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乘叩鳴集》系列叢書,目前已出版至第四本。從第一本的突破宿命(因緣果篇)、生活面面觀(生活篇)、鬼神的真相(疑惑篇)、透視生死(臨終關懷篇);到第二本的命運的脈絡(因緣果篇)、成就的不二法門(去習氣 修德大篇)、心靈的進化與超越(意識篇)、信什麼,如何信?(信仰篇)、生命的昇華(修持篇);再到第三本的思想觀念導引一切(理路篇)、實踐檢驗真理(事修篇)、跳脫意識作用(感應/相應篇)、超越身心靈(身心一如篇);每本都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由方便導入究竟;雖有相同篇章,但內容卻是由淺入深地來說明修行的整個次第,慢慢帶領讀者對於佛法義理的了解,逐步建立起對人生、對修行的整體概念、正確認知。未來將陸續出版,相信大家所面對的種種心理與生理問題,都能在這幾本書裡獲得解答。
本系列叢書有兩大特色:第一,它是一本「實證」的書籍,有別一般的文字解。佛法是講「實證」的,假設沒有實證,文字再優美、再怎麼詮釋也搔不著癢處!現代人無論是看佛經或一般佛書,看完之後常感使不上力,不知如何去修!而 善性導師的回答問題中,在在展現了佛乘大法最了義的見解,對於方便與究竟,都是一次到位的。當你了解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什麼是方便,什麼是究竟,自然懂得熟輕熟重,自然懂得分寸的拿捏。
第二,正因實證的關係,因此在實踐力行上有著非常具體的方法。讓我們對於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包括習氣、煩惱等等,能做最簡潔、明確的處理。佛乘大法一開始就談到「體相一如」,也就是「空有一如」,它雖然要你看破這個「相」,但我們既然活在這個現象裡,那麼就好好的從這個「相」,漸漸地融入這個「體」,也就是所謂的「融相入性」,相和體都要圓滿。唯有把「相」一併融入這個「體」裡,才不會偏有或偏空,這才是真正的佛乘境界。
眾生都擁有兩樣東西,一是本心,一是意識心。人類稱為萬物之靈,意識心的層次就高,但也因為意識心層次高,所以經常妄念紛飛,甚至作繭自縛、自尋煩惱。在修行過程中,兩個心都具足;在未證本心以前是意識心抬頭,只要意識心抬頭,本心就潛藏起來。修行就是要學習怎麼樣讓意識心停止下來,讓本心抬頭,讓般若作主。
人的一生,在成長的路上須面對、解決種種問題,其中最難的可說是面對自己、洞見自己。佛家所講的解決是「永恆」的解決,而不是短暫這一生的解決。所有的人,不管他的困境再大,心再苦,都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他天生所具有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佛性」。任何一個眾生只要有「佛性」的存在,就一定可以成佛,因為佛性就是成佛的性質;只要肯修正、肯付出,當有一天完全沒有任何習氣時就成佛了,就完全不受物質現象的侷限了。
作者簡介:
心即法,法即心,一切法皆為此心
若無此心,則無一切法
善性導師為佛乘宗 緣道祖師正式授記之傳法師。1993年赴美弘法、潛修,在歷經十多年的內省以及痛下功夫,終臻世出、世間圓融自在之境界。於1999年應邀返臺宏傳《佛乘大法》。
導師於生活中自然無礙地落實「嚴謹自持,身心清淨」,其提出之六字真言「去習氣、修德大」實為立身處世之圭臬,更為佛子「人成則佛成」之基本道行。
導師於實證中,領受宇宙人生之真相,因而將自身實證之體悟,於書中毫不藏私的明示。其不拘泥名相論說,直解佛法要義,不僅為現代佛教注入源源活水,更令聽聞者見地提昇,轉化生命內涵與層次。
譯者簡介:
【編者的話】
展開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書,是一系列叢書中的一本,書名為《佛乘叩鳴集》。它是佛乘宗善性導師多年來弘法過程中,面對學員和不同場合社會大眾提出的疑惑,所作的開示紀錄。《禮記》有云:「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今將問答語錄編纂成冊,假其名以問世。
明師無論問者諸根利鈍,均隨所應度,期令眾生遍發歡喜,願行菩提。因此編者自當儘可能保留話語原貌,未敢贅飾,用能彰顯叩鳴之際,觀機示教的善巧方便與歸元無二之宗趣。眾生疑問容或支離,然釋者所答必然指向究竟。讀者於此契入,舉凡行住坐臥、六識所及的生活煩惱瑣事,進至對生命真相、宇宙全貌的認知,將可事半功倍,豁然疏朗。
又內容雖屬問答形式,但因考慮讀者需求各有因緣,故將每一問答配一題號,並作篇章分類以利查索;另在重點語彙名詞處稍加註解,以便解讀酣暢;針對若干不同題號中的相互可參照內涵,亦作出參閱連結提示,俾便讀者舉一反三,心領神會。每冊書後均按筆畫順序臚列關鍵名詞索引,工器雖微,若能按圖索驥亦稱可觀。
佛法博大精微,經典浩瀚,且譯筆多簡約古直,末法眾生常歎難窺堂奧。今善性導師慈悲為念,以最平易近人的淺白話語,開導眾生了知佛法,引導學子進入信、解之門;至若登堂入室、取精用弘,則端賴修習者的行深與證入。故叩鳴實無小大之分,廣釋群疑亦僅開啟聽聞者的「自性」罷了。君不見惠能大師所言:「諸佛妙義,非關文字」,德山舉棒,臨濟一喝,莫非如是。祈與有緣讀者共勉。
章節試閱
‧常聽人家說:「天機不可洩漏」,何謂天機?是不是真的天機不可洩漏?如果洩漏了會怎麼樣呢?
天機是命相及武俠小說的說法,甚至連道家都不講這東西,而道教也只牽扯到一點點這方面的問題而已。天有什麼機?哪一個天、哪一種天有什麼機呢?這是很奇怪的說法。中國人所想出來的這些東西,實際上,以佛教來講,可以把天機的道理提昇,那就是講因緣,天機就是因緣!以他們來講,天機就是命運,是個宿命的看法,也就是一定且固定是那個樣子;但是佛法講的因緣論,並非一定、固定是那個樣子的。我們講過,每個人的一生裡面,會有個主因緣,因為你累世種的因、結的緣太厲害了,所以主因緣變得很堅固,因此才會動彈不得,這樣演變到最後,就變成所謂的宿命論。
佛家講因緣論、因緣果觀,因緣是可以變動的,我們從因來變動、從緣來變動。從因,可以變動;從緣,你不要種這個因就好了;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要結這樣的緣,那就要改變成更理想的因,這樣更理想的緣自然就變動了,所以沒有什麼天機不天機的。天機,就好像有人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命運,比如你本身的命運是什麼呢?假設你一生就是每個月賺五萬元,那你現在賺多少錢?以你這個年齡來說,能賺五萬元算是不錯了。你現在三十歲,假設一直到四十歲、五十歲,你都不能突破這樣的收入,而且在人生的過程裡,也覺得不是很理想,所以你就會覺得自己的命運真差,怎麼賺都不超過五萬元,這就變成你的宿命了。
以佛法的角度來看,你是可以改變它的,簡單講,你可以進修所要學的東西;假設繼續進修都還不行,那是為什麼呢?因為你受到天賦的影響,也就是你的因緣,所以你怎麼進修也不會進步。那該怎麼辦呢?要靠修行,修行才比較有可能進步。由於你累世種的因、結的緣,所帶來的聰明才智,最多只能這個樣子,加上你又沒有太大的布施,對不對?你也不可能靠家裡,或等著錢從天花板上掉下來;假如你有大布施就有這個可能,忽然從天上掉下一筆錢來。我們學員就有這樣的經驗,當然不是真的從天花板上掉下來,而是路上撿到的。還有一位講師的媽媽,經常在路上撿到錢,不是只有一、兩百元而已喔,這些都是經常布施的緣故。
你想看看,在還沒有成就以前,佛法無非就是告訴我們,因緣可以有很大的改變,而且還滿容易改變及突破的,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呢?假設你這一世沒有突破這個因緣,就表示因緣不成熟,也就是不具足的意思,那就要等到下一輩子了。可是你說:我這一輩子很努力,在修行上很努力,種了很多善因,結了很多善緣,但還是不行啊!那就表示這因緣還是沒有成熟,還要繼續往這方面去努力,所以沒有所謂天機與不天機的問題。因此,真正學佛修行的人,他不算命、不作預言,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他知道因緣是隨時在變動的。
記得跟各位報告過,我在密宗修學一段時間之後,有一位師兄曾經帶我去認識一位算命的老前輩,他在香港和台灣的名氣都很大。在我印象中,當時他已七十幾歲了,只看了我一眼,就跟我說:「我不幫你算,算不準!」那時我有很多不好的習慣,但在密宗時全部都改過來了,像是喝酒、打麻將等,所以他認為我的命算不準。我曾問過帶我去的那位師兄:「你有沒有跟他講我的一些經歷呢?」他說:「完全都沒有講。」反而是那位老前輩當下向我提出一個要求,他年齡那麼大了,還很客氣的說:「師兄,你能不能帶我去密宗修行呢?」聽說他從二十幾歲就開始幫人算命,算了五十年了,但他也了解修行是比算命還重要的。後來他跟我講,除非是特殊的人,比如親朋好友介紹的之外,平常他已不再幫人算命了。
所以沒有所謂的天機,如果講天機就變成宿命論了;佛家講的是因緣論,即使此生沒有成就,也應該改往修來,為以後鋪路。
‧有些親友很相信活佛轉世或菩薩再來,雖想改正他們迷信的觀念,但還是無法說服他們,該怎麼辦才好呢?
那還能怎麼辦呢,他們聽不進去就是因緣不具足,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有位親戚年收入相當不錯,平均約六百萬元,本來想讓他種點善因、結點善緣,就請他捐點錢助印經書;結果他想了將近十幾分鐘,就是不回話。經過再三催促後,他很勉強的從口袋裡掏錢出來,以每個家人各一百元計算,總共捐了八百元。布施是算比例,不是算多少的,月入五十萬元只捐八百元,這樣的比例極小,所獲得的福德自然就小了。
很多人因為收入不多,所以擔心捐款金額太小會不好意思。其實布施是以比例來代表人的心量,又何必擔心捐款有多少呢?只要比例夠大,即使別人是幾千、幾萬在捐,自己是幾百、幾百的捐,也沒什麼丟臉的;你們學了佛乘大法,這種小小的道理應該清楚才對。布施是心量的表徵,心量的大小決定修行成就機會的大小;但眾生經常捨不得財施,其實只有肯布施錢財的人,才有機會賺回更多的財富。
為了幫助比較親的親朋好友種善因、結善緣,我們也可以替他捐款等等,經典告訴我們,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即便如此,在我們能力許可時,還是可以採取這種代他捐款的方式,替他慢慢累積福德;當他的福德累積夠了,自然而然,他的因緣可能有一天忽然成熟,也就慢慢會了解布施的道理,而加入布施的行列,或者慢慢不再迷信那些活佛轉世或菩薩再來等等的,就達到我們的目的了。
‧習慣、習氣、習性有何異同?生活中應如何觀察與修正呢?
習性是最難觀察出來的,習氣和習慣都還可以觀察出來。像我有一個壞習慣,各位曉得嗎?有時候學員的車子停在對面等我,我就會直接穿過馬路去。好意的解釋是,我不好意思讓他等太久;不好的解釋是,我這是偷懶,為什麼不走到紅綠燈才過去。我現在試著把它改過來,會想把它改過來的原因,是受到我大兒子的影響。
有一次,我看到12路公車已快到站了,我心想:「走那邊就來不及了」,於是我直接穿過馬路,大兒子看了,當然也跟著穿過去;事後我覺得自己做了一個很不好的示範。從那一次以後我就改了,不管多遠,我都會等紅綠燈。有一次,我發現他沒有照這樣做,我就對他說:你如果再這樣過馬路,萬一出車禍,保險公司是不會理賠的。他愣了一下,從此就不敢穿越馬路了。
所以你可以發現,即使你覺察力很高,在不知不覺中也會犯下很多的錯誤,而且不知不覺在累積當中,久而久之,就變成你的一個習慣,更久就變成習氣,再久就像我們歷劫累世累積到現在,就已經是個習性了,這就很難改了。
為什麼我們學員這麼認真上課,但習氣還是改不掉呢?因為太久了,所以已經養成這樣的習性了。每個人的習性不一樣,能解決這樣問題的機會也不一樣,那要看你歷劫累積到現在的習性,到底具足多少的條件,來解決你習性上的問題;所以你覺得改掉它困不困難呢?非常、非常的困難!假設你沒有辦法下大決心的話,就會把這一生的習性,又帶到下輩子去,也許下輩子到畜生道或靈界去也說不定。
以修學者來講,到地獄道的機會是不多啦,但是到靈界、到畜生道的機會是有喔,當然也可能到天道。我們學員的心地善良,可能偶爾做了一件別人不知道的大善事,那就可能到天道去,當然也有可能到人道;但是你還沒有學佛修行以前所造的業,都還是要受的。假設你三十歲開始學佛修行,開始修正自己,那麼,三十歲以前所造的業,也都還要受,這就是為什麼可能會到畜生道、到靈界、到餓鬼道的原因。
所以我才說,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情況,一定要想盡辦法在這一生就成就,不要再等了。雖然我講非常困難,但這個困難是自己的問題,所有困難都來自於自己種的因、結的緣,也就是自己所造的業;所以你現在這些問題能不能突破,全部都要自己解決,要想盡辦法來解決。但是,在座各位有沒有發現,經常會有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是不是會這樣子呢?想是那樣想,做的時候卻沒辦法那樣做,是不是啊?
比如說,我們希望佛堂裡能有一個標竿,他一進佛堂就先禮佛拜懺,一段時間後就打坐,不跟任何人交談,一直到上課為止。如果是要你長久都這樣的話,你做得到嗎?或者是一進門就捐款。你可以發現光是捐款,拖泥帶水的人還滿多的,這也是他的個性,他的習氣、習性喔!有些人就很爽快,一進門就去捐款;有些人就拖拖拉拉的,拖到中間休息再去捐個款,而且還會在那裡算來算去,算不太清楚的樣子;有些人則拖到已經出大門了才想到,又回頭來捐個款。至於捐款金額,每個人都不一樣,這與每個人的習性都是有關的。
講個更明顯的,修行人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次第要分明,這個次第就是層次。次第分明,會表現在「理大」方面,理大講什麼呢?「統法界無量法門之理則、法要」,這個次第就是理則、法要,所以你要學習這個東西。
各位記不記得,我們講過經典的擺放,《華嚴經》一定要擺在最上方,其次按經典的層次來擺。例如:《心經》要比《金剛經》高,要按照這樣的次第來擺;這就是次第,平常就要養成這樣一個好習慣。雖然這還是個習慣,但當你修到最後,只要把這個習慣打破就好了,就剩那麼一點東西而已,這樣就變得容易多了。
這所謂的次第,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來呢?從你鈔票怎麼擺,都可以看得出來;從你衣服怎麼疊、怎麼擺,也都可以看得出來。假設你們各有一疊鈔票,你會發現有些人擺得亂七八糟的;有些人會一張一張排得好好的;有些人則是有順序的,新的在最底下,舊的往上擺。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不相信,大家拿出來看,就會知道都不一樣,這個就叫做「次第」。
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長久下來,你已經形成的習性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從疊衣服這件事來看,試問你會不會把襪子擺在褲子上面,把褲子擺在上衣上面?或者內褲擺在內衣上面,襪子擺在內褲上面,然後把內衣、內褲,擺在西裝褲上面,會不會這樣?還把襯衫、褲子擺在旗袍上面,你會不會這樣做呢?我跟你講,這些和你擺鈔票,意思是一樣的。
雖然這些很細微的做法,很容易修正;但是這些細微之處,你平常有沒有覺察到?有沒有去修正呢?你回去觀察,看看家人會不會也這個樣子?比如說,他有兩副眼鏡,經常在這邊丟一副,那邊丟一副,到時候要找眼鏡,咦!眼鏡跑到哪裡去了,我不是都放在桌上,怎麼會跑到廁所裡去呢?奇怪!這種人比比皆是,從年輕到老都有。
所以你想想看,是不是久而久之就變成那樣的一個人了。如果你可以看清楚他是這樣的人,那我問你,你還敢跟他結婚嗎?怕都怕死了!假設找一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結婚,那可就麻煩了!幸虧兩方面都搞不清楚,所以就結婚啦,對不對?這樣才能維持一段時間,才能長期在一起;假設兩人都搞清楚,早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所以我認為要不要另外寫一本書,來講講為什麼人類會有婚姻關係這類的書,可能就是這樣糊里糊塗而來的,搞不清楚狀況來的;如果搞清楚狀況,有誰還會結婚呢?誰還要生小孩呢?自己根本都搞不清楚,也不曉得會生出什麼樣的小孩,那麼生他做什麼呢?一切都是未知數,沒有一個東西是可以掌握的。但這也沒辦法,因為人類眾生是從歷劫累世以來,各自培養出不同的習慣、習氣、習性,演變成這個亂七八糟的樣子出來。
‧我對世間法發生的每一件事情總是很在意,看不破怎麼辦?請問有什麼對治的方法呢?
大部分的人都看不破。看不破,看起來似乎是修行障礙的開頭,但最主要的關鍵還是要「去習氣、修德大」,做到了才有可能看破。要你修德大,你或許會想到:這可能要花很多錢喔!我跟你講,你不花一毛錢也可以做到,那就是去習氣。下大決心去習氣,每天盯著自己去習氣,盯得你每天長包,盯到你沒有習氣為止。這就要下很大的決心,不花一毛錢也可以,不捐錢、不做義工,「德」我都不做,就專門去習氣,這個德最大。
假設去習氣你做不到,就只好修德大來彌補,我們也不是非要你修德大不可,但是嚴格講,德要修到夠大是很困難的!修德,倒是很好修,你可以幫助佛堂,或幫助外面的任何一個人,不管你怎麼幫忙,都算是德。但是這個德,能夠幫助你看破現象嗎?你怎麼解決這樣的問題呢?所以修德的目的不是為了那個「德」,而是要解決你習氣的問題啊!
我們講過「上根大器,小即是大;小根小器,大也是小」。所以,根器小的你,聽到大法你也搞不清楚,你還認為它是小法;但如果你是上根、大器的人,隨便聽到一句話,就可以把佛乘大法帶到裡面去,因為你曉得這是大法。假設你是上根、大器的人,一聽到去習氣,當下就去習氣了!當下,習氣就丟得一乾二淨!當下就解決,就成就了!
‧在修法的當下,總是雜念不斷,無法專注,該如何解決呢?
表面的解決方法,是以念禮佛拜懺文,或背六大心法,或背大自在王佛讚頌等來轉化掉雜念,但這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要達到專注的根本作法,就是從你的德大和習氣下手,唯有不斷的「去習氣、修德大」,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否則將永遠在這樣的現象中迴旋,無法根除。
‧修行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境相及身心變化,該如何處理?
當境相出現的時候,或者是念頭來的時候,你有沒有辦法在第一念就把它打掉呢?沒有辦法把它打掉,這就是問題所在,這要經過練習才能辦得到。
至於打坐時出現身體不舒服,或哪裡癢、哪裡痛,或看到什麼金光等等,這些都不是重要的。你們都已進入研修班,應該要了解比較深刻的東西,現在最重要的是練習,就是當念頭起來或境相出現時,你要經過多久時間才能觀照得到,才能把念頭和境相打掉,這才是重點。必須要練習到第一個念頭剛要起來的時候,就立刻把它打掉。
境相和念頭一樣,所有能感覺到的一切,當然也包括念頭在內,這些都只是感官作用。如果以「淨」的角度來看,打坐是最容易修到「淨」的。當念頭一起來,要練習在第一時間內就把念頭打掉,這才是唯一要做的事情。不管打坐一小時、兩小時、四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都要做這件事情,這是唯一要做的事。
如果你一個禮拜才練習一次,那當然是不行的,必須要每天持續不斷的練習。如果能每天練習,那麼很快就會產生效果,你會發現意識作用減少了。剛開始練習時,會覺得很難做到,但是沒關係,第一念如果無法立刻打掉,就等第二個念頭來了再打掉;第二個念頭沒辦法打掉,再等第三念,只要多加練習,自然就能漸漸練習到第一念起來時,就馬上打掉。所謂功夫,這才是真正的功夫。修行必須要掌握重點,修起來才容易,進步才會快。
‧打坐時整個人感到很靜了,請問「空」與「定」是否一樣?
「空」跟「定」是不一樣的,「定」有很多種層次,比較高層次的定叫做「空」,破了空這個層次之後就是「真空」。印度將「定」分為「四禪八定」,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一直到四空定;每一個不同層次的定,都表達不同的空及不同的思想觀念層次,所以思想觀念的調整是最重要的。當思想觀念真正高到證本心以上,就不叫思想觀念了,這裡所要表達的「高」,就是指對本體的了解程度。因為本體只能去「實證」,沒辦法用理路去了解它,理路只是指引我們往某一個方向去體會而已。
真正的思想觀念是對現象問題的一個認知,認知到了一個極致,自然就看破了。但是眾生的認知通常是不足的,因此,我們只要深信佛講的話就可以了。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果能夠認知到這個樣子,就可以放得下來;放不下來,就表示你的認知還未達到這樣的思想觀念,只是表面意識知道這句話而已,其實潛意識、深層意識都還在排斥它。當潛意識能夠不排斥它的時候,很多東西就可以放得下來,但這都還是比較粗糙的東西;一旦,深層意識有這個認知的話,很多細膩、重要的東西都可以放得下來。
比如,錢是大家最沒辦法捨的,潛意識裡就覺得它是很棒的東西,深層意識也認為錢是很棒的東西,當然就捨不得給人家;如果能看破錢這個東西以後,自然就可以捨了。所以從表面意識、潛意識、深層意識,到最深層意識都要能看破,這一生解脫就有希望,甚至就在眼前了。
再者,當觀念能一再突破而進入最深層意識時,就可以和自性相應了,而且與自性相應以後,自然而然也不需要再修什麼自性相應法了。現在每一個層面都已分別跟各位講過了,應該沒有人聽不懂吧,只是信不信的問題而已。只要你能照著這樣去做,就是信心夠;否則,就是信心不夠,這是很容易檢驗出來的。
你們以為導師有神通,什麼都知道,其實不是的;而是你們人性中的貪、瞋、癡、慢、疑,都表達在自己的身語意上,所有的行為、語言、動作自然都告訴人家了,哪裡還需要什麼神通呢?其實神通就是通神,通你那個識神,那叫「識用神通」。當你能觀察到這麼細膩的時候,那就是般若了,也就是不必經過思考,就可以知道事情的真相了。各位有沒有覺得,學佛是件很有趣的事,可以抽絲剝繭,從很粗糙的慢慢到最細膩的,最後到細膩都沒有了,就進入所謂的空。
所以你們要下定決心,好好和佛堂裡的兩百多位學員,相互學習就可以,其他的就不必費那麼多精神了。當各位證了本心之後,就會發現整個法界就是一個精品店,它比LV還要LV;還未證本心時,單以現象來看,即使是很美的東西,到了實相裡也是粗糙不堪的。
‧練「空即是色」時,為什麼會帶動上半身的氣脈開通呢?
每個人的情形都不一樣,我們的每一式動禪都是環環相扣的,同時也是為以後的每一式做準備。
「通」可分為四通十二級,每一級都有無量的變化。頭部動禪每天早晚要各做一次,通了之後,如果發脾氣或吃得太飽,或吃太多肉,對氣脈都不好,只要起了五毒就會阻塞,所以這還不是「真通」;到了第三級才是真通,因為它「清淨」的關係。在未能保持清淨之前,有可能隨時通,隨時不通。
有學員認為動禪練這麼久了,怎麼還會生病呢?因為貪、瞋、癡、慢、疑還在滋長,這不生病才怪!當五毒減少時,生病的情形就會減少,但「因緣果報」依然存在。對證本心以上的聖者而言,祂「不住」在上面,所以「存在」是對眾生而言,非對證道者而言。
‧為什麼說「無念才是真念佛」呢?
「無念才是真念佛」是以前幾位念佛大師,包括廣欽老法師所講的一句話。為什麼說「無念才是真念佛」?什麼叫念佛?念佛的終極目標是與佛相應,不管你念佛是念幾千萬億聲,如果不能相應也沒有用。「無念」是真念佛的開始,嚴格講還不是真念佛,真正念佛是要到「無念之念」,到了「無念之念」才能跟佛性相應,跟 祖師的法身相應,跟自己的自性相應。但一般通常把無念當成了無念之念,所以才講「無念才是真念佛」;其實懂的人就不會把「無念」當成了「無念之念」。
末法時期,念佛是往生淨土的唯一大法,所以念佛非常重要,末法眾生修其他的法很難解脫。以佛乘大法來講,認真的念九字禪五千萬聲,大概就有帶業往生的機會。如果想靠念佛解脫、證道、證本心的話,念佛要念得很綿密,兩聲佛號之間不能有空隙。所謂的空隙就是,任何兩個字的中間都不能有其他念頭出來。
有一種人念佛念得很快,為什麼他可以念得快呢?因為念佛是個概念。研修班學員要了解念佛是個概念,要求學員背「大自在王佛讚頌」的原因,是在講讚頌「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的概念,所以要把讚頌背得很熟,再跟九字禪彼此結合,這樣就能形成一個概念──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就是法性、法身。概念建立起來,念佛就會很快,腦筋一動就是「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不需要一字、一字的念才算稱念一聲,因為字與字之間會有無數的雜念。
念佛的概念一旦建立起來,雜念就不容易從空隙中出來。每個人必須視自己念佛的狀況來調整快慢,像有些人不能念快,念快氣會往上衝,頭就會暈,這種人就要念慢一點。念佛速度自己要懂得調整,看自己適合哪一種,調整到兩字中間不會有雜念起來為止。
念很快或念很慢,雜念同樣都可以不容易起來,因為念佛時觀照力要很強,注意力都要集中在九字禪,中間過程就設法讓雜念起不來,而且要持續專注的念佛。至於容易氣衝頂的人就要想辦法煉氣、念慢。念佛時,念快、念慢都可以進入三昧,實相念佛法若修成功,這一生就可以到淨土。在整個修行路上的目標是什麼,要做到哪裡,自己一定要思考清楚。
‧如何知道一個修行的人,是不是進入了「無念」的狀態呢?
我可以感受到你非常想修行的那種心理,但你還沒有抓到修行的要領和重點。一個修行人此生能不能成就,在他進入佛堂的那一剎那,可能就決定了。比如你初次進入佛堂的那一剎那,就把你歷劫累世的因緣都展現了,只是你自己不自知而已。修行能成就的人,是有他的特色和特質,假設你有這個眼力的話,一眼就能瞄出來。世間法也一樣,很多人在找員工面談時,只要一進門,就曉得這個員工行不行,修行也是如此。
雖然不曉得你苦到什麼程度,但是我可以體會到你想要解脫,想要在這一生就成就。我們有幾位學員,我感受到他們是非常、非常想要解脫的,你就是其中一位,但是你的特質還沒有展現。所以法藏(此學員法號),這該怎麼辦,你知道嗎?歷劫累世的「法藏」都是成就者啊!無論是一個人的修行,或是世間法的各種成就,努力培養自己的條件是最重要的,所謂緣就是「條件」啊。以種因而言,每個人累世不曉得已經種下多少因了,所以也不必再種什麼因了;但是緣就不一樣,如果你沒有加強,那就不行,必須要再加強、再累積這個緣,也就是這個條件。
條件的累積很困難,我們從初級班第一節開始講的課,一直到研修班的提問及回答等等,你要從那裡面去搜集,要像Google那麼厲害,去搜集自己所需要的和欠缺的。所謂我需要的,就是我欠缺的,我欠缺的那個「成就的特質」,我就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觀念;如果不能演變成自己的思想觀念,那就是因為累世所累積的習氣所致。當然我們講過思想觀念的改變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才說要在實踐力行上面下功夫,讓你的思想觀念自然而然的提昇,如果在實踐力行上沒有下足功夫,那就很難了。
假設你發現,自己實在是找不出有哪些條件需要增加,甚至覺得自己也滿好的,但就是不能成就的話,那麼也可以從周遭學員去觀察,包括講師、助教、導師在內,包括你的親朋好友,甚至電視劇人物等等,都可以觀察的。比如說你看電視劇上某人的演技老是那麼爛,到底是為什麼呢?而某人的演技就那麼好,他又有什麼樣的特質呢?各位有沒有看過韓劇《大長今》呢?你也可以觀察李英愛為什麼演得那麼好,她有什麼樣的特質,可以把一名「醫女」演得這麼好?她想要成為一位醫女,就必須培養自己成為醫女的各種條件,要累積到她的思想觀念裡,還要把她的行為、語言都變成那樣,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她在劇中演的就是這個樣子,對不對?要成為一名醫女需要多少條件,她就不停的努力,即使經過很多、很多的煎熬、苦難,也要不停的去努力。
我想請教所有想要成就的學員,有沒有像她那樣去累積自己的條件?有沒有像她那麼艱辛呢?艱辛不是一定的,但是可能性很大,不管你想要成就哪一種事業,在過程中艱辛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大的。簡單講,你有沒有像她下那麼大的功夫呢?假設沒有,你怎麼可能成為一名醫者或醫女呢?當然,也有可能你覺得自己下的功夫已經「夠」了。
但是我跟各位報告,一個想要成就的人一進來,你就看得到他在做些什麼事情,你在旁邊看是很清楚的;每次進來他就默默的捐款,然後默默的離開。他很善意的和每一個人打個招呼,但他不會牽扯攀緣;即使攀緣,也是很無意的攀緣一下而已,他會把時間縮短;因為他心裡急的不是攀緣,而是要趕快拜懺、趕快打坐,這樣就不會再攀緣。他不會這邊看、那邊看,看看有沒有糖、有沒有什麼吃的,他不會關心這些事。
所以,修行人的特質很容易看得出來,對不對?進來佛堂來就是拜懺、打坐,就算無意中看到自己最喜歡的同修,也只是給他一個淡淡的眼色就可以了,不然還要擁抱三次嗎?擁抱三次還不夠,恐怕接下來就是永不停息的聊下去,不曉得聊那些做什麼!他打完坐離開佛堂也是一樣,一切都是這樣淡淡的就走了。就像我們的沉香那樣,沉香在打火機剛點著的那一剎那味道最濃,其他時間都是淡淡的。
你有沒有培養出這些特質,甚至到餐廳吃飯,也都有這樣的特質表現嗎?我們經常講,一位弘法者不管坐在哪裡,他的座位都叫做獅子座,那就是他本身的特質就是那個樣子,而不是因為座位的關係,也就是他本身的特質就是要坐那個獅子座。修行人的特質就是要成就佛果,所以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就表達在那獅子座上面,祂一坐上去就是那個樣子,這些在你人生的過程裡面都要一一驗證的。
所謂「瞞者瞞不識,識者不能瞞」,懂得的人一看就知道,比如說這個人不能惹,雖然他那麼瘦;喔!這個人這麼壯,卻是虛的啦,裡面沒有什麼實材、實質!講簡單一點,就是他的思想觀念層次不高,沒有宇宙觀、沒有生命觀、沒有什麼人生觀,因為是虛的嘛!對不對?這些都看得出來,實際的行為沒有修正,講話也讓人聽得乏味,這就是無趣味的人!
有一次我和幾位學員一起吃飯,其中一位有點年齡了,還沒有結婚,所以很多人在湊合,希望他跟哪個人湊一對。這種最不好,你讓人家湊一對是好事嗎?這是兩舌啊,因為很可能是亂點鴛鴦譜!這種亂湊對是很容易湊成的,因為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被影響,以為彼此應該是一對,所以就糊里糊塗的!我要講的當然不是指這個,而是因為他們在湊對,我看他有點煩,所以就安慰他說:沒有關係,反正我們認識的這麼多人裡頭,有趣的人很少,你有沒有發現呢?你周遭的親朋好友裡面,你認為他是經常有趣的,很少啊!大部分你想和他在一起的,都是因緣而已,你會覺得「喔!這個人有夠趣味!」那都是因緣,並不是他真的很有趣。
所以, 緣道祖師和太虛大師都曾講過:「人成則佛成」,先得把這個「人的本質」培養起來,就是人真正好的那一面的本質,這個本質與佛菩薩的距離是最近的,要把它培養起來變成自己的特質;等你的特質出來以後,你的價值就變得不一樣了。當然,那也不是要展現給人家看的,因為你的價值就存在那裡了;也就是說,你自然而然的把思想觀念層次變高,那麼這個特質就越鮮明,你思想觀念層次變得越高,成就的機會就越大,否則一生就這樣浪費了。
剛才所講的,就是在告訴你要怎麼樣進入無念,就是要像那樣才能進入「無念」啊,不然你們認為要怎麼進入無念呢?每天打坐八個小時、十二個小時,每天都要坐到十二小時才能進入無念嗎?那樣不能進入無念,那種無念也沒什麼用。我們課堂上講過,找機會我們組一個團到尼泊爾邊境去看看,在那裡隨便一坐就幾天幾夜的人多的是。在美國有一個地方叫鹽湖城,電視上「國家地理雜誌」頻道經常出現,那裡的山都是那種紅色的山,全世界有很多修行人都跑到那裡去。因為,他們認為那裡是全世界磁場最好、能量最好的地方,他們賺錢的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在那邊修行,到了那地方就開始打坐,不想離開了。
他們修行的方法千奇百怪;有些人打坐,印度教、佛教、其他宗教的都有;有些就整個人趴在那裡一天一夜都不起來,他們認為那樣就是在打坐,什麼的怪異修行都有。那個地方沒有帳篷,什麼都沒有,光禿禿的,他們可以在那裡待上幾個月之久,試問你的修行能和他們比嗎?你和尼泊爾那些人可以比嗎?我們暫且不談他們修些什麼東西,我講的是,你修行有沒有那樣的精神,接受苦難與磨鍊的精神?能不能有那樣的恆心、毅力呢?那也只不過是幾個月的時間!幾個月很短,你有沒有辦法那個樣子?所以,你要把根本問題從頭到尾好好想一遍,再把它解決掉。
假設你能夠累積這麼好的條件出來,那麼同時還要再減少你不好的條件。有可能不好的條件太多了,要先看看自己不好的條件到底是在哪裡,總不能我一一來告訴你,因為那是很貴的!那必須住在我家,我每天要觀察你,最後乾脆用手銬銬在一起,而且住一天要一百萬喔。我當然知道很貴,連郭台銘那種身價也都覺得貴呢!
為什麼 佛陀講「自求內證」呢?就是曉得你付不出那一百萬,所以祂叫你自求內證就好,很節省、不用煩惱錢。你就完完全全從自己開始下功夫,一直到你經常忘記周遭的人,那時候就差不多了。等到有一天你說:「這個大胖仔、肥肥的人是誰啊,我不認得啊,想不起他是什麼人了,唉!仔細看又不對耶,原來是這個人,不是那個人」,到了這個地步時,那就有點機會,否則機會不是很大。
‧假設有位修得不錯的人,他有可能養出一個殺人犯法的逆子嗎?因為他修得好,就可以把這因緣轉掉嗎?
可以啊!怎麼說叫修得不錯呢?就算是成就者,也有可能養出一個流氓出來,因為人的因緣太複雜了。有可能是幾千百萬劫以前種的因,到這個時候才成熟,比如在你成為菩薩的那一剎那成熟,或者在你成佛的那一剎那成熟,同時你的流氓兒子的因緣也成熟了,這些因緣你怎麼會曉得呢?那麼等你成佛之後,會不會有這種事情呢?還是會有,為什麼呢?因緣而已。
我講過,你歷劫累世不知道種過多少因,只是緣的條件還沒有具足;具足的意思就是條件夠,就叫具足。所以,當你成佛一百年、一百劫、一百世之後,也有可能那個流氓兒子的條件也成熟了,他又來了。怎麼樣才會培養出流氓兒子呢?是不是你每天教他打架,就叫培養流氓兒子嗎?不見得吧!你有可能是教他讀書,但他還是變成流氓啊,對不對?雖然你是佛了,也曉得他的因緣,但佛也是要照著因緣走,也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啊。就算你明明知道他的因緣,並且也要他好好的讀書,但他反而變成了流氓;難道說,你叫他不要好好讀書,可不可以這樣子呢?那他可能不是變成流氓,而是變成了殺人犯了,這就是因緣之妙啊!
佛乘宗弟子到現在還在談因緣的問題,實在是很漏氣喔!以前 緣道祖師不談因緣,和我們在一起時幾乎不講話,一旦開口常常只講四個字而已,講什麼呢?「念佛打坐,打坐念佛」,不一會兒祂又講:「念佛打坐,打坐念佛,記得啊!」「記得念佛打坐,打坐念佛喔!」然後就回家了。回到家裡,祂就回房休息,然後我們就坐在客廳,大家都捨不得走。祂也沒講些什麼,為什麼我們都捨不得走呢?很奇怪是不是?祂通常休息到晚上五、六點,就會出來看看說:「你們都還沒走啊,那就買個便當來吃吧!」吃飽以後就泡茶給我們喝,喝完之後又提醒說:「好!念佛打坐,打坐念佛,記得喔!」就又進去了。祂的佛法雖然只有念佛打坐,打坐念佛,但其實我們都已經覺得受用無窮了!
‧常覺得「本心」咫尺天涯,雖知道卻又抓不到,要如何才能 證到本心呢?
本心是沒有辦法抓到的,因為它不是個物件,不是個對象;人、事、時、地、物,它都不是,它不是我們人類腦海裡面,所認為具體的東西,它是不具體的形象,所以本心只能「相應」。無論哪一個眾生,不只是人,都擁有這兩樣東西,假設以人作為代表好了,一個叫「本心」,一個叫「意識心」。
有些意識心的層次高,有些意識心的層次低,像我們人類稱為萬物之靈,意識心的層次就高,但也因為意識心層次高,所以就很會胡思亂想;你看植物、動物就不太會胡思亂想,狗也不太會胡思亂想。而人就很會胡思亂想,我同樣講一句話,假設有十個人聽到,十個人的解讀可能都不一樣。
比如說,我現在無厘頭的講一句:她好美喔!在座的一百多位會怎麼想呢?有的人會想:「導師在消遣我嘛,明明知道我不美,還說很美!」這樣「我」就起來了;可是有的人就很開心,認為:「導師一定是在讚美我!」是不是一句話出來,每個人的解釋、認定都不太一樣呢?
又比如,我們在馬路上經常會看到長得很醜的男人,牽著很美的女人;反過來也一樣啊,也有長得很醜的女人,手裡牽著一位很英俊的男人,這就是他們的審美觀可能不一樣。佛法最高明的地方,就是用「因緣」兩個字就講完了,你會覺得看他順眼或看她美,這都是因緣而已,沒有什麼標準可言。
在修行的過程中兩個心都在、都具足,即使你證道以後,這兩個心也都在;但是在你要證明到本心的修行過程中,只有一個有機會抬頭。在沒有證道以前是意識心抬頭,只要意識心抬頭,本心就沒有機會抬頭,而是潛藏起來,所以意識心就躍躍欲試了。
修行就是要學習掌握,怎樣才可以讓這個意識心停止下來,但是困難就在這裡,所有眾生的煩惱痛苦也是在這裡。你想減少意識心的那一剎那,通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卻增加了,這種現象就叫「頭上加頭」,好比頭上又多了一顆頭出來,所以說這是個困難點。這困難點只有一種解決之道,沒有第二個解決之道,就是要「捨」。
佛教歷史差不多有三千年了,三千年來沒有任何人能想出第二種方法,除了把這個意識捨掉,修「捨離心」之外,沒有其他辦法了。所謂「歸元無二路」,你意識心能捨掉,「本心」就出來,就回到這個本源。歷史上比我們聰明的人太多了,你看蘇東坡那麼聰明的人,他也沒辦法啊,他碰到佛印和尚只有俯首稱臣,他再會寫詩,學問再大、再聰明也沒有什麼用,所以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捨」。幸虧整個佛教的大成就者,給了我們一些方向,那就是「去習氣、修德大」。
我們看以前那些大德的書,不管是禪宗或是密乘的書,他們甚至就直接了當的告訴你:「只要把習氣拿掉,沒有習氣就證道了」,就這麼簡單而已,所以我們要去檢驗自己還有什麼習氣在。我們滿多學員都試過,所有人最後的結論幾乎都一樣,那就是「雖然就是這樣而已,但是好難喔!」假設你的念頭認為它難,這個就違背佛法,連諸惡莫作都沒有做到。沒有很難這種事情,沒有不好的事情,任何不好的事情都沒有,這才是「諸惡莫作」。也就是說,你的思想觀念、行為和語言都沒有不好的,光是這一點,佛教怎麼可能是消極的呢?佛教其實是非常、非常積極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積極的,如果是消極的想法,那就遠離佛教了。
佛法一定是可以讓你成就的,而且是每一個眾生都可以很快成就的,假設你作如是想,也只不過是「眾善奉行」而已;做到部分的眾善奉行,再上去才有辦法「自淨其意」,清淨自己的意識。能夠每一件事情都眾善奉行,表示你的思想觀念、行為、語言都是正面的,沒有一件是負面的,這時候你的德就夠大了。你現在為什麼沒有辦法做到呢?因為還有很多習氣在,而且德不夠大,所以你要去調整。等到有一天,每一件事情對你而言,都是正面的,沒有例外,到那個時候你的德就不小了,習氣也減得差不多了;再往上一步,可能就有機會到「世第一法」這個境界。
我們講過,四加行裡面的世第一法,起碼是孔、孟聖賢之流。以前這些諸子聖賢,他們都有個特色,就是每個人握持著理念就拚,像孔子周遊列國,他就是很積極的在做,到各國去遊說他的理論,要讓他們接受,而且從來沒有退怯過;但我們就經常退怯,進進退退的。
「世第一法」以實證來講,大概相當於我們的「最高相似法身」。假設你證到「最高相似法身」,就表達出你也已經到了這樣的層次,那離證道就是咫尺,而不是天涯了。你根基紮得有多深,就代表你習氣去得有多深,德修得有多大。有些學員來跟我印證「相似法身」,是真的有出現沒錯,但是我不客氣講,有可能你是矇上的,所以我就沒有跟你印證,雖然你有那個跡象;也就是說,你可能忽然進入了那個情況,然後很快就退了,我之所以沒有跟你印證,就是這個道理。
世第一法或是證相似法身,每一個境界都起碼要維持三個月到一百天不退轉,才能證明你已經進入這個境界了,理論上你證道,就一定要證本心。在證本心的那一剎那,意識心很明顯的好像一下子就不見了;曾有學員問我說:「假設證了本心,意識心不見了,那會有很多問題喔!例如吃東西會食不知味,看人也不曉得他長得美或醜等等。」這一點你們放心,在《維摩結經》裡有個偈:「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證本心就是「於第一義而不動」,當你證本心且連續三個月不退轉,接下來就是「能善分別諸法相」,那時候意識心就開始變成傀儡,被你的本心所用。
各位現在最大的不同點,就是你的意識心是主人,本心倒好像變成了傀儡。佛家有句話說「來去做主人翁」,你用什麼做主人翁呢?用本心做主人翁!當我們有一天做主人翁,由本心來主宰的時候,我們就與佛把臂同行,與佛是同一個心,與菩薩是同一個心。現象不可能永恆,現象再美好都不可能永恆,只有本心是永恆的;所以眼光要放遠,你追求什麼都沒辦法永恆,那就追求「本心」吧!
‧常聽人家說:「天機不可洩漏」,何謂天機?是不是真的天機不可洩漏?如果洩漏了會怎麼樣呢?
天機是命相及武俠小說的說法,甚至連道家都不講這東西,而道教也只牽扯到一點點這方面的問題而已。天有什麼機?哪一個天、哪一種天有什麼機呢?這是很奇怪的說法。中國人所想出來的這些東西,實際上,以佛教來講,可以把天機的道理提昇,那就是講因緣,天機就是因緣!以他們來講,天機就是命運,是個宿命的看法,也就是一定且固定是那個樣子;但是佛法講的因緣論,並非一定、固定是那個樣子的。我們講過,每個人的一生裡面,會有個主因緣,因為...
目錄
著者簡介
編者的話
思想觀念決定一切(理路篇)
1.因緣果 ─ 種因、結緣、得果;操之在我
2.種因結緣 ─ 種成佛之因,結成佛之緣
3.萬物有靈 ─ 眾生皆有佛性
4.佛性/自性/本心 ─ 生命的源頭,真正的寶藏
5.融相入性 ─ 處處王佛,時時自在
實踐檢驗真理(事修篇)
1.靜禪/打坐 ─ 意識不動,方得清淨
2.九字禪/念佛 ─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3.動禪/無上禪功 ─ 動靜一如,人體生命科學
4.丹田呼吸法 ─ 吸吐之間,念念為眾生
5.禮佛拜懺 ─ 心空、罪滅,真懺悔
成就的不二法門(去習氣 修德大篇)
1.檢討自己 ─ 山不就我,我來就山
2.減少塵勞攀緣 ─ 無情才是真有情
3.和協不對立 ─ 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
4.去習氣 ─ 習氣就是畫地自限
5.修德大 ─ 我愈小,德愈大
6.去習氣與修德大 ─ 鳥之雙翼,相輔相成
索引
著者簡介
編者的話
思想觀念決定一切(理路篇)
1.因緣果 ─ 種因、結緣、得果;操之在我
2.種因結緣 ─ 種成佛之因,結成佛之緣
3.萬物有靈 ─ 眾生皆有佛性
4.佛性/自性/本心 ─ 生命的源頭,真正的寶藏
5.融相入性 ─ 處處王佛,時時自在
實踐檢驗真理(事修篇)
1.靜禪/打坐 ─ 意識不動,方得清淨
2.九字禪/念佛 ─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3.動禪/無上禪功 ─ 動靜一如,人體生命科學
4.丹田呼吸法 ─ 吸吐之間,念念為眾生
5.禮佛拜懺 ─ 心空、罪滅,真懺悔
成就的不二法門(去習氣 修德大篇)
1.檢討自己 ─ 山...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一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1-03-01ISBN/ISSN:978986843325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