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整體介紹唐代的詩歌,等於是濃縮了唐代詩歌史的淵源、發展和式微。其中提到許多較突出的詩人,配合唐詩的起落興衰作概略的說明。
下篇即是各家名作賞析的部分,也是這本書的重心所在。先是交代作者的生平與時代環境,接着才找出代表性的作品,附上「語譯」(與原詩分置上下欄)及「賞析」。賴教授個人的學養豐富,在「賞析」部分著墨甚多。
書中所選的詩人共29家,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您欣賞唐詩時,一盞引路的小小明燈,在沒有燈的路上,或燈光不及的地方,就請您以有燈時的經驗和感受,再繼續去尋索唐詩廣浩幽深的世界罷!
作者簡介:
賴芳伶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畢業,香港大學文學博士。
曾任:國立中興大學。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著作:《閱微草堂筆記中的觀念世界及其源流影響》、《閱微草堂筆記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閱微草堂筆記中的愛情故事與愛情觀》、《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一八九五-一九一一》等。
章節試閱
唐詩總論
錦繡繽紛話唐詩
唐代的詩歌,以非凡的靈姿異采,在中國古典文學的園地裡,綻放出最耐人尋味的芳醇與雋永,凝固成中國人永恆的文化心聲。它不僅僅是唐人的血淚與驕傲,也是全中國人的血淚與驕傲。
唐詩的興起並不是偶然的文學奇蹟,它猶如百川匯海、水到渠成,又像是早有的無數種子埋進泥土,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只等待一個最合適的時刻到來,便要紛紛突破地殼,以無比的璀璨繽紛迎向暖陽。我們現在就先來談談,到底是怎樣的日光、空氣和水,使得泥土裡一顆顆的種子,能成為一朶朶華采可人的奇葩呢?
東漢末年有黃巾之亂,天下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接著曹丕篡漢、三國鼎立,而後進入兩晉南北朝,一直到隋代的統一,這當中的三百年(西元二二〇──五八九)可以說是胡漢紛爭與融合的歷史。後來天下大權落入李世民的手中,才建立了自秦、漢以來最強盛的唐帝國,大約持續了三百年的王朝歲月(西元六一八──九一二)。
這個融合著胡漢血統的新興帝國,在最初的四十年裡,國勢真是強大,政治的穩定與經濟的繁榮,促進了精神與物質文化的高度發展。不過,這幾乎是所有藝術創造的共同基礎,而我們要講的唐詩,除了這個基本的條件以外,還有下面的幾個因素:
第一個就是科舉制度,由於它才使得許多出身貧寒的讀書人,有躍身政治活動的機會,也才有可能實現儒家傳統「學而優則仕」的入世理想。唐室本身是雜有胡人血統的統治階級,取得天下後極想拉攏寒士階層,以鞏固自己新得的權位,進而打擊六朝以來,在社會政治上盤根已久的舊貴族勢力。寒士們經過長期的努力奮鬥,也已經成為社會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可圈可點的實際作為,使唐皇室不得不刮目相看。基於此種情勢,統治者順水推舟,以考試制度拔擢新的人才晉用,多少可以平衡一向被豪門世族所壟斷的政治權勢。而「詩賦」,就是當時考試的主要科目之一,天下的才俊旣多以此作為晉身的途徑,當然就會很賣力去研習,文學裡的詩歌受到功名的引誘,也就特別活躍起來了。
第二個就是帝王們的愛好與提倡。唐代的帝王,大部分文學細胞都很豐富,從高祖到太宗都在各地廣設學校,更於京城設置規範宏大的「弘文館」、「崇文館」,儼然是一處國際性的文化學術重心。許多當時的友邦,像日本、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都相繼派遣大批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這種文化學術(兼及貿易)的交流,使得大家的眼界與心胸都為之拓展,吸收融會的能力加強了,創造力也增進了,這必然促進文學藝術的蓬勃發展。
還有,帝王旣然喜好文學,就會詔令傑出的文人來為他們歌功頌德、粉飾時代的昇平,好比玄宗曾召李白入宮寫下極有名的〈清平調三章〉、憲宗召白居易為翰林學士、穆宗提拔元稹為祠部郎中……種種的恩寵榮耀無形中給年輕的讀書人一個榜範,總希望努力吟詩作文,有朝一日躍登龍門,可真是備極殊榮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豈不是很有道理麼?
第三個是詩歌本身的發展。我們知道,詩歌經歷了東漢建安時代的創作,五言詩已經宣告成熟,即使七言詩的寫作也不再是陌生的了。像七言古詩、絕句,及律詩,經過六朝長時間的醞釀,一旦步入唐代,那是一定要開花結果的。本來,唐朝以前的詩歌,除一般民間歌謠和古詩十九首等少數作品以外,幾乎全屬於貴族文人的作品,他們多致力於詞藻及聲律美的追求,所吟詠的對象也不出其富貴生活的範圍,所宣抒的也常常是個人去就的情懷而已,很難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不過,當然也有為數甚少的詩人,像陶淵明、謝靈運、庾信……他們的詩歌是不能以上述的標準率爾否定的。
唐代的詩歌是六朝詩歌的延續,是前代舊文學的大融匯。但是,不論就它的內容、風格或形式來看,它都有比以前更了不起的卓越成就。論內容,詩歌包括得很廣,有哲理玄思的,有出世渴望的,有控訴戰爭的,有歌頌愛情的,有批評社會風尚的,有諷諭時政的,有吟詠史實寄慨興悲的,有代傳群衆心聲的,有思鄉念國的,有田園山水的……;論風格,有豪宕奔放的筆調,有纖柔宛曲的作風,有雄渾悲壯的特色,有嘔心苦吟的推敲,有天馬行空的爽俐,有奇詭幽麗的經營……;論形式,一方面把以前舊有的五古、七古表現得更完整、更熟練,一方面完成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的所謂「近體詩」,又有從樂府直接發展變化而來的歌行,以及脫離舊樂府而產生的新樂府。唐代的詩歌真是多采多姿,令人目不暇接,的確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大瑰寳,它所散射出來的光芒,是足以使其他時代的詩壇黯然失色的。
元朝楊士弘《唐音》的觀點,把唐詩分為「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太極元年,六一八──七一二)、「盛唐」(自玄宗開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七一三──七六五)、「中唐」(自代宗大曆元年至文宗太和九年,七六六──八三五)、「晚唐」(自文宗開成元年至昭宣帝天祐三年,八三六──九〇六)四個時期。
一、初唐──大約從唐高祖武德初,到玄宗開元初的一百年間。這個階段主要的貢獻是,醞釀和形成各種新的詩歌形式──律詩和絕句,但仍屬於試驗的階段,有關詩的理論也還未完備。再者,就是除了像王績、陳子昻等極少數的特出作家,許多詩人仍不免追蹤齊梁以來柔靡、浮豔的宮體詩風。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家,有所謂的「初唐四傑」、「沈宋」,與「文章四友」。
「初唐四傑」指的是王勃、楊烱、盧照鄰、駱賓王。他們的詩雖仍沾染著六朝遺留下來的靡麗氣習,但已見風骨,並相當致力於詩體的變革,沈佺期、宋之問能夠完成律體,四傑的功勞不小,不論是思想、感情的表現,或是技巧聲律的講求,都較以前開拓許多,開始有了唐詩自己本身獨特的雛形。已經能夠將個人現實生活的經驗,融入藝術的創作領域,開始步入宮廷以外的廣闊天地,約略初試盛唐詩的啼聲了。
自號「幽憂子」的盧照鄰,最拿手的是七言歌行,像〈長安古意〉裡頭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多少還帶有宮體詩的味道。七言歌行雖然早有曹丕、鮑照倡作於前,但經由盧照鄰的承續,更引發往後盛唐詩人大規模的吟作。
至於楊烱,他也有不錯的作品,像〈從軍行〉有一種極活躍的格調。他不太滿意當時「王、楊、盧、駱」的稱呼,曾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想來他真正的意思是下半句。他的作品多半是五古、五律,多少也對近體詩形式的奠定盡了些力氣。
沈佺期和宋之問是武則天時代有名的宮廷詩人,他們的作品在律詩格律的推動上極具份量。
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以五律的格式寫盡思鄉的情愁,也是可圈可點,我們不能隨便就認為它沒什麼文學價值,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它──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迴。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文章四友」與沈、宋同時,是指蘇味道、李嶠、崔融、杜審言。他們一方面承襲六朝華麗詩風,一方面成為沈、宋律詩運動主要的推動人,雖然就藝術的觀點來看,這些人的作品還沒有很圓熟,但我們知道,如果沒有經過這個階段的突破,唐詩就不可能有後來的氣象萬千。杜甫對四傑等人的推進律詩格式,有極推崇的看法,他說: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初唐時還有一位陳子昻,他是這期間極力反對六朝柔靡詩風的第一人,以為詩歌應該直追漢魏,要有凜然的風骨、獨到的興寄。他不僅提出這樣的主張,更以實際的創作來實踐。
此外,這段期間值得一提的詩人是王績,他很傾慕陶淵明,又性喜讀《易》、《老》、《莊》,寫出來的詩頗富田園風味,詩中恬靜的境界似乎也給後來的王維若干啟發。
總之,齊、梁以來的詩歌到了初唐四傑的手上,格式趨向嚴整,完成了五言律詩。接著沈佺期、宋之問等人草創推敲,七律又告完成,而七律可以說是唐人自己的創作,所以當時稱為近體詩。
二、盛唐──自玄宗開元初到代宗永泰初的五十餘年間,是唐詩黃金時代的開始。這段期間經過初唐的奠基,整個國家走入安定、繁榮的局面;但是,一方面也有頻繁的內外戰爭、政治上的種種傾軋排擠,以及由於國際貿易的發達所造成的農村破產、人口流向都市,工商經濟取代農村經濟等等問題的產生。所以,盛唐時代的社會在繁榮的背後,卻也隱藏著多少民生凋敝的悲哀、征夫守戰的疾苦、思婦望夫的情愁。生活在這種時代環境下的詩人,他們表現在詩歌裡的精神有的樂觀進取,有的狂放浪漫,有的慷慨悲憤,有的閒適恬淡。就思想而論,有王維代表的佛教思想,有李白代表的道教思想,有杜甫代表的儒家思想,更有三種思想合流的,真是五光十色,風姿競發。
唐朝隱逸的風氣很盛,一方面是佛道出世精神的影響,一方面是讀書人不想走科舉的途徑去博取功名,有意藉隱遁山林造成清高的名聲,等到有一天名氣大起來了,自然有被舉薦或徵辟的機會。
盛唐詩,與王、孟所代表的自然詩歌,能夠平分秋色的另一種風味的詩歌,就是由高適、岑參擅其場的「邊塞詩」。邊塞詩的特色是風格豪邁浪漫、充滿異國情調,感情則往往粗中有細、壯裡帶柔。詩體多以七言歌行為主,六朝鮑照〈擬行路難〉等作品,到這時已經發展成唐人的新樂府,氣象為之一新。盛唐邊塞詩人雖以高適、岑參為代表,但其他的詩人也有寫邊塞詩寫得極好的,像崔顥、李頎、王昌齡、王之渙……等都是。
盛唐的詩人很多,詩作更是豐富。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上所談過的王、孟自然詩系,高、岑邊塞詩系,以及我們現在要談的,也是最主要的李白和杜甫。
李白的思想基本上屬於道家,反對一切人為力量所加諸於自由的束縛,加上性情奇傲,天才橫溢,入世後又承受太多的坎坷不幸,所以,他的詩篇經常充滿著嘲弄傳統禮教的調調,乍看浪漫樂觀、狂放不羈,其實骨子裡奔騰著悲慨辛酸的生命洪流。如果遠溯李白詩歌的源流,那幾乎是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集大成,他的靈魂太活敏,他的才情太縱橫,他的想像太超絕,他的痛苦太尖銳,他的精神太浪漫,他詩歌的內涵又豐沛,千百年以下,大概很難有人能望其項背。
與李白並稱為盛唐最出色的另一位詩人是杜甫,他詩歌最大的特色是綜合並且提高、擴大前人寫詩的經驗,創造出最富於寫實色彩,與最富於悲憫情懷、愛國思想的偉大詩篇。他所以被稱為「詩史」、「詩聖」,完全是以血淚得到的。如果李白是盛唐詩歌中的一團赤陽,光芒四射;那麼,杜甫就是蒼穹裡的一圈皓月,清輝千里。李白、杜甫的出現給盛唐的詩歌推向一個無可比擬的巓峰。
三、中唐──是指代宗大曆初到文宗太和九年這七十多年間。有唐一代在開元、天寳盛世之時,其實已經埋下衰落的契機,等到安史之亂爆發,那不過是把先已潛伏著的火種引燃罷了。藩鎮的日益跋扈,宦官的奪攬軍權,士大夫們的沉迷黨爭,以及農村生產力的崩壞、民生無告的哀苦、社會秩序的動盪不安,都使得一度具有蓋世光華的王朝,不得不一步一步走向風雨飄搖之中。因此,中唐的詩歌,有很多是在描寫人民的苦難與社會的不安,與困處於此種情境下知識份子極度苦悶的心聲。
自然詩到了中唐,能夠承王、孟餘風的,應數韋應物和柳宗元。韋應物擅長寫五言古詩,詩的內容意境顯然都向陶淵明看齊。柳宗元的詩寫景寫得好極了,有極清新飄逸的風致,他的〈江雪〉和〈漁翁〉,簡直不作第二人想,但是,在田園山水怡澹的另一面,他也是充滿投荒逐臣的悲慟。
自從杜甫開社會寫實的詩風以來,有不少詩人跟著走這條路,這當中最有名的是張籍、元稹和白居易。張籍向杜甫看齊,努力以樂府歌行描寫當時的社會現實,像〈築城詞〉、〈野老歌〉,充分暴露人民在力役和租稅下的悲慘生活,等於是執政者的一面鏡子。
元稹、白居易大力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並且以具體的創作來實踐這種理論,頗造成一股不容忽視的風潮。元白詩歌寫實運動雖源自杜甫,但到了中唐則較諸以往更大放異彩。
元稹和白居易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們的詩體,世人稱為「元和體」。元稹的文才很高,他也寫了不少關懷社會民生的詩歌,好比〈田家詞〉、〈織婦詞〉,極力刻繪出政治的敗壞,與官吏魚肉人民的真相。
白居易的詩歌盡量做到通俗易曉,他對自己所作的諷諭詩(〈新樂府〉五十篇,共九千二百五十二言)非常重視,曾寫自序云:「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唐代的詩人很少人能像他有這麼豐富的產量,也很少詩歌能像他的作品流傳得這麼廣泛。他喜歡為貧苦的社會大衆發出不平之鳴,用文學來反映生活的真相,斥責權貴的無恥,控訴戰爭的酷慘,以及肯定人性的良善面。除了元稹之外,白居易還有一位好朋友,就是與白居易並稱「劉、白」的劉禹錫。劉禹錫對詩歌方面的貢獻不少,曾經改寫湘西土人的歌謠,成為極受喜愛的民歌,〈竹枝詞〉就是其中之一: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韓愈在詩歌方面的作為不同於前述的元、白,他很著重技巧的追求,希望能夠推陳出新,所以他常常拿寫散文的方法來寫詩,喜歡用僻字、造怪字,甚至押很奇特的韻。像這種作詩的方法,毋寧是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表現。
中唐時候走僻古奇險詩風的詩人,還有孟郊和賈島。「苦吟詩人」孟郊是韓愈的好朋友,韓愈的僻險在於用字章法,而孟郊則在於命意造境方面。
另外一位和孟郊的命運、遭遇極相似的「詩囚」就是賈島,他的作品最有名的該是那首〈尋隱者不遇〉的五絕: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中唐詩壇的尾聲裡,暴出一位「鬼才」詩人李賀,他的詩歌要算樂府寫得最好,很擅長比喻、象徵的表現技巧。他慣用一些「紅、紫、青、碧、綠、白」的字眼鋪染出穠麗的色澤,又常用「鬼、血、恨、死、哭、夢、淚」經營晦暗陰森的氣氛,使他的詩充滿迷離恍惚的美麗與哀愁。
四、晚唐──指文宗開成初到昭宣帝天祐三年這八十餘年間。唐代的國勢到了晚唐,已經走向日薄西山的地步,宦官、藩鎮與黨爭的禍害,終於扼殺這個王朝的命脈,統一的大唐帝國再度陷入動盪不安,社會各階層的衝突高度膨脹,最後爆發了無可避免的紛爭戰亂。晚唐文學的潮流,慢慢從寫實返囘浪漫,典雅綺麗的形式技巧,似乎又成了詩人們追求的寫作目標,吟詠私情的豔體詩,逐漸取代了元、白以來所致力的社會寫實詩。這時期的重要作家有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等人。
杜牧就在這樣的潮流中激盪出他作品的格調來,不過,他多少還保存著從盛唐遺傳下來的優美傳統。杜牧很服膺杜甫,擅長寫七律七絕,七律尤其和杜甫晚年的詩風相似,所以有「小杜」的雅稱。我們今天讀他的詩,總覺得像他這樣文采絕代的風流才子,有很多過於浪漫的地方應該被寬容、被諒解。隨便舉一首〈贈別〉來看: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罇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李商隱是一個夾在黨爭中左右為難,一生落落寡歡的詩人。他的詩細密工麗,長於七律,喜好用典,寄託深微,晚唐的唯美詩到了他的手裡,已經達於化境。李商隱寫了許多〈無題〉詩,它的內容多半是纒綿悱惻的戀情,神祕中有太濃太重的哀感。李商隱的詩美得令人傷感,令人無可如何。他的詩歌一方面是他內心世界的獨白,一方面也象徵著唐詩的遲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杜時代的雄渾氣魄,到此幾已銷聲匿跡,只留得一天爛漫的晚霞,猶作最後的依戀。
唐詩總論
錦繡繽紛話唐詩
唐代的詩歌,以非凡的靈姿異采,在中國古典文學的園地裡,綻放出最耐人尋味的芳醇與雋永,凝固成中國人永恆的文化心聲。它不僅僅是唐人的血淚與驕傲,也是全中國人的血淚與驕傲。
唐詩的興起並不是偶然的文學奇蹟,它猶如百川匯海、水到渠成,又像是早有的無數種子埋進泥土,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只等待一個最合適的時刻到來,便要紛紛突破地殼,以無比的璀璨繽紛迎向暖陽。我們現在就先來談談,到底是怎樣的日光、空氣和水,使得泥土裡一顆顆的種子,能成為一朶朶華采可人的奇葩呢?
東漢末年有黃巾之亂,天下陷...
目錄
【出版的話】
【導讀】繽紛飄落的詩語 賴芳伶
上篇 唐詩總論
錦繡繽紛話唐詩
下篇 各家名作賞析
王勃
駱賓王
宋之問
賀知章
陳子昂
孟浩然
王維
岑參
王之渙
王昌齡
王翰
常建
崔颢
李頎
李白
杜甫
韋應物
張繼
李益
韓愈
劉禹錫
白居易
柳宗元
元稹
賈島
張祜
李賀
杜牧
李商隱
【出版的話】
【導讀】繽紛飄落的詩語 賴芳伶
上篇 唐詩總論
錦繡繽紛話唐詩
下篇 各家名作賞析
王勃
駱賓王
宋之問
賀知章
陳子昂
孟浩然
王維
岑參
王之渙
王昌齡
王翰
常建
崔颢
李頎
李白
杜甫
韋應物
張繼
李益
韓愈
劉禹錫
白居易
柳宗元
元稹
賈島
張祜
李賀
杜牧
李商隱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