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覽『珊瑚礁王國』---台灣,顯為人知海底珍寶
曾經在1930到1970年代被稱為「珊瑚礁王國」的台灣,擁有獨特的珊瑚礁資源。全球造礁珊瑚共約1,000種,台灣小小海域即擁有約300種,歧異度之高傲視全球。只是身在寶”珊”裡的國人,對珊瑚礁的認識一直都停留在其美麗的外表,對珊瑚礁的重要性和基本資料一直都沒有很清楚的認識。
作者常年研究台灣珊瑚礁生態,一直希望讓國人認識珍貴的珊瑚礁生態,並解讀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特別撰寫這套既通俗又富知識性的書籍,引領讀者認識台灣珊瑚礁的分類、分布、特色以及生長現況等,並搭配多年累積的攝影傑作,讓大家一窺台灣珊瑚礁之美以及萬千風貌。
全書分為「台灣本島篇」及「離島篇」兩冊,「離島篇」介紹難得一見的離島海洋生態,包括澎湖群島、綠島、蘭嶼、小琉球、北方三島、基隆嶼、龜山島、東沙環礁和南沙太平島等,帶著讀者一飽眼福。
作者簡介:
戴昌鳳
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博士。從事台灣珊瑚礁生態研究三十餘年,潛水足跡遍及台灣、離島以及東沙、南沙太平島等。現任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台灣珊瑚礁學會常務理事。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及專書數本。著有『台灣珊瑚圖鑑』(貓頭鷹出版)、『台灣的海洋』(遠足文化出版)、『台灣珊瑚礁地圖』(上下兩冊,天下文化出版)。
章節試閱
Chapter 8
澎湖群島
澎湖北部海域‧澎湖內海‧澎湖東部海域‧澎湖南部海域
◎地理位置
澎湖自古稱為「西瀛」、「澎海」、「平湖」,地處台灣海峽中央,由90座大小不等的島嶼組成,星羅棋佈地分散在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約22公里的海面上,群島總面積約127平方公里;其中以澎湖本島、白沙嶼和西嶼等三島面積最大。
澎湖群島擁有豐碩的自然生態資源及文化資產,舉凡雄偉崢嶸的玄武岩地形地質、亞熱帶地區特有的海島生態景觀以及歷史悠久的海洋文化等,深具發展觀光的潛力,為此,交通部觀光局於1995年7月1日成立「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有效利用資源,推動澎湖觀光遊憩計畫,促進經濟發展。此外,澎湖縣政府於2009年9月公告東吉嶼、西吉嶼、頭巾嶼、鐵砧嶼等為澎湖南海玄武岩自然保留區。由於澎湖南方海域諸島在地景地質、海域生物資源和人文史蹟,具有規劃為海洋國家公園之條件,內政部營建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於2009年起推動設立海洋國家公園。
◎交通指南
澎湖縣位於台灣海峽的群島,對外交通全須仰賴海、空運輸,其中又以航空運輸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目前開闢台灣─馬公航線的航空公司有立榮、復興、華信達30餘班,分別從台北、台中、台南、嘉義、高雄起飛;海運則可由高雄港、台南安平港及嘉義布袋港搭乘輪船前往。
◎海岸的地質與地形
澎湖群島主要由火成岩構成,除了花嶼的岩性屬於安山岩質的熔岩外,其餘都是由玄武岩構成。這些火山熔岩大約是在1740萬年至800萬年前,從板塊擴張所產生的裂隙中噴發出來的。由於裂隙式火山噴發出的熔岩黏稠性較低,因此很容易向四周流動散開,凝固後形成平緩的熔岩流岩層;熔岩流在冷卻收縮時會產生許多收縮中心,這些中心因收縮所產生的張力,使岩石發生多角狀的破裂面,即稱為柱狀節理。如果熔岩是均質或收縮張力平均,就會形成正六角形節理,當熔岩逐漸由外緣向內部冷卻時,收縮也跟著進行,它的多角形狀由地表向下延伸,最後就形成垂直岩面的柱狀節理。在幾次噴發過程中,溢流出來的火山熔岩與沈積物相互疊置,就構成現在澎湖群島的特殊地質景觀。
玄武岩隨著地殼隆起或海水面變化而露出海面,形成由南向北微傾的熔岩台地。在海浪侵蝕與各種風化侵蝕作用下,沿岸斷崖逐漸發育,形成眾多表面平坦、四周陡峻的島嶼,也就是澎湖群島著名的方山地形。此外,由於季風的推波助瀾,造成海蝕作用旺盛,使得澎湖群島發展出曲折複雜、凹凸相間的海岸線,因此澎湖群島面積雖小,海岸線全長卻達320公里。
澎湖群島因位於台灣海峽中部,潮差相當大,平均約2.5公尺,有些地方則可達3公尺,海岸長期受到風浪的侵蝕,大致可分成三種類型:(1)海崖,係由柱狀玄武岩壁崩落而形成,其下方潮間帶則多為寬狹不一的海蝕平台或沙礫海岸,大多分佈在群島的西方和南方;(2)無海崖的岩礁海岸,為較軟的岩石和珊瑚礁所構成的寬廣海岸,潮間帶常寬達數公里,大都分佈在群島的東岸和北岸;(3)沙灘,由有孔蟲的鈣質殼體、珊瑚及貝殼碎屑所組成的白色沙灘,海岸平緩,潮間帶水淺而寬廣,大都分佈在群島所圍成的內灣和南方的海灣內,如吉貝、山水與蒔裡等地的海岸沙灘。
三種海岸的近岸或外圍大多有珊瑚分布,尤其在無海崖的岩礁海岸,潮間帶下緣就有許多珊瑚生長,由於地形平緩,有些地方甚至從海岸向外延伸10餘公里,在大退潮時露出大片的珊瑚群體,短暫暴露於空氣中。
◎珊瑚群聚觀察
澎湖群島位於北緯23度10分至50分之間,北回歸線通過其中央,海域水溫適中,而且沿岸大多為玄武岩硬底質,坡度平緩、潮間帶廣闊,屬於適合珊瑚生長的環境,因此,珊瑚在澎湖群島海域的分布十分廣泛。
珊瑚與澎湖人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在澎湖群島,到處可見由一顆顆「咾咕石」堆砌而成、獨具滄桑風味的古厝與防風圍牆。由於澎湖以前建材缺乏,當地居民只好就地取材,利用海底的天然珊瑚礁石,這些不同大小、形狀不規則的咾咕石建材,其實是澎湖人早期從海底挖取回來的珊瑚骨骼或礁石;而由咾咕石築成的古厝和擋風牆,也成為澎湖著名的人文景觀。
澎湖群島擁有廣闊的海域和多樣的珊瑚群聚,周圍海域受到黑潮支流、南海表層流及中國大陸沿岸流等的交互作用,來自此三大水團的海洋生物幼苗,匯集於澎湖海域,只要找到適當的底質,就可能存活下來,因此使得澎湖群島擁有相當高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兼具熱帶暖水性與溫帶冷水性海洋生物,例如已知魚類有800 種以上,以硬骨魚為主,軟骨魚較少,此外,尚有眾多的棘皮動物(如海膽、海參、海星、海百合、陽燧足等)、甲殼動物(蝦、蟹類)、軟體動物(腹足類、雙殻類、頭足類)等,海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這些都是澎湖的重要資產;自古以來,澎湖居民大多靠海為生,並且發展出與海洋和諧相處的獨特文化。
澎湖群島適合珊瑚生長的海域範圍非常廣闊,而且由於海洋環境複雜多變,因此發展出多樣的珊瑚礁和珊瑚群聚。影響澎湖海域珊瑚礁發育的環境因子主要有海流、水溫、沉積物、季風和颱風。澎湖群島位居台灣海峽中央,來自大陸與台灣河川的大量沖積物,都可能隨著海流漂送過來,使澎湖海域的混濁度升高,沉積物過多;尤其當冬季東北季風持續盛行時,中國大陸沿岸的冷水團大舉入侵,可能使澎湖北方海域的水溫降至攝氏15度以下,對珊瑚及眾多海洋生物造成嚴重災害,例如2008年1至2月的寒害事件,就曾造成澎湖群島北方海岸出現大量死亡魚群及無脊椎動物,共有58科172種的珊瑚礁魚類及超過百種的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等大量死亡;固著性的珊瑚也遭到嚴重的衝擊,造成大量白化和死亡;但是在相同期間,澎湖南方海域的水溫降低較少,而且低溫持續時間較短,因此珊瑚及珊瑚礁生物受到的影響比較輕微;因此,水溫的劇烈變動顯然是影響澎湖海域珊瑚生長和珊瑚礁發育的關鍵因子。
此外,澎湖群島的地勢低平,缺乏高山的屏障,強勁的東北季風和颱風巨浪,都會對澎湖海域的珊瑚造成重大擾動。基本上,冷水團入侵和強烈颱風侵襲事件是影響澎湖海域珊瑚礁生態系的主要因子,當這些因子發生時,就可能造成珊瑚群聚的巨幅變動,因此在澎湖海域經常可看見活珊瑚生長在死珊瑚骨骼上面的現象。
整體來說,澎湖群島位在珊瑚礁形成與否的分界線上,北回歸線以南的海域珊瑚生長比較繁盛,大多有珊瑚礁形成;北回歸線以北的海域則通常只維持在珊瑚群聚的型態,很少形成珊瑚礁,即使有礁形成,也屬於不連續的塊狀礁型式。
澎湖群島的石珊瑚類約有150種,而且主要分布在沿岸淺海與潮間帶,很少超過水深15公尺。珊瑚覆蓋率在不同地區之間有很大差異,其中以澎湖群島南部海域的珊瑚生長最為繁盛,包括望安島、將軍澳嶼、七美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西吉嶼、東吉嶼等海域的部分地區,珊瑚覆蓋率高達到70%以上。其次為澎湖北部海域的吉貝嶼、目斗嶼和鳥嶼,以及澎湖本島南部青灣至風櫃一帶的海岸地區,有較高的珊瑚覆蓋率,部分地區可見塊狀礁形成。澎湖內海由於沈積物較多,海流交換不佳,珊瑚覆蓋率通常不高;東部海域則位於迎風面,容易受到季風和颱風侵襲的影響,而且位於黑潮支流北上通道,海流較強勁,因此珊瑚覆蓋率大多不高,也無珊瑚礁發育。
澎湖北部海域
澎湖北部海域包括白沙鄉以北的吉貝嶼、員貝嶼、險礁、金嶼、鐵砧嶼、如婆嶼、過嶼、目斗嶼、屈爪嶼等。這個範圍的島嶼眾多,淺灘分布很廣,部分區域在退潮時都露出水面,水深5公尺的等深線涵蓋大部分的範圍,水深10至20公尺的範圍狹窄,通常是斜坡。本區的海底底質為珊瑚礁、岩石、礫石或沙交錯分布的型態,不同地點之間珊瑚群聚分布的範圍有相當大差異,大部分地區都在水深10公尺以內,少數地點延伸至水深10至20公尺的斜坡,斜坡上主要以葉片形珊瑚為主,水深20公尺以下大多為沙質海底。
根據以往的調查記錄,澎湖北部海域共有造礁石珊瑚類36屬111種,軟珊瑚類7屬14種。整體而言,本海域以石珊瑚類為主,軟珊瑚的種類少,而且僅零星分布少數地點。珊瑚群聚的組成以菊珊瑚科的種類和豐度都最高,其次為軸孔珊瑚科、樹珊瑚科和刺葉珊瑚科的種類。珊瑚覆蓋率方面,以目斗嶼西側、吉貝嶼西北側較高,在2008年寒害之前大約有50%,但是在寒害之後僅有約25%;珊瑚覆蓋率次高地點為目斗嶼東側、吉貝嶼東及南側、險礁周圍和白沙嶼周圍,珊瑚覆蓋率約25%,其餘地點的珊瑚覆蓋率大多低於25%。水深5公尺以內的淺海大多有堆積甚厚的珊瑚碎屑,活珊瑚點狀散布在其間,水深5至10公尺之間的珊瑚覆蓋率較高,水深10至20公尺的斜坡只在少數地點有較高的珊瑚覆蓋率。
目斗嶼位於澎湖北海的最北端,四周皆為寬廣的平台,水深只有約5至8公尺,退潮時會露出大片的平台。由於冬季受到強勁東北季風的侵襲,平台上的珊瑚礁脊和槽溝大多呈南北走向,溝內則有細砂堆積。礁脊表面長滿石珊瑚以片棘孔珊瑚與細枝鹿角珊瑚最為常見,其次是軸孔珊瑚、斜花珊瑚與粗糙棘葉珊瑚等,槽溝內則少有珊瑚生長。
吉貝嶼是澎湖北海遊客最常造訪的島嶼,除了西南岸有狹長的沙灘之外,其餘地區都是岩質海岸。當海水退潮時,會露出大片的珊瑚礁和潮池,頗為壯觀,吸引不少遊客在此觀賞海洋生物。此外,吉貝嶼周圍的石滬也是特殊的人文景觀。吉貝嶼四周海底寬闊平坦,水質清澈,因此珊瑚生長良好;尤其在西側的西崁山、風灣子,以及北側的白沙莊,珊瑚平均覆蓋率比較高,然而這些曾經繁盛生長的珊瑚,在寒害之後幾乎全部死亡。吉貝嶼東側雖然有平緩的海底礁台,但是水質混濁,珊瑚覆蓋率不高,南側海岸則因底質大多為砂和礫石,水質混濁,因此珊瑚生長不佳。兩地珊瑚覆蓋率都在20%左右,軸孔珊瑚、微孔珊瑚、菊珊瑚、角菊珊瑚、腦紋珊瑚等,是本區常見的石珊瑚。
澎湖內海
澎湖內海是指西嶼、白沙島及澎湖本島所環繞的水域,本區的海底地形坡度平緩,潮間帶寬廣,乾潮時有許多地區例如城前至大倉島、重光、瓦硐附近,皆露出水面。內海的底質除岩石和珊瑚碎屑之外,表面多泥質沉積物,水體混濁度高。珊瑚主要分布在青灣內灣、重光和風櫃角附近,尤其是青灣內灣的珊瑚多樣性高,各種軸孔珊瑚、表孔珊瑚和盤珊瑚最為常見,覆蓋率也高。為了保護這些珊瑚資源和生態系,澎湖縣政府於2005年設立「青灣漁業資源保護區」,但是很不幸的,由於鄰近陸地開發和其他環境衝擊的影響,青灣的活珊瑚瑚覆蓋面積從2001年的80%降低到2008年只有約16%。
重光附近的潮間帶至亞潮帶水深2公尺處,則為管孔珊瑚優勢的群聚,並夾雜有微孔珊瑚和菊珊瑚科的種類,水深2公尺的礁石邊緣則有許多軸孔珊瑚聚集生長,珊瑚覆蓋率甚高。城前至大倉則為澎湖著名的踏浪步道之一,平坦的礁石表面散布珊瑚骨骼碎片,石珊瑚零星分布。整體而言,澎湖內海的珊瑚群聚以石珊瑚為主,而且分布集中在少數地點,大部分海域因受水質混濁的影響,珊瑚生長不佳,呈現零星散布的現象。
澎湖東部海域
澎湖東部海域主要以湖西鄉行政區域為範圍,包括鳥嶼、雞善嶼、錠鉤嶼、查坡嶼、查某嶼等島嶼及沿岸的沙港、青螺、菓葉、龍門、林投等地。這個海域範圍雖然相當遼闊,但是可能由於冬季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較大,因此珊瑚的生長和分布範圍都受到限制。根據以往的調查報告,澎湖東部海域珊瑚生長較佳的地點在鳥嶼、香爐嶼、林投和裡正角海域,其餘地點的珊瑚覆蓋率很低。香爐嶼和林投海域都以軸孔珊瑚、表孔珊瑚、鹿角珊瑚、微孔珊瑚和盤珊瑚等的分布最廣、豐度最高,其次為菊珊瑚科的菊珊瑚、角菊珊瑚、腦紋珊瑚和角星珊瑚等,其他如蓮珊瑚科的雀屏珊瑚、柔紋珊瑚和波紋珊瑚,以及片珊瑚科的種類和豐富度皆較低。龍門、沙港、青螺及菓葉等海域的底質大多為沙、泥或珊瑚碎屑,珊瑚分布稀疏,即使有珊瑚生長的地方,覆蓋率也低於十分之一。
鳥嶼位於澎湖群島東北方海域,沿岸的海蝕平台寬廣,高低潮之間露出的面積變化很大,幾乎達四倍之多。尤其西側和北側海域,在退潮的時候,會有大面積的海蝕平台露出在水面上,海蝕平台上佈滿珊瑚骨骸和玄武岩塊,常見為軸孔珊瑚、微孔珊瑚、菊珊瑚、角菊珊瑚、腦紋珊瑚等石珊瑚。鳥嶼南側海域底質以沙、泥、珊瑚骨骸和岩石碎塊為主,水質經常混濁,珊瑚生長不佳,覆蓋率不高。鳥嶼東側有雄偉的柱狀玄武岩崖壁,沿岸海底以軸孔珊瑚和菊珊瑚為主要種類,覆蓋率大約有30%。
澎湖南部海域
澎湖南部海域主要以馬公市南方及望安鄉、七美鄉等的行政區域為範圍,包括桶盤嶼、虎井嶼、望安、將軍澳嶼、七美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東吉嶼、西吉嶼等地。澎湖南部海域的珊瑚群聚以石珊瑚為主,軟珊瑚除了在望安島的天台山附近海域及東吉嶼附近海域之外,甚少發現。
在珊瑚群聚的種類組成方面,石珊瑚的種類與恆春半島海域相似,最常見的優勢種類為軸孔珊瑚、表孔珊瑚、棘孔珊瑚、萼柱珊瑚和鹿角珊瑚。其中,軸孔珊瑚、表孔珊瑚和棘孔珊瑚常形成大型群體,覆蓋廣大面積,群體形態主要為分枝形、桌面形、葉片形和層層相疊的形態皆很普遍,主要分布在望安、七美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東吉嶼、西吉嶼等地的淺海水深約5至10公尺處。
東嶼坪嶼及西嶼坪嶼緊鄰而立,為位於望安島南方的兩個島嶼,具備有澎湖南方島嶼皆有的海洋環境條件,如終年海水溫度較高、水質較清澈、海底地形平坦等,屬於適合珊瑚生長的環境。東、西嶼坪的珊瑚礁分布在兩島嶼之間,活珊瑚覆蓋率大約50%,有些區塊則幾乎高達百分之百,底質幾乎都被層層相疊的珊瑚密集覆蓋,主要以美麗軸孔珊瑚為優勢種,表孔珊瑚及棘孔珊瑚次之;軟珊瑚則是以瘤軟珊瑚為主要優勢種,肉質軟珊瑚次之。
東吉嶼及西吉嶼位於澎湖縣望安鄉最東側,古稱東、西急,顧名思義可見海流強勁、海況險惡;由於附近海底地形陡升,造成海流湍急,該海域自古以來海難頻傳,著名的「黑水溝」就位於東吉嶼東方。由於海流交換良好、水質清澈,位於東吉嶼西側的碼頭外圍及西吉嶼的南側,珊瑚礁發育良好,石珊瑚的物種多樣性高,有許多種類僅在此海域出現,活珊瑚的覆蓋率約有60%,某些地點高達95%以上。然而由於此海域在颱風季節受到波浪衝擊較大,珊瑚群聚以生長速度快、再生能力強的軸孔珊瑚為主要的優勢種類,其次為葉片形的棘孔珊瑚。
七美嶼位於澎湖縣最南端,古稱「大嶼」,是澎湖南部離島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居民多以漁業維生。七美東南方的月鯉灣水流穩定,海底坡度平緩,是該島周邊珊瑚礁生長最佳的地點,活珊瑚覆蓋率在水深3至6公尺之間高達75%以上,甚至有些地方幾乎可以達到100%。珊瑚群聚以美麗軸孔珊瑚為主要優勢種,表孔珊瑚、腦紋珊瑚、萼柱珊瑚、棘孔珊瑚等數量也相當多。
Chapter 8
澎湖群島
澎湖北部海域‧澎湖內海‧澎湖東部海域‧澎湖南部海域
◎地理位置
澎湖自古稱為「西瀛」、「澎海」、「平湖」,地處台灣海峽中央,由90座大小不等的島嶼組成,星羅棋佈地分散在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約22公里的海面上,群島總面積約127平方公里;其中以澎湖本島、白沙嶼和西嶼等三島面積最大。
澎湖群島擁有豐碩的自然生態資源及文化資產,舉凡雄偉崢嶸的玄武岩地形地質、亞熱帶地區特有的海島生態景觀以及歷史悠久的海洋文化等,深具發展觀光的潛力,為此,交通部觀光局於1995年7月1日成立「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
目錄
Chap.8 澎湖群島
Chap.9 綠島
Chap.10 蘭嶼
Chap.11 小琉球
Chap.12 北方三島
Chap.13 基隆嶼
Chap.14 龜山島
Chap.15 東沙環礁
Chap.8 澎湖群島
Chap.9 綠島
Chap.10 蘭嶼
Chap.11 小琉球
Chap.12 北方三島
Chap.13 基隆嶼
Chap.14 龜山島
Chap.15 東沙環礁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軟精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