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肯.凱西
定價:NT$ 350
優惠價:88 折,NT$ 308
本商品已絕版
這本書為什麼能賣800萬本?
因為你我都曾經反抗,都想要逃離!
《飛越杜鵑窩》書名出自一首童謠,因杜鵑令人費解又殘忍的習性,而被用來象徵瘋狂。由於小說的震撼人心,「杜鵑窩」一詞從此也成為精神病院的代稱。
本書被稱為美國六〇年代嬉皮時期反文化運動的經典之作。作者透過自己在精神療養院的實地觀察,完成了這部小說。書中透過主人翁麥克墨菲與病患們之間的互動,與醫護人員之間的抗爭,控訴了當代社會人們心智遭到扭曲的現狀。在院方眼中,麥克墨菲是個老在製造麻煩、腦袋不正常的瘋子,但「不正常」的,真的是他與被關在精神病院裡的同伴嗎 ?穿著西裝的醫生,穿著制服的醫護人員,真是正常人嗎?書中許多對白,至今仍是發人深省經典名句 :
「他們告訴我,我是個瘋子,因為我不像個該死的植物人乖乖坐在一邊。」
「我沒說他們殺了他,他們只是對付他,就像他們對付你一樣。」
「你們這些人是怎回事,老是抱怨自己受不了這裡,但卻沒種站起來走出去!你們瘋了嗎?」
1962年小說出版後引起轟動,1975年改編成電影,更囊括該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劇本等五項大獎,即所謂的「大滿貫」,奧斯卡影史上僅有三部電影獲此殊榮(另兩部為《一夜風流》、《沉默的羔羊》)。
◎改編電影得獎紀錄:本書改編電影是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
●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编劇本等五項大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
●美國電影協會(AFI)票選最佳百大電影
●《衛報》「最佳五十部小說改編電影」第二名
●Yahoo!「死前必看的一百部電影」
●至今仍是IMDB觀眾票選十大佳片
總之,大家都說:這本書非看不可!
作者簡介:
肯.凱西(Ken Kesey)
1935年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成長於奧勒岡州,畢業於俄勒岡大學新聞學院。曾參與美國中央情報局資助的精神藥物實驗,依據這段時間的親身經驗,撰寫小說處女作亦是成名作《飛越杜鵑窩》,於1962年出版,挑戰權威的荒誕,其作品所呈現的反傳統形象,被認為是聯繫美國五○年代「垮掉的一代」,與六○年代嬉皮時期的重要文化鏈結。
作品包含電影劇本、短篇故事及散文。其小說作品包括:《靈光乍現》(Sometimes a Great Notion)、《洞穴》(Caverns,與O.U Levon合著)、《水手之歌》(Sailor Song)、《最後一圈》(Last Go Round,與Ken Babbs合著)等。他也寫了兩本童書,包括《小松鼠與大熊》(Little Tricker the Squirrel Meets Big Double the Bear),以及《海獅》(The Sea Lion)。肯.凱西於2001年罹患癌症過世,享年66歲。
得獎紀錄:
得獎記錄:
●《時代雜誌》:百大英文小說
●紐約公共圖書館:世紀之書
●《衛報》:人生必讀的小說
●熱望心靈書評:二十世紀百大好書」
名人推薦:
推薦序:飛在台灣眾生的肉體旁/紀大偉
我們回顧文學史、電影史上的經典與傳奇,常常就像參觀博物館內的收藏品。這些經典、傳奇收藏品滯留在遙遠的時空,跟我們保持安全距離;在讚嘆之後,我們不可免俗走進附設紀念品店,彷佛只要買張呈現收藏品的明信片,就可以把博物館經驗帶回家,心滿意足。
這種朝拜博物館收藏品的儀式已經成為習慣,但我們不妨思索:面對文學經典、電影傳奇的時候,是否還有更具想像力的其他方式,讓文學經典、電影傳奇跟此時此地的我們發生關係?可不可以將收藏品請出博物館的殿堂空間,而不是只將它們視為滯留昔時異地的死物?
原著小說在一九六二年面世,在一九七五年改拍成電影的《飛越杜鵑窩》就是文學經典、電影傳奇。我固然可以強調這兩個版本在歷史/博物館之內的顯赫名聲,但我更希望將這兩者請出歷史/博物館,思索它們可以為當下台灣帶來甚麼啟示。
幾十年來《飛越杜鵑窩》一直被當作「精神病院」、「神經病」的代名詞。電影版呈現了一個大致上與世隔絕的精神病院;在這個封閉空間裡,角色分成兩大派:一邊是醫護人員,由鐵腕作風的護士長主導;另一邊是精神病人,由麥克墨菲(傑克.尼柯遜主演)帶頭跟護士長作對。這兩方的鬥爭就是全片的核心:護士長譬喻高壓統治的暴君,精神病人就好比受壓迫的人民,而帶頭搗蛋的病人麥克墨菲是追求民主的人權英雄──此片在民權運動的一九七○年代誕生,難免被解讀為「政治寓言」。根據美國電影學院AFI的票選結果,片中護士長的惡名不衰,被選為美國影史上最邪惡的角色之一,邪惡程度與《沉默的羔羊》食人狂漢尼拔同級。
電影版讓我們在緊湊的兩個多小時內看熱鬧;小說版卻讓我們在比較舒緩的──或比較坐立難安的──閱讀過程中,想像如何將這部經典當作照妖鏡,折射出今日台灣面對(或拒絕面對)的多種課題。例如,當前台灣正在熱烈討論的慢性病人長期照護的問題︰除了照護者的國籍考量之外,照護者和病人之間互動的倫理(照護者該聽從還是宰治病人?),家屬接納病人的程度(把病人留在家中共同生活,還是「外包」給療養機構?),病人自主性的程度(他們有權決定病體的處置方式嗎?生命的去留?有人在乎病人本人的意見嗎?)等等,都是台灣社會和《飛越杜鵑窩》原著小說的歷史共業。
在我進一步討論小說中的醫院前,或許有人想岔話說︰且慢,《飛越杜鵑窩》並不是真的在呈現醫院,醫院其實是社會的象徵。用口語來說,「醫院就是社會的縮影」;用術語說,這部小說是如前所述的「政治寓言」。按照這種寓言式的讀法(或,解析象徵的讀法),《飛越杜鵑窩》跟山崎豐子的《白色巨塔》,侯文詠的《白色巨塔》「都一樣」,都是藉著描寫醫院百態來針貶社會的「醫病文學」或「醫院文學」。我承認這樣的讀法理直氣壯,也明白這是《飛越杜鵑窩》長久以來被詮釋的方式,但我想在「就是在談醫院本身」和「醫院其實是象徵」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我們太習慣將醫院、病人視為象徵,因而很少去正視文學中的醫院和病人。
所以,在「往象徵邁進」之餘,我在此選擇「從象徵回歸」到受苦的人體,「看」病去。讓人「看」病是痛苦的──不管是自己的病,親友的病,甚至是陌生人的病,因此大家盡可能迴避看見病,尤其是帶有嚴重污名的某些病︰昔日的痲瘋病(現該稱為漢生病,聽起來污名色彩低),現在的愛滋,以及精神病。這些病的病人經常難以在自家容身,於是他們從自家被發包到收容機構,如收容漢生病友的樂生療養院(一九二九年起),愛滋寶寶的關愛之家(一九八六年起),以及精神病友的龍發堂(一九七○年起)。我在此特別標示這些機構的年紀,是要突顯它們在台灣社會扎根已久的事實;不過,幾十年來,民眾大致上看不見這些機構,如果看見了卻又往往加以排擠或訕笑。這些機構該向民眾顯形(以便求助)或是隱形(以求自保),就成為長久以來的兩難困境。
上面提及三個機構對社會以及對病友的貢獻,不可抹煞,應該寫入台灣的歷史。相比之下,《飛越杜鵑窩》中的精神病院是完全被抹煞的。對外界,它跟社會的關係簡單得幾乎不存在;在內部,看起來錯綜複雜的人事物,其實也都是由一連串簡單的二元對立邏輯所排列組合而成︰男人vs女人,白人vs黑人,白人vs美國原住民,異性戀vs同性戀等等。書中的病友都是男人,於是與他們對立的獨裁者就是女人,以便強化二元對立雙方的對比;病友大抵都是白人,於是欺負這批白人的工友就是黑人;病友大抵是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逃兵,於是綽號「酋長」的原住民病友(來自好山好水的原鄉,但原鄉正被資本主義鯨吞蠶食)就成為病友中的清流;病友大抵是慾望女性的異性戀者,於是與之相對的同性戀就是變態(書中暗示黑人工友跟白人病友進行同性戀行為,而這些同性戀行為被視為黑人對白人的侵犯)。
以上這些二元對立,是這部小說飽受爭議的主要原因。批判者質問,為甚麼這部小說在鼓吹病友(或人民──這些病友往往被讀作人民的象徵)解放的時候,卻一再將女人和黑人加以妖魔化?這麼說來,這部小說在追求民主的時候,是不是也強化了性別歧視與種族歧視(以及︰對於同性戀的歧視)?這些批判意見難以駁斥,因為書中對於女人和黑人的描寫很不符合「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原則。不過,我在這裡並無意加入為此書(及其改編電影)鞭屍或翻案的隊伍,而想要挪動發問的角度︰此書把女人和黑人妖魔化,固然不妥;但此書也將美國原住民加以浪漫化了,彷佛原民/原鄉就是救贖的所在(原住民帶來救贖的這個訊息在原著小說中非常強烈)──這種一廂情願心態,是否也該重新審視?
我這樣提問,也有意扣連台灣的經驗︰在追求個人(等同於男人/漢人/異性戀者?)解放的時候,不同的性別(女),不同的族群(原住民和新住民等等),不同的性偏好(同性戀等等)是否也得到合理公平的機會,而不至於淪為時代潮流的代罪羔羊或空洞噱頭?而且,我還是要「從象徵回歸」到受苦的人體︰在追求病人(而不將之視為象徵)解放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走出種種二元對立,以平常心看待不同性別/族群/性偏好的身體苦難者?
在社會層面,我們可問,該如何持續改善健保與其他社會福利制度,才能超越各種人體被貼上的標籤,因而達致更高度的社會正義?在文學層面,我們也該想像:如何讓醫病倫理在文學界啓動共鳴,同時也讓文學進入醫院撫慰受苦的病者與醫者。
《飛越杜鵑窩》並非只停駐在博物館裡,早也飛到台灣眾生的肉體旁邊。(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媒體推薦:
★近半個世紀後再看《飛越杜鵑窩》,這部作品依然可以是一則犀利的政治寓言。對身體的制約與解放,對「秩序」的反叛與順從,對權力的操控與抵抗…,這間精神病院裡的故事,描述的不僅是冷戰年代裡特定的美國情境,也可普遍地做為對當前我們面對更精細、更全面之政治權力操作時的動人提醒。──郭力昕(政大廣電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這是一部深具時代意義的小說,記錄著六○年代嚴重慢性精神病患被幽禁在機構內的情景,醫護人員如何限制患者的思維,甚至主角最後還接受額葉白質切除手術,如同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妹妹。以現今精神醫學的進展觀之,這一切再也諷刺不過了。尤其是因發明這項額葉切除手術的莫尼茲(Moniz)還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的治療策略已強調以精神病患為中心,更鼓勵社區提供服務與支持他們,也不再進行額葉切除手術了。──李宏鎰(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教授暨系主任)
★任何夢想的實現機會可能不高,但若連這個機會都放棄的話,這個夢想可實現的機會就只有零。──米洛斯.福爾曼(《飛越杜鵑窩》電影導演)
★光彩奪目的善惡寓言……一部真正具有高度文學價值之作。──《紐約時報》
★熱鬧、詼諧、具有衝擊力……是六〇年代極具深遠影響的小說,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出版家週刊》
★是向體面階級社會的陳規以及支持這些陳規的看不見的統治者,發出的憤怒抗議……既是個人主義的寓言,同時也是撕裂人心的心理劇……不濫用傷感即能振奮人心!──《時代雜誌》
★此書「預示了大學騷亂、反越戰、吸毒以及反文化運動。」──《紐約客雜誌》
★一部偉大之作。──《圖書館期刊》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折17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3折 | 4 |
4折 | 1 |
5折 | 38 |
6折 | 1 |
7折以上 | 10 |
8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肯.凱西
優惠價: 88 折, NT$ 308 NT$ 350
本商品已絕版
這本書為什麼能賣800萬本?
因為你我都曾經反抗,都想要逃離!
《飛越杜鵑窩》書名出自一首童謠,因杜鵑令人費解又殘忍的習性,而被用來象徵瘋狂。由於小說的震撼人心,「杜鵑窩」一詞從此也成為精神病院的代稱。
本書被稱為美國六〇年代嬉皮時期反文化運動的經典之作。作者透過自己在精神療養院的實地觀察,完成了這部小說。書中透過主人翁麥克墨菲與病患們之間的互動,與醫護人員之間的抗爭,控訴了當代社會人們心智遭到扭曲的現狀。在院方眼中,麥克墨菲是個老在製造麻煩、腦袋不正常的瘋子,但「不正常」的,真的是他與被關在精神病院裡的同伴嗎 ?穿著西裝的醫生,穿著制服的醫護人員,真是正常人嗎?書中許多對白,至今仍是發人深省經典名句 :
「他們告訴我,我是個瘋子,因為我不像個該死的植物人乖乖坐在一邊。」
「我沒說他們殺了他,他們只是對付他,就像他們對付你一樣。」
「你們這些人是怎回事,老是抱怨自己受不了這裡,但卻沒種站起來走出去!你們瘋了嗎?」
1962年小說出版後引起轟動,1975年改編成電影,更囊括該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劇本等五項大獎,即所謂的「大滿貫」,奧斯卡影史上僅有三部電影獲此殊榮(另兩部為《一夜風流》、《沉默的羔羊》)。
◎改編電影得獎紀錄:本書改編電影是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
●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编劇本等五項大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
●美國電影協會(AFI)票選最佳百大電影
●《衛報》「最佳五十部小說改編電影」第二名
●Yahoo!「死前必看的一百部電影」
●至今仍是IMDB觀眾票選十大佳片
總之,大家都說:這本書非看不可!
作者簡介:
肯.凱西(Ken Kesey)
1935年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成長於奧勒岡州,畢業於俄勒岡大學新聞學院。曾參與美國中央情報局資助的精神藥物實驗,依據這段時間的親身經驗,撰寫小說處女作亦是成名作《飛越杜鵑窩》,於1962年出版,挑戰權威的荒誕,其作品所呈現的反傳統形象,被認為是聯繫美國五○年代「垮掉的一代」,與六○年代嬉皮時期的重要文化鏈結。
作品包含電影劇本、短篇故事及散文。其小說作品包括:《靈光乍現》(Sometimes a Great Notion)、《洞穴》(Caverns,與O.U Levon合著)、《水手之歌》(Sailor Song)、《最後一圈》(Last Go Round,與Ken Babbs合著)等。他也寫了兩本童書,包括《小松鼠與大熊》(Little Tricker the Squirrel Meets Big Double the Bear),以及《海獅》(The Sea Lion)。肯.凱西於2001年罹患癌症過世,享年66歲。
得獎紀錄:
得獎記錄:
●《時代雜誌》:百大英文小說
●紐約公共圖書館:世紀之書
●《衛報》:人生必讀的小說
●熱望心靈書評:二十世紀百大好書」
名人推薦:
推薦序:飛在台灣眾生的肉體旁/紀大偉
我們回顧文學史、電影史上的經典與傳奇,常常就像參觀博物館內的收藏品。這些經典、傳奇收藏品滯留在遙遠的時空,跟我們保持安全距離;在讚嘆之後,我們不可免俗走進附設紀念品店,彷佛只要買張呈現收藏品的明信片,就可以把博物館經驗帶回家,心滿意足。
這種朝拜博物館收藏品的儀式已經成為習慣,但我們不妨思索:面對文學經典、電影傳奇的時候,是否還有更具想像力的其他方式,讓文學經典、電影傳奇跟此時此地的我們發生關係?可不可以將收藏品請出博物館的殿堂空間,而不是只將它們視為滯留昔時異地的死物?
原著小說在一九六二年面世,在一九七五年改拍成電影的《飛越杜鵑窩》就是文學經典、電影傳奇。我固然可以強調這兩個版本在歷史/博物館之內的顯赫名聲,但我更希望將這兩者請出歷史/博物館,思索它們可以為當下台灣帶來甚麼啟示。
幾十年來《飛越杜鵑窩》一直被當作「精神病院」、「神經病」的代名詞。電影版呈現了一個大致上與世隔絕的精神病院;在這個封閉空間裡,角色分成兩大派:一邊是醫護人員,由鐵腕作風的護士長主導;另一邊是精神病人,由麥克墨菲(傑克.尼柯遜主演)帶頭跟護士長作對。這兩方的鬥爭就是全片的核心:護士長譬喻高壓統治的暴君,精神病人就好比受壓迫的人民,而帶頭搗蛋的病人麥克墨菲是追求民主的人權英雄──此片在民權運動的一九七○年代誕生,難免被解讀為「政治寓言」。根據美國電影學院AFI的票選結果,片中護士長的惡名不衰,被選為美國影史上最邪惡的角色之一,邪惡程度與《沉默的羔羊》食人狂漢尼拔同級。
電影版讓我們在緊湊的兩個多小時內看熱鬧;小說版卻讓我們在比較舒緩的──或比較坐立難安的──閱讀過程中,想像如何將這部經典當作照妖鏡,折射出今日台灣面對(或拒絕面對)的多種課題。例如,當前台灣正在熱烈討論的慢性病人長期照護的問題︰除了照護者的國籍考量之外,照護者和病人之間互動的倫理(照護者該聽從還是宰治病人?),家屬接納病人的程度(把病人留在家中共同生活,還是「外包」給療養機構?),病人自主性的程度(他們有權決定病體的處置方式嗎?生命的去留?有人在乎病人本人的意見嗎?)等等,都是台灣社會和《飛越杜鵑窩》原著小說的歷史共業。
在我進一步討論小說中的醫院前,或許有人想岔話說︰且慢,《飛越杜鵑窩》並不是真的在呈現醫院,醫院其實是社會的象徵。用口語來說,「醫院就是社會的縮影」;用術語說,這部小說是如前所述的「政治寓言」。按照這種寓言式的讀法(或,解析象徵的讀法),《飛越杜鵑窩》跟山崎豐子的《白色巨塔》,侯文詠的《白色巨塔》「都一樣」,都是藉著描寫醫院百態來針貶社會的「醫病文學」或「醫院文學」。我承認這樣的讀法理直氣壯,也明白這是《飛越杜鵑窩》長久以來被詮釋的方式,但我想在「就是在談醫院本身」和「醫院其實是象徵」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我們太習慣將醫院、病人視為象徵,因而很少去正視文學中的醫院和病人。
所以,在「往象徵邁進」之餘,我在此選擇「從象徵回歸」到受苦的人體,「看」病去。讓人「看」病是痛苦的──不管是自己的病,親友的病,甚至是陌生人的病,因此大家盡可能迴避看見病,尤其是帶有嚴重污名的某些病︰昔日的痲瘋病(現該稱為漢生病,聽起來污名色彩低),現在的愛滋,以及精神病。這些病的病人經常難以在自家容身,於是他們從自家被發包到收容機構,如收容漢生病友的樂生療養院(一九二九年起),愛滋寶寶的關愛之家(一九八六年起),以及精神病友的龍發堂(一九七○年起)。我在此特別標示這些機構的年紀,是要突顯它們在台灣社會扎根已久的事實;不過,幾十年來,民眾大致上看不見這些機構,如果看見了卻又往往加以排擠或訕笑。這些機構該向民眾顯形(以便求助)或是隱形(以求自保),就成為長久以來的兩難困境。
上面提及三個機構對社會以及對病友的貢獻,不可抹煞,應該寫入台灣的歷史。相比之下,《飛越杜鵑窩》中的精神病院是完全被抹煞的。對外界,它跟社會的關係簡單得幾乎不存在;在內部,看起來錯綜複雜的人事物,其實也都是由一連串簡單的二元對立邏輯所排列組合而成︰男人vs女人,白人vs黑人,白人vs美國原住民,異性戀vs同性戀等等。書中的病友都是男人,於是與他們對立的獨裁者就是女人,以便強化二元對立雙方的對比;病友大抵都是白人,於是欺負這批白人的工友就是黑人;病友大抵是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逃兵,於是綽號「酋長」的原住民病友(來自好山好水的原鄉,但原鄉正被資本主義鯨吞蠶食)就成為病友中的清流;病友大抵是慾望女性的異性戀者,於是與之相對的同性戀就是變態(書中暗示黑人工友跟白人病友進行同性戀行為,而這些同性戀行為被視為黑人對白人的侵犯)。
以上這些二元對立,是這部小說飽受爭議的主要原因。批判者質問,為甚麼這部小說在鼓吹病友(或人民──這些病友往往被讀作人民的象徵)解放的時候,卻一再將女人和黑人加以妖魔化?這麼說來,這部小說在追求民主的時候,是不是也強化了性別歧視與種族歧視(以及︰對於同性戀的歧視)?這些批判意見難以駁斥,因為書中對於女人和黑人的描寫很不符合「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原則。不過,我在這裡並無意加入為此書(及其改編電影)鞭屍或翻案的隊伍,而想要挪動發問的角度︰此書把女人和黑人妖魔化,固然不妥;但此書也將美國原住民加以浪漫化了,彷佛原民/原鄉就是救贖的所在(原住民帶來救贖的這個訊息在原著小說中非常強烈)──這種一廂情願心態,是否也該重新審視?
我這樣提問,也有意扣連台灣的經驗︰在追求個人(等同於男人/漢人/異性戀者?)解放的時候,不同的性別(女),不同的族群(原住民和新住民等等),不同的性偏好(同性戀等等)是否也得到合理公平的機會,而不至於淪為時代潮流的代罪羔羊或空洞噱頭?而且,我還是要「從象徵回歸」到受苦的人體︰在追求病人(而不將之視為象徵)解放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走出種種二元對立,以平常心看待不同性別/族群/性偏好的身體苦難者?
在社會層面,我們可問,該如何持續改善健保與其他社會福利制度,才能超越各種人體被貼上的標籤,因而達致更高度的社會正義?在文學層面,我們也該想像:如何讓醫病倫理在文學界啓動共鳴,同時也讓文學進入醫院撫慰受苦的病者與醫者。
《飛越杜鵑窩》並非只停駐在博物館裡,早也飛到台灣眾生的肉體旁邊。(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媒體推薦:
★近半個世紀後再看《飛越杜鵑窩》,這部作品依然可以是一則犀利的政治寓言。對身體的制約與解放,對「秩序」的反叛與順從,對權力的操控與抵抗…,這間精神病院裡的故事,描述的不僅是冷戰年代裡特定的美國情境,也可普遍地做為對當前我們面對更精細、更全面之政治權力操作時的動人提醒。──郭力昕(政大廣電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這是一部深具時代意義的小說,記錄著六○年代嚴重慢性精神病患被幽禁在機構內的情景,醫護人員如何限制患者的思維,甚至主角最後還接受額葉白質切除手術,如同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妹妹。以現今精神醫學的進展觀之,這一切再也諷刺不過了。尤其是因發明這項額葉切除手術的莫尼茲(Moniz)還獲得諾貝爾獎。現在的治療策略已強調以精神病患為中心,更鼓勵社區提供服務與支持他們,也不再進行額葉切除手術了。──李宏鎰(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教授暨系主任)
★任何夢想的實現機會可能不高,但若連這個機會都放棄的話,這個夢想可實現的機會就只有零。──米洛斯.福爾曼(《飛越杜鵑窩》電影導演)
★光彩奪目的善惡寓言……一部真正具有高度文學價值之作。──《紐約時報》
★熱鬧、詼諧、具有衝擊力……是六〇年代極具深遠影響的小說,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出版家週刊》
★是向體面階級社會的陳規以及支持這些陳規的看不見的統治者,發出的憤怒抗議……既是個人主義的寓言,同時也是撕裂人心的心理劇……不濫用傷感即能振奮人心!──《時代雜誌》
★此書「預示了大學騷亂、反越戰、吸毒以及反文化運動。」──《紐約客雜誌》
★一部偉大之作。──《圖書館期刊》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3折 | 4 |
4折 | 1 |
5折 | 38 |
6折 | 1 |
7折以上 | 10 |
8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折17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