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爾夫.麥耶
定價:NT$ 450
優惠價:9 折,NT$ 405
本商品已下架
東京──建築和時尚的朝聖之地,知名建物與大師設計一次盡收眼底。
Σ{建築物╳建築師}=變幻的東京
東京巨蛋、LV表參道店、Dior銀座店、TOD’S表參道店、愛馬仕大樓、香奈兒銀座店、Gucci銀座店、資生堂大樓、表參道之丘、TOM藝廊、紀伊國屋書店、YKK研發中心、法隆寺寶藏館、新力大樓……
安藤忠雄、黑川紀章、妹島和世、西澤立衛、伊東豐雄、隈研吾、丹下健三、槙文彥、詹姆斯.卡本特、青木淳、蘆原義信、柯比意、磯崎新、菲利浦.史塔克、內藤廣、西撒.培利……
東京是個求新求變的城市,最能表徵它無止境的變幻,莫過於建築的不斷更新。這座城市的改變之強烈、之快速,就連常來的遊客也會不斷感到驚訝。東京一直是難以定義的,它能夠把都市的現實和夢想的虛構結合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本書介紹一九四五年之後建成的東京現代建築,編排上以東京的二十三個區做分類,以照片和文字呈現日本首都中賞心悅目的當代建築,共計兩百多座非常有趣且壯觀的建築物。每座建物提供了名稱、座落地點、年份、建築師等資訊,以及建物歷史、風格特色、功用,並扼要闡述建築師的建築理念等。還附上詳細的分區地圖,是實用且便利的東京建築最佳導覽書。
作者簡介:
伍爾夫.麥耶(Ulf Meyer, 1970-),德國知名建築師。在柏林工業大學和芝加哥的伊利諾理工大學攻讀建築,1996年獲碩士學位。曾於東京工作、居留,撰寫並編輯許多有關當代建築的出版品,擅長建築報導與評論,讓非專業的讀者也能欣賞建築之美,已出版過多本建築書,並為世界各地的不同雜誌撰寫了數百篇建築與都市設計的文章。曾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在臺灣亦曾受台北德國文化中心以及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之邀,舉行個人講座。2001-2002年在日本東京的「坂茂建築設計」工作;2004年於加州柏克萊為《舊金山紀事報》撰寫建築評論;2008年成為美國堪薩斯大學永續建築和都市設計系的教授;2010-2011年獲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的「傑出海德教席」(Hyde Chair of Excellence)。
譯者簡介:
李中文,輔仁大學德語研究所碩士。曾擔任《世界地理雜誌》特約譯者,前後將近十年,且在出版界參與過數年的編輯實務。熱愛自由譯者的生活,興趣是暇時帶著小女兒四處閒晃。現為專職翻譯,譯有《閱讀的歷史》、《美國說了算》、《達賴喇嘛:手持白蓮者》、《麵:全球麵文化現場報導》等書。
※
名人推薦:
伯格納(Botond Bognar)/日本建築專家、伊利諾大學教授
陳永興(建築師/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在象設計集團服務多年,往來東京出差或旅行也近三十次,每次都來去匆匆,卻未曾好好解讀這座城市。日本著名的建築師及學者蘆原義信曾在他的著作《隱藏的秩序》中傳神的描述東京是座「變形蟲城市」,永遠掌握不住他確切的形貌,有了這本很有系統的日本建築導覽書,我就可以依日本人蘆原義信的概念及德國人伍爾夫.麥耶(Ulf Meyer)的不同觀點,再度觀察這個在台灣以外,我最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陳永興(建築師╱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代序:探訪檯面下的世界之都
波同德.伯格納(Botond Bognar)
界定一個世界之都的國際地位有好幾種方式——而不管選擇何種方式,東京都可以提出它的論據,主張自己是真正的世界之都。
東京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首都,而且也是已開發世界中不折不扣最大的都市。東京都裡就擠了一千兩百萬人口,而關東區的人口則超過三千萬。東京跟紐約和倫敦一樣,在金融、貿易、工業、學術——尤其是資訊方面同樣是最重要的中心。企業總部、跨國組織、銀行、學術、文化和教育設施的異常集中,使得東京在數個世界大都市之中居於領銜地位。
東京這種檯面下的世界之都的地位,是在二十世紀八○年代中期取得的。東京富有活力、面向多且高瞻遠矚。它並不美。它那壯觀的建築和獨特的文化場所才使得它有點看頭。這座城市的文化自有史以來就大受日本以外的文化所影響。在兩百多年的鎖國政策之後(1639-1853),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日本就對世界開放,對異國事物的開放於是乎成了信條。在隨後馬不停蹄的現代化過程中,東京成了整個國家進行變革的發動機:在歐洲和美洲建築以及都市公共建築術的多種模式方面,成了測試其適用性的都市實驗場。
這種「大躍進」並非沒有挫折。一九二三年的大地震以及二次世界大戰一九四五年的轟炸,使得這座城市幾近毀滅。儘管東京每次都懂得在破壞之中重新建設,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還是沉寂了二十年,處在世界的邊緣。直到一九六四年東京舉辦了奧運,才在世界上有所表現,而這也象徵著日本戰後時期的結束。不過,它那世界大都會的地位卻要歸功於八○年代的經濟繁榮,以及日本在後現代資訊經濟當中所扮演的領銜角色。如今東京不再苦苦追趕世界上城市公共建築的潮流,而是產生出自己的且在國際間博得讚賞的都市化了。
十九世紀初,當日本致力於迎頭趕上西方工業國時,做為日本所有大都市先鋒的東京,展現出強烈的意志,要從封建社會的重鎮,轉變成可以跟西方所有都市相較量的現代首都。儘管日本在工業和經濟方面所達到的成就,不僅趕上甚至超越許多西方國家,但東京一開始並沒有著力於發展成耀眼的世界大都會。這座城市儘管很快就走向現代化,但它的都市化卻不肯按照西方的模式。奇怪的是,東京之所以能夠取得世界之都的地位,卻正是因為抗拒全盤西化。直到二十世紀七○年代後半,東京還把它本身的進步和都市化的地位大致看成是負面的。許多現代建築師和都市規劃者——以及像這樣的日本現代社會——不僅把這座日本城市看作是病態,甚至是無可救藥的。這個自我形象要等到八○年代後工業資訊時代的到來時才有所改變:東京這時才發現到,本身這個都市模式,不僅至少可以跟先前的榜樣相比較,甚至還更加進步。這座城市在自己身上找到的標準,不僅能跟西方的大都會相提並論,甚至可以形成對照。
這座日本首都儘管有若干明顯的問題,像是都市高速公路長時間的交通阻塞、環境汙染以及缺少綠地,但也為自己的優勢感到自豪:東京是個運作得非常順暢的商業大都市。它有友善的住宅區和旅館,幾乎沒有什麼犯罪事件,擁有世界最好的大眾交通網、不少有吸引力的大眾場所、強勢的都市中產階級,以及一般城市所少見的活力十足的大都會生活。
如今對這些優點的認同有來自內部,也有來自外部的。全球化使得大家對東京的興趣很快就濃厚起來。而國內外的建築界及外界人士對它那具有世界性的大都會文化及建築尤其好奇。來東京的外國遊客人數年年攀升,而它也把身為日本門戶的角色扮演得很好。造就東京成為世界之都這種獨特的成就的要素,除了日本的經濟力、很好的福利以及人民的科技素養之外,肯定還有一般建築以及公共建築。義大利建築師兼作者維多李奧.葛雷哥第指出:「日本乃是世界上技術最先進、最富創造力的國家,在成效、組織、投資和研究方面擁有巨大的產能,還有就是力求精準的意識,這是千百年來技藝高於藝術的傳統價值觀所產生的成果。」
十九世紀中期,當日本的現代化政策開始推行時,從西方引進了大量的貨物和知識並詳加研究。當時日本的成就主要取決於進口事物的質和量,好比今天它取決於跟國外的貿易和資訊流的互通那樣。資訊流、媒體流以及數據流在世界各地的革新,使得東京成為世界最重要的都市之一。如今,日本所輸出的貨品比所輸入的還多,不過呢,它所輸入的資訊也比所輸出的還多。在日本,大家對世界事件的興趣深入到整個文化以及日常生活。譯成日文的書籍、期刊、影片,乃至各種媒體,早在七○年代就已經遠遠超過由日文譯成其他各國語言的媒體的數量。在日本發行的日報有八種,經濟報三種,運動報七種,期刊則有兩千四百多種。它的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展覽館以及休閒設施之多,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在東京每一天都可以見識到獨特的展覽、演出、演講、音樂會以及體育活動。
由東京的觀點來看,國外——不只是紐約、倫敦、巴黎或北京,還包括亞洲和非洲的大都會——都要比從紐約或倫敦的觀點來看更為接近。在這個「都市時代」,就身為新品類的大都會的榜樣來講,東京早就不僅是一個重要國家的首都,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都會中心。英國記者彼得.波凡,把東京叫做「隱形的世界首都、不發聲的重鎮」。東京可以說是全球資訊流最為密集的樞紐,所以稱得上是「資訊世界城」。
就道德領域來講,東京的社會及都市結構,是既受到東方也受到西方觀念的影響的。儘管這個城市在最近三十年有過急劇的轉變,但它那江戶時代(1603-1868)的前現代結構,仍有大部分還保留著。東京是個不折不扣的亞洲城市,有著悠久的傳統和既定的秩序,所偏好的是「不求綜合的融合」,這並不僅顯示在不受西方現代公共建築原理所影響而建成的環境上。東京不斷的發展但並不按照整體的計劃。早在江戶時代,這種都市化所重視的,就已經是部分而不是整體。如今在建築界的實驗和創新精神並不僅僅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要。東京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毅力和靈活性,也持續散發著未完成和易消逝的光芒。最能表徵東京之無止境的,莫過於建築的不斷更新。這座城市的改變之強烈、之快速,就連常來的遊客也會不斷感到驚訝——尤其是在八○年代後半以及九○年代前半的泡沫時期。不少新建築拆毀了,其中還不乏精心傑作,而即使是在建築投資減少的蕭條期間,也一直有新的建築取而代之。如今這種一去不復返的建築,不僅包括了古典現代派出色的代表,甚至包括六○年代代謝主義建築的里程碑,乃至於新近的作品。經濟方面每次新的循環,都會摧毀前一次的遺產。如今資源雖然較為短缺,從而大家開始比較重視永續性、節約和環保,然而千百年來拆毀並重建的傳統依舊占了優勢。大家可以從東京不斷的重建這方面來看待。它並沒有什麼古城或是歷史性的紀念碑。就連建築師萊特著名的帝國飯店,儘管它經歷過一九二三年的大地震和二次世界大戰而仍保持完好,卻還是毀於一往無前的消費主義和資本主義。
所以說,在東京傳統的精華就含藏在無形的事物中。這座城市本身,它的缺乏空間、天文數字般的地價,以及混亂當中的秩序,都比單一建築的半衰期來得重要。這座城市拿來定義自己的,是事件、資訊流、裡頭人的活動,以及迅速而持續的變遷。它對新奇事物的追尋也比它的體態或是物質的存在來得重要。東京是個求新求變而非保守復古的城市,它好比一間大戲院,而不是一間博物館。東京一直是難以定義的——它能夠把都市的現實和夢想的虛構結合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這個並不具現代意義的脈絡中,東京產生出一種都市的以及建築的文化——儘管(或許正因為)有種種亂象和矛盾——卻一直以它那前衛的規劃和無與倫比的實踐精神讓世界刮目相看。
如今,東京不再位於邊緣,而是處在現代世界的中心。二十一世紀——連同它所有的承諾、迷惑和矛盾——如今已經以一種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集中度體現在東京呢。
*譯者註:波同德.伯格納(Botond Bognar),一九四四年次。曾在布達佩斯和洛杉磯攻讀建築。撰寫並編輯許多有關當代日本建築的出版品。曾在東京工業大學任教。目前擔任伊利諾大學教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伍爾夫.麥耶
優惠價: 9 折, NT$ 405 NT$ 450
本商品已下架
東京──建築和時尚的朝聖之地,知名建物與大師設計一次盡收眼底。
Σ{建築物╳建築師}=變幻的東京
東京巨蛋、LV表參道店、Dior銀座店、TOD’S表參道店、愛馬仕大樓、香奈兒銀座店、Gucci銀座店、資生堂大樓、表參道之丘、TOM藝廊、紀伊國屋書店、YKK研發中心、法隆寺寶藏館、新力大樓……
安藤忠雄、黑川紀章、妹島和世、西澤立衛、伊東豐雄、隈研吾、丹下健三、槙文彥、詹姆斯.卡本特、青木淳、蘆原義信、柯比意、磯崎新、菲利浦.史塔克、內藤廣、西撒.培利……
東京是個求新求變的城市,最能表徵它無止境的變幻,莫過於建築的不斷更新。這座城市的改變之強烈、之快速,就連常來的遊客也會不斷感到驚訝。東京一直是難以定義的,它能夠把都市的現實和夢想的虛構結合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本書介紹一九四五年之後建成的東京現代建築,編排上以東京的二十三個區做分類,以照片和文字呈現日本首都中賞心悅目的當代建築,共計兩百多座非常有趣且壯觀的建築物。每座建物提供了名稱、座落地點、年份、建築師等資訊,以及建物歷史、風格特色、功用,並扼要闡述建築師的建築理念等。還附上詳細的分區地圖,是實用且便利的東京建築最佳導覽書。
作者簡介:
伍爾夫.麥耶(Ulf Meyer, 1970-),德國知名建築師。在柏林工業大學和芝加哥的伊利諾理工大學攻讀建築,1996年獲碩士學位。曾於東京工作、居留,撰寫並編輯許多有關當代建築的出版品,擅長建築報導與評論,讓非專業的讀者也能欣賞建築之美,已出版過多本建築書,並為世界各地的不同雜誌撰寫了數百篇建築與都市設計的文章。曾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在臺灣亦曾受台北德國文化中心以及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之邀,舉行個人講座。2001-2002年在日本東京的「坂茂建築設計」工作;2004年於加州柏克萊為《舊金山紀事報》撰寫建築評論;2008年成為美國堪薩斯大學永續建築和都市設計系的教授;2010-2011年獲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的「傑出海德教席」(Hyde Chair of Excellence)。
譯者簡介:
李中文,輔仁大學德語研究所碩士。曾擔任《世界地理雜誌》特約譯者,前後將近十年,且在出版界參與過數年的編輯實務。熱愛自由譯者的生活,興趣是暇時帶著小女兒四處閒晃。現為專職翻譯,譯有《閱讀的歷史》、《美國說了算》、《達賴喇嘛:手持白蓮者》、《麵:全球麵文化現場報導》等書。
※
名人推薦:
伯格納(Botond Bognar)/日本建築專家、伊利諾大學教授
陳永興(建築師/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在象設計集團服務多年,往來東京出差或旅行也近三十次,每次都來去匆匆,卻未曾好好解讀這座城市。日本著名的建築師及學者蘆原義信曾在他的著作《隱藏的秩序》中傳神的描述東京是座「變形蟲城市」,永遠掌握不住他確切的形貌,有了這本很有系統的日本建築導覽書,我就可以依日本人蘆原義信的概念及德國人伍爾夫.麥耶(Ulf Meyer)的不同觀點,再度觀察這個在台灣以外,我最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陳永興(建築師╱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代序:探訪檯面下的世界之都
波同德.伯格納(Botond Bognar)
界定一個世界之都的國際地位有好幾種方式——而不管選擇何種方式,東京都可以提出它的論據,主張自己是真正的世界之都。
東京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首都,而且也是已開發世界中不折不扣最大的都市。東京都裡就擠了一千兩百萬人口,而關東區的人口則超過三千萬。東京跟紐約和倫敦一樣,在金融、貿易、工業、學術——尤其是資訊方面同樣是最重要的中心。企業總部、跨國組織、銀行、學術、文化和教育設施的異常集中,使得東京在數個世界大都市之中居於領銜地位。
東京這種檯面下的世界之都的地位,是在二十世紀八○年代中期取得的。東京富有活力、面向多且高瞻遠矚。它並不美。它那壯觀的建築和獨特的文化場所才使得它有點看頭。這座城市的文化自有史以來就大受日本以外的文化所影響。在兩百多年的鎖國政策之後(1639-1853),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日本就對世界開放,對異國事物的開放於是乎成了信條。在隨後馬不停蹄的現代化過程中,東京成了整個國家進行變革的發動機:在歐洲和美洲建築以及都市公共建築術的多種模式方面,成了測試其適用性的都市實驗場。
這種「大躍進」並非沒有挫折。一九二三年的大地震以及二次世界大戰一九四五年的轟炸,使得這座城市幾近毀滅。儘管東京每次都懂得在破壞之中重新建設,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還是沉寂了二十年,處在世界的邊緣。直到一九六四年東京舉辦了奧運,才在世界上有所表現,而這也象徵著日本戰後時期的結束。不過,它那世界大都會的地位卻要歸功於八○年代的經濟繁榮,以及日本在後現代資訊經濟當中所扮演的領銜角色。如今東京不再苦苦追趕世界上城市公共建築的潮流,而是產生出自己的且在國際間博得讚賞的都市化了。
十九世紀初,當日本致力於迎頭趕上西方工業國時,做為日本所有大都市先鋒的東京,展現出強烈的意志,要從封建社會的重鎮,轉變成可以跟西方所有都市相較量的現代首都。儘管日本在工業和經濟方面所達到的成就,不僅趕上甚至超越許多西方國家,但東京一開始並沒有著力於發展成耀眼的世界大都會。這座城市儘管很快就走向現代化,但它的都市化卻不肯按照西方的模式。奇怪的是,東京之所以能夠取得世界之都的地位,卻正是因為抗拒全盤西化。直到二十世紀七○年代後半,東京還把它本身的進步和都市化的地位大致看成是負面的。許多現代建築師和都市規劃者——以及像這樣的日本現代社會——不僅把這座日本城市看作是病態,甚至是無可救藥的。這個自我形象要等到八○年代後工業資訊時代的到來時才有所改變:東京這時才發現到,本身這個都市模式,不僅至少可以跟先前的榜樣相比較,甚至還更加進步。這座城市在自己身上找到的標準,不僅能跟西方的大都會相提並論,甚至可以形成對照。
這座日本首都儘管有若干明顯的問題,像是都市高速公路長時間的交通阻塞、環境汙染以及缺少綠地,但也為自己的優勢感到自豪:東京是個運作得非常順暢的商業大都市。它有友善的住宅區和旅館,幾乎沒有什麼犯罪事件,擁有世界最好的大眾交通網、不少有吸引力的大眾場所、強勢的都市中產階級,以及一般城市所少見的活力十足的大都會生活。
如今對這些優點的認同有來自內部,也有來自外部的。全球化使得大家對東京的興趣很快就濃厚起來。而國內外的建築界及外界人士對它那具有世界性的大都會文化及建築尤其好奇。來東京的外國遊客人數年年攀升,而它也把身為日本門戶的角色扮演得很好。造就東京成為世界之都這種獨特的成就的要素,除了日本的經濟力、很好的福利以及人民的科技素養之外,肯定還有一般建築以及公共建築。義大利建築師兼作者維多李奧.葛雷哥第指出:「日本乃是世界上技術最先進、最富創造力的國家,在成效、組織、投資和研究方面擁有巨大的產能,還有就是力求精準的意識,這是千百年來技藝高於藝術的傳統價值觀所產生的成果。」
十九世紀中期,當日本的現代化政策開始推行時,從西方引進了大量的貨物和知識並詳加研究。當時日本的成就主要取決於進口事物的質和量,好比今天它取決於跟國外的貿易和資訊流的互通那樣。資訊流、媒體流以及數據流在世界各地的革新,使得東京成為世界最重要的都市之一。如今,日本所輸出的貨品比所輸入的還多,不過呢,它所輸入的資訊也比所輸出的還多。在日本,大家對世界事件的興趣深入到整個文化以及日常生活。譯成日文的書籍、期刊、影片,乃至各種媒體,早在七○年代就已經遠遠超過由日文譯成其他各國語言的媒體的數量。在日本發行的日報有八種,經濟報三種,運動報七種,期刊則有兩千四百多種。它的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展覽館以及休閒設施之多,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在東京每一天都可以見識到獨特的展覽、演出、演講、音樂會以及體育活動。
由東京的觀點來看,國外——不只是紐約、倫敦、巴黎或北京,還包括亞洲和非洲的大都會——都要比從紐約或倫敦的觀點來看更為接近。在這個「都市時代」,就身為新品類的大都會的榜樣來講,東京早就不僅是一個重要國家的首都,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都會中心。英國記者彼得.波凡,把東京叫做「隱形的世界首都、不發聲的重鎮」。東京可以說是全球資訊流最為密集的樞紐,所以稱得上是「資訊世界城」。
就道德領域來講,東京的社會及都市結構,是既受到東方也受到西方觀念的影響的。儘管這個城市在最近三十年有過急劇的轉變,但它那江戶時代(1603-1868)的前現代結構,仍有大部分還保留著。東京是個不折不扣的亞洲城市,有著悠久的傳統和既定的秩序,所偏好的是「不求綜合的融合」,這並不僅顯示在不受西方現代公共建築原理所影響而建成的環境上。東京不斷的發展但並不按照整體的計劃。早在江戶時代,這種都市化所重視的,就已經是部分而不是整體。如今在建築界的實驗和創新精神並不僅僅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要。東京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毅力和靈活性,也持續散發著未完成和易消逝的光芒。最能表徵東京之無止境的,莫過於建築的不斷更新。這座城市的改變之強烈、之快速,就連常來的遊客也會不斷感到驚訝——尤其是在八○年代後半以及九○年代前半的泡沫時期。不少新建築拆毀了,其中還不乏精心傑作,而即使是在建築投資減少的蕭條期間,也一直有新的建築取而代之。如今這種一去不復返的建築,不僅包括了古典現代派出色的代表,甚至包括六○年代代謝主義建築的里程碑,乃至於新近的作品。經濟方面每次新的循環,都會摧毀前一次的遺產。如今資源雖然較為短缺,從而大家開始比較重視永續性、節約和環保,然而千百年來拆毀並重建的傳統依舊占了優勢。大家可以從東京不斷的重建這方面來看待。它並沒有什麼古城或是歷史性的紀念碑。就連建築師萊特著名的帝國飯店,儘管它經歷過一九二三年的大地震和二次世界大戰而仍保持完好,卻還是毀於一往無前的消費主義和資本主義。
所以說,在東京傳統的精華就含藏在無形的事物中。這座城市本身,它的缺乏空間、天文數字般的地價,以及混亂當中的秩序,都比單一建築的半衰期來得重要。這座城市拿來定義自己的,是事件、資訊流、裡頭人的活動,以及迅速而持續的變遷。它對新奇事物的追尋也比它的體態或是物質的存在來得重要。東京是個求新求變而非保守復古的城市,它好比一間大戲院,而不是一間博物館。東京一直是難以定義的——它能夠把都市的現實和夢想的虛構結合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這個並不具現代意義的脈絡中,東京產生出一種都市的以及建築的文化——儘管(或許正因為)有種種亂象和矛盾——卻一直以它那前衛的規劃和無與倫比的實踐精神讓世界刮目相看。
如今,東京不再位於邊緣,而是處在現代世界的中心。二十一世紀——連同它所有的承諾、迷惑和矛盾——如今已經以一種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集中度體現在東京呢。
*譯者註:波同德.伯格納(Botond Bognar),一九四四年次。曾在布達佩斯和洛杉磯攻讀建築。撰寫並編輯許多有關當代日本建築的出版品。曾在東京工業大學任教。目前擔任伊利諾大學教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