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你一生的電影是哪一部?
120種閱讀電影的方式、120種體察電影與人生的洞悉視角
120位名人共同的私房分享、收錄超過250部影史經典的精華選粹
● 你知道,暢銷作家甘蒂斯.布希奈爾(Candace Bushnell)是受到哪一部電影的影響,創作出風靡全球的《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
● 哪一部電影是「青蜂俠」賽斯羅根(Seth Rogan)的性啟蒙之作?
● 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又是如何評述商戰經典《華爾街》(Wall Street)?
美國《綜藝週刊》(Variety)編輯群歷時多年,以「改變你一生的電影是哪一部?」為題,尋訪社會各界名人共120位,並將訪談集結成書。書中網羅了企業巨擘、影視巨星、社運人士、藝文作家、專家學者、運動明星、政治人物等各領域學有專精的人物,從金獎影后瑞絲薇絲朋、妮可基嫚、影帝傑克尼克遜、喬治克隆尼、媒體名嘴賴瑞金,到企業大亨唐納川普。
翻開本書,120位名人將與你分享心目中的影史經典,暢談生命中最值得細品的電影佳片,娓娓道來自己是如何受到這些電影的激勵與啟發,並剖析這些電影在影史上的特殊地位與時代意義。透過眾家名人的私房解讀,你將會深刻體會到蘊含在每部經典電影中的豐富寓意與生命況味。
作者簡介:
羅伯赫夫勒 Robert Hofler
《綜藝雜誌》資深編輯,文章散見於《洛杉磯時報》(Los Angles Time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紐約新聞日報》(Newsday)等媒體。現定居於洛杉磯。
譯者簡介:
陳榮彬
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譯有《奴隸 電影 歷史》、《無權力者的權力》(合譯)、《政治,再見!》(合譯)。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E.T.外星人》描述我們該如何盡心盡力照顧自己所愛的人。看過那部電影後,你會覺得自己變成一個更棒的人。」
——哈維爾‧巴登
「當然囉,不管是亞倫‧帕庫拉 (Alan Pakula)的作品,或是席尼‧盧梅 (Sidney Lumet) 的《螢光幕後》(Network),都讓我深受影響。」
——喬治‧克隆尼
「從小《綠野仙蹤》裡面壞女巫一角就讓我產生濃厚的興趣,那是桃樂絲遠遠比不上的。那部電影改變我的一生。對於飛天猴出現的那幾場戲,我是又愛又怕。從小我就對人類的多種面貌非常著迷,也不覺得那是黑暗面。而且我總是試著去看光明面,雖然我知道有些黑暗故事的確存在。我覺得自己是桃樂絲,但是桃樂絲不能吸引我。我從來不覺得跟我相像的人很迷人。我喜歡探究各種心理狀態。」
——妮可‧基嫚
「重點在於如何壟斷水這種稀有的資源,一手捏造出一個危機,從中牟利。《唐人街》這部電影所預示的,其實就是二○○○年到二○○一年間的加州缺電危機。」
——保羅‧克魯曼 (Paul Krugman)
「《萬花嬉春》是一部偉大的科幻歌舞片,因為它的主題是有關於聲音的發明,還有此項發明如何改變了好萊塢的歷史。」
——雷‧布萊伯利 (Ray Bradbury)
名人推薦:「《E.T.外星人》描述我們該如何盡心盡力照顧自己所愛的人。看過那部電影後,你會覺得自己變成一個更棒的人。」
——哈維爾‧巴登
「當然囉,不管是亞倫‧帕庫拉 (Alan Pakula)的作品,或是席尼‧盧梅 (Sidney Lumet) 的《螢光幕後》(Network),都讓我深受影響。」
——喬治‧克隆尼
「從小《綠野仙蹤》裡面壞女巫一角就讓我產生濃厚的興趣,那是桃樂絲遠遠比不上的。那部電影改變我的一...
章節試閱
電影過往,話說從頭
這本書的前身是二○○七年一月份《綜藝週刊》(Variety) 的五十篇訪談。我們請眾多名人回答一個問題:「改變你一生的電影是哪一部?」編輯群故意在此次企劃中把影視名人排除在外。這本選集的受訪者清一色是「非專業人士」(就像《綜藝週刊》本來就是給業外人士看的)。如果一個年輕人因為《大國民》(Citizen Kane) 或《瘋狂店員》(Clerks)的啟發而成為演員或導演,這是很自然的事;但如果看了《洛基》(Rocky)、《遠離仰光》(Beyond Rangoon)或者《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等電影之後而立志成為運動員、環保運動人士以及時尚編輯,那就很耐人尋味了。第一本訪談特輯出版後,《綜藝週刊》拿相同問題問過好萊塢名流以及圈外名人。乍聽之下,這問題似乎太過火,甚至可笑。但是,具有「綜藝聖經」地位的《綜藝週刊》可是以嚴肅的眼光來看待電影。電影是我們賴以維生的憑藉。結果令人意外,有很多人的看法與我們的一致。
這本選集的一百二十位受訪者中,有幾位不假思索就說出答案。有些人則需要一點點引導,所以我們會再問:「沒關係,那麼對你的生活有一點點改變的是什麼電影?」其他人則是猶豫不決,最後決定放棄:「嗯……沒有哪一部電影改變我的一生。」但是他們總是會說出某部深深影響他們的電影,影響層面可能是事業、個人理念,或者對社會與政治的看法,抑或是愛情觀,總之對他們的生命而言都是很重要的。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像羅夫‧納達(Ralph Nader)看完《大特寫》(The China Syndrome) 後啟發了反核運動意識,還有佩姬‧努南(Peggy Noonan) 則是因為《勝利之歌》(Yankee Doodle Dandy)一片而對自己愛爾蘭裔美國人的身分產生強烈認同感。
有些電影甚至直接影響影視從業人員的畢生代表作,像是甘蒂斯‧布希奈爾 (Candace Bushnell)就自承,《安妮‧霍爾》(Annie Hall)一片促使她把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喜劇巧妙轉化為《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而像湯姆‧布羅考 (Tom Brokaw) 與勞倫斯‧萊特 (Lawrence Wright) 兩位風格迥異的記者,則是分別受到《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與《小報妙冤家》(His Gal Friday) 等電影的啟發。就演員來講,電影簡直是徹底影響其職業生涯,傑克‧尼克遜 (Jack Nicholson) 就是在十幾歲時看過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的《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之後才離開紐澤西老家,前往洛杉磯當演員。而莎拉‧潔西卡‧派克(Sarah Jessica Parker)則是因為《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裡面的伍迪‧艾倫而從此離不開這一行。
這本選集的一百二十位受訪者大多把電影看作一種深具影響力的媒介:它有辦法打動人心,觸動靈魂,藉此塑造一個人的夢想、抱負與態度,就某方面來講,人們確實有所改變。當然,電影也會改變我們對自己的看法。
電影的力量無遠弗屆。一般而言,角色的種族、性別、性向或教養無法立刻獲得我們的共鳴,我們就會不喜歡這部電影。但是,每個人心中都有獨一無二的偶像,像身兼醫生與記者的桑結‧古塔(Sanjay Gupta)就把《洛基》裡面扮演「義大利種馬」的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當作偶像,而黑人名模泰森‧貝克佛 (Tyson Beckford)入行前則是依照《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裡面的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來形塑個人風格。此外,這種移情作用也幫助觀眾跨越性別界線,艾倫‧佩姬 (Ellen Page)十六歲那年,就對《四百擊》(400 Blows)的尚皮耶‧李奧 (Jean-Pierre Leaud)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而對於哈維‧費恩斯坦(Harvey Fierstein)來說,他並沒有夢想成為哪一位男星,倒是想嘗試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蘿莎琳‧羅素(Rosalind Russell),還有芭芭拉‧絲坦葳克 (Barbara Stanwyck)等人做過的每一件事。
當我們觀看同一部電影時,欣賞的角度一定人人不同。就拿本書出現最多次的《二○○一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來說,各領域的權威人士,例如艾沙佩卡‧沙隆年 (Esa-Pekka Salonen)、法蘭克‧瑞奇 (Frank Rich)、尼爾‧德格拉西‧泰森博士 (Dr. Neil deGrasse Tyson)與賴瑞‧金(Larry King) 都一致推崇這部由史丹利‧庫柏力克 (Stanley Kubrick)所執導的經典科幻片,但他們所受到的影響卻因人而異。至於《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一片,鑽研美國內戰的史學家桃芮絲‧奇恩‧古德溫 (Doris Kearns Goodwin 以及右派的政論家斐莉絲‧詩萊佛莉 (Phyllis Schlafly)兩人的觀後感可以說是南轅北轍。還有《春風秋雨》(Imitation of Life),它被傑西‧賈克遜牧師(Rev. Jesse Jackson) 解讀為種族認同的一部片,但是在時尚設計師艾薩克‧米茲拉希(Isaac Mizrahi) 的眼裡,他所看到的「除了衣服,還是衣服。」
像霍華‧狄恩 (Howard Dean)、葛洛莉亞‧歐瑞(Gloria Allred)以及小勞勃‧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等自由派人士,都一致推崇《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一片的重要性,並指出片中的艾提克斯‧芬奇律師對他們影響至深。相較之下,保守派人士則偏好戰爭片。約翰‧麥坎(John McCain) 參議員以及前眾議院議長紐特‧金瑞奇(Newt Gingrich)都提到《硫磺島浴血戰》(Sands of Iwo Jima),以及其他戰爭片。還有,反對墮胎的麥坎以及全國婦協 (NOW)的金‧甘蒂(Kim Gandy)雖然政治立場相左,卻都提到迪士尼的經典卡通片《小鹿斑比》(Bambi)——他們小時候看完後所受到的內心創傷是一樣的。
迪士尼創造的這隻小鹿被當作經典角色可謂實至名歸,但許多電影雖然具有改變人生的潛力,實際上卻只能算是平庸之作。例如《宏恩非洲歷險記》(Trader Horn)、《新綠野仙蹤》(The Wiz)、《硬漢麥林托》(McLintock!)、《木乃伊》(The Mummy) 以及《兩傻大戰科學怪人》(Abbott and Costello Meet Frankenstein) 等等只是少數例子,在後來的《綜藝週刊》專訪中,不斷有像高爾‧維多 (Gore Vidal) 與李奧納‧蘇士侃博士 (Dr. Leonard Susskin)等重量級名人提到這些片的特殊意義。
這本書提到的不是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而是最具影響力的——每個人都可以提出各自的觀點。
第一章 浪漫主義者
「《E.T.外星人》描述我們該如何盡心盡力照顧自己所愛的人。看過那部電影後,你會覺得自己變成一個更棒的人。」 ——哈維爾‧巴登 (Javier Bardem)
瑞絲‧薇絲朋 (Reese Witherspoon) 女演員
她在《為你鍾情》(Walk the Line)一片中飾演與強尼‧凱許(Johnny Cash) 相戀的角色,因此在奧斯卡獎封后。但是談到電影,能讓她看得上眼的,只有另一位女演員。
「我超愛娜塔莉‧伍德(Natalie Wood)!《天涯何處無芳草》(Splendor in the Grass) 是我最愛的電影。」她說的是一九六一年的愛情文藝片,伍德在片中與華倫‧比提(Warren Betty)熱戀,兩人在銀幕外也打得火熱。她說:「每次看到電影結局都令我動容。就是最後一幕,娜塔莉‧伍德穿白洋裝、戴白手套與白帽,走向農舍時的那種風情。」
不只薇絲朋對本片印象深刻,如果要該片導演伊力‧卡山(Elia Kazan)現身說法,他會說《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最後一場戲「無懈可擊」。
讓卡山與薇絲朋心神嚮往的是這一幕:伍德扮演的狄妮‧露米絲穿著一身白色裝扮出場,企盼了幾個月終於回到堪薩斯城老家,與初戀情人巴德‧史坦普重逢——這個由比提飾演的角色已經結婚了,飾演其妻子的是左拉‧蘭珀(Zohra Lampert),她正懷著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儘管舊情人的兒子滿身泥濘,全身雪白的娜塔莉還是把他擁入懷裡,頃刻間,她知道自己的夢想再也不會成真,因為時光一去不回,然後我們聽到她顫抖而堅定地吟詠詩人華滋華斯(Wordsworth)的作品:「儘管時光一去不回/但草叢裡還有光輝,花間榮華璀璨/我們不會傷悲,而是發現/這剩餘的一切,是有力的憑藉。」
薇絲朋低語說:「狄妮‧露米絲,可憐的狄妮。」這句話好像是為伍德而說的——一九八一年,她在卡塔利納島附近意外落海喪生。接下來,薇絲朋在訪談間重演了驚人的一幕戲:戲中狄妮那位由奧黛莉‧克莉絲蒂(Audrey Christie) 飾演的母親問她是不是「太過火了」,全身赤裸的狄妮潛入浴缸的水面下,鑽出水面時像個孩子般大叫:「不,媽!我是個乖女孩,媽!我是個乖女孩,乖女孩!」
薇絲朋一邊回想記憶中的伍德,一邊搖頭說:「喔!她真棒!」
片刻後,薇絲朋又回到無懈可擊的最後一場戲,繼續說:「那位妻子(蘭珀) 穿著居家服,挺著大肚子,看著一身雪白的狄妮,彷彿心裡想著:『我居然穿這種衣服』,因而尷尬不已。然後巴德與狄妮走出去。他們很清楚兩人沒辦法在一起了,但是……我也不知道。這一幕的內心戲成分很重,也很真實。並不是每部電影的結局都能皆大歡喜,還是說,那已經算是令人快樂的結局了?那結局非常真實,讓人只有感動兩字可說。」
休‧海夫納(Hugh Hefner)《花花公子》雜誌創辦人兼發行人
是他把掛在山上的「好萊塢」招牌稱為「我國的艾菲爾鐵塔」,是他帶頭發起搶救那塊招牌的運動。招牌最初設置於一九二三年,後來年久失修,一九七○年代海夫納發起了重建運動,把它做成現在的鋼筋水泥結構。他會這麼做,自有他的理由。休‧海夫納說,都是因為童年經歷令人壓抑的經濟大蕭條,他才會一頭栽進充滿「戲劇與夢幻」的美好世界。
海夫納說:「多虧了佛瑞德‧亞斯坦(Fred Astaire)與金姐‧羅傑斯(Ginger Rogers),還有愛麗絲‧菲(Alice Faye)、貝蒂‧葛萊寶(Betty Grable)以及巴斯比‧柏克萊(Busby Berkeley)等人的歌舞劇才燃起了我的浪漫美夢。」他的信念如此,自有其道理。他解釋:「歌曲可以傳達一些難以言諭的東西。歌曲可以帶人進入一個美妙的世界,忘掉現實的一切。」
但是他最愛的歌曲不是出現在歌舞劇裡面,而是在《北非諜影》(Casablanca) 裡,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要杜利‧威爾遜(Dooley Wilson)唱的〈時光一去不回〉(As Time Goes By),而且讓亨佛瑞‧鮑加(Humphrey Bogart)聽得陷入回憶當中,變得沮喪不已。海夫納說:「這部片包含了一切元素:無法圓滿的戀情、疏離、愛國情操、笑料與友誼,而且劇本與音樂都是史上最棒的作品之一。這才是真正的電影。」
本片由麥可‧科提茲 (Michael Curtiz) 執導,一九四二年上映後榮獲奧斯卡獎,備受推崇,所以海夫納把「花花公子豪宅」(the Playboy mansion) 的每週五、六晚上稱為「北非諜影之夜」,在裡面播放一九三○與四○年代的經典老片。「美國最受全世界矚目的部分都跟電影有關。」海夫納對這一點深信不移,他說:「他們關心的肯定不是華府。所謂的美國夢是一個為了追求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而移民的美夢。」
海夫納在政治上向來是個自由派,也許不能苟同政治立場保守的詹姆斯‧史都華(Jimmy Stewart),但是他喜歡史都華的電影卻是不爭的事實。海夫納把一九三九年的《史密斯遊美京》(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列為最愛的政治題材電影;後來法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在一九四六年又與史都華合作,拍了一部以聖誕節為背景的《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這部片總是在聖誕節重播,但海夫納還是怕朋友會錯過,於是常在他的比佛利山豪宅裡播給大家看。
在那一段好萊塢的黃金歲月裡,儘管這位《花花公子》創辦人稱讚當時的電影好看,也很厭惡限制太多的電檢制度。海夫納當時年紀還小,這套人人都怕的《電影製作規範》(Production Code)剛剛開始實施,至今他仍記憶猶新:「它被頒布施行的時候我剛剛開始懂事,親眼目睹泰山和珍的穿著突然變得比較保守,尼克與諾拉 (譯註,電影《瘦子》〔The Thin Man〕裡面的夫妻檔偵探)兩人還得各睡一張單人床。我知道有電檢這一回事,小時候我爸媽不常抱我,我甚至以為跟它有關。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創辦《花花公子》的原因之一。」
多虧電影,後來的美國男人才有眼福享受跨頁的美女圖以及瓦加斯 (Alberto Vargas,譯註,美國二十世紀初插畫名家,六○年代有大量插畫刊登在《花花公子》雜誌) 畫的那些穿著內褲、蕾絲襪的漂亮女孩。海夫納說:「無疑的,巴斯比‧柏克萊的那些電影,例如《第四十二街》(42nd Street)、《華清春暖》(Footlight Parade),還有二次大戰期間那些以美女為題材的電影海報,都直接影響到《花花公子》。」
《花花公子》的第一任封面女郎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給世人留下不可抹滅的記憶。「夢露專家」海夫納提出看法:「《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 是她最棒的作品,《紳士愛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與《巴士站》(Bus Stop)也不錯。」
所幸他的豪宅裡面不只是播放老片。除了「北非諜影之夜」,海夫納也會播放最近的電影。「《神鬼無間》(The Departed)是一部真正的電影。」他指的是讓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擄獲奧斯卡小金人的二○○六年作品,片中的好警察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Leonardo DiCaprio)飾演,壞警察則是麥特‧戴蒙(Matt Damon)。海夫納認為,尼爾‧伯格(Neil Burger)執導的《魔幻至尊》(The Illusionist)裡,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飾演的深情魔術師讓老電影才有的愛情重現影壇。對於旗下曾經培養過一百個龐德女郎的他而言,非常樂見《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裡的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讓○○七系列又恢復以前的明快風格。
海夫納說:「我的雜誌還登過○○七系列作者伊恩‧佛萊明(Ian Fleming) 的東西呢,很高興看到他們又找回原有的風格。幹得好。」
哈維爾‧巴登演員
二○○七年,柯恩兄弟(Cohen brothers)執導《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哈維爾‧巴登以本片的超級殺手角色榮獲奧斯卡獎。對他來說,看電影這件事,不管是跟他的演員工作,或者是跟他獲得小金人這件事,可以說一點關係也沒有。他說:「我來自一個演員世家。其實我本來不想當演員,我學的是繪畫。片約是自動找上門的,我並未積極爭取。」
事實上,他是個天生的演員。在柯達戲院(the Kodak Theater)發表得獎感言時,他特別以西班牙文緬懷母親琵拉‧巴登(Pilar Bardem)——她和父親拉斐爾‧巴登(Rafael Bardem)都是演員,而哈維爾六歲時就在電影《惡棍》(El Picaro) 裡面參與演出。
對他而言,令他難忘的電影不是最早參與演出的《惡棍》,也不是由近親演出的百餘部作品,而是充滿美國味的《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這部由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在一九八二年推出的作品,巴登看過最多遍,他透露:「當時我只有十一歲,一共看了二十遍,而且常常連續看好幾遍,例如在同一天裡面,我在下午兩點看過後,四點與六點又各看了一遍,到晚上八點又重看一次。那部電影美到令我感動不已。即使到了今天,那種感覺還是深藏內心,總是讓我哭泣。」
為什麼?
巴登說:「因為愛。理論上,片中的外星人應該是非常危險的,卻和小男孩共譜一個愛的故事。這一切都跟信任有關,教我們在行動時一定要相信直覺,相信我們愛的人,不要理會那些指使我們的人。《E.T.外星人》描述我們該如何盡心盡力照顧自己所愛的人。看過那部電影後,你會覺得自己變成一個更棒的人。」
電影過往,話說從頭
這本書的前身是二○○七年一月份《綜藝週刊》(Variety) 的五十篇訪談。我們請眾多名人回答一個問題:「改變你一生的電影是哪一部?」編輯群故意在此次企劃中把影視名人排除在外。這本選集的受訪者清一色是「非專業人士」(就像《綜藝週刊》本來就是給業外人士看的)。如果一個年輕人因為《大國民》(Citizen Kane) 或《瘋狂店員》(Clerks)的啟發而成為演員或導演,這是很自然的事;但如果看了《洛基》(Rocky)、《遠離仰光》(Beyond Rangoon)或者《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等電影之後而立志成...
目錄
第一章 浪漫主義者
第二章 激進主義者
第三章 笑匠
第四章 為民前鋒
第五章 時尚大師
第六章 夢想家
第七章 偵探
第八章 藝術家
第九章 修補專家
第十章 演藝人員
第十一章 華爾街人士
第十二章 運動健將
第十三章 意見領袖
第十四章 未來主義者與幻想家
第十五章 歷史研究者
第一章 浪漫主義者
第二章 激進主義者
第三章 笑匠
第四章 為民前鋒
第五章 時尚大師
第六章 夢想家
第七章 偵探
第八章 藝術家
第九章 修補專家
第十章 演藝人員
第十一章 華爾街人士
第十二章 運動健將
第十三章 意見領袖
第十四章 未來主義者與幻想家
第十五章 歷史研究者
商品資料
出版社:繁星出版出版日期:2011-05-19ISBN/ISSN:978986619454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1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