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的中國,郭沫若是一個產生了巨大影響的人物,他是詩人、劇作家、散文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革命家、政治家、國務活動家,像他這樣多才多藝的文化人難得一見。然而在他的身後,對他的評價卻引起了巨大爭議。引起爭議的原因,主要是在人格方面。
這本書是一部郭沫若的評傳。郭沫若在當代文學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當屬於超級巨人行列,繼魯迅之後一人而已。有關郭沫若的評傳,無論是專著還是單篇文章,多年來已為數甚多。本書能鉤玄提要地刻劃出了一代文化巨人兼政治活動家的一生事蹟、功業和他的思想面貌,而又能實事求是,要言不繁,足見作者的史學與史才。本書不僅是縷述史事而已,且始終貫穿著深刻的洞見與論斷。能不為賢者諱,不失公正與客觀,足見作者的史德史識。在諸多有關郭氏的論著中,作者本書是我看到的最為可讀的一種,當可成為傳世之作。
——中國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教授、德國馬堡大學客座教授 何兆武
作者簡介:
邢小群,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著有《丁玲和文學研究所的興衰》、《沒有告別的歷史》、《往事回聲》、《凝望夕陽》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一次婚姻
1912年,郭沫若接受了一件父母為他造就的令他終身悔恨的事──與張瓊華的婚姻。
這件事,不能全怪郭沫若的父母。早在10歲之前,郭沫若訂過婚,但女方早夭。他受舊小說中的風流,新小說中的情愛的誘惑,從14歲起,就不願從速訂婚。對自己未來的婚姻心存著「水底月,鏡中天」的希冀。父母體諒他不願早訂婚的心理,每有婚事提說,都徵求他的意見。在他的推卻中,先後有四、五十處人家來提過婚。一次有人給郭沫若說了一位姓王的姑娘,此時他的五哥剛剛死去未婚妻,家裏就把那女子許給了他的五哥。這位五嫂與郭沫若同齡,郭沫若曾這樣描寫過她:「小巧的面龐,雙頰暈紅,雙眉微顰,眼仁漆黑……高矮適中。」五嫂的父親是做縣視學的。郭沫若上學時,經常打從她家的房前過,他見過她髮才覆額偷偷向外看的模樣。後來五嫂說,在她們家的一張小學堂畢業生的相片上,對郭沫若的形象印象很深:「人又小,要去站在那最高的一層……把胸口挺著,把頸子扛在一邊,想提高你的身子。……那也正是你的好勝心的表現。你凡事都想出人頭地,凡事都不肯輸給別人。!
A1v這當是家中女眷中的紅顏知已了。想來她家曾想給郭沫若說親,不能說沒有她本人的屬意。不想這五嫂,結婚當年生了個男孩兒,生產三個月後得「產後癆」死去,臨終前呼喚的竟是遠在成都讀書的郭沫若:「八弟!八弟!你回來了,啊,你回來了!」為此,郭沫若很是感傷。想當初,五嫂在娘家時,幾乎與郭沫若同時得了傷寒,又同時病好。郭沫若的四姐後來說:「你兩個幸好不是夫婦。假如你們是夫婦,別人會說你們是害的相思病呢。」郭沫若病好後,留下了中耳炎、脊椎炎的病症五嫂的後遺症是輕微的肺結核,這種病是不能生孩子的。可見,在無知的社會裏,中國女子的性命是何等的細若游絲。即便如此,比起郭沫若和他五哥的「未婚妻」來,五嫂算是來去有痕的。因為有那深諳的相許,又因為有那識破了的「知已」。郭沫若說:「在我心中印著一個不能磨滅的痕跡。只要天上一有月光,總要令人發生出一種追懷的悵惘。」
郭沫若十九歲時,母親開始擔心他會成為鰥夫。未經他首肯,就定下了與張瓊華的婚姻,郭沫若默許了。來說親的遠房叔母在他家人印象中說話很有信用。她說,那女子人品好,在讀書,又是天足;這位遠房叔母還瞭解郭沫若的心思,知道他傾慕於他三嫂的美貌和五嫂的人品。所以她對郭家人說,張家姑娘決不會弱於郭家任何一位姑嫂,「人品和三嫂不相上下」,這就給郭沫若留下了期待,幻想著家裏包辦的姑娘能和他三嫂的兩隻手一樣,有著像粉裳花樣的顏色。她的容貌若真的如山谷中的幽蘭,原野中的百合呢?因為他的一個弟弟、兩個妹妹都已定了婚,他的婚事再拖下去,就要影響弟妹們的佳期。況且他已二十當齡,再說婚娶尚早,已不能成為藉口。出於對母親的體諒,他同意了這門親事。但結果是,新娘一下轎:竟是三寸金蓮!「啊,糟糕!」他心裏一驚,這是第一個糟糕;待掀開頭蓋一看,沒有看見什麼,只看見「一對露天的猩猩鼻孔」,正對著他。這是第二個糟糕。他二話沒說返身走出了房,感到受了莫大的欺騙。他覺得,自己恰被家鄉的諺語言中:「隔著口袋買貓兒,交訂要白的,拿回家來竟是黑的」。母親苦苦勸慰,甚至責備他不孝:「你這不是做兒子的行為,也不是做人的行為……」事已至此,他不得不妥協了。他說自己是在家裏的逼迫下失去了「童貞」。從此悲苦不堪。
後來,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原配張瓊華時,戲謔她為「黑貓」。張家與郭家也算門當戶對,張瓊華的父親中過秀才,家有兩百多擔田租。張瓊華讀過私塾,學過《女兒經》、《烈女傳》。郭沫若在標題為〈黑貓〉的文章中說:「我一生如果有應該懺悔的事,這要算是最大的一件。我始終詛咒我這項機會主義的誤人。……她不是人品很好,又在讀書嗎?她處的是鄉僻地方,就說讀書當然也只是一些舊學。但只要她真正聰明,舊學也有根底,新的東西是很容易學習的。我可以向父母要求,把她帶到成都去讀書,我也可以把我所知道的教她,雖然說不上是愛情的結合,我們的愛情不是可以慢慢發生的嗎?──是的,這便是我的機會主義。」其實看照片,張瓊華並不像郭沫若寫的那樣可怕。她可能與他的理想中人差得遠了些,就讓他形成一種成見性看法。
郭沫若到日本與安娜同居後,曾幾次寫信想和張瓊華解除婚姻關係,都招來父母的指責。郭沫若怕傷父母的心,也擔心張瓊華想不開自殺,所以不得不打消離婚的念頭。對於這一切,張瓊華恐怕是不知道的。她常去「求菩薩保估我夫平安無事」,每天都要把結婚時的傢俱擦拭一遍,>這成為她生活中一項重要內容。她以這種方式盼望著,終於在1939年3月,郭沫若父親病重時,等來了郭沫若的返鄉省親。這時距郭沫若離家已26年。郭沫若的母親是1932年去世的,當時郭沫若還在日本。郭母知道八兒在日本已有一妻子,擔心瓊華將來無所依靠,臨終時曾有遺囑:「他日八兒歸來,必善視吾張氏兒媳,毋令失所。」郭沫若聽了母親的遺言,又聽家人敘說多年來張瓊華如何侍奉他的父母,便對張行了三個長揖到地的大禮。為了向張表示感謝,郭沫若還給她題了兩首詩,短跋中特地寫上了「書為瓊華」四個字。並逗趣說:「如果往後沒有錢用,可以拿它賣幾個大洋。」張惶恐萬端,說餓死也不會去賣。
這年7月,郭沫若的父親病故,郭沫若偕于立群和他們剛出生不久的兒子漢英回來奔喪。張瓊華把自己的臥室、也是當年與郭沫若的洞房讓給郭沫若和于立群,並買雞買魚盡心照顧于立群母子。再麻木的人,這也是一種心靈的傷害。我們只能看作是張瓊華無奈中的善良吧。況且自己沒生育,把郭的骨血視為已出也是可能的。郭父喪事辦完,郭沫若與于立群從大佛壩乘飛機返回重慶,張瓊華與家人一起去送行。知道丈夫已不屬於自己,這心如枯井般的人將怎麼打發日子?她把郭沫若在其父死後寫的長達七八千字的〈家祭文〉背得滾爪爛熟,常常淚水盈眶。
郭父去世之前,曾把家產分給兒子,郭沫若名下分得有數十擔租穀。由誰來掌管並享有這部分租穀,家裏人意見不一。有的認為應該給張瓊華;有的則認為張氏與郭沫若只有夫妻名分,無夫妻之實。為此寫信給郭沫若。郭明確回覆說:「全部歸張瓊華支配。她孤身一人,只會幫家事,沒有別的收入,就靠這些租穀過日子。」
1949年以後,沒了租穀,郭沫若每月給張瓊華寄上基本生活費。
1963年,張瓊華在侄女的動員下,到了北京,想見見郭沫若。郭卻沒有同她見面。郭沫若身邊的工作人員遵囑陪她到故宮等處遊覽了一番,並為她買了一隻鋁鍋、一塊燈心絨和其他生活用品。工作人員勸張瓊華在北京多住些日子。張說:「他太忙了,我不能在這裏分他的心。」便悄悄地走了。
張瓊華在郭家做了「一世的客」,守了一輩子空房。死時90歲。
第一次婚姻
1912年,郭沫若接受了一件父母為他造就的令他終身悔恨的事──與張瓊華的婚姻。
這件事,不能全怪郭沫若的父母。早在10歲之前,郭沫若訂過婚,但女方早夭。他受舊小說中的風流,新小說中的情愛的誘惑,從14歲起,就不願從速訂婚。對自己未來的婚姻心存著「水底月,鏡中天」的希冀。父母體諒他不願早訂婚的心理,每有婚事提說,都徵求他的意見。在他的推卻中,先後有四、五十處人家來提過婚。一次有人給郭沫若說了一位姓王的姑娘,此時他的五哥剛剛死去未婚妻,家裏就把那女子許給了他的五哥。這位五嫂與郭沫若同齡,郭沫若曾這...
目錄
序
故鄉
少年
第一次婚姻
安娜
《女神》
創造社
走近馬克思
《請看今日之蔣介石》
和魯迅的恩怨
甲骨文與古史研究
于立群
第三廳
秘密黨員和黨喇叭
五十大壽
歷史劇
甲申三百年祭
校場口事件
和毛澤東的詩交
開國
武訓風波
批判胡適派
《百花齊放》
《紅旗歌謠》
文革第一波
郭世英之死
水調歌頭
《李白與杜甫》
最後的考古
孔夫子和秦始皇
灰撒大寨
結束語
序
故鄉
少年
第一次婚姻
安娜
《女神》
創造社
走近馬克思
《請看今日之蔣介石》
和魯迅的恩怨
甲骨文與古史研究
于立群
第三廳
秘密黨員和黨喇叭
五十大壽
歷史劇
甲申三百年祭
校場口事件
和毛澤東的詩交
開國
武訓風波
批判胡適派
《百花齊放》
《紅旗歌謠》
文革第一波
郭世英之死
水調歌頭
《李白與杜甫》
最後的考古
孔夫子和秦始皇
灰撒大寨
結束語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11-06-01ISBN/ISSN:978986221750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7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