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一位從遙遠的銀河系來的觀察家來研究人類,難道他不會發出疑問:為什麼人類不停止對這個星球所做的那些使自己深陷死亡威脅的剝削行為呢?這個問題雖然很難回答,但或許休摩(Ed Hume)在他的一齣關於核戰的電視劇「那日過後」(The Day After)給了我們一個答案:我們當中很多人都生活得很像他們根本就不願意承認有發生這些事。我們人或許基本上對死亡也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我們經常都是等到我們自己本身或是我們的親朋好友突然面臨死亡時,才會去思考死後的生命到底會是什麼樣子;才會打電話給我們的親人;才會想起我們的信仰根源或是寫下遺囑。就像經濟學家彌爾(John Stuart Mill,譯註: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經濟學家與政治理論家)所說的,比起痛苦我們更喜歡感覺到快樂。電影導演伍迪艾倫也確信:「比起我自己的葬禮,我更喜歡別人的。」
諷刺的是,人類這個致力於去收集各種資料的物種非常清楚知道這些危機。如果我們因為科學家和對政府及國會施壓的團體對於預測、數據及對這些數據的闡釋有所爭議,就一直枯等下去,那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專家們的意見是從來不會一致的。我們的環境處於危險之中,現在已經到了我們該採取行動的時候了。未來不斷地會有新的發現,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調整我們所採取的措施。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上,人們會使用嘗試錯誤的方法(Trial and Error)。在環境保護方面,我們也必須認真負責地容許用這樣的方法,當某個地方發生變化,就要想辦法改善。重要的是,在已經獲得一些正面成果的地方要特別採取一些措施,從那裡開始著手進行。
幸運的是,在所有的文化裡都有預言者,他們會提醒我們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彼此連結的。在西方社會裡,超驗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努力不懈地寫下自然法則的意義。博物學家繆爾(John Muir)察覺到:「如果人處於大自然的任何一個角落,就會發覺,他跟這世上所有的一切是有所連結的。」而在2009年四月,自然研究學家洪博(Alexander von Humboldt)逝世一百五十週年時,《非洲時代》雜誌(The African Times)寫道:「身為一個科學家和研究學者,他是(西方世界)第一個注意到這世界是一個整體的作家:他發現這世界各方面都是彼此連結、環環相扣的,且生態學和永續性是我們這個現代世界要存活的基本議題。」
還有很多人——從撰寫《整全與演化》(Holismus und Evolution)的史馬茲將軍(Jan C. Smuts)到創立蓋亞理論(Gaia Theorie,譯註:「蓋亞」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大地,蓋亞理論主張大自然的生息替換自有定則,將地球系統是為一個可以自我調節的整體)的英國科學家洛夫洛克(J. Lovelock)——指出了一種整全的思考方式的意義,甚至認為這個地球是活的。永續經營是嘗試恢復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而這種和諧關係是科學界的先知和原住民族的領導者長久以來所大聲疾呼的。
提出彼此依存主張的霍肯、麥多諾和華勒士並非異數。在古老的宗教文獻中早已談及「所有生命的一致性」;中古世紀的思想家,如薩爾茲伯利的約翰(John of Salisbury)思考的「存在的巨大鏈結」模型,這個模型指的就是在一個完整的系統裡,這個社會的所有部分共同發揮作用,就像一個人的身體裡的各個器官一樣。
這個互相依存的現代性眼光呈現在洛夫洛克的蓋亞理論和德日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的主張;蓋亞理論將地球理解為一個生命體,而德日進則是從這個合一的世界超越個別的國家,且由此產生一種持續發展的人性意識。
「鳳宮劫美錄」(Camelot)是根據亞瑟王的傳奇故事編寫而成的音樂劇。作者雷爾納(Alan Jay Lerner)和洛依(Frederick Loewe)在這齣劇中頗富詩意地改寫了魔法師教育亞瑟的故事。梅林在教導亞瑟每一個課題的時候,都會將他變成一種不一樣的動物。有一天梅林將年少的亞瑟變成了一隻鳥,亞瑟毫不費力地將在天空中飛了起來。當他變回人的時候,他的老師問他學到了什麼。亞瑟回答:「我從那高高的天上學到了,在那裡是沒有界限的,沒有城牆、沒有圍籬。」觀眾們從劇的這個段落感受到,亞瑟就像一個太空人或像一個飛行員一樣,因為高度和靈活度的提高,看事情的方式也完全改變。在我看來,為了讓這個世界能夠回歸到他最原本的生態平衡的狀態,這樣的一種看事情的方式是必要的。如果我們能用像鳥的眼光來看一切的事物,我們就能夠設想出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會多了更多的互助合作,少了不必要的對立競爭;會更加地以整體,而非以小地區為依據來做考量;會對整個變化過程的維護比對可以替換的個別的小部分來得感興趣。
這個時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故事,是居住在南美哥倫比亞的聖瑪爾塔內華達山脈(Sierra Nevada de Santa Marta)的科吉人(Kogi)的故事。根據BBC的紀錄片《來自世界的中心——長兄警言》(From the Heart of the World:The Eldern Brothers’ Warning),科吉這個原住民族在他們的族人被歐洲殖民南美洲的入侵者凌辱與殺害時,移居至寒冷的高山上。因此,科吉族在四百年前西班牙佔領的那段期間的傳說,就都集中發生在內華達山最高的那些地方。這段故事非常引人入勝,因為跟絕大部分民族不一樣的地方是,科吉人可以離群索居,又能保存他們原始的文化。當他們在1990年決定打破沉默,向「弟弟」說話,這或許是他們歷史上最令人訝異的一件事了。「弟弟」是他們對那些不請自來,且將他們趕走的歐洲訪客的稱呼。在與世隔絕了數百年之後,「兄長」,也就是科吉族人,邀請BBC電視台的一個工作團隊去訪問,因為那是有一些重要的事要向世人傳達的時候了。這對那些長久以來想接觸科吉人,卻不得其門而入的人類學者和記者們來說,自然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故事,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若有一位從遙遠的銀河系來的觀察家來研究人類,難道他不會發出疑問:為什麼人類不停止對這個星球所做的那些使自己深陷死亡威脅的剝削行為呢?這個問題雖然很難回答,但或許休摩(Ed Hume)在他的一齣關於核戰的電視劇「那日過後」(The Day After)給了我們一個答案:我們當中很多人都生活得很像他們根本就不願意承認有發生這些事。我們人或許基本上對死亡也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我們經常都是等到我們自己本身或是我們的親朋好友突然面臨死亡時,才會去思考死後的生命到底會是什麼樣子;才會打電話給我們的親人;才會想起我們的信仰根源或是寫下遺囑。就像經濟學家彌爾(John Stuart Mill,譯註: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經濟學家與政治理論家)所說的,比起痛苦我們更喜歡感覺到快樂。電影導演伍迪艾倫也確信:「比起我自己的葬禮,我更喜歡別人的。」
諷刺的是,人類這個致力於去收集各種資料的物種非常清楚知道這些危機。如果我們因為科學家和對政府及國會施壓的團體對於預測、數據及對這些數據的闡釋有所爭議,就一直枯等下去,那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專家們的意見是從來不會一致的。我們的環境處於危險之中,現在已經到了我們該採取行動的時候了。未來不斷地會有新的發現,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調整我們所採取的措施。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上,人們會使用嘗試錯誤的方法(Trial and Error)。在環境保護方面,我們也必須認真負責地容許用這樣的方法,當某個地方發生變化,就要想辦法改善。重要的是,在已經獲得一些正面成果的地方要特別採取一些措施,從那裡開始著手進行。
幸運的是,在所有的文化裡都有預言者,他們會提醒我們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彼此連結的。在西方社會裡,超驗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努力不懈地寫下自然法則的意義。博物學家繆爾(John Muir)察覺到:「如果人處於大自然的任何一個角落,就會發覺,他跟這世上所有的一切是有所連結的。」而在2009年四月,自然研究學家洪博(Alexander von Humboldt)逝世一百五十週年時,《非洲時代》雜誌(The African Times)寫道:「身為一個科學家和研究學者,他是(西方世界)第一個注意到這世界是一個整體的作家:他發現這世界各方面都是彼此連結、環環相扣的,且生態學和永續性是我們這個現代世界要存活的基本議題。」
還有很多人——從撰寫《整全與演化》(Holismus und Evolution)的史馬茲將軍(Jan C. Smuts)到創立蓋亞理論(Gaia Theorie,譯註:「蓋亞」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大地,蓋亞理論主張大自然的生息替換自有定則,將地球系統是為一個可以自我調節的整體)的英國科學家洛夫洛克(J. Lovelock)——指出了一種整全的思考方式的意義,甚至認為這個地球是活的。永續經營是嘗試恢復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而這種和諧關係是科學界的先知和原住民族的領導者長久以來所大聲疾呼的。
提出彼此依存主張的霍肯、麥多諾和華勒士並非異數。在古老的宗教文獻中早已談及「所有生命的一致性」;中古世紀的思想家,如薩爾茲伯利的約翰(John of Salisbury)思考的「存在的巨大鏈結」模型,這個模型指的就是在一個完整的系統裡,這個社會的所有部分共同發揮作用,就像一個人的身體裡的各個器官一樣。
這個互相依存的現代性眼光呈現在洛夫洛克的蓋亞理論和德日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的主張;蓋亞理論將地球理解為一個生命體,而德日進則是從這個合一的世界超越個別的國家,且由此產生一種持續發展的人性意識。
「鳳宮劫美錄」(Camelot)是根據亞瑟王的傳奇故事編寫而成的音樂劇。作者雷爾納(Alan Jay Lerner)和洛依(Frederick Loewe)在這齣劇中頗富詩意地改寫了魔法師教育亞瑟的故事。梅林在教導亞瑟每一個課題的時候,都會將他變成一種不一樣的動物。有一天梅林將年少的亞瑟變成了一隻鳥,亞瑟毫不費力地將在天空中飛了起來。當他變回人的時候,他的老師問他學到了什麼。亞瑟回答:「我從那高高的天上學到了,在那裡是沒有界限的,沒有城牆、沒有圍籬。」觀眾們從劇的這個段落感受到,亞瑟就像一個太空人或像一個飛行員一樣,因為高度和靈活度的提高,看事情的方式也完全改變。在我看來,為了讓這個世界能夠回歸到他最原本的生態平衡的狀態,這樣的一種看事情的方式是必要的。如果我們能用像鳥的眼光來看一切的事物,我們就能夠設想出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會多了更多的互助合作,少了不必要的對立競爭;會更加地以整體,而非以小地區為依據來做考量;會對整個變化過程的維護比對可以替換的個別的小部分來得感興趣。
這個時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故事,是居住在南美哥倫比亞的聖瑪爾塔內華達山脈(Sierra Nevada de Santa Marta)的科吉人(Kogi)的故事。根據BBC的紀錄片《來自世界的中心——長兄警言》(From the Heart of the World:The Eldern Brothers’ Warning),科吉這個原住民族在他們的族人被歐洲殖民南美洲的入侵者凌辱與殺害時,移居至寒冷的高山上。因此,科吉族在四百年前西班牙佔領的那段期間的傳說,就都集中發生在內華達山最高的那些地方。這段故事非常引人入勝,因為跟絕大部分民族不一樣的地方是,科吉人可以離群索居,又能保存他們原始的文化。當他們在1990年決定打破沉默,向「弟弟」說話,這或許是他們歷史上最令人訝異的一件事了。「弟弟」是他們對那些不請自來,且將他們趕走的歐洲訪客的稱呼。在與世隔絕了數百年之後,「兄長」,也就是科吉族人,邀請BBC電視台的一個工作團隊去訪問,因為那是有一些重要的事要向世人傳達的時候了。這對那些長久以來想接觸科吉人,卻不得其門而入的人類學者和記者們來說,自然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故事,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