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陷入低潮時,你所認知的低潮,在佛陀眼中會是什麼呢?
如果是佛陀陷入低潮,祂會如何從中解脫呢?
這是一本從佛法的觀點切入,所寫的一本心靈自助(self-help)書。
事實上,佛法的本質在於超越自我(self),而不是讓它執著於妄想。
誠如許多大師所說的,覺察自我是為了放掉自我。
這本書會幫助你了解,自欺欺人和自我覺察有什麼不同。
當你陷入低潮或困境時,不妨透過佛陀的角度來看萬物,
你就可以從佛陀的教誨中,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和智慧。
你是否常常覺得,自己的生活混亂不堪?或是種種壓力襲來,彷彿就要窒息,卻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與處理?你甚至開始懷疑,這樣的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
坊間很多書都教人,只要你「相信自己」,或向上天許願,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然而,佛法想告訴你的是,你可以超越你的渴求,和欲望所帶來的混亂和壓力,好讓你體驗真正的你,也就是那自然的本質。
不過,誠如許多大師所說的,覺察自我是為了放掉自我。這本書會幫助你了解,什麼是真正的自我覺察,並從佛法的角度,引領你如何從自我陷入困境到解脫的過程和體悟,從感覺受困到感覺自在無礙,從委屈自欺到誠實坦然地活著,從被來自過去的業力淹沒,到活在無我的純淨當下……
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夏綠蒂‧凱瑟博士,在本書中以親身嘗試佛陀教法、幫助自己也幫助眾人超越困境的成功經驗,歸納成簡單易學的七大步驟,帶領你立即行動,擺脫生活中的煩惱魔障。
第一步 練習觀察你的不安、不快樂,以及你對美好事物的渴望、期待實現的夢想……這些細微的內在心理狀態。
第二步 用開放的心來體驗人生,帶著好奇心和喜樂,超越原本受到局限的生活,探索在你平常規矩、信念、習慣以外的世界。
第三步 更深入的觀照內心,在每天的每一個時刻,都更深入地去體驗內在的自我,讓感官能力和身體更加協調,也更加細緻敏銳。
第四步 訓練自己保持對環境的清楚覺知,並且傾聽內心的聲音,讓自己能夠明確的分別當下和過去的不同。
第五步 發自內心真誠的和他人建立關係,和天地萬物建立關係──這會舒緩焦慮,幫助我們消除內心的孤獨,也會讓我們知道,當我們跌倒的時候,一定會有人過來扶一把。
第六步 討論如何把想法化為行動,讓我們開始著手,逐步改變自己的人生。
第七步 學會放手,意思是不再緊抓稍縱即逝的一切,包括心思、念頭、身體、生活情況,而是放鬆身心,自自然然的接受周圍發生的各種變化……
或許你會問,超越困境和痛苦,怎麼可能這麼簡單、這麼輕鬆?但這就是佛陀教法的真義!唯有在真正放鬆、單純、無所求的狀態裡,生命才能回歸到最安定平和的本來面目,而創意和清晰的答案往往就會自然浮現,幫助你走出迷惘,實現你希望擁有的改變。
作者簡介:
夏綠蒂‧凱瑟博士(Charlotte Kasl, PH.D.)是執業的心理治療師、工作坊帶領人,同時也是有二十年功力的靈氣治療師,長期參與女性運動、研究另類療法、整體療法,也長期研修東方各教派的修行法。
著有If the Buddha Dated《像佛陀一樣談戀愛,就是享受》(人本自然出版)、If the Buddha Married、Women, Sex, and Addiction、Finding Joy、Many Roads, One Journey、A Home for the Heart、Yes, You Can! A Guide to Empowerment Groups。作品至今已被翻譯成22國語言,全球銷量無數。
譯者簡介:
林群華,台北人,台大外文系畢業,專事文字工作。
譯作有《當你的小孩想起前世》、《重新變成孩子》、《奧修說自我》、《種子綠大地》、《隨他去吧》、《成佛前的奇遇》、《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黃翎展合譯) 等。
著作有《你,到底是誰?人格九型密碼》。
部落格:http://blog.yam.com/sacreddances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感覺困住了、找不著出路,是人生無可避免的一部分。不論困住你的是糟糕的感情、沒前途的工作、亂七八糟的中年危機,還是自暴自棄的模式,本書都能指引你找到解脫和更大的契機。不管你的起點是什麼,凱瑟都會幫助你成就更大的喜樂、真誠,和心靈的平靜。──蘿拉‧戴維斯(Laura Davis),I Thought We'd Never Speak Again、The Courage to Heal作者。
甘地說得好:「要世界改變,我們自己必須先改變。」凱瑟的最新著作裡充滿真知灼見、幽默,和極為實際的建議,恰恰可以幫我們做到這種改變……這本書把我們帶向世界和平真正的源頭,讓人心從恐懼和自我局限的信念中解脫。──艾妮塔‧多伊兒(Anita Doyle),蒙大拿州米蘇拉市珍妮特芮金和平中心 前執行長
如果你曾懷疑東方學說可能藏有智慧,但又覺得其語言深不可測……如果你曾嘗試用西方哲學或心理學的角度改善你的人生,卻又發現它有些缺口,使你找不到解決之道……那麼,本書說不定會讓你得到改變一生的洞見。──羅萬‧康拉德博士(Rowan Conrad, Ph.D.),開闊之路正念中心 執行長
【導讀】吳九箴的話
事實上,佛陀不曾困頓過。然而,悉達多卻經常陷入無止盡的低潮。
「佛」這個字是覺醒或開悟的意思,而困境或低潮,是未覺醒和開悟的人,因無明而產生的妄想和迷障。因此,一個開悟的人,不可能再陷入自己的妄想和迷障中,陷落於低潮或困境。
本書作者說:佛陀其實不是佛陀或神仙,他只是一個平凡人,本名悉達多.喬達摩,在多年苦修之後,最後他開悟了。
也就是說,他不再認為自己和萬物是有分別的,他不再感到不安,他穿越了頭腦的妄想和迷障,看清了自己是誰,也看清了世間的所有實相。
當他成為一位徹底覺悟、自在無礙的導師後,人們才開始稱他為佛陀。
事實上,本書的書名真正要表達的是:當你遭遇困境或陷入低潮,你所認知的困境或低潮,在佛陀眼中會是什麼呢?如果是佛陀陷入低潮,祂會如何從中解脫呢?
當你陷入低潮或困境,只要透過佛陀觀照世界的角度來看萬事萬物,你就可以從佛陀的教誨中,找到幫自己走出困境的方法和智慧。
悉達多在成為佛陀前,也曾和你一樣遭遇到各種困境,但當他成為佛陀,這就表示,他這個平凡人可以找到覺醒和開悟的方法,你也可以,不論你的背景、宗教、信念是什麼,祂的法都可以給你許多啟示和協助。
然而,由於本書作者是外國人,而且作者習慣運用心理學的術語和角度,來詮釋佛法,因此,在語法辭彙及意象描述上,多少會讓華文讀者有種摸不到邊際的狀況。因此,本人特地藉此篇導讀及對整本書的語法修潤,讓讀者在閱讀上不會有太多的障礙或誤解,進而從本書中得到啟示和助益。
當然了,如仍有不完美之處,還請各位來信指教。
名人推薦:感覺困住了、找不著出路,是人生無可避免的一部分。不論困住你的是糟糕的感情、沒前途的工作、亂七八糟的中年危機,還是自暴自棄的模式,本書都能指引你找到解脫和更大的契機。不管你的起點是什麼,凱瑟都會幫助你成就更大的喜樂、真誠,和心靈的平靜。──蘿拉‧戴維斯(Laura Davis),I Thought We'd Never Speak Again、The Courage to Heal作者。
甘地說得好:「要世界改變,我們自己必須先改變。」凱瑟的最新著作裡充滿真知灼見、幽默,和極為實際的建議,恰恰可以幫我們做到這種改變……這本書把我們帶向世界和平真正的源...
章節試閱
3. 無明者與覺者,有什麼不同?
「領悟」好比水流在溪中……佛教認為知識會阻礙領悟。如果我們認為某樣東西是真理,可能就會變得太過執著,就算真理來敲門了,也不會想開門讓它進來……我們必須學會超越自己的觀點。
──一行禪師,《般若之心》(The Heart of Understanding)
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有不如意的時候,但就算有辛苦的童年、經濟壓力、疾病、離婚、沒有保障的情況、乏味的工作,有的人也不會受困太久。當他們在路上遇到障礙,他們會跌倒又爬起來,重整旗鼓,然後繼續往前走。
最主要的不同在於,他們始終相信自己有能力度過難關,這種能力包括隨機應變、創意、堅持不懈、行動力,以及尋求協助、與別人合作。
你可以從下面這個情況看出,順應因緣無常的人和受困我執的人有什麼不同。
想像一群沒有困住的人在開車,時值冬日,偏僻的道路凹凸不平,車子掉到坑洞裡,拋錨了。
不久後,他們就用森林裡的樹枝搭了一個棚子保暖,有人把所有的食物集中起來讓大家共同食用,然後他們開始生火。
處理完眼前迫切的需要之後,他們圍坐成一個圓,聽聽大家對於該如何求助、或是誰該長途跋涉去找人有什麼點子。大家有一種共度難關的感覺,他們也相信終會找到方法。
另有一群受困者的車拋錨在同樣偏遠的路上,他們的第一個反應是慌張和憤怒:「噢,天哪!真糟糕,真白癡,我們根本不應該來的。」
然後就說出刺耳的話:「你根本就不應該掉到洞裡。」對方回嘴:「我也沒辦法啊。大家講話聲音這麼大,害我根本無法專心。」
大家暴躁起來,有人流下絕望的眼淚,無助的感覺擴散開來。剩下的一打啤酒很快就喝個精光,大家的情緒變得很不穩定。沒有經過仔細的討論,就有人脫隊走到十五哩外求助,讓大家擔心而且不快。他們在車上坐了一段時間以後,就下車隨便亂站,每個人都在獨自害怕、擔憂事情的發展。每當有人提出建議,就會有人反駁沒用。
最後,兩組人都得救了,平安回家。
沒有困住的這群人回想起這次的遭遇,會覺得是一場冒險,感到跟彼此很親近,也更覺得自己有能力掌握棘手的狀況。
而困住的這群人只要想起這次的遭遇就很不開心,覺得很痛苦,他們認定彼此的關係很緊張。他們對冒險有一種較深的恐懼感,以後可能會避免探索這類的狀況。
受困者的特徵
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有受困和沒受困的地方。
整體而言,在人生中有被困住的感覺,往往是許多因素加總的結果,不是由單一個原因造成的。你不見得能夠從一個人外在的樣子,判斷出他是否受困,通常是由內在的狀態決定一個人是否卡住了。
比方說,甲或許會不眠不休地工作,在毫無喜悅的狀態下努力,為的是想證明他很有價值或很成功;乙也辛勤工作,但那是因為工作讓他著迷、開心,他全心投入。
甲會感到有壓力,而乙不會。
是什麼把人困住?
(1)內心深處有一種無助感,或是認為自己沒有資格。
維持在受困狀態的人很難驅使自己採取行動,好像能讓人採取行動的意志力曾受到挫折或是尚未開發。機會來來去去,但他一直從外面旁觀,感到很無力,無法邁出第一步。覺得比較好的工作或親密關係是屬於別人的。
這不是說感到無助或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的人不會認真工作,事實上,他們常常投注許多心力在無法給人成就感或不愉快的工作上。可是,當他們有機會拓展心靈、學習新技能、接受挑戰來改善生命的時候,他們會感到害怕,或是覺得無力掌握。
(2)負面思考。
有一位照顧問題家庭的社工朋友說過:「什麼都能拿來當藉口。」這類人一想到改變,頭腦立刻就想到負面的:為什麼會沒有用、太辛苦了、以前都失敗了。要不是太困難、太熱、太難為情、時機不對、感覺不好,就是沒有錢、很彆扭。他們寧願去逃避任何有一點點不舒服的事,也不願意為自己做些什麼。
(3)讓生活處於混亂之中。
困住的人經常在解決問題、做計畫、安排生活的時候,態度是混亂的。衝動和情緒主宰了他們,理性和計畫被丟在一邊。他們很容易分心、洩氣,無法完成任務、貫徹始終,或是節制金錢的使用以滿足基本的開銷。當生活很混亂,就會缺乏重心,禍事接二連三──帳單沒付,漏水的水龍頭變成洪災,車子裡的怪聲演變成意外或是得花昂貴的費用修理。
(4)無法用健康的方式平靜下來或舒緩。
有些人一直活在躁動、浮躁的狀態中,因為他們缺乏健康的資源,所以面臨壓力的時候沒辦法讓自己舒緩。他們不會深呼吸、尋求支持或休息一下,反而可能訴諸強迫性飲食、上癮、糖、刺激、毒品、強迫性的行為,或是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反芻一個問題。
在這種不安的狀態下,要讓心靈放鬆或安靜下來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也就沒有什麼空間可以發揮創意,做出合理的決定,感到愉悅或快樂了。
(5)很難連結別人,缺乏支援系統。
困住的人常常獨來獨往,或是在人群裡的時候會感到十分焦慮。他們可能會害怕被羞辱、貶低、遺棄或批評。
若沒有充滿人情味的關愛連結,我們就會缺少能激勵我們去冒險、向內看、解決問題的支援、思想火花、靈感、鼓勵與友誼。
(6)透過外在的來源讓自己快樂或覺得自己「有價值」。
困住的人常常有一種錯誤的信念,認為地位、財產、外表、勳績、成功可以證明他們是有價值的、討人喜歡的。他們可能會追逐名聲、金錢、性、上師、導師、指導者、理論、信念、靈修、意象、宗教。
但是,沒有什麼比如實地接納生命更神奇了,包括接受生命中所有的失去、動盪和美好。閱讀和請教老師雖然沒什麼不好,但最終我們需要讓頭腦安靜下來,泰然自若,和內在發生的一切平靜共處。
(7)缺少好好照顧自己、定出界限的觀念。
照顧自己包含很多事情:睡得飽、吃得好、運動、做健康檢查、說出真心話、把住的地方弄得舒服愉快、遠離過大的壓力、找樂子、探索天賦,感覺你有權活出自己。
照顧自己表示你有能力說「好」、「不好」、「也許」,不帶罪疚或恐懼。照顧自己就像深呼吸,與自己和諧共處,珍惜你所得到的生命。重點是找到平衡、和諧,做出適當的行動。
(8)有一個認同形象、觀念、信念的自我。
人之所以會卡住,是因為他認為他的思維、信念、想法就等於他這個人。他會表現出他想給人看的形象,而不是去發掘他真實的自己。他相信好、壞、對、錯的定義是絕對的,無法把這些定義看作是可以有不同詮釋的觀念和見解。
(9)反覆上演同樣的行為,但希望結果會不一樣。
這可能包括對伴侶碎碎唸、訓斥小孩、用某種方式經營生意、暴飲暴食、逃避問題、過著不健康的生活、過度勞累。處於受困狀態的人會一直做和以前一樣的事,希望新的結果會神奇地出現;不過奇蹟很少發生。
(10)眼中只看得見那些令人不知所措的事物、人生多麼糟糕、世界多麼差勁。
很多處於逆境的人,只看到他們多麼手足無措、沮喪、不快樂。他們會和別人講這些事,用自己的困苦和別人建立連結,博得同情,他們滿腦子都想著自己的問題。
另一種方式是不談論自己,反而講世界有多麼糟糕,做某些事的人有多麼愚蠢。
這些漩渦只會讓人繼續往下沉淪。一種相反的態度是問問自己:「今天我可以做哪一件事讓我感覺更好?我和人相處的時候,可以怎麼樣多分享自己一點?我要如何對我身邊的人和世界發揮正面的影響力?」
關鍵是要了解上述這些特質會影響神經系統、放鬆的能力,讓你較難用「覺察力」生活。換句話說,當心靈很煩躁、躁動,或是生活在疲倦不堪的身體中,就比較難保持理性,用彈性回應,做出明智的抉擇;反而比較容易衝動行事,沒有先好好計畫或仔細考量行動會帶來的長期後果,就做出攸關生存的決定。
6. 我被困住了?還是在妄想?
前不久,我和外甥女艾莉莎聊天。
「我真的被困住了。」她笑著說。
「我已經厭倦在私立高中教男生,但我不知道我還想做什麼。我想重新念書或換個工作,可是沒有什麼事情真的能讓我興奮。我聽過做了這個工作二十年的人和我有同樣的抱怨,而我只做了一年。」
我笑了,我告訴她:「妳沒有困住。妳只是在過渡期。如果妳為妳的不快樂找藉口,說妳很無奈,那才叫困住了。但妳在看、在探索,最重要的是,妳相信妳有機會更快樂。」
艾莉莎願意去認識並感覺她的不快樂,去尋覓更好的事物,表示她有不受困的思維。她或許不知道她想要什麼──我們常常都不知道──但她清楚這不是她要的,而這,就是第一步。
在靈性的圈子裡講到執著的時候,常常有一個矛盾。可能會有人說,艾莉莎希望工作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這是一種執著。意思是說,她應該放下執著,嘗試接納她的工作嗎?
或許有人會說對,但我不同意。
我一直看到有人咬牙苦撐已經走不下去的工作和感情,結果生病了,感覺很痛苦。面對現實,說「這已經不行了。我過得不好,我需要離開」是很重要的。我們愈和來自內在的信號對抗,就愈有可能生病或抑鬱。
沒錯,我們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感覺,努力把情況變得更好,可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每天早上醒來肚子都在痙攣,你超害怕去上班,你很想睡覺、整天都在吃巧克力,或是內心深處在尖叫,那麼聽見這訊息的時候到了:這已經不行了。
佛陀沒有教你要繼續做你不喜歡做的事。重點是要去傾聽所有的徵兆,認清往前走的時候到了。
一個月後,艾莉莎歡欣鼓舞地告訴我她辭掉工作了,目前正在申請好幾個地方的教職,有的很遠。
這是無我執的人另外一個典型特質:願意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做出重大的改變。艾莉莎的打算是如果教職沒有找到,她可以做各種工作來暫時餬口。
幾天後,我和艾莉莎的姊姊丹妮艾拉聊天,二十六歲的她很興奮地告訴我她正要辭掉紐約市一個高薪的工作──雖然這工作曾經是她的夢想──然後開始攻讀心理學博士。
接著我聽到她的弟弟,哥倫比亞大學二年級的學生,決定要轉學,因為他想要的是一種不一樣的音樂學程。
最後,我聽到小妹剛申請上南方一間小型的學院。
四個小孩,四間不同的大學,四種改變。顯然,說到工作和生活方式,這個家庭鼓勵脫困的思維。
過渡期是介於辭掉工作和找下一個工作、離開一段感情和遇見新的人之間的狀態,是在問題化解之前的不和諧,是放鬆之前的緊張。
這是改變裡一個必要的部分。擁有容忍不舒服的能力能幫我們脫困,因為這樣我們就不會為了消除煩躁而做出倉促的決定。我們會頂住,繼續尋找更好的情況。
人生中,過渡期時可能都會既不舒服又刺激。預期改變的同時,也摻雜了對未來的大問號。然而,其實很多契機都是垂手可得的,我們可以和別人聊一聊,聽聽他們的故事,玩玩看不同的點子,探索新的可能,然後在路往前展開的同時,帶著耐心(或不耐煩)生活。
我們可以記得,在很多層面上,當生命來到我們這裡,我們就隨順而去。所以要記住了,付出你最好的努力,放下結果,然後放鬆,好好享受這一場不斷消逝的演出。
7. 是什麼逼自己走投無路?
一如身體不喜歡陌生的蛋白質一樣,人類的心智也不喜歡陌生的想法,而且會用類似的能量抗拒。
──貝弗里奇(W. I. Beveridge),科學家
為什麼改變會這麼難呢?
因為我們之所以會做出某種行為,絕大多數時候,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求取生存或得到慰藉。
狡猾、說謊、暴飲暴食、自我封閉、追求刺激、隱藏感覺、變得完美,或是表現得像個受害者,最初都會滿足我們內心的某種需求。
也就是說,它們曾幫我們得到讚賞、關注或同情,避免被羞辱,感到興奮,或是不想感覺自己很糟。
不幸的是,很多這類曾經救我們,會讓我們活下去的權宜之計,現在反而把我們困住了。它們變成一種產生反效果的慰藉,是短暫的舒緩,卻阻礙了長期的自在和快樂。
我一直猶豫不決,不知是否該使用「好處」這個字,因為它給人邪惡的聯想,彷彿做了什麼骯髒的交易而得到好處,或是代表軟弱。心理學的名詞「次級收穫」(secondary gains)確實比較準確而且溫和,但是聽起來又太學術了。
這裡,我要問的是:「當一個行為就算在很多層面上都傷害你,你也不願放棄,那你從這個行為得到的是什麼?」第二個問題是:「什麼可以幫助你放棄它?你可以看到它對你有多大的傷害,以及你想得到的是什麼嗎?」
某些類型的行為所帶來的長期好處,感覺起來彷彿就像一個老朋友。
放棄好處表示你讓心中的靈性戰士站出來。我不相信會有人真心被困住或繼續被困下去。可是,受困的行為帶來的收穫或好處或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使我們一直活在困境之中。
舉個例子,如果我放棄老是把自己描繪成一個可憐的受害者,我就必須放棄從別人那裡得到的同情。
如果我放棄把我的問題歸咎給這個世界(母親、父親、星座、老天不公平),我就必須為自己做點什麼……而我對於該如何開始,或許完全沒有頭緒,這可能會讓人崩潰。
要承認留戀困境帶來了好處,可能會令人難堪──我們很難承認我們用了一些方式,來引發別人心中的愧疚感,操弄別人為我們感到不捨,或是逃避責任。
但要記得,如果你想走出困境,你就需要承認你得到的好處。
以前,在治療團體裡,我們常常會有一節課,大家披露自己如何用悲傷的故事、引人愧疚的語言或威脅,來哄騙或操弄別人。
通常每個人一開始會覺得很難為情,但最後我們都對自己的做法笑了出來,感覺自己得到了一股巨大的神奇能量。這反映出,承認自己的謊言和騙局是一件多麼解放的事。誠如一位女士所言:「有點像是,遊戲結束了!我沒辦法再那樣做,還假裝無辜了。」
記住,去探索困住的地方讓你得到了什麼好處,用意是把它們帶到檯面上,覺察它們。這樣,你就能夠 選擇你想怎麼做──你無法放下你不承認擁有的東西。
(BOX)好處清單/次級收穫
下面的清單有一部分受到凱耶思的《練習就會有效的方法》(The Methods Work If You Do)啟發,還有一部分是許多年前,我為我的個案創造出來的清單。
把每一個問題都對自己讀一遍,或是找人唸給你聽。留意你內在的反應:哪些項目引發了你內在的反應,哪些沒有?只要用幾個字或幾句話回答,並注意你什麼時候開始找理由、分析或找藉口……為什麼呢?
想一個讓你受困而且很難割捨的習慣或行為,然後看看下面有沒有哪些項目符合。(例如:隱瞞自己的看法、斥責自己、過度工作、當獨行俠。)
○ 我讓自己轉移注意力,不去注意潛藏在這個行為背後,心中的空虛、孤單、恐懼和悲傷。(例如:吃巧克力、保持忙碌、超時工作、把重心放在別人身上,或是維持混亂的親密關係。)
○ 這個行為能安撫我,減輕我的焦慮。(例如:強迫性的性行為、大吃大喝、打掃、巧克力、工作、追求完美、聊八卦、獨來獨往,或是隱瞞自己的看法。)
○ 我得到同情和關注。(別人為我感到不捨,擔心我,打電話來幫助我。這讓我覺得我是被愛的。)
○ 我得到認同、推崇、地位、回饋、金錢。大家想和我在一起。
○ 我得到一種緊湊感。我很興奮,生活感覺起來很重要。沒有這種緊湊感的話,我可能會感到憂鬱或無聊。
○ 我避免暴露自己。(例如:讓自己佔上風、談論別人的事、大聲抱怨世界很糟糕。)
○ 我逃避為我人生的現狀負責(例如:責怪別人、談論糟糕的童年。)從不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或是自己的錯,一定是別人或環境的錯。
○ 我讓別人不會正面質問我或生我的氣。(例如總是說:我很痛苦,生命真艱難;我很貼心、慷慨、純真無邪;我給人很大的壓迫感。)
○ 我是對的,別人才是錯的。我可以感覺到我很優越、有道理、比別人強,我不用看見別人的苦。
○ 我迎合別人,不給任何人威脅感。(例如:拯救別人,讓人舒服愉快;一無所求,隱藏自己的聰明、意見和需要。)
○ 我得到歸屬感。(例如:和別人一起聊他們的傷痛、沉迷於上癮,或相信我們要一起反叛這個世界。)
○ 我逃避不看在一個混亂的情況裡,我的部分是什麼。我責怪別人,試著讓別人全部改變。我分析別人,訴說別人做了多少瘋狂/低級的事。
○ 我當一個可憐的犧牲者,讓別人感到愧疚。(例如:我真的很好,我吃了好多苦,也許他們會給我錢,照顧我,不要求我有所回報……)
○ 我表現不佳或不負責任是有原因的。大家不會對我有什麼期望。(例如:我壓力非常大、我的人生亂七八糟。)
○ 我想避免出錯或是覺得自己很無能。(例如:我不會接受挑戰或嘗試新東西。)
○ 我為自己難過,不然就要他們為他們做過的事感到難過!(例如:我老是想著自己的厄運、辛苦的人生,或是要別人感到愧疚。)
○ 我說服自己,我在做的事是有用的。(我沒有面對現實,採取行動,反而無止盡地分析我的情況,和朋友談論、找靈媒、看書、尋找建議、找治療師、做靈修閉關……這包括無止盡地處理痛苦的親密關係。)
○ 我逃避,不想感覺空虛帶來的恐慌。(例如:隨時保持忙碌、說話說個不停、沉迷於某事物、讓生活亂七八糟。)
○ 我從不主動地連結別人。我從不尋求協助或支持,我維持一種不會受傷的樣子,不冒被拒絕的危險。(例如:當獨行俠、避免人際往來、和別人保持距離。)
○ 我活在幻想的世界中。(我不去看情況的「事實」是什麼,反而幻想它可能是怎麼樣的。我也可能用像是回憶做愛、羅曼史、得獎的方式,讓自己心情愉悅。)
○ 其他。自己想一個。
觀照練習:要付出什麼才會改變?
(1)問自己:「這個帶來好處的行為如何讓我受苦?」
(2)問自己:「我要怎麼做,可以在不用到這個好處行為的情況下,得到我想要的?」換句話說,「我要如何在不用到有害行為的情況下,讓自己平靜下來,變得舒服,舒緩痛苦,與人連結?」給這個問題很多的注意力。在找不到新的緩解方法前,我們通常會不願意放掉舊的。
(3)有意識地做出帶給你好處的行為,甚至可以誇大一點。覺察身體的感覺、能量程度和情緒。然後,有的時候忍住不做,看看感覺如何。
(4)如果你不做帶給你好處的行為時,會感到焦慮、空虛、不安,就和這個感覺待在一起,既不表現出來也不壓抑。你愈能提高管控感受、感而不發的能力,就愈不需要這個行為。
(5)問自己:「是因為我對自己有什麼樣的信念,才會讓這個行為一直繼續?」例如︰沒什麼大不了的,我明天就不會這麼做了,再一次就好。
(6)找人聊聊帶給你好處的行為,告訴他你想要改變。問他你是否可以打電話給他,向他報告進展得如何。
(7)如果覺得靠自己一個人做太困難了,就找一個專業的治療師來幫你。有時候這行為的背後隱藏很大的痛苦和創傷,當我們面對強烈的感覺時,需要身邊有一個能支持的人。
(8)再次提醒,我們之所以要放下帶來好處的行為,是因為長期以來,它讓我們受苦,讓我們覺得無法與自己和諧。重點不是要修正自己或變得更好或更糟──佛教不會對你做的事加以評斷,它的重點在於有意識或無意識、清醒或沉睡的程度。你可以放手,也可以不放手,在宇宙的萬事萬物的體系裡,這一切全都是同一股能量。所以不管怎麼樣,都對自己友善點。
3. 無明者與覺者,有什麼不同?「領悟」好比水流在溪中……佛教認為知識會阻礙領悟。如果我們認為某樣東西是真理,可能就會變得太過執著,就算真理來敲門了,也不會想開門讓它進來……我們必須學會超越自己的觀點。──一行禪師,《般若之心》(The Heart of Understanding)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有不如意的時候,但就算有辛苦的童年、經濟壓力、疾病、離婚、沒有保障的情況、乏味的工作,有的人也不會受困太久。當他們在路上遇到障礙,他們會跌倒又爬起來,重整旗鼓,然後繼續往前走。最主要的不同在於,他們始終相信自己有能力度過難關,這種能...
作者序
人生是一場沒有廣告的直播節目
十多年前,我掙脫了在都市裡穩定、安全的生活,擁抱蒙大拿州令人驚豔的鄉村美景,但也同時陷入經濟不穩定的窘迫狀況。
我盡情享受寬闊空間、星夜和日出,以及夏日山裡涼爽的空氣。
可是,幾年後,我愈來愈覺得截稿日期將我壓得喘不過氣來。
三年前,我對自己承諾過不再寫作,但我又食言了,現在,我又在做那個,我向自己承諾過不會做的事。
我開始吃下過多的巧克力,開始變胖。我也開始停掉膝蓋手術之後該做的復建療程,不再花時間與朋友相聚、散步、彈鋼琴。
我也不知為何這樣對待自己。
可想而知,我的健康、體重、快樂,全都漸漸離我而去。
就這樣,有一天我突然就崩潰了。
那天我睡醒時,陽光傾瀉在我床上,顯然是個美好的一天。但當我想起逐漸逼近的截稿日期,原本的好心情又陷入絕望。
這時,我心中有一個聲音吶喊:「我恨我自己,我恨我的生活,我又在做我說過絕不會再做的事了。」
這時,腦中一個負向的念頭反駁著我:「如果要趕上截稿日期,我就必須整天不眠不休的寫作了,而且要持續這禮拜、下禮拜、下下禮拜都要整天寫作,我真的要這樣的人生嗎?」
當我想起這天是國際合唱音樂節的第一天,我的胃絞痛了起來。這是三年一次的大會,來自世界各地的三十多個合唱團向我們這個小鎮呈現多樣的文化、傳統和音樂。三年前我因為寫作而錯過絕大多數的表演,當時我發誓這次我會把時間排出來。可是,我又食言了,我內心對自己愧疚萬分。
於是,我打電話給我的經紀人。
「抱歉,我的壓力太大了,我想改變截稿的日期。」我說。
她很平靜地說,我應該試著讓書能在情人節上市,有助促銷,並溫柔地鼓勵我要相信我可以完成。
我聽見我內心如迴音般的吶喊:「我不在乎!我不在乎我們會賣幾本。我不在乎錢,我不在乎二月是否比較容易宣傳,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我的膝蓋、健康、生活,還有寫作曾經帶給我的快樂。」
我的聲音愈來愈急切,一股能量像即將爆發的火山從我內在湧出。有一刻我不知該壓抑它,還是讓它高漲。但它終於衝出來了,我的淚水決堤:「我真的沒辦法了。我恨我自己。我答應過我決不會再這樣對待自己的。」我邊哭邊說:「我們必須改變截稿日期。」
彷彿一陣強風吹走了心中的不和諧,我又重新意識到我的呼吸了。
我發現就算會有很多人失望或生我的氣,最終我仍然有權選擇──選擇一個讓自己全然放鬆的呼吸,一個真正自在的人生。
我的經紀人沉默良久,然後她溫柔地說:「好,當然沒問題。」
那天晚上,我的編輯回電給我,她的聲音裡含有一種親切的笑容:「我聽說了。我打來給妳鼓勵和支持。我們可以改變出版日期,相信我,這本書會很棒的。」
傍晚,我快樂得像是剛畢業或出獄一樣,重新呼吸到自由新鮮的空氣。我帶著一把綠色的大折疊椅、從超市買的烤雞、蘿蔓萵苣和《紐約客》雜誌,來到波恩公園。
我找了露天舞台前排中間的位置,我喜歡看著人們帶著椅子、毛毯、野餐用具在公園相聚,準備享受音樂。我讀著《紐約客》雜誌,主要是看裡面的卡通,接著和朋友閒聊,最後靜下心,聆聽公園裡的露天演唱會。然後,我回到家,坐在平台上喝茶,看著第一群星星升起。
當我自在地享受音樂會、散步、與朋友相處幾天以後,寫作的靈感又愉悅地邀我重新拾筆。
就這樣,壓力消失了,我在電腦前很放鬆,感到自己重新活過來。
從此,我會堅守對自己的承諾:書會完成,但我也不會丟掉那個,屬於自己的生活。
人生不是為了蒐集贈品、成就、名利,或把身體鍛鍊成模特兒的樣子。人生的真義,就只是為了活著,活在當下的自在和平靜。
不管當下發生什麼事,你都要勇敢去觸摸、感受、感知、聽見、看見,並活在一個無常的生命之流裡。
當你勇敢接受自己,你就能接受腦海中狂野而瘋狂的念頭,你的動物本性、智慧,以及出現在你胸腔並讓它收縮的恐懼,令你流出眼淚的歡笑,使你昇華的喜樂。
活著,就是為了去認識並接納你的每一個片刻:邋遢的、甜美的、熱情的、才華洋溢的、慢半拍的。
有了這種自我覺知的體悟,你就可以成為自己與他人的好朋友。
覺知這種東西,和工作有所成就、學習、把自己或家人照顧好等等世俗生活,並不矛盾。這種自我接納,讓我們的意識能夠遍及更寬廣的人類經驗,我們開始看到眾生之間的連結;換句話說,我們開始體驗到愛。
這本書想談的是,我個人,從自我陷入困境到解脫的過程和體悟,從感覺受困到感覺自在無礙,從委屈自欺到誠實坦然地活著,從被來自過去的業力淹沒,到活在無我的純淨當下。
這是一趟沒有中場休息,沒有廣告和暫停機制的旅程或直播節目,有時從隱約的疼痛開始,有時從劇烈的疼痛開始;然而,生命一旦開始,就沒有中場休息。
有時我們會為五斗米而折腰,有時又覺得「人生不應該只是這樣」,感到不甘心和苦悶。
事實上,要走出逆境不是一蹴可幾的。猶如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生命自然也有它自己的季節交替,在無常中,會讓人不斷地遭遇到失去與改變,不斷迫使我們放手,改變認知和觀點,讓自己可以適應全新的人生挑戰。
我的體悟是,走出困境才能得到自由。
我希望這本書能協助你探索,那個讓你感到卡住的東西,例如會讓你感到無聊、害怕、不安、瑣碎、精疲力盡等等,也希望你可以擁有更自在的生活。
畢竟,人生太容易遭遇困境了。
很多人之所以會感到茫然,不只是因為眼前的困難,往往也是因為過去的牽扯和陰影。幾天前或幾十年前的一個心結或不甘,必然會一直影響現在及日後的我們。
然而,如果你不懂得透過覺知,來對過去的這些障礙和牽絆,做出一些改變;那麼,你要超越困境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
人們常說改變自己是世上最難的事。改變需要深度的覺知和反省,也常常需要割捨我們對自己認定和執著的形象。事實上,只要你先從內在的小小改變開始,慢慢的,都可以累積成更大的改變,甚至重生。
所以,往前走──讓自己作夢吧!
允許自己想像,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才會對你更有意義。
試試看,如果你勇敢換個工作,全心投入地做那些讓你著迷的事,或是更深入你與別人的關係,結果會怎麼樣呢?
很奇妙的是,當你從內在有了改變,你內在的迷惑和外在的困境,自然就消失無蹤。
人生是一場沒有廣告的直播節目
十多年前,我掙脫了在都市裡穩定、安全的生活,擁抱蒙大拿州令人驚豔的鄉村美景,但也同時陷入經濟不穩定的窘迫狀況。
我盡情享受寬闊空間、星夜和日出,以及夏日山裡涼爽的空氣。
可是,幾年後,我愈來愈覺得截稿日期將我壓得喘不過氣來。
三年前,我對自己承諾過不再寫作,但我又食言了,現在,我又在做那個,我向自己承諾過不會做的事。
我開始吃下過多的巧克力,開始變胖。我也開始停掉膝蓋手術之後該做的復建療程,不再花時間與朋友相聚、散步、彈鋼琴。
我也不知為何這樣對待自己。
可想而知,...
目錄
【目次】
【導讀】吳九箴的話
作者序 人生是一場沒有廣告的直播節目
前言 佛法本來就是教人自助的學問
第一步 察覺你的渴望和不安
1. 試著去察覺不安或低潮的源頭
2. 讓身體的GPS引導你
3. 無明者與覺者,有什麼不同?
4. 覺者為什麼可以走出低潮和困境?
5. 如何用佛法來從低潮中脫困?
6. 我被困住了?還是在妄想?
7. 是什麼逼自己走投無路?
8. 在覺知中超越恐懼和不安
第二步 用開放的心來體驗人生
9. 佛法無所不在,正等著你去連結
10. 身心協調和平衡,是藥物無法達成的
11. 就用當下的你去觀照萬物
12. 學會不要擋自己的路
13. 把生命呼吸到每一個片刻裡
第三步 觀照內心和頭腦的實相
14. 你可以是自己身心的調音師
15. 學會和人間的八個魔鬼做朋友
16. 用你的覺知,來管理你的衝動
17. 別讓你的心住在垃圾堆裡
18. 你的頭腦不等於你
19. 走出花園:注意錯誤核心信念的力量
20. 區分真我和你創造出來的形象︰一張地圖
21. 感受初心的自由
第四步 活在實相裡,傾聽內心的聲音
22. 面對實相,讓無常和變數為你帶來新生
23. 覺察你在大腦中,植入了什麼暗示
24. 被閃電擊中是上帝在懲罰你?
25. 真正的真誠,從傾聽自己的內心開始
26. 拿掉你的染色鏡片,才能看見實相
27. 我的人生和你的人生,都屬於同一個實相
第五步 由內而外連結他人,連結天地萬物
28. 孤立導致焦慮,連結則是最好的醫生
29. 冒險和別人連結是需要勇氣的
30. 每個人都是你的鏡子,映照出你的原形
31. 用智慧之眼,來觀照你的有緣人
32. 為什麼你的身心能量動彈不得?
33. 用傾聽來連結他人,而不是用說服
34. 內心沒有連結就佈施他人,會把人物化
第六步 把想法化為行動,開始改變現狀
35. 找到你的原力,開啟蛻變的關鍵
36. 用覺知改寫大腦的迴路程式
37. 穩住自己的根,恐懼只是清風
38. 管理時間,更要管理你的能量
39. 讓大腦勾勒出美好願景,激化活力
40. 從業障和負面思考中解脫
41. 當你成為快感驅力的奴隸,就無法自在
42. 十七種堅持到底的策略
第七步 學會放手,讓自己融入無常之中
43. 沿著你的來路回去吧!
44. 放下我執時,你會遇到的戒斷症狀
45. 就算沒有地圖,也要朝彼岸前進
46. 放下得失,無智亦無得
47. 正在看這本書的你,是誰?
48. 當因緣散離,就要學會放手
49. 放下自我,走入覺醒的旅程
【目次】
【導讀】吳九箴的話
作者序 人生是一場沒有廣告的直播節目
前言 佛法本來就是教人自助的學問
第一步 察覺你的渴望和不安
1. 試著去察覺不安或低潮的源頭
2. 讓身體的GPS引導你
3. 無明者與覺者,有什麼不同?
4. 覺者為什麼可以走出低潮和困境?
5. 如何用佛法來從低潮中脫困?
6. 我被困住了?還是在妄想?
7. 是什麼逼自己走投無路?
8. 在覺知中超越恐懼和不安
第二步 用開放的心來體驗人生
9. 佛法無所不在,正等著你去連結
10. 身心協調和平衡,是藥物無法達成的
11. 就用當下的你去觀照萬物
12. 學...
商品資料
出版社:人本自然出版日期:2011-10-01ISBN/ISSN:978957470567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9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