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華堂
定價:NT$ 350
優惠價:88 折,NT$ 308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 文獻中毫無生命的紀錄,在作者的筆下,三百年前的水鄉台北,化為清晰且生動的原始住民生活景象。
傳說中,那是一片豐饒肥美的大地,但是,「浮動的島」帶來了陌生人,似乎也帶來了壟罩未來的陰影......
三百年前的台北,還是座煙波浩渺的大湖,以及環繞著大湖的豐饒肥美的土地,和榛莽未開的山林。在此生活的人們,不需耕作、開墾,食物俯拾即是。可是與世無爭的生活,卻因為來自遠方的金毛人與紅毛人的統治,以及渡過黑水溝的漢人擅自干預,而產生變化。
出生不明的混血兒金毛阿豹,為了躲避血腥屠殺與官兵追殺,逃到淡水河岸八里坌,意外發現自己的身世,成為部落頭目。但是「會打雷的浮島」帶來了陌生的唐山人,覬覦這片豐饒富庶且未經開墾的土地。阿豹與兒子拉雅兒經不起唐山商人一再請求,於是帶著他們深入傳說中的大草原。溯河而上是驚險萬分的旅程,可是讓阿豹與族人心裡浮現莫名不安的,卻是隱藏在陌生人笑臉之下的真正意圖……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甚麼。只是變化一旦邁開了腳步,就把人遠遠甩在背後……
長期投注地方史的作家莊華堂,這次以小說帶領讀者回到三百年前的台北。全書結合史實與考察資料,透過生動的文字、栩栩如生的敘述,精準的推敲、想像,重現許多許多年以前水鄉台北的河川生態及當時人們生活的真實樣貌。
作者簡介:
莊華堂
桃園縣新屋人。深耕地方的文史工作者,曾任耕莘寫作總幹事、優劇場行政總監,執導拍攝公視《後山平埔誌》、《台灣福佬客》紀錄片。現任新北市大河文化協會執行長、採茶文化工作室負責人。
長期將精力投注在文字及地方文史的結合,作品包含小說、童話與報導文學,曾獲文建會台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台北縣文學獎等。著有《土地公廟》、《大水柴》、《巴賽風雲》、《慾望草原》,少年讀物《台灣的河流》、《紅毛古力》,及地方文史專書《平潭春秋》、《土匪窟的故事》等。
名人推薦:
陳芳明(作家/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彭瑞金(台灣筆會會長/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主任)
陳健一(台灣土地倫理協會秘書長)
盆地的巨河/陳芳明
滔滔巨流穿越台北盆地,延伸出去的支流豐饒了草木魚獸,也滋養了仰天無告的善良子民。歷史是怎麼開始,沒有人說得清楚,但是在草原上印下人類的足跡時,荒涼的天地早就在那裡迤邐綿延。美麗的神話故事,魅惑的民間傳說,漂蕩過好幾個世代。從來無法釐清源頭是在哪裡,而且也無法預測會消失在哪裡。漫漫歲月見證過多少追逐理想的人們,也俯視過生死起滅的聚落。留下來的記憶,是何等貧乏。有時是亂裂殘缺,有時是空白無終。可以確信的是,從遠古的盲昧狀態到現代的繁華城市,沿路散佈著多少荒塚古墓,那是所有生命的歸宿,卻暗藏著無數惹人議論的故事。人類發明文字以後,並不能保證所有的記憶都能遺留紀錄。所有的文獻只是史家寫下他們所看到的,或聽到的;那些看不到,或聽不到的事蹟,便注定付諸遺忘。動人的小說家便是在文獻匱乏的地方,填補大量的想像,也注入生命與人格。在虛構的歷史舞台上,小說家的筆引導不知姓氏的人格登場。戲骨需要戲肉,在盤根錯節的時間網絡,渲染人際關係、感情升降、故事起伏,往往可以使讀者被吸納進入歷史的深淵。
莊華堂經營台灣歷史小說已經多年,他對原住民,特別是對平埔族的故事極為著迷。他同時經營數部大河小說,包括後山三部曲,巴宰海三部曲(已完成《慾望草原》),台北四部曲(已發表《巴賽風雲》),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說集《土地公廟》(1990)、客家小說選《大水柴》(2006)、長篇歷史小說《吳大老以及他的三個女人》(2006)。他出道甚晚,寫作甚勤,短短十餘年就以歷史小說揚名立萬。他廣泛涉獵前人的台灣史研究成果,並且親自進行田野調查。如果說他的文學不是寫出來,而是走出來,亦不為過。他的書寫工程無疑是以雙軌進行,一方面是涉入地理的旅行,一方面則是投入歷史的旅行。在空間與時間的交會處,他找到文學的座標。莊華堂能夠漫遊的版圖,無窮無盡。到目前為止,他以歷史小說作為生命的志業,放眼當代文壇,少有望其項背者。
戰後以來,漸漸有作家發現歷史是富饒的文學寶庫。這個海島,幅員有限,能夠追溯的文字記錄,可能僅有三百年。但是在文字缺席的地方,歷史可以延伸到天涯海角;那廣闊的天地,足夠小說家的想像馳騁。歷史與文學之間,既是相互融合,也是相互排斥。如果過分偏重時間、地點與人名,小說往往淪為歷史的奴僕。真正的文學作品,把歷史視為故事的遙遠背景,對於文獻中的記載適度的扭曲變造,反而可以使人格躍然紙上。
在日據時代,日本作家帶著帝國之眼肆意改編台灣歷史。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西川滿,他寫過中篇小說〈採硫記〉,便是以一六九七年郁永河《裨海紀遊》為底本。郁永河當年來台灣開採硫黃,是為了運回福建去製造火藥,在漢文紀錄裏,台北盆地第一次留下鮮明的記憶。
他看到了巨大的水域,當他從金包里航行進入淡水河時,看到一座美麗的山巒,他稱之為坌嶺,就是現在的觀音山。當他進入干豆門(關渡)時,看到兩大河流匯合的廣大水面,不禁發出讚嘆。郁永河趨趕牛車,進入台北平原,荒草淹沒人身,不僅看見巨蟒,也看見裸體的原住民。那是漢人眼中最原始的台北,那原初是凱達格蘭族的樂園。這位漢人官吏完成採硫工作後,離去時留下一段令人千古難忘的文字:「所謂海上神仙者,不過裸體文身而已。」郁永河的幻滅感,幾乎可以推知。再過兩百年,英國傳教士馬偕(George Mckay)又到達淡水,在他留下的回憶錄《台灣遙寄》,也看到嫵媚迷人的觀音山。但是漢人聚落已經遍佈整個盆地,移民文化蔚為風氣。平埔族似乎被迫隱入山中,那美麗的草原終於成為他們的失樂園。西川滿無視於過往的歷史變遷,卻以殖民者的身分,改寫郁永河台北平原的故事。在他的小說裏,郁永河竟然搖身變成快樂的旅行者,那種開朗的態度無非就是帝國的慾望,刻意對台灣歷史架構進行抽樑換柱;要消滅被殖民者的精神,當然就要優先篡改記憶。
容許偏離歷史方位的族群記憶,再次回歸到它應有的位置,正是重建台灣主體性的關鍵課題。長期以來這小小的海島,一直是帝國主義者凝視的對象。它好像是一個空白的主體,隨時可以填補慾望與意義,台灣不斷被解釋、被改寫、被扭曲、被誤解,彷彿是一個陰性的身軀,忍受著權力的安排與支配。從這個觀點來看,莊華堂所寫的歷史小說,確實已具備一種翻轉的力量,他容許島上住民掙脫被凝視的地位,而開始自我關照、自我解釋。他的書寫實踐,等於是把受盡委屈與扭曲的歷史命運再度改寫。「台北四部曲」是值得期待的作品,為台灣文壇帶來新的視野。他展開時間與空間的雙軌旅行,逆流而上,使失落的不再失落,使遺忘的不再遺忘。莊華堂在行文落筆之際,有時不免被當代文化所牽制,還沒有完全施展波瀾壯闊的想像。一如小說中以「混血兒」來形容故事主角,似乎不符歷史情境。金毛紅毛的種族確實在台灣島上活躍過,東洋西洋文化也在早期的土地上活動過。再回到歷史舞台時,作者對於語言的使用,可能要非常警覺,也非常敏銳。無論如何,這是不容易的成就,莊華堂正在挑戰一樁不可能的任務。
歷史滔滔,淹沒過多少愛情與理想。台北盆地的水鄉澤國,是作者夢寐以求的天地,曾經發生過的原住民精采故事,以魂兮歸來的姿態出入於小說中的山谷與平原。作者的重要理念,便是讓島上的古今族群復活過來。歷史絕對不是單一族群創造出來,文化也絕對不是單一人物所擘造。從荒蕪到繁華,從失憶到記憶,莊華堂驀然讓我們看到盆地的巨河。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推薦
水鄉「澤國」/彭瑞金
華堂在寫完《巴賽風雲》之後,立刻擬定了「台北四部曲」的寫作計畫,《水鄉》是第一部,接下來會是《水田》、《水城》、《水村》,分別要寫淡水河流域、艋舺、大稻埕、大龍峒、台北盆地、深坑、新店、烏來、三峽等今天大台北地區的開發時期為歷史背景的「故事」,已自行命名為「大河小說《台北四部曲》」。如果能如期順利完成,真是水鄉「澤國」,必定為台灣文學史添一頁光彩燦爛,澤惠台灣的史頁。
我不是迷信大河小說,也不信奉三部曲或什麼四部曲、五部曲,我不認為這些「符號」等於文學作品的CAS。雖然在讀過《巴賽風雲》和《水鄉》之後,我也肯定華堂是繼鍾肇政、李喬等客籍長篇書寫能手之後,最有可能繼踵前賢的客籍長篇小說的書寫好手。根據華堂初擬的計畫,四部計六十萬字左右,但和已完成的《水鄉》比對,四部合計八十萬字、甚至超過百萬字都有可能。不過,重點不在部數和字數,要問的是台灣長篇或客籍作家的長篇創作的立基點在哪裡?
鍾肇政寫《臺灣人三部曲》和李喬寫《寒夜三部曲》,雖然都沒有可和鍾、李二位作者對號入座的人物,但卻沒有人懷疑他們是在「講自己的故事」,作者的靈魂、思想都「附身」在小說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跡中「重現」,形成一種作者不在場,精神、思想卻無所不在、無事不與,無刻或間的情形。華堂不是台北人,要說台北盆地的故事,而且是說自己出生前三百年發生的故事,仰賴的是文獻的檢索和田野調查。鍾肇政和李喬的寫作範疇也逾越他們個人的經驗,當然也有很多得借重文獻和田野調查,但畢竟和華堂的完全仰仗不同。華堂有完全的歷史想像空間,人物、情節有絕對的虛構自由,有充分去發揮小說「大話」本領的餘裕。然而,事實不然,《水鄉》寫得相當辛苦,有過廢筆而嘆的挫折。我認為是小說創作一旦只依賴「可靠的文獻」、靠得太用力了,還是有靠不住的時候。
我知道華堂投注於台北盆地文獻的蒐集、調查、研究的功夫,既久又深,從盆地文化層的考古、調查的參與和文獻的上窮碧落下黃泉,早已是進入他的文學收穫期。不過,莊稼播種很辛苦,收割也往往是汗水、淚水交織。和鍾老、李喬的歷史長篇不同的是,兩位前輩的寫作有「寫自己的故事」作為驅動力、有祖靈、有地靈……的召喚,讓他們非寫不可,也有一旦動筆、不達目的絕不縮手的驅力,華堂寫《水鄉》系列,相對的,沒有他們的「驅力」,也沒有他們的「動力」,只憑對小說的「熱力」,寫得一定很辛苦,也有一定的寫作危機。那麼遠距離的小說長跑,沒有了熱力可能便跑不動。小說創作的熱力,總是隨著年齡,甚至文學創作的外在環境變化衰退。《水鄉》的出版,令人為他這部偉大的寫作構想鬆了一口氣,總是把頭洗下去了,一定要繼續把它剃完吧!何況,《水鄉》也獲得國藝會的長篇小說創作專案補助,寫完了,又立即獲得出版亮相的機會,對華堂都是肯定,也勢必為他這龐大的寫作計畫注入巨大的熱量,就讓我們拭目等待「台北四部曲」的完成吧!
(本文作者為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導讀
追尋遙遠記憶裡的水鄉/陳健一
對我們熟悉的台北,一直是這樣子嗎?
沒有高樓華屋時的台北是什麼樣子呢?
一百多年前,兩百多年前,或者更遠之前──莊華堂長篇小說《水鄉》書寫的三百年前,那個時候的台北又是什麼模樣?
地質學者告訴我們:三百年前有個康熙台北湖;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提到凱達格蘭族,或者毛少翁社……《淡水廳志》上還記載「賴科」這個人,另外在尹章義、王世慶的台北盆地開發史研究中,也存在「陳賴章墾號」、「胡同隆墾號」等早期台北開墾的文字片段。
知道「知識」的古早台北後,仍然想問:三百年前的台北是什麼樣子?儘管文獻中呈現出台北部分樣子,但是語意片段,意義抽象,不容易體會藏身文字間的生命和土地情境;即使弄懂知識的台北,得到的印象也只是片段、破碎,內在情感的投入及想像無法展開。
取代「知識性」的闡述,試著以說故事的方式,用柔軟、有生命的故事,藉由故事敘述視角,獲得一個直觀的印象,讓讀者感覺到、體會到古早台北的土地和生命情境,你以為如何?
莊華堂的台北四部曲第一部《水鄉》,就是這種想望和意識下的創作。
《水鄉》的內容主要表現在一七○○年前後二十年的台北樣子。
這段期間,台北部分地區曾經淹沒為湖泊,大都是平埔族原住民,漢人較少。淡水河以南的地方較低窪,現在的三重、蘆洲和部分新莊地區都陷落在湖泊裡或沼澤中,士林後港、洲美里及社子一帶也在湖裡面,湖泊邊緣可能在現在的大龍峒、劍潭、士林下樹林、唭哩岸、關渡、新莊街、板橋崁仔腳等地方,以及自水面浮出沙洲,像蘆洲等。他們搭乘木頭做的「艋舺(獨木舟)」往來各地。
一七○○年前後,漢人陸續自淡水河口或桃園一帶來到大台北區。初到大台北地區的漢人,若從淡水河口進到關渡一帶,會看到廣大的湖泊,往北,關渡、唭哩岸、劍潭(圓山大飯店一帶)為最接近湖泊的陸地,許多漢人前往居住,也發展出大台北區的三大古廟,分別是關渡宮、慈生宮及觀音寺。往南水域較寬廣,環境並不穩定,興直庄(現在新莊老街一帶)為湖邊高地,且後面有廣大的平原,環境穩定,水源豐沛,很快的吸引漢人注意,也因此成為漢人較早開墾的地區之一,一七○○年的往後數十年,該地區發展出北台灣最熱鬧的街道;也就是新莊街。
再回到一七○○年前二、三十年以後的大台北景象……
大河流(淡水河兩岸)邊沿住著不同的平埔族群,淡水河口有八里坌社,接近現在士林、北投一帶為毛少翁社,新莊一帶為武溜灣和擺接社,現在大龍峒一帶為奇母卒社,更上面的松山火車站一帶為麻里即吼社,另外中和及永和一帶有秀朗社……。漢人部分,早在清朝占領台灣之前,鄭成功軍隊占領南台灣的那段期間,已有軍隊來到台北;何祐和他的部下駐紮於奇里岸一帶,後來鄭成功的親戚鄭長也到附近活動;施琅打敗鄭成功的軍隊占領台灣後,北部仍少漢人在活動,但是已有通事在台北地區活躍,像賴科就是當時非常活躍的漢人。
一六九七年郁永河到台北時,台北到處是沼澤、湖泊,幾年後,漢人商人意識到台北「地廣土沃」,值得開墾,就陸續到台北,往來台北和大陸做生意,當時八里十三行就成為重要的口岸;清朝大官陳璸追海盜到台北來,也發現台北土地潛能,決定派更多軍隊長期駐守,從此漢人在台北的生活方式有軍隊和平埔族抗衡,有了更大保障,漢人紛紛前來開墾,這些漢人開墾前要和清朝政府申請墾照,「陳賴章墾照」就是那個時候的墾照;墾照範圍為台北湖周邊環境較穩定的土地,像關渡、觀音山腳下、大龍峒及秀朗等地區。這段日子,漢人和平埔族的關係大抵和諧,甚至還配合漢人翻修關渡的媽祖廟,翻修那年「眾番雲集」,這中間,通事賴科應該扮演重要角色。
自大陸或自南部前來的「有力人士」紛紛找水邊高地開闢田地,自山上構築水坡引水灌溉水田,或興築水圳自大河引水到田裡;約一七五○年代左右,大台北的新莊平原、擺接平原、大佳臘平原都有水圳,開墾基礎確定,水田及糧食來源增加,前來居住及開墾的漢人也在逐漸的增加……
於是台北地區逐漸從荒煙蔓草,成為有水田莊稼、有竹圍人家的地方。
以上的描述大抵為《水鄉》這部小說鋪陳的背景。
生活在那時代的人,每天看到湖水、河水和沼澤,和水的關係密切。也因此,這部十五萬字的小說以「水鄉」做書名,就很核心的指出當時台北的環境及歷史舞台;也給接下來小說情境描述,提供貼切的生活背景和想像憑藉。
書中出現的幾個人物,大抵為活躍於台北平原的凱達格蘭平埔族,以及少部分從唐山來的漢人。整體而言,本書用三百年前的大台北環境做舞台,有機的導入歷史素材、文獻片段,以及地理、自然環境,這樣的小說寫法,就大台北區而言,該是第一次,很值得細心體會、追索及思考。
讓我們跟著莊華堂的小說之筆,追尋古早古早以前,台北人遙遠記憶裡的水鄉。
(本文作者為台灣土地倫理協會祕書長)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2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莊華堂
優惠價: 88 折, NT$ 308 NT$ 3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 文獻中毫無生命的紀錄,在作者的筆下,三百年前的水鄉台北,化為清晰且生動的原始住民生活景象。
傳說中,那是一片豐饒肥美的大地,但是,「浮動的島」帶來了陌生人,似乎也帶來了壟罩未來的陰影......
三百年前的台北,還是座煙波浩渺的大湖,以及環繞著大湖的豐饒肥美的土地,和榛莽未開的山林。在此生活的人們,不需耕作、開墾,食物俯拾即是。可是與世無爭的生活,卻因為來自遠方的金毛人與紅毛人的統治,以及渡過黑水溝的漢人擅自干預,而產生變化。
出生不明的混血兒金毛阿豹,為了躲避血腥屠殺與官兵追殺,逃到淡水河岸八里坌,意外發現自己的身世,成為部落頭目。但是「會打雷的浮島」帶來了陌生的唐山人,覬覦這片豐饒富庶且未經開墾的土地。阿豹與兒子拉雅兒經不起唐山商人一再請求,於是帶著他們深入傳說中的大草原。溯河而上是驚險萬分的旅程,可是讓阿豹與族人心裡浮現莫名不安的,卻是隱藏在陌生人笑臉之下的真正意圖……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甚麼。只是變化一旦邁開了腳步,就把人遠遠甩在背後……
長期投注地方史的作家莊華堂,這次以小說帶領讀者回到三百年前的台北。全書結合史實與考察資料,透過生動的文字、栩栩如生的敘述,精準的推敲、想像,重現許多許多年以前水鄉台北的河川生態及當時人們生活的真實樣貌。
作者簡介:
莊華堂
桃園縣新屋人。深耕地方的文史工作者,曾任耕莘寫作總幹事、優劇場行政總監,執導拍攝公視《後山平埔誌》、《台灣福佬客》紀錄片。現任新北市大河文化協會執行長、採茶文化工作室負責人。
長期將精力投注在文字及地方文史的結合,作品包含小說、童話與報導文學,曾獲文建會台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台北縣文學獎等。著有《土地公廟》、《大水柴》、《巴賽風雲》、《慾望草原》,少年讀物《台灣的河流》、《紅毛古力》,及地方文史專書《平潭春秋》、《土匪窟的故事》等。
名人推薦:
陳芳明(作家/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彭瑞金(台灣筆會會長/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主任)
陳健一(台灣土地倫理協會秘書長)
盆地的巨河/陳芳明
滔滔巨流穿越台北盆地,延伸出去的支流豐饒了草木魚獸,也滋養了仰天無告的善良子民。歷史是怎麼開始,沒有人說得清楚,但是在草原上印下人類的足跡時,荒涼的天地早就在那裡迤邐綿延。美麗的神話故事,魅惑的民間傳說,漂蕩過好幾個世代。從來無法釐清源頭是在哪裡,而且也無法預測會消失在哪裡。漫漫歲月見證過多少追逐理想的人們,也俯視過生死起滅的聚落。留下來的記憶,是何等貧乏。有時是亂裂殘缺,有時是空白無終。可以確信的是,從遠古的盲昧狀態到現代的繁華城市,沿路散佈著多少荒塚古墓,那是所有生命的歸宿,卻暗藏著無數惹人議論的故事。人類發明文字以後,並不能保證所有的記憶都能遺留紀錄。所有的文獻只是史家寫下他們所看到的,或聽到的;那些看不到,或聽不到的事蹟,便注定付諸遺忘。動人的小說家便是在文獻匱乏的地方,填補大量的想像,也注入生命與人格。在虛構的歷史舞台上,小說家的筆引導不知姓氏的人格登場。戲骨需要戲肉,在盤根錯節的時間網絡,渲染人際關係、感情升降、故事起伏,往往可以使讀者被吸納進入歷史的深淵。
莊華堂經營台灣歷史小說已經多年,他對原住民,特別是對平埔族的故事極為著迷。他同時經營數部大河小說,包括後山三部曲,巴宰海三部曲(已完成《慾望草原》),台北四部曲(已發表《巴賽風雲》),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說集《土地公廟》(1990)、客家小說選《大水柴》(2006)、長篇歷史小說《吳大老以及他的三個女人》(2006)。他出道甚晚,寫作甚勤,短短十餘年就以歷史小說揚名立萬。他廣泛涉獵前人的台灣史研究成果,並且親自進行田野調查。如果說他的文學不是寫出來,而是走出來,亦不為過。他的書寫工程無疑是以雙軌進行,一方面是涉入地理的旅行,一方面則是投入歷史的旅行。在空間與時間的交會處,他找到文學的座標。莊華堂能夠漫遊的版圖,無窮無盡。到目前為止,他以歷史小說作為生命的志業,放眼當代文壇,少有望其項背者。
戰後以來,漸漸有作家發現歷史是富饒的文學寶庫。這個海島,幅員有限,能夠追溯的文字記錄,可能僅有三百年。但是在文字缺席的地方,歷史可以延伸到天涯海角;那廣闊的天地,足夠小說家的想像馳騁。歷史與文學之間,既是相互融合,也是相互排斥。如果過分偏重時間、地點與人名,小說往往淪為歷史的奴僕。真正的文學作品,把歷史視為故事的遙遠背景,對於文獻中的記載適度的扭曲變造,反而可以使人格躍然紙上。
在日據時代,日本作家帶著帝國之眼肆意改編台灣歷史。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西川滿,他寫過中篇小說〈採硫記〉,便是以一六九七年郁永河《裨海紀遊》為底本。郁永河當年來台灣開採硫黃,是為了運回福建去製造火藥,在漢文紀錄裏,台北盆地第一次留下鮮明的記憶。
他看到了巨大的水域,當他從金包里航行進入淡水河時,看到一座美麗的山巒,他稱之為坌嶺,就是現在的觀音山。當他進入干豆門(關渡)時,看到兩大河流匯合的廣大水面,不禁發出讚嘆。郁永河趨趕牛車,進入台北平原,荒草淹沒人身,不僅看見巨蟒,也看見裸體的原住民。那是漢人眼中最原始的台北,那原初是凱達格蘭族的樂園。這位漢人官吏完成採硫工作後,離去時留下一段令人千古難忘的文字:「所謂海上神仙者,不過裸體文身而已。」郁永河的幻滅感,幾乎可以推知。再過兩百年,英國傳教士馬偕(George Mckay)又到達淡水,在他留下的回憶錄《台灣遙寄》,也看到嫵媚迷人的觀音山。但是漢人聚落已經遍佈整個盆地,移民文化蔚為風氣。平埔族似乎被迫隱入山中,那美麗的草原終於成為他們的失樂園。西川滿無視於過往的歷史變遷,卻以殖民者的身分,改寫郁永河台北平原的故事。在他的小說裏,郁永河竟然搖身變成快樂的旅行者,那種開朗的態度無非就是帝國的慾望,刻意對台灣歷史架構進行抽樑換柱;要消滅被殖民者的精神,當然就要優先篡改記憶。
容許偏離歷史方位的族群記憶,再次回歸到它應有的位置,正是重建台灣主體性的關鍵課題。長期以來這小小的海島,一直是帝國主義者凝視的對象。它好像是一個空白的主體,隨時可以填補慾望與意義,台灣不斷被解釋、被改寫、被扭曲、被誤解,彷彿是一個陰性的身軀,忍受著權力的安排與支配。從這個觀點來看,莊華堂所寫的歷史小說,確實已具備一種翻轉的力量,他容許島上住民掙脫被凝視的地位,而開始自我關照、自我解釋。他的書寫實踐,等於是把受盡委屈與扭曲的歷史命運再度改寫。「台北四部曲」是值得期待的作品,為台灣文壇帶來新的視野。他展開時間與空間的雙軌旅行,逆流而上,使失落的不再失落,使遺忘的不再遺忘。莊華堂在行文落筆之際,有時不免被當代文化所牽制,還沒有完全施展波瀾壯闊的想像。一如小說中以「混血兒」來形容故事主角,似乎不符歷史情境。金毛紅毛的種族確實在台灣島上活躍過,東洋西洋文化也在早期的土地上活動過。再回到歷史舞台時,作者對於語言的使用,可能要非常警覺,也非常敏銳。無論如何,這是不容易的成就,莊華堂正在挑戰一樁不可能的任務。
歷史滔滔,淹沒過多少愛情與理想。台北盆地的水鄉澤國,是作者夢寐以求的天地,曾經發生過的原住民精采故事,以魂兮歸來的姿態出入於小說中的山谷與平原。作者的重要理念,便是讓島上的古今族群復活過來。歷史絕對不是單一族群創造出來,文化也絕對不是單一人物所擘造。從荒蕪到繁華,從失憶到記憶,莊華堂驀然讓我們看到盆地的巨河。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推薦
水鄉「澤國」/彭瑞金
華堂在寫完《巴賽風雲》之後,立刻擬定了「台北四部曲」的寫作計畫,《水鄉》是第一部,接下來會是《水田》、《水城》、《水村》,分別要寫淡水河流域、艋舺、大稻埕、大龍峒、台北盆地、深坑、新店、烏來、三峽等今天大台北地區的開發時期為歷史背景的「故事」,已自行命名為「大河小說《台北四部曲》」。如果能如期順利完成,真是水鄉「澤國」,必定為台灣文學史添一頁光彩燦爛,澤惠台灣的史頁。
我不是迷信大河小說,也不信奉三部曲或什麼四部曲、五部曲,我不認為這些「符號」等於文學作品的CAS。雖然在讀過《巴賽風雲》和《水鄉》之後,我也肯定華堂是繼鍾肇政、李喬等客籍長篇書寫能手之後,最有可能繼踵前賢的客籍長篇小說的書寫好手。根據華堂初擬的計畫,四部計六十萬字左右,但和已完成的《水鄉》比對,四部合計八十萬字、甚至超過百萬字都有可能。不過,重點不在部數和字數,要問的是台灣長篇或客籍作家的長篇創作的立基點在哪裡?
鍾肇政寫《臺灣人三部曲》和李喬寫《寒夜三部曲》,雖然都沒有可和鍾、李二位作者對號入座的人物,但卻沒有人懷疑他們是在「講自己的故事」,作者的靈魂、思想都「附身」在小說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跡中「重現」,形成一種作者不在場,精神、思想卻無所不在、無事不與,無刻或間的情形。華堂不是台北人,要說台北盆地的故事,而且是說自己出生前三百年發生的故事,仰賴的是文獻的檢索和田野調查。鍾肇政和李喬的寫作範疇也逾越他們個人的經驗,當然也有很多得借重文獻和田野調查,但畢竟和華堂的完全仰仗不同。華堂有完全的歷史想像空間,人物、情節有絕對的虛構自由,有充分去發揮小說「大話」本領的餘裕。然而,事實不然,《水鄉》寫得相當辛苦,有過廢筆而嘆的挫折。我認為是小說創作一旦只依賴「可靠的文獻」、靠得太用力了,還是有靠不住的時候。
我知道華堂投注於台北盆地文獻的蒐集、調查、研究的功夫,既久又深,從盆地文化層的考古、調查的參與和文獻的上窮碧落下黃泉,早已是進入他的文學收穫期。不過,莊稼播種很辛苦,收割也往往是汗水、淚水交織。和鍾老、李喬的歷史長篇不同的是,兩位前輩的寫作有「寫自己的故事」作為驅動力、有祖靈、有地靈……的召喚,讓他們非寫不可,也有一旦動筆、不達目的絕不縮手的驅力,華堂寫《水鄉》系列,相對的,沒有他們的「驅力」,也沒有他們的「動力」,只憑對小說的「熱力」,寫得一定很辛苦,也有一定的寫作危機。那麼遠距離的小說長跑,沒有了熱力可能便跑不動。小說創作的熱力,總是隨著年齡,甚至文學創作的外在環境變化衰退。《水鄉》的出版,令人為他這部偉大的寫作構想鬆了一口氣,總是把頭洗下去了,一定要繼續把它剃完吧!何況,《水鄉》也獲得國藝會的長篇小說創作專案補助,寫完了,又立即獲得出版亮相的機會,對華堂都是肯定,也勢必為他這龐大的寫作計畫注入巨大的熱量,就讓我們拭目等待「台北四部曲」的完成吧!
(本文作者為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導讀
追尋遙遠記憶裡的水鄉/陳健一
對我們熟悉的台北,一直是這樣子嗎?
沒有高樓華屋時的台北是什麼樣子呢?
一百多年前,兩百多年前,或者更遠之前──莊華堂長篇小說《水鄉》書寫的三百年前,那個時候的台北又是什麼模樣?
地質學者告訴我們:三百年前有個康熙台北湖;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提到凱達格蘭族,或者毛少翁社……《淡水廳志》上還記載「賴科」這個人,另外在尹章義、王世慶的台北盆地開發史研究中,也存在「陳賴章墾號」、「胡同隆墾號」等早期台北開墾的文字片段。
知道「知識」的古早台北後,仍然想問:三百年前的台北是什麼樣子?儘管文獻中呈現出台北部分樣子,但是語意片段,意義抽象,不容易體會藏身文字間的生命和土地情境;即使弄懂知識的台北,得到的印象也只是片段、破碎,內在情感的投入及想像無法展開。
取代「知識性」的闡述,試著以說故事的方式,用柔軟、有生命的故事,藉由故事敘述視角,獲得一個直觀的印象,讓讀者感覺到、體會到古早台北的土地和生命情境,你以為如何?
莊華堂的台北四部曲第一部《水鄉》,就是這種想望和意識下的創作。
《水鄉》的內容主要表現在一七○○年前後二十年的台北樣子。
這段期間,台北部分地區曾經淹沒為湖泊,大都是平埔族原住民,漢人較少。淡水河以南的地方較低窪,現在的三重、蘆洲和部分新莊地區都陷落在湖泊裡或沼澤中,士林後港、洲美里及社子一帶也在湖裡面,湖泊邊緣可能在現在的大龍峒、劍潭、士林下樹林、唭哩岸、關渡、新莊街、板橋崁仔腳等地方,以及自水面浮出沙洲,像蘆洲等。他們搭乘木頭做的「艋舺(獨木舟)」往來各地。
一七○○年前後,漢人陸續自淡水河口或桃園一帶來到大台北區。初到大台北地區的漢人,若從淡水河口進到關渡一帶,會看到廣大的湖泊,往北,關渡、唭哩岸、劍潭(圓山大飯店一帶)為最接近湖泊的陸地,許多漢人前往居住,也發展出大台北區的三大古廟,分別是關渡宮、慈生宮及觀音寺。往南水域較寬廣,環境並不穩定,興直庄(現在新莊老街一帶)為湖邊高地,且後面有廣大的平原,環境穩定,水源豐沛,很快的吸引漢人注意,也因此成為漢人較早開墾的地區之一,一七○○年的往後數十年,該地區發展出北台灣最熱鬧的街道;也就是新莊街。
再回到一七○○年前二、三十年以後的大台北景象……
大河流(淡水河兩岸)邊沿住著不同的平埔族群,淡水河口有八里坌社,接近現在士林、北投一帶為毛少翁社,新莊一帶為武溜灣和擺接社,現在大龍峒一帶為奇母卒社,更上面的松山火車站一帶為麻里即吼社,另外中和及永和一帶有秀朗社……。漢人部分,早在清朝占領台灣之前,鄭成功軍隊占領南台灣的那段期間,已有軍隊來到台北;何祐和他的部下駐紮於奇里岸一帶,後來鄭成功的親戚鄭長也到附近活動;施琅打敗鄭成功的軍隊占領台灣後,北部仍少漢人在活動,但是已有通事在台北地區活躍,像賴科就是當時非常活躍的漢人。
一六九七年郁永河到台北時,台北到處是沼澤、湖泊,幾年後,漢人商人意識到台北「地廣土沃」,值得開墾,就陸續到台北,往來台北和大陸做生意,當時八里十三行就成為重要的口岸;清朝大官陳璸追海盜到台北來,也發現台北土地潛能,決定派更多軍隊長期駐守,從此漢人在台北的生活方式有軍隊和平埔族抗衡,有了更大保障,漢人紛紛前來開墾,這些漢人開墾前要和清朝政府申請墾照,「陳賴章墾照」就是那個時候的墾照;墾照範圍為台北湖周邊環境較穩定的土地,像關渡、觀音山腳下、大龍峒及秀朗等地區。這段日子,漢人和平埔族的關係大抵和諧,甚至還配合漢人翻修關渡的媽祖廟,翻修那年「眾番雲集」,這中間,通事賴科應該扮演重要角色。
自大陸或自南部前來的「有力人士」紛紛找水邊高地開闢田地,自山上構築水坡引水灌溉水田,或興築水圳自大河引水到田裡;約一七五○年代左右,大台北的新莊平原、擺接平原、大佳臘平原都有水圳,開墾基礎確定,水田及糧食來源增加,前來居住及開墾的漢人也在逐漸的增加……
於是台北地區逐漸從荒煙蔓草,成為有水田莊稼、有竹圍人家的地方。
以上的描述大抵為《水鄉》這部小說鋪陳的背景。
生活在那時代的人,每天看到湖水、河水和沼澤,和水的關係密切。也因此,這部十五萬字的小說以「水鄉」做書名,就很核心的指出當時台北的環境及歷史舞台;也給接下來小說情境描述,提供貼切的生活背景和想像憑藉。
書中出現的幾個人物,大抵為活躍於台北平原的凱達格蘭平埔族,以及少部分從唐山來的漢人。整體而言,本書用三百年前的大台北環境做舞台,有機的導入歷史素材、文獻片段,以及地理、自然環境,這樣的小說寫法,就大台北區而言,該是第一次,很值得細心體會、追索及思考。
讓我們跟著莊華堂的小說之筆,追尋古早古早以前,台北人遙遠記憶裡的水鄉。
(本文作者為台灣土地倫理協會祕書長)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2 |
7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