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喜馬拉雅山的智慧寶藏,豁然而開的哲學妙智世界。
這是一本活佛教授的學術文集。全書收錄了作者的九篇佛教哲學文稿及譯作,分為上下兩卷。上卷針對佛教的總體概況,下卷針對藏傳佛教內容。
作者以自己深厚的佛學功底,深邃廣博的佛學知識,將博大精深的佛教理論通過對《金剛經》、《心經》等佛教代表經典,以及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詩體佛學著作提綱挈領、高度概括、深入淺出的翻譯、講解,深細剖析,為廣大研讀、學修佛教哲學,尤其是藏傳佛教的人士提供了一份珍貴的讀本,將讀者帶入豁然而開的哲學與人生相碰撞的妙智世界。
作者簡介:
多識.洛桑圖丹瓊排
簡稱多識,筆名多識•東舟寧洛,藏族,生於1936年,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朵什寺第六世寺主活佛。曾在天堂寺和拉卜楞寺學習藏文和藏傳佛教十明學科,後從事藏語文教學工作,期間自學了漢語言文學。
1983年調至西北民族學院少語系任教,1985年起任藏文專業研究生指導小組組長,1992年到1996年任職少語系系主任。現為西北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學課程有《藏語語法》、《藏文修詞學》、《藏文化歷代文選》、《因明學》、《藏傳佛教》等。
多識仁波切並兼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幹事,以及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研究員,甘肅省藏學研究會副會長,甘肅省民族語文翻譯專業委員會主任,甘肅省學位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等多種職務,是當代深孚眾望的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已發表出版的藏文著作有:《藏語語法論集》、《云使淺釋》、《詩學概論》、《藏密典籍選編》、《多識論文集》、《多識詩文集》、《佛教總論樂道燈塔》等。漢文專著、譯著有:《破魔金剛箭雨論》、《愛心中爆發的智慧》、《菩提道次第心傳錄》、《大威德之光》、《佛理精華緣起理贊》、《藏傳佛教疑問解答300題》、《佛教理論框架》、《宗咯巴大師佛學名著譯解》、《藏傳佛教認識論》等。
章節試閱
論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幾個重要特點
第一節 緒 論
一、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關係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對中國的社會、政治、歷史、哲學、倫理道德、文學、語言、音樂、舞蹈、建築、雕塑、繪畫、天文、醫學、科技以及婚喪嫁娶、吉慶節日等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質等世俗文化的諸多方面産生過重大影響和積極作用。
下面引幾段趙朴初先生的文章以證明上述觀點。
趙老在1986年《法音》第2期上發表的題爲《要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一文中說:“佛教爲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敍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禪宗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變文、俗講和禪師語錄體都和中國俗文學有著深刻的關係。”
“中國畫學中的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的寫意畫,則與禪宗思想有關。”
“唐代音樂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
“伴隨佛教而來的還有天文、醫學等科學技術的傳習。唐代高僧一行創《大衍曆》並測定了子午線,對天文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佛教的刻經促進了我國印刷術的發展。”
“佛教哲學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稱譽佛教徒處在人類思維的較高發展階段上……它的獨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給予人們以新的啓發,使人們得以解放思想,擺脫儒學教條,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個新的世界。”
“研究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文化史離不開對佛教的研究。”
“自西元148年安世高東來譯經引起260年朱士行西行求經,至西元1175年朱熹、陸象山鵝湖之會(前者表示一個新的文化運動佛學之開始,後者表示又一個新的文化運動理學之創立),這1000餘年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燦爛時期,也就是中外學者盛稱的魏晉六朝隋唐文化,五代北宋爲其餘波。恰恰在這一時期中作爲中國哲學思想發展主流的卻是佛學。其時期之長,聲勢之大,影響之廣(傳播到國外)都遠非兩漢經學、宋明理學所能比擬。所以胡適當年寫《中國哲學史》半途輟筆,就是當時不懂佛學寫不下去了。還有一位我國當代著名的史學家,早年曾對佛教文化採取過虛無主義的態度,但到了晚年他開始系統地鑽研佛經,表示自己需要補課。這位史學家對人說:‘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係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
“可是現在人們還是不重視研究佛教,把它看作粗俗的宗教迷信。”
“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趙老最後說:“因此,今天在制定文化發展戰略時,應該提出認真研究佛教文化精華的問題。”
以上主要是從漢傳佛教和漢族文化的關係方面講的,藏傳佛教文化對藏、蒙等信仰藏傳佛教的少數民族的傳統思想文化而言,其影響比漢傳佛教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漢傳佛教文化圈內,近百年來受西方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衝擊,佛教對社會思想領域的影響已大大減弱,甚至可以說已緩緩降下了歷史的帷幕。
藏傳佛教在國內,地處青藏高原、蒙古草原、西南邊疆這樣一些落後封閉的少數民族地區,至今沒有受到過西方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猛烈衝擊,佛教仍然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還憑它獨具的思想特色和社會價值,沖出亞洲,走向西方世界,在現代社會中仍然表現出了它頑強的生命力。從這方面來看,藏傳佛教已衝破了代表過去的歷史的範疇。
二、研究佛教的重要性
恩格斯說:“像對民族精神發展有過如此巨大影響的黑格爾哲學這樣的偉大創作,是不能用乾脆置之不理的辦法加以消除的。”
同樣,對於影響、支配人類幾千年的宗教現象,我們也不能採取簡單的否定態度。我們應當全面分析這朵“不結果實的花”爲什麽長期以來能夠生長在“結果實的、真實的、強大的、全能的、客觀的、絕對的人類認識這棵活生生的樹上而久不凋謝的各種原因”(見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
根據20世紀80年代初《大英年鑒》的統計,全世界信仰各種宗教的人數爲35.76億,而信仰三大宗教的就有23億人,其中佛教徒有2.55億人。
——其實《大英年鑒》的這個統計數很不確切,如在這個統計中北美洲信佛的群衆是18萬多人,實際上許多材料證明,在美國信仰佛教的就有500萬人,歐洲也有幾百萬人。
從信仰的人數可以看出宗教在社會上的影響並不小。
首先,佛教産生於2500年前,基督教也有2000年的歷史,幾千年來經久不衰,在現代社會裏仍然有那麽多的人不用強迫而自願信仰,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迹。
其次,如前所述,宗教在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佛教和中國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密切到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歷史文化,否定佛教就意味著否定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地步。
再次,關係億萬人民的信仰,與各民族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具有密切聯繫的宗教問題應該被正確瞭解、正確解釋、正確對待。
根據以上原因,我們應當重視對宗教的研究工作。
我國1979年在昆明召開的“全國宗教學研究規劃會議”上提出:“要展開對世界三大宗教的現狀、歷史和理論的研究,掌握其基本情況和發展趨勢,正確闡明宗教與哲學、文學及其他文化領域和世界史的相互關係。努力用唯物主義觀點的研究著作、論文和通俗性小冊子,整理出版三大宗教的重要著作和史料。”
如果按這個原則開展研究工作,一定會做出可喜的成績。
三、以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的原則研究宗教、解釋宗教
“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和“實事求是”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做出合乎客觀實際的結論,而不是採取教條主義的態度,照搬領袖或名人的幾條語錄,並以此作爲框架,削足適履地進行亂套。
《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說:“對毛澤東同志的言論採取教條主義態度,以爲凡是毛澤東同志說過的話,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願承認毛澤東同志晚年犯了錯誤,並且還企圖在新的實踐中堅持這些錯誤,這種態度也是完全錯誤的。”但在實際生活中這一類人物並不少見。
“共性寓於個性之中”,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點。這就是說理論所概括的性質,應該在被概括的具體事物中有根據,而且在這個具體事物中所找到的根據不是偶然現象和非本質屬性,而是普遍現象和本質屬性。
根據上述原則衡量,在以往的宗教學研究中存在著許多不合實際的主觀臆斷和片面性的錯誤,將很多錯誤觀點灌輸給讀者,故意歪曲了宗教的本來面貌,使社會上對宗教産生了許多莫名其妙的偏見。
這種做法不但歪曲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原則,也影響到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正確貫徹和民族地區的安定團結,因此,不能不引起研究人員的重視。
目前在社會上廣爲流傳、被許多專業工作者奉爲宗教學理論教科書的《宗教學原理》、《宗教概論》之類的讀物中有些也存在上述的缺點和錯誤。
如所謂“宗教給人們設想了一個虛幻的救世主,把人的希望寄託在上帝和神的身上,使人們盲目地相信” ;
所謂“宗教是盲目的信仰主義” ;
所謂“對於宗教來說,世界上的一切秩序都是上帝安排好了的,誰也不能改變,改變的任何要求和行爲都是對於神的侵犯,人所惟一可能做的就是服從上帝,除此之外人是無能爲力的”等等。
這類判斷結論,如在句子前面加上“有些宗教”或“一部分宗教”這樣的特稱判斷標誌,也許是正確的。如果作爲宗教的普遍規律,作全稱判斷,前面這種說法,就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錯誤論斷,是十足的主觀臆斷。
如對1981年8月《哲學研究》上發表的《儒教質疑》一文中提到的“在宗教經典中開宗明義宣佈耶和華、穆罕默德、釋迦牟尼受命於天,要教徒無條件地聽從這些‘獨一’的神的擺佈”的說法,有人提出質疑說:“其中關於佛陀釋迦牟尼的資料不知出自何經典,趁此提出切磋,以廣學問。”(見《法音》1986年第2期)
顯而易見,這類不負責任亂髮議論的人,被人提出質問時,除裝聾作啞,還能做出什麽答復呢?這種毫無根據亂說一氣的做法,是學術上極不嚴肅的表現,嚴肅的科學理論工作者會嗤之以鼻。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對被一些所謂宗教理論嚴重歪曲了的佛教問題進行澄清,以消除社會上對此類問題的偏見。
第二節 正 論
“任何一種健全而有生命力的宗教,無不有其獨具的特異之點。”
…………(美國哲學家桑塔亞那)
以下就佛教的幾個不同於其他宗教的重要特點,依據佛教的總的教義和藏傳佛教教義,進行說明。
論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幾個重要特點
第一節 緒 論
一、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關係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對中國的社會、政治、歷史、哲學、倫理道德、文學、語言、音樂、舞蹈、建築、雕塑、繪畫、天文、醫學、科技以及婚喪嫁娶、吉慶節日等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質等世俗文化的諸多方面産生過重大影響和積極作用。
下面引幾段趙朴初先生的文章以證明上述觀點。
趙老在1986年《法音》第2期上發表的題爲《要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一文中說:“佛教爲中國...
作者序
前言
佛教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人心的淨化劑。通過人心的淨化,達到人類社會的淨化,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用佛經上的話來說,就是“心淨,穢土也是淨土;心不淨,佛國淨土也是穢土”。無論是大乘小乘,顯宗密宗,凡正宗佛教都離不開這個宗旨,凡背離這個宗旨的言行說教,無論裝扮得如何冠冕堂皇,都是需要加上引號的東西。
佛教問世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這2000多年中,人類社會以無常的規律,經歷了無數次的滄桑巨變,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遷,人類的思想文化起了新舊交替和循環的多種變化,但在無常的生滅長河續流中,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超常存在如佛法者,也許是絕無僅有。
佛教本身作為一種思想文化,從形式到內容也脫離不了否定之否定的發展規律,經歷了無數次興興滅滅,但是佛教所揭示的生命和物質規律以及道德價值觀念,因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和理想的生命境界、生存狀態的要求而獲得了永久性的生命和價值。
這就是佛教在人類歷史上存在如此久遠,而且在現代社會中仍能植根於人心的土壤中,像璀璨的明珠一樣放光,超越疆域國界和人種民族界限,從普通民眾到高級知識階層,受到廣泛歡迎和支持的原因所在。
為了保持佛教教義的純真性,不使受到歪理邪說和世俗偏見的曲解和污染,正確解釋佛教教義是我們佛教知識份子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在這方面所作的一些研究和著述工作都是為了這樣一個目的。
在佛教思想的傳播和佛教經典的解讀方面存在的最大障礙是語言文字的障礙,這種障礙不但存在於語言文字不同的民族之間,也存在於使用同一語文的民族內部。前一種如藏傳佛教和其他民族信眾之間存在的情況。
藏文佛教經典本來沒有文言文和口頭語的差別,對藏人來說,只有佛教術語的理解上的障礙,這是一切學科的共同現象,沒有普通詞語和文字上的障礙。但對學習藏傳佛教的不同語種的民族來說就是語言文字的障礙。有許多有志於學習藏傳佛教的人因語言和文字的障礙而被拒之門外而留下了深深的遺憾,有些人為了掌握語文工具,深入藏區,消耗了大半生時間,但藏語文水準趕上母語是藏語的藏人的水準者,卻寥寥無幾,因此在經文的理解上所帶來的問題也就不言而喻。
本來翻譯的基本原則是信、達、雅。“信”是原意的等效翻譯原則;“達”是傳情達意,是可理解性原則;“雅”是美學要求。一般的譯文需要具備前兩條,詩體偈頌文必須具備第三條。有的人主張佛經譯文要保持“之乎者也”的古文形式。說穿了,就是不但不願撤除漢文佛經與現代華人中間橫隔的高牆,反而想在藏傳佛教與使用漢語的人群中間築起一道新的高牆。也許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少數精神貴族的專利。
但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別人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和準確把握原意。除此而外,佛教經典和著作還有一條面向廣大群眾,方便群眾的原則。我在翻譯工作中堅持打破佛經翻譯方面的陳舊模式,儘量避免使用文言文名相詞彙,以大眾化的通俗語言,準確表達原意和藏語的表情修辭特點。這一點可以算作我的譯文和著述的特點。
我不想充當連自己都無法說服的“開悟者”“和“成就者”之類的虛假的光環作襯托的虛偽角色,也沒有所謂佛菩薩顯靈傳授,或夢中、定中獲得的傳授,只有憑藏傳佛教優越的教育環境和自己的特殊機遇,勤奮學習所獲得的滄海滴水知識。
在有生之年,在繼承和發揚佛教純真教義方面想做點力所能及的工作,為眾生提供一些精神的“綠色食糧”。
通過這類工作若能使一部分眾生的心靈荒原,受到佛法智慧甘霖的滋潤,便是我平生最大的快樂。
前言
佛教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人心的淨化劑。通過人心的淨化,達到人類社會的淨化,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用佛經上的話來說,就是“心淨,穢土也是淨土;心不淨,佛國淨土也是穢土”。無論是大乘小乘,顯宗密宗,凡正宗佛教都離不開這個宗旨,凡背離這個宗旨的言行說教,無論裝扮得如何冠冕堂皇,都是需要加上引號的東西。
佛教問世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這2000多年中,人類社會以無常的規律,經歷了無數次的滄桑巨變,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遷,人類的思想文化起了新舊交替和循環的多種變化,但在無常的生滅長河續流中,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目錄
目錄
上卷
論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幾個重要特點
第一節 緒 論
一、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關係
二、研究佛教的重要性
三、以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的原則研究宗教、解釋宗教
第二節 正 論
一、佛教反對盲目的信仰,主張理信
二、佛教信仰的目的並非爲了死後進入天堂
三、佛教徹底否定主宰宇宙萬物的造物主的存在
四、佛教的哲學觀點不全是唯心主義
五、佛教並非不關心現實問題
六、佛教的道德並不是維護神權的道德
七、佛教不反對科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密義淺釋
一、概述
二、正文解釋
附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本) 【唐】 玄奘(譯)
附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本)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
第一節 開篇
第二節 金剛經總義
第三節 妙理剖析:正文重點、難點解說
一、名稱含義
二、說法的情況記載
三、真如發心三問
四、舍波羅蜜多
五、理性佛無相
六、事信與理信
七、事法與理法
八、佛母般若法
九、四果性空
十、理法無得
十一、二世間本空
十二、奉持功德
十三、理法不依言傳
十四、“名”是虛名
十五、正見稀有
十六、忍波羅密多
十七、無二見慧目
十八、大機勝法
第四節 結語
附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譯
附二、《能斷金剛波羅密多經》 【唐】義淨 譯
下卷
藏傳佛教:人類文明園地中的一束奇葩一、藏傳佛教全面地接受了佛陀的三乘教義
二、藏傳佛教擁有佛陀教義中的兩大精華
三、藏傳佛教代表佛教思想理論發展的高峰
四、藏傳佛教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內涵
五、藏傳佛教具有完整的目標體系和高尚的價值觀念
六、藏傳佛教的覆蓋面遍佈世界各地
《佛法三根本要義》通俗解說
第一節 佛法總述
一、四法印──佛法的四條原則
二、衆生生存環境──器世界
三、生命的流轉運動——輪回
四、因果善惡報應
五、世間因果和超世因果──四諦
六、佛的四身和事業
七、三寶皈依法
第二節 佛法三根本要義
第三節《要義》正文解說
附:《佛法三根本要義》 宗喀巴大師 著 多識 譯
佛教三寶原理奧義解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佛法的總概念
一、知識性
二、理辯性
三、情感性
四、實踐性
第二節 皈依法的重要性
第三節 信與解的重要性
一、“信”爲道之本、善之源
二、智慧爲生佛之母、解脫之門
第二章 三寶原理
第一節 三寶總述
一、“三寶”與佛教的關係
二、規定爲“三救星”的原因
三、稱做“三寶”的原因
四、因三寶與果三寶的區別
五、真諦和俗諦三寶之分
六、小乘派關於三寶的概念
七、大乘教和大乘三寶概說
第二節 佛寶解說
一、佛的定義
二、佛的四身
三、顯密佛的異同和密佛的特點
第三節 法寶解說
一、法的概念
二、教法的定義及分類
三、法寶的定義
第四節 僧與僧寶
一、僧伽的名稱和概念
二、僧人的分類和層次
三、 僧寶的定義和概念
四、同體三寶和異體三寶的含義
《佛理精華緣起理贊》要義解說
第一節 難點解說
一、“緣起”的一般含義和特殊含義
二、“中觀”一詞的哲學含義
三、緣起理爲何被稱爲佛理精華
四、幾種錯誤觀點的糾正
第二節 頌詞略釋
附:《佛理精華緣起理贊》 宗喀巴大師 著 多識 譯
目錄
上卷
論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幾個重要特點
第一節 緒 論
一、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關係
二、研究佛教的重要性
三、以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的原則研究宗教、解釋宗教
第二節 正 論
一、佛教反對盲目的信仰,主張理信
二、佛教信仰的目的並非爲了死後進入天堂
三、佛教徹底否定主宰宇宙萬物的造物主的存在
四、佛教的哲學觀點不全是唯心主義
五、佛教並非不關心現實問題
六、佛教的道德並不是維護神權的道德
七、佛教不反對科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密義淺釋
一、概述
二、正文解釋
附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本) 【...
商品資料
出版社:聖地文化出版日期:2006-11-17ISBN/ISSN:978986827510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36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