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海光、夏君璐
定價:NT$ 400
優惠價:88 折,NT$ 352
本商品已絕版
人間有了愛,什麼約法都用不到!
萬事皆空,唯有情真!
《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這本書,既是純真深刻的愛情書寫,亦是兩個人相互扶持的真情紀錄。當然,由於殷海光的歷史身分及其時代背景,它更是珍貴的「私文書」一手史料。
故事從1945年的一個小地方開始。這個小地方,叫做黃桷埡。在那裡,臺灣自由主義的開山啟蒙者──殷海光,與他的夫人夏君璐初識,開始通信,進而譜出相持相守一生的戀曲。
《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共收錄了殷、夏之間的信函共二百二十二封,依時序排列,最早一封是1946年1月2日,最晚一封是1955年6月8日。本書夏君璐的〈序言〉,交待了兩人相識及十年通信的背景,這篇文章平實而動人,是讀者必須要先讀的部分。夏君璐曾在1955年時,對兩人的通信如此形容:看看我倆的信,從重慶到武昌,到鄉下,到南京,到湘潭,到廣州到臺灣,簡直可以代表中國現十幾年的變亂。
確實是如此,在那個戰亂不停、動蕩不斷的時代,殷、夏兩人能長久維持通信,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有時通信的地點沒有「門牌和街名」;有時沒錢買郵票,信封起來後再拆開;有時寄一封信竟要超過「一百萬圓」。兩人往來的信函,歷經戰亂,由大陸而臺灣;殷海光去世後,這批信函又隨夏君璐到美國,並歷經搬家15次,得以保留至今並結集成為《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收入臺大版《殷海光全集》第十八冊。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一件事。
二百二十二封信,約17萬字。兩人寫了這麼多封信,是什麼樣的動力使然?答案是「渴望」。夏君璐在書中寫道:「有些人在言語上一點也不行,但他在詞句上的運用卻是那麼動人,這樣仍是不妙吧?像這樣的信對於我們沒有多大的用處,但為何又是那麼渴望呢?」為何那麼渴望?答案是「情真」。殷海光在書中寫道:「萬事皆空,唯有情真!妳這次來信,我讀了又讀。我也唯有在燈下與妻對話,才感到心靈安慰。」
在那個不平靜的時代,或許每一對情人的愛情故事,都有其曲折動人之處,也可能留下了紙片隻字。但這一本《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有兩個:第一、本書出版前,殷海光與夏君璐之間的信函,公布的非常少。本書收錄的信函,絕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呈現在讀者眼前。內容上,僅由編錄者殷文麗刪節了小部分,其他都以原貌呈現。第二、殷海光後來成為著名的「自由主義者」,但研究殷先生的人總因沒有足夠資料對他在大陸時期的思想、生活面貌不甚了了,亦無法探知他「反公權力」鐵漢形象背後那柔情的一面。本書的出版,彌補長久以來這兩方面的不足。讀者可由本書中看到殷海光非少見的手繪圖;看到殷海光可寫出極感性的浪漫語句;看到殷海光因在「第一號偉人」面前毫無「示弱」,而自豪之心境;知道殷海光在共軍南下時,要「參加游擊隊」,和共產黨周旋到底。此外,殷海光早在大陸時期就已寫文章惹禍,他所寫的〈趕快收拾人心〉那篇文章,使「天下大悅」卻因「處處指摘蔣某,龍顏大怒」(此篇文章收入臺大出版中心即將出版的《政治與社會‧上》一書中)。
本書信函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大陸時期,1946年至1948年底。第二是臺灣時期,自1949年初殷海光來臺後到1953年10月兩人結婚止。第三個時期,因殷海光到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兩人乃重新通信,時間是1955年的1月至6月。三個時期的客觀環境不同,因此讀者閱讀這三個時期的信函時,會發現各有各的起伏,各有各的況味。最早期,夏君璐初識殷海光時不過17 歲,當時是「彼此多看一眼都不敢」、是書信會被家長、老師檢查的年代,兩人只能偷偷地經由紙筆傳情,殷、夏兩人稱之謂「做黑市交易」,因而與後期相比,此期信函多些試探、矜持與羞澀。第二個時期,兩人雖都在臺大(殷是臺大的老師, 夏是臺大的學生),因隻身在外,信函中多出了相依為命的關懷情愫。至於,第三個時期,乃是兩人婚後小別,信中頗多細膩的關注與關心,以及殷海光對異國觀察的分享,信函風格較前兩期「放得開」,我手寫我心,情感表達直接了當。
讀者在閱讀此書時,必能清楚感受到兩人性格上的不同。殷海光的信,條理分明,理性分析見長,呈現出他一貫深入思考、細緻下筆的風格。從他在信中交待夏君璐來臺灣時要如何準備的叮嚀最可看出,信中A、B……逐條詳例,一一說明,有如撰寫論文。反觀夏君璐,其信中則表現出她的率真與開朗,甚至帶有些許大而化之,讀來清新可喜。例如,她寫:「真高興看您這封五月二十五日寄的信,因為它是凌亂的,假如寫得太整齊我還以為是公文。」她直言南京時期的殷海光「有點像暴發戶」。看見殷海光寫一篇讚揚蔣主席的文章,表示「我真是不喜歡」。再如,她直接以命令口吻要殷海光去臺灣──「你就應當去」。
本書也收錄了多幅珍貴照片與信件的手稿圖,絕大多數的照片第一次公諸於世。其中,本書結尾處的那張照片,將兩人拍得頗為傳神,與信函文字風格相對應,別有意思。
率真之筆,終能寫出至真之情。不論是哪時期的信函,不論是兩位作者文字風格有何不同,然而貫穿本書且自始而終不變的是:殷、夏兩人長相斯廝守的信念與承諾。這個信念與承諾,一如殷海光與夏君璐都很喜歡的一段話:
人間最高的約法就是愛。人間沒有了愛,什麼約法都歸於無用。可不是嗎?許多的約法最多的空間,就是最不適於生存的地方。人間有了愛,什麼約法都用不到了。
作者簡介:
殷海光(1919年12月5日-1969年9月16日),湖北黃岡人。殷海光本名「殷福生」,「殷海光」是在抗戰結束後踏入出版界時採用的筆名。他早年求學於西南聯大哲學系、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1949年赴台後於臺大哲學系任教,先後開設課程有:邏輯、邏輯經驗論、羅素哲學、理論語意學、科學的哲學、現代符號邏輯、歷史與科學等。他亦曾任《中央日報》、《自由中國》主筆。
殷海光是1950-60年代臺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他深受羅素、海耶克、波柏等哲學大師的影響,所寫文章以科學方法、個人主義、民主啟蒙精神為基準,極力宣揚反抗權威、追求自由思想,並堅持以筆的力量來對抗言論思想禁制。因而,他曾被倫敦《中國季刊》推崇為"臺灣自由主義思想的領袖",為台灣自由主義的開山人物與啟蒙者。
時至今日,殷先生已成為臺灣某一世代的象徵人物。談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臺灣或臺灣的自由主義,必然會談到殷先生及他著作。而殷先生的著作,以思想深刻、邏輯層次縝密、文句充滿情感著稱,有一種極為獨特的感染力。其著作,數十年來影響了海內外的無數讀者,早已成為華人世界共享的精神遺產。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小記:一個地方、一張卡片、一段空白
《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編輯核校過程中,發現三個頗值得注意的線索,它們是:
一個地方,黃桷埡;
一張卡片,1948年底殷海光寄給夏君璐的聖誕卡;
一段空白,1949年5月14日之後至1950年1月5日。
◎一個地方
黃桷埡,是位於重慶市對岸的一個小鎮。本書一開始,即描述殷海光、夏君璐在黃桷埡同遊的情景。夏君璐把這一天定位為「永生難忘的一天」。
不久之後,殷、夏兩地相隔,只能靠魚雁往返互繫情懷。對兩人而言,黃桷埡是共同回憶的起始地,但「黃桷埡」三個字多次出現在兩人的信中時,從前言後語看來,其中有些許的不尋常,總讓讀者猜測有些事曾在此地發生。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二年多之後,殷、夏兩人在1948年2月有一場「信函大吵架」,夏君璐甚至氣得把殷海光來信中的文字剪下來,貼在回信裡反駁,並要殷海光「一輩子記著」。在這一場吵架的信函裡,兩人各自把當時在黃桷埡的心情盡皆訴諸筆墨。正如一本小說的伏筆,書前半的謎底揭曉了……
自此以後,兩人戀情確定下來,「黃桷埡」則不再出現在兩人的通信中了。
◎一張卡片
大吵架過後的同一年(1948)年底, 殷海光精挑了一張聖誕卡寄給夏君璐。卡片上的一段英文,曾讓當時的夏君璐感動莫名。(卡片圖,已收入本書)
,即使是在六十一年後,讀者仍可由夏君璐為本書寫的〈序言〉裡,讀到這張她對這張卡片的情緒波動:「這張卡片害我感動的不得了,每次唸到「But most of all, Dear, I Love You!」,我的眼睛就會充滿了眼淚,感到被愛的幸福。六十多年前,在中國,贈送友人聖誕卡是非常非常稀有的事。海光能找到這麼romantic (充滿羅曼蒂克)的卡片送我,不單表示他的心意,也是極其大膽的行為。」
因而,針對這張卡片,本書不但將其圖收錄,更在書的最末頁再度引用卡片上的英文,配以兩人的照片,為《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收尾。
◎一段空白
在本書共九個年份222封信函中,我覺得1949年的信函,最為「章往考來,情見乎辭」。當時,殷海光已先一歩到了臺灣,大陸則兵荒馬亂,兩人深怕海峽相隔就此無法再相守,其惶恐、急切心境躍然紙上。這幾封信,既有夏君璐以「殷式筆調」對殷海光在大方向的提醒,亦有殷海光對夏君璐來臺事宜的千叮萬囑,信函的內在張力十足,讀來令人動容。
書中,1949年的最後一封信是5月20日夏君璐給殷海光的,信中寫道:「萬事俱備,以欠東風。」意即,夏君璐即將歩上逃難兼逃命的之路程。書中的下一封信,就直接跳到1950年1月5日,夏已到臺灣就讀臺大了。從書中,我們知道夏君璐是1949年6月3日安然來到臺灣,兩人為了紀念,特別一起去拍了一張很正式的照片。這張照片,我們也收錄在書中。
這段書信上的空白,提供讀者無限想像。在雙方音訊全無的情況下,殷海光人在臺灣的每一天是怎麼渡過的?夏君璐一路從大陸逃到臺灣期間,最大支撐力量應該是段海光吧?6月3日,兩人劫後重逢的情況又如何?
細心的讀者,可以在後來兩人的信中,找到一些片斷。如夏君璐1955年的4月的信中寫道:「我們倆愛情小舟在時代的大海浪不知翻了多少筋斗。我的回憶從不敢接觸到從開始逃難到臺灣的那一段。我只愛看我在希中和在龍王墩寫給您的,和您寫給我的。後來的我連摸都不敢摸,就好像我從來不願想一下我的父親。現在,我們唯一可安慰的,也是一樁奇蹟就是我倆終結為夫妻。」又如,殷海光1950年5月31日的信:「六月三日,是妳來臺的週年紀念日。……回想一年前的那一天,我到船埠接妳的情況。印象是那麼顯活。真是一幅『愛情』和『離亂』交織的圖像。」
大悲無言。書信上的這一段空白,有著讀者看不到的另一面,就是銘記在兩人心中那無以言語的深刻對話。
在那個殷海光稱之謂「殘酷的時代」裡,類似的空白、類似的深刻同時也銘記在千萬人的心中。
殷夏君璐
2011年2月14日情人節於美國聖荷西市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3 |
7折以上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殷海光、夏君璐
優惠價: 88 折, NT$ 352 NT$ 400
本商品已絕版
人間有了愛,什麼約法都用不到!
萬事皆空,唯有情真!
《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這本書,既是純真深刻的愛情書寫,亦是兩個人相互扶持的真情紀錄。當然,由於殷海光的歷史身分及其時代背景,它更是珍貴的「私文書」一手史料。
故事從1945年的一個小地方開始。這個小地方,叫做黃桷埡。在那裡,臺灣自由主義的開山啟蒙者──殷海光,與他的夫人夏君璐初識,開始通信,進而譜出相持相守一生的戀曲。
《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共收錄了殷、夏之間的信函共二百二十二封,依時序排列,最早一封是1946年1月2日,最晚一封是1955年6月8日。本書夏君璐的〈序言〉,交待了兩人相識及十年通信的背景,這篇文章平實而動人,是讀者必須要先讀的部分。夏君璐曾在1955年時,對兩人的通信如此形容:看看我倆的信,從重慶到武昌,到鄉下,到南京,到湘潭,到廣州到臺灣,簡直可以代表中國現十幾年的變亂。
確實是如此,在那個戰亂不停、動蕩不斷的時代,殷、夏兩人能長久維持通信,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有時通信的地點沒有「門牌和街名」;有時沒錢買郵票,信封起來後再拆開;有時寄一封信竟要超過「一百萬圓」。兩人往來的信函,歷經戰亂,由大陸而臺灣;殷海光去世後,這批信函又隨夏君璐到美國,並歷經搬家15次,得以保留至今並結集成為《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收入臺大版《殷海光全集》第十八冊。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一件事。
二百二十二封信,約17萬字。兩人寫了這麼多封信,是什麼樣的動力使然?答案是「渴望」。夏君璐在書中寫道:「有些人在言語上一點也不行,但他在詞句上的運用卻是那麼動人,這樣仍是不妙吧?像這樣的信對於我們沒有多大的用處,但為何又是那麼渴望呢?」為何那麼渴望?答案是「情真」。殷海光在書中寫道:「萬事皆空,唯有情真!妳這次來信,我讀了又讀。我也唯有在燈下與妻對話,才感到心靈安慰。」
在那個不平靜的時代,或許每一對情人的愛情故事,都有其曲折動人之處,也可能留下了紙片隻字。但這一本《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有兩個:第一、本書出版前,殷海光與夏君璐之間的信函,公布的非常少。本書收錄的信函,絕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呈現在讀者眼前。內容上,僅由編錄者殷文麗刪節了小部分,其他都以原貌呈現。第二、殷海光後來成為著名的「自由主義者」,但研究殷先生的人總因沒有足夠資料對他在大陸時期的思想、生活面貌不甚了了,亦無法探知他「反公權力」鐵漢形象背後那柔情的一面。本書的出版,彌補長久以來這兩方面的不足。讀者可由本書中看到殷海光非少見的手繪圖;看到殷海光可寫出極感性的浪漫語句;看到殷海光因在「第一號偉人」面前毫無「示弱」,而自豪之心境;知道殷海光在共軍南下時,要「參加游擊隊」,和共產黨周旋到底。此外,殷海光早在大陸時期就已寫文章惹禍,他所寫的〈趕快收拾人心〉那篇文章,使「天下大悅」卻因「處處指摘蔣某,龍顏大怒」(此篇文章收入臺大出版中心即將出版的《政治與社會‧上》一書中)。
本書信函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大陸時期,1946年至1948年底。第二是臺灣時期,自1949年初殷海光來臺後到1953年10月兩人結婚止。第三個時期,因殷海光到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兩人乃重新通信,時間是1955年的1月至6月。三個時期的客觀環境不同,因此讀者閱讀這三個時期的信函時,會發現各有各的起伏,各有各的況味。最早期,夏君璐初識殷海光時不過17 歲,當時是「彼此多看一眼都不敢」、是書信會被家長、老師檢查的年代,兩人只能偷偷地經由紙筆傳情,殷、夏兩人稱之謂「做黑市交易」,因而與後期相比,此期信函多些試探、矜持與羞澀。第二個時期,兩人雖都在臺大(殷是臺大的老師, 夏是臺大的學生),因隻身在外,信函中多出了相依為命的關懷情愫。至於,第三個時期,乃是兩人婚後小別,信中頗多細膩的關注與關心,以及殷海光對異國觀察的分享,信函風格較前兩期「放得開」,我手寫我心,情感表達直接了當。
讀者在閱讀此書時,必能清楚感受到兩人性格上的不同。殷海光的信,條理分明,理性分析見長,呈現出他一貫深入思考、細緻下筆的風格。從他在信中交待夏君璐來臺灣時要如何準備的叮嚀最可看出,信中A、B……逐條詳例,一一說明,有如撰寫論文。反觀夏君璐,其信中則表現出她的率真與開朗,甚至帶有些許大而化之,讀來清新可喜。例如,她寫:「真高興看您這封五月二十五日寄的信,因為它是凌亂的,假如寫得太整齊我還以為是公文。」她直言南京時期的殷海光「有點像暴發戶」。看見殷海光寫一篇讚揚蔣主席的文章,表示「我真是不喜歡」。再如,她直接以命令口吻要殷海光去臺灣──「你就應當去」。
本書也收錄了多幅珍貴照片與信件的手稿圖,絕大多數的照片第一次公諸於世。其中,本書結尾處的那張照片,將兩人拍得頗為傳神,與信函文字風格相對應,別有意思。
率真之筆,終能寫出至真之情。不論是哪時期的信函,不論是兩位作者文字風格有何不同,然而貫穿本書且自始而終不變的是:殷、夏兩人長相斯廝守的信念與承諾。這個信念與承諾,一如殷海光與夏君璐都很喜歡的一段話:
人間最高的約法就是愛。人間沒有了愛,什麼約法都歸於無用。可不是嗎?許多的約法最多的空間,就是最不適於生存的地方。人間有了愛,什麼約法都用不到了。
作者簡介:
殷海光(1919年12月5日-1969年9月16日),湖北黃岡人。殷海光本名「殷福生」,「殷海光」是在抗戰結束後踏入出版界時採用的筆名。他早年求學於西南聯大哲學系、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1949年赴台後於臺大哲學系任教,先後開設課程有:邏輯、邏輯經驗論、羅素哲學、理論語意學、科學的哲學、現代符號邏輯、歷史與科學等。他亦曾任《中央日報》、《自由中國》主筆。
殷海光是1950-60年代臺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他深受羅素、海耶克、波柏等哲學大師的影響,所寫文章以科學方法、個人主義、民主啟蒙精神為基準,極力宣揚反抗權威、追求自由思想,並堅持以筆的力量來對抗言論思想禁制。因而,他曾被倫敦《中國季刊》推崇為"臺灣自由主義思想的領袖",為台灣自由主義的開山人物與啟蒙者。
時至今日,殷先生已成為臺灣某一世代的象徵人物。談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臺灣或臺灣的自由主義,必然會談到殷先生及他著作。而殷先生的著作,以思想深刻、邏輯層次縝密、文句充滿情感著稱,有一種極為獨特的感染力。其著作,數十年來影響了海內外的無數讀者,早已成為華人世界共享的精神遺產。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小記:一個地方、一張卡片、一段空白
《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編輯核校過程中,發現三個頗值得注意的線索,它們是:
一個地方,黃桷埡;
一張卡片,1948年底殷海光寄給夏君璐的聖誕卡;
一段空白,1949年5月14日之後至1950年1月5日。
◎一個地方
黃桷埡,是位於重慶市對岸的一個小鎮。本書一開始,即描述殷海光、夏君璐在黃桷埡同遊的情景。夏君璐把這一天定位為「永生難忘的一天」。
不久之後,殷、夏兩地相隔,只能靠魚雁往返互繫情懷。對兩人而言,黃桷埡是共同回憶的起始地,但「黃桷埡」三個字多次出現在兩人的信中時,從前言後語看來,其中有些許的不尋常,總讓讀者猜測有些事曾在此地發生。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二年多之後,殷、夏兩人在1948年2月有一場「信函大吵架」,夏君璐甚至氣得把殷海光來信中的文字剪下來,貼在回信裡反駁,並要殷海光「一輩子記著」。在這一場吵架的信函裡,兩人各自把當時在黃桷埡的心情盡皆訴諸筆墨。正如一本小說的伏筆,書前半的謎底揭曉了……
自此以後,兩人戀情確定下來,「黃桷埡」則不再出現在兩人的通信中了。
◎一張卡片
大吵架過後的同一年(1948)年底, 殷海光精挑了一張聖誕卡寄給夏君璐。卡片上的一段英文,曾讓當時的夏君璐感動莫名。(卡片圖,已收入本書)
,即使是在六十一年後,讀者仍可由夏君璐為本書寫的〈序言〉裡,讀到這張她對這張卡片的情緒波動:「這張卡片害我感動的不得了,每次唸到「But most of all, Dear, I Love You!」,我的眼睛就會充滿了眼淚,感到被愛的幸福。六十多年前,在中國,贈送友人聖誕卡是非常非常稀有的事。海光能找到這麼romantic (充滿羅曼蒂克)的卡片送我,不單表示他的心意,也是極其大膽的行為。」
因而,針對這張卡片,本書不但將其圖收錄,更在書的最末頁再度引用卡片上的英文,配以兩人的照片,為《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錄》收尾。
◎一段空白
在本書共九個年份222封信函中,我覺得1949年的信函,最為「章往考來,情見乎辭」。當時,殷海光已先一歩到了臺灣,大陸則兵荒馬亂,兩人深怕海峽相隔就此無法再相守,其惶恐、急切心境躍然紙上。這幾封信,既有夏君璐以「殷式筆調」對殷海光在大方向的提醒,亦有殷海光對夏君璐來臺事宜的千叮萬囑,信函的內在張力十足,讀來令人動容。
書中,1949年的最後一封信是5月20日夏君璐給殷海光的,信中寫道:「萬事俱備,以欠東風。」意即,夏君璐即將歩上逃難兼逃命的之路程。書中的下一封信,就直接跳到1950年1月5日,夏已到臺灣就讀臺大了。從書中,我們知道夏君璐是1949年6月3日安然來到臺灣,兩人為了紀念,特別一起去拍了一張很正式的照片。這張照片,我們也收錄在書中。
這段書信上的空白,提供讀者無限想像。在雙方音訊全無的情況下,殷海光人在臺灣的每一天是怎麼渡過的?夏君璐一路從大陸逃到臺灣期間,最大支撐力量應該是段海光吧?6月3日,兩人劫後重逢的情況又如何?
細心的讀者,可以在後來兩人的信中,找到一些片斷。如夏君璐1955年的4月的信中寫道:「我們倆愛情小舟在時代的大海浪不知翻了多少筋斗。我的回憶從不敢接觸到從開始逃難到臺灣的那一段。我只愛看我在希中和在龍王墩寫給您的,和您寫給我的。後來的我連摸都不敢摸,就好像我從來不願想一下我的父親。現在,我們唯一可安慰的,也是一樁奇蹟就是我倆終結為夫妻。」又如,殷海光1950年5月31日的信:「六月三日,是妳來臺的週年紀念日。……回想一年前的那一天,我到船埠接妳的情況。印象是那麼顯活。真是一幅『愛情』和『離亂』交織的圖像。」
大悲無言。書信上的這一段空白,有著讀者看不到的另一面,就是銘記在兩人心中那無以言語的深刻對話。
在那個殷海光稱之謂「殘酷的時代」裡,類似的空白、類似的深刻同時也銘記在千萬人的心中。
殷夏君璐
2011年2月14日情人節於美國聖荷西市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5折 | 3 |
7折以上 | 2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