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日本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天皇地位、佔領問題、黑市猖獗……
這個歷程是如何走過來的?
在日本並沒有「政府」。至少能夠保證我們生存的政府,並不存在。既然如此,倚賴政府而餓死在巷子裡的人,是傻瓜。……在經濟上處於無政府狀態的今天,保護我們生命的,就只有們自己的力量而已。
—— 石川達三 1945.11.9
然而問題是……壓制黑市交易的結果,糧食搜購和物資的大量上市,是否能按照政府所想的平靜實施呢?馬虎地過著自己喜歡的日子的政府,在不得不演出極端危險把戲的情況下,我想,責任十分重大。
—— 小林一三 1946.2.17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自滿州事變開始,被拉向戰爭的日本國民,終於獲得解脫。遭到戰爭破壞後的日本,面臨全新的考驗。束手無策的政府,汲汲於求取一餐溫飽的國民,拉開了「戰後」昭和史的序幕。
在麥克阿瑟的領導下,實際統治日本的盟軍總部,朝著大刀闊斧改造的目標邁進。解除軍備、天皇問題、戰犯審判、制定憲法……在外在強力的推動下,日本逐步走向民主主義的道路。
本書作者以講論授課的方式,用淺白的文字,為讀者們抽絲剝繭,理解戰後昭和的歷程,看人民如何在艱困中求生存,並開創出新的榮景。讀歷史的目的,不僅是在增廣見聞,
更是作為思考未來的基礎。日本的這段歷史,相信也會給台灣的讀者們,帶來許多的的思考與啟發。
作者簡介:
半藤一利(はんどう かずとし)
一九三○年出生於東京。
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後,進入文藝春秋社。
歷經《週刊文春》編輯長、《文藝春秋》編輯長、專務取締役(總經理)等職,現為專門作家。
主要著作有《日本最長的一日》(日本のいちばん長い日,一九六五)、《是漱石先生呦》正、續篇(漱石先生ぞな、もし,文藝春秋,一九九二。獲得新田次郎文學賞)、《諾門罕之夏》(ノモンハンの夏,文藝春秋,一九九八。獲得山本七平賞)、《來談戰爭與和平》(いま戦争と平和を語る,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二○一○)、《昭和與日本人的失敗本質》(昭和と日本人失敗の本質,新講社,二○一一)等多部作品。
譯者簡介:
林錚顗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旅居西雅圖十餘年,為當地華文報紙《西華報》和《華聲報》撰寫評論、專欄多年。
譯有:《住宅巡禮》、《意中的建築》上下(以上左岸文化)、《鏡像下的日本人》、《罪惡的代價》、《隱私不保的年代》(以上博雅書屋)、《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玉山社)等多部作品。
章節試閱
一億,淚滂沱
因為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八月十五日白天的天皇廣播,太平洋戰爭這段悲慘的歷史大致上結束了。不過,日本向全世界昭告投降的日子,其實是日本時間的十四日。職是之故,就美國、英國及其他國家來說,對日戰爭勝利是在八月十四日。日本將日子延後,那是因為在聽到天皇的廣播之後,全體國民才知道這件事。有許多書,譬如在大岡昇平的小說《俘虜記》中,收容在菲律賓戰俘營裡的大岡先生,這樣寫道:「十四日晚上美軍欣喜若狂地慶祝勝利。」不過,我們在日本所知道的卻是,陸軍仍然進行著各種抵抗,直到八月十五日接受《波茲坦宣言》後,戰爭才結束。當時的我是中學三年級生。
戰後經過相當的時間之後,回想當時,有許多人鬆了一口氣,或者覺得總算結束了,或許只有極少數的人真正有那種感覺,然而我本身的體驗,與其說是「太好了—」之類的心情,不如說首先來臨的是,眼前突然一片漆黑,或者是砰一聲,腦袋受到巨大的衝擊後茫然自失的感覺。然後淚眼滂沱。那是種悲哀的眼淚,抑是後悔的眼淚呢?我想,因人而異吧。無論如何,就算說是「一億國民淚滂沱」不也可以嗎?
由於這個原因,寫於戰後的回憶,雖然也有非事實的部分,不過當時有很多人寫日記,從日記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當時的人,是以什麼樣的心情來收聽天皇的廣播。讓我們試讀幾則看看。
當時五十六歲的作家內田百閒,寫道:
「天皇陛下的聲音,雖然出自錄音,卻成為戰爭終結的詔書。止不住熱淚雙垂。我自己無法想像這滂沱的眼淚究竟是怎樣的淚水。」
作家廣津和郎(當時五十三歲),記載自己不知為何而哭:
「因為戰爭期間,無法修理收音機,聲音太小,所以很難聽清楚。/然而我不能停止滂沱的淚水。」
實業家小林一三(當時七十二歲),「正午,繼國歌演奏之後,聆聽陛下的廣播,不禁潸然淚下。一時之間,只茫茫然靜坐而已」,接著寫下:「謹奉聖旨,開拓未來的國運,這才是一億國民的義務,我如此祈禱。」果然是偉大的實業家,立刻重新站起來,興起為國運而再次努力的鬥志,不過,像這樣的人好像不太多的樣子。
前東大教授、政治學者矢部貞治先生,當時四十二歲,寫道:
「……垂首聆聽天皇本身異例的詔書廣播,悲痛的眼淚滂沱不止。/儘管覺得很委屈,依然接受《波茲坦宣言》,無條件投降。我們的艱苦從這一天開始。雖然不知道所等待的是怎樣的命運,卻想以振興國家的先驅者、以志士仁人的身份活下去。」
文中敘述了他自己的決心:有如勤王志士一般地成為此後日本的國家先驅者。由於是相當有歲數的人們,儘管抱著遺憾,卻仍思考著前途、祖國未來如何變化,並且連自己將如何自處也一併考慮了進去吧。然而,我想這只是極少數人。至於多數人,吾寧說只會咬牙切齒而已。
和歌創作人斎藤茂吉先生(當時六十三歲),正是這類人的代表:
「正午,廣播天皇陛下的詔書,起初下定『一億人玉碎』的決心,而穿上禮服聆聽,結果卻是宣布大東亞戰爭結束的詔書。啊,儘管如此,我等臣民永遠效忠天皇,誓言挽回這份怨恨、這個恥辱。」
即使今天看來,那副切齒扼晚的模樣,真的只差沒說「報仇」二字罷了。我想這是真實的情緒吧。每個日本國民彷彿在戰爭失敗的瞬間,被混雜著悲哀感、失望感、絕望感,以及遺憾的情感沖垮似的。
作家山田風太郎(當年二十三歲)的日記也很有趣:
「天皇將如何呢,雖然看起來退位是必然的,或者甚至發生比這個更嚴重的事情也難說。據報載,在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上,天皇仰天長嘆說:『朕一旦想到國家將化為焦土,無論如何也不在意朕的身體將會變得如何了。』全體閣僚放聲痛哭。憑天皇這一句話,不知那個人說道,如果天皇有什麼萬一,不管聯合國的態度如何,我們固然微不足道,但也有建造『昭和神宮』的義務。」
這不是當天,而是八月十六日的日記。這也就是說,在那天的報紙上,詳細地報導日本如何曲折地走上終戰之路的整個過程。因此,在讀了天皇八月十四日在御前會議上所說「只要能幫助國民,我的身體任憑處置」的「聖斷」之後,當時還是大學生的山田先生吐露了心聲:如果聯合國說出什麼不合理的事情來,不管怎樣也要保護天皇。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有不少人讀了十六日的報紙之後,才明白御前會議如何舉行、天皇又如何捨身下達聖斷,終結戰事,因而大受感動,看起來此事不假。
在致力於戰後日本的國家重建之上,總覺得大家把昭和天皇當作活動的中心,故得以讓日本人步調一致,不是嗎?所以在思考戰後昭和史的時候,應該經常把它作為基礎。有關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及其他問題,從這裡開始將逐漸談論到,然而大部分國民認為,幸虧天皇陛下說出「自己的身體任憑處置」而得以戰爭結束—這是事實,對於此事,國民極為傾心—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往後這件事好像一直延續下去似的。
對了,當時的新聞,尤其是十六日的《朝日新聞》,除了詳細記載到終戰為止的經過之外,同時也報導以下的事情:
「……群眾將二重橋擠得水洩不通。不論今天或明天,這樣的群眾還會繼續吧。不管明天或後天,仍然繼續唱著《若赴海上……》吧。這是民族的聲音。是尊奉天皇的意旨,向苦難生活勇猛前進之草民的聲音。日本民族並未戰敗。」
報紙本身也得負起過去嚴重鼓動之責,所以再次鞭策激勵國民嗎?—增添力量的意思吧—總覺得依舊興致勃勃的樣子。雖然這可以剎那間翻轉過來,但是直到終戰後不久,好像仍有「尚未尚未」的感覺。也就是說,不管怎樣,在日本本土有陸軍二百二十五萬人,海軍一百二十五萬人,此外陸海軍合計準備了六千架特別攻擊機,仍有從事本土決戰的意圖。如何從背後控制這個巨大的軍隊、如何保留龐大兵力,這些都留下了非常微妙的問題。雖然大元帥說「停止戰爭」,可是日本陸海軍並非沒有再站起來的可能性。因此,報紙的「並未戰敗」之類的話,未必就是不服輸,倒不如說是代國民發抒的某種情感。
當時,我十五歲,中學三年級的學生。雖然完全不明白用收音機廣播的天皇詔書到底在說些什麼,但畢竟知道日本投降了。閱讀遲至黃昏才送來的早報,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每思及身為帝國臣民而死於戰陣、殉於職場、斃於非命者及其遺族,五內為之俱裂……」這一段。總之,當讀到天皇有著如同將自己的身體一分為二的、艱辛的想法之時,我暗地理解到,原來天皇也會向我們道歉,因為原本天皇就與我們地位懸殊,即使不能萌生親近感,也不致於發生像懷著怨恨的事情。
我自己本身被告知,如果美軍佔領日本,將會在南方的島上或某個地方,當一輩子奴隸。這簡直吹牛到家了呀!如果真是那樣,不如趁早做點什麼,於是趕緊躲入防空壕,抽根煙。儘管味道一點也不好,但是仍和一個笨蛋的同年級學生,呼嚕呼嚕地抽著,一邊還說:「味道好嗎?」「嗯,很好。」後來還想到喝酒。說歸說,酒並不容易取得。不然女人吧,話雖如此,那也太勉強了吧。直到今天仍然記得當時所做的一些傻事。
總之,在我心中無法確實掌握像戰爭失敗後國家將變得如何這種事情。即使懷疑從前被告知的假話—前往南方的島嶼或加州並且一生遭受使喚—的真實性,但也曾慨嘆:「啊,我的人生到此為止了!」隔天,在父親「說什麼去南方的島嶼,怎麼將何止幾百幾千幾萬的一大群人運送到那裡去」的怒罵之下,突然我明白了那只是個胡說。
一億,淚滂沱因為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八月十五日白天的天皇廣播,太平洋戰爭這段悲慘的歷史大致上結束了。不過,日本向全世界昭告投降的日子,其實是日本時間的十四日。職是之故,就美國、英國及其他國家來說,對日戰爭勝利是在八月十四日。日本將日子延後,那是因為在聽到天皇的廣播之後,全體國民才知道這件事。有許多書,譬如在大岡昇平的小說《俘虜記》中,收容在菲律賓戰俘營裡的大岡先生,這樣寫道:「十四日晚上美軍欣喜若狂地慶祝勝利。」不過,我們在日本所知道的卻是,陸軍仍然進行著各種抵抗,直到八月十五日接受《波茲坦宣...
作者序
本書能獲得許多台灣的讀者青睞,真的很光榮,同時覺得很愉快。遺憾的是,從我出生以來一步也未曾踏上台灣的大地,然而連我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竟然對台灣有種親近感。
其中一個理由是,與其說是日本職業棒球,吾寧可以說是世界職業棒球的英雄王貞治先生的存在吧。事實上,在王先生的孩提時代,我們住在同一町內,感情很好,還一起玩相撲遊戲。由於年齡有十歲的差距,以日本流的說法,我是個孩子王,所以對於仍是三、四歲的王先生,不如說是因疼愛他而玩在一起,或許這樣的說法比較正確也說不定。總之,兩人感情很好,一同玩相撲,在原野上弄得渾身都是泥巴。
而後一九四五年三月十日,東京遭受大空襲,我和王先生同樣經歷了住家遭焚燬,為烈火濃煙所逐的、九死一生的危險狀況。那天早上,我站在滿目蒼涼的焦土上,遇到了王先生的母親,確認他的安然無恙,此情此景,至今仍歷歷在目。由於有這樣的事情,所以對於台灣人自然感到一股親近之感吧。
本書透過容易明白的故事,嘗試說明燒得不剩一草一木而投降的日本,如何重生,如何開闢復興之路,然後獲致成功的經過。本書當然也根據了我本身在十五歲那時面對國家敗亡之日的體驗,所以它並非小說,而是實錄。然而,撰寫現代史是非常困難的事,至於寫得有多成功,並不知道,而且就算達到了若干目的,也是微不足道的吧。
因此,本書能讓台灣的讀者讀得多愉快,又能夠被理解多少,並沒有太大的自信。而且即使了解了其他國家如何克服苦難的歷史,也沒什麼意義吧。不過,如果站在廣大的人類立場上,知道某個民族如何能讓遭到徹底破壞的國土復活起來,或許對於思考自己國家的未來會有點幫助也說不定。因為活在地球上的我們,絕非外星人,而是同樣地思考,同樣地感到煩惱、愉快的人。或許本書在某些地方也是有用的,這是身為作者所希望的。
二○一一年五月 半藤一利
本書能獲得許多台灣的讀者青睞,真的很光榮,同時覺得很愉快。遺憾的是,從我出生以來一步也未曾踏上台灣的大地,然而連我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竟然對台灣有種親近感。
其中一個理由是,與其說是日本職業棒球,吾寧可以說是世界職業棒球的英雄王貞治先生的存在吧。事實上,在王先生的孩提時代,我們住在同一町內,感情很好,還一起玩相撲遊戲。由於年齡有十歲的差距,以日本流的說法,我是個孩子王,所以對於仍是三、四歲的王先生,不如說是因疼愛他而玩在一起,或許這樣的說法比較正確也說不定。總之,兩人感情很好,一同玩相...
目錄
台灣版序
序 章 始於天皇—麥克阿瑟會談的戰後
第一章 束手無策的政府,強制提出的嚴苛佔領政策
第二章 因飢餓而喪失「精神」的日本人
第三章 左右為難的憲法修正
第四章 人間宣言、免除公職、放棄戰爭
第五章 第二聖斷:「自身作為象徵即可」
第六章 到「東京審判」判決為止
第七章 令人恐懼的總司令部向右轉……
第八章 韓戰=神風?
台灣版序
序 章 始於天皇—麥克阿瑟會談的戰後
第一章 束手無策的政府,強制提出的嚴苛佔領政策
第二章 因飢餓而喪失「精神」的日本人
第三章 左右為難的憲法修正
第四章 人間宣言、免除公職、放棄戰爭
第五章 第二聖斷:「自身作為象徵即可」
第六章 到「東京審判」判決為止
第七章 令人恐懼的總司令部向右轉……
第八章 韓戰=神風?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9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