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註解論語之書甚多。時代變遷,政治社會背景不同,舊日之註解或不適用於今日。本書作者博涉經史、學貫中西,以其獨到的見解,將論語重新詮繹。例如:論語首句「學而時習之」,作者引述易經、詩經、莊子、列子、淮南子,甚至是語意學,予以解說。又以孔子對哀公、陽貨、子路等人之答話旁證。深入淺出,理明義盡,是以本書堪稱為註解論語的劃時代之作。
作者簡介:
劉瑛,字慢卿,一名純禧,江西南昌人。台大法學士,民國四十六年進入外交部工作,迄八十六年辭職。任職四十年間,由薦任科長、簡任司長,爬升至特任代表。駐泰時曾安排李總統一行四十人訪泰,李總統與泰王晤談甚歡。任駐約旦代表時,又安排李總統一行四十人訪約旦,且住王宮中,故有福將之稱。一生研究唐代傳奇,兼及唐代文學史,並在報章雜誌上發表論文、小說、散文約二百篇,退職後仍以讀書、寫作自娛。現任中國孔學會理事長。
章節試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小時讀私塾,教讀的陳老夫子是前清秀才,他解釋這兩句話說:「一個學生讀了一篇書,學一首詩或一篇文章,要時時溫習,可不是一件很喜悅的事嗎?」他又說:「說字在這裡應該讀悅。說,就是喜悅、快樂、高興。」
南懷瑾的《論語別裁》中卻說:「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這樣講,我才佩服他是聖人。因為,他太通達人情世故了。」
陳老夫子講的話,和南懷瑾的解說,恰好完全相反。他們兩個人的不同見解,是出於認知的問題。試舉《莊子》中的一段對話來說明:
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我們讀語意學〈Semantics〉,其中說:人與人之間的了解有三大障礙,其一為放射思考。放射思考的錯處,乃是將命題〈Proposition〉和命題方程式〈Propositionalfunction〉混為一談。所謂命題,乃句有意義的話。它的內容我們能清楚看出來是否正確或存在。例如我們說:「三加五等於八。」、「張家哥哥比弟弟高兩公分。」這是顯而易見的,這便是命題。我們若說:「甲數加乙數等於八。」、「哥哥比弟弟高。」看起來有意義,事實不然。甲數是多少,乙數是多少,我們不知道。弟弟也不見得比哥哥矮,這是兩個命題方程式。其二是推論思考,即是把推論來代替觀察。我們一位大使從非洲回來,他收養了一個非洲女嬰,這位小姐讀國小六年級時,坐公車遇見一位老美。老美對她說英文,她卻不懂,老美推論她是美國人!其三是定義思考,四川人心目中的好菜,如辣子雞丁、麻婆豆腐、豆瓣鯉魚等,都是辣的不得了的菜。江浙人卻不喜歡辣,四川人請江浙人上餐館,菜端上來,四川人一直叫好,他的朋友卻難以下筷。
在春秋戰國之時,既沒有電視、音響,而且根本沒有電。窮苦人家,也買不起油燈、蠟燭。天一黑,只能上床睡覺,年輕人一身精力,哪兒睡得著。想出去走走,既沒路燈,又下大雨,此時若能坐在一旁背書,既可消磨時間,又能得到父母的讚許,豈能不快樂?
生活環境不同,我們不能以現在的條件去衡量古時候的人。
但是,我們對這句話的解釋卻完全不一樣,我們打算用孔夫子的話來解說他自己的話。《論語》把這句話放在卷首,意義重大。這句話中包含了三個主要的字:「學」、「時」、和「習」。
孔子最注重學。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又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哀公問弟子中誰最好學?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無〉。未聞好學者也。」
這是「學」。第二個字是「時」。
劉安所著《淮南子》〈氾論篇〉中說:大禹的時候,懸鐘、鼓、罄、鐸、置鞀,以待四方之士。佈告天下說:「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論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罄,有獄訟者搖鞀。」大禹吃一餐飯要起身七次,洗一個澡要把頭髮捲在手中三次,以聽四方之士,進善效忠。於是下情上達,上下一心,終於做成了太平盛時。
但到了殷紂王之時,誰進忠諫,誰就倒楣。王子比干被殺,箕子佯狂被髮,以免其身。誰還敢向皇帝說話呢?
因此劉安說:「和氏之璧,夏后之璜,揖讓而進之,足以合歡。」但若在夜間把這些貴重的東西丟給人家,人家會以為你在攻擊他反而會怨恨你。這便是合時不合時的分別。
《周易艮卦彖傳》有云:「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豐卦彖傳》云:「與時消息。」《繫辭傳》云:「待時而動。」此外,《易經》中說時的還很多。都是說明合時的重要。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小時讀私塾,教讀的陳老夫子是前清秀才,他解釋這兩句話說:「一個學生讀了一篇書,學一首詩或一篇文章,要時時溫習,可不是一件很喜悅的事嗎?」他又說:「說字在這裡應該讀悅。說,就是喜悅、快樂、高興。」
南懷瑾的《論語別裁》中卻說:「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這樣講,我才佩服他是聖人。因為,他太通達人情世故了。」
陳老夫子講的話,和南懷瑾的解說,恰好完全相反。他們兩個人的不同見解,是出於認知的問題。試舉《莊子》中的一段對話來說...
目錄
序
自序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主要參考書目
序
自序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主要參考書目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新銳文創出版日期:2011-08-01ISBN/ISSN:978986609414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2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