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焦桐
定價:NT$ 380
優惠價:88 折,NT$ 334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從路邊攤到餐館,從九層塔到小米酒,臺灣人有著來自四面八方不同文化與在地土壤雜交而成的混血肚皮,焦桐在這本書裡以四十篇文章鋪陳這塊土地上的吃食,描述臺灣,定義臺灣。慣常作為菜餚配角的九層塔,乃臺菜不可或缺之提香物,然則它也可以是主角;「蒙古烤肉」、「福州乾拌麵」都是臺灣人的創意產物,離散的苦難,想像的鄉愁,背後隱含著一段辛酸的移民歷史;碗粿與菜包,那是不同族群帶來的小吃古味,在這裡生根、發芽。甚至屬於舶來品的「咖啡館」,也發展出屬於臺灣特有的氣息。《臺灣肚皮》標誌出臺灣人的品味與文化,是深刻的觀察、品嘗、凝思之後產生的人文書寫。
【本書特色】
臺灣肚皮
麻油雞、焢肉飯、燒肉粽,小米酒、竹筒飯、清粥小菜-這些美好的庶民日常吃食,其背後往往有著動人的故事,耐人尋味。美食家焦桐以數十種食物或食材的名稱作為關鍵字,嘗試一窺臺灣雜揉四海、包羅並蓄的文化面貌。從路邊攤到餐館,從九層塔到小米酒,臺灣人有著來自四面八方不同文化與在地土壤雜交而成的混血肚皮,世界上其他同樣有混血菜的地區如檳城、馬六甲、澳門,不但混得很兇,而且快樂。
臺灣餐飲可謂傳統中國、美國與日本的混合體,豐富而極具創意。慣常作為菜餚配角的九層塔,乃臺菜不可或缺之提香物,然則它也可以是主角;「蒙古烤肉」、「福州乾拌麵」都是臺灣人的創新產物,離散的苦難,想像的鄉愁,背後隱含著一段辛酸的移民歷史;碗粿與菜包,那是不同族群帶來的小吃古味,在這裡生根、發芽。甚至屬於舶來品的「咖啡館」,也發展出屬於臺灣特有的氣息。
作者焦桐平日喜歡四處吃吃喝喝,但可不是隨便吃、盲目地吃。他喜愛觀察並思考食物背後的人文歷史情懷。期望我的肚皮能夠繼續裝入臺灣美味,如今不論風味小吃、酒家、餐館皆,多元並陳的餐飲業也需要有高度文化素養與飲食品味的食客才能進步、成長。近年來關於飲食的討論愈見蓬勃,這真是件令人欣慰的事。
感謝藝術家李蕭錕為書籍封面及內頁繪製的插圖、題字,古樸的美可口了所有文章,為臺灣肚皮增添意趣。每篇文章末尾皆附有文中提及的餐館資訊,若能在閱讀文章之餘也親身前往品嚐,那就更美妙了。
作者簡介:
焦桐,一九五六年生於高雄市。已出版著作包括詩集《焦桐詩集:1980-1993》、《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及散文《我的房事》、《在世界的邊緣》、《暴食江湖》、《臺灣味道》,童話《烏鴉鳳蝶阿青的旅程》,論述《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等等二十餘種,詩作被翻譯成英、日、法文多種在海外出版。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四十餘種,曾創辦《飲食》雜誌,展開臺灣的年度餐館評鑑工作,並任評審團召集人。
焦桐長期擔任文學傳播工作,現任「世界華文媒體集團」編委會顧問,並任臺灣飲食文化協會理事長、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媒體推薦:
臺灣雞膳
2012-04-04 01:37
中國時報
【焦桐】
優秀的三杯雞香氣撲鼻,口感爽滑,醇厚,雞塊的色澤金黃,肉質鮮嫩、飽含彈勁,鍋底乾爽。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廚藝教學,居然教人家加了醬油還加蠔油、醬油膏,居然還有獃廚教觀眾下縴粉、用微波爐烹製。上帝保佑電視觀眾。
三杯雞
「三杯」的意思是烹製需醬油、麻油、米酒各一杯調味。為追求口味,實際操作可改變比例,臺灣名廚阿基師的作法是8匙米酒、4匙醬油、2匙糖,和少許麻油。三杯雞基本上不放鹽,鹽會讓蛋白質略微變硬。
此菜味濃下飯,作法很簡單,只要調味料的比例準確,先加熱空燒砂鍋;另起鍋用香油煸薑片,接著爆香蔥、大蒜、辣椒,再翻炒汆燙過的雞塊,待雞肉變色即可添加醬油、糖拌炒,倒入些許米酒和高湯,加上鍋蓋燜熟,令皮下脂肪分解,和麻油一起帶出香味;其間得掀開鍋蓋加以翻炒,令雞肉充分而均勻地吸收調味料,最後將燜煮好的雞肉倒入已加熱的砂鍋中,加入麻油、九層塔稍微翻炒即成。
我反而覺得三杯雞的濃烈,須要九層塔的清香來修飾。三杯之運用廣矣,而且葷素皆宜,諸如「三杯血糕」、「三杯魚」、「三杯中卷」、「三杯兔」、「三杯杏鮑菇」、「三杯豆腐」及「三杯素腸」等等。
三杯雞是一道經典的贛菜,源自江西寧都或萬載,製作數百年來,已風行於社會各階層,撫慰了無數販夫走卒、商旅行腳、達官顯貴的胃腸。
這道雞餚附會著多種傳說,一說文天祥被打入死牢後,一位江西老太太為表達對丞相的崇敬,潛入獄中探監,和同鄉的獄卒以瓦缽用牢中酒燒製了一隻雞;兩人顧慮寒氣逼人,另取一扁盤,盤中點燃了酒,瓦缽上面再加杯蓋保溫,雙手捧雞缽跪倒,獻到文天祥面前。文天祥面對雞缽,感慨系之,形「三杯」,意「三悲」:一悲豺狼當道,二悲有心不能救國,三悲南宋江山危在旦夕。後來獄卒和老太太返鄉修了一間文公廟,每逢文天祥祭日,都用三杯雞祭奠。
二說贛南有魏姓父女,以燒甕缽營生;後來父親病故,按當地風俗,大年夜需用雞、魚、豬三牲祭奠長輩。孝女家貧,宰殺整治僅有的母雞,再將同祭奠的雞和一杯醬油、一杯食油、一杯米酒入甕煨製年餚,遂而流傳演變成三杯雞。
三說萬載縣農村,有貧家姊弟二人相依為命,適逢大旱,弟弟決定出外謀生前夕,姊姊殺了家中唯一的嫩母雞,剁塊,連同洗淨的內臟放進砂缽,再把僅剩一杯量的食油、醬油及酒倒進鍋內一同燜燒,準備為弟弟餞行。約過了一個時辰,香氣四溢,驚動了鄰居一位官府的廚師。後經這位廚師改進烹製法,大受歡迎,三杯雞之名大噪。
有時候一些傳聞掌故可茶餘飯後閒聊,過度演義則不妥。歸納起來,贛式烹法用甜酒釀、豬油、醬油煨製。臺式三杯雞作法則如前述,已異於江西傳統,主要是捨酒釀而取米酒,並易豬油為麻油,再加入最關鍵的九層塔和蒜頭、薑、辣椒。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廚藝教學,居然教人家加了醬油還加蠔油、醬油膏,居然還有獃廚教觀眾下縴粉、用微波爐烹製。上帝保佑電視觀眾。
白斬雞
白斬雞又稱「白切雞」,是雞隻整治乾淨後,或煮或蒸或浸至熟,過程中不添加香料,意在彰顯雞肉的自然鮮味。白斬雞應是源自清代民間酒店的「白片雞」,《調鼎集》中有記載,名稱緣於不加調味白煮而成,工序省便。由於不同於燒、燻、烤、滷、糟、醬、焗……各種烹法之強調入味,重在挽留雞肉的原汁原味,故更須慎選材料。
在閩西,這是年節喜慶常見的主菜,最出名的是「汀州白斬河田雞」,汀州河田雞是中國名雞,唐代以降被選為鬥雞;除了善鬥,河田雞主要還是以美味享譽四方。這道白斬雞向來被列為閩西客家菜之首,成品金黃油亮,香、嫩、滑、脆而易去骨,尤其雞頭、雞爪、雞翅更是下酒佳餚,民間有「一個雞頭七杯酒,一對雞爪喝一壺」之說。
閩西客家人認為雞象徵吉祥,寧化一帶的習俗:婚禮由雞帶路,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走在迎親隊伍的前面,母雞選快下蛋之準雞媽,最好一到男家就下蛋,取早生貴子的寓意;此外,迎親都在夜晚,雞行夜路如同白晝,由雞帶路,可以避邪。
河田雞產於長汀縣河田鎮,是青山秀水、無污染的自然環境,以稻穀,米糠和瓜菜薯類為飼料。雞體豐滿,肉質柔嫩,皮薄骨細,口感香鮮嫩滑,允為禽中珍品。此雞最明顯的外貌特徵是公雞有「三黃三黑三叉冠」,三黃指雞的嘴、羽毛、腳都是黃色的;三黑乃雞的頸部有一圈黑毛,兩翅尖各有3至5片半黑扁毛,尾端有7至9片黑綠色毛彎翹在後;三叉冠則是雞冠頂端呈三叉形,單冠直立後有明顯的雙叉。母雞則體圓腳較短,全身毛色淡黃,頸毛帶有黑色斑點,翅尖和尾端的毛稍大而短,雞冠鮮紅。
白斬雞最要緊的關鍵還是食材,不惟和田雞,海南文昌雞亦聞名天下;臺灣也非無名雞,如珠珍雞、烏骨雞等等。總括文昌雞的外型為「三小兩短」:頭小、頸小、腳小,頸短、腳短。宰殺前30天的育肥期,用花生餅、椰子餅、椰絲、大米飯混合餵養,此雞皮脆薄、骨軟細,肉質嫩滑。我曾在海口「瓊菜王美食村」大啖文昌雞,允為平生快事。
袁枚《隨園食單》:「肥雞白片,自是太羹、玄酒之味,尤宜於下鄉村、入旅店,烹飪不及之時,最為省便。煮時水不可多。」太羹即大羹,指不加五味的肉汁;玄酒是潔淨的水。雞胸肉纖維較長,容易顯老,袁枚說煮的時候水不能放多,無非希望挽留肉汁。更要緊的是火候,務必掌握雞片之嫩度;不能久煮,久煮必柴。白片雞若蘸臺灣「螺王」醬油膏甚佳;或佐以蒜蓉、辣椒碎醬油;起鍋後雞身抹米酒、用鹽巴拍打亦可。
白斬雞工序雖則簡省,有些小地方仍需注意:冷卻後才能動刀切塊,否則雞肉碎裂矣。此外,雞肉不可先冰凍,冰凍過的雞肉在烹製時會出水,嚴重影響品質;切塊烹飪前最好先去骨,因為一般雞販在宰雞放血時多放不乾淨,殘留在雞骨裡的血,會使雞肉充滿腥味。
廚事之體現,總是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優秀的白斬雞不僅講究品種,烹煮的程序也有幾分堅持,諸如宰殺時放血、雞毛必須拔除須乾淨,煮、燜的時間拿捏等等。我煮白斬雞例用大鍋,水要求能淹過雞隻三分之一以上,火候之控制要有耐心,成品才會皮膚光滑、肉質細嫩:水極滾時才下雞,約二三十滾即熄火;蓋過此候便老,只好煮到爛,任雞味全入湯中。要領是待鍋內水降溫,再開火加熱,如此這般半煮半浸幾次,三溫暖般,方能維持青春肉體。
張大千曾品評譚家菜的白切油雞,讚為中國美食中的極品;唐魯孫吃過後認為簡直是神品。譚篆青家的白切雞從養雞開始講究:選用腿上有毛的小油雞來養育,慎調飼料如酒糟、草蟲;雞齡則需16個月至18個月之間才算適齡,此時雞的胸頸間有一塊人字骨,摸起來柔軟具彈性,肉質鮮美活嫩。
(上)
在一碗肉骨茶中 團聚(2012-04-06)
◎焦桐(臺灣作家)【聯合早報網副刊】
周芬伶寫的《肉骨茶之味》,通過肉骨茶表現母子感情,感人至深;她第一句說:“煮好的肉骨茶湯如綠茶一般清澈”,頗可討論。猜想芬伶所買是潮州式的茶包,用量也不太足,才會如此清澈。
肉骨茶是一種藥膳排骨湯,用中藥材熬煮排骨、豬腳、豬腸、豬肚、豬尾至軟腴嫩滑,裏面另用香菇、大蒜、紅棗和胡椒調味。吃的時候,常見佐以米飯,也提供油條蘸湯;蘸醬則是醬油、碎辣椒和大蒜。
此物濫觴於馬來西亞,發源地眾說紛紜,多數人采信的是巴生,距吉隆玻五十幾公里的城市。雪蘭莪州巴生舊區的後街一帶,曾是碼頭苦力、勞工、人力車夫的聚集地,肉骨茶暖胃、滋補又旺血,提供了重勞動者便宜且耐餓的一餐。
明明是中藥與排骨煲成的菜肴,湯汁並非茶湯,從頭到尾也不見茶葉入饌,為何叫“茶”?其一,閩粵方言中“茶”含有藥湯、飲料的意思,如青草茶、杏仁茶、冬瓜茶、糙米茶、烏梅茶等等,雖名之為茶,卻完全不涉茶葉;肉骨藥湯因而又曰肉骨茶。其二,閩南人本有吃肉骨喝茶的習慣,將兩者簡略為一。其三,閩南方言“地”與“茶”同音;相傳在1930年代,巴生鐵橋旁有兩攤相鄰的肉骨湯食攤,一家的老闆名李文地,另一攤主人叫陳瑞,兩攤都頗受歡迎,當地人習慣以“肉骨地”、“肉骨瑞”稱呼,“肉骨地”日久遂傳為“肉骨茶”。
在巴生,許多知名的肉骨茶值得一嘗,諸如福建會館右後方的“楊氏”、橋底下的“盛發”、Pandamaran路上的“亞火夜市”,和“毛山”、“蘭花園慶祥”、“來春”。此外,檳城的“來來”,吉隆玻的“新峰”,八打靈的“新朝生”,柔佛巴魯的“亞曆”和“華美”都是當地饕客常推薦的肉骨茶。圍繞著肉骨茶,流傳著許多故事,包括明代公主遠嫁麻六甲的思鄉情懷;港口的苦力撿拾掉落的藥材,集資買肉骨煮成……
獨到的中藥配方是各家不傳之秘
食物之開發是漸進式的,起初在某些人的飲食生活中持續試驗,食用,討論,終於逐漸成形,緊密關連著人民的生活。肉骨茶表現南洋華僑的庶民飲食文化,通過經驗的傳承、累積,與不斷研發,展現為一種藝術之美,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和熱情。
每一名店、名攤的肉骨茶,都有獨到的中藥配方,也都是各家的不傳之秘,有人在烹煮的過程大門深鎖,像極了諜報行動,唯恐被人偷窺。可以公開的藥材大抵為八角、丁香、枸杞、甘草、桂皮、當歸、黨參、玉竹、川芎之屬,運用之妙,存乎經驗。
藥燉的成效,令肉骨茶濃郁甘香卻不油膩,其湯汁大別為閩南式的黑湯,和潮州式的白湯;前者色濃,後者色清。中藥材容易製成袋裝販賣,如今馬來西亞至少有30家生產袋裝肉骨茶配料的工廠,隨著這些香料包,肉骨茶飄洋過海,在全球播香。我常去馬來西亞,每次去都會帶一些肉骨茶包返台,"A1"、“遊建好”、“瓦煲標”都是我常買的品牌。臺灣人買了肉骨茶包回家烹煮,往往習慣性加入米酒,其實不妥,蓋米酒會傷害肉骨茶的風味。
作家焦桐:素食葷味 小吃充滿想像力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4.10 08:08 am
開喜婆婆應該重出江湖,賣台灣「東方美人茶」?作家焦桐、蔡素芬、李蕭錕等人昨天共聚中山堂台北書院,暢談「從小吃看台灣文化」。
焦桐與畫家李蕭錕最近合作出版新書「台灣肚皮」,一寫一畫,介紹台灣四十一種小吃。李蕭錕準備畫「東方美人」時,左等右等等不到焦桐的文章,他自己作主畫了推動台灣瓶裝冷飲風潮的「開喜婆婆」當配圖,焦桐看了大讚「絕配」。「東方美人茶」是台灣烏龍茶的一種。相傳百年前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沖泡台灣烏龍時,見其外觀如美人在杯中漫舞,賜名「東方美人」。焦桐認為此說無稽卻充滿想像力。
台北市將以小吃、辦桌、素食為台北美食代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成為世界美食之都。焦桐說,台灣素食模擬各種肉食的味道,「素食葷味」常遭批判,但他認為這是想像力的展現。
焦桐與李蕭錕還將合作出版繪本「辦桌」,以長卷形式展示「台灣飲食最經典的場面。」李蕭錕說,台灣人「辦桌」總會在桌上鋪一張桃紅色的塑膠紙。他寫文化美學書籍「台灣色」時,把桃紅色定為「台灣色」。這本書被總統府選為送給國賓的禮物。
蔣家第四代蔣友常成立的JIA,曾邀歐洲設計師在香港推出新式筷子,並隨筷附贈書籍「筷子的歷史」。李蕭錕應邀為此書畫插畫,一本書加一雙筷子售價一千五百元,他認為,台灣文創產業可以在食物擺盤、器皿上多下工夫。
吃出常民記憶 焦桐書寫台灣肚皮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自由時報】
文學評論家焦桐繼續他的「台灣小吃探究工程」,最近又為美食系列出版了《台灣肚皮》,也是焦桐「台灣味道」系列三部曲中的第2部,將多年來全台走透透吃透透的心得花上2年著書,焦桐笑言,「如果還有省長可選,我也可以去了。」
書中以單項台灣小吃逐一介紹,好比珍珠奶茶、焢肉飯,小米酒、清粥小菜等,美好的庶民食物,背後都有著常民記憶,焦桐認為,台灣小吃兼容並蓄,各路食物匯聚台灣,都成為台灣的一部分。
焦桐說,台灣人對於吃之有創意,從命名可見,像福州麵、蒙古烤肉等,「在當地,這些都不可見,卻可以在台灣人的想像力中誕生。」在焦桐筆下,蒙古烤肉、福州麵代表了離散的苦難與鄉愁,背後隱然就是一段辛酸的移民史;碗粿與菜包是不同族群帶來的小吃古味,在台灣生根、發芽。
這次焦桐邀約畫家李蕭錕一起合作新書,一寫一畫,介紹台灣41種小吃,過程中大作家臨時拖稿,李蕭錕遲遲等不到焦桐文章,於是自己發揮想像力為「東方美人」茶畫畫,畫了開喜婆婆當配圖,那種獨特的台灣喜感,就連焦桐也大讚「與文絕配」。焦桐說,東方美人茶是台灣烏龍茶的一種,相傳百年前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沖泡台灣烏龍時,見其外觀如美女漫舞,因而賜名「東方美人」,「這種說法沒有根據,卻充滿了對食物的想像力。」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1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4折 | 1 |
5折 | 23 |
7折 | 2 |
7折以上 | 6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焦桐
優惠價: 88 折, NT$ 334 NT$ 38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從路邊攤到餐館,從九層塔到小米酒,臺灣人有著來自四面八方不同文化與在地土壤雜交而成的混血肚皮,焦桐在這本書裡以四十篇文章鋪陳這塊土地上的吃食,描述臺灣,定義臺灣。慣常作為菜餚配角的九層塔,乃臺菜不可或缺之提香物,然則它也可以是主角;「蒙古烤肉」、「福州乾拌麵」都是臺灣人的創意產物,離散的苦難,想像的鄉愁,背後隱含著一段辛酸的移民歷史;碗粿與菜包,那是不同族群帶來的小吃古味,在這裡生根、發芽。甚至屬於舶來品的「咖啡館」,也發展出屬於臺灣特有的氣息。《臺灣肚皮》標誌出臺灣人的品味與文化,是深刻的觀察、品嘗、凝思之後產生的人文書寫。
【本書特色】
臺灣肚皮
麻油雞、焢肉飯、燒肉粽,小米酒、竹筒飯、清粥小菜-這些美好的庶民日常吃食,其背後往往有著動人的故事,耐人尋味。美食家焦桐以數十種食物或食材的名稱作為關鍵字,嘗試一窺臺灣雜揉四海、包羅並蓄的文化面貌。從路邊攤到餐館,從九層塔到小米酒,臺灣人有著來自四面八方不同文化與在地土壤雜交而成的混血肚皮,世界上其他同樣有混血菜的地區如檳城、馬六甲、澳門,不但混得很兇,而且快樂。
臺灣餐飲可謂傳統中國、美國與日本的混合體,豐富而極具創意。慣常作為菜餚配角的九層塔,乃臺菜不可或缺之提香物,然則它也可以是主角;「蒙古烤肉」、「福州乾拌麵」都是臺灣人的創新產物,離散的苦難,想像的鄉愁,背後隱含著一段辛酸的移民歷史;碗粿與菜包,那是不同族群帶來的小吃古味,在這裡生根、發芽。甚至屬於舶來品的「咖啡館」,也發展出屬於臺灣特有的氣息。
作者焦桐平日喜歡四處吃吃喝喝,但可不是隨便吃、盲目地吃。他喜愛觀察並思考食物背後的人文歷史情懷。期望我的肚皮能夠繼續裝入臺灣美味,如今不論風味小吃、酒家、餐館皆,多元並陳的餐飲業也需要有高度文化素養與飲食品味的食客才能進步、成長。近年來關於飲食的討論愈見蓬勃,這真是件令人欣慰的事。
感謝藝術家李蕭錕為書籍封面及內頁繪製的插圖、題字,古樸的美可口了所有文章,為臺灣肚皮增添意趣。每篇文章末尾皆附有文中提及的餐館資訊,若能在閱讀文章之餘也親身前往品嚐,那就更美妙了。
作者簡介:
焦桐,一九五六年生於高雄市。已出版著作包括詩集《焦桐詩集:1980-1993》、《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及散文《我的房事》、《在世界的邊緣》、《暴食江湖》、《臺灣味道》,童話《烏鴉鳳蝶阿青的旅程》,論述《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等等二十餘種,詩作被翻譯成英、日、法文多種在海外出版。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四十餘種,曾創辦《飲食》雜誌,展開臺灣的年度餐館評鑑工作,並任評審團召集人。
焦桐長期擔任文學傳播工作,現任「世界華文媒體集團」編委會顧問,並任臺灣飲食文化協會理事長、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媒體推薦:
臺灣雞膳
2012-04-04 01:37
中國時報
【焦桐】
優秀的三杯雞香氣撲鼻,口感爽滑,醇厚,雞塊的色澤金黃,肉質鮮嫩、飽含彈勁,鍋底乾爽。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廚藝教學,居然教人家加了醬油還加蠔油、醬油膏,居然還有獃廚教觀眾下縴粉、用微波爐烹製。上帝保佑電視觀眾。
三杯雞
「三杯」的意思是烹製需醬油、麻油、米酒各一杯調味。為追求口味,實際操作可改變比例,臺灣名廚阿基師的作法是8匙米酒、4匙醬油、2匙糖,和少許麻油。三杯雞基本上不放鹽,鹽會讓蛋白質略微變硬。
此菜味濃下飯,作法很簡單,只要調味料的比例準確,先加熱空燒砂鍋;另起鍋用香油煸薑片,接著爆香蔥、大蒜、辣椒,再翻炒汆燙過的雞塊,待雞肉變色即可添加醬油、糖拌炒,倒入些許米酒和高湯,加上鍋蓋燜熟,令皮下脂肪分解,和麻油一起帶出香味;其間得掀開鍋蓋加以翻炒,令雞肉充分而均勻地吸收調味料,最後將燜煮好的雞肉倒入已加熱的砂鍋中,加入麻油、九層塔稍微翻炒即成。
我反而覺得三杯雞的濃烈,須要九層塔的清香來修飾。三杯之運用廣矣,而且葷素皆宜,諸如「三杯血糕」、「三杯魚」、「三杯中卷」、「三杯兔」、「三杯杏鮑菇」、「三杯豆腐」及「三杯素腸」等等。
三杯雞是一道經典的贛菜,源自江西寧都或萬載,製作數百年來,已風行於社會各階層,撫慰了無數販夫走卒、商旅行腳、達官顯貴的胃腸。
這道雞餚附會著多種傳說,一說文天祥被打入死牢後,一位江西老太太為表達對丞相的崇敬,潛入獄中探監,和同鄉的獄卒以瓦缽用牢中酒燒製了一隻雞;兩人顧慮寒氣逼人,另取一扁盤,盤中點燃了酒,瓦缽上面再加杯蓋保溫,雙手捧雞缽跪倒,獻到文天祥面前。文天祥面對雞缽,感慨系之,形「三杯」,意「三悲」:一悲豺狼當道,二悲有心不能救國,三悲南宋江山危在旦夕。後來獄卒和老太太返鄉修了一間文公廟,每逢文天祥祭日,都用三杯雞祭奠。
二說贛南有魏姓父女,以燒甕缽營生;後來父親病故,按當地風俗,大年夜需用雞、魚、豬三牲祭奠長輩。孝女家貧,宰殺整治僅有的母雞,再將同祭奠的雞和一杯醬油、一杯食油、一杯米酒入甕煨製年餚,遂而流傳演變成三杯雞。
三說萬載縣農村,有貧家姊弟二人相依為命,適逢大旱,弟弟決定出外謀生前夕,姊姊殺了家中唯一的嫩母雞,剁塊,連同洗淨的內臟放進砂缽,再把僅剩一杯量的食油、醬油及酒倒進鍋內一同燜燒,準備為弟弟餞行。約過了一個時辰,香氣四溢,驚動了鄰居一位官府的廚師。後經這位廚師改進烹製法,大受歡迎,三杯雞之名大噪。
有時候一些傳聞掌故可茶餘飯後閒聊,過度演義則不妥。歸納起來,贛式烹法用甜酒釀、豬油、醬油煨製。臺式三杯雞作法則如前述,已異於江西傳統,主要是捨酒釀而取米酒,並易豬油為麻油,再加入最關鍵的九層塔和蒜頭、薑、辣椒。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廚藝教學,居然教人家加了醬油還加蠔油、醬油膏,居然還有獃廚教觀眾下縴粉、用微波爐烹製。上帝保佑電視觀眾。
白斬雞
白斬雞又稱「白切雞」,是雞隻整治乾淨後,或煮或蒸或浸至熟,過程中不添加香料,意在彰顯雞肉的自然鮮味。白斬雞應是源自清代民間酒店的「白片雞」,《調鼎集》中有記載,名稱緣於不加調味白煮而成,工序省便。由於不同於燒、燻、烤、滷、糟、醬、焗……各種烹法之強調入味,重在挽留雞肉的原汁原味,故更須慎選材料。
在閩西,這是年節喜慶常見的主菜,最出名的是「汀州白斬河田雞」,汀州河田雞是中國名雞,唐代以降被選為鬥雞;除了善鬥,河田雞主要還是以美味享譽四方。這道白斬雞向來被列為閩西客家菜之首,成品金黃油亮,香、嫩、滑、脆而易去骨,尤其雞頭、雞爪、雞翅更是下酒佳餚,民間有「一個雞頭七杯酒,一對雞爪喝一壺」之說。
閩西客家人認為雞象徵吉祥,寧化一帶的習俗:婚禮由雞帶路,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走在迎親隊伍的前面,母雞選快下蛋之準雞媽,最好一到男家就下蛋,取早生貴子的寓意;此外,迎親都在夜晚,雞行夜路如同白晝,由雞帶路,可以避邪。
河田雞產於長汀縣河田鎮,是青山秀水、無污染的自然環境,以稻穀,米糠和瓜菜薯類為飼料。雞體豐滿,肉質柔嫩,皮薄骨細,口感香鮮嫩滑,允為禽中珍品。此雞最明顯的外貌特徵是公雞有「三黃三黑三叉冠」,三黃指雞的嘴、羽毛、腳都是黃色的;三黑乃雞的頸部有一圈黑毛,兩翅尖各有3至5片半黑扁毛,尾端有7至9片黑綠色毛彎翹在後;三叉冠則是雞冠頂端呈三叉形,單冠直立後有明顯的雙叉。母雞則體圓腳較短,全身毛色淡黃,頸毛帶有黑色斑點,翅尖和尾端的毛稍大而短,雞冠鮮紅。
白斬雞最要緊的關鍵還是食材,不惟和田雞,海南文昌雞亦聞名天下;臺灣也非無名雞,如珠珍雞、烏骨雞等等。總括文昌雞的外型為「三小兩短」:頭小、頸小、腳小,頸短、腳短。宰殺前30天的育肥期,用花生餅、椰子餅、椰絲、大米飯混合餵養,此雞皮脆薄、骨軟細,肉質嫩滑。我曾在海口「瓊菜王美食村」大啖文昌雞,允為平生快事。
袁枚《隨園食單》:「肥雞白片,自是太羹、玄酒之味,尤宜於下鄉村、入旅店,烹飪不及之時,最為省便。煮時水不可多。」太羹即大羹,指不加五味的肉汁;玄酒是潔淨的水。雞胸肉纖維較長,容易顯老,袁枚說煮的時候水不能放多,無非希望挽留肉汁。更要緊的是火候,務必掌握雞片之嫩度;不能久煮,久煮必柴。白片雞若蘸臺灣「螺王」醬油膏甚佳;或佐以蒜蓉、辣椒碎醬油;起鍋後雞身抹米酒、用鹽巴拍打亦可。
白斬雞工序雖則簡省,有些小地方仍需注意:冷卻後才能動刀切塊,否則雞肉碎裂矣。此外,雞肉不可先冰凍,冰凍過的雞肉在烹製時會出水,嚴重影響品質;切塊烹飪前最好先去骨,因為一般雞販在宰雞放血時多放不乾淨,殘留在雞骨裡的血,會使雞肉充滿腥味。
廚事之體現,總是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優秀的白斬雞不僅講究品種,烹煮的程序也有幾分堅持,諸如宰殺時放血、雞毛必須拔除須乾淨,煮、燜的時間拿捏等等。我煮白斬雞例用大鍋,水要求能淹過雞隻三分之一以上,火候之控制要有耐心,成品才會皮膚光滑、肉質細嫩:水極滾時才下雞,約二三十滾即熄火;蓋過此候便老,只好煮到爛,任雞味全入湯中。要領是待鍋內水降溫,再開火加熱,如此這般半煮半浸幾次,三溫暖般,方能維持青春肉體。
張大千曾品評譚家菜的白切油雞,讚為中國美食中的極品;唐魯孫吃過後認為簡直是神品。譚篆青家的白切雞從養雞開始講究:選用腿上有毛的小油雞來養育,慎調飼料如酒糟、草蟲;雞齡則需16個月至18個月之間才算適齡,此時雞的胸頸間有一塊人字骨,摸起來柔軟具彈性,肉質鮮美活嫩。
(上)
在一碗肉骨茶中 團聚(2012-04-06)
◎焦桐(臺灣作家)【聯合早報網副刊】
周芬伶寫的《肉骨茶之味》,通過肉骨茶表現母子感情,感人至深;她第一句說:“煮好的肉骨茶湯如綠茶一般清澈”,頗可討論。猜想芬伶所買是潮州式的茶包,用量也不太足,才會如此清澈。
肉骨茶是一種藥膳排骨湯,用中藥材熬煮排骨、豬腳、豬腸、豬肚、豬尾至軟腴嫩滑,裏面另用香菇、大蒜、紅棗和胡椒調味。吃的時候,常見佐以米飯,也提供油條蘸湯;蘸醬則是醬油、碎辣椒和大蒜。
此物濫觴於馬來西亞,發源地眾說紛紜,多數人采信的是巴生,距吉隆玻五十幾公里的城市。雪蘭莪州巴生舊區的後街一帶,曾是碼頭苦力、勞工、人力車夫的聚集地,肉骨茶暖胃、滋補又旺血,提供了重勞動者便宜且耐餓的一餐。
明明是中藥與排骨煲成的菜肴,湯汁並非茶湯,從頭到尾也不見茶葉入饌,為何叫“茶”?其一,閩粵方言中“茶”含有藥湯、飲料的意思,如青草茶、杏仁茶、冬瓜茶、糙米茶、烏梅茶等等,雖名之為茶,卻完全不涉茶葉;肉骨藥湯因而又曰肉骨茶。其二,閩南人本有吃肉骨喝茶的習慣,將兩者簡略為一。其三,閩南方言“地”與“茶”同音;相傳在1930年代,巴生鐵橋旁有兩攤相鄰的肉骨湯食攤,一家的老闆名李文地,另一攤主人叫陳瑞,兩攤都頗受歡迎,當地人習慣以“肉骨地”、“肉骨瑞”稱呼,“肉骨地”日久遂傳為“肉骨茶”。
在巴生,許多知名的肉骨茶值得一嘗,諸如福建會館右後方的“楊氏”、橋底下的“盛發”、Pandamaran路上的“亞火夜市”,和“毛山”、“蘭花園慶祥”、“來春”。此外,檳城的“來來”,吉隆玻的“新峰”,八打靈的“新朝生”,柔佛巴魯的“亞曆”和“華美”都是當地饕客常推薦的肉骨茶。圍繞著肉骨茶,流傳著許多故事,包括明代公主遠嫁麻六甲的思鄉情懷;港口的苦力撿拾掉落的藥材,集資買肉骨煮成……
獨到的中藥配方是各家不傳之秘
食物之開發是漸進式的,起初在某些人的飲食生活中持續試驗,食用,討論,終於逐漸成形,緊密關連著人民的生活。肉骨茶表現南洋華僑的庶民飲食文化,通過經驗的傳承、累積,與不斷研發,展現為一種藝術之美,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和熱情。
每一名店、名攤的肉骨茶,都有獨到的中藥配方,也都是各家的不傳之秘,有人在烹煮的過程大門深鎖,像極了諜報行動,唯恐被人偷窺。可以公開的藥材大抵為八角、丁香、枸杞、甘草、桂皮、當歸、黨參、玉竹、川芎之屬,運用之妙,存乎經驗。
藥燉的成效,令肉骨茶濃郁甘香卻不油膩,其湯汁大別為閩南式的黑湯,和潮州式的白湯;前者色濃,後者色清。中藥材容易製成袋裝販賣,如今馬來西亞至少有30家生產袋裝肉骨茶配料的工廠,隨著這些香料包,肉骨茶飄洋過海,在全球播香。我常去馬來西亞,每次去都會帶一些肉骨茶包返台,"A1"、“遊建好”、“瓦煲標”都是我常買的品牌。臺灣人買了肉骨茶包回家烹煮,往往習慣性加入米酒,其實不妥,蓋米酒會傷害肉骨茶的風味。
作家焦桐:素食葷味 小吃充滿想像力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4.10 08:08 am
開喜婆婆應該重出江湖,賣台灣「東方美人茶」?作家焦桐、蔡素芬、李蕭錕等人昨天共聚中山堂台北書院,暢談「從小吃看台灣文化」。
焦桐與畫家李蕭錕最近合作出版新書「台灣肚皮」,一寫一畫,介紹台灣四十一種小吃。李蕭錕準備畫「東方美人」時,左等右等等不到焦桐的文章,他自己作主畫了推動台灣瓶裝冷飲風潮的「開喜婆婆」當配圖,焦桐看了大讚「絕配」。「東方美人茶」是台灣烏龍茶的一種。相傳百年前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沖泡台灣烏龍時,見其外觀如美人在杯中漫舞,賜名「東方美人」。焦桐認為此說無稽卻充滿想像力。
台北市將以小吃、辦桌、素食為台北美食代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成為世界美食之都。焦桐說,台灣素食模擬各種肉食的味道,「素食葷味」常遭批判,但他認為這是想像力的展現。
焦桐與李蕭錕還將合作出版繪本「辦桌」,以長卷形式展示「台灣飲食最經典的場面。」李蕭錕說,台灣人「辦桌」總會在桌上鋪一張桃紅色的塑膠紙。他寫文化美學書籍「台灣色」時,把桃紅色定為「台灣色」。這本書被總統府選為送給國賓的禮物。
蔣家第四代蔣友常成立的JIA,曾邀歐洲設計師在香港推出新式筷子,並隨筷附贈書籍「筷子的歷史」。李蕭錕應邀為此書畫插畫,一本書加一雙筷子售價一千五百元,他認為,台灣文創產業可以在食物擺盤、器皿上多下工夫。
吃出常民記憶 焦桐書寫台灣肚皮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自由時報】
文學評論家焦桐繼續他的「台灣小吃探究工程」,最近又為美食系列出版了《台灣肚皮》,也是焦桐「台灣味道」系列三部曲中的第2部,將多年來全台走透透吃透透的心得花上2年著書,焦桐笑言,「如果還有省長可選,我也可以去了。」
書中以單項台灣小吃逐一介紹,好比珍珠奶茶、焢肉飯,小米酒、清粥小菜等,美好的庶民食物,背後都有著常民記憶,焦桐認為,台灣小吃兼容並蓄,各路食物匯聚台灣,都成為台灣的一部分。
焦桐說,台灣人對於吃之有創意,從命名可見,像福州麵、蒙古烤肉等,「在當地,這些都不可見,卻可以在台灣人的想像力中誕生。」在焦桐筆下,蒙古烤肉、福州麵代表了離散的苦難與鄉愁,背後隱然就是一段辛酸的移民史;碗粿與菜包是不同族群帶來的小吃古味,在台灣生根、發芽。
這次焦桐邀約畫家李蕭錕一起合作新書,一寫一畫,介紹台灣41種小吃,過程中大作家臨時拖稿,李蕭錕遲遲等不到焦桐文章,於是自己發揮想像力為「東方美人」茶畫畫,畫了開喜婆婆當配圖,那種獨特的台灣喜感,就連焦桐也大讚「與文絕配」。焦桐說,東方美人茶是台灣烏龍茶的一種,相傳百年前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沖泡台灣烏龍時,見其外觀如美女漫舞,因而賜名「東方美人」,「這種說法沒有根據,卻充滿了對食物的想像力。」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1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4折 | 1 |
5折 | 23 |
7折 | 2 |
7折以上 | 6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