),於是在道場維持與運作方面,她們理所當然承擔了比比丘僧更為沉重的責任。
台灣比丘尼的活躍與成就是多方面的。為了體現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她們在各個領域,以不同的方式,展開弘法利生的事業。她們以其溫和而令人如沐春風的女性特質,產生極大的親和力與號召力。更由於她們耐煩、耐苦而謙遜的美德,所以具備綿密的持久力與團隊精神,於是比丘尼成了不折不扣的「女強人」,舉凡建築寺院、教化信眾、學術、文化、教育、公益慈善、社會運動,這些領域的事業成就,令社會刮目相看。
很幸運的,台灣的男性無論在家是多麼典型的「沙豬」,但從不敢用對待太太或女朋友的大男人心態對待比丘尼。是否因為比丘尼「剃髮染衣」的形象,迥異於他們的太太或女朋友,迫使他們不得不改變對女性的思考與行為慣性呢?
比丘尼實力不容小覷!在台灣,越是有大開大闔之「大師」氣象的比丘,越早覺悟此點,而能順勢善為結合女性力量,締造偉大的弘化事業;越是小鼻子小眼睛,樂得關起山門做皇帝的比丘,越慢覺察此一事實,他們在失落感作祟的心情中,往往發表一些壓抑比丘尼的反智言論,企圖對比丘尼施展「讓她們臣服於比丘」的奴性教育。後者使得筆者不得不展開言論的反擊,並把握許多講學或寫作的機會,利用學理分析或文獻解讀的方式,在佛教界公開地「解構男性沙文主義」,俾喚起比丘尼的女性自覺。
這樣的努力,讓大比丘主義的公開言論稍戢。當然,檯面下見不得人的動作是不會休止的,因此筆者曾接獲罵辱式匿名信函,也確知許多對筆者中傷的言論流傳於口耳之間。而這不但嚇阻不了筆者,反而讓筆者更證實了一點:不遵守戒律的誠實精神與平等信念而濫造口業的人,其所以提倡所謂「八敬法」這種男女不平等條約,絕對不會是因為尊重戒律,而是為了內心裡那股「我慢」流露出來的變相階級意識。筆者被他們激起了鬥志,成為佛門中的女性主義者,徹底質疑「八敬法」或任何歧視女性的典籍內容,認為這些都違背佛法更高的正義,而只把它們放在歷史的脈絡或是男性修道心理分析的角度,來加以解讀。如果這也算是筆者在佛門中的「成就」之一,那還真是拜了這些大男人主義比丘相激之賜!
本文可以說是近年來筆者關懷佛教的女性議題之總回顧,寫這樣的題目,不祇要以佛教倫理學的思考脈絡為主軸,還要有佛教典籍之結集、流傳的文獻學與史學知識,另外,因為牽涉到出家戒法,所以也要具備律學原理的學術訓練。最重要的一點是:作為一個研究佛教學術的比丘尼,不但實地履行戒律的生活,也親身領受到父權思想對修道女性(乃至於男性)的傷害,入於其中,還要超乎其外,熱腸而冷眼地剖析問題的根源、發展,並作學理或法理的抉擇,這是融合生命經驗的所學所思,比身處「他者」地位的,人類學式的田野調查,以及常不免隔靴騷癢的純理論研究,自然更形鮮活。所以本文之中,會揉合哲學、史學的研究方法,並提供一些近兩年來個人親歷的經驗,與讀者分享筆者在「佛教與女性」議題上,從學理、現象到生活的小小心得。希望這樣有助於吾人釐清:什麼樣的女性觀才符合佛法的本質?什麼樣的女性觀,只是個人或集體所呈現的「無明」與「我慢」?
二、從「緣起無我」到「眾生平等」
佛教流傳於世界,迄今已有兩千六百年,傳到中國也已兩千年。它以「緣起」的基本原理導出「眾生平等」的生命論:所有眾生都是因緣和合下的產物,因緣和合而存在的眾生,其任何(尊卑優劣的)差異都非本質上的差異,而是條件制約下的差異。當因緣條件改變時,差異也就隨之而變(是謂「諸行無常」),沒有任何恆常不變、獨立自主而真實不虛的本質存在(是謂「諸法無我」),所以眾生在因緣法則的本質上,都是平等的。
在這個前提下,佛法當然也強調人類的平等,而且在佛陀時代,就與頑強的階級意識,產生了思想上與制度上的溫和對抗。原來,人類由於社會中分工合作的需要,形成職業的分化,而產生不同的職業層,由是出現尊卑貴賤的階級意識;由於種族的盛衰,而形成牢固的種族主義,甚且經過征戰殺伐,在權力的操作下,形成劣勢民族被征服者奴役的奴隸制度。像古印度的「首陀羅」(梵ZUdra) ,十八、九世紀北美洲的黑奴,都是揉合階級意識與種族主義的顯例。
初期的宗教,往往與種族相結合,而形成氏族的宗教。隨著種族盛衰,弱勢者的宗教被排斥,宗教就成為勝利者的特權。如印度的四姓階級制度結合婆羅門教,認定只有婆羅門(梵 brAhmaNa )、剎帝利(梵kSatriya )、吠舍(梵vaiZya )有權作宗教的習學,首陀羅就沒有依宗教而得再生的權利 。
佛法認為:「無有種種勝如差別。」 婆羅門假託神權的四姓說,「猶如有人,強與他肉,而作是說:士夫可食,當與我直!」 佛既宣稱「四姓平等」,即根本否定任何一種階級或種族的歧視,這種思想,當然也會表現在佛陀所創立的僧團之中,於是四姓出家學道,無復本姓,但名沙門 。
這種「眾生平等」的基調,一直與世間的任何一種階級意識(包括男性優越意識)呈現著內在的緊張關係。於是,在鄙薄女性的古印度,佛陀強調男女同為道器,同一解脫,而且在輕視女性的巨大文化壓力下,審慎而技巧地減低男性僧侶與社會各界的反對聲浪,而幫助女性成立了僧團(saMgha)。在人類沙文主義的每一個世代與每一個角落,它以「護生」為佛弟子倫理行為的準則,消極方面,強調「不殺生」的基本規範;積極方面,發展出「重視素食」的大乘佛教文化。好在它的「護生」前提,使得它嚴守「非暴力」原則,不至於因「眾生平等」的理念而產生與任何一種階級意識對抗的流血革命,但在任何時代與社會,那些體念佛法精義的僧尼與居士,從不放棄任何與「護生」有關的溫和勸說與實踐。
三、從「無明我慢」到「階級意識」
從佛法作深層剖析,可以這樣說:任何一種階級意識,不論是種族優越論、身份(地位、職業)優越論、男性優越論還是人類優越論,都是「無明」——不能明暸「緣起無我」——的愚癡相,也都是「我慢」——高舉自我或己群的重要性而相對忽略他人或他群——的變相產物。然而要改變不平等、不正義的階級意識,不祇得要面對早已為無明、我慢所滲透而成型的社會制度與社會集體意識,甚至要更深層地面對每一個人隱微牢軔的無明與我慢。
一位長期贊助筆者「提倡動物權」社運事業的企業界朋友,以他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幽默而諷刺地說了一句自我調侃的「至理名言」:「打倒特權!如果不能打倒,就趕緊加入特權的行列!」不幸的還不止於此,每一個世代,靠「打倒特權」起家的革命戰將,到頭來都只是替代了原來的特權,而成了威風八面的「新特權」!於是我們會發現:階級意識的捍衛者,不祇來自文化教育與社會制度,甚至也來自每一顆無明、我慢的心靈,號稱「佛教徒」的心靈,也沒有全然免疫的可能。
也正因為如此,在「無明我慢」作祟而又「近親相嫉」的人性微妙心理作祟下,「男女平等」這個在佛法的「眾生平等」前提下再簡單不過的邏輯,在現實環境中,卻受到一連串嚴酷的考驗,而且是自佛陀時代以迄於今;在歷代典籍論述中,殘留下了鮮明而不合邏輯,但又影響深遠的「男性沙文主義」遺痕。這正證明了筆者前述的觀察:階級意識的捍衛者,不祇來自文化教育與社會制度,甚至也來自每一顆無明、我慢的心靈,號稱「佛教徒」的心靈,也沒有全然免疫的可能。
以下筆者擬以佛教中比丘尼僧團成立的經過與「八敬法」(aTTa GarudharmA)為中心,討論其歷史背景,以及其所產生之佛教女性地位問題,並將場景拉到今日,檢視南傳與藏傳佛教女性的處境。
四、古印度的女性地位
古印度可考的歷史中,從夜柔吠陀時代(公元前一○○○︱五○○年)開始,女性地位就已是非常卑微的。《摩奴法典》說:「不名譽的根源是婦女。」印度教的經典中,有許多類似中國儒家「三從四德」觀念的封建禮教,女子以丈夫為「天神」,以「服侍丈夫」為最高的天職。童婚和沉重的嫁妝,使得許多婦女受盡夫家的折磨,甚至被燒致死。
死去丈夫的寡婦被視為不祥之人,必須剃除頭髮,不得戴首飾、穿花衣,被視為凶兆,無繼承權,不能再婚,終生只能操持勞苦的家務。不祇如此,還有最野蠻、殘忍的「亡夫殉葬」習俗,連寡婦的娘家親眷,都一齊鼓勵寡婦,於亡夫喪葬之日,躺在柴堆烈燄之中,成為活生生的獻祭品。此一陋俗,遲至近世,在北印度農村之中,仍未能完全戒絕,Abbe J.A. Dubois於其《印度宗教與民俗》一書中,還詳細記述一七九四年,他在坦焦爾地區一個叫做普杜帕塔的村子裡,親眼目睹一位寡婦從決心殉葬到被活活燒死的整個過程 ,讀來令人髮指。
凡此種種,使得古印度婦女身處劣勢,從而「不免知識低,感情重,組織力差」 ,這種後天不良的社會條件,再加先天上生理的弱勢,這使得重視「眾生平等」地位,並認為女性亦可證得解脫的佛陀,面對其姨母大愛道(又譯瞿曇彌,梵名MahA - prajApatI)所率領的宮廷女性所提出的出家要求,都不免沉吟再三,無法立即答應 。
五、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出家眾組成的僧伽(saMgha),男性僧團名「比丘僧」(bhikSu-saMgha),女性僧團名「比丘尼僧」(bhikSunI-saMgha)。比丘與比丘尼,是分別組合的,所以佛教有所謂的「二部僧」(ubhatosaGga)。學佛的在家男眾,名「優婆塞」(upAsaka),在家女眾名「優婆夷」(upAsikA)。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合為「四眾」。
原始佛教典籍,無論是南北傳那一部派所傳的經典或律典,都留下了比丘尼僧團成立經過的紀錄,但其間內容互有出入,給予後人深刻的省思。
依據《中阿含經》的記載,其時佛陀正於釋羇瘦的迦維羅衛尼拘類樹園結夏安居。瞿曇彌往詣佛所,先問女人是否可得阿羅漢果——女性可以修道證果,這就取得了女性在「出家」意義上的合理性。然而當瞿曇彌進一步問「女子是否可以出家」時,佛陀卻制止了她出家的念頭與行動。如是兩次要求,受到兩番拒絕。
瞿曇彌意志堅決,並不死心,聞說佛陀於釋羈瘦安居已竟,當攝衣持缽,遊行人間,於是與諸宮中婦女隨逐佛陀,展轉往至那摩提,又向佛陀提出第三次要求,而遭到第三度拒絕。
瞿曇彌旅途困頓,塵土坌身,疲憊之餘,立在精舍門外,悲泣不已。這時佛陀的侍者,富於仁慈心又「多聞第一」的阿難(Ananda)見到傷心的瞿曇彌,問明原委,生起了同情心,主動進來代女性求佛允准出家。他問的同樣是關鍵問題:「女人可否經修持而證得第四沙門果?既然可以,又有何理由不得出家?」
根據經典所述,面對這樣的問題,佛陀回答其拒絕理由是:「若使女人得於此正法律中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諸部律典依此甚至進而推斷:佛陀起先之所以拒絕大愛道等之出家要求,是因為「女性出家能令正法提早五百年滅亡。」
阿難仍不死心,又以「瞿曇彌大愛為世尊多所饒益……世尊母亡後,瞿曇彌大愛鞠養世尊」 為理由,試圖以親恩打動佛陀的心。佛陀不否認此點,但認為他也多有饒益於瞿曇彌,因為瞿曇彌由佛教導而得以歸依三寶,聽聞教法,奉持禁戒,成就布施而得智慧。緊接著,他就開始為女性出家制定八種後世所謂「敬法」的規約。八種敬法的內容後節再詳。此處先回顧以上這段記載,其中有許多破綻,值得推敲。
第一、 假如阿難的第一個理由——女性可以出家修道以成道器——還不足以構成「女性可以出家」的理由,原因似乎是:整個佛教的久住世間,比世上一半人口的證悟機會,還來得更為重要。這種推理是否合理?一目了然。
第二、 即使從台灣佛教近二十年來的事實加以檢驗,亦適足以推翻女性出家會「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的預言:台灣佛教,近二十年來陰盛陽衰(比丘尼與比丘呈現三比一之懸殊人數),佛教不但未見衰微,反而更形昌盛。比丘尼的總體表現不但「不讓鬚眉」,而且猶有過之。何以見得女性出家會「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而歷史上,又有哪個時代或哪個地區佛教的衰微,原因出在「女眾出家」?所以筆者以為:這段話應是佛滅之後,結集經典的比丘們,為了強化其「反對女性出家」的正當性,而代佛陀做出的宣告 。這種無法驗證的罪名,也使得後代的南傳與藏傳佛教,在阻止比丘尼僧團恢復建立時,顯得振振有詞!
第三、 依佛典結集史來看,初次結集即已由厭惡女性的頭陀上座大迦葉(MahA-kaZyapa)主導其事;爾後的歷次結集,又都在男性僧伽手裡完成。在一個極度歧視女性的社會裡,經典的結集權乃至解釋權都掌握在男性手裡,他們很難不受到文化的影響,將女性視為不潔、穢惡的象徵,修道的障礙。
第四、 佛陀並不認同阿難的第二個「親恩」的理由,因為他認為恩情的施與,在他與瞿曇彌之間都有之,不祇是單方的施與。更何況,法不能因人而立,難道可以依「親恩」之理由,而單獨允准瞿曇彌出家嗎?其他隨行女眾及往後想出家的女性於佛無「親恩」,又要以什麼理由讓她們出家呢?
第五、 然而緊接著,阿難並沒有提出第三個說服的理由,佛陀就開始為女性出家者制定規約了。這豈不是跳接得太快了嗎?所以筆者推斷:阿難的第一個理由,其實是佛陀允准女性出家的最大因素!作為一個緣起論的覺悟者,他當然在意緣起論所必然推演出的「平等」精義。一個允准社會上最鄙視的種姓(首陀羅)出家的聖者,不應以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犧牲女性出家證道的機會。
第六、 由於記載中的對話內容,欠缺佛陀教法上的合理性與一貫性,從是研判,筆者以為:當日佛陀並沒有正面答覆阿難,他之所以對於女性出家多所躊躇的理由。諸如「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乃至其他對女性跡近辱罵攻訐的理由,是比丘們的臆測之詞。
然而佛陀又為何要三度拒絕瞿曇彌的要求呢?筆者以為:佛陀的猶豫,應是來自現實困難的考量。首先,治安就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律典記載:曾有比丘眾行經曠野,遭遇盜賊,奪其衣物,使得他們不得不裸身行至村落,村民以衣物贈其蔽體。男性身強力壯,遇到劫賊,尚且不免於難,吾人試想:在當日全年以「行腳」為主,只有三月安居期間是定點居住的沙門生活方式之中,如果加入了女性僧侶,當比丘尼眾共行共住於森林曠野之中,有誰能保護她們,使其免於受到異性的侵犯?如果與比丘們同行,或許可免於前述疑慮,但異性修道人同行雜處,就算是心地純淨,卻又如何避免世間的譏嫌?即使是這一個現實問題,都很難獲得良好的解決之道。
與阿難同樣多聞、睿智而仁慈的印順導師,也是從這個現實考量的角度來研判問題的:
「在重男輕女的當時社會,女眾受到歧視。據律典說,女眾從乞求而來的經濟生活,比比丘眾艱苦得多。往來,住宿,教化,由於免受強暴等理由,問題也比男眾多。尤其是女眾的愛念(母愛等)重,感情勝於理智,心胸狹隘,體力弱,這些積習所成的一般情形,無可避免的會增加僧伽的困難。但是,釋尊終於答應了女眾出家。因為有問題,應該解決問題,而不是咒詛問題。在慈悲普濟的佛陀精神中,女眾終於出家,得到了修道解脫的平等機會。」
律典記載:阿難求佛允准女性出家,這筆帳,直到佛陀滅度了,都無法為厭惡女性的大迦葉(MahAkAZyapa)之所釋懷,大迦葉在歷史上第一次結集的大會中,曾就著此點,對阿難提出嚴厲而有失公道的訶責。當時阿難並不認為自己這麼做有所過失,但是為了僧伽的和合,不願在結集會上節外生枝,引起糾紛,於是向大眾表示懺悔 。由此可知:當日那些對男性沙文意識耳濡目染的保守上座,對於「女性出家」這回事,是何等的心懷介蒂,有何等反彈的心理!
當代佛學泰斗印順導師,從經典有關女性出家的記載中,以「道器的平等"
"佛教與女性
——解構佛門男性沙文主義
一、前言
首先,筆者願意簡單地把自己這幾年來在佛教中「解構男性沙文主義」的背景——「台灣比丘尼經驗」——說出來與讀者分享。
台灣比丘尼無論是在質與量或哪一方面的總體表現,都算得上是古今中外佛教界的「異數」。論其質,有大量充滿理想抱負的女性傑出知識份子加入僧團,使得華人社會一向將出家看成是「失意者的歸宿」之刻板印象,不得不為之改寫;論其量,則比丘尼與比丘的比例大約是三比一(此從歷年戒場受具足戒之男女眾人數比例可知),於是在道場維持與運作方面,她們理所當然承擔了...
作者序
"大愛道(瞿曇彌),是佛教史上富於革命意識的勇敢女性。
首先,她強烈要求佛陀:讓女性能與男性一般出家修道。仗阿難之懇請,佛陀排除了主客觀的困難,慈悲應准了比丘尼僧團的設立。只要想到大愛道能在極度輕藐女性的古印度社會,以女修道人的自由之身,顛覆了「女性必為男性財產」的意識,在印度宗教史上,突破了「沙門必為男性」的社會慣例,你都不能不對她刮目相看,肅然起敬!
其次,在男性擁有經典結集權與解釋權的情況下,女性被徹底「妖魔化」成了具足「八十四態」的怪物,被「扣帽子」成了「使得正法只能延續五百年」的罪魁禍首,並被套上了所謂「佛制八敬法」(佛門男尊女卑法)的緊箍,比丘藉此以合理化「將比丘尼予以壓制乃至消滅」的正當性。然而大愛道的革命言行,卻不得不被比丘們緊張而小心奕奕地予以回應,這些歷史的片段,縱算是無法為佛世比丘尼史作完整的拼圖,但吾人展讀經典,卻仍可嗅出一絲不尋常的「革命」氣息!
她最「前衛」的言論,莫過於向佛要求:廢除比丘尼必須禮敬比丘之法,而改為讓比丘僧尼依受戒年歲序次,年少比丘要對長老比丘尼「稽首作禮,恭敬承事」 :
「當知此諸比丘尼長老上尊為王者所識,久修梵行;彼諸比丘年少新學,晚後出家,入此正法、律,甫爾不久。願令此諸比丘為諸比丘尼隨其大小稽首作禮,恭敬承事。」
此一言論,必然強烈激起了比丘們的危機意識。我們只要想想:即使在當代,男女平權思想已經成為社會共識,而仁慈對待女眾的比丘印順導師與緬甸帕奧禪師,都仍然要為其善待女眾而受到比丘們的極大壓力,且不得不作適度的讓步,然則吾人實不難想見:當日大愛道如此「勁爆」的言論,是如何地讓佛陀備受來自比丘陣營的壓力。
即使比丘們在佛陀跟前隱忍不發,但是一到佛滅,就已忍不住拿出「清君側」的架勢,將佛陀的近身侍者阿難,當作trouble maker(麻煩製造者),將其促成女眾出家的美事,當作罪狀以數落之。他們大概只差沒有數落佛陀「把比丘尼寵壞了」吧!
有了這個歷史背景的認知,經典接著記載的所謂「佛陀言論」,就容易解讀多了。這與其說是佛陀之言,不如說是比丘們在備感「男性尊嚴受到挑戰」的情境下,戰戰兢兢地回應著來自大愛道的挑戰:
「止!止!阿難。守護此言,慎莫說是。阿難!若使汝知如我知者,不應說一句,況復如是說。」
這充份顯示比丘們面對大愛道「前衛」言論的手足無措。此事豈會連說都說不得?這與佛陀除了「十四無記」以外,一向「有問必答」的風格,極不吻合。準此,吾人實可「合理懷疑」此非佛說。
「若女人不得於此正法、律中,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正法當住千年;今失五百歲,餘有五百年。」
這就更妙了。女性出家當真使得正法只能住世五百年嗎?如今正法豈不還正在世間流傳嗎?預言未免太不靈光了吧!這麼離譜的預言,會出自具足一切智的佛陀之口嗎?當然不會!
有持律者看到預言「破功」,連忙添此一說:「女性出家雖使正法只能住世五百年,但只要出家後能嚴持淨戒,將使正法住世一千年。」這也不對!正法如今住世已足足兩千六百年啦!總之,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再怎麼自圓其說都來不及了!
看官可能無法想像:比丘尼出家,何以會與「正法久不久住」扯上關係?告訴大家:這叫作「扣帽子」。原來律載,佛陀制戒,是為了「令正法久住」,於是厭惡女性的比丘們,為了推翻女性出家的正當性,只好為她們扣了一頂「害得正法不能久住」的帽子,好讓她們充滿罪惡感,抬不起頭來。如此,假以時日,比丘們可以透過「二部僧受戒」的程序法,技術性地斬斷女眾的出家之路。而且當他們剷除僧團中的女眾勢力時,不僅沒有「違背佛陀遺教」的罪惡感,反而有了「替天行道」、「剷除『令正法久住』之路障」的道德感。
「阿難!當知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作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及轉輪王、天帝釋、魔王、大梵天者,終無是處。當知男子得行五事:若男子作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及轉輪王、天帝釋、魔王、大梵天者,必有是處」
這段話也耐人尋味:且不說女性是否亦能成佛,最起碼,女性連阿羅漢都可以成就了,豈竟不能成就那境界遠低於阿羅漢的天王、魔王?還有,唐朝武則天、英國女王的存在,不已證明:女性是可以成為「轉輪王」的嗎?這是不是也意味著:「女人五不能」之說,只是一樁違反常識經驗的笑話嗎?佛陀倘會說出這麼違背事實的話,就不名為「正遍知」囉!
保守而充滿階級意識的比丘們藉佛陀之口說心中之話,似乎很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本事!然而革命女將大愛道,就這樣以一個四平八穩的「平等」訴求,遺留下了歷史上的一把照妖鏡,讓我們得以透過上述三段的經文解讀,讓「玩聖言量遊戲」的招數破功。
大愛道的貢獻不祇於此。她在耳聞六群比丘們不三不四的言論後,一狀告到佛陀那裡,佛陀不但沒有數落她「不得說比丘過」,反而把六群比丘叫來問明狀況,然後責罵了他們一頓。妙哉!這豈不也證明了「八敬法」的來源可疑?佛陀倘曾要求「比丘尼不得說比丘過」,那麼,當天挨罵的就不會是六群比丘,而是大愛道比丘尼了。
這樣一位世界宗教史上女眾修道的先驅,充滿著革命氣息,顛覆著傳統「男尊女卑」的價值觀,實為我尼眾姊妹的好榜樣。然而她「革命尚未成功」,反而累及阿難,讓他承受了大迦葉的秋後算帳。
兩千六百年之後,吾人回顧歷史,衡量現況,實應奮起直追,不讓賢於先輩,重新將大愛道的訴求,大聲地「講清楚,說明白」!
筆者研律多年,以綿密的推論證明:「必須廢除佛門的男女不平等條約——八敬法。」這不但是為了忠實呈現佛陀的平等精神,而且也可以與革命女將大愛道之千載沉吟,遙相呼應!
簡要回顧歷史之後,且讓我們來衡量一下現況!太多現實的例子足以證明:來源可疑,而又自相矛盾的「八敬法」,業已扭曲了佛門健康的兩性關係,它讓許多比丘尼自覺「矮了比丘一截」,而萌生了極大的自卑感。據說,台灣中部還有一位老比丘尼因自歎「女身障重」而自焚以亡。也有某比丘尼本來很有才幹,善說法要,自聞某比丘「女身障重」之謬論後,整個人都意志消沉了,再也不願說法度眾。
比丘會是「八敬法」下的贏家嗎?不然,「八敬法」讓許多比丘沉淪在「法定的優越感」中,無法長進。他們既放不下身段以向卓越比丘尼(或沙彌尼)學法,更無法以正常的長幼倫理來面對長老尼,自卑與自大交綜,嫉妒與驕慢滋長。可憐啊!這樣的比丘還能有出息嗎?難怪在當今台灣社會,比丘尼的成就及其社會支持度、信賴度,遠遠超過了比丘!
顯而易見地,「八敬法」讓出家二眾都成了修道上的「輸家」。
看官或許會問:女眾禮敬比丘,這是謙卑自抑,正好調伏慢心,於修道上怎會是「輸家」呢?但請問:如此一來,讓比丘自以為高人一等,無形中增長了慢心,這豈不是為了讓女眾「調伏慢心」,而把比丘置於「成為修道輸家」的險境中了嗎?比丘豈不成了「讓女眾修道成功」的工具了?比丘豈不揮了一記「讓女眾上壘」的犧牲打?以比丘的犧牲換來比丘尼的成功,我們於心何忍?
而且要知道:「八敬法」給女眾帶來的,是自卑而不是謙卑。自卑與謙卑,乍看近似,其實南轅北轍。何以云然?原來自卑恆來自「人我之比較」。「人比人,氣死人」,不管爬得再高,只要往上一看,還有人比自己更高,自卑之感就油然而生。意欲把別人壓低,把自己抬高,心未順遂,則自卑自歎,倘有順遂,亦自然會自大自誇。所以,自卑與自大恆是孿生兄弟。
由於很介意自己「被別人比下去了」,所以倘遇到比自己更處弱勢的人,他會因補償心理作祟,而擺出「媳婦熬成婆」的晚娘面孔。魯訊筆下的阿Q,極受輕藐,但也翻身欺負比他更弱小的人(比丘尼),即是「自卑」人格之顯例。此所以諺云:「閻王易見,小鬼難纏。」
總之,自卑使得心理恆常處在「匱乏狀態」,「坐這山望那山高」,如何不生起懊惱妒恨之情?所以自卑的人是極端不快樂的。
相反的,謙卑不出自「人我之比較」,而來自「緣起」之正見正思維。善觀緣起之人,凡有成就,感念的儘是他人或其他助緣的功德,哪會有自大之心?自然會打自內心謙遜地善待他人(無論是比他強還是比他弱的人),而不會生起較競之心,汲汲於「把別人壓下去」,或因「被別人比下去了」而深為苦惱。這樣,他永遠不會處在患得患失的憂惱狀態,反而因內心承載滿滿的眾生恩惠,而湧生幸福與富足的感覺。
筆者可以肯定:「八敬法」固然給男眾帶來了「自大與自卑交綜」的苦惱,使其成為「修道上的輸家」,也讓女眾深陷在「自大與自卑交綜」的情緒中,無法領略「謙卑」的法喜。筆者看多了許多自命「嚴持八敬法」的比丘尼,面對比丘固然恭謹有加,可是翻身面對「小眾」(沙彌尼與學法女),可就是「晚娘臉孔」了!不祇此也,竟有比丘尼在恭謹對待比丘的同時,連長老尼也不擺在眼裡的呢!看到這些比丘尼「大小眼」的表現,就足以質疑:「八敬法」究竟能帶給尼眾什麼「謙卑」的修道養份?
面對迷信「八敬法」的同道們(無論是比丘還是比丘尼),筆者固然嚴詞叱責其言行之謬,但內心深處還是「恨鐵不成鋼」的悲憫成份居多。希望同樣具足悲憫情懷的尼眾姊妹們,能以「現代大愛道」自期,掀起一場「爭取男女平權」的二次革命,好讓比丘們不再成為「促使女眾折伏慢心」的一件工具,好讓比丘與比丘尼們都能在自尊自信中,流露出真正的謙卑。
很欣慰的是:這些年來,筆者的言論,除了承受三兩封不敢具名的黑函攻擊之外,竟然受到各方的熱烈迴響,包括教內、教外,長老、長老尼,比丘、比丘尼,都有人痛快叫好!
戒兄會定法師,素富有「與弱勢站在一起」的仁慈心與正義感,痛感近時保守勢力大反撲,意圖重施「壓抑比丘尼」之故技,而且業已讓海峽兩岸(特別是中國大陸)之比丘尼姊妹,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爰將筆者批駁佛門男性沙文主義、倡議「廢除八敬法」之相關論著,輯為一冊,意欲廣為發行於海峽兩岸。站在「悲憫佛門兩性」的立場,筆者深深感恩,至誠頂禮!盼我尼眾姊妹,在閱讀本書之後,不負會定法師之厚望,掀起一場「現代大愛道」的二次革命,俾佛門兩性皆能獲致心靈之解放,邁向圓滿的正覺之路!
是為序。
※佛元二五三五年三月二日凌晨 釋昭慧于弘誓學苑
"
"大愛道(瞿曇彌),是佛教史上富於革命意識的勇敢女性。
首先,她強烈要求佛陀:讓女性能與男性一般出家修道。仗阿難之懇請,佛陀排除了主客觀的困難,慈悲應准了比丘尼僧團的設立。只要想到大愛道能在極度輕藐女性的古印度社會,以女修道人的自由之身,顛覆了「女性必為男性財產」的意識,在印度宗教史上,突破了「沙門必為男性」的社會慣例,你都不能不對她刮目相看,肅然起敬!
其次,在男性擁有經典結集權與解釋權的情況下,女性被徹底「妖魔化」成了具足「八十四態」的怪物,被「扣帽子」成了「使得正法只能延續五百年」的罪魁禍首...
目錄
"9 初版自序 釋昭慧
【上編】千載沉吟——在思想層次:解構佛門男性沙文主義
3 【上編總論】佛教與女性
││解構佛門男性沙文主義 / 釋昭慧
57 論出家二眾之倫理
││評懺尼〈八敬法的認識與實踐〉(上篇)/ 釋昭慧
67 「奴性教育」可以休矣! / 釋昭慧
75 貶女眾違佛了義 / 釋昭慧
79 二眾倫理之解構 / 釋昭慧
93 台灣比丘尼僧團 / 釋昭慧
97 女眾障緣較重嗎? / 釋昭慧
113 佛門變態男性的Play Boy / 釋昭慧
119 現代大愛道的「男人八十四態」/ 釋昭慧
125 對昭慧法師演講的淺見
——林端教授來函 / 林端‧ 蔡博方
129 與林端教授研討「八敬法」問題 / 釋昭慧
139 掙脫緊箍
——來自印順導師戒律思想的啟蒙 / 釋昭慧
【下編】告別傳統——在行動層次:建構佛門兩性平等空間
151 【下編總論】人間佛教行者的「現身說法」
——從提倡動物權到提倡佛門女權 / 釋昭慧
169 達賴喇嘛加油!
——談「新世紀的道德觀」,何妨向台灣佛教取經 / 釋昭慧
175 當代大愛道的二次革命——廢除「八敬法」宣言 / 釋昭慧
183 親自參與了歷史性的盛會——印順導師九六嵩壽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研討會新聞稿 / 研討會新聞組
187 廢除八敬法:新聞、訪談與研討會精彩對話 / 研討會新聞組
207 八敬法顯非佛說 / 釋昭慧
213 黃鼠狼與嫩雞 / 釋昭慧
217 「國王的新衣」——八敬法 / 釋昭慧
221 又見佛門新咒語!——回應「八敬法是佛制」論 / 釋昭慧
229 附錄一:江燦騰教授讀後來函 / 江燦騰
230 附錄二:中國佛教會函與印順導師回函
233 附錄三:中國佛教會九十年度第一次長老委員會議記錄
238 附錄四:請示當事人的真正想法 / 江燦騰
241 附錄五:閃爍如星辰的法情光輝——八敬法的火花 / 潘
252 附錄六:告別傳統——迎接佛教兩性平權的新世紀 / 江燦騰
256 附錄七:期待中佛會出現比丘尼理事長 / 忘 言
261 附錄八:中佛會人事大革新
——首次由比丘尼出任秘書長 / 佛教世界
262 附錄九:北佛會擴大教務參與,擬修理事長性別限制 / 佛教世界
【附錄】 三月餘音
265 八敬法攪亂一池春水? / 佛音時報社論
269 教外人看八敬法之存廢 / 佛音時報社
273 駁張光雄居士之兩性和諧論 / 釋性廣
279 八敬法事件讀後感 / 釋竹慧
283 一個佛門男性的深切反思
││昭慧法師著《千載沉吟》讀後有感 / 簡志華
289 見證佛門女性的堅忍與貢獻 / 林蓉芝
295 見證比丘尼師父的委屈
——佛門中的「一國兩制」 / 李德昇
301 施媽觀點:眾生平等 / 施寄青
305 達賴喇嘛與台灣的比丘尼制度 / 蘇正國
309 不合時宜的八敬法應早日廢除 / 郭正典
313 撕揭八敬法及其引發之相關問題 / 邱敏捷
325 比丘尼僧的獨立宣言
——也談「八敬法」之廢除 / 釋傳道
341 跋:致比丘尼姊妹的一封信"
"9 初版自序 釋昭慧
【上編】千載沉吟——在思想層次:解構佛門男性沙文主義
3 【上編總論】佛教與女性
││解構佛門男性沙文主義 / 釋昭慧
57 論出家二眾之倫理
││評懺尼〈八敬法的認識與實踐〉(上篇)/ 釋昭慧
67 「奴性教育」可以休矣! / 釋昭慧
75 貶女眾違佛了義 / 釋昭慧
79 二眾倫理之解構 / 釋昭慧
93 台灣比丘尼僧團 / 釋昭慧
97 女眾障緣較重嗎? / 釋昭慧
113 佛門變態男性的Play Boy / 釋昭慧
119 現代大愛道的「男人八十...
商品資料
出版社:法界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04-01ISBN/ISSN:978957855027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精裝頁數:37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