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呈現台灣醫學史上的人文社會關懷
提供年輕學醫者一個追尋的典範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醫師如何以醫療服務、文學創作、社會運動、民眾教育、政治主張來影響社會?什麼樣的醫師才是我們應該為社會培養的好醫師?
《醫者情懷》介紹自日治時代以來迄今的二十四位台灣醫師的文學作品。透過這些作品可以了解台灣醫學史上的人文社會關懷,讓我們在感動之餘還有更深沉的反省,讓處在今日沉淪墮落的社會中,學醫的人能奮起努力實現「救人濟世」、「醫民醫國」的抱負。
時空橫跨近百年的這二十四位醫師的際遇、命運各不同,但他們有為有守、才華卓絕,對台灣的文化以及台灣社會的發展均深深地關懷,讀這本書的同時也能讀到每一位醫師作家所生長的大時代故事。這二十四位醫生為:
蔣渭水──台灣抗日運動的靈魂人物
賴 和──台灣新文學之父
吳新榮──「鹽分地帶」鄉土文學的領導者
杜聰明──戰後台灣醫學發展的主要推手
林天祐──聞名世界的台灣肝臟手術權威
黃崑巖、黃達夫、賴其萬──推動台灣醫學教育改革的三劍客
林衡哲、王溢嘉、陳永興──關心台灣文化和人權的醫界唐吉柯德
王浩威──在人生漫長的旅程中追尋自我的精神科醫師
陳克華──向禁忌挑戰與時代逆行的醫師詩人
侯文詠──以《白色巨塔》震撼台灣社會和醫界的醫師小說家
田雅各──為原住民發出沉痛心聲的布農族醫師作家
作者簡介:
陳永興
台灣高雄市人,1950年生,美國柏克萊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1968年進入高雄醫學院就讀,開始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和爭取校園民主自由,是南台灣學運的推動者。1973年發起「百達山地服務團」,利用寒暑假為原住民弱勢族群從事服務工作。曾任職於台北市立療養院與台北醫學院精神科、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以及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慈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主授醫學史與醫學人文課程;現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
1987年228事件四十周年時,為平反228冤屈、打破禁忌發起「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又長期關心支援政治犯、原住民、勞工、婦女、殘障弱勢權益等活動,而有「人權醫師」之稱。曾出任國大代表、立法委員、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局長、國策顧問。著有《天公疼憨人》、《山地服務在霧台》、《醫療、人權、社會》、《生命、醫學、愛》、《柏克萊沈思》、《診斷台灣》、《台灣之愛》、《拯救台灣人的心靈》、《台灣醫療發展史》、《醫學的愛》、《台灣醫療傳奇人物》、《台灣醫界人物誌》、《愛河沈思錄》。得獎紀錄:1984年台美基金會社會服務獎、1997年高雄醫學院傑出校友獎、1999年賴和醫療服務獎、2002年行政院「法制再造工程」銀斧獎、 2004年行政院「抗SARS南區總指揮」功勞獎、2006年行政院「法制再造工程」銀斧獎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
◎我認為對醫學生最重要的品格養成,這是必讀的一本好書。 ──台北大學醫學院院長 曾啟瑞
◎希望這本「非醫學病歷的寫作」可以使讀者了解台灣醫學史上的人文社會關懷,而希冀促發醫界的反省,以提高台灣的醫療品質。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教授 賴其萬
◎本書不僅是醫學人文典範的引介,更是陳永興醫師實踐與信仰的表白,彰顯文學是體驗時代苦難進而孕育道德實踐勇氣的源頭。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所所長 蔡篤堅
名人推薦:推薦:
◎我認為對醫學生最重要的品格養成,這是必讀的一本好書。 ──台北大學醫學院院長 曾啟瑞
◎希望這本「非醫學病歷的寫作」可以使讀者了解台灣醫學史上的人文社會關懷,而希冀促發醫界的反省,以提高台灣的醫療品質。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教授 賴其萬
◎本書不僅是醫學人文典範的引介,更是陳永興醫師實踐與信仰的表白,彰顯文學是體驗時代苦難進而孕育道德實踐勇氣的源頭。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所所長 蔡篤堅
章節試閱
【序一】序陳永興醫師《醫者情懷》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學教授)
第一次見到陳永興醫師是二十幾年前他到美國巡迴演講時,在堪薩斯市所作的演講感動了所有的同鄉。我已不記得當時演講的主題,但只記得隔天我有幸開車送他到火車站,與他說了不少話,而從此以後我就成了「永興迷」。他的學識、文筆與口才也許有人可以比他更好,但這些優點,再加上他的正直以及「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卻是台灣醫界罕見的奇才。回國以後我曾經請他到我當時服務的慈濟醫學院談他服務的心路歷程,感動了全場師生,也使我見證到一位關心人文的醫生如何實踐他的理想。
永興邀我為他的這本《醫者情懷--台灣醫師的人文書寫與社會關懷》作序。他告訴我,這一年來他在北醫醫學人文研究所授課時,與學生一起討論了不少醫界人士所寫的文章,而這本書就是將他用心良苦所收集的這些文章收集成書,希望這本「非醫學病歷的寫作」可以使讀者了解台灣醫學史上的人文社會關懷,而希冀促發醫界的反省,以提高台灣的醫療品質。
他首先由「日治時代」舉出四位台灣醫師如何以醫療服務、文學創作、社會運動、民眾教育、政治主張而影響社會,由他們的文章令人感受到醫師可以有如此多元的社會參與;而後他以四位由日治時代轉入國民政府時期,影響台灣基礎與臨床醫學研究至鉅的醫學院教授所寫的文章,使讀者可以有機會由他們的自省與其對周遭環境的關心,看到這些每天心力交瘁忙於研究、教學、服務、行政的大師,所關心的是甚麼;而後他收集三位他認為對推動台灣醫學教育改革有力的醫師學者的文章,來探討怎麼樣的醫生才是我們應該為社會培養的好醫生;而後他以關心台灣文化與人權的三位醫師的文章來了解他們如何關心醫療之外的社會;接著他以三位《笠》詩刊的主要成員所寫的詩來傳達詩人醫生在行醫之餘看到了些甚麼;而後以三位英年早逝的醫師作家的作品以及家人所寫的幾句話讓我們有機會聽到我們再也聽不到的聲音;最後他收集了四位目前活躍於文壇的醫師作家的文學作品,由他們彼此非常不同的角度見識到人生的多樣性。
永興一直對醫學人文有很深的素養以及殷切的期望,我相信他是希望透過這本由他所收集的人物與文章,可以使讀者在台灣的歷史脈絡中,品嚐醫者在其專業之外,對文學、歷史、哲學、藝術以及社會關懷方面的用心。
最後我不得不說這是一篇最難寫的序,因為當我發現永興把我與兩位我尊敬的學長並列為「推動台灣醫學教育改革的三劍客」時,我感到非常的不自在,而差一點就決定在「迴避利益衝突」的原則下婉拒他邀我寫序的好意。與永興談過話以後,幾經思考,才決定執筆,但我深信將來再版時,永興一定可以找到比我更實至名歸的人選。
二OO九年七月寫於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序二】台灣人「有品」的典範 /曾啟瑞(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
二十多年前經內人介紹閱讀她的新聞對象陳永興醫師的幾本著作,在與陳醫師真正結識之前,我早已從文字中閱讀了外界稱「人格者」的陳永興。陳永興早期即擔任北醫附醫精神科主任,但當時我仍在榮總任職,後來才在校園中認識回北醫兼課的陳永興醫師,深感人如其文,這位醫師大半輩子的熱情與理想值得醫學生學習,陳醫師卸下高雄聯合醫院院長職務後,終有機會邀請陳醫師到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的醫學人文所來擔任專職教師,相信在課堂中曾受到永興啟發的年輕人很幸運,如今他將上課的心血結集成書,這是他努力多年的成果,很榮幸為這本書寫下一些個人心得。
閱讀完這本《醫者情懷──台灣醫師的人文書寫與社會關懷》,不禁想起最近教育部推動的「有品運動」,希望把「做人有品德」、「作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的「三品」奠基到家庭、社會、學校。有人質疑,是不是台灣人沒品,才推行有品運動?有品運動應當是教育部一年來投注心力最多的事,教育部長鄭瑞城說,「台灣應該是有品,但還不夠好。」部長話裡講得客氣,但我想他的意思是,台灣人其實沒品,否則何必推動有品運動?傾聽各界聲音,沒有任何人反對品德、品質、品味和藝術扎根、終身閱讀、環境永續這樣的概念,問題是實施時如何不落入官樣文章、形式主義、數據統計?如何讓「有品」真正深入人心、化為生活、育成行為,讓社會、家庭、學校有共識,每一個人都以有品為榮,並且對於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沒品者,大家同仇敵愾、不屑一顧,蔚成社會氛圍?那就不容易了。
教育當局絕對不是現在才開始推動品格教育,以前不論哪個政黨執政也投諸不少經費,為何成效不彰,讓媒體至今仍頻頻報導許多品格失衡的社會新聞、政治事件,甚至醫界也爆出邱小妹人球事件、醫師集體詐領健保費用、醫學院學生販售大麻等新聞,給我們下一代做了最壞示範。就是因為年輕人其實心中並沒有追尋的典範,再加上當權者一言一行都沒品,不但做人沒品德、作事不講究品質、只看速效、短線操作,滿腦功利之餘哪有心力顧及生活的品味了,在下位者因一見如此操作便可當權得利,自然有樣學樣,都循同一條逢迎拍馬、大作關係、不講究實力及誠正的人格之路,有品格者的獨木橋就顯得格外寂寥了。正如一個家庭中如果家長(上位者)每天進行偷雞摸狗之事,孩子怎麼可能循正軌成長呢?
我贊成臺灣人應當有品,尤其是品德這件事,但絕不能把這片美意變成口號喊喊、計劃做做、經費消耗完就算,要想辦法形成一種氣氛,如何做?的確是很深奧的一門學問。陳永興醫師《醫者情懷──台灣醫師的人文書寫與社會關懷》一書,從日治時代台灣醫師多元參與社會一直介紹到近年活躍文壇的醫師作,家時空橫跨近百年,這二十四位醫師際遇、命運各不同,但他們有為有守、才華卓絕,關心台灣的文化以及台灣社會的發展卻是一樣的,讀這本書的同時我也讀到每一位醫師作家所生長的大時代故事、他們筆下動人文章,以及最重要的本書作者陳永興的苦心孤詣,如果讀者沒有時間把陳醫師列在延伸閱讀的數十本與醫學相關的傑出文學作品都看過,至少也可以從陳永興醫師這本書,得到一個學醫者人文素養的全貌,我認為對於醫學生最重要的品格養成,應當列為必讀的一本好書。
二OO九年七月寫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
【序三】實踐醫學人文的典範 /蔡篤堅(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所所長)
在我們這個世代習醫的過程中,對於體制與科技宰制人性的威權力量有所感觸,想要多堅持一點點對人道尊嚴的堅持與勇氣,也想要浸潤於苦難中弱者的情境共同掙扎,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暢飲守護道德與人權艱苦過程中的豪情與灑脫,陳永興醫師是這方面最令人欽佩的典範。很高興有機會與曾啟瑞院長共同邀請陳醫師至醫文所任教,永興老師的風采與學識令人心儀,彷彿應該是遠在天邊的巨人,卻又是每位所上師生當下的貼心兄長,讓所上師生有機會在台灣這追逐名利的現實世界中,再次地受到感召而深刻檢視心中的善惡良知,很高興有這樣的導師與我們同在。
其實陳永興醫師才是我們研究所的大家長,我們這個年輕而多元的系所,老師及學生們各有各的個性與特色,與陳醫師的相處讓所上師生更進一步地體會如何在有所堅持中不失融洽。這個時間也是本所評鑑待觀察,需要更進一步增加資源與教學研究量能來符合評鑑指標的關鍵時刻,臨床與人權工作已然忙碌的陳醫師,義無反顧地接下準備評鑑總指揮官的角色,也成為在所上給予同學最多支持的老師,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不管是醫學界與醫學教育界,只要是沒有被世俗權力沖昏頭的人們,都應該會珍惜與敬重永興老師。我們曾經是個師資嚴重不足的小研究所,從無到有準備資料來爭取生存機會的過程,特別感受到在緊湊而易逝的時光洪流中,陳醫師完成了這本結合教學研究彰顯醫者人文信仰的巨著,讓對醫學人文懷有期待的人們,能夠藉由陳醫師的多方努力體會真理何在,如何堅持,並如何在時代逆境中延續更為宏觀與恆久的價值才不失當,係努力的意義。書寫與塑造典範不僅止於字裡行間,更及於扉頁之外,可見永興老師的用心。
本書不僅是醫學人文典範的引介,更是陳醫師實踐與信仰的表白,彰顯文學是體驗時代苦難進而孕育道德實踐勇氣的源頭。其中周延的人物選取,也意味著陳醫師的書寫與閱讀,不僅止於體會每一個書中人物的生命歷程,更透過其對所經歷的時代與場景的留連戀棧,以同情共感的方式開創出引領時代的風範。書寫猶如鏡中照影,氣節的傳承與開創更是意在言外,其中包括對已逝者的緬懷,呈現不可為而為之的美感,自傳式的當代人物描繪,意寓著另一波風起雲湧的豪情。
二OO九年七月寫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 醫學人文所
【第一章導論】醫學與文學的對話
醫學與文學的交集
醫學的本質是探討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相關的問題,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曾把醫學比喻為一齣戲劇,劇中的三個角色就是「病人、醫生和疾病」,又從希波克拉底的醫師誓言當中,可以看出「病人的健康為我首要顧念…絕不作傷害病人的事…尊重病人隱私…不侵犯病人權益…」等醫療倫理內容,可見學醫是為了關懷人的生命,為了維護人的健康,想要幫助病人解除疾病帶來的威脅和痛苦。
然而人有「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的過程,就像人生充滿悲、歡、離、合的經歷,每當人面對生離死別或面對疾病的痛苦折磨或面臨死亡的威脅憂慮,都常是文學作品探討的題材,因為文學總是描述人生的喜、怒、哀、樂,對於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疾病和健康的問題,也常成為文學創作涉及的內容。
因此醫學和文學的交集就是對生命本質的探討,對生命受疾病和死亡挑戰的探討。對文學家來說描述人生經驗的作品中會出現疾病、醫生、病人的角色並不稀奇,而對醫學家來說由於行醫的經驗和對疾病、病人的觀察,在病歷寫作或手執聽診器、手術刀之餘,產生了醫師的文學作品也並不少見。這樣的醫學與文學對話其實是想要了解「生命、死亡」「疾病、健康」「病人、醫師」等相關議題的最佳題材,也是本書想和所有學醫的人共同來一探究竟的寶藏。
台灣醫師作家的人文社會關懷
在台灣醫療發展史上,也有不少令人感動的醫生作家,透過他們的文學創作傳達了學醫者的人文社會關懷,日治時代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的前輩醫師如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等都因為學醫接觸了世界文明的新知,而產生了反抗極權統治和抵制殖民剝削的行動,他們不只積極成立台灣文化協會,辦報紙鼓吹台灣意識,也舉辦文化演講,發表言論和文章從事啟蒙運動。其中蔣渭水可以說是台灣抗日運動的靈魂人物,他曾發表《臨床講義》在台灣民報,是第一篇以「台灣」為病患,為「台灣」所開的診斷書,他因領導抗日活動被日警逮捕入獄,所寫大量的《獄中日記》和文章如<獄歌行>、<牢舍銘>、<快入來辭>等可以說是台灣人「牢獄文學」的先行者。在台灣文學史上值得紀念的人權文學作家還有不少,例如二次戰後白色恐怖戒嚴時期為了言論自由而坐牢的作家柏楊、李敖、陳映真、施明正等都是作品非常受到重視,擁有廣大讀者卻不見容於統治者的良心囚犯。
賴和則是被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醫師作家,他是日治時代最重要的白話文學創作者,在台灣民報發表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有詩、散文、小說,他的作品反映出當時台灣民眾飽受殖民政府高壓統治和經濟剝削的痛苦,例如小說<一桿秤仔>、<不如意的過年>等,他對舊社會封建習俗的批判出現在小說<鬥鬧熱>、<蛇先生>裡頭,而他對台灣人民反抗不義的人道關懷充分表露在他的詩作《覺悟下的犧牲》和《南國哀歌》當中。賴和可以說是台灣寫實文學、農民文學、抗議文學的開創者,他為台灣的新文學運動打下了第一鋤,也培養了不少台灣優秀的作家如日治時代以<送報夫>嶄露頭角的楊逵,就經常受到賴和的幫助,賴和也是對窮苦病人非常照顧經常不收取醫藥費用的仁醫。
吳新榮是南台灣出身的醫師,在台南縣佳里鎮開業,在日治時代受到蔣渭水、賴和等文化協會前輩的影響,在地方上熱心公益照顧病患而身受愛戴。後來集結台南縣沿海地帶的文學作家成為「鹽分地帶」鄉土文學的領導者,他的作品最有名的是<亡妻記>,描寫他的夫人逝世而懷念悲慟的文筆令人感動,當然他也有不少關懷鄉土反映民眾心聲的作品收集在《震瀛回憶錄》裡頭,其中也包括二次戰後他曾因228事件逃亡、被捕坐牢、自新出獄等反映當時台灣知識分子苦悶的詩作。
王昶雄是日治末期,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大東亞戰爭,在台灣大力推行「皇民化」運動時期的重要台灣作家,他本來是熱愛文學的青年,卻因父親的堅持而改讀齒科,後來在作為牙醫的生涯當中仍不放棄文學的創作。王昶雄的小說《奔流》是他的代表作,描寫「皇民化」運動下台灣知識分子的悲哀,透過小說中主角的媚日行徑及討好日本統治者嘴臉,反映出有本土台灣意識醫生的矛盾、批判與反省,可以說是作家內心深沉的寫照。王昶雄也從事台灣歌謠的寫作,有名的台語歌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就是他的作品,與聲樂家呂泉生的合作,為了提昇臺灣文學藝術不斷努力的成果。
跨越不同時代的醫界前輩作家
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醫界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開始建立自己的本土醫學教育,以日治時代台灣人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主導的台大醫學院和台大醫院成為戰後台灣醫學發展的主要推手,杜聰明在日治時代的鴉片及中草藥研究是台灣醫界的光榮貢獻;杜聰明後來又南下創辦了台灣第一所私立的醫學院,也開辦台灣最早的「原住民醫師」專修班,為台灣近代整體醫療和原住民醫療培養了不少人才。從杜聰明的《回憶錄》及《言論集》可以了解台灣醫療跨越兩個時代,在不同政權統治下的變化與發展,也見證了台灣醫學研究者和教育家對台灣民眾健康的貢獻,值得台灣所有學醫的人學習與省思。
比杜聰明稍晚,同樣接受日治時代醫學教育又跨越不同時代政權,有不少前輩醫師,不僅在醫學教育和醫療服務患者做出重大貢獻,也有寫出極為珍貴的文學作品流傳後世的,其中有名的台大外科大師林天佑,他不僅是台灣肝臟手術聞名世界的權威,也是優秀的文學家和畫家,他出版有《象牙之塔夢迴錄》及不少畫冊,對自己的文學藝術之夢永不放棄,也無損於他成為傑出的外科醫師造福病患。同樣於戰後初期擔任台大第一任精神科主任的林宗義,是台灣精神醫療的開創者,後來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顧問,足跡遍及全世界,擔任過世界心理衛生聯盟的會長,他的著作《精神醫學之路》清楚的交待了台灣精神醫學界和東西文化的交流脈絡。另外同時期有名的病理學大師葉曙,出版的《病理三十三年》也是精彩的經典傳記文學,顯示出早期醫學前輩的人文素養和文學造詣,這些大師級的醫學和文學對話,令人讀來回味無窮。
留美返台回饋鄉土的醫師作家
從1950進入1960年代,台灣開始接受美援,美式醫療的影響日益明顯,許多戰後才在台灣接受過醫學教育的醫師,開始踏上留學美國的途徑,在美國深造接受了世界一流的醫學訓練之後,有的留在美國的各大醫學中心或研究機構服務,有的則選擇返國回饋鄉土。台灣目前推動「醫學教育改革」最積極的三劍客,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黃崑巖院長,他從台大醫學院1959年畢業,當過外科住院醫師,後來留學美國的喬治華盛頓大學得到微生物學博士,並擔任該校教授;1982年他決定歸國奉獻所學,出任成大醫學院的創院院長,他在醫學專業之外,對醫學史、語言文化、醫院建築、社會環境、教育制度都有很深刻的反省和關懷。從他所發表許多關心醫學教育改革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對台灣的大學教育和醫師養成投入的心血,這些文章收集在《醫學這一行》書中。另外在《醫師不是天使》的書中,黃崑巖院長的許多短文精闢獨到,內容充滿啟發令人省思,可看出他對當前國內大學教育的偏差發展多麼憂心和關心。
黃達夫院長,目前是以照顧癌症病人最受肯定和推崇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他也是台大醫學院畢業〈1964〉,後來也是前往美國深造,擔任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內科教授;回台之後他一直關心台灣的醫療品質,對醫師的臨床學習和服務抱著最深切的反省和提倡,在醫病關係的改善和醫療制度的改革充滿熱誠與實踐,目前他不只負責和信癌症中心的院務,也擔任衛生署的國家醫療品質委員會主任委員。他的著作有《用心聆聽》、《用心、在對的地方》,可以體會出對醫師的自我期許以及對病人的用心關懷。
賴其萬醫師,他也是台大醫學院(1969年)畢業,接受神經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後,擔任主治醫師再往美國深造,在堪薩斯大學醫學院擔任神經科教授,腦電圖生理室主任及癲癇特別門診主任;1998年返台後,他擔任慈濟醫學院院長、慈濟醫院副院長、慈濟大學副校長,對國內的醫學教育發表了許多引人深省的文章,目前他擔任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的執行秘書,正好與黃崑巖、黃達夫搭配成推動台灣醫學教育改革的鐵三角。賴其萬醫師的著作有《病人心、醫師情》、《醫師的深情書》《當醫生遇見Siki》、《照亮黑暗角落》、《話語、雙手與藥》等,他是目前仍常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感人熱淚的醫師作家。他的文章會給年輕的醫學生或已經從事醫療專業工作的同仁深刻的反省。
同樣台大畢業,赴美行醫再返台服務的林哲雄醫師,就選擇了不同的回饋鄉土方式。林哲雄的筆名是林衡哲,在台大醫學院就讀時期,就著手翻譯《羅素回憶錄》、《羅素傳》、《二十世紀代表性人物》等世界名人傳記。台大畢業後,林衡哲醫師前往美國作小兒科醫師,他自述所賺的錢都拿去聽音樂會花光了,可見他對音樂的著迷,同時他也寫起了音樂評論的文章。旅美期間因為讀了彭明敏教授流亡海外時所寫的《自由的滋味》,啟蒙了他的台灣意識開始關心台灣文化,進而催生「台灣文庫」,在1983年於加州成立台灣出版社,出版一系列台灣傑出人物的傳記,到了1997年他落葉歸根回到台灣,又成立了望春風出版社,仍繼續出版台灣人物、文化方面的書籍,全心全意當起出版社的董事長兼工友,令人欽佩他對台灣文化事業奉獻的傻勁和熱誠。在望春風文庫當中,林衡哲用心的主編了《二十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體會他的苦心。
英年早逝令人惋惜的醫師作家
王尚義(1939~1963)誕生於苦難的日本侵華戰爭「蘆溝橋事變」前夕,作為逃避戰火的流亡學生目睹了時代悲劇和社會動盪,飽嚐人生的生、離、死、別,到了台灣又經歷了白色恐怖時期國民政府的威權統治和戒嚴體制,知識分子的苦悶可以說是那那ㄧ代文學愛好者共同的災難。王尚義幸運的考入台大醫學院,他不只學醫更對人文、社會科學有濃厚興趣,深受二次戰後存在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影響,對人生的意義有極深的思考和反省。他的作品《野鴿子的黃昏》、《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狂流》、《深谷足音》、《荒野流泉》、《野百合花》…等才情橫溢,充滿了作者在理想與現實中掙扎的心路歷程,就像發光的慧星飛逝於暗夜的天空,令人惋惜竟在醫學院畢業26歲就因肝癌病逝,對台灣的醫界和文學界都是莫大的損失。
陳勝崑醫師(1951~1989),父親為陳瑞郎醫師於二次大戰末期在日本學醫,後被祖父召回北港懸壺濟世頗為鄉人敬重,自小父親即期望他長大能學醫繼承父志。陳勝崑如願以償進入台北醫學院就讀,在學期間與一些學長組成「醫學人文社」編織著青年學生的美夢,他對「課堂老師所講授的醫學那樣的唯物論或機械論,絲毫沒有人性與人情」深感失望,為此他曾掙扎想要退學重考歷史系,在人文科學與醫學的矛盾中掙扎,直到閱讀了歷史學家李約翰的巨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深受感動之後,才找到醫學結合歷史的方向。陳勝崑畢業後在板橋江翠地區自行開業,在行醫的同時又考進了師大歷史研究所,繼續他科學史與醫學史的探索,他的論文一篇又一篇的發表,在1980年代他出版有《近代醫學在中國》、《中國傳統醫學史》、《中國疾病史》…等書,讓人對他的潛力和台灣科技史研究的未來寄予厚望。然而令人震驚的是正當他要步上人生高峰的時刻,竟然自殺而英年早逝,留給台灣醫界和歷史學界無盡的惋惜和追思。
李宇宙醫師(1953~2007)就讀高雄醫學院,學生時代參加高醫阿米巴詩社,經常與校園中的難兄難弟高談闊論,舞文弄墨或開懷暢飲,也對台灣社會、政治、文化、醫療的問題有所關心。畢業後進入台大醫院精神部擔任住院醫師後任主治醫師,在精神醫療領域中,選擇了睡眠醫學領域,另走無人踏足的崎嶇小路,擔任精神科醫師的李宇宙,除了臨床工作和教學研究之外,將他的專業訓練冷靜觀察周遭的事物,深入分析、探討批判,經常發表文章於報章雜誌。讀他的文章不得不佩服他的閱讀涉獵廣泛,思考細膩深沉,在批判中不失幽默,讀了之後令人會心微笑。很可惜,他竟然在2005年,正值52歲的英年充滿創造力和愈來愈成熟的人生智慧時,得了肺癌,從醫師變成病人的角色轉換,讓他經歷了更深刻的生命體驗和疾病挑戰。在經過各種治療的嚐試後,2007年他回到上帝的懷抱中,留下了《今天不寫病歷》這位精神科醫師的人文情懷,讓我再也看不到他書寫病歷之外精彩的另類書寫了。
本土《笠》詩刊中堅世代作家
在戰後出生而有相同時代背景的醫師詩人當中,鄭?明(1948~)、曾貴海(1946~)、江自得(1948~)都是台灣《笠》詩刊的主要成員,《笠》詩刊以「本土創作」、「關懷社會」、「反映現實」為主要精神,從三位的作品中固然看出其共通性,但也可發現三位醫師的差異性,在主題的選擇,文字的情感表達方式與生活工作環境不同的觀察當中,我們可以細細體會這三位中生代的醫師,如何以詩來展現他們的人文社會關懷。
鄭炯明的詩作<蕃薯>、<給獨裁者>、<童話─紀念一對攣生女孩的死>、<永遠的二二八>…等都收錄在『笠詩選』,從他的詩作可以感受到他對鄉土的情感,他對台灣現實社會中的不公不義發出沉痛的控訴,這也是作為一個台灣醫師發自內心的人道反省。曾貴海的詩作<鯨魚的祭典>、<吃白鷺鷥的人>、<青蛙的鳴告>、<愛河>…等都收錄在『高雄詩抄』等書中,可以了解他對環境和生態的關心,對人間萬物、動物生命的關懷,這是一個內心敏銳的醫師,行醫之餘投入環保運動和文學工作的落實寫照。江自得的詩作<孩子,不要哭泣>、<那天,我輕輕觸著了妳的傷口>、<從聽診器的那端>、<解剖>…等都收錄在《從聽診器的那端》等書中,可以感受到醫師的人性關懷,對苦難的人不幸的遭遇用溫柔和疼痛的心給予撫慰,對台灣島嶼所受的傷害給予緊緊的擁抱,這是善感的醫師詩人結合醫學與文學的努力。
充滿醫學愛與浪漫理想的醫師作家
1950年出生的陳永興醫師,在高雄醫學院就讀期間就開始參與社會服務,他認養過孤兒,擔任生命線的義工,幫忙麻痺兒童之家的學童長期做復建的課業輔導,組織百達山地服務團從事原住民的醫療服務,一直到醫學院畢業後選擇精神科為台灣地區精神病患權益奔走,又擔任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為政治犯、勞工、婦女、殘障者、原住民的人權保障盡力,甚至於1987年發起228公義和平運動挑戰台灣社會最大的禁忌,當時在戒嚴體制下他勇敢的走上街頭突破鎮暴部隊的包圍,公開要求政府賠償道歉,制訂228為國定紀念日並興建228紀念碑,舉行追思活動。
這些令人震撼的行動來自一個充滿醫學愛的精神科醫師,從他的文集《醫學的愛》就可以看出一個台灣學醫者如何自我反省。事實上陳永興不只是一個追求社會公義勇於實踐社會改革的醫師,他同時也是極富人文精神充滿感性和關懷病人的醫師作家,他的文章令人感動之餘對生命產生強烈的熱愛,激勵我們奉獻台灣社會的熱情,例如:<天下父母心>、<悼!給驚天動地而死的精神病患>…等。在台灣醫療史方面的收集和著作,陳永興也是目前國內少數有志於此領域的開拓者,以學醫者的角度和台灣本土的史觀來詮釋醫界前輩對台灣社會發展的貢獻,希望能建立台灣醫界的典範鼓舞更多後輩學醫者,我們看《台灣醫療發展史》可知其用心良苦。
與陳永興同年出生的醫師作家王溢嘉,在台大醫學院讀書時代就已經文筆飛揚,令人驚訝的是醫科畢業實習之後,竟然棄醫從文,選擇不當醫師而成為專業作家並投入文化事業的行列,在1970~1980年代的當代醫學雜誌和健康世界雜誌,王溢嘉是主要的作者更是編者,尤其後來他自己成立野鵝出版社,發行了一系列的野鵝文庫,吸引了不少讀者。王溢嘉也在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寫過不少方塊文章,更曾翻譯介紹過不少世界名醫的傳記,還編譯有《精神分析與文學》、《精神病人繪畫選》、《心靈遊戲》等書,他自己的創作最有浪漫理想色彩的《霧之男》,還有充滿生命關懷和探討病人苦難的《實習醫師手札》,從他在接受醫學院最後的實習階段,要成為一個醫師之前,而對生命和死亡的洗禮所作的思考。然而王溢嘉這麼一位充滿才氣和感性的學醫者,為什麼選擇了棄醫從文的道路呢?或許他所寫的《醫者的許諾》可以讓我們體會這位盜取生命奧妙的學醫者,為什麼把「當醫師」看成是「劫難」,最後揮起了他的大筆勇敢的投入了文化的戰場,或許他是台灣醫界送給文化界的最佳鬥士吧!
活躍當代的年輕醫師作家
最年輕這一代的醫師作家,仍活躍於文壇且擁有不少讀者的有侯文詠、陳克華、王浩威、田雅各…等,其中侯文詠的《白色巨塔》長篇小說不只震撼了台灣社會和醫界,甚至與銀幕上日本的《白色巨塔》相輝映,引起了各界討論醫界傳統結構與利益衝突的真相,也反映了醫療崇高使命的白袍下人性權利與慾望的掙扎,當然侯文詠不是在寫揭人瘡疤的八卦小說,他只是用高度戲劇筆法描寫真實人生中的醫院百態。事實上侯文詠擁有大量的短篇小說都能讓讀者掉下感動的眼淚或發出會心的微笑,他的《大醫院小醫師》就有許多當實習醫師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探討了生死存亡的喜、怒、哀、樂,侯文詠善於用輕鬆筆調摸索嚴肅的課題,在悲劇生命中不放棄希望和歡笑,不愧是最有吸引力的暢銷作家。
陳克華代表的是年輕一代不同類型的醫師作家,他的作品深具挑戰精神與叛逆風格,從他的詩作中充滿對性禁忌、政治暴力、道德偽善的挑戰,甚至可以說他是大膽的以文字顛覆傳統價值和體制教材的作家,作為眼科醫師的陳克華具有獨到的慧眼看穿了人間百態和人性慾望的戰場,他的作品如《欠砍頭詩》、《善男子》可以看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概。除了大量衝擊社會的詩作之外,陳克華也有內心深情的追求,對愛情、友情、宗教的昇華、對天地萬物生命的愛在<蝴蝶戀>中充分展現。他也是大量的歌謠創作者,<台北的天空>就是代表作之ㄧ,近年來他又展現攝影的作品,已有多次展覽令人驚喜。
作精神科醫師的王浩威,就比侯文詠、陳克華顯得較為內斂和憂鬱,他的作品大多是在診察室中接觸各式各樣的病患,從事心理治療過程中所觀察、反省、思考人的生命,自我、家庭、社會、人類的種種問題,所產生的具有精神醫療特色的書寫內容。所以他有本書《憂鬱的醫生,想飛》,內有自序<尋找一條漫長的旅程>交代了他的行醫心得;又在《台灣少年紀事》的作品中寫有<無法遺忘的沉重>描寫精神科醫師自己的心理衝擊和人生思索,面對生命孤獨而尋找自我和好的心路歷程是王浩威的創作源頭。
在年輕的醫師作家中最後要特別提的是原住民文學作品的代表性人物,田雅各(拓拔斯‧塔瑪匹瑪),布農族出身的田雅各有著與漢人文化不同的成長背景和思考模式,他的文字風格和作品內容忠實反映原住民文化和思想脈絡。田雅各發出了原住民沉痛的心聲,有血有淚的控訴了不平的遭遇,但也充滿了幽默和反諷的機智,展現了台灣文學中清新的面貌,在《最後的獵人》小說當中,可以發現許多原住民族來自山林幽谷中的吶喊,讓我們傾訴那震盪心弦的呼聲。
台灣文學作品中的疾病書寫
在台灣我們介紹了不少醫師作家,最後我們想提幾位台灣的文學家由於本身疾病纏身,對於疾病帶來的痛苦和內心的感受,在文學作品中深刻的描寫,令人讀來感同身受,比起醫學教科書或病歷內容更能打動我們學醫的人來反省思考,什麼是同理心?什麼是良好的醫病關係?什麼是視病如親?在醫學倫理課上所說的「尊重病人」、「病人的利益優先考量」都不是教條或口號,而應該是活生生的病人痛苦的呻吟,希望學醫的人能真正聽到這些病人的心聲:
劉俠(1942~2003),筆名杏林子,由於自小即有先天性風濕性疾病和多重殘障,終生都飽受病痛摧殘,卻幽默的自稱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活化石」,看醫生吃藥是一輩子的家常便飯,雖然她吃盡了苦頭受盡折磨但也充滿堅強的求生意志和樂觀的奮鬥精神,令人欽佩的是她終生為弱勢團體從事公益,也令學醫的人慚愧的是在她的作品中,描述到她在醫院中被當作標本似的個案,在眾多醫生前面指指點點作為罕見疾病的研究對象,完全未顧及她的尊嚴和隱私,讓她窘得無地自容痛不欲生,這樣的看病經驗在《生之歌》《杏林小記》…許多書中,對學醫的人真是當頭棒喝,也說出了多少類似病患的心聲,令人讀了不禁心酸掉淚。
剛過世的文學評論家和小說家葉石濤(1925~2008),在其作品《追憶文學歲月》有<我的老化、我的病史>,文章中也描述自己得了高血壓、肝病、糖尿病求醫的心情,他像老頑童對醫生的醫囑不得貪吃的禁令常常犯規,對菸酒的誘惑也常無法抗拒,又常吃別人提供的偏方,這都是許多病人共同的毛病在葉老的筆下顯得令人同情而發出會心的一笑,也看得出病人面對疾病、生死時希望速戰速決,逃避不成就圖謀一時痛快的抉擇,他說最痛苦是「佔著茅坑不拉屎」希望別「歹戲拖棚」,人生的矛盾與無奈在此顯露無遺!
台灣的前輩作家鍾理和(1915~1960),才活了四十五歲,一生都過著貧窮、病痛、艱苦的生活,尤其是肺結核使他長時間住療養院,甚至多次開刀割去七根肋骨,傷痕累累又負債累累,得不到健康沒有體力工作,家庭生計只能靠妻子平妹女士千辛萬苦的張羅,自己的長子鐵民因營養不良又摔成駝背,次子立民九歲因病夭折,人生遭遇幾乎可說走投無路痛不欲生。但他堅持寫作至喀血而死被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留下作品有《笠山農場》、《夾竹桃》、《原鄉人》…等,在他的不朽作品中有<楊紀寬病友>、<閣樓之冬>、<手術臺前>、<十八號室>…等都與住院、生病、開刀、病人和醫生有關,描寫受疾病摧殘的可怕無助的心情,對人生熱愛又對生命無法掌握的惶恐不安,令人讀後落淚長嘆人類永遠難逃死亡的悲劇,人生追求的永恆該是什麼呢?
本書限於篇幅,先介紹台灣24位醫師的人文書寫和社會關懷,未來還有機會將介紹台灣其他作家的作品中對於醫學的探討,甚至世界知名醫師作家的文學作品也是有許多值得欣賞和研究的,希望大家能進一步閱讀。
【序一】序陳永興醫師《醫者情懷》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學教授)
第一次見到陳永興醫師是二十幾年前他到美國巡迴演講時,在堪薩斯市所作的演講感動了所有的同鄉。我已不記得當時演講的主題,但只記得隔天我有幸開車送他到火車站,與他說了不少話,而從此以後我就成了「永興迷」。他的學識、文筆與口才也許有人可以比他更好,但這些優點,再加上他的正直以及「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卻是台灣醫界罕見的奇才。回國以後我曾經請他到我當時服務的慈濟醫學院談他服務的心路歷程,感動了全場師生,也使我見證到一位關心人文的醫生如何...
目錄
序一 陳永興醫師《醫者情懷》 /賴其萬
序二 台灣人「有品」的典範 /曾啟瑞
序三 實現醫學人文的典範 /蔡篤堅
自序
第一章 導論:醫學與文學的對話
第二章 日治時代台灣醫師的多元社會參與
第一位為「台灣」開出診斷書 .蔣渭水
台灣新文學的播種者 .賴 和
鹽分地帶鄉土文學的園丁 .吳新榮
挑戰皇民文學塑造醫生形象 .王昶雄
第三章 跨越政權交替奠定台灣醫學的根基
台灣人第一位醫學博士、醫學教育家 .杜聰明
手術刀結合畫筆的美夢醫師作家 .林天祐
由廢墟台灣走上世界精神醫學之路 .林宗義
奉獻台大四十年奠定台灣病理學基礎 .葉 曙
第四章 推動台灣醫學教育改革的三劍客
充滿人文素養的醫學教育家 .黃崑巖
關心醫病關係重視醫療品質的教育家 .黃達夫
身教言教並重的醫學教育家 .賴其萬
第五章 關心台灣文化和人權的醫界唐吉柯德
熱心出版事業深愛音樂的文化醫生 .林衡哲
盜取生命奧秘卻棄醫從文 .王溢嘉
以醫學的愛維護人權和社會公義 .陳永興
第六章 本土《笠》詩刊中堅世代作家
文學台灣的推動者詩人醫師 .鄭烱明
重視生態環保的綠色詩人醫師 .曾貴海
一手執聽診器一手寫詩的醫師 .江自得
第七章 令人惋惜英年早逝的醫師作家
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 .王尚義
熱愛醫學史研究卻英年早逝.陳勝崑
英年早逝再也不寫病歷 .李宇宙
第八章 新生代活躍於文壇的醫師作家
在人生漫長的旅程中尋找自我 .王浩威
向禁忌挑戰與時代逆行的醫師詩人 .陳克華
從大醫院的小醫師到白色巨塔的大作家 .侯文詠
最後的獵人--原住民醫師作家 .田雅各
序一 陳永興醫師《醫者情懷》 /賴其萬
序二 台灣人「有品」的典範 /曾啟瑞
序三 實現醫學人文的典範 /蔡篤堅
自序
第一章 導論:醫學與文學的對話
第二章 日治時代台灣醫師的多元社會參與
第一位為「台灣」開出診斷書 .蔣渭水
台灣新文學的播種者 .賴 和
鹽分地帶鄉土文學的園丁 .吳新榮
挑戰皇民文學塑造醫生形象 .王昶雄
第三章 跨越政權交替奠定台灣醫學的根基
台灣人第一位醫學博士、醫學教育家 .杜聰明
手術刀結合畫筆的美夢醫師作家 .林天祐
由廢...
商品資料
出版社:INK印刻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09-11-02ISBN/ISSN:986637716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