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定價:NT$ 340
本商品已絕版
台灣在日據時代已有汽車,但都是從國外進口,數量少且多為營業、軍方或達官顯貴所擁有。直到1950年代韓戰爆發的美援時期,在裕隆集團創辦人嚴慶齡「發動機報國」理念下,於1953年成立「裕隆機械廠」,並與美國WILLYS簽約取得生產授權合作,成功製造全台首輛吉普車,台灣正式進入汽車工業時代。相較於1900年初,美國福特汽車開始進入量產時期,整整晚了50年。
台灣車輛產業在經歷過以下四個時期,終於取得卓越的成果。
1.技術導入時期(1953-1980)
2.工藝提升時期(1981-1995)
3.自主發展時期(1996-2005)
4.產業創新時期(2006~)
爾後日、美、歐系等多家車廠陸續進入台灣,促使台灣汽車普及化、融入大眾生活,自主品牌的誕生,更讓MIT(Made In Taiwan)台灣造車工藝受到矚目。
在當前全球車壇最夯的發展趨勢下,台灣具備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以目前經濟部全力發展的智慧電動車領域來說,台灣擁有極大的發展優勢。因為台灣過去幾十年的強項產業,由半導體到IT資訊,隨著車電系統與整合平台在車輛產業中所占比重愈來愈高,未來傳統機械所占產品比例將逐步降低,整合傳統電子領域的先進技術,勢必成為未來車輛產業差異化行銷的重要基礎。
台灣在機電與資訊產業方面的發展優勢,除了在智慧車輛的發展外,更可以趁著現今難得的機會,在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上占有一席之地,整合傳統空調、音響、資訊平台與控制系統等先進機電技術,更可以結合台灣在差異化行銷方面豐富經驗,成為發展產業自我優勢的最佳本錢。
最後,在電動車領域,由於技術層次已遠遠超越以往發展百餘年的傳統車輛產業,進行先進電動車與車電系統的研發,已經不只是國際大廠唯一獨享的專利;同時,轉為提升加值服務與產品附加價值也成為產業首要的發展趨勢。這些緣由,讓台灣從原本落後的汽車產業地位,取得一個前所未見,與先進汽車產業國家同樣的起跑機會,讓車輛中心扮演比以往更為吃重的角色。輔以中國大陸開放後,兩岸合作已是必然趨勢,經濟部自2008年底開始積極搭建兩岸產業合作交流平台,希望有助兩岸業者透過此一平台開創商機,共拓全球市場、共創雙贏契機。「兩岸車輛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的舉辦,不僅促成了兩岸車輛產業大規模交流活動、也開啟了雙方加速合作的歷史新頁。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簡稱車輛中心,ARTC)
成立於1990年,以從事技術研發與產品品質改善業務,促進車輛產業升級發展為宗旨,提供具國際公信力的車輛及零組件檢測與驗證服務,以保障行車安全、維護消費者權益。
車輛中心全力協助車輛業者開發利基及優質性產品,配合產業國際化的需求,建立全球驗證管道,拓展本土產品的外銷市場。同時,為實現成就「車輛研發創新與知識服務的領導者」願景,因應車輛安全、環保與智慧電子化的發展趨勢,積極投入前瞻、關鍵技術研發,結合政府資源協助業者突破整車及零組件開發瓶頸,建構自主創新品牌的平台,促使產業與世界接軌,挹注創新價值,期能與產業攜手共進,使台灣也能在國際車壇,占有一席之地,引領風潮。
名人推薦:
推薦序
車輛業界最堅實可靠的盟友
總統府國策顧問 楊世緘
1987到1991年是台灣企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時期,政府除了持續推動自動化及建立中衛協力制度外,更透過產業輔導及科研發展體系,大力挹注產業的升級發展,很多大企業就是在此一時期奠定了規模擴大的基礎。當時,工業局推動成立了好幾個財團法人研究單位,車輛中心就是其中之一,依據的是汽車工業發展6年方案,當時我在工業局長任內,就被賦予推動這個中心成立的任務。
在成立車輛中心時,當時只有一個堅持的信念:「台灣車輛業需要一個專責協助產業發展與轉型的單位」,這個單位除了要執行政府對於車輛汙染、耗能及安全品質的把關工作外,也要積極協助產品取得外銷的驗證認可,同時更投入人才培訓、產品改良,以及研究創新的工作,充分支援整車及零組件業產品開發,所以在成立之初,特別以「車輛研究測試中心」來命名,把「研究」兩個字擺在前面的意義,就是因為研究是無限量的,對產業更是永續的需求。
從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車輛中心這一路走來雖然很辛苦,包括永久試驗場地的遲未定案、兩度的廠址搬遷,以及彰濱場址的環境與風速問題等,所幸在同仁的努力下都能一一克服,而且耕耘多年之後,現在車輛中心的驗證能量已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益,在其協助下國內法規推動亦與先進國家並駕齊軀,也充分支援自有品牌(納智捷)汽車的開發,整車及零組件外銷驗證等都已展現具體成效。另外,為了支援產品開發的技術缺口,近幾年來中心投入的智慧安全系統及電動車的研發,成果頻頻得到國際大獎,移轉給廠商進行量產的也不在少數。目前行政院推動的電動車政策,若能建構妥善的使用環境,以具吸引力的價格,提供消費大眾快速更換電池或充電服務,才能逐漸普及;台灣若能把握好此一機會,成功推動電動車的運行,將是一件揚名立萬的事情,車輛中心應在掌握核心技術、完備驗證標準與設施上,積極作為,發揮臨門一腳之功效。
身為中心創立董事長,看到過去20餘年來車輛中心不負眾望,從初期累積各項研測能量做為基礎,在湖口小小的基地慢慢成長(前10年),到今日在彰濱工業區歷經10年的快速建設,為產業建立了國際級的研發平台,全力推展研發技轉合作,和不斷擴展外銷市場,並陪伴產業界走向自主研發之路,讓我覺得非常欣慰。回想起來,總算不負政府所託,也不負產業的期盼,更為台灣車輛產業留下了貢獻。
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見車輛中心的成長故事,也間接見證推動車輛產業的政策演變,以及在產業協力下所締造出的特殊歷程與成就。綜觀近20年來台灣車輛工藝的發展,設計能力與製造品質有目共睹,但缺點是市場未達經濟規模;而這幾年大陸已由全球汽車工廠演變成最大的市場,兩岸如何運用同文同種的優勢,結合台灣的設計製造能力與大陸的市場潛力,打造一個強而有力的合作團隊,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也希望車輛中心能夠以創新的思維和最大的服務熱忱,做為產業進軍國際最堅實可靠的盟友,共同打造車壇另一個高峰。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定價:NT$ 340
本商品已絕版
台灣在日據時代已有汽車,但都是從國外進口,數量少且多為營業、軍方或達官顯貴所擁有。直到1950年代韓戰爆發的美援時期,在裕隆集團創辦人嚴慶齡「發動機報國」理念下,於1953年成立「裕隆機械廠」,並與美國WILLYS簽約取得生產授權合作,成功製造全台首輛吉普車,台灣正式進入汽車工業時代。相較於1900年初,美國福特汽車開始進入量產時期,整整晚了50年。
台灣車輛產業在經歷過以下四個時期,終於取得卓越的成果。
1.技術導入時期(1953-1980)
2.工藝提升時期(1981-1995)
3.自主發展時期(1996-2005)
4.產業創新時期(2006~)
爾後日、美、歐系等多家車廠陸續進入台灣,促使台灣汽車普及化、融入大眾生活,自主品牌的誕生,更讓MIT(Made In Taiwan)台灣造車工藝受到矚目。
在當前全球車壇最夯的發展趨勢下,台灣具備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以目前經濟部全力發展的智慧電動車領域來說,台灣擁有極大的發展優勢。因為台灣過去幾十年的強項產業,由半導體到IT資訊,隨著車電系統與整合平台在車輛產業中所占比重愈來愈高,未來傳統機械所占產品比例將逐步降低,整合傳統電子領域的先進技術,勢必成為未來車輛產業差異化行銷的重要基礎。
台灣在機電與資訊產業方面的發展優勢,除了在智慧車輛的發展外,更可以趁著現今難得的機會,在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上占有一席之地,整合傳統空調、音響、資訊平台與控制系統等先進機電技術,更可以結合台灣在差異化行銷方面豐富經驗,成為發展產業自我優勢的最佳本錢。
最後,在電動車領域,由於技術層次已遠遠超越以往發展百餘年的傳統車輛產業,進行先進電動車與車電系統的研發,已經不只是國際大廠唯一獨享的專利;同時,轉為提升加值服務與產品附加價值也成為產業首要的發展趨勢。這些緣由,讓台灣從原本落後的汽車產業地位,取得一個前所未見,與先進汽車產業國家同樣的起跑機會,讓車輛中心扮演比以往更為吃重的角色。輔以中國大陸開放後,兩岸合作已是必然趨勢,經濟部自2008年底開始積極搭建兩岸產業合作交流平台,希望有助兩岸業者透過此一平台開創商機,共拓全球市場、共創雙贏契機。「兩岸車輛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的舉辦,不僅促成了兩岸車輛產業大規模交流活動、也開啟了雙方加速合作的歷史新頁。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簡稱車輛中心,ARTC)
成立於1990年,以從事技術研發與產品品質改善業務,促進車輛產業升級發展為宗旨,提供具國際公信力的車輛及零組件檢測與驗證服務,以保障行車安全、維護消費者權益。
車輛中心全力協助車輛業者開發利基及優質性產品,配合產業國際化的需求,建立全球驗證管道,拓展本土產品的外銷市場。同時,為實現成就「車輛研發創新與知識服務的領導者」願景,因應車輛安全、環保與智慧電子化的發展趨勢,積極投入前瞻、關鍵技術研發,結合政府資源協助業者突破整車及零組件開發瓶頸,建構自主創新品牌的平台,促使產業與世界接軌,挹注創新價值,期能與產業攜手共進,使台灣也能在國際車壇,占有一席之地,引領風潮。
名人推薦:
推薦序
車輛業界最堅實可靠的盟友
總統府國策顧問 楊世緘
1987到1991年是台灣企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時期,政府除了持續推動自動化及建立中衛協力制度外,更透過產業輔導及科研發展體系,大力挹注產業的升級發展,很多大企業就是在此一時期奠定了規模擴大的基礎。當時,工業局推動成立了好幾個財團法人研究單位,車輛中心就是其中之一,依據的是汽車工業發展6年方案,當時我在工業局長任內,就被賦予推動這個中心成立的任務。
在成立車輛中心時,當時只有一個堅持的信念:「台灣車輛業需要一個專責協助產業發展與轉型的單位」,這個單位除了要執行政府對於車輛汙染、耗能及安全品質的把關工作外,也要積極協助產品取得外銷的驗證認可,同時更投入人才培訓、產品改良,以及研究創新的工作,充分支援整車及零組件業產品開發,所以在成立之初,特別以「車輛研究測試中心」來命名,把「研究」兩個字擺在前面的意義,就是因為研究是無限量的,對產業更是永續的需求。
從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車輛中心這一路走來雖然很辛苦,包括永久試驗場地的遲未定案、兩度的廠址搬遷,以及彰濱場址的環境與風速問題等,所幸在同仁的努力下都能一一克服,而且耕耘多年之後,現在車輛中心的驗證能量已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益,在其協助下國內法規推動亦與先進國家並駕齊軀,也充分支援自有品牌(納智捷)汽車的開發,整車及零組件外銷驗證等都已展現具體成效。另外,為了支援產品開發的技術缺口,近幾年來中心投入的智慧安全系統及電動車的研發,成果頻頻得到國際大獎,移轉給廠商進行量產的也不在少數。目前行政院推動的電動車政策,若能建構妥善的使用環境,以具吸引力的價格,提供消費大眾快速更換電池或充電服務,才能逐漸普及;台灣若能把握好此一機會,成功推動電動車的運行,將是一件揚名立萬的事情,車輛中心應在掌握核心技術、完備驗證標準與設施上,積極作為,發揮臨門一腳之功效。
身為中心創立董事長,看到過去20餘年來車輛中心不負眾望,從初期累積各項研測能量做為基礎,在湖口小小的基地慢慢成長(前10年),到今日在彰濱工業區歷經10年的快速建設,為產業建立了國際級的研發平台,全力推展研發技轉合作,和不斷擴展外銷市場,並陪伴產業界走向自主研發之路,讓我覺得非常欣慰。回想起來,總算不負政府所託,也不負產業的期盼,更為台灣車輛產業留下了貢獻。
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見車輛中心的成長故事,也間接見證推動車輛產業的政策演變,以及在產業協力下所締造出的特殊歷程與成就。綜觀近20年來台灣車輛工藝的發展,設計能力與製造品質有目共睹,但缺點是市場未達經濟規模;而這幾年大陸已由全球汽車工廠演變成最大的市場,兩岸如何運用同文同種的優勢,結合台灣的設計製造能力與大陸的市場潛力,打造一個強而有力的合作團隊,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也希望車輛中心能夠以創新的思維和最大的服務熱忱,做為產業進軍國際最堅實可靠的盟友,共同打造車壇另一個高峰。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