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全球經濟、金融形勢的詭譎多變,像搞好經濟,勢必先搞好金融,而對於崛起的中國大國,正準備從「金融弱國」轉型成為「金融強國」,尤其,中國政府已經宣佈,將在2020讓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想延續中國經濟的下一個30年「奇蹟」,因此,未來10年,中國會提出有什麼樣的金融發展戰略?而想走出台灣的金融業又該如何面對,中國金融崛起的新變局?
身為「中國金融政策第一人」,夏斌,身處中國國務院決策核心的研究重地,從2008年開始思考並且著手中國金融發展的大戰略,本書便是作者具體的成果展現。
本書從中國未來經濟「四大機遇」與「四大挑戰」起步,以橫跨過去、現在到未來的宏觀角度,將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到未來2030年之間,金融發展中所不可迴避的匯率、資本流動、人民幣國際化、外匯儲備、國內金融改革、滬港國際金融中心、策略措施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透過理論與實證兼顧的分析,將這些決策者勢必涉及、以及處理的歷史性命題,一一思索、梳理,進而具體描繪中國金融未來十年所需要的行動綱領。
在全球金融危機頻傳的壞情勢之下,中國的金融政策攸關全球經濟興衰,這本書既是中國以大國之姿面對世界的重大宣示,更是作者呈給中國最高金融決策者的一份國事諮詢。
本書一共十章,約27萬字,作者夏斌更親自為繁體中文版新寫序文。從理論到實證,從全球化下的國際經濟金融與中國金融的聯繫,到大國崛起過程中的中國匯率制度選擇;從繼續堅持資本帳戶漸進開放的原則、加快推進人民幣區域化進程到實施中的行動綱領,在在嚴謹論述了中國金融未來十年的發展大戰略。
作者簡介:
夏斌
中國國務院參事、中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評審組專家、「中國經濟學家50人論壇」成員,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銀行家》雜誌編委會主任、上海、北京等多個省市政府特聘專家、顧問、中國數所大學及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中國並購公會首席經濟學家。
曾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證監會交易部主任、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中國人民銀行政策研究室負責人、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司司長。
著有《中國貨幣供給理論的實證研究》、《貨幣供應量不宜作爲貨幣調控的唯一目標》、《中國私募基金報告》、《關於中國30年漸進改革理論框架的認識》等文,曾主編《金融知識百科全書·中國金融理論部分》(1991年)、《證券大辭典》(1994年),出版《金融控股公司研究》(2001年)、《轉軌時期中國金融問題研究》(2001年),翻譯《日本的自由化和金融革新》(1988年)。
陳道富
畢業于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現任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爲貨幣政策和金融改革。曾參加中財辦、全國政協、全國人大、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多項課題。參與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研究及各個部委等宏觀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研究、討論。發表了《中國流動性報告》、《2005年中國匯率報告》、《外匯儲備的戰略運用》等50多篇專題報告。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中國金融戰略2020》重量級推薦
中國金融業未來十年的戰略利益是什麼?
夏斌這本新著無論對於拓寬研究視野,還是對於有關部門決策參考都很有幫助。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周小川
本書涉及了未來中國金融發展的各個重大問題,對政府決策會有很大參考意義。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 劉鶴
●推薦人
周小川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劉 鶴 中國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
丁予嘉 國票金控總經理
吳中書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在此「貨幣戰爭」熾熱的現時,了解中國金融戰略非常必要,本書是極佳的觸媒!
張秀蓮 台灣金控董事長 兼中華民國銀行公會理事長
梁國源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
許嘉棟 前中央銀行副總裁、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
劉宗聖 寶來投信總經理
羅聯福 中信金大陸事業總執行長
鄭貞茂 花旗(台灣)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聯合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列)
得獎紀錄:《中國金融戰略2020》重量級推薦
中國金融業未來十年的戰略利益是什麼?
夏斌這本新著無論對於拓寬研究視野,還是對於有關部門決策參考都很有幫助。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周小川
本書涉及了未來中國金融發展的各個重大問題,對政府決策會有很大參考意義。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 劉鶴
●推薦人
周小川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劉 鶴 中國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
丁予嘉 國票金控總經理
吳中書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在此「貨幣戰爭」熾熱的現時,了解...
章節試閱
當前,中國國已成爲世界經濟大國之一,同時又是一個轉軌中的發展中大國,其發展階段水平和特徵決定了,未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既有可能性,也有必然性,但必須融入一體化的全球經濟。同時,在融入有風險的全球化過程中,又要保持金融的相對獨立性。因爲歷史已有深刻教訓,發展中國家在參與過程中,過度依賴中心貨幣國提供的貨幣、金融全球網路及其服務,會給一國發展增添不少不確定性風險。特別是在2008年美國危機後,美元地位被相對削弱,世界經濟動蕩不已的歷史時期。而中國經濟國際影響力恰遇得到提升,也正是世界與中國都需要固化人民幣在世界影響力的有利時機。當然,人民幣要實現完全的國際化,不是三年五載的事,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如果純粹從眼前人民幣國際化對投資、貿易的宏觀效應看,短期內不會顯著。但是基於長趨勢看,從現在開始著手啓動,則是中國今後10年金融戰略佈局中相當重要的一著棋。
而且,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意義,在未來的5~10年內,絕不在於國際化本身能帶來的一些鑄幣稅收益、宏觀調控權的拓展以及人民幣更強的國際定價權。因爲我國人民幣在相當長時間內還無法達到美元當前的國際地位,無法超越歐元當前的國際地位。在戰略過渡期內,揭示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在於戰略佈局及其保持推動的進程。或者說,在於追求和推進人民幣國際地位的長期過程中,通過各種制度改革和金融開放,完善自身的結構和提高增長的效率,甚至可以推動保持穩定的國際貨幣環境。
如前所述,一國貨幣的國際化,自然能享有本國金融機構在本幣金融市場國際化中的利益優勢及鑄幣稅收益。但這只是從事物發展「過程」的結果層面進行國別比較分析後得出的結論,只是具有「結果」角度上的意義。問題是,歷史儘管包含了多個似乎獨立的事件,但仍是由時間的連接性而串成的一條線。歷史發展因無數個偶然事件所組成,其「過程」會展開一種什麽新情境?「過程」中的矛盾是什麽?解決此矛盾又意味著什麽?即由國際國內各種偶然事件相伴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能否對當今世界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産生積極的作用?這恰恰是探討人民幣國際化的現實性和必然性的核心所在。
具體來說,在中國金融戰略過渡期內,追求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繼續推動經濟全球化,維護世界和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需要人民幣國際化
1972年毛澤東與尼克松在北京的握手,打開了中美關係的大門。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開始,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也開始加速。中國、原社會主義體系中的各國及世界上更多的地區,以數以億計的廉價勞動力,捲入了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加上西方資本開始在東西半球之間流動,推動了全球經濟近30年的持續繁榮。在這近30年中,平均意義上的全球居民生活福利得到改善,中國也是這一輪經濟全球化利益的享有者。因此,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化、保持其良好的發展態勢,應該說,是世界和中國利益所在。
然而要想繼續保持和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化,各國貨幣間匯率的相對穩定是一項基本的條件。在歷史無奈選擇的浮動匯率時代,如果一個主權信用貨幣成爲國際貨幣,其發行國政府是負責任的,各國借助跨國公司等開展國際業務,這是應對匯率波動,提高全球化收益的重要手段。應該說,以美元爲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曾經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後的10年、20年內,在加快全球經濟穩定增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進入70年代後,隨著美國綜合實力出現下降,世界經濟的美元周期性特徵日益明顯,導致世界各國貨幣、銀行危機不斷。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又一次暴露了佔有世界經濟近四分之一的主要經濟體嚴重的結構矛盾和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導致美國在推動全球經濟進一步全球化方面,意願和動力在減弱。美元大起大落,石油、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波動,給全球穩定增長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而主要爲解決全球貿易失衡設計的國際金融組織,在應對世界金融波動和相關國家危機時,又明顯力不從心。深切感到這個體制缺陷的相關國家政府,恐受制于美元的負面影響,近十年來不得不連續積累大量美元儲備,主要投資於美國金融市場。這一世界資金的迴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達到防範本國金融危機的目的,但同時又助長了美國採取錯誤政策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劇了該體制內在缺陷的積累和危機爆發時的危害程度。在這種環境下,要想穩定推進經濟全球化,就必須改善和重建國際貨幣體系。此時,又恰遇2009年南歐四國主權債務風險的暴露,凸顯了世界第二大貨幣——歐元的內在缺陷問題,進一步助長了國際間匯率的不穩定。面對這樣一種矛盾、困境,如何解決?全球似乎尋找不到「最優解」。因此,有人又重提20世紀40年代凱因斯提出的超主權貨幣主張。
從未來世界貨幣體系的演變來看,建立超主權貨幣自然是最理想的解決方式。但是,在建立這一模式(從人的私欲放大到民族、國家,還真不知道這個模式何時能建立,也許只是憧憬),又有太長太長的路要走。因爲「整個貨幣史的一個共同主題是,最重要的金融大國拒絕對國際貨幣進行改革,對自己是有好處的,因爲改革降低了自己貨幣的壟斷力量」 。因此,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較好的、也是無奈的歷史選擇,是形成實力相當的多種國際貨幣,在一定程度內相互競爭、相互制約,形成相對均衡的格局。雖然「多元儲備貨幣體系缺乏效率,也同以物易物的低效經濟。畢竟,貨幣的發明首先是爲了降低交換中的交換成本,使交換的發生不必依賴於需求的雙向契合」。「如果處於領導地位的國家不能實施合適的宏觀經濟政策,其他競爭性貨幣的存在,可以保護世界其他國家免受處於領導地位的國家利用其地位,過度舉債然後以通脹或貶值的方式解決債務問題而帶來的危害。」
這種多元儲備貨幣的競爭格局,包括蒙代爾在2002年提到的美元、歐元、日元「穩定性三島」(其後也提到人民幣);傑弗裡、弗蘭克爾提到的美元、歐元,甚至是10年後作爲國際儲備貨幣之一、30年後成爲主流儲備貨幣的人民幣;IMF現任總裁卡恩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提到的,以特別提款權爲基礎的新的世界儲備貨幣。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如果G20和各主要儲備貨幣國家能通過磋商,改善現有國際貨幣制度框架,適當制約美聯儲濫發貨幣,加強國際間監管協調,減少世界貨幣的過度創造,降低各主要儲備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程度,在一定意義上克服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那是世界人民的福音。但是,正如上述蒙代爾所說:從整個貨幣史看來,金融大國從來都是拒絕國際貨幣改革的。筆者預見,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在今後一個歷史時期內,這個體系會有所改善,但仍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國際貨幣體系和世界金融仍將是以美元、動蕩爲主。由於尋找不到最優解,只能尋找多元國際儲備體系的次優解,這是全球經濟今後一個相當長歷史時期的無奈選擇。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總量在2010年首次超過日本,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增大(2010年中國經濟第二季度GDP增速出現正常的微弱下滑,即引起了世界一些國家出於自身利益、發自內心的擔憂)。因此,人民幣幣值的相對穩定以及國際化,已成爲全球經濟穩定發展的一種期盼。世界貿易、投資以及大宗商品交易,如果能用一種新的相對穩定的貨幣或貨幣結構部分地替代美元,發揮「錨」作用,將是世界的福音。當然這裡並不排除在改善現有國際貨幣體系過程中,中國同樣應該支援巴西、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國家的貨幣實現可兌換,以其直接與間接的效應,達到改善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作用。
特別是在亞洲經濟已成爲世界經濟發展「引擎」、「主要驅動力」的背景下,作爲亞洲經濟「領頭羊」的人民幣,應更好的發揮作用,這也是一種責任。到2020年,世界經濟份額中亞洲經濟將超過50%。但是目前,亞洲國家的大多數貨幣仍主要釘住美元,亞洲國家之間的經濟交往活動,仍主要是通過美元,甚至通過美國的金融機構來媒介。雖然亞洲區內貿易占比不斷提升,對美國的總出口只占小型東亞經濟體總出口的23%,從美國的進口只占其總進口的14%,但是東亞地區的大多數商品貿易都以美元作爲計價貨幣。其中,韓國2002年進口的80.6%是以美元計價的,出口更是達到86.8%。與美國一樣重要的貿易夥伴——日本,也大量選擇以美元計價和交易,僅有5.4%的出口和12.1%的進口是以日元計價。其他東亞經濟體與日本的經濟聯繫密切,但美元仍是日本對外貿易的主要計價貨幣。2002年日本對全球出口的48%和總進口的68.7%都是用美元計價的,而日元計價部分只占其總出口的38.4%和總進口的24.6%。日本對亞洲出口的53.3%和從亞洲進口的27.8%是用日元計價的,對亞洲出口的44.7%和從亞洲進口的71%是用美元計價的。與此相聯繫,歐美金融機構,如高盛等投資銀行和滙豐、花旗等商業銀行,以及三大評級公司和四大會計事務所等,在亞洲金融業務方面,特別是跨國投資、並購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亞洲自身的金融機構,不論是日本、韓國還是中國及其他東亞國家,還都無法取代歐美的金融機構。
儘管亞洲國家的匯率逐漸從釘住單一貨幣(主要是美元)轉向了容許匯率較爲浮動的安排,但亞洲國家在實際管理其外匯匯率時,仍在強調與美元之間的穩定性。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前是低頻釘住美元,危機之後則選擇高頻釘住美元。 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性要小於對其他主要貨幣以及亞洲國家之間貨幣的波動性。
借助美元及歐美金融機構媒介亞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雖然仍在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客觀上美元的大幅波動,已經給亞洲經濟合作和發展帶來了顯著的不確定性。因此,考慮到亞洲區內投資、貿易的增速和發展的潛在空間,以及中國在亞洲區內的經濟影響力及其進一步提高的潛在空間,中國需要在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借助區內各國貨幣對人民幣波動相對較高的一致性,提高人民幣在區內的影響力和「錨」價值,這既符合全球經濟利益,也是當今中國在追求人民幣國際化中,要向世界宣示的首要意義。當然,這需要區內各國政府間進一步的協調與努力,需要有一個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人民幣加入某個貨幣區(如與美元完全固定),或者短期內馬上放任匯率的波動(並馬上建立自己的貨幣區),都將引入大量不必要的市場波動,不利於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因此,從長遠看,作爲一個經濟大國,中國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貨幣區。從中短期看,必須儘快推動人民幣區域化進程。
而且,從實體經濟領域來看,當前世界經濟的不平衡,固然有人口結構、經濟結構、不同國家發展階段等方面的原因,但國際貨幣體系的不對稱性,給美國等主要儲備貨幣國家提供了額外的、幾乎不受制約的融資能力,是造成美國過度消費、全球經濟失衡的深刻的制度原因。如果人民幣能成爲國際主要貨幣之一,與美元形成一定的競爭,則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這一制度缺陷,從而有助於削弱世界經濟失衡的制度基礎。
當然,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中國如果能與亞洲實現有效的貨幣合作,創建區域性貨幣,由區內各國利益主體共推人民幣爲未來世界貨幣中的重要一極,對亞洲經濟和世界經濟發展來說,則同樣是件好事。
一般來說,區域貨幣合作可以分爲資訊協調、資源協調和匯率協調。其中,資訊協調通過國家間加強資訊交流來提高福利;資源協調可通過分享外匯儲備形成儲備庫,可以採用貨幣互換安排;匯率協調主要通過對參加國的匯率政策和貨幣金融政策的限制予以實施。1997年亞洲危機後,東亞國家從自身教訓中已認識到其重要性,開始謀求區域貨幣金融合作,包括從貨幣互換協定,到東亞債券基金(ABF)、東亞債券市場(ABM I、II)。2008年5月,東盟10+3財長會議又一致同意出資不少於800億美元,籌建共同外匯儲備基金。2009年2月,該會議進一步將東亞儲備庫的規模擴張到1 200億美元。但是,在匯率協調方面,想通過協調逐步實現貨幣合作或共同貨幣,涉及國家主權的部分讓度,受亞洲各國歷史、政治、文化等因素影響,一時難度較大,可行性較低。然而,這不排除中國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仍然應以合作、互利、漸進的誠意,通過幣值穩定、影響力逐漸增大的區域性人民幣優勢,影響、吸收區域內有關國家,逐步實現匯率的協調機制,進一步探索更理想的貨幣合作前景。
2.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需要人民幣國際化
儘管美國主流經濟學家不太願意承認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實質原因,主觀上,是美國政府自2001年以來的宏觀政策失誤,而其決策失誤之所以能造成「全球性氣候」,客觀上,是因爲其能左右、利用以美元爲主的國際貨幣體系制度。是只顧本國利益的這種擴張性貨幣政策,刺激了世界第一大消費國的「寅吃卯糧」式的消費。當今,次貸泡沫(實質是消費泡沫)破滅了,世人才更深刻地認識到,要解決世界不平衡問題,必須改革國際貨幣體系,適當抑制美元的過度發行。
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前,處於資本短缺的年代。出口導向,積攢外匯,是經濟起飛必需的。但是其後,國力壯大中的興奮、成長中的經驗不足和增長軌迹的慣性作用,或因爲政策疏忽,或者說不自覺地被捲入美國政府上述錯誤決策所引起的前20年全球經濟的「過度繁榮」中,積存了鉅額美元儲備,加大扭曲了自身的結構均衡,帶來了大量隱患,表現爲中國也包括世界經濟增長的不可持續。另一方面,面對已經形成的巨大産能和美元幣值不穩定的風險,以及以美國爲主的過度消費的不可持續(歐洲、日本大經濟體,也同樣表現爲高福利、人口老齡化制約下的增長放緩),中國要想繼續維持相對高速的增長,必須去尋找能支撐自身潛在增長的途徑。
爲此,除了儘快將經濟發展戰略轉向內需爲主特別是擴大消費之外,必須把已形成的巨大産能釋放到亞洲、非洲等可能消化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在這些國家中培育、擴大新的投資、消費能力,提高增長潛力。這就需要擴大人民幣(當然也包括美元)在這些國家投資、消費中的份額。即中國政府要逐步學會並積累將宏觀貨幣調控邊界延伸到全球,學會用人民幣結算,通過用人民幣進行對外投資、買方貸款和對外援助等手段,支援亞洲、非洲等國家的經濟發展,以維護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無庸質疑,此角色也雷同二戰後不久得美國及美元政策。這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需要。
3.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有助於全面提升中國金融體系的效率
正如本書第四章所述,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由於其經濟結構特徵和發展水平與美國、歐盟、日本存在較大差異,不宜納入美元區、歐元區或日元區。在亞洲區內,人民幣比日元更有潛力成爲區域的貨幣「錨」。人民幣若成爲區域貨幣,對亞洲經濟及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是有利的。
但是,人民幣要成爲區域貨幣,同樣要滿足成爲國際主要貨幣的起碼要求:經濟總體實力、金融市場的規模和幣值的穩定等。而當前中國的「金融滯後」和「金融弱國」特徵又決定了人民幣要成爲區域貨幣,就要向世界起碼是亞洲區內各國開放金融市場,實現資本項下可兌換,同時股票、債券等金融市場要有相當規模的發展,才能滿足區內投資、融資的需求。資本項下和匯率在更大程度上的市場化,必然要求放鬆管制,加速微觀金融主體的市場化改造。貨幣政策調控和金融監管也要由現在的行政管理更大程度地轉向市場化、法制化。
這一切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過程本身會倒逼中國加快改革與開放。過去30年的歷史證明,在中國,「倒逼機制」往往是一種強烈的改革動力機制和新制度形成的機制。通過人民幣區域化過程,可以全面推動中國金融制度的改變和金融體系效率的提高。
4.開放的大國經濟需要有相應防範系統性風險的貨幣條件支援
歷史上,伴隨一個經濟大國的崛起,其貨幣往往成爲國際貨幣。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的英鎊、二戰以後的美元就是突出的例子。在信用貨幣時代,沒有本幣的國際化,所謂大國的崛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完全的。因爲在世界金融博弈中,不僅非國際儲備貨幣國往往處於劣勢,而且對於以外幣形式擁有大量對外淨資産或負債的國家,將面臨許多不確定性風險。面對當今有欠缺的國際貨幣體系,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經濟體,如果通過本國貨幣國際化,可以達到以下三專案的。
一是預防流動性風險。在全球金融一體化運行中,如果本國不是已持有大量資産計價貨幣的發行主體,缺乏爲其提供最後貸款人的流動性調控手段,一旦市場動蕩,就會出現流動性短缺,而此時往往也是該國融資能力最弱的時候,風險難以避免。屆時,國際金融組織雖然能提供一些流動性調劑手段,但條件往往苛刻,且杯水車薪。使這一問題更爲嚴重和複雜的是,與經常專案收支相對應的資産(負債),不論是掌握在居民手中,還是掌握在政府手中(外匯儲備,與此同時向市場已投放了基礎貨幣),在本國都將産生類似於基礎貨幣的多倍貨幣創造過程。一旦貨幣收縮,就會産生多倍收縮現象,引發更大的流動性問題。即使是擁有足夠外匯儲備的國家,在短時間內能提供充足的流動性,也會對外幣資産市場造成巨大衝擊,産生惡性循環。例如,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中,日本雖然擁有鉅額外匯儲備,但也不得不與多國央行簽訂貨幣互換協定,以應對市場流動性危機。
二是預防貨幣錯配下市場價值波動的風險。在當今國際浮動匯率制下,不論以何種貨幣形式擁有資産,甚至以本幣擁有,都不得不面對市場價值波動的風險。但是,在以本幣標價的風險中,管理當局可以運用一定的調控手段加以控制和影響。然而,以外幣標價的資産風險,管理當局卻不得不受制於他國,因爲本質上本國的部分金融市場調控權已讓渡給外國政府。在採取盯市的會計準則下,或者採取以市場價值爲基礎的融資體系中,資産價格的波動對企業的資産負債表、經營、融資活動都會産生現實的影響。如果在外幣資産(負債)更多的是由居民持有的國家,這種影響則更爲顯著,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更爲厲害。
三是可以擁有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率的金融條件和定價權。對於國際貨幣發行國而言,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本質上是本國金融市場在境外的延伸;對於接受該國際貨幣的國家而言,則意味著本國金融市場的相對收縮。由於金融市場具有規模效益,市場的擴大能提高本國機構的融資規模,降低融資成本,反之則會影響融資規模和效率。在具有先入優勢和規模效應的情況下,融資成本的降低將爲其提供更低的進入門檻,獲取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如果大量交易是以國際貨幣計價,則在這些交易場所會形成影響全球的定價。而擁有相對無約束力的貨幣供給潛能的國際貨幣發行國,自然在資金上擁有優勢,短期內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世界上相關交易的定價權。
進一步分析,在全球化環境下,一個國家的發展,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資源相對缺乏的大國要崛起,更需要全球資源,渴望對相關資源交易的貨幣定價權。如果從國家生命周期特徵看,在一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需實現的經濟功能也不盡相同。要經歷債務國、債權國和資産清算國等不同階段(如表6-2所示)。只有在充分調動全世界資源爲其所用,並根據其需要不斷調整全球資源的配置方向時,一國經濟才有可能持續生存與發展。完全通過實體經濟的交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上述目標,甚至使用別國貨幣也會在一段時期內滿足以上要求,但是本幣的國際化可明顯有效地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實現以上目標。「一般情況下,君臨世界的霸權國所擁有的力量中,經濟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但經濟實力最終是體現在國際資金迴圈上。要想形成領導世界經濟的資金迴圈,佔據核心地位,就必須擁有對外淨資産,同時以此爲基礎使本國貨幣成爲世界貨幣,並得到全世界的信任。只有這樣,資金才能夠發揮強有力的作用。」
當前,中國國已成爲世界經濟大國之一,同時又是一個轉軌中的發展中大國,其發展階段水平和特徵決定了,未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既有可能性,也有必然性,但必須融入一體化的全球經濟。同時,在融入有風險的全球化過程中,又要保持金融的相對獨立性。因爲歷史已有深刻教訓,發展中國家在參與過程中,過度依賴中心貨幣國提供的貨幣、金融全球網路及其服務,會給一國發展增添不少不確定性風險。特別是在2008年美國危機後,美元地位被相對削弱,世界經濟動蕩不已的歷史時期。而中國經濟國際影響力恰遇得到提升,也正是世界與中國...
目錄
作者為中文繁體字、英文版序
序一 中國央行行長 周小川
序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劉鶴
第1 章 導 論
1.1. 為什麽研究
1.2 研究什麽
1.3 怎麽研究
第2章 貨幣金融理論:本源的回歸與現實
2.1、抽象意義上的貨幣與金融
2.2、現實的貨幣與金融:不穩定的四維系統
第3章 戰略環境與戰略方向
3.1、未來經濟增長的機遇與挑戰:戰略需求分析
3.2、現實金融供給:「金融滯後」和「金融弱國」
3.3、戰略方向選擇:充分市場化和有限全球化
第4章 大國崛起中的中國匯率制度選擇
4.1、匯率制度選擇的本質
4.2、不同的匯率制度與危機
4.3、一國如何選擇合適的匯率制度
4.4、有管理的浮動:戰略過渡期的必然選擇
4.5、未來匯率制度:轉軌時期的設計
第5章 中國資本賬戶:漸進開放
5.1、資本賬戶開放的界定
5.2、資本賬戶開放的利弊分析
5.3、中國資本賬戶:堅持漸進開放
5.4、漸進開放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5.5、如何漸進開放
第6章 人民幣國際化:困境與期望
6.1、貨幣國際化的含義
6.2、國際貨幣對貨幣發行國意味著什麽
6.3、貨幣國際化:一國實力與政策推動的産物
6.4、人民幣國際化:中國崛起的必然選擇
6.5、人民幣國際化:漫長的歷史過程
6.6、人民幣區域化的戰略支點:離岸市場
6.7、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風險及其防範
第7章 外匯儲備管理原則的修正
7.1、外匯儲備的本質及其長期性
7.2、鉅額儲備的負面影響與金融安全
7.3、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調整
7.4、「戰略性利益」使用中的若干問題
第8章 國內金融改革的戰略視角
8.1、必須達到的兩種狀態
8.2、金融發展不足的深刻原因分析
8.3、未來金融的若干重大改革事項
第9章 國家金融戰略下的上海與香港
9.1、國家金融戰略的重要支點:香港
9.2、滬港合作有助於加速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
9.3、上海與香港:定位、分工、合作與前景
9.4、兩地合作中的風險及其防範
第10章 行動綱領
10.1、戰略核心意圖的另一種表述
10.2、四大戰略目標
10.3、四項工作原則
10.4、七項主要任務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專欄目錄
專欄1:貨幣金融影響經濟的渠道
專欄2:貨幣金融關係在國際環境中的體現
專欄3: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壓抑或過度發展
專欄4:市場主導與銀行仲介主導的金融系統比較
專欄5:開放經濟體的一般均衡
專欄6:經濟結構的抽象思考
作者為中文繁體字、英文版序
序一 中國央行行長 周小川
序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劉鶴
第1 章 導 論
1.1. 為什麽研究
1.2 研究什麽
1.3 怎麽研究
第2章 貨幣金融理論:本源的回歸與現實
2.1、抽象意義上的貨幣與金融
2.2、現實的貨幣與金融:不穩定的四維系統
第3章 戰略環境與戰略方向
3.1、未來經濟增長的機遇與挑戰:戰略需求分析
3.2、現實金融供給:「金融滯後」和「金融弱國」
3.3、戰略方向選擇:充分市場化和有限全球化
第4章 大國崛起中的中國匯率制度選擇
4.1、匯率制度選擇的本質
4...
商品資料
出版社:財信出版日期:2011-11-01ISBN/ISSN:978986616536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4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