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辛棄疾是宋朝著名的詞人,吟過他的「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甚至朗誦過他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卻不知道除卻文人身分,他其實更是不遜於岳飛的愛國志士……
曾經「金戈鐵馬」,縱橫沙場,少年壯志凌雲;
無奈「醉裡挑燈」,北伐夢碎,終成詞中將軍。
靖康之變後,宋金割據,南北對峙,辛棄疾正好出生於金政權統治下的北方。
脫去少年青澀,他投身於嚴酷的戰火中,加入起義抗金大軍,單槍匹馬斬殺叛徒異端,甚至飛騎衝入敵營,擒拿叛賊後歸奔南宋。南歸後,雖位卑,卻未敢忘國憂,多次進獻抗金的奇謀妙計,無奈南宋君臣昏聵,他的一片忠誠、滿腔熱血,只能化做一縷哀切的笛音,飄蕩在長江邊上的吊古者心頭……
然而,在現實中沙場失意的辛棄疾,卻蜚聲文壇,博得「詞壇飛將軍」的美譽。
作者簡介:
文學博士,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是唐宋詩詞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已出版學術專著《姜夔與南宋文化》、《學者聞一多》(合著),主編《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近年來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等國家級權威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所擔任的本科與研究生的教學課程,一直以來廣受歡迎。
章節試閱
序章 忠義第一人
南宋咸淳(一二六五至一二七四)年間,金國已滅亡三十多年,但腐朽的南宋統治者不但無力北上收復中原,反而在北方新崛起的蒙古民族的進逼下,面臨著亡國之禍。
國勢風雨飄搖,呼喚著忠臣良將,可是到哪裡去尋找這樣的人物呢?南宋都城臨安,雖然依舊是「車如流水馬如龍」(李煜《望江南》),說不盡的繁華熱鬧,但多的是爭權奪利、醉生夢死的達官貴人,少的是精忠大義、力挽狂瀾的英偉奇才。
尋尋覓覓之中,終於有人想起了冷冷清清處的他,想起了他的遠大志向:「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想起了他的英雄熱血:「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也想起了他的奇謀遠慮和報國無路的悲憤:「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於是,在江西鉛山縣陽原山中的一塊墓碑前,就多了一些從遠方來祭拜憑弔的人。
這天,有個叫謝枋得的人來到這裡,因天色已晚,他就在墓地附近的一座寺廟裡住下了。不料,從黃昏時分開始,他就聽到從墓地邊的祠堂裡傳來陣陣急促的呼喊。聲音很大,越接近他的臥室越悲傷哀痛,好像是有人在抗議自己的不公平遭遇似的。這種呼喊聲一直持續到了半夜都不停止,寺廟裡幾十個人都被驚動了,以為是什麼神在顯靈。
謝枋得被攪得根本無法入睡。他回憶起這位人物的生平,聯想到當前的現實,不由得想,難道是這個人在向我訴說他的冤屈,要託我為他申冤嗎?於是,他披衣起床,點起蠟燭,為這位人物寫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
他稱讚這個人說,你有「英雄之才,忠義之心,剛大之氣」,對南宋忠心耿耿,是宋王室南渡以來「忠義第一人」,不在岳飛等人之下,但是生的時候沒能夠實現自己恢復中原的志向,死了以後又沒人能理解你的心意,反而不斷地遭受懷疑,不斷被人潑髒水,這實在是天地間的一大冤枉。
他說,以你的遠大志向和經綸天下的才華,如果在宋朝開國之初,做個宰相也輕而易舉,但是南歸四十多年,到老只不過是侍從官、地方長吏這樣的職務。你死之後,中原神州的忠義之士完全失去了希望,報仇雪恥的大計完全落空,我們的國勢連東晉也遠遠不如,這實在是那些只顧個人私利的當權者的責任啊!
他還承諾說,如果我見到皇帝,一定披肝瀝膽替你洗雪冤情,還你應該得到的待遇。而且還要將你的言行記入史冊,讓千秋萬代的人們都瞭解你,以你為忠臣義士的榜樣。
說也奇怪,這篇文章一寫完,那種呼喊的聲音馬上就消失了,謝枋得總算睡了個安穩覺。後來,謝枋得也真的實踐自己的諾言,在皇帝面前為這個人辯護,替他爭取了應得的榮譽。
上面這個帶有神祕色彩的事件,記錄在《宋史》裡面,那個為謝枋得所祭拜、所讚揚的人,他的名字,叫做辛棄疾。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辛棄疾是宋朝著名的詞人,唱過他的「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吟過他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朗誦過他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感歎過他的「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但是從上面這個故事來看,如果我們僅僅把他當做一個詞人,那麼謝枋得口中這位南渡以來「忠義第一人」的英靈未必能夠安息。
事實上,辛棄疾的一生非常複雜,有著種種的傳奇故事,爭議不斷,疑雲重重……
第一章 少年志士
北宋靖康元年,即一一二六年,金宋之間的一場戰爭,使「靖康」二字從此成為漢民族一個恥辱的印記。金軍的「斬首行動」獲得成功,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一一二七年在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即位後倉皇南逃,最後在臨安(今杭州)暫時安頓下來,建立南宋,而北方中原的大片土地,則成了金兵的跑馬場。中國歷史上,再次出現了由漢族和少數民族各據南北半壁江山的局面。
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代氛圍中,辛棄疾於高宗紹興十年(一一四○)五月十一日出生在濟南府曆城縣(今濟南市曆城區)一個叫四風閘的地方,一段複雜而傳奇的人生也由此揭開了序幕……
一
一一五三年年底,在山東境內,一群讀書人正風塵僕僕地趕往金國的都城燕京(今北京),準備參加第二年元月舉行的科舉考試。在這群人中,有一個少年,相貌還有幾分稚嫩,雙目卻神采煥發,話語不多,顯示出一種與年齡不相稱的老成。同行的人看這位少年的眼光,多多少少有一些異樣。首先當然是因為他的年齡,才十四歲就已經通過鄉試,取得赴京參加禮部試的資格,這份才華確實少有。其次,就是這位少年的家世。據說,少年是山東某州「一把手」的孫子,在當地也算得上是「高幹子弟」了,按規定是可以靠著爺爺的關係輕輕鬆鬆進入仕途,但他卻偏偏選擇了科舉這條道路。千軍萬馬去過獨木橋,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這個少年,當然就是我們要說的辛棄疾了。這次赴京趕考是辛棄疾第一次離開祖父辛贊出遠門。面對別人異樣的目光,辛棄疾並不在意。事實上,對於這次是否能夠考中,他也並不是很上心。因為他此行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祖父辛贊另外還交給了他一個任務——當間諜,仔細觀察一路的山川形勢,搜集金國核心地區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情報。
那麼,辛贊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為什麼會把當間諜的任務安排給自己十四歲的孫子?他搜集情報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辛贊當時確實是山東某州的知州,不過他這個官卻做得有點心不甘情不願。為什麼呢?我們來看辛棄疾後來遞交給南宋皇帝的一個奏章中的說法:
臣之家世,受廛濟南,代膺閫寄,荷國厚恩。大父臣贊以族眾拙於脫身,被汙虜官,留京師,曆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進美芹十論劄子》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的家族居住在濟南,代代都做著宋朝的地方官,蒙受了國家深厚的恩德。我的祖父辛贊因為家族裡人口太多,沒辦法脫身,所以被迫做了金國的官,駐留過京師(此指開封),去過宿州、亳州、沂州、海州等地,但這實在不是他所希望的。
這裡有個背景需要交代一下。山東本來是宋朝的領土,在「靖康之亂」中,趙構跑到了南方,但北方的山東等地還沒有被金兵占領,需要派人去打理。於是,就有人向趙構推薦一個叫劉豫的人去做濟南知府。這劉豫早已被金兵嚇破了膽,連滾帶爬逃到南方,哪裡願意就這樣又回到北方去?他向宰相說,領導啊,山東那地方到處都是盜賊,拜託你在江南隨便哪地方給我安排個位置吧,千萬別讓我去當那個濟南知府。宰相不幹,說國家大事,哪能挑肥揀瘦的,你就服從安排吧。
劉豫碰了釘子,懷著一肚子氣到了濟南。不久,金兵便攻來了。當時濟南城裡有一員驍將叫做關勝,拿一把大刀,十分勇猛,多次打敗金兵。沒想到的是,劉豫因為一肚子氣而生出了一肚子壞水,居然找機會將關勝殺了,打開城門投降金兵。由於事出突然,所以城中很多官員都來不及跑,只好跟著劉豫投降,辛棄疾的祖父辛贊很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個。兩年後,金人立劉豫為「大齊」皇帝,做他們的傀儡,統治河南、陝西、山東等地。但辛贊似乎沒有做這個「偽」朝的官,而是直接做了「虜官」,也就是金國的官,又或者,他是在一一三七年金國將劉豫廢掉後直接統治山東時才做的官。他的這種行為,放到抗日戰爭時期來說,就好比是某個中國人沒有到汪精衛的政府裡做官,卻接受了日本的直接領導。
儘管辛棄疾說祖父辛贊這樣做是迫不得已,「非其志也」,但這裡面到底有什麼隱情,因資料所限,不好說。僅從外在表現來看,當時的憤青們如果罵辛贊一聲「漢奸」,似乎也不算太離譜。不過,辛棄疾給南宋皇帝的奏章中又說,辛贊在當官期間:
每退食,輒引臣輩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進美芹十論劄子》
大意是:祖父每次辦完公事,回到家裡吃過飯後(退食,指退朝就食於家或公餘休息),就會帶著我們這些兒孫輩登高望遠,指點江山一番,想著能夠找到個機會起義,為大宋的皇帝報仇雪恨。(這個情形,就像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在沒仗可打的情況下,拉著一幫子聽眾進了作戰室,在沙盤上講解:哪種地形可以駐軍,哪條道路可以進攻,哪塊地勢可以屯糧。而且辛贊是現場講解,可能實戰氣氛會更強一些。)
從這段話來看,辛贊又不能叫做「漢奸」了,倒類似於使「詐降計」,潛伏到敵人內部去的「地下黨」,至少,也是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物。但是,也有人懷疑辛棄疾這個說法的真實程度。他們認為,辛贊本是宋朝的官吏,後來在金國又當上地方高官,這段歷史對於到了南宋的辛棄疾來說,當然是很不光彩了,所以他在給皇帝的奏章中,就很可能會有意往爺爺的臉上貼金,編造事實替爺爺洗白。因為如果辛贊確實是「地下黨」式的人物的話,那麼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現他有跟南宋政府聯繫的書信之類的物證。這「地下黨」有長期不跟組織聯繫的嗎?而且,說辛贊有心起義,也不過是辛棄疾的一面之詞,誰能證明呢?
對於這樣的質疑,辛棄疾似乎也預見到了,所以他在那份奏章裡,特意點明了辛贊流露出起義意向的時間是「退食」,是從公堂上回來後的私人時間裡,而對象是辛棄疾這樣的兒孫輩,是直系親屬,地點呢,從「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的話來判斷,應該是在高山頂上這樣荒僻無人的地方。總而言之,這是高度機密,不能讓外人知道的。因此,對於缺少人證的指責,辛棄疾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在金國的統治區裡想要起義那可是掉腦袋的事,總不能讓我爺爺走到大街上敲鑼打鼓,然後對圍觀的人抱拳一禮說:「鄉親們啊,俺做這金國的官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將來俺是要起義的,如果到時大宋皇帝要調查俺這段歷史,還要請各位做個見證啊!」
至於沒跟南宋政府聯繫,辛棄疾在奏章裡也有伏筆:他爺爺是「思投釁而起」。「釁」在這裡,是縫隙的意思,「投釁而起」,就是要找一個空檔、一個合適的機會起義。因此,辛贊之所以長期沒跟南宋政府聯繫,也可以解釋為是時機未到,怕貿然行事會暴露目標。
當然,懷疑的人也可以說,這是辛棄疾滑頭,會寫文章,預先把這些漏洞都堵住了。要讓這些人服氣,也許只有讓辛棄疾現身說法了。辛棄疾是什麼人?按南宋末年謝枋得的評價,他是宋室南渡之後「忠義第一人」(《祭辛稼軒先生墓記》),他的奏摺、文章、詩詞中,到處都表現出他抗金復國的強烈願望,而他的一生,也一直在為恢復中原而努力,並有很多實際行動,這些,我們在後面還要細說。像這樣的一個人,是誰培養出來的?答案正是辛贊。辛棄疾的父親辛文郁死得很早,所以他的家庭教育實際上主要是由辛贊來完成的,而「忠」和「義」正是辛贊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
辛棄疾後來曾寫詞說:「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永遇樂.戲賦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調》)形容自己家族中的「忠肝義膽」就像「烈日秋霜」一樣鮮明。可見,辛贊平時肯定沒少向辛棄疾痛說「革命家史」。而辛氏家族在北宋滅亡之前,「代膺閫寄,荷國厚恩」,他們的「忠肝義膽」,自然也是對宋朝而不是對金國。
既然辛棄疾這個「忠義第一人」的主要塑造者是辛贊,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辛棄疾關於辛贊打算尋找機會起義的那些話,並不是出於「洗白」目的的編造,而是確有其事。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辛贊在辛棄疾首次出遠門赴京趕考的時候,為什麼會讓他當兼職間諜了。
那麼,辛棄疾這次去燕京的結果怎樣呢?他沒有考上進士,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不知道這是不是他「不務正業」專心於間諜工作所致。不過,他這次間諜任務倒完成得確實不賴,不但搜集了許多有用的情報,而且還積累了不少諜報工作經驗。後來他到了南方,對於諜報工作一直非常重視,經常往北方派遣間諜。而那些間諜也不敢用假情報去糊弄辛棄疾。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辛棄疾在北方生活了那麼多年,十四歲的時候就入了間諜的行,算得上「資深」了,判斷情報的真假,當然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了。
二
大約在一一五五年到一一五八年這段時間裡,辛贊被調任知開封府,也就是開封府的「一把手」,這是他第二次來開封當官。當時,開封已經被金國通過政變上台的皇帝完顏亮(史稱「海陵王」)定為南都,地位十分重要。辛贊能獲得這個職位,可見完顏亮對他相當看重。而辛棄疾也跟著祖父來到了這座曾經是北宋都城的城市。
這時候,辛棄疾已經長成一個身材魁梧的英武少年。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讀書、學劍、喝酒這幾樣是占據了主要地位的。他晚年有一首詩說:「卻得少年耽酒力,讀書學劍兩無成。」(《偶題》),意思是我年輕時因為喜歡喝酒,所以讀書、學劍都沒成功。這兩句詩裡暗用了一個項羽的典故。
項羽這個人小時候雖然才氣過人,但就是沒有耐性,不愛學習。讀書,他坐不住,沒多久就開溜了;學劍,剛練了幾個套路,打了半瓶醋,又不想玩了。他的叔叔項梁火大了,瞪著項羽問:「你到底要幹嘛?」項羽說:「讀書嘛,能夠認得幾個字,可以記一下姓名,用處也就這樣了;劍術,只能對付一個人,沒什麼好學的;要學就學能夠跟一萬人對敵的東西。」項梁一聽,行,你小子有志氣,那就學兵法吧。項羽開始的時候很高興,但是學了一段時間,知道一點皮毛之後,他又不肯學下去了。不過他這個人實在是個天才,「力拔山兮氣蓋世」,誰也拿他沒辦法,所以後來還是當上了西楚霸王。辛棄疾在這裡把項羽的事情往自己的頭上套,其實是很不謙虛的。
既說「耽酒力」,那就不是一般地喝喝小酒了,辛棄疾在詞中這麼說:「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鐘。」(《定風波.暮春漫興》)「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千年調.蔗庵小閣名曰卮言,作此詞以嘲之》)很有點杜甫與李白、高適、岑參等人年輕時結伴打獵飲酒的倜儻不群的風度。
不過,辛棄疾雖然愛喝酒,但讀書、學劍和學兵法一樣都沒落下。辛棄疾的閱讀興趣並不限於儒家經典,他像我們今天大多數語文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一樣,讀的課外書非常之多:諸子百家、正史野史、詩詞歌賦,幾乎無所不涉。這種閱讀極大地開闊了辛棄疾的眼界,提升了他的文化修養,為他將來的歌詞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為讀的書很多很雜,他寫詞時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掉書袋」,有的詞幾乎每一句都是一個典故,用得又非常巧妙自然,懂的人會五體投地,不懂的人也會暈倒在地。但是,這並沒有消磨掉辛棄疾以「將種」自命的銳氣和光復中原、匹馬封侯的萬丈雄心,而是使辛棄疾把文武兼備、出將入相、為帝王師作為一種自覺的人生追求。後來他在詞裡多次以這種理想自勉或勉人:
萬卷詩書事業,嘗試與君謀。《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
一編書是帝王師。《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
萬里勒燕然,老人書一編。《菩薩蠻》「功名飽聽兒童說」
把詩書馬上,笑驅鋒鏑。《滿江紅.賀王帥宣子平湖南寇》
詩書萬卷,合上明光殿。《清平樂.壽趙民則提刑》
至於學劍練武習兵法,那就更是老辛家的傳統了。辛氏的祖先本來住在甘肅狄道,在戰國時候屬於秦國的地盤,當地人以勇武剽悍著名,漢代和唐代,辛家又出了幾位領兵的將軍。《漢書.辛慶忌傳》中曾說:「秦、漢已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狄道辛武賢、慶忌,皆以勇武顯聞。」其中辛武賢曾在西域討平先零羌的叛亂,被封為破羌將軍,其武功被人與霍去病相提並論。唐代的辛雲京則官至北京都兵馬使、代州刺史,「代掌戎旅,兄弟數人,並以將帥知名」(《舊唐書.辛雲京傳》)。
辛氏在宋代雖然遷到了濟南,但對其前代族人的功業顯然是相當自豪的。辛棄疾的祖父辛贊雖然是個文官,但他既然有起義的打算,在培養辛棄疾的時候,當然也不會忽略家族中本來就有的尚武精神。而辛棄疾本人呢,他對這方面也非常感興趣,不但積極習練武藝,而且還熟讀了許多兵書,尤其對《孫子兵法》的鑽研已經非常深透,他在《十論》、《九議》等奏摺中所體現出來的用兵韜略和眼光見識,更是令當時人折服不已。這些自然也與他的家庭從小就把他作為一個「將種」而非書生進行勉勵和培養密切相關。辛棄疾後來還自豪地宣稱「家本秦人真將種」(《新居上樑文》),認為自己是將門的虎子虎孫。我們並不宣揚血統論,但必須承認,無論從辛棄疾後來的行為來看,還是從他寫的政治軍事論文來看,這種家庭的影響卻是浸入他骨髓裡去了的。朱熹就稱讚他是帥才,有勇有謀,足夠稱得上一個真正的將軍。
由此可見,「卻得少年耽酒力,讀書學劍兩無成」,是他在經歷了許多挫折後說的氣話、反話、牢騷話,我們千萬別當真。
那麼,上面這幾樣事情中,究竟哪一樣才是少年辛棄疾最得意、最重視的呢?他有幾句詞或許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少年橫槊,氣憑陵,酒聖詩豪餘事。《念奴嬌.雙陸,和陳仁和韻》
「槊」就是長矛,一種古代常用的兵器。「橫槊」,就是橫持長矛,指從軍或習武。從這幾句詞來看,辛棄疾年輕時候最喜歡的事是練習武藝,雄赳赳氣昂昂地炫耀武力。至於其他一些事情,比方說做酒聖、當詩豪,那就只能算是業餘愛好了。
除了讀書、習武、喝酒,辛棄疾在這一時期還喜歡幹的一件事就是打獵,他後來回憶說:
記少年駿馬走韓盧,掀東郭。《滿江紅.和廓之雪》
寫的就是他少年時打獵的情形。「韓盧」和「東郭」是出自《戰國策.齊策》中的典故,「韓盧」其實叫做「韓子盧」,是當時天下跑得最快的狗,「東郭」當然不是我們熟悉的東郭先生,而是當時天下最狡猾的兔子。這樣一隻狗和兔子碰到一起,那自然有好戲看了。狗追趕兔子,繞著一座大山跑了三圈,又山上山下地折騰了五回,狗追不上兔子,兔子也沒辦法甩掉狗,最終雙方都活活累死了。辛棄疾少年時大約經常在郊外縱馬打獵,雖然不一定有運氣碰上老虎,讓他能像武松那樣盡情地一展身手,但打幾隻兔子肯定是小菜一碟。
對於進入青春期的辛棄疾來說,還有一種事情他大概也是不會錯過的:那就是發生一場或是幾場風花雪月的事。像他這樣一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英俊少年,又有個祖父當開封的一號領導,這要是現在,在社交場合肯定是明星式的人物,不知會讓多少少女暗自懷春,甚至爭送秋波呢。不過,辛棄疾在當時是不是也這樣走紅,沒有資料可以查證,我們只能從他的詞裡找出一點蛛絲馬跡。他不止一次在詞中提到:「少年風月,少年歌舞,老去方知堪羨。」(《鵲橋仙.席上和趙晉臣敷文》)有時甚至做夢都在留戀少年時聽歌看舞的快樂:「夢入少年叢,歌舞匆匆。」(《浪淘沙.山寺夜半聞鐘》)特別是:
老子當年,飽經慣、花期酒約。行樂處,輕裘緩帶,繡鞍金絡。明月樓台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共何人、對飲五三鐘?顏如玉。《滿江紅》
大意是:老子當年,經常跟人約會拍拖,穿著休閒裝,騎著寶馬,盡情歡樂;或者在那明月下的樓台、簫鼓齊鳴的熱鬧夜裡,或者在開著梨花的寂靜院落、秋千索旁。那個跟我舉杯對飲的人是誰呀?當然是如花似玉的美女!如果辛棄疾的這幾句詞沒有吹牛的話,那他也算是實踐過「人不風流枉少年」這句老話了。
只是,辛棄疾的少年風流生活並沒有持續很久。按照當時的習慣,女孩十四歲、男孩十六歲就已經到了可以結婚的年齡,據《菱湖辛氏族譜》的記載,大約就在辛棄疾十六歲到十八歲的時候,他結婚了,妻子姓趙,是江陰人。江陰在長江以南,它與開封之間不但距離不近,而且當時還分屬宋、金兩個國家,所以辛棄疾和他趙姓妻子的結合,稱得上是一樁「跨國婚姻」。這兩個人為什麼會走到一起,到底是長輩的安排?還是自由戀愛?或是其中有什麼傳奇性的故事?由於資料的缺乏,我們只能請小說家去發揮想像力了。
辛棄疾結婚後不久,又一次接到了祖父辛贊派給他的間諜任務:一一五七年,又到了金國舉行科舉考試的年份。當時,完顏亮正加緊消滅異己,積蓄實力,為南侵做準備,金國內部彌漫著騷動不安的氣氛。因此,一直尋找起事機會的辛贊再次讓辛棄疾在去燕京參加考試的時候觀察瞭解有關情況。
序章 忠義第一人
南宋咸淳(一二六五至一二七四)年間,金國已滅亡三十多年,但腐朽的南宋統治者不但無力北上收復中原,反而在北方新崛起的蒙古民族的進逼下,面臨著亡國之禍。
國勢風雨飄搖,呼喚著忠臣良將,可是到哪裡去尋找這樣的人物呢?南宋都城臨安,雖然依舊是「車如流水馬如龍」(李煜《望江南》),說不盡的繁華熱鬧,但多的是爭權奪利、醉生夢死的達官貴人,少的是精忠大義、力挽狂瀾的英偉奇才。
尋尋覓覓之中,終於有人想起了冷冷清清處的他,想起了他的遠大志向:「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想起了他的英雄熱血:「男...
商品資料
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11-03-04ISBN/ISSN:978986120653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