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曙韻為國內知名茶人,「人澹如菊茶書院」創立人,第十屆台北文化獎得主!
★ 淡江大學曾昭旭教授、九壺堂詹勳華專文推薦!
★ 吳美雲(漢聲雜誌社社長)、周功鑫(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渝(紫藤廬創辦人)、陳文茜(媒體評論)、陳郁秀(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村棋(廣播節目主持人)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聯名推薦!
有個古老的傳說:「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一直以來「茶」便是中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飲品之一,從最早的藥用、食用、祭祀用,經過長期的演變發展至今,「茶」已完全融入生活之中。從過去茶行賣茶到現在茶流派競相舉辦小型聚會,結合藝術之流創造出屬於台灣茶的新文化,成為一門顯學。
本書以豐富多元的圖片,加上精辟簡潔的文字解說,完整呈現茶道之美學,解開茶人之迷惑,並將「茶席」帶入生活設計之領域,為台灣茶界注入嶄新的活力。
作者李曙韻老師創辦「人澹如菊茶書院」,是目前台灣唯一在兩廳院及故宮舉辦過大型茶會之團體,如曾昭旭老師、嚴長壽先生、知名廣播主持人鄭村祺…等等皆為座上嘉賓,在茶界亦頗受好評。
日本小說家北方謙三曾讚美過利休是透過敘述與「茶」周圍的物件來表達執著之「美」,讓讀者更加印象深刻。而人澹如菊茶書院的李曙韻老師更是茶界美學的代表,其融和了茶藝之趣、茶儀之美,並與花藝結合帶領大家進入茶美學之空間,讓現代人在煩擾的生活中多一份安定,多一份穩重;也期待茶美學能在台灣落地深根並為台灣茶文化開創出另一條康莊大道。
作者簡介:
李曙韻
與茶的淵源始於兒時記憶中父親的茶壽,一隻錫製保溫籃滿載著一壼溫暖却深不可探的褐色汁液。高中畢業第一份工作選擇在新加坡茶館茶淵,結交了三位一輩子永遠的茶知已。
1991年來台赴東海中文系就讀,隨身的三大袋行囊中,有四套不同版本的《紅樓夢》、數把朱泥壼及一年份的各色武夷岩茶,當然,還有一顆對逝去的優雅文化的眷戀之心。來台前對台灣的印象均來自三毛及瓊瑤連續劇,誤以為台灣滿街都是梳髮髻 、穿旗袍的宋美齡,中文系裡皆是著馬褂藍衫子的鄭愁予。曾在台中茶館兩度短期工讀,一頭栽進了台茶的奧秘世界,也牽出了日後的一段茶姻緣。
婚後在嘉義落了腳,繼承了一批五0年代夫家奶奶開茶館時用的白瓷壼,注定一生的喜怒哀樂都與茶結下了難以割捨的情緣,所謂的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先仁慈地配送了一位賭性超強 、屢挫不悔的先生來成就她一生的夢。基於行醫的工作限制,游先生將追求自由創作的理想都託付予她,任其自北至南,從印度尋茶至西藏,一晃十餘年却從沒在經濟上獲得報酬 也無所謂。志業是由一羣有夢的傻子一起築成的,自嘉義、台中、三義,一路北上教學,這個當年一意孤行隻身跑在這條孤獨茶路上的女子,不知不覺身後跟隨了數十位信仰支持者。問她前路追求的指標為何?她說只想試探茶的文化高度究竟有多深!
因為「探索」頻道 ( Discovery ) 的英籍導演要求把台灣的茶事放在飲食文化篇,逐發奮將台茶文化登堂入室地呈現在表演藝術殿堂。在嘗試了一系列劇場的茶會之後,成功地成為第一個跨界整合各項藝術茶文化團體。
2006年開始將茶從表演劇場過渡至陽明山的溪澗松林,缷下了劇場的炫麗,這個以 「人澹如菊茶書院」為名的團體,在創始人的領航下,繼續探索著台灣茶事未來的無限可能。
唯一能肯定的,是她對茶一往如初的信心。
章節試閱
茶人的素養
何謂茶味
屬於茶人獨特的人格品味。表面有殘缺的器物,往往經由茶人另類詮釋後,可以提升至超越市場價值的精神層面。年份及文物的完整性,已不能單純作為茶器的價值評斷;茶人獨特的審美經驗,彌補了古董文物商的不足。可以說,茶人是個藉由器物修行之人。其與文物收藏家的不同,在於不執著之心,捨得與人分享,而非藉由茶器收藏來宣示財富。經由茶人摩挲把玩的古茶器,不僅能增添人氣,更能感應古代茶人愛器如己的同理心。
沒有下班的茶人
如果自視為茶人,如同身著袈裟僧袍的宗教修行者,就不該在台上台下、人前人後表現不一。簡言之,沒有下班的茶人。一旦自詡為茶的修行者,茶人的德與格,自然就該受到公眾的評論。許多人在習茶的過程中,往往自作聰明,或機鋒太露,反而耽誤了茶性的養成。低調內斂,是習茶的安全姿態;留有餘地、不強求鋒頭,才符合茶人的格調。
當個有靈魂的茶人
我不太容易記得別人的姓名,但常常想起某人事茶的手部表情。臉部以下,包含肢體動作及手足姿態,對我而言,是內心的寫照。臉部,往往是出賣靈魂的部位,可以被偽裝,眼力不透徹者往往看不懂,但肢體卻很難偽裝。大部分的人在走路時,會透露著情緒。因此,日本茶道在進行時,便無背景音樂,由此可以藉著茶人或客人在榻榻米移動時,所產生的摩擦聲,去揣摩其內心的情緒。晚香室對外的門窗,一律採矮窗設計。坐在室內,能藉由路人行走的肢體語言,來作修行的觀想。這種回到嬰兒時期的高度,只能觀察大人腰部以下的肢體語言,是極為特殊的角度。
而眼睛,是臉部最不容易藏匿心事的部位。攻於心計者眼神帶煞,心術不正者則眼神飄浮,而修行者眼神深邃臻定。日本茶道在事茶時,茶人一律面對茶爐,而非客人,主客間很難產生眼神的深度交集。茶人面對的不僅是茶爐,而是摒除俗世後更純粹的自己。台灣茶席一向是面對客人事茶,主客間互動頻繁。如果遇到喧鬧的客人,很容易讓不熟稔者,茶越泡越浮躁。作一個有靈魂的茶人,以習茶累進的修養,將客人引領進入茶的意境,無須太多言語說明。專注茶湯,一如直視內心。茶湯的起伏,可以像呼吸吐納般,自然且因人而獨立。
找一個茶湯的對手
孤僻是茶人應有的特質。長期缺乏與外界溝通的茶人,固然能獨享茶湯的靜寂之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卻總不免令人感慨。對於不同於己的聲音,常以逃避或漠視處理,久而久之,便陷入主觀偏執。給自己找個茶湯的對手,不但能增強實力,在這條漫長的修行路上,更可以有個相互扶持的伴侶。找一個茶湯的媒介,可以是旅行中不同水源產生的茶湯表現。透過旅人的機遇,體驗不同的茶湯風情。我平日陪人練茶,以致感官過度負荷時,往往以一程旅行來重整歸零。一向隨身只帶支凍頂烏龍,來測試水質。不過,大多是處在禁茶的狀態,以致於一段時間的「留白」後所體驗的第一口茶湯,仿若旱後甘霖,鮮美無比。茶湯,是茶人內在的反射,情緒與素養,都會影響茶湯的表現。一味的唯心論,只能放任茶湯如情緒般的高低起伏,違背了以心馭茶、以茶養性的修行原則。
茶人的養成
一個茶人的養成是漫長的,首要是技巧的鍛鍊。初學者大多企圖從茶書中去尋求答案,卻未料陷阱重重。茶書院在教學過程中,並不直接提供解答,而是引導各人去挑戰感官的極限。透過反覆的練習,去豐富味蕾經驗。最終的成果,取決於各自的資質及精進度。
人澹如菊的茶會,一向預留二成茶席給新手上場。道行高深的前輩,總選擇坐在新手茶席。雖然技法生澀,手勢難掩僵硬,卻因對新事物的好奇,而展現赤子的熱誠。充滿宗教般純淨的趣味,只在新手身上才容易看到。或許老練的茶人更該自我警惕,停止在茶席上賣弄知識,適度地在事茶流程上展現「澀」的阻力,才能避免流於匠氣。
重視器物,是茶人養成的另一階段。京都高台寺的中埜老和尚,曾自嘲是個愛茶碗的老茶人,可以不喝茶,但不能沒有茶碗。這種愛器如命最典範的例子,是被譽為日本煎茶道中興之祖的賣茶翁高遊外。他深怕離世後,心愛的茶器會被糟蹋,就築起一座「茶具塚」將茶具埋葬。一如黛玉不忍落花隨著流水任意飄零,而以絹袋將花埋入花塚。同樣對萬物悲憫的胸懷,正是古人寓情於器、藉物抒己的自況。
我嘗言「見茶器如見茶人」。即便是個百元茶壺,對深諳茶道的主人而言,卻是格調的表徵,又豈是萬兩千金可以換得?因此,有修養的茶客,絕不輕易碰觸茶席上的道具,更遑論將茶器隨便地單手抓起。
茶人的天份
茶人的養成,並非急速特訓就可一步蹴位。學茶只有三年五載的人,論茶說茶都很踴躍,反倒是老茶人鮮少對外談茶。茶書院曾有同學求知若渴,熱中鑽研知識或過度投入裝飾茶席,反而遠離了茶湯的精神與茶道的本質。另有些茶界的第二代子女,自小就長在茶堆,呼吸到的都是茶的空氣,對茶對人都性情溫厚,卻缺乏企圖心與熱誠。這些茶齡資深卻道行顯淺的世家子弟,沒有藉口比別人不用功,我對他們教學的期許更顯嚴格。
反觀一些在各自專業領域都有深厚學養的人,把學茶當作生活的修行,不疾不徐,從容地親近茶事,反倒更快進入「心手閒適」的境界。換言之,適度的企圖心,可轉為習茶的動力。先天的悟性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仍可以彌補部份資質的不足。茶人的養成,需要付出努力,但不能太用力。
由器入道
陶藝家安藤雅信茶齡二十多年,曾陪學生練茶練到睡著,因而轉作陶藝創作。作品中,處處顯現茶人的細膩及追求完美的個性。陪人練茶,是件辛苦的任務,要學習包容事茶流程中一再地停頓與重複。曾有個用功的同學,一度走不出技巧的包袱,我要她暫時放下壺具,在公車上、行走時反覆地在心中默練茶序。在長達兩個月的訓練期間,身為老師的我,感受到很大的啟發,遂編了一齣《無茶之茶》的戲碼,並於二○○○年的坪林全國茶道菁英邀請賽中發表。在座的評審,賽前並未得知演出內容。當沒有茶湯的杯子被端送到評審面前時,造成大部分的人極端錯愕,記憶中,僅有曾昭旭教授以哲人之姿,自然得宜地享受起杯中的山川水秀。
二○○五年,我再度為當時罹病的羅曼菲老師,設計一席無咖啡因的《非茶之茶》。事茶人賴俊竹,其似僧非僧、似茶非茶的茶席,廣獲好評。二○○七年的穀雨茶會中,事茶人卞巧英腸胃不適,無法以含咖啡因的茶類練習。我請她依著平日的流程,以水代茶,反覆地練習,再為她準備一支由紫米與玫瑰花薰製而成的台灣花草茶,搭配玻璃的茶器及鏡面的席地席,以迷你高腳玻璃杯盛琥珀如葡萄酒的湯色,雖未飲用,也能醉人。
喜散不喜聚
茶書院的同學來自各行各業,做為導師,因材施教是有相當的難度。早年的書院採菁英制,教學是一對一,依各人的條件量身打造。後來聞風而來的人越來越多,才開始分班教學。然而,施教於老同學的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新同學,也就建立了書院不以資歷論輩份的特色。各人的特質與努力,才是書院一再傳承的教學方向。在老書院時,每一年我都會舉辦歲末茶會,感謝這一年來參與的同學,以及各界前輩師長的照顧。茶會人數一年年增加,但一些老臉孔也一再地流失,心中未免感慨。
賈寶玉天性喜聚不喜散,恨不得大觀園中的兒女永遠不要長大,不要離他而去。同樣用情至深的黛玉,則喜散不喜聚,深知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故選擇與人疏離。我待人看似冷漠,卻用情甚深,不敢隨意接納學生。一旦進入書院的門,就視同自己的孩子。每當有人離去時,總難掩失落,所以也喜散不喜聚。因此茶書院的人數成長非常緩慢,自己也隨時準備面對孑然一人的孤獨感。好茶恨少,茶緣恨短,且珍惜當下。
茶人的素養
何謂茶味
屬於茶人獨特的人格品味。表面有殘缺的器物,往往經由茶人另類詮釋後,可以提升至超越市場價值的精神層面。年份及文物的完整性,已不能單純作為茶器的價值評斷;茶人獨特的審美經驗,彌補了古董文物商的不足。可以說,茶人是個藉由器物修行之人。其與文物收藏家的不同,在於不執著之心,捨得與人分享,而非藉由茶器收藏來宣示財富。經由茶人摩挲把玩的古茶器,不僅能增添人氣,更能感應古代茶人愛器如己的同理心。
沒有下班的茶人
如果自視為茶人,如同身著袈裟僧袍的宗教修行者,就不該在台上台下、人前人後表現不一。簡言之,沒有下班的茶人。一旦自詡為茶的修行者,茶人的德與格,自然就該受到公眾的評論。許多人在習茶的過程中,往往自作聰明,或機鋒太露,反而耽誤了茶性的養成。低調內斂,是習茶的安全姿態;留有餘地、不強求鋒頭,才符合茶人的格調。
當個有靈魂的茶人
我不太容易記得別人的姓名,但常常想起某人事茶的手部表情。臉部以下,包含肢體動作及手足姿態,對我而言,是內心的寫照。臉部,往往是出賣靈魂的部位,可以被偽裝,眼力不透徹者往往看不懂,但肢體卻很難偽裝。大部分的人在走路時,會透露著情緒。因此,日本茶道在進行時,便無背景音樂,由此可以藉著茶人或客人在榻榻米移動時,所產生的摩擦聲,去揣摩其內心的情緒。晚香室對外的門窗,一律採矮窗設計。坐在室內,能藉由路人行走的肢體語言,來作修行的觀想。這種回到嬰兒時期的高度,只能觀察大人腰部以下的肢體語言,是極為特殊的角度。
而眼睛,是臉部最不容易藏匿心事的部位。攻於心計者眼神帶煞,心術不正者則眼神飄浮,而修行者眼神深邃臻定。日本茶道在事茶時,茶人一律面對茶爐,而非客人,主客間很難產生眼神的深度交集。茶人面對的不僅是茶爐,而是摒除俗世後更純粹的自己。台灣茶席一向是面對客人事茶,主客間互動頻繁。如果遇到喧鬧的客人,很容易讓不熟稔者,茶越泡越浮躁。作一個有靈魂的茶人,以習茶累進的修養,將客人引領進入茶的意境,無須太多言語說明。專注茶湯,一如直視內心。茶湯的起伏,可以像呼吸吐納般,自然且因人而獨立。
找一個茶湯的對手
孤僻是茶人應有的特質。長期缺乏與外界溝通的茶人,固然能獨享茶湯的靜寂之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卻總不免令人感慨。對於不同於己的聲音,常以逃避或漠視處理,久而久之,便陷入主觀偏執。給自己找個茶湯的對手,不但能增強實力,在這條漫長的修行路上,更可以有個相互扶持的伴侶。找一個茶湯的媒介,可以是旅行中不同水源產生的茶湯表現。透過旅人的機遇,體驗不同的茶湯風情。我平日陪人練茶,以致感官過度負荷時,往往以一程旅行來重整歸零。一向隨身只帶支凍頂烏龍,來測試水質。不過,大多是處在禁茶的狀態,以致於一段時間的「留白」後所體驗的第一口茶湯,仿若旱後甘霖,鮮美無比。茶湯,是茶人內在的反射,情緒與素養,都會影響茶湯的表現。一味的唯心論,只能放任茶湯如情緒般的高低起伏,違背了以心馭茶、以茶養性的修行原則。
茶人的養成
一個茶人的養成是漫長的,首要是技巧的鍛鍊。初學者大多企圖從茶書中去尋求答案,卻未料陷阱重重。茶書院在教學過程中,並不直接提供解答,而是引導各人去挑戰感官的極限。透過反覆的練習,去豐富味蕾經驗。最終的成果,取決於各自的資質及精進度。
人澹如菊的茶會,一向預留二成茶席給新手上場。道行高深的前輩,總選擇坐在新手茶席。雖然技法生澀,手勢難掩僵硬,卻因對新事物的好奇,而展現赤子的熱誠。充滿宗教般純淨的趣味,只在新手身上才容易看到。或許老練的茶人更該自我警惕,停止在茶席上賣弄知識,適度地在事茶流程上展現「澀」的阻力,才能避免流於匠氣。
重視器物,是茶人養成的另一階段。京都高台寺的中埜老和尚,曾自嘲是個愛茶碗的老茶人,可以不喝茶,但不能沒有茶碗。這種愛器如命最典範的例子,是被譽為日本煎茶道中興之祖的賣茶翁高遊外。他深怕離世後,心愛的茶器會被糟蹋,就築起一座「茶具塚」將茶具埋葬。一如黛玉不忍落花隨著流水任意飄零,而以絹袋將花埋入花塚。同樣對萬物悲憫的胸懷,正是古人寓情於器、藉物抒己的自況。
我嘗言「見茶器如見茶人」。即便是個百元茶壺,對深諳茶道的主人而言,卻是格調的表徵,又豈是萬兩千金可以換得?因此,有修養的茶客,絕不輕易碰觸茶席上的道具,更遑論將茶器隨便地單手抓起。
茶人的天份
茶人的養成,並非急速特訓就可一步蹴位。學茶只有三年五載的人,論茶說茶都很踴躍,反倒是老茶人鮮少對外談茶。茶書院曾有同學求知若渴,熱中鑽研知識或過度投入裝飾茶席,反而遠離了茶湯的精神與茶道的本質。另有些茶界的第二代子女,自小就長在茶堆,呼吸到的都是茶的空氣,對茶對人都性情溫厚,卻缺乏企圖心與熱誠。這些茶齡資深卻道行顯淺的世家子弟,沒有藉口比別人不用功,我對他們教學的期許更顯嚴格。
反觀一些在各自專業領域都有深厚學養的人,把學茶當作生活的修行,不疾不徐,從容地親近茶事,反倒更快進入「心手閒適」的境界。換言之,適度的企圖心,可轉為習茶的動力。先天的悟性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仍可以彌補部份資質的不足。茶人的養成,需要付出努力,但不能太用力。
由器入道
陶藝家安藤雅信茶齡二十多年,曾陪學生練茶練到睡著,因而轉作陶藝創作。作品中,處處顯現茶人的細膩及追求完美的個性。陪人練茶,是件辛苦的任務,要學習包容事茶流程中一再地停頓與重複。曾有個用功的同學,一度走不出技巧的包袱,我要她暫時放下壺具,在公車上、行走時反覆地在心中默練茶序。在長達兩個月的訓練期間,身為老師的我,感受到很大的啟發,遂編了一齣《無茶之茶》的戲碼,並於二○○○年的坪林全國茶道菁英邀請賽中發表。在座的評審,賽前並未得知演出內容。當沒有茶湯的杯子被端送到評審面前時,造成大部分的人極端錯愕,記憶中,僅有曾昭旭教授以哲人之姿,自然得宜地享受起杯中的山川水秀。
二○○五年,我再度為當時罹病的羅曼菲老師,設計一席無咖啡因的《非茶之茶》。事茶人賴俊竹,其似僧非僧、似茶非茶的茶席,廣獲好評。二○○七年的穀雨茶會中,事茶人卞巧英腸胃不適,無法以含咖啡因的茶類練習。我請她依著平日的流程,以水代茶,反覆地練習,再為她準備一支由紫米與玫瑰花薰製而成的台灣花草茶,搭配玻璃的茶器及鏡面的席地席,以迷你高腳玻璃杯盛琥珀如葡萄酒的湯色,雖未飲用,也能醉人。
喜散不喜聚
茶書院的同學來自各行各業,做為導師,因材施教是有相當的難度。早年的書院採菁英制,教學是一對一,依各人的條件量身打造。後來聞風而來的人越來越多,才開始分班教學。然而,施教於老同學的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新同學,也就建立了書院不以資歷論輩份的特色。各人的特質與努力,才是書院一再傳承的教學方向。在老書院時,每一年我都會舉辦歲末茶會,感謝這一年來參與的同學,以及各界前輩師長的照顧。茶會人數一年年增加,但一些老臉孔也一再地流失,心中未免感慨。
賈寶玉天性喜聚不喜散,恨不得大觀園中的兒女永遠不要長大,不要離他而去。同樣用情至深的黛玉,則喜散不喜聚,深知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故選擇與人疏離。我待人看似冷漠,卻用情甚深,不敢隨意接納學生。一旦進入書院的門,就視同自己的孩子。每當有人離去時,總難掩失落,所以也喜散不喜聚。因此茶書院的人數成長非常緩慢,自己也隨時準備面對孑然一人的孤獨感。好茶恨少,茶緣恨短,且珍惜當下。
茶人的素養何謂茶味屬於茶人獨特的人格品味。表面有殘缺的器物,往往經由茶人另類詮釋後,可以提升至超越市場價值的精神層面。年份及文物的完整性,已不能單純作為茶器的價值評斷;茶人獨特的審美經驗,彌補了古董文物商的不足。可以說,茶人是個藉由器物修行之人。其與文物收藏家的不同,在於不執著之心,捨得與人分享,而非藉由茶器收藏來宣示財富。經由茶人摩挲把玩的古茶器,不僅能增添人氣,更能感應古代茶人愛器如己的同理心。沒有下班的茶人如果自視為茶人,如同身著袈裟僧袍的宗教修行者,就不該在台上台下、人前人後表現不一。簡...
目錄
。編者的話
。推薦文-曾昭旭《你最好不要想了解曙韻》
詹勳華
。作者自序
。茶人的第三隻眼
。茶人的素養
。茶席的元素
# 燒水壺和爐
# 壺
# 壺承
# 蓋碗
# 茶碗
# 茶盅
# 飲杯與聞香杯
# 杯籠
# 杯托
# 水方
# 茶
# 茶席巾
# 茶則與茶匙
# 茶倉
# 茶帖
# 茶布包
# 茶棚
。茶湯之序-
。茶湯
。茶之花
。茶煙
。給十六席同學
。我的陶藝家朋友們
。一甲子的風華
。作者後記
。樹
。山居茶事
。人澹如菊茶事記事
。南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
。賣茶翁《仙窠譜》
。錢樁年<茶譜.茶具十六事>
。編者的話
。推薦文-曾昭旭《你最好不要想了解曙韻》
詹勳華
。作者自序
。茶人的第三隻眼
。茶人的素養
。茶席的元素
# 燒水壺和爐
# 壺
# 壺承
# 蓋碗
# 茶碗
# 茶盅
# 飲杯與聞香杯
# 杯籠
# 杯托
# 水方
# 茶
# 茶席巾
# 茶則與茶匙
# 茶倉
# 茶帖
# 茶布包
# 茶棚
。茶湯之序-
。茶湯
。茶之花
。茶煙
。給十六席同學
。我的陶藝家朋友們
。一甲子的風華
。作者後記
。樹
。山居茶事
。人澹如菊茶事記事
。南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
。賣茶翁《仙窠譜》
。錢樁年<茶...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7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