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台灣的爵士樂書籍,告訴你爵士在台灣的歷史、群象、展望!
從「鼓霸樂隊」到「變形蟲樂團」;從「國賓飯店」到「河岸留言」,爵士樂在台灣的歷史,其實已有半個世紀。只是「台灣爵士」的能見度,始終不及流行樂、搖滾樂、民謠、古典樂等。
作者身為爵士樂痴,心有不甘。於是帶著一本筆記,兩位好友義務幫忙,輪流背著三機四鏡,就這樣費時半年走訪各地,讓鼓王黃瑞豐、藍調蔡爸、愛樂DJ沈鴻元、蘇重、小威老師、邱建二、高培華、啟彬凱雅……等數十位樂手樂評現身說法,暢談台灣爵士的歷史與現況、困境與希望。
本書同時深入美軍俱樂部、專業唱片行、老樂迷聚會、大樂團練習、校園音樂祭甚至網路口水戰,勾勒出五十年來,台灣爵士音樂發展的獨特面貌。
這是第一本從本土出發的爵士樂書籍。二十餘篇精采訪問外並收錄台灣爵士大事紀,本土爵士表演場地、討論網站、概論書籍總整理。
看完本書後,你也可以大聲說:「誰說台灣沒有爵士樂?」
作者簡介:
張翔一
1979年7月19日生,台北市人,台大新聞所畢。
高中時開始沉迷爵士樂,曾經苦練過中音薩克斯風,但是卻吹得像小號。
尊敬村上龍、山口晃、北野武和環保鬥士譚艾珍。
喜歡到處找美味的江浙菜、單品咖啡、大吟釀。
特殊才能是知道東京三十家Jazz Bar,以及瞬間背出機動戰士鋼彈的所有作品。
熱愛文字,曾替GQ、Esquire打工寫音樂,也為有線電視台搏命堵過阿卿嫂。
目前任職於某政經雜誌。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名爵士樂評-蘇重
台北愛樂DJ-沈鴻元
好小子又一枚!
文/台北愛樂DJ 沈鴻元
認識翔一,不是在哪個爵士演奏會或是什麼。老實說,第一次看到他,是在網路某個正妹的相簿裡。後來,翔一跑來說想做個採訪,定睛一看,疑,這傢伙不是正妹相簿裡那個嗎?不混夜店把妹,竟跑來寫爵士樂!有趣。翔一的書,寫的是台灣的爵士樂現況與發展。這塊土地跟這舶來音樂的關係老實說不深,能著墨的地方不多,翔一的膽子不小。
於是,台灣的爵士樂大概都在這本裡了,尤其有趣的是爵士樂在台灣早期的成長過程那部份。筆者始終相信這音樂從來都是靠著戰爭偷渡到世界各地,果不其然,二次大戰、韓戰等四、五零年代間發生在亞洲的幾場戰役,確實順道帶來了爵士樂。翔一花了許多時間回溯過去,將菲律賓老樂師何時出現、美國第七艦隊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定,美國爵士樂團因此來台勞軍,以及國賓、豪華等大舞廳與鼓霸樂隊等早被遺忘的事實,細細爬梳。整理成文字後重新將這段台灣爵士樂迷必須了解的歷史紀錄下來。
翔一將爵士樂與台灣之間差不多半世紀的連結清清楚楚寫給你看,上面那段是筆者剽竊了他部分心血借花獻佛,再多就不好意思了。誠摯希望讀者們用心品味翔一的辛苦成果。正所謂斷簡殘編,搜羅匪易,接著老成凋謝,莫可諮詢,關於這段歷史,徵文與考獻皆難,翔一的努力,值得敬佩。
名人推薦:名人推薦
名爵士樂評-蘇重
台北愛樂DJ-沈鴻元
好小子又一枚!
文/台北愛樂DJ 沈鴻元
認識翔一,不是在哪個爵士演奏會或是什麼。老實說,第一次看到他,是在網路某個正妹的相簿裡。後來,翔一跑來說想做個採訪,定睛一看,疑,這傢伙不是正妹相簿裡那個嗎?不混夜店把妹,竟跑來寫爵士樂!有趣。翔一的書,寫的是台灣的爵士樂現況與發展。這塊土地跟這舶來音樂的關係老實說不深,能著墨的地方不多,翔一的膽子不小。
於是,台灣的爵士樂大概都在這本裡了,尤其有趣的是爵士樂在台灣早期的成長過程那部份。筆者始終相信...
章節試閱
萌芽期(1949~1963)
爵士樂在台灣的發展,與國內本身政治經濟大環境環環相扣,更與近代東亞的國際情勢有密切的關係。
起源於美國的「爵士樂」,以不同的途徑和方式,輾轉來到台灣。其中日本、上海、菲律賓,以及美國對台灣的爵士樂發展影響最大。
而這些來自海外的影響,也許今日乍看之下難以發現端倪,但我們若回顧爵士樂在台灣最早的萌芽期,便可以看到鮮明的蹤跡。
而台灣最早的大型拉丁爵士樂團「鼓霸樂隊」的創立、以及黃瑞豐等資深爵士樂手的表演經歷,也或多或少反映了這幾個源頭的影響。
來自日本的「爵士風軍歌」
台灣的爵士樂歷史,可以從日據時代談起。1940年代,「台灣光復」之前,日人統治下的台灣社會,其實就有所謂大型「軍樂隊進行曲」流傳。而地方上,也會有所謂的樂師,在士紳聚集的場合,演奏音樂作為娛樂。當時的「軍歌」,其和弦之進行方式和樂團編制,演奏曲目大多是由日本的「師傅」傳來,教授給台灣樂師。而日本樂師演奏的音樂,雖名為「軍歌」,但其實很多是來自美國的「大樂團搖擺爵士」樂曲,經由日本樂師的改編、二手傳播後,來到台灣,也讓在台灣許多受日本教育的樂手,無形中具有爵士樂的基礎觀念、養成演奏「類爵士風格音樂」的習慣。不過當時,音樂欣賞並未普及,樂師演奏的對象多限於日本的統治階層。因此除了樂師之外,僅有少數的台灣本土士紳家庭,能有機會接觸、欣賞爵士樂。
十里洋場的「跳舞搖擺樂」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這段期間,台灣的社會文化在國民政府的強勢主導下進行「去日本化」的轉換過程,儘管政治經濟動盪不安(如1947年的228事件),但跟隨著國民政府統治階級而來的許多上海樂師,卻也接替了原先的「日系」台灣樂師,把來自這個具有多國殖民色彩都市的混種搖擺樂,潛移默化地帶進台灣。
上海一直是多國勢力競合的租界,它在東西文化交流上的特殊地位,也反映在上海人生活的諸多面向上。其中,「娛樂音樂」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1930年代開始,上海的「百樂門」、「麗都」、「大都會」等大舞廳,就有編制完整的大樂團,演奏搖擺風格的爵士樂,作為各國人士交際舞的伴奏音樂。根據上海「新聞午報」2004年的回顧統計報導,在當時光是上海的各國樂師,就有五六百人之多,而其中則以菲律賓籍的樂團最為著名。1931年,則有「上海爵士歌唱社」的成立,為華人開始學習爵士樂的濫觴。
到了1940年代,華人的樂師在各國樂手的影響下,學習、演奏Swing風格的爵士樂蔚為風潮。由綽號Jimmy King的華人金懷祖領軍,在百樂門舞廳駐場的「金杰美大樂隊」,更成為全上海最紅的爵士樂團。當時「夜上海」、「玫瑰玫瑰我愛你」、「相見不恨晚」等歌曲,都具有揉合爵士樂元素和傳統民間歌謠的獨特風情。
這些具有爵士風格的流行音樂,以及許多來自上海的樂師,從1945年以後,開始隨著國民政府進入台灣社會,影響了台灣爵士樂的編曲方式和表演型態,也讓具有爵士樂風格的歌曲從官宦之家流出,漸漸開啟民間欣賞的風氣。
來自菲律賓的「拉丁風情」
1950年爆發韓戰,促使美國加強對台灣軍事、經濟方面的奧援。而這段時間,除了美國外,1945年重歸美軍管轄、1946年獨立的菲律賓,也透過協防軍隊、歸國華僑和隨二戰時美軍或國民政府而來的部分移民,對台灣的社會文化產生影響。尤其在爵士樂方面,菲律賓籍樂手對台灣的影響相當長久且深遠,長期以來卻似乎一直被過分低估。
菲律賓是多元民族國家,更經過西班牙、英國、日本和美國的殖民統治,造成其語言、宗教、文化等許多面向,都具有濃厚的東西融合色彩。在音樂上,菲律賓從十六世紀就自西班牙殖民者處,傳入吉他等樂器的製造技巧、以及西班牙的傳統音樂和歐洲的古典音樂,二十世紀之後,美國的藍調音樂和爵士樂也隨著駐菲美軍長驅直入。
西樂在菲的長期歷史,使得菲律賓樂手一直活躍於當時殖民色彩濃厚的東南亞地區。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的娛樂場所,都可看到「菲律賓樂隊」的蹤影。1940年代,因為上海舞廳林立,大樂團伴奏風潮興盛,在當時的中國缺乏爵士樂人才的情況下,舞廳經營者因此大規模聘請菲籍樂手來到上海。這些活躍於各大娛樂場所的菲籍樂手,也就開啟了華人學習、接觸爵士樂演奏的契機。
菲律賓樂手最早來台表演的紀錄,可以從鼓霸樂隊創辦人謝騰輝的回憶紀錄中(聯合報,1994年,謝騰輝專訪)探得。1952年,菲律賓空軍樂隊應邀在台北市新公園表演爵士樂。據謝騰輝回憶,菲籍樂手精湛的演出水準和當時台灣少見的拉丁爵士風格引起全場觀眾的熱情迴響,也促成他創立本土拉丁爵士樂團的動機。出身高雄的台灣資深爵士樂手黃瑞豐也回憶,1960年代,年少的他跟隨樂團表演,就常可見到許多優秀的菲律賓籍樂手,以駐台美軍為主要對象,演奏非常精采熱情的爵士樂。之後,許多優秀的菲律賓籍老樂手選擇定居台灣,成為本土新一代樂手的老師,甚至近年依然活躍於台灣的舞台上,如Met Francisco, Bert, Terry,以及去年過世、曾服務於救世傳播協會的Ben Rigor等前輩,都對台灣的爵士樂發展有極深的影響與貢獻。
萌芽期(1949~1963)
爵士樂在台灣的發展,與國內本身政治經濟大環境環環相扣,更與近代東亞的國際情勢有密切的關係。
起源於美國的「爵士樂」,以不同的途徑和方式,輾轉來到台灣。其中日本、上海、菲律賓,以及美國對台灣的爵士樂發展影響最大。
而這些來自海外的影響,也許今日乍看之下難以發現端倪,但我們若回顧爵士樂在台灣最早的萌芽期,便可以看到鮮明的蹤跡。
而台灣最早的大型拉丁爵士樂團「鼓霸樂隊」的創立、以及黃瑞豐等資深爵士樂手的表演經歷,也或多或少反映了這幾個源頭的影響。
來自日本的「爵士風軍歌」
台灣的爵士...
作者序
多年以來,爵士樂一直是我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來源之一。
這個世界,許多時候嘈雜、複雜而醜陋的。有時一旦身陷其中太久,甚至會開始覺得自己已經變得同樣複雜而醜陋。
但是打開音響電源、戴上耳機,或是再車上放進一片CD,當美麗而敏感的即興樂句在耳邊慢慢展開時,世界就忽然簡單而美好起來。人生中第一張爵士樂唱片Art’n’ Zoot還擺放在書桌邊明顯的位子,每隔一段時間再聽一次,感受都不一樣,有時澀一點、有時嗆一點、有時卻甜膩得驚人。不變的,則是那種對於全然不同時空中的靈魂,自以為是又自得其樂的揣測、想像、驚嘆、欣賞或同情。
現場爵士樂是另外一種魅力。看樂手誇張或細微的互動、看觀眾專注或茫然的神情、看爵士音符填滿裝潢考究或隨意閒散的空間,讓空氣和光影都變得和原來有些不一樣。南青山Blue Note、新宿Pit Inn、紐約Village Vanguard、倫敦Ronnie Scott’s、新加坡South Bridge、巴黎Sunside Club、上海和平飯店……每一個角落有每一個角落的個性和歷史,構成別處無法取代的、獨一無二的調。
而台灣獨特的爵士樂音,其實也一直未曾消失。雖然相較於流行、搖滾、嘻哈舞曲的大行其道,爵士樂難免顯得較為黯淡,但和兩位負責攝影的好友實際走訪都市中一個個小角落,我們驚喜的發現一段段無比迷人的音色和故事。
本書紀錄的,其實就是台灣爵士樂,這些不可取代的故事篇章。從民國四十年到二十一世紀、從藍調咖啡到大型俱樂部、從菲律賓樂隊到電子Fusion、從「現代音樂協會」到「Music Power網站」……我們所見雖然有限,紀錄的亦未必周全,但作為一個爵士樂迷,親身接觸與台灣爵士息息相關的重要人物,親身體會台灣爵士樂那獨一無二的光、影、音、調,興奮、感動、喜悅或嘆息都是非常直接而深刻。透過這本書,也希望多少能夠傳達這種種熱情。
台灣爵士光譜。
翻開此書的你,或許一樣熱愛爵士樂,也或許對台灣的爵士樂半信半疑,甚至從來未曾對爵士樂產生過興趣。這些都沒有關係,希望你能試著一頁一頁翻下去,隨意瀏覽或耐心細看,也許它多少能激起你一點點對台灣爵士樂的好奇心,或許它多少能讓你願意試著走進表演著爵士樂的場地、或是拿起一張本土樂手創作的爵士樂CD。
或許,爵士樂就這樣意外進入你的生命,帶來新的勇氣,帶來往後細數不盡的撼動與回憶。
多年以來,爵士樂一直是我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來源之一。
這個世界,許多時候嘈雜、複雜而醜陋的。有時一旦身陷其中太久,甚至會開始覺得自己已經變得同樣複雜而醜陋。
但是打開音響電源、戴上耳機,或是再車上放進一片CD,當美麗而敏感的即興樂句在耳邊慢慢展開時,世界就忽然簡單而美好起來。人生中第一張爵士樂唱片Art’n’ Zoot還擺放在書桌邊明顯的位子,每隔一段時間再聽一次,感受都不一樣,有時澀一點、有時嗆一點、有時卻甜膩得驚人。不變的,則是那種對於全然不同時空中的靈魂,自以為是又自得其樂的揣測、想像、驚嘆、欣賞或同...
目錄
一、迎面而來爵士風
二、現在聽的是爵士樂嗎?淺談爵士樂的起源、發展與定義
1.爵士樂屬於黑人或白人?
2.爵士樂是民俗或藝術?
3.What’s Jazz? Just Listen!
三、台灣爵士的軌跡
1.萌芽期(1949-1963)
2.第一波爵士熱潮時期(1964-1979)
3.低潮期(1980-1990)
4.第二波爵士熱潮時期(1990-- )
四、台灣爵士群象
1.黃瑞豐──不褪色的鼓王傳奇
2.蔡輝陽──爵士燈塔的守望者
3.底細爵士樂團──傳承二十五載熱情的大家庭
4.鼓霸大樂隊──桃李滿台灣的歷史名團
5.BERT──飄洋過海的爵士信差
6.邱建二──勇於變貌的小號名星
7.變形蟲爵士樂團──異中求同的爵士伶人
8.高培華──退隱江湖的薩克斯風偶像
9.董舜文&JEG──學成歸國的後起之秀
10.林煒盛──征戰紐約的台灣爵士人
11.呂聖斐&DOMS──各有千秋的融合好手
五、迎接爵士新浪潮
1.從「諾拉瓊斯的奇蹟」談起
2.咖啡店裡的「小野麗莎標準曲」
3.爵士現場演奏,都市夜生活新去處
4.爵士音樂會,逆勢創佳績
六、台灣爵士迷說台灣爵士
1.老樂迷的狂熱與憂心
2.六七年級生,爵士樂迷新血輪
3.台灣爵士風潮的缺憾、爭議、與矛盾
4.讓爵士樂的種子紮根台灣
七、讓爵士音符常留台灣
一、迎面而來爵士風
二、現在聽的是爵士樂嗎?淺談爵士樂的起源、發展與定義
1.爵士樂屬於黑人或白人?
2.爵士樂是民俗或藝術?
3.What’s Jazz? Just Listen!
三、台灣爵士的軌跡
1.萌芽期(1949-1963)
2.第一波爵士熱潮時期(1964-1979)
3.低潮期(1980-1990)
4.第二波爵士熱潮時期(1990-- )
四、台灣爵士群象
1.黃瑞豐──不褪色的鼓王傳奇
2.蔡輝陽──爵士燈塔的守望者
3.底細爵士樂團──傳承二十五載熱情的大家庭
4.鼓霸大樂隊──桃李滿台灣的歷史名團
5.BERT...
商品資料
出版社:台灣書房 出版日期:2011-05-22ISBN/ISSN:978986631846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9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