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一九二七年八月二十七日吳虞《宜隱堂丁卯日記》提到,當時有報紙報導,戎馬倥傯中的蔣介石,隨身所帶的書,僅有數種,是《曾文正全集》、《興登堡成敗鑒》一冊和《蔣叔南遊記》二冊,有空隨時瀏覽。愛山愛書的人,以山水遊記作枕邊書,一定大是受用。背景是,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北伐戰爭節節勝利之際,總司令蔣介石第一次上廬山。踏遍名山名剎,總司令萌發出「異日退老林泉,此其地歟」之嘆,以他一生曾十八次次上廬山的踐履來驗證,殆非虛語。
作者簡介:
蔣叔南
1885-1934
蔣希召,字叔南,別號雁蕩山人、雁蕩亦澹蕩人、仰天窩人,以字行。浙江樂清人。清末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光復會、同盟會會員。投身辛亥革命。任國民革命軍八九團團附,時團長為蔣介石。一九一五年始,致力於開發家鄉名勝雁蕩山。曾集資開鑿進山通道,聯同胞弟蔣季哲、鄉人潘耀庭等復興雁蕩舊觀,又植樹萬本,開發新景,此地觀光事業為之一新。
著作頗豐,計有《雁蕩山攝影集》、《雁蕩新便覽》、《雁山一覽》、《蔣叔南遊記》、《蔣叔南詩存》和《雁蕩山志》等,已由盧禮陽先生點校刊行數種。
編校者簡介
盧禮陽,浙江永康人。現供職於溫州市圖書館,任《溫州讀書報》主編。近年致力於溫州歷史文獻的整理。著有人物傳記《馬敘倫》,編校《黃群集》、《蔣叔南集》、《劉景晨集》(與李康化合作)、《雁蕩山志》、《王毓英集》等。
章節試閱
浙東名山盛稱天台、雁蕩,雁蕩去余家咫尺,年來經營,是吾家山,其奇秀靈怪,知之獨詳,搜之靡遺,每以自喜;而天台未嘗寓目,蓋夢想迄今,近二十年矣。十月初旬,小陽時候,天氣晴明,乃往遊天台。於海門整裝,以月之五日午刻乘小輪抵臨海,是為余遊台行程之發軔也。
內地交通未便,行旅艱難,遊客對於携帶物件亦當煞費斟酌,日用各物備帶則困於搬運,少携尤覺其不便。於海門出發時,整飭臥具、食料、寒衣、盥漱器、文具而外,並携李白詩一部,台州府之水陸道里記兩本,十二倍遠鏡一付,携帶照相機一架,紫竹簫一支,雨衣一襲,芒鞋三雙,白蘭地兩瓶,皆余之旅行中所必不可缺者。一肩行李,幸尚不覺十分繁重也。
舟抵臨海之江下街,台州鹽稅局長陳君守庸遣价來迓。余在海門曾以天台之行電告守庸,乃寄居守庸寓所,其家人皆出見,兒女環呼伯伯,同鄉周汀如、黃叔箎、茅芝生諸君皆來會晤。他鄉遇故知,其樂何如!飯後往遊東湖。東湖在臨海城東,湖雖不大而彷彿南海之瀛台,背山倚城,形勢絕佳。湖側為樂育堂,湖心為飛丹閣,清太守劉璈所建築,廳上懸一聯云:「好水好山,出郭門不半里而至;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樓何如?」俞曲園先生手筆也。餘聯額極多,大概皆劉蘭洲作。飛丹閣之中層懸一聯云:「鳶飛魚躍,上下察也;霞蒼露白,溯洄從之。」余愛誦焉。由東湖回,晤新軍圑長陳君魯珍,警察所長張君叔玉,而台友楊梓青先生及王君鯉門皆來相見,挽余在臨海徘徊數日。余急欲往天台,且天時難得,毋能久留,殊抱歉也。
六日。早六時,乘肩輿上天台大道,同行者為郴州李君子雲、平鎮陸君復初。余貪看風景,將輿布撤去,見者皆目笑之。臨海距天台約百里程,沿始豐溪行,路旁兩山夾峙,下為溪流,溪畔林樹繁盛,蒼松翠竹密佈,兩岸牧童牛背,漁子船頭時出沒於林間,益以霜葉如染,吾意造化小兒不知費。卻幾許胭脂,淡描濃抹,著意設色,掩映松竹,美麗無倫,竟日行來,是一絕豔極長之手卷展向眼底也。
行六十里,至百步村之紫雲道院。院住有警備隊,在隊中午餐。此處向為土匪出沒之所,光緒中世天台邑宰某上任,經此為匪所截,乃派兵駐守焉。自此再十五里至杜潭,抵天台縣界,經橫山嶺,十里沙洋,達天台縣,宿於西門外清溪鎮之信行寺,警備隊管帶李少雲處。少雲因公早日下鄉,其公子寶康年方十二,應對有序。天台縣警佐屠君馥如,與余別已四年,晚飯後訪之。余以孑身突來天台,馥如頗訝異,乃以遊山告之,並請為我覓天台山志及方外志。時同座有地紳王君舜生,為余遣人四處尋覓不得,後得一天台山全圖,陋劣不堪寓目;及訪天台縣志,據云僅有兩部,一存縣署,一為某君家藏,取擕頗費事。旋與馥如侈談別後事及地方情形。十時回信行寺,聞李世兄言,天台山志舊本有無不得而知,昔年曾有人倡議修輯,旋作旋輟,未告厥成也。天台齊巨山先生之天台遊記自以為極其詳盡,而台人展轉抄傳,視為鴻秘,不肯輕易示人。余此行在臨海得之,以主者之囑託為守秘密,然觀覽一過,並無何等秘事記載在內,且擕有水陸道里記兩相參照,慰情聊勝,明日入山以當羅盤,尚不至茫無把握耳。
七日。五更已過,余即披衣起,匆匆出門,沿城西散步數十分時,回房靜坐。今日登山,辭輿步行,馥如派一巡警為嚮道,乃飭行李先至國清寺,余乃向赤城進發。沿赭溪西北折不半里,赤城山在望矣,曉日暄映,如宮牆渥丹,層層整列,其左肩一角斜坡陡下,絕類危城之蜒蜿於山阿,頂上浮屠高聳,自山麓仰盼,直幹重霄,約七里許已達山腰之紫雲洞,亦曰洞天第六,號稱紫玉清平之天洞,闊而淺,洞頂危崖稍突凹,為覆簷之狀,其色如赭,其質似石非石,似土非土,且間有小石,大如梅子,若鑲嵌然。崖間有「赤城霞」三字,是畫蛇添足也。洞內構屋三椽,一龐姓老者居之。展問居址,余告之,彼即轉詢雁蕩洞府情形,畧談即行出洞。自左側危崖上升,石級皆成梯形,逐級盤旋,頗峻險,約三百餘步抵玉京洞,狀如紫雲而較淺小,其階前有金錢池碑,池失所在矣。其北轉側為洗腸井,相傳為曇猷尊者洗腸處。右為岳王廟,寂無人居。更上右側一洞若斗大,上塑魁星像,額懸「天開文運」四字,文運果開於擎足聳額之偶像乎?其旁有「丹樓如霞」石刻,以白石為之,日光正照,題者姓氏不能明察。赤城雖極挺拔,實似樓而不似城也。更西小徑折上百餘步而至餐霞洞,甫及洞口,舉頭即見洞之左壁嵌有「秋霜比潔」石刻,係民國四年大總統獎給節婦孫天祚之妻齊氏者。聞孫氏世居城內,二十歲即寡,苦節撫孤子,既長,子罹神經病,墜於國清寺前之豐干橋以死,氏乃葬其夫於洞中,墳式怪異,光滑如磨,皆其手作,而厝其子於其旁,自作小樓,靜居三十七年,足不出洞門一步,今已七十六歲矣。節婦素能書畫,遭變後已絕筆不復作。聞余語聲,探首觀望,其窗如竇。余乃詢其身世,亦歷舉以告,不勝今昔之感也。山頂浮屠為梁岳王妃所建,相傳藏舍利二十八顆,不可獲見,乃折回山下,取便道由山徑歷西塘山後村而達國清,計程約七里强。
四山環繞,萬木葱籠,山麓一浮圖高插雲表,下有七寶如來整列溪畔。一路亭依溪而建,亭內古木參天,路平如砥,不數十步一橋如虹橫跨雙澗,橋盡處琳宮梵宇,璨璀叢開,是即國清寺之入口也。
進寺,至客堂少坐,昭宣和尚、梅開和尚皆來招待,詢別後起居。午飯畢,梅開導余列觀蓮船室、羅漢堂、藏經閣、大徹堂、香積廚各處,此普通叢林之建築,大概如斯。蓮船室側壁嵌大鵝字碑,云係右軍所書,未知然否。方丈堂旁有三賢堂,內塑寒山、拾得、豐干三大師像。香積廚前有漏沙鍋,室內貯大鐵鍋一口,徑約丈餘,底有一孔。相傳釋迦牟尼說法,文殊普賢行台,觀音大士執爨,五百羅漢故難大士,以砂和米中,大士即以杖觸破鍋底,沙漏米存,水亦不洩,乃留此聖蹟,殆未可盡信也。方丈堂前有額曰「晉唐古方丈」,儀徵阮文達手筆也。時已亭午,匆匆飯畢,辭梅開。由寺側渡澗北上金地嶺,不數步而李子雲、少雲昆仲及其世兄乘馬自後趕至,連袂登山,此行為不寂寞矣。
國清寺開始於陳,門額「國清寺」三字秀勁無兩,相傳為魏王宏書。寺前一塔厥形六角,九級,高十餘丈,為隋煬帝建。塔下可通,惟不能上升,自下仰望,頂透一孔,天如星點,於此想見井觀天者之景象焉。國清最初名天台寺,後改今名。天台為佛教一宗,創於智獃,隋煬帝賜號曰智者大師,蓋自北齊慧文禪師悟龍樹之旨,以授南嶽慧思,思傳之智者,其道大顯,正宗法華,故又稱法華宗,旁及餘經,建立三止、三觀、六即、十乘等法,為後學津梁。其著述有三大五小等部,展轉演暢,不可具述。每春間放戒,清眾數常千人。寺之左右,靈禽祥雲,靈芝八桂暎霞,五峯環繞,其形狀亦平常,尖山各無異殊之點,惟氣象雄厚,深藏不露,所以能廣開道場歟。國清之左右多勝蹟,余欲趕往高明寺住宿,不及遍觀,以俟重來。
金地嶺下寒流淙淙,溪底石質光滑,蜒蜿東行,其源從塔頭坑而來,嶺頂有路亭,係新建尚未落成者。自國清至此已行十里,步步上升,形若長蛇。自半嶺回視國清,浮屠尚高聳有致。遠觀始豐溪及天台縣城,亦一覽無餘。東岡上兩岩突起,作開闔之狀,曰招手岩。昔智者大師夢登金地嶺,有僧立此岩上招之,覺悟,僧狀為定光佛,乃於其下建定光庵,今已毀圮,僅存故址,而岩亦以得名。更東岡上為繋船岩。自此東南折五里下嶺,渡幽溪,抵高明寺。
智者大師居佛壟,講淨名經,經忽為風捲,飄颺空中,乃追蹤至此,愛其山巒秀發,清溪當前,乃就其地以營淨居,號淨名寺,不知何時改為今名,以其後倚高明山也。寺亦屢經盛衰,今住持定融和尚極力振作之。右為翻經堂,左為不瞬堂。堂前為西方殿,殿壁嵌有董思白書楞嚴海三昧儀壇碑記。記為虞淳熙撰,玄奧古樸,耐人玩讀。萬曆時無盡燈大師重興此寺,於天台宗中特起高明一派,可謂高明極盛時代。此碑即為無盡燈楞嚴道場作也。寺左不數十步,有大石曰般若石,相傳智者嘗修真於此,石為黑色,頂一圓徑約尺餘,作白色,云即智者趺坐處。石側一石壁立,高約二丈,上題「松風閣」及「伏虎」,字大尺餘,皆無姓氏。北首石壁上有大佛字摩崖,大徑二丈,筆亦豐健。右為圓通洞,無盡燈大師會在此洞註圓通疏,因以得名。洞係四大石疊成,向北石縫僅可容身,即洞門也,洞大約丈餘南向。洞門有二古松,夭矯從石縫隙挺出。倚松下瞰,深澗千尺,蒼翠欲滴。洞內一僧靜修於此,法號霞義,係四川人,來自峨眉。余乃與言金頂佛光之勝,霞義能避穀二十餘日,日夜不睡,惟靜坐耳。詢其所持,係金剛經也。洞下仄徑攀扶而上,一石橫亙,大可丈餘,上「看雲」二大字,下欵「無盡燈」。更上,石壁有「幽谿」摩崖,字大約一尺,結構端勁。據定融云,相傳係智者大師手筆,始於前年發現者也。自此西折上訪筆塜,回視圓通洞,松從石出,石從壁起,與黃山風景中之清涼臺頗相類,出照相機欲攝一影,惜已暮色蒼涼,鏡內光線暗晦,擬俟明日補作也。再數十步達筆塜,上豎一塔,高約三尺,題曰「明玉大德」。筆塜下有殘碑,題為明玉禪師寫經筆塜銘。齊巨山記云:無盡大師輯台山方外志告成,而筆亦老禿就死,以一坏土葬焉。蓋亦相傳之誤,而未見其題記也。自此度清涼橋回寺晚飧。月色當階,皓潔如水,乃擕洞簫至清涼橋度曲玩月而歸。
浙東名山盛稱天台、雁蕩,雁蕩去余家咫尺,年來經營,是吾家山,其奇秀靈怪,知之獨詳,搜之靡遺,每以自喜;而天台未嘗寓目,蓋夢想迄今,近二十年矣。十月初旬,小陽時候,天氣晴明,乃往遊天台。於海門整裝,以月之五日午刻乘小輪抵臨海,是為余遊台行程之發軔也。
內地交通未便,行旅艱難,遊客對於携帶物件亦當煞費斟酌,日用各物備帶則困於搬運,少携尤覺其不便。於海門出發時,整飭臥具、食料、寒衣、盥漱器、文具而外,並携李白詩一部,台州府之水陸道里記兩本,十二倍遠鏡一付,携帶照相機一架,紫竹簫一支,雨衣一襲,芒鞋三雙,白...
目錄
莊序
梁序
自序
天台山遊記
方城山遊記
武夷山遊記
普陀山遊記
黃山遊記
曲阜遊記
泰山遊記龍洞靈岩附
房山遊記
湯山遊記明陵八達嶺附
嵩山遊記
武州山遊記
恒山遊記
天台山重遊記
洞庭山遊記
南雁蕩山遊記
續雁蕩十記
雁蕩新便覽
黃跋
蔣叔南台版附記
莊序
梁序
自序
天台山遊記
方城山遊記
武夷山遊記
普陀山遊記
黃山遊記
曲阜遊記
泰山遊記龍洞靈岩附
房山遊記
湯山遊記明陵八達嶺附
嵩山遊記
武州山遊記
恒山遊記
天台山重遊記
洞庭山遊記
南雁蕩山遊記
續雁蕩十記
雁蕩新便覽
黃跋
蔣叔南台版附記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11-11-01ISBN/ISSN:978986221775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