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賀利思
定價:NT$ 420
本商品已絕版
為什麼一個海島國家的城市,可以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首都?
倫敦如何牽動世界,影響時代?既掌握全球金融脈動,又是創意產業中心?
走在時尚潮流尖端的倫敦,展現的現代化、閃亮的外表和繁忙的交通,都呈現著未來的意象。這個國際貿易的大熔爐,各種思潮在此碰撞匯集凝聚,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偉業。然而,倫敦有著很多層面,鋼鐵、玻璃帷幕背後,還留存著許多過往的歷史。
其實十七世紀中葉的倫敦已瀕臨崩潰,古老的建築結構無法負擔急速成長的人口,內戰使社會分崩離析,瘟疫來襲還奪去十萬條人命。一六六六年九月二日晚上,布丁巷一間烘焙店竄出火苗,接著蔓延倫敦城,狂燒四天四夜。大火驅走了黑死病,也燒盡倫敦舊城的繁華,吞噬一萬三千兩百棟房屋、八十七間教堂,包括聖保羅大教堂與所有主要建築。作家艾佛林嘆道:「倫敦再也不存在了。」
可是只不過短短的六十年,倫敦猶如浴火的鳳凰,從灰燼中崛起,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也是國際貿易的風爐。
倫敦是怎麼辦到的?本書作者翻掘龐雜的史料,發現倫敦重建史裡五個傳奇的角色,他們分別是:建築師雷恩、作家艾佛林、科學家胡克、思想家洛克,以及地產商巴蓬。透過這五個人的視線和經歷,我們重新走過一次倫敦重建史,以及整個英國社會的重生和轉型。我們也看見從十五世紀以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如何透過思想的洗禮,影響了一個世代的知識份子,最後改變一個偉大城市的發展路徑。
本書核心雖在倫敦,實則寫整個英國的重大演變,及如何牽動世界。除了大時代的動盪外,我們從中看到倫敦如何在過往古蹟上重新建立未來。再也沒有比這一段艱困且輝煌的時期,更適合介紹英格蘭的政治與文化。
作者簡介:
賀利思(Leo Hollis)
賀利思,一九七二年出生於倫敦。曾就讀石林學院,並於東安格利亞大學修習歷史。畢業後回倫敦,花了許多時間以行走的方式探索倫敦城,著有兩本關於倫敦與巴黎歷史行腳的書籍。本書是由他長久以來對十七世紀的興趣發展而來。他經常在「獨立報」、「今日歷史」、「週日電訊報」、「金融時報」上發表文章及評論,並曾在BBC、國家地理頻道與英國第五頻道現身說法。現與妻子和兩個小孩居住於倫敦。
歡迎光臨賀利思的網站:www.leohollis.co.uk
譯者簡介:
宋美瑩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學士、碩士,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藝術史碩士,諾丁罕泉河大學英文與藝術史博士。現任佛光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著作包括《陳第──文武雙全的古音學家》(台北幼獅,1995),英文學術著作《布雷克與版畫藝術(William Blake and the Art of Engraving)》(Pickering & Chatto,2009);已出版譯作《推理莎士比亞》(貓頭鷹,2007),《食滋味》(貓頭鷹,2010)。
名人推薦:
◎作家、評論家 楊照專文推薦
各界學者、精英強力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Zoe佐依子 台北愛樂電台節目主持人
王芝芝 輔仁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王盛弘 作家
李俊明 「2535」雜誌編輯總監
阮慶岳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林盛豐 公視「城市的遠見」節目主持人
胡忠信 歷史學者
唐湘龍 飛碟早餐節目主持人
夏鑄九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所長
張金鶚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
陳文茜 「文茜世界週報」主持人
黃碧端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詹宏志 PChome Online董事長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倫敦,一個你永不會厭倦的城市。」這是十八世紀英語字典之父約翰生的經典之句。這本《倫敦的崛起》,為你解說這句名言背後的精彩歷史。想要認識今天的倫敦,就從這本講述十七世紀幾位重要文明精英的貢獻開始…… ──Zoe佐依子/台北愛樂電台節目主持人
‧一六六六年,倫敦歷經一場大火。這把火驅走了黑死病,燒盡倫敦舊城的繁華;同時也把經年累積的空間困難和無從解决的產權難題一體清除。……倫敦城重建委員會匯集政商以及全國文化資源,成功地締造近代歐洲第一個舊城全面更新改建的精彩案例,讓倫敦在十七世紀下半葉,像火鳳凰一般,由灰燼中重生。這是西方城市規畫史上第一個奇蹟,讀者可以在本書中,洞悉城市規畫與建築營造,徹底認識許多令人咋舌的政商微妙關係,其實由來久矣。 ──王芝芝/輔仁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賀利斯寫出一座偉大的現代城市誕生背後,時代與個人錯綜交織的命運。 ──王盛弘/作家
‧一座偉大的城市,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吸引著摩拳擦掌、夢想大展身手的豪傑人物。我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特別享受倫敦地標聖保羅大教堂如何被建成的抽絲剝繭;既體現了城市追求卓越的願景,也捕捉了當時知識份子追求理性與美感的極致理想。 ──李俊明/設計&生活風格作家.「2535」雜誌編輯總監
‧城市興起是近世代的現象與表徵,城市史的閱讀自有其重要性。倫敦,作為現代性與工業革命的關鍵源頭,更不能不認真做閱讀與了解。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一個偉大城市的經營打造,必需有幾位關鍵人物寬廣的視野;一個偉大城市的歷史撰寫,也需要同樣寬廣的視野。《倫敦的崛起》是讓我們學習這種視野的好書。 ──林盛豐/公視「城市的遠見」節目主持人
‧本書透過五位中心人物述說了倫敦的崛起。倫敦一六六六年大火後的重建,看到都市的歷史脈絡,也反省了都市重建的各種困境,尤其開發商的投機利益在都市重建過程中,是特別值得深思之處。 ──張金鶚/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
‧《倫敦的崛起》讓我們看見偉大的城市背後的力量。 ──黃碧端/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這是人類思考、知識力量發揚發達的故事。 ──楊照/作家、評論家
‧如果想要了解一個偉大城市,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個精彩的時代,以及它深遠的影響,這本書非讀不可。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國際媒體、學者好評
‧《倫敦的崛起》是一個真正啟發人心的故事,它訴說關於人類在面臨災難時發揮的聰明才智與堅忍毅力,以及如何在過往的廢墟上建立未來。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比這一段艱困且輝煌的時期,更適合介紹英格蘭的政治與文化。 ──《圓頂的故事》作者/金恩
‧這是一本極其豐富又資訊齊備的好書。能夠把精深的學術表現得如此流暢易讀,誠屬難得成就。 ──歷史學者/霍藍
‧這本書真是完美無與倫比。賀利思有種罕見的才能,可以把難懂的事物如光線的本質和國家金融的複雜性,寫得連最外行的讀者都看得懂。 ──歷史學者/皮卡德
‧賀利思用極其豐富引人的細節,解釋聖保羅大教堂從倫敦大火的灰燼裡重新崛起,揭開他所謂的「石塊中的謎題」,不只描述了新的大教堂的設計和建造,也呈現出當時複雜的政治、科學與哲學,還有把倫敦建造成第一個真正現代都市的幾位傑出人物。 ──歷史學者/摩爾
‧這是一本精彩描述倫敦大火後重生與其重建者的書,結合了觀念史、建築史,與倫敦城的生活,文筆引人入勝。 ──歷史學者/阿格羅
‧賀利思的書就像聖保羅大教堂的結構一樣令人印象深刻,他以美妙的文筆,訴說一個知識革命的故事,以雷恩為中心的幾位天才,如何讓十八世紀最偉大的城市文化復興達到頂峰,以及他所建的天下無雙的大教堂圓頂。賀利思讓我們有如第一次看到聖保羅,這是一本成績斐然的書。 ──歷史學者/葛蘭西
‧賀利思訴說了一個現代倫敦如何誕生的生動故事,以大火如何從布丁巷費林納的烘焙店開始,逐街逐巷蔓延,敘述引人入勝。 ──周日時報
‧賀利思給我們一幅生動的畫像,他們是工匠,建造了倫敦最偉大的象徵……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不只在它豐富的細節,還有對當代新思想的形成的解釋。 ──周日獨立報/佩平絲特
‧一部傳記、歷史、政治、哲學、實驗科學的力作……賀利思以純熟的技巧,用詳細的情境,描繪出他的角色。在倫敦擴展,商業繁榮之時,他們以狂熱的實證主義,投身大計畫之中,建築、測量、收集資料。 ──經濟學人
‧跟著賀利思知識淵博的引導,我們得以用新的眼光心境巡視倫敦城……這種新心境,就跟雷恩的新建築一樣,才是他這本好書的真正主題。 ──休斯/周日郵報
‧賀利思成功地解釋了當代的複雜事件與議題……對這座偉大城市的誕生,有引人入勝而觀察敏銳的詮釋。 ──出版家周刊
‧這是對一個偉大城市如何崛起,及一些人如何造就它的故事,一部引人入勝的書。 ──書單雜誌
■推薦序
在知識運動浪頭上出現的城市──讀《倫敦的崛起》
文 / 楊照 作家、評論家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倫敦當然也不是一天造成的。
造成羅馬最主要的力量,或說羅馬這個城市顯現的主題,是帝國的榮光,和一份自覺的文明驕傲。在羅馬逐步建造的過程中,跟隨著帝國的擴張,有愈來愈多不同地方的資源匯注到羅馬來,也有愈來愈多不同社會的工匠參與建造,羅馬不斷長大,大到超過了其自身,轉變為帝國的中心,蓋起了「條條通羅馬」的大道,羅馬才算真正成立。
而且羅馬的風華,明確依隨著希臘城邦,尤其是雅典的美學經驗發展出來的。那是羅馬的文明指導原則,帶給羅馬城統一的價值判斷依據,摒除了混亂,凸顯出羅馬的偉大。
羅馬如此,那麼倫敦呢?作為另一個帝國──大英帝國的中心,倫敦得以塑造產生的背後力量又是什麼呢?這是《倫敦的崛起》試圖要解答的問題。
而《倫敦的崛起》提供的答案,極其特別、極其有趣。倫敦是在十七世紀洶湧的知識潮流中興起的。在實體倫敦崛起之前,先有了想法,不是直接關於城市建設、城市生活的想法,而是更龐大的,關於整個世界如何構成的想法。
《倫敦的崛起》從克倫威爾的革命和皇家學會的成立,兩件看來和城市沒有直接關係的事情開始講起。順著書中敘述的開展,我們才慢慢理解了這中間的聯結──表面上間接、卻具有深遠影響的聯結。
克倫威爾的革命,尤其是後來將國王查理一世處死的戲劇性場面,摧毀了一個過去習以為常的環境,同時也打開了英國人重新思考、重新認識生命基本狀況的機會。
一套思考方法─演繹與歸納構成的邏輯─刺激出了新的哲學方向,更刺激出了新的科學探索。這是革命之前就在英國社會醞釀著,剛好應和了時代探索的需求;反過來說,革命打開的空間及革命創造的驚慌,又提供了這些形成中的知識可以派上用場的機會。
從幾個站在知識前沿的人士開始,他們各自不同方向開發出來的興趣,在這段關鍵時間裡得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非正式的討論團體,再進一步轉化為固定、正式的「皇家學會」。學會的成立,是個重要的歷史里程碑,因為那不是一個團體、一個協會的開端,而是一整個知識運動的契機。
十七世紀中葉,成了英國最具創造爆發力的一段黃金年代,也是英國從傳統走出來,戴上近代面貌的時代。今天我們看到、認識的倫敦,是在這樣一個激昂的歷史浪頭上推前而來的。
人類很早就有了城市與城市生活,但近代城市是很不一樣的一種東西。近代城市聚集了空前眾多的人口,城市內部這些人口之間有著頻繁密集的互動,讓城市隨時在波動著,人與物在移動,進行交易與群眾活動,每樣東西都不會停留在原有的樣態上。城市外部,因應這些人口的短期及長期生活需求,必須和周圍廣大的鄉間土地組構出一個複雜網絡來。
自然生長擴張的城市,不足以處理這樣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型。像倫敦這樣的大城市,除非進行改造,否則很快就會陷入運作失靈的困境。
《倫敦的崛起》書中敘述開始時,倫敦就在這樣的困境邊緣,尤其和法國新打造的巴黎相比,倫敦是個令人尷尬的歷史遺物;然而到書末結尾處,倫敦就算沒有超越巴黎,至少也能和巴黎,或任何歐洲大城平起平坐了。這個浴火重生的城市,這時已經準備好迎接工業革命與大英帝國肇建,未來兩百年令人目不暇給的變化了。
「浴火重生」不是一個比喻的形容詞,而是對倫敦崛起的忠實描寫,至少是部分描寫。先是遭逢一場讓教堂鐘聲都為之沉默的大瘟疫,接著又有一六六六年的大火。大火延燒好幾天,倫敦變成了一座大烤爐,火燒過後,倫敦的建築毀壞過半,更重要的,整個城市喪失了其居住的機能。
倫敦必須重建!多麼幸運,知識運動的浪潮已經培養了足夠的想法,來進行倫敦的重建。不是在火後的廢墟上,隨機任由時間去長出另一個倫敦來。新的倫敦,既靠著之前查理二世復辟後,寬鬆的氣氛鼓勵的許多新觀念,給予基礎的規劃;新的倫敦,同時也是一個試驗誕生更多新觀念的溫床。
《倫敦的崛起》因而講的,不是一個城市的故事,而是人類思考、知識力量發揚發達的故事,用這種方式,讓我們換個角度欣賞倫敦,領受倫敦的普世意義。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71折30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1 |
2折 | 2 |
3折 | 2 |
4折 | 1 |
5折 | 28 |
7折 | 2 |
7折以上 | 5 |
無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賀利思
定價:NT$ 420
本商品已絕版
一座城市的崛起,其實就是一次文明的躍進。
文/Anderson
赫胥黎曾說,歷史的魅力與它如謎的教誨,在於世世代代沒有任何事物改變,但每一件事卻又全然不同。在《倫敦的崛起》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的某種「不變」:出於各式各樣的原因而壞毀荒涼,再由各式各樣的原因昂然挺立,復又無數次地迴圈重來,也看到歷史的那種「每件事都全然不同」。作者賀利思(Leo Hollis)似乎是要書寫一座城市,卻給出了關於人類文明演進的另一番視野。
書的中譯全名是《倫敦的崛起:知識份子打造的城市》,原書名則是《London Rising: The Men Who Made Modern London》。中譯書名很乾脆與明確地點出該時代在思想上的綿密與大躍進,如何注入給這城市豐厚的內涵,直接也間接、既遠也近地賦形一座精彩的城市,畢竟全書是透過所謂的「知識份子」,即是建築師雷恩、作家艾佛林、科學家胡克、思想家洛克以及地產商巴蓬,來呈現關於此一時空某種更為整體性的精神與思想。
《倫敦的崛起》的好看,不只在於作者提出一個殊異而獨特的歷史見解,更還在於他是如何描述城市之諸種浮現與轉折,這時,原書名的所謂「The Men」(泛稱當時之人,而不一定非只侷限於知識份子主角)就變得更有深意而耐人尋味。賀利思開展了一齣又一齣的如劇場般的人間糾纏,扮演其中要角的「思想」或「知識份子」,因為這種千絲萬縷的牽扯,一方面凸顯了其之於文明之核心性的重要度,另一方面也辯證出其層次與限制。
《倫敦的崛起》讓人想起也是英國作家的史蒂芬謝平的《科學革命》,謝平將習見中以為斷然的知識躍遷,還原回每一筆重大思想成就之間緩慢的演進與更為複雜的勾連。《倫敦的崛起》在提出知識份子之進駐如何影響該歷史瞬間此一洞察之餘,並不是戲劇化或學術自戀地讓這些思想光「高來高去」即可改變世界。作者細膩而耐心地鑽研更豐富的織理,除給了讀者更好看的故事,更瀰漫有那個時空的氣味,也展現了歷史作者的負責與自制。
書中所指出的「聖保羅大教堂在整個十七世紀代表的意義……,揉合複雜的概念,也把時間凝結在石塊。大教堂站在這段倫敦與英國的歷史中心,成為這時代的象徵與投射」,全書在人與空間軸線間不斷切換,卻也互相照明,互相迴響。聖保羅教堂之作為智慧之輻轃點,既是具體的歷史圖像,又也是意味深長的隱喻。
有人說,只要懂歷史,就可以懂得所有學科,因為所有學科都是時間的函數。賀利思的《倫敦的崛起》完全體現了這種觀點。改變世界的重要思想從非誕生於學術殿堂。一座城市的崛起,其實就是一次文明的躍進。
為什麼一個海島國家的城市,可以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首都?
倫敦如何牽動世界,影響時代?既掌握全球金融脈動,又是創意產業中心?
走在時尚潮流尖端的倫敦,展現的現代化、閃亮的外表和繁忙的交通,都呈現著未來的意象。這個國際貿易的大熔爐,各種思潮在此碰撞匯集凝聚,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偉業。然而,倫敦有著很多層面,鋼鐵、玻璃帷幕背後,還留存著許多過往的歷史。
其實十七世紀中葉的倫敦已瀕臨崩潰,古老的建築結構無法負擔急速成長的人口,內戰使社會分崩離析,瘟疫來襲還奪去十萬條人命。一六六六年九月二日晚上,布丁巷一間烘焙店竄出火苗,接著蔓延倫敦城,狂燒四天四夜。大火驅走了黑死病,也燒盡倫敦舊城的繁華,吞噬一萬三千兩百棟房屋、八十七間教堂,包括聖保羅大教堂與所有主要建築。作家艾佛林嘆道:「倫敦再也不存在了。」
可是只不過短短的六十年,倫敦猶如浴火的鳳凰,從灰燼中崛起,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也是國際貿易的風爐。
倫敦是怎麼辦到的?本書作者翻掘龐雜的史料,發現倫敦重建史裡五個傳奇的角色,他們分別是:建築師雷恩、作家艾佛林、科學家胡克、思想家洛克,以及地產商巴蓬。透過這五個人的視線和經歷,我們重新走過一次倫敦重建史,以及整個英國社會的重生和轉型。我們也看見從十五世紀以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如何透過思想的洗禮,影響了一個世代的知識份子,最後改變一個偉大城市的發展路徑。
本書核心雖在倫敦,實則寫整個英國的重大演變,及如何牽動世界。除了大時代的動盪外,我們從中看到倫敦如何在過往古蹟上重新建立未來。再也沒有比這一段艱困且輝煌的時期,更適合介紹英格蘭的政治與文化。
作者簡介:
賀利思(Leo Hollis)
賀利思,一九七二年出生於倫敦。曾就讀石林學院,並於東安格利亞大學修習歷史。畢業後回倫敦,花了許多時間以行走的方式探索倫敦城,著有兩本關於倫敦與巴黎歷史行腳的書籍。本書是由他長久以來對十七世紀的興趣發展而來。他經常在「獨立報」、「今日歷史」、「週日電訊報」、「金融時報」上發表文章及評論,並曾在BBC、國家地理頻道與英國第五頻道現身說法。現與妻子和兩個小孩居住於倫敦。
歡迎光臨賀利思的網站:www.leohollis.co.uk
譯者簡介:
宋美瑩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學士、碩士,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藝術史碩士,諾丁罕泉河大學英文與藝術史博士。現任佛光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著作包括《陳第──文武雙全的古音學家》(台北幼獅,1995),英文學術著作《布雷克與版畫藝術(William Blake and the Art of Engraving)》(Pickering & Chatto,2009);已出版譯作《推理莎士比亞》(貓頭鷹,2007),《食滋味》(貓頭鷹,2010)。
名人推薦:
◎作家、評論家 楊照專文推薦
各界學者、精英強力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Zoe佐依子 台北愛樂電台節目主持人
王芝芝 輔仁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王盛弘 作家
李俊明 「2535」雜誌編輯總監
阮慶岳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林盛豐 公視「城市的遠見」節目主持人
胡忠信 歷史學者
唐湘龍 飛碟早餐節目主持人
夏鑄九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所長
張金鶚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
陳文茜 「文茜世界週報」主持人
黃碧端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詹宏志 PChome Online董事長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倫敦,一個你永不會厭倦的城市。」這是十八世紀英語字典之父約翰生的經典之句。這本《倫敦的崛起》,為你解說這句名言背後的精彩歷史。想要認識今天的倫敦,就從這本講述十七世紀幾位重要文明精英的貢獻開始…… ──Zoe佐依子/台北愛樂電台節目主持人
‧一六六六年,倫敦歷經一場大火。這把火驅走了黑死病,燒盡倫敦舊城的繁華;同時也把經年累積的空間困難和無從解决的產權難題一體清除。……倫敦城重建委員會匯集政商以及全國文化資源,成功地締造近代歐洲第一個舊城全面更新改建的精彩案例,讓倫敦在十七世紀下半葉,像火鳳凰一般,由灰燼中重生。這是西方城市規畫史上第一個奇蹟,讀者可以在本書中,洞悉城市規畫與建築營造,徹底認識許多令人咋舌的政商微妙關係,其實由來久矣。 ──王芝芝/輔仁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賀利斯寫出一座偉大的現代城市誕生背後,時代與個人錯綜交織的命運。 ──王盛弘/作家
‧一座偉大的城市,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吸引著摩拳擦掌、夢想大展身手的豪傑人物。我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特別享受倫敦地標聖保羅大教堂如何被建成的抽絲剝繭;既體現了城市追求卓越的願景,也捕捉了當時知識份子追求理性與美感的極致理想。 ──李俊明/設計&生活風格作家.「2535」雜誌編輯總監
‧城市興起是近世代的現象與表徵,城市史的閱讀自有其重要性。倫敦,作為現代性與工業革命的關鍵源頭,更不能不認真做閱讀與了解。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一個偉大城市的經營打造,必需有幾位關鍵人物寬廣的視野;一個偉大城市的歷史撰寫,也需要同樣寬廣的視野。《倫敦的崛起》是讓我們學習這種視野的好書。 ──林盛豐/公視「城市的遠見」節目主持人
‧本書透過五位中心人物述說了倫敦的崛起。倫敦一六六六年大火後的重建,看到都市的歷史脈絡,也反省了都市重建的各種困境,尤其開發商的投機利益在都市重建過程中,是特別值得深思之處。 ──張金鶚/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
‧《倫敦的崛起》讓我們看見偉大的城市背後的力量。 ──黃碧端/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這是人類思考、知識力量發揚發達的故事。 ──楊照/作家、評論家
‧如果想要了解一個偉大城市,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個精彩的時代,以及它深遠的影響,這本書非讀不可。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國際媒體、學者好評
‧《倫敦的崛起》是一個真正啟發人心的故事,它訴說關於人類在面臨災難時發揮的聰明才智與堅忍毅力,以及如何在過往的廢墟上建立未來。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比這一段艱困且輝煌的時期,更適合介紹英格蘭的政治與文化。 ──《圓頂的故事》作者/金恩
‧這是一本極其豐富又資訊齊備的好書。能夠把精深的學術表現得如此流暢易讀,誠屬難得成就。 ──歷史學者/霍藍
‧這本書真是完美無與倫比。賀利思有種罕見的才能,可以把難懂的事物如光線的本質和國家金融的複雜性,寫得連最外行的讀者都看得懂。 ──歷史學者/皮卡德
‧賀利思用極其豐富引人的細節,解釋聖保羅大教堂從倫敦大火的灰燼裡重新崛起,揭開他所謂的「石塊中的謎題」,不只描述了新的大教堂的設計和建造,也呈現出當時複雜的政治、科學與哲學,還有把倫敦建造成第一個真正現代都市的幾位傑出人物。 ──歷史學者/摩爾
‧這是一本精彩描述倫敦大火後重生與其重建者的書,結合了觀念史、建築史,與倫敦城的生活,文筆引人入勝。 ──歷史學者/阿格羅
‧賀利思的書就像聖保羅大教堂的結構一樣令人印象深刻,他以美妙的文筆,訴說一個知識革命的故事,以雷恩為中心的幾位天才,如何讓十八世紀最偉大的城市文化復興達到頂峰,以及他所建的天下無雙的大教堂圓頂。賀利思讓我們有如第一次看到聖保羅,這是一本成績斐然的書。 ──歷史學者/葛蘭西
‧賀利思訴說了一個現代倫敦如何誕生的生動故事,以大火如何從布丁巷費林納的烘焙店開始,逐街逐巷蔓延,敘述引人入勝。 ──周日時報
‧賀利思給我們一幅生動的畫像,他們是工匠,建造了倫敦最偉大的象徵……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不只在它豐富的細節,還有對當代新思想的形成的解釋。 ──周日獨立報/佩平絲特
‧一部傳記、歷史、政治、哲學、實驗科學的力作……賀利思以純熟的技巧,用詳細的情境,描繪出他的角色。在倫敦擴展,商業繁榮之時,他們以狂熱的實證主義,投身大計畫之中,建築、測量、收集資料。 ──經濟學人
‧跟著賀利思知識淵博的引導,我們得以用新的眼光心境巡視倫敦城……這種新心境,就跟雷恩的新建築一樣,才是他這本好書的真正主題。 ──休斯/周日郵報
‧賀利思成功地解釋了當代的複雜事件與議題……對這座偉大城市的誕生,有引人入勝而觀察敏銳的詮釋。 ──出版家周刊
‧這是對一個偉大城市如何崛起,及一些人如何造就它的故事,一部引人入勝的書。 ──書單雜誌
■推薦序
在知識運動浪頭上出現的城市──讀《倫敦的崛起》
文 / 楊照 作家、評論家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倫敦當然也不是一天造成的。
造成羅馬最主要的力量,或說羅馬這個城市顯現的主題,是帝國的榮光,和一份自覺的文明驕傲。在羅馬逐步建造的過程中,跟隨著帝國的擴張,有愈來愈多不同地方的資源匯注到羅馬來,也有愈來愈多不同社會的工匠參與建造,羅馬不斷長大,大到超過了其自身,轉變為帝國的中心,蓋起了「條條通羅馬」的大道,羅馬才算真正成立。
而且羅馬的風華,明確依隨著希臘城邦,尤其是雅典的美學經驗發展出來的。那是羅馬的文明指導原則,帶給羅馬城統一的價值判斷依據,摒除了混亂,凸顯出羅馬的偉大。
羅馬如此,那麼倫敦呢?作為另一個帝國──大英帝國的中心,倫敦得以塑造產生的背後力量又是什麼呢?這是《倫敦的崛起》試圖要解答的問題。
而《倫敦的崛起》提供的答案,極其特別、極其有趣。倫敦是在十七世紀洶湧的知識潮流中興起的。在實體倫敦崛起之前,先有了想法,不是直接關於城市建設、城市生活的想法,而是更龐大的,關於整個世界如何構成的想法。
《倫敦的崛起》從克倫威爾的革命和皇家學會的成立,兩件看來和城市沒有直接關係的事情開始講起。順著書中敘述的開展,我們才慢慢理解了這中間的聯結──表面上間接、卻具有深遠影響的聯結。
克倫威爾的革命,尤其是後來將國王查理一世處死的戲劇性場面,摧毀了一個過去習以為常的環境,同時也打開了英國人重新思考、重新認識生命基本狀況的機會。
一套思考方法─演繹與歸納構成的邏輯─刺激出了新的哲學方向,更刺激出了新的科學探索。這是革命之前就在英國社會醞釀著,剛好應和了時代探索的需求;反過來說,革命打開的空間及革命創造的驚慌,又提供了這些形成中的知識可以派上用場的機會。
從幾個站在知識前沿的人士開始,他們各自不同方向開發出來的興趣,在這段關鍵時間裡得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非正式的討論團體,再進一步轉化為固定、正式的「皇家學會」。學會的成立,是個重要的歷史里程碑,因為那不是一個團體、一個協會的開端,而是一整個知識運動的契機。
十七世紀中葉,成了英國最具創造爆發力的一段黃金年代,也是英國從傳統走出來,戴上近代面貌的時代。今天我們看到、認識的倫敦,是在這樣一個激昂的歷史浪頭上推前而來的。
人類很早就有了城市與城市生活,但近代城市是很不一樣的一種東西。近代城市聚集了空前眾多的人口,城市內部這些人口之間有著頻繁密集的互動,讓城市隨時在波動著,人與物在移動,進行交易與群眾活動,每樣東西都不會停留在原有的樣態上。城市外部,因應這些人口的短期及長期生活需求,必須和周圍廣大的鄉間土地組構出一個複雜網絡來。
自然生長擴張的城市,不足以處理這樣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型。像倫敦這樣的大城市,除非進行改造,否則很快就會陷入運作失靈的困境。
《倫敦的崛起》書中敘述開始時,倫敦就在這樣的困境邊緣,尤其和法國新打造的巴黎相比,倫敦是個令人尷尬的歷史遺物;然而到書末結尾處,倫敦就算沒有超越巴黎,至少也能和巴黎,或任何歐洲大城平起平坐了。這個浴火重生的城市,這時已經準備好迎接工業革命與大英帝國肇建,未來兩百年令人目不暇給的變化了。
「浴火重生」不是一個比喻的形容詞,而是對倫敦崛起的忠實描寫,至少是部分描寫。先是遭逢一場讓教堂鐘聲都為之沉默的大瘟疫,接著又有一六六六年的大火。大火延燒好幾天,倫敦變成了一座大烤爐,火燒過後,倫敦的建築毀壞過半,更重要的,整個城市喪失了其居住的機能。
倫敦必須重建!多麼幸運,知識運動的浪潮已經培養了足夠的想法,來進行倫敦的重建。不是在火後的廢墟上,隨機任由時間去長出另一個倫敦來。新的倫敦,既靠著之前查理二世復辟後,寬鬆的氣氛鼓勵的許多新觀念,給予基礎的規劃;新的倫敦,同時也是一個試驗誕生更多新觀念的溫床。
《倫敦的崛起》因而講的,不是一個城市的故事,而是人類思考、知識力量發揚發達的故事,用這種方式,讓我們換個角度欣賞倫敦,領受倫敦的普世意義。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1 |
2折 | 2 |
3折 | 2 |
4折 | 1 |
5折 | 28 |
7折 | 2 |
7折以上 | 5 |
無折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71折30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