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認為西方式的民主不足以作為兩岸政權競爭的評比標準,而必須以兩岸政府對人民的服務績效來評判優劣,這才是兩岸制度競爭的核心。作者在書中以兩岸政府近年應變天災的具體作法為例,逐一比較,試圖為兩岸關係提出新的努力之道。
作者簡介:
劉文斌,台灣苗栗縣人,1959年生,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政大中山研究所博士。研究專長為兩岸關係、台灣國家認同、兩岸政治發展。現任《展望與探索月刊》研究員、輔仁大學及醒吾技術學院之兼任助理教授。曾出版《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專書,並發表〈從戰略三角評析國、民、共三黨競逐關係〉等學術論文十數篇。
章節試閱
第參章 中共即將民主化?
若兩岸關係以制度區別與競爭做為核心,那麼此制度所指為何?
兩岸甚或國際學術界與臺灣政壇,都有意無意的抱持著一國經濟發展將造成該國民主化的西方觀點,並以此觀點加諸於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預測上,同時也將此預測作為兩岸關係的規劃依據。因此,連總統馬英九都公開稱,我們在政治上要凸顯民主機制、深化民主,並且要彰顯臺灣的自由,這不僅攸關臺灣的生存發展,也是我們在兩岸交往上的軟實力。 馬英九總統的觀點似乎一方面表達臺灣優於大陸的政治制度,一方面卻又表達在臺灣不追求獨立的前提下,可等待中國大陸的政治能因經濟持續發展而進入與臺灣類似的政治發展境況,使兩岸關係獲得進一步的緊密或緩和。也難怪,德國知名歷史學者戊雷博士(Stefan Wolle),於2010年10月間,接受臺灣媒體專訪時表示,目前兩岸統一條件還不成熟,臺灣人民對大陸的政治體制仍有極大疑慮,並認為大陸正往民主化的道路發展,如大陸採行民主制度,兩岸統一的時程可能會加速。 大陸出身的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也從金融學的角度認為,在中國大陸持續經濟發展後,要進一步的提升其經濟發展位階,就必須進行制度的改革,並稱,當今世界上決定一國際競爭優勢的已不再是自然資源的多少、土地是否肥沃寬廣,而是取決於制度機制是否有利於市場的發生、使交易成本最低。 陳志武也認為只有自由、民主、法治才是國債金融市場的基本條件,公(國)債市場對政府權力的制衡既持續又具體, 且全球化的結果,也使人們的政治意識、生活方式以及經濟發展模式趨同。 換言之,中國大陸的發展,包含政治發展,為求國強民富,也必然走向西方社會的自由、民主與法治制度。此種論點不僅充分展現前述國內、外對於中共政治發展的預期,更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共因經濟發展最後被逼迫走上西方式的民主,抱持極度樂觀的態度;這種預期雖與中共當前事實上並沒有朝西方式民主大步前進有極大的差距,但幾乎成為世人對中共政治發展預判的主流,頗不令人意外。
若中共的發展不持續朝西方式民主前進,則兩岸的制度競爭,是否因此臺灣永遠優於大陸?兩岸是否永遠無法以和平方式統一?或大陸的政治發展永遠無法吸引支持臺灣獨立者的青睞?甚至連支持統一者都裹足不前?或說,以中共的政治發展,卻能吸引支持臺灣獨立者的青睞,終至轉變甚或放棄追求臺灣獨立的立場,又或說,臺灣認為中共的制度雖不符合西方民主的標準卻是被不分統獨的臺灣民眾所青睞,而造成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緩和,那麼,中共的制度運行,該成何種態樣?具有何種魅力?這些問題頗值得令人深思。
第一節 經濟發展與民主化的壓力
隨著中共的改革開放、逐步與世界接軌、及經濟建設日漸有成,使外界對中共即將逐步進入西方式民主抱有高度期待,但就在中共對外開放、對內改革及經濟建設被世人稱羨的同時,中共領導人亦對外宣稱: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不是悖離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平等、博愛,這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這是整個世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民主歸根結底是讓人民當家做主,這就需保證人民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就是要創造一種條件,讓人民監督和批評政府;就是要在平等、公正和自由的環境下,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全面的發展;就是要充分發揮人的創造精神和獨立思維的能力。民主制度同任何真理一樣,都要接受實踐的考驗,任何地區和國家,民主制度的狀況、優劣,都要以實踐為標準,但中共所謂的民主、法制與西方所定義標準是否完全一樣,有待進一步釐清。更何況中共卻也因改革開放的深化,使其統治合法性或認受性(legitimacy)遭受日趨嚴重的挑戰,而中共面對此種挑戰,卻經常選擇以提倡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動員民眾愛國心的方式,轉移國內民眾注意力,掩飾其統治合法性的缺陷。因此有西方輿論認為,當前中共已陷入一方面必須面對全球化(逐步融入世界體系)的挑戰,一方面又要提倡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強調中國的特殊性)的兩難。如2005年,中共有意無意讓一連串民眾抗議日本事件發生,卻一方面又必須仰賴日本的經濟支援以成就中共更好的經濟發展一般。更有學者認為,中共當前領導人繼承毛澤東思想,以愛國心、國家統一、反霸作為其統治合法性的核心,致使其對外政策與內政的一致性愈來愈難。 因此,2010年9、10月間,中國大陸因與日本的釣魚臺領土糾紛,引發兩國一連串外交關係緊張,最終引致中國大陸是否將「稀土(rear earth elements)」當成戰略武器,禁止出口至日本問題,引發美國、日本等對「稀土」依賴甚深的先進國家恐慌並企圖反制,使中共對外關係再度緊繃就不足為奇了。
中共所面臨外交上必須全球化,內政上必須以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堅固其統治合法性的兩難,是否最終中共將屈服於全球化的壓力,走向西方式的政治變遷道路,成為西方式的民主國家?或因為統治合法性不斷的挑戰,只好不斷的強調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要求人民為大我犧牲人權、自由、民主等小我,或利用鎮壓等不民主的手段,延續其主政地位?或因大陸不斷的開放與民主,反而在自由的氛圍中,促成民族主義可肆無忌憚的橫流,終無法維持理性的行為? 又或,中共將摸索出當前學理與過去經驗所無法理解的發展路線?至今無所定論。
第參章 中共即將民主化?
若兩岸關係以制度區別與競爭做為核心,那麼此制度所指為何?
兩岸甚或國際學術界與臺灣政壇,都有意無意的抱持著一國經濟發展將造成該國民主化的西方觀點,並以此觀點加諸於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預測上,同時也將此預測作為兩岸關係的規劃依據。因此,連總統馬英九都公開稱,我們在政治上要凸顯民主機制、深化民主,並且要彰顯臺灣的自由,這不僅攸關臺灣的生存發展,也是我們在兩岸交往上的軟實力。 馬英九總統的觀點似乎一方面表達臺灣優於大陸的政治制度,一方面卻又表達在臺灣不追求獨立的前提下,可等待中國...
目錄
自序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文獻回顧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名詞界定、研究方法、研究途徑與研究架構
第貳章 兩岸關係的嬗替
第一節 臺灣國家認同的轉變
第二節 制度認同的拉動與純化
第三節 兩岸關係起伏
第參章 中共即將民主化?
第一節 經濟發展與民主化的壓力
第二節 中共可能進入西方式民主的環境
第三節 中共不進入西方式民主的反思
第肆章 制度競逐與兩岸關係
第一節 兩岸族群與文化的融合?
第二節 當前中共政治制度環境
第三節 兩岸關係的核心
第伍章 為人民服務競賽
第一節 為人民服務的爭論
第二節 兩岸重大災害處置
第三節 兩岸為人民服務比較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自序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文獻回顧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名詞界定、研究方法、研究途徑與研究架構
第貳章 兩岸關係的嬗替
第一節 臺灣國家認同的轉變
第二節 制度認同的拉動與純化
第三節 兩岸關係起伏
第參章 中共即將民主化?
第一節 經濟發展與民主化的壓力
第二節 中共可能進入西方式民主的環境
第三節 中共不進入西方式民主的反思
第肆章 制度競逐與兩岸關係
第一節 兩岸族群與文化的融合?
第二節 當前中共政治制度環境
第三節 兩岸關係的核心
第伍章 為人民服務競...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11-06-01ISBN/ISSN:978986221735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