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我城」故事
V城人董啟章新說新寫
美國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專文推薦!
V城系列四部曲之《地圖集》、《夢華錄》之後
各大文學獎、好書獎得主,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聯合香港插畫家林智恒跨界跨域首度合作
以文字和彩圖呈現華文長篇小說《繁勝錄》
董啟章在《繁勝錄》裡採用了古代「城市筆記」的體裁,以未來完成式的寫法,透射大回歸五十年以後,即2047年的V城,構造出多層次的香港V城景觀。本書交替使用了記錄、敘事和抒情三種文體,共分3卷,每卷各有7章,敘述「大回歸五十年」的「V城風物誌修復工作合寫者」、「大回歸時期新生代」──維多利亞、維朗尼加、維奧娜、維慧安、維納斯、維真尼亞及維安娜共7人,在V城文獻堆填區發掘出前人劉華生的稿件,經過重組和校正,整理出V城的《繁勝錄》。
《繁勝錄》卷1寫V城的地理形態、制度建設;卷2寫城中飲食娛樂、日常生活;卷3寫四時節慶、儀式風俗。董啟章在小說裡羅列各樣細節,形成百科全書式的奇觀。
在董啟章的筆下,《繁勝錄》裡的V城是個城牆之城,也是城中之城;是酒樓之城,也是傀儡之城;既慶祝中國人的端午節、中秋節,也不忘慶祝西方人的復活節、聖誕節。V城同時屬於一座架空之城,大回歸以前的建設和記憶早就沉沒在海底。V城也是一座通道之城,熙來攘往的人群永遠在過道上生老病死。甚至V城被視為一座影子之城,因為酒樓茶肆的喧鬧遮掩不住鬼影幢幢。
香港插畫家林智恒特別為本書繪製九幅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彩色插畫。
小說家VS.畫家,是對昔日香港的沉思,對未來香港的推想,更是小說諧仿都市的有趣實驗。
董啟章與V城系列四部曲《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已被肯定是香港文學的奇觀。
作者簡介:
董啟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專事寫作及兼職教學。
1994年以〈安卓珍尼〉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同時以〈少年神農〉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
1995年以《雙身》獲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特別獎。
1997年獲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新秀獎。
2005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出版後,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誠品好讀雜誌年度之最/最佳封面設計、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
2006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第一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決審團獎。
2007/2008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
2008年再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
2009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
2010年《學習年代》榮獲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
2011年《學習年代》榮獲「第四屆香港書獎」、《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簡體版)榮獲第一屆惠生‧施耐庵文學獎。2009年秋赴美國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畫。
著有:《紀念冊》、《小冬校園》、《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家課冊》、《說書人:閱讀與評論合集》、《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雙身》、《名字的玫瑰》、《講話文章Ⅱ:香港青年作家訪談與評介》、《V城繁勝錄》、《同代人》、《名字的玫瑰》、《The Catalog》、《貝貝的文字冒險:植物咒語的奧祕》、《衣魚簡史》、《練習簿》、《體育時期》(香港︰蟻窩)、《第一千零二夜》、《體育時期》、《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對角藝術》、《時間繁史‧啞瓷之光》、《致同代人》、《學習年代》(《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篇)、《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等。
繪者
林智恒
1982年出生,家住九龍牛頭角。巴黎留學中,閒時畫漫畫。
章節試閱
城牆之城
在V城是一個由城牆包圍的城市,和V城是一個沒有城牆包圍的城市之間;在V城是一個看不見城牆的城市,和V城是一個滿目可見城牆的城市之間;在V城的城牆無限大,和V城的城牆無限小之間;有的是一種無法踰越的城牆,把大回歸五十年和大回歸前的V城畫定為兩個隔絕的世界。
我,維多利亞,V城風物誌修復工作合寫者之一,大回歸時期新生代,企圖跨越這五十年的另一種城牆,但我所知道的,只是一個永遠無法到達自己的城牆的V城。大回歸時期的V城,結束了殖民時期以來一百五十六年沒有城牆的誠惶誠恐的日子,安穩於新城牆的庇蔭。V城彷彿已經不止是一個城市,而是被收納進一個更大的國度,又或者是V城已經擴張成一個更大的國度,而我們知道,城牆就在這更大的國度的邊緣。我們相信城牆的存在,甚至可以瀏覽它的存在,但沒有人能走到城牆下面,亦即來到大V城的盡頭,因為城牆總在我們的一步以外,隨著我們腳步的前進而向外推移。V城的城牆因其無可到達、無可跨越、無可丈量,於是也近乎無限大。在這無遠弗屆的城牆中,我們經驗著沒有疆界的自由,但無可到達也因此而無法得見的城牆,卻同時取消了所謂的內外的區分、彼我的差異,於是亦泯滅了自由的意義,排除了逃出的可能,結果反而是締造了最純粹的封閉。
我整裝出發,走上這次注定徒勞的尋找城牆邊緣的旅程。我可以想像送行者告誡我,維多利亞,小心太陽熊熊焚燒的沙漠,瘴癘毒氣瀰漫的雨林,雪崩如巨洪的尖峰,江河的暗湧和漩渦,因為V城已經不止是一個城市,而覆蓋著或被覆蓋以文明以外的空白和歷史以外的荒蕪。我只是向善意的送行者微微一笑,大無畏地向著V城的城牆座落的方向、也即是任何一個方向邁步。可是我沒有看見在荒漠上、在背後的日落底下,作為前驅的自己的長長影子,因為沿途所見的除了是城市,也是城市,就像坐著循環線的地下列車,窗外的廣告影像和符號,掠過,停駐,又掠過。我只是向著影像中的沙漠、雨林、尖峰、江河微微一笑,知道自己不過是V城風物誌修復工作合寫者之一,無可避免地回歸自己工作的場域,埋首於清理文字和資料的堆積和障礙,走進自知為虛幻的時光旅程中。而所謂旅程,實際上不過是以膨脹的詞藻、過度的語言,逼向那無可踰越的城牆,大回歸的分界線,歷史和地域想像的邊限。
根據V城風物誌撰寫者劉華生的記載,V城在大回歸之前的總面積不過是一千零九十多平方公里,當中島的部分占七十八平方公里、半島占四十六平方公里、稱為新領地的部分連同各大小離島占九百六十六平方公里。島位位V城南部,島以北是半島,半島以北是新領地。新領地包括在島以外的二百多個大小離島,北部則與大大陸接壞。維多利亞城,亦即殖民者最先占領並開拓的越區,V城的發源地,位於島的北岸,與半島構成V城的中心城區。在環繞著中心城區的新領地上,分布著沙田、大埔、粉嶺、上水、馬鞍山、屯門、將軍澳等多個衛星城市,以大量運輸系統聯繫。V城全部城區面積的百分之二十五建設在填海而來的土地上,海岸線持續地向外推移和互相銜結,各個區域實際上已經連成一體,所謂島、半島和新領地的地理區分只是懷想式的名字而已。在V城內部,無所謂城市和鄉村的分野;在V城的外部,除了北部與大大陸接壤之處,便只有不規則散布的島嶼,以及曲折和不斷修改的海岸線;是V城在長遠一百五十六年的殖時期中,也是一個沒有城牆包圍的城市。
劉華生記述 的V城是一個沒有城牆包圍的城市,但城牆在V城隨處可見。造牆不單是V城居民的手藝,更是生存的基本技能。在V城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看見這種啟民自建的小型城牆,有的樹立在馬路旁一支交通燈的四周,有的築造在升降機的門內,有的把辦公桌團團圍住,有的護壟著的鞦韆,有的堵住了可以眺望海景的高級住宅的落地玻璃窗。街上常常可以遇見拉著裝上了活動輪的箱子的居民,隨時畫地為牢,掏出磚塊砌造城牆。這些不斷衍生的小城牆,或高可隱身,或僅及跨步而過,但都具有屏障的象徵和實際作用。在固定的磚牆以外,又有活動城牆,以板塊圍籠而成,可穿在身上,或裝設在汽車車身外面。又有各種命名為牆的屏障物,如書牆、樹牆、公文夾牆、麵包牆、鞋盒牆、胸罩牆、紅酒牆、屏幕牆、雷射碟牆、人牆等,皆為人們就地取材,用以自我遮蔽和保護的堆砌物。與物質層面相對,在集體意識層亦浮現了隱形/隱喻城牆的意象,亦即所謂胸中城府現象,幾為V城居民普遍的存活和處事法則。也有人把這稱為空中城閣現象。
住在沒有城牆包圍的城市中,V城居民都自行建造自己的城牆,或把城牆攜帶於心中,是以城牆之城的城牆無限小,但也無限多,以至相加起來,其總和可能無遜於環燒V城建造一座連續的城牆的長度。V城於焉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城牆之城,為無數小城牆所堵塞,居民自絕於來往,在自我封閉中守護著心靈和想像的自由。
沒有城牆的城牆之城,必然會產生思想矛盾者、模稜者,於是在大回歸之前就有所謂坐牆人的出現。很難說準坐牆人究竟是城牆意識的挑戰者還是觀望者,是超脫樊籬還是另一種形式的固步自封。
關於坐牆人,V城風物誌撰寫者劉華生有這樣的描述:
那天下生,我趕在五時正郵差收信前到街上寄信給維,卻發現路旁的郵箱給一座不知是什麼時候砌起來的正方形城牆圍堵著。我環繞著那平面面積約二米乘二米的城牆走了一遍,沒有找到門口,只看見在高約三米的牆頭上垂下來的一雙腳和腳上的一雙破舊的人造皮鞋子。那雙鞋子屬於一個白髮老者。老者有著坐牆人那種不知是洞察世情還是老謀深算的滿是皺紋的面孔,但他身旁並沒有坐牆人必定攜帶的兩件東西之一的梯子,只有兩件東西之二的手中捧著的時鐘。
看見他臃腫的身體危坐在薄薄的牆壁上,雙腿搖搖擺擺的樣子,我有點擔心地問:老先生,你是怎樣上去的?梯子剛剛給孩子偷走了,那些死仔包!總共四個人呢!老人噘嘴回答。要不要我幫你下來?不!我不能下來!老人連連擺手,身子向後縮,差點就要掉進牆裡去,牆裡隨即傳出一陣粗暴的咒罵聲:死老鬼快給我滾下,別坐在我的牆頭!別以為你一把年紀我就不敢動你,看我把你轟下來你信唔信?老人不驚也不怒,反而露出嘲笑的臉容,以拖長的聲調說:井底之蛙,井底之蛙!牆後好像傳出槍枝上膛的聲音。你講什麼?你敢再講一次!老人轉以憐憫的眼神俯視牆後躁暴的自閉者,說:井底之蛙你以為你建造的牆堅固嗎?好似我這樣的一個死老鬼,也只消輕輕一推,它就要倒下來了。說著,老人突然伸腿踩了旁邊的牆頭一下,頂部的幾塊磚頭立即鬆脫,其中一塊還飛墮在路旁,摔得粉碎。我下意識地閃避開去。牆裡無聲。老人頗自得地繼續說:你睇!這就叫做固若金湯嗎?我睇係唔湯唔水吧!等我話你知一個祕密,最堅固的城牆係睇唔見的城牆,最恆久的城市係睇唔見的城市,而這個城市就掌握在我的手裡。老人說話有先知的口吻,手中祭著護身符一樣的時鐘,向城裡人招手:來,後生仔,來睇下這個。牆頭上慢慢露出了五個指頭,又五個指頭,然後是一個戴眼鏡的中年男子的瘦削面容。
跟著發生的事情有點突然,但又彷彿預言或詛咒應驗一樣的必然。一輛屬於市政府城牆清理隊的推土車從街口左搖右擺地駛進來,毫無警告地向著老坐牆人所在的城牆輾過去。車上的司機一手把著駕駛盤,一手叉著裸女雜誌,聽見我大呼小叫才回過神來,慌忙煞車。車頭的巨剷剛剛陷進脆弱的磚牆中,四邊形的城牆立刻塌了兩邊,老人倒臥在紅色的磚泥碎塊中,看不清楚流了血沒有。司機從推土車跳下來,聳聳肩,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瘦男子眼鏡歪在鼻梁上,額頭有一條血痕,敗軍之將似的呆呆望著半塌的城牆。老人奄奄一息,在還未停止跳動的胸口,抱著那個時鐘。
那個時鐘不過是路旁小販攤檔上常見的那種正方形塑膠便宜貨,褪至啞青色的外殼頂部有一顆大大的圓形響鬧按鈕,正鎖定在停止響鬧的位置。透明鐘面上有一小塊曾經貼上貼紙又撕下的指頭般大的痕跡,奶黃色的鐘褥上有十二個笨拙的阿拉數目字,和可能是夜光的十二個白玉色圓點子,黑色的時針和分針、紅色的秒針和銀色的短小響鬧針者指向十二時,不知是正午還是子夜,而且停在那裡。
解除封鎖的郵箱給零亂的磚塊堆著,我想起手中還捏著要寄的信。信上有維的名字、我潦草的字跡和快將停用的女皇頭像郵票。維從來也沒有讀過我寫的東西。最近的郵局在五時便關門了。我看看手錶,指針指著五時正。我再看看錶,也是五時正。我彷彿有預感,我將永遠無法走出這個五時正。
伎藝之城
伎藝之城名副其實之兩面:V城的藝人無不以出人意表、別樹一格的伎藝挑戰難度和想像的極限,甚至超越了賣藝維生的目的,而專注於為伎藝而伎藝的自我圓足;V城的藝人善於揣摩居民的好惡,逢迎觀眾的口味,扮演集體慾望投射的對象,以伎藝為手段,以叫座為要旨,以錢賞為目的,還原江湖賣藝的本質。
我,維奧娜.V城風物誌修復工作合寫者之一,獻伎以文辭,賣藝以想像和述說城市的故事。在我的文字表演中,你將會看到一個以藝人為居民、以藝墟為街道的V城。在這個伎藝之城中,居民秉承著一人一伎藝的精神,各自窮盡一生苦練一家獨門伎藝。所以你在這裡不會找到兩個玩相同伎藝的藝人,就算是表面看來相似的伎藝,只要作為觀眾的你細心端察,便會辨別出其間極為微妙的差異,比如說,一個用大拇指來做倒立的藝人和一個用尾指來做倒立的藝人。在執著於原創的V城,隨處可見最為匪夷所思的伎藝,好像訓練小鳥在鍵盤上寫詩、螞蟻在地上排成歷史偉人的名字、眼鏡蛇吹口琴、蜜蜂在絲綢上刺繡花蝶圖案,還有軟骨女孩子坐在自己的頭蓋頭、大力士眼皮拉貨車、刀切不斷舌頭神打、兩手連環拋接二十一卷本魯迅全集、奶子碎胡桃、鋼索上畫肖像畫、心算五十年期樓宇供款額、倒背金翁武俠小說、波餅任食唔嬲、閉目徒手剪紙、腹語三重唱……。由於V城的全體居民也同時是藝人,各自都沉湎於自己的表演,致使伎藝之城再不存在觀眾,而只剩下藝人的孤芳自賞。而當你們,親愛的讀者,文字伎藝的觀賞客,在這篇文字中瀏覽伎藝之城的百般絕伎,要不就是你們並非V城的居民、大回歸時期新生代,沒有鍛鍊出自己獨有的伎藝;要不,就是你們並不存在。
根據V城風物誌撰寫者劉華生的觀察,V城居民的時間觀念,並非建基於長達一百五十六年的殖民時期,而是以曾經風魔一時的伎藝和著名伎藝人為座標。在V城居民的集體記憶中,並沒有殖民者進占、統治、以至於撤退的位置,而只有舞台上的做唱、屏幕上的影像、空氣中的歌聲,和越湮遠便越模糊,越模糊便越豐盈的名字。這些名字包括:戲曲劇目;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再世紅梅記、李後主、九天玄女、蝶影紅梨記、白蛇新傳、六國大封相、梁山伯與祝英台、鳳閣恩仇未了情;戲曲演員:白駒榮、靚次伯、薛覺先、馬師曾、新馬師曾、何非凡、林家聲、梁醒波、尤聲普、任劍輝、白雪仙、紅線女、芳艷芬、麥炳榮、白玉堂、文千歲、羅家英、阮兆輝、龍劍笙、梅雪詩、林錦堂;戲曲編劇:唐滌生;戲班:覺先聲、仙鳳鳴、雛鳳鳴、頌新聲、粵劇之家:粵曲歌壇名伶:蓮好、六妹、飛影、佩珊、白珊瑚、張月兒、小明星、徐柳仙、張蕙芳;流行曲歌星:仙杜拉、溫拿樂隊、關菊英、關正傑、鄭少秋、羅文、甄妮、許冠傑、徐小鳳、張德蘭、汪明荃、曾路德、區瑞強、葉麗儀、林子祥、葉倩文、梅艷芳、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達明一派、林憶年、王菲;作曲家:顧家輝、黎小田;作詞人:黃霑、鄭國江、盧國沾、黎彼得、林振強、潘源良、林夕;電影:偷燒鴨、莊子試妻、孤島天堂、江山美人、給我一個吻、無語問蒼天、星星月亮太陽、四千金、空中小姐、人海孤鴻、可憐天下父母心、啼笑姻緣、不了情、藍與黑、難兄難弟、一水隔天涯、影迷公主、彩色青春、黃飛鴻、獨臂刀、大醉俠、敲門客棧、空山靈雨、山中傳奇、七十二家房客、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圓月彎刀、絕代雙驕、鬼馬雙星、天才與白癡、半斤八兩、賣身契、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蛇形刁手、醉拳、大軍閥、風月奇譚、最佳拍檔、賭神、英雄本色、靚妹仔、省港旗兵、A計劃、警察故事、投奔怒海、半邊人、秋天的童話、廟街皇后、表姐你好嘢、東方不敗、籠民、逃學威龍、胭脂扣、阮玲玉、阿飛正傳、新不了情、春光乍洩、香港製造;電影演員:周璇、紫羅蓮、李麗華、白光、林黛、尤敏、鍾情、林翠、葛蘭、白燕、張活游、黃曼梨、關德興、石堅、鄭君綿、南紅、謝賢、胡楓、呂奇、陳寶珠、蕭芳芳、王羽、曾江、雪妮、曹達華、于素秋、狄娜、李小龍、許冠文、許冠傑、成龍、洪金寶、周潤發、鍾楚紅、李連杰、林青霞、周星馳、梅艷芳、張曼玉、劉嘉玲、梁朝偉、張國榮、梁家輝;導演:黎民偉、李鐵、李晨風、李翰祥、胡金銓、楚原、張徹、吳宇森、麥當雄、王晶、許鞍華、張婉婷、方育平、劉國昌、徐克、張之亮、張堅庭、王家衛、關錦鵬、陳果;電視劇集及節目:歡樂今宵、雙星報喜、啼笑姻緣、變色龍、鱷魚淚、天蠶變、乘風破浪、狂潮、家變、大亨、強人、網中人、上海灘、執到寶、小李飛刀、陸小鳳、楚留香、書劍恩仇錄、倚天屠龍記、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小時候、獅子山下、千王之王、新紮師兄、義不容情、他檢自江湖、真情、城市追擊、今日睇真D;電視藝員:汪明荃、沈殿霞、森森、王愛明、李司棋、黃淑儀、鄭少秋、何守信、胡章釗、李香琴、譚炳文、盧海鵬、盧大偉、鄭裕玲、甘國亮、李添勝、朱江、劉松仁、黃元中、石修、夏雨、鄧碧雲、羅蘭、劉丹、米雪、趙雅芝、狄波泣、繆騫人、呂良偉、廖偉雄、黃日華;廣播節目:天空小說、十八樓C座;播音員:李我、軟硬天師。
伎藝之城的廣大觀眾,以戲文、歌曲、電影、電視拼湊成自己的故事;伎藝之城的全部歷史,在廣大緬懷的目光中化為經典的演出、難忘的片段、閃爍的名字。而伎藝人除了扮演,並沒有自己的故事,或者自己的故事永遠只能是廣大的觀眾無所不及的目光所聚焦和投映的故事。無故事之伎藝人於是能置身於時間的明流暗湧之外,凝固於一刻的形貌,成為跨越時代的、可視而不可知的偶像。
據劉華生的記載,在大回歸之際,V城伎藝的偶像化達到頂峰,以至於伎必通過媒體、藝必載於影音。然而,在V城的街頭,卻悄悄地出現了一種性質迥異的無視藝人。有人認為無視藝人乃V城舊日演唱地水南音的瞽師和瞽姬的復興;早在長達一百五十六年的殖民之前,這些失明流浪藝人已經在大大陸南部沿岸一帶走唱,其中名曲客途秋恨至今依然流傳。但所謂無視藝人,並不是真正的目盲者,也不一定是演唱民間小曲的藝人。他們的唯一共通點,就是都戴上墨黑的不透明眼鏡,並且以街頭為流動的表演場所。至於表演的項目,則包括據稱是唱歌、扮演、默劇、雜耍、講古、繪畫、奏樂、裝置、錄象等多種伎藝,但無視伎藝的特點是這些演出都是無法親眼目睹的,所以迴避觀眾的目光亦成為了無視藝人的演出原則。比如說,無視肖像畫家的作品看來只是白紙一張,無視歌者只會在途人望向他處的時候開口,無視默劇藝人只在無人注視之下才活動身軀,反而無視裝置者卻像默劇藝人一樣搬弄看不見的物體。
V城風物誌撰寫者劉華生曾經這樣地描述了一次無視伎藝的演出:
街坊說那個男子是個唱短歌的,每次都唱得很短,你還來不及回過頭來看他,就已經唱完了。我一直坐在這個四周給高樓大廈包圍著、像井底一樣的公園中,刻意地盯視著無視歌者的舉動。他架著無視藝人的墨鏡,長髮蓋住了半邊臉,致使年齡難以辨別。陽光自高樓的井口射進,經過,又隱沒,男子所坐的石凳下面掉滿了菸頭,躺在腳旁的鴨舌帽中空空如也。很明顯,他知道我在看他,並且以冷漠回敬。
我覺得再拉鋸下去也沒有意義,於是便向男子走過去,坐在他旁邊。他把唇間的菸頭狠狠地吸了一下,丟到地上,我立刻掏出菸包遞過去。我不抽菸,但菸是很有用的溝通工具。
成日都未開齋啊!我說。他從菸包中拿了一枝 ,噘了噘嘴,好像對牌子不太滿意,但也掏打火機點著了。為什麼在這裡賣藝?我問。這裡風景好。唱些什麼?自己作的東西。自己作歌?我是作詩的。噢,原來是詩人,有沒有,發表?垃圾!詩歌係用來唱的,唔係用來寫的,要即時發自內心,一寫下來就死。我禮貌地點著頭 ,看著男子沉默地抽菸。
把菸抽到底,無視歌者突然摘下墨鏡,遞過來,在我面前晃了晃。我照他的意思試著戴上墨鏡,眼前頓時一片漆黑。在那沒有畫面的世界中,我彷彿聽見耳畔有粗拙的歌聲揚起,拖長而震動的尾音,哀傷而又疏離的語調,在一瞬間又戛然停止。我摘下墨鏡,首次察覺到無視歌者的樣子原來不過比我年長一點點。他拿回墨鏡,插在領口,拾起地上的鴨舌帽,在大腿上用力拍了拍,夾在下。我連忙問:你頭先唱的是無法擺脫的思念之苦吧!唱?我也都冇唱!我已經好幾年唱唔出詩了!這樣的年頭重有乜野狗屁好唱!說罷,他伸手抽走了我衫袋中的菸包,大踏步地離開。
城牆之城
在V城是一個由城牆包圍的城市,和V城是一個沒有城牆包圍的城市之間;在V城是一個看不見城牆的城市,和V城是一個滿目可見城牆的城市之間;在V城的城牆無限大,和V城的城牆無限小之間;有的是一種無法踰越的城牆,把大回歸五十年和大回歸前的V城畫定為兩個隔絕的世界。
我,維多利亞,V城風物誌修復工作合寫者之一,大回歸時期新生代,企圖跨越這五十年的另一種城牆,但我所知道的,只是一個永遠無法到達自己的城牆的V城。大回歸時期的V城,結束了殖民時期以來一百五十六年沒有城牆的誠惶誠恐的日子,安穩於新城牆的庇蔭。V城彷彿...
作者序
V城系列總序/為未來而做的考古學
安維真
把《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和《博物誌》四本書放在一起,整理成「V城系列」重新出版,引出了好幾個問題:一、文體的問題;二、作者的問題;三、內容的問題。我將環繞這三方面作出簡單的闡述。
第一,這四本書在文體上並不一致,當中《地圖集》是論說體和記敘體的結合;《繁勝錄》交替使用了記錄、敘事和抒情三種文體;《夢華錄》和《博物誌》兩者比較相似,都是較純粹的故事體。從《夢華錄》和《繁勝錄》的書名,我們可以上溯至中國南宋的城市筆記──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耐得翁的《都城紀勝》、周密的《武林舊事》和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勝錄》等。這些筆記或追懷北宋首府汴梁的風貌,或記述南宋首府杭州的勝景,風格和用意也非常接近。根據這個寬鬆的標準,我們可以把「V城系列」的四本書歸入宋代以降的「城市筆記」這個類型。
不過,此四書的立意和寫法,又非傳統的「城市筆記」能完全涵蓋。其中《夢華錄》和《博物誌》的敘事性,近似於筆記小說或微型小說,而《地圖集》和《繁勝錄》則有強烈的論述成分。這些都是舊式「城市筆記」所無的。後兩者的考古論述,又特別強調當中的虛構性。於是,此四書除「城市筆記」之外,最大的共同之處是小說的筆法。這裡所謂的「小說」,糅合了古典義和現代義。古典者,小說作為「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民間及非正統的知識載體和敘述形式;現代者,小說作為想像性的、虛構的文藝創作。結合此二者觀之,便得此四書的真義。
第二,這四本書所設定的作者或敘述者均具有多重和多變的特徵。當中《夢華錄》和《博物誌》的情況看似較為簡單,皆出於敘事者並不現身的第三人稱全知敘事,但「城市筆記」的故事採集和編撰成分(錄和誌),又暗示了一層第二度呈現的存在,即非一般意義下的「作者與作品」的直接關係了。在《繁勝錄》的序言裡,便記述了《夢華錄》的出處。據此《夢華錄》實為「V城大回歸時期」劉華生所撰之「本地城市風物紀錄」,而《繁勝錄》則為後起之書,即於「大回歸五十年」由「V城風物誌修復工作合寫者」、「大回歸時期新生代」維多利亞、維朗尼加、維奧娜、維慧安、維納斯、維真尼亞及維安娜七人,「於文獻堆填區發掘出劉華生的稿件,經過重組和校正」,整理出「第三代的夢華錄」,也即是《V城繁勝錄》了。是以《繁勝錄》中的每一章也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風物誌修復者「維某」的個人化抒情及論述;第二部分為經過整理及摘取的劉華生城市觀察及記述;第三部分則是劉華生所記之第一人稱生活小故事。據稱劉華生的《V城夢華錄》從未出版,原稿亦已散佚,但我們有理由認為,現在這個系列中包含九十九個小故事的《夢華錄》,就是劉華生的作品。
《地圖集》的作者問題也比表面看來複雜。只要細心分析書中篇章的敘述語言的差異,便可以看出它是出自一群而非一位考古學者的敘述角度的作品,而他們的敘述時空位於不特定的未來。這種時間設定和《繁勝錄》有相似之處。這群敘述者的敘述方式並不一致,距離之遠近和涉入的程度也有差別,當中有的嚴肅說理,有的感物抒情,有的冷嘲熱諷,有的揮灑想像。就地圖這種「求真」的製作而言,《地圖集》處處彰顯「作假」的意圖,表現的卻是文學想像的極致。而從製圖到讀圖再而到說圖的過程,也突出了「作者作為讀者」和「閱讀作為創作」的方法,構造了多層次的發聲位置。此特點也一定程度見於《繁勝錄》中V城風物誌修復者對前代人劉華生的文本的閱讀。
第三,所謂「內容問題」,特指此四書所共寫的「V城」及其涵義。V城實指香港,乃是毫無疑問的事情。以V代之,正是建構一層虛構的距離,由此可遠可近,可顯可隱,可真可假,可虛可實。更重要的問題是:這是以何種方式建構和呈現的V城?此中的建造或拆解方式,才是此四書的要旨。從根本上說,當然是以小說的方式,但小說的方式的妙處,就是可以容納或借用非小說的文類。《地圖集》是當中走得最遠,想像最瘋狂的。地圖作為一種符號系統,其運作當然與文字大為不同,但也不是沒有可以互涉互用的地方。至於《繁勝錄》,則最全面和直接採用古代「城市筆記」的體裁,構造出多層次的城市景觀。《夢華錄》和《博物誌》同樣通過人和物的關係來寫城市,前者是人和人為物∕消費品的互相界定,後者是人和自然物(也有少量人為物)的交感並生,並藉此開展出變化無數的「人—物」關係。而「城市」作為一巨大的人為物,及其中的物的總體呈現,又必然通過人的生存其中才能確立及延續其存在及其價值意義。V城就是這樣的城市演化的標記。
這個系列不但以城市為書寫對象和內容,也是以城市為認知及理解世界的定位。所以,我們不應只著眼於書中如何描寫城市景觀,而應反過來把城市視為觀看的方法。上面雖然提到此四書跟中國古代城市筆記的淵源,但以城市為觀看視界這一點,卻又接近西方傳統。城市作為世界模式,在西方發源甚早。希臘以城邦為政治單位自不待言,羅馬帝國是由羅馬城所統治的帝國,而聖奧古斯汀的「上帝之城」實為天國的隱喻,與「世俗之城」(人類世界)成為對照。城市除了是建構世界的模式,也是人作為一個群體棲居於地上的模式,這在現代都市文明出現後更為顯著。而V城,歷來就是以「城」的方式存在。此「城」實是中西兩種城市觀的合體顯像。這是V城的獨特之處,珍貴之處。
對應「城」的空間特質,V城書寫者在時間上採用了「未來的考古學」的方法,讓證據與假設互為表裡,事實與想像互相增益。「未來的考古學」是一種瞻前顧後的方法。它把未來當成已然的事實,把過去變成未發生的可能。在期待和懷想的雙重運動中,時間去除了那單向的、無可逆轉的、無法挽回的定局性,成為了潛藏著無限可能性的經驗世界。「未來的考古學」並非預早宣佈結局的宿命論,它是把結局當成新的創造起點的辯證法。由是觀之,V城四書是為未來而做的考古學。此「未來」並不是某一個特定的時間,也不會有一天成為「現在」或者「過去」,而是一個永遠開放的實現的過程。
讓我這樣總結:這四本書的題旨,原以《夢華錄》中的「夢華」為首。「夢華」二字,應是世界上所有曾經光輝一時的城市的終極歸結。夢之必破,華之必衰,似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可是,當時間在寫作中成為永恆的運動,過去與未來即成就於當下。夢未必虛,華未必墮,一切經驗,一切存在,一經集之、錄之、誌之,就可以脫離單一的時空,成為無限衍生和延伸的世界。
V城系列總序/為未來而做的考古學
安維真
把《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和《博物誌》四本書放在一起,整理成「V城系列」重新出版,引出了好幾個問題:一、文體的問題;二、作者的問題;三、內容的問題。我將環繞這三方面作出簡單的闡述。
第一,這四本書在文體上並不一致,當中《地圖集》是論說體和記敘體的結合;《繁勝錄》交替使用了記錄、敘事和抒情三種文體;《夢華錄》和《博物誌》兩者比較相似,都是較純粹的故事體。從《夢華錄》和《繁勝錄》的書名,我們可以上溯至中國南宋的城市筆記──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耐...
目錄
V城系列總序/為未來而做的考古學 安維真
V城系列出版說明 董啟章
卷一
城牆之城
城中之城
通道之城
橋之城市
街之城市
政府之城
督府之城
卷二
酒樓之城
小食之城
傀儡之城
娼妓之城
店舖之城
時裝之城
伎藝之城
卷三
正月
清明
復活
端午
七夕
盂蘭
中秋
後記/名實之辯、正反之辯、不是預言、羅列的藝術,或用頓號寫成的小說
附錄一 千年華胥之夢 ─董啟章,孟元老,「夢華體」敘事 王德威
附錄二 董啟章創作年表(一九九二─)
V城系列總序/為未來而做的考古學 安維真
V城系列出版說明 董啟章
卷一
城牆之城
城中之城
通道之城
橋之城市
街之城市
政府之城
督府之城
卷二
酒樓之城
小食之城
傀儡之城
娼妓之城
店舖之城
時裝之城
伎藝之城
卷三
正月
清明
復活
端午
七夕
盂蘭
中秋
後記/名實之辯、正反之辯、不是預言、羅列的藝術,或用頓號寫成的小說
附錄一 千年華胥之夢 ─董啟章,孟元老,「夢華體」敘事 ...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