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中飄浮著難以觸及的訊息,他只能不斷地透過無線電、透過一個個女人,接收、解讀那些密碼與訊號,尋找她依然存在的證明。
瑟吉和姐姐蘇菲從小就是最親密的人,他們的父親瘋狂於聾人教育與電訊發展,他們的母親則忙於紡織事業,無暇顧及。他們的世界裡,一直只有彼此。只是蘇菲意外死亡,留下瑟吉獨自面對劇烈變化的世界,也讓他終身擺脫不了憂鬱。
而他生命中唯一的目的,就是不斷追索姊姊存在的證明。如父親一樣透過訊號、透過空間傳散的密碼,透過姊姊的化學藥物-古柯鹼,透過如同蒙蔽了一層紗的眼,透過一個又一個女人的身體,甚至進入埃及永生之神的墳墓裡……
湯姆‧麥卡錫巧妙的以文字來書寫慾望,將生死愛慾全都編織於語言的密碼之中;同時也將科技發展如何影響人類做了細膩而驚人的敘述。
英、美重要文學評論家指出:《C》融合了《贖罪》作者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對時空背景描述的廣度,以及美國小說家托馬斯‧品瓊(Thomas Pynchon)《V》的後現代機智,也隱藏著《魔山》(Magic Mountain)、《大衛‧考爾柏非》(David Copperfield)、T.S.艾略特的《荒原》(The Waste Land),甚至是卡夫卡、佛洛伊德,當然無庸特別提及西方文學一脈相承的文學傳統。
湯姆‧麥卡錫自出道文壇後發表的作品不多,卻著實是英國小說界當代最重要、最令人期待的原創作家之一。
本書特色
★《C》2010年曼布克獎決選作品之一。
★英國作家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曾讚譽湯姆‧麥卡錫的初試啼聲之作《殘生》(Remainder)是英國近十年最棒的小說之一,而新作《C》更出色。
★《出版人周刊》︑《衛報》︑《每日電訊報》︑《哈潑》雜誌︑《金融時報》︑《洛杉磯時報》︑《倫敦書評》等各重要媒體一致推薦! 讚譽《C》手法精巧且故事精采刺激是年度最優秀的新書之一;而作者湯姆‧麥卡錫更是英國小說界當代最重要、最令人期待的原創作家。
★《C》作者湯姆‧麥卡錫特為台灣讀者寫中文版序、伍軒宏(政大英文系講師)導讀、柯裕棻(知名作家)專文推薦。
★甘耀明(作家)、伍軒宏(政大英文系講師)、柯裕棻(作家)、臥斧(文字工作者)、駱以軍(作家)、莎娣‧史密斯 (《論美》、《白牙》作者,英國當今最重要青年小說家) 強力推薦。
作者簡介:
湯姆.麥卡錫(Tom McCarthy)
生於1969年,現居倫敦。他在藝文界曾以「國際死亡探索學會」(International Necronautical Society,INS)總書記的身分發表過許多報告、宣言,並上媒體表達議論;該學會是半真半假的前衛藝文網路。麥卡錫另著有《殘生》、《丁丁與文學之祕》兩部作品。
譯者簡介:
丹鼎
自由譯者,譯有《藝術家創意密碼:化疾病為創造力的故事》、《長路漫漫:非洲童兵回憶錄》、《教出組織力: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成功技巧》、《告訴我哪裡痛:外科獸醫的一日生活紀實》、《紙謎線索》。
得獎紀錄:
2010年曼布克獎決選作品之一
名人推薦:
甘耀明(作家)、伍軒宏(政大英文系講師)、柯裕棻(作家)、臥斧(文字工作者)、駱以軍(作家)、莎娣‧史密斯(《論美》、《白牙》作者,英國當今最重要青年小說家)
甘耀明(作家):
閱讀這本書像是一趟不攜帶氧氣設備的「自由潛水」(Free-diving)──吸一口氣然後挑戰能潛入幾米深。作者湯姆‧麥卡錫佈下的語言學關卡、細膩寫實與知識系統,往往「挑逗」讀者的下潛能力。別忘了,還有主角瑟吉的古怪經歷:聾啞、戰爭、冒險與性,也形成了閱讀上的引力。
只有閱讀到最深的結尾,讀者才從主角的病痛掙扎中發現,生命到頭來只有「愛的深刻」才是最棒的氧氣。那是抵達最黑最冷的深海往上一蹬的力量呀!也是這本書給人閱讀上最棒的一擊。
伍軒宏(政大英文系講師) 導讀
也許《C》看起來像是遲到的後現代作品,但它可能在支解與重組的過程中,釋放出無限延異的差異性。
柯裕棻(作家) 專文推薦
《C》內含一個不可言說的強烈慾望,與其說作者隱晦地書寫慾望,不如說他巧妙地以文字反寫它:文字一再遮掩或埋葬慾望。即使寫的是戰爭、性愛或飛翔,那高亢的場景也悲傷至極,哀痛的死慾如鬼魅從主角的心底瀰漫浮昇,讀者恍若聞見腐壤敗壞的氣息。
此書的文字本身即是加密的符碼,讀者若有心,可一一拆解作者的暗喻;若不執著於此,讓文字順眼流過,則是一個哀痛逾恆,難以言喻的故事。
悲傷密織於話語之中柯裕棻(作家)
收到《C》這本書的中文譯稿我立刻就打開來看了。過去這一年來在各英文報刊雜誌上看過很多關於此書的好評,我屢屢想買原書來看,卻又因書評講得玄之又玄,我沒把握,也就拖著沒下手。
一口氣讀完譯稿之後,我驚奇不已,一方面震撼於作者的才華和文學功力,另一方面也被這悲傷故事之後的隱喻魘著了,它彷彿緊緊掐住我的喉頭,我因為理解作者的隱喻密碼而啞口無言。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書評會不斷強調德希達的解構理論,我也明白了那些讚歎和推崇本書的實驗精神是為甚麼─都是為了這張口結舌的瞬間。我又仔細重讀一遍,並且上網買了英文版,以便中英對照再讀一遍─已經不知多少年我沒有這麼興緻盎然地精讀任何一本小說了。
因此這序也就特別難寫,我極力避免寫成那些令人望而卻步的書評,又不想道破作者的各種伏筆和佈局。這故事的敘事完整,它完全涵納了文學分析需要的理論元素和結構,可是它不玩弄形式,故事流暢,經得起任何小說讀者的細讀。書中才華洋溢的強力段落不勝枚舉。第一部分關於語言和電波的漂浮感以及第二部分關於飛行與墜落的描寫,筆力驚人,幾乎是拎著讀者一路翱翔翻飛。而第四部分結尾大膽,狂亂揮灑,寫幻覺和覺醒,從地底直上雲霄,尤其撼人。
《C》內含一個不可言說的強烈慾望,與其說作者隱晦地書寫慾望,不如說他巧妙地以文字反寫它:文字一再遮掩或埋葬慾望。即使寫的是戰爭、性愛或飛翔,那高亢的場景也悲傷至極,哀痛的死慾如鬼魅從主角的心底瀰漫浮昇,讀者恍若聞見腐壤敗壞的氣息。
故事的時間設在百餘年前,但這是一則關於現代的寓言,作者對於此刻人類現況的提問是:我們何以成為如此?他以科技、愛慾、語言三個主題交纏勾畫出一個哀傷的人生故事。故事始於無線電在英國成立的一八九七年,結束於英國廣播公司(BBC)成立的一九二二年。主角瑟吉生在通訊科技狂飆的十九世紀末,他的命運惘惘漂流在時代的電波之中,科技使他更通達,卻也更孤單,言辭和符碼使他更流暢,卻也更喑啞。那是個追求遠距傳播的狂熱時代,人類追求對話,渴望更多的理解,更多的言談、訊息和符號,穿越海峽和平原,最好也能穿越時空,穿透人鬼殊途的幽冥。人類渴望將話語傳送到遠方,卻又以同樣的科技將訊息加以鎖密,以防他人探聽。
全書的四個部分各安排幾個主導情節發展的時代科技和科學概念,這些科學理念籠覆著主角瑟吉和所有人的命運,他們捲進時代的颶風,那是金屬與炸藥、幾何與連結的新時代,不祥的科技將他們朝向未來拋擲,他們能留下甚麼呢?留下聲波和隱隱的能量在空氣間成為靜電雜音嗎?或是成為留聲機唱盤上的鬼哭刻痕呢?或者,誰的記憶能鐫刻在陵墓的石牆上永不斑駁?誰的愛情會在黑墨中光輝永存呢?
語言的可能與不可能是《C》的故事核心。語言能溝通思想,但也是思想加密的過程,是真相隱遁的路徑。語言能揭露、顯示、傳達、溝通、表示、說明,它也欺瞞、矯飾、曲解、掩蓋、扭轉、甚至虛構事實。我們不因言談而更誠實或赤裸,我們借語言文字閃躲並包裹真相。語言不使我們明白事實,反而使之晦暗難解。這故事是關於人心的加密,因此作者以典故、詩詞、同音字、同義字或複合字的陷阱來展現加密的工程。此書的文字本身即是加密的符碼,讀者若有心,可一一拆解作者的暗喻;若不執著於此,讓文字順眼流過,則是一個哀痛逾恆,難以言喻的故事。
書中沒有點明主角瑟吉的慾望,而是將之化為各種密語,潛伏在語詞的底層。慾望假借語言的誤差與變形,不時一明一滅閃現,如同暗夜墳坡的燐火,照亮了枯骨同時也點明了恐懼和憂傷。它每一次從潛藏之處浮現都更危險,更糾結。我們隱藏慾望的方式正如同我們的文明處理歷史創傷,即使燃犀洞照,也僅見亡靈幽物,鬼氣森森,不見真實。
逝者杳杳,現代文明以震耳欲聾的言說、修辭和話術,埋藏過去。或者,更沈痛的憂鬱是,這個時代其實不知如何妥善埋葬過去。這些科學和技術,話語和符號,都是我們想方設法讓過往的創傷留下。我們不讓它走,以各種方式提醒自己,慾望與傷痛同源。所有的傳播方式都是悼亡的儀式,傳播複製各種事物並掩飾時間的逝去,它留下的種種紀錄都指向主體的死亡。一塊墳碑上的銘文或一段電波上的話語,一柱電桿或一道圖騰,永遠面向未來的沈默,面向那言說主體終將消亡的喑啞虛空。
那麼,為何還執著於尋找希望的蛛絲馬跡呢?既然一個人已經無愛,也無任何溝通意願?也許,是為了能與死者長相左右,為了找尋通往死蔭幽谷的祕徑,因為此後,即是黑夜……
媒體推薦:
麥卡錫書寫絕技的每一段落都如同神祕、繁複的立體方塊拼圖,富於明顯、詳細的線索與一致性;有野心的讀者會一再重讀這沒有盡頭的可多樣解釋的世界,而普通讀者也會因為作者有企圖心地交織了科學與科學帶來的夢想的傳奇冒險故事而讚嘆。──《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本書內容如喬伊斯作品般宏觀而緊密,著實令人嘆服,麥卡錫能將之寫成結構明確俐落的故事,才華亦使人拍案叫絕……。--克里斯多福.泰勒《衛報》
一本手法精巧的成長小說……無論《C》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這都是一本美妙且不難理解的小說,故事精采刺激。這是今年最優秀的新書之一,而麥卡錫寫出本書值得我們大力讚譽,他筆下這部包羅萬象的作品,不只應該拿來享受、閱讀,也該仔細分析、討論。--貝絲.瓊斯,《每日電訊報》
《C》是鳳毛麟角般的稀世奇珍:一部前衛史詩,……是自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之後我所能想到的第一部此類作品。……麥卡錫的風格注重行文的精確,而不墨守習以為常的文字美學。他筆下的畫布遼闊寬廣,包容性愛、毒品、戰爭、亂倫、自殺、情報工作與埃及考古學。無論他在書中把影響他的前人作品寫得多麼明顯,《C》讀來仍令人覺得耳目一新,我們很難再給與其他作品這種評價了。 --強納森.迪,《哈潑》雜誌
本書引人去解開它的密碼,相信許多讀者會覺得轉譯文中如印象派色彩般的「點」與「畫」樂趣無窮。--思嘉莉.湯馬斯,《金融時報》
湯姆.麥卡錫寫了一部前衛巨作--一個蔓延無邊的密碼--寫成史詩般描寫主角成長的歷史小說。……《C》將成長寫成哲學,將哲學寫成故事,將故事寫成「假墓」(也就是「真正的東西藏在後面」)--小說正是人生的密碼。--密罕.克里斯特,《洛杉磯時報》
〔閱讀本書〕像是參加夢中派對,派對主人學識異常淵博,讀過我很久以前讀過但忘了大半的東西、一直想讀卻沒讀的東西,還有我見識過麥卡錫如何妙筆生花之後一定會去讀的東西。--珍妮.透納,《倫敦書評》
他寫出了一部絕妙、複雜又有趣的小說,這是極罕見的事。出版界為了書本已死、文學的前景堪慮等說法焦慮無比--這些都是麥卡錫在本書字裡行間持續探討的主題--然而這部小說卻是活生生的,且無懼死亡。儘管《C》宣告著文學歷時最古老的期望已經終結,它也在高塔間嗡嗡哼出迭起的高潮。--班.艾仁賴亨,《國家》期刊
麥卡錫在《C》中的敘述策略跟瑟吉吸毒後的冥想十分相近--他將迥異的東西排成較大的圖樣,充滿反覆出現的畫面:人體與大地、機器互相類比;哼哼聲、唿唿聲;電影銀幕;肚腹與隧道;電路;圓帽與其他絲緞般的膜。--珍妮佛.伊根,《紐約時報書評》
很明顯,小說的劇情由片段組合成骨架,麥卡錫的各主題纏繞其上:電訊傳輸、反覆、平面空間、死亡與秘藏知識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終究無法完全溝通。這些主題絕大部分來自麥卡錫長期以來對法國文化理論的興趣,而他以非常高明的文筆加以展現。……除此之外,本書尚有許多值得欣賞的地方。--強納森.貝克漢,《觀察家雜誌》
湯姆.麥卡錫寫了一部關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小說:與眾不同,別出新裁,巧思機智敏銳,讀來妙趣橫生。--史都華.艾佛斯,《每日電訊報》
《C》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以它絕無僅有、令人炫目的方式一窺現代主義,打擊我們這個保守時代慣用心理寫實的模式,深具效果……--尼爾.穆柯吉,《泰晤士報》
麥卡錫的作品將自身的故事及人類的文化回收反芻,形成,一部深具原創性的小說。--珊曼莎.韓特《華盛頓郵報》
《C》的魅力有部分仰賴瑟吉這個角色……與其說他是受限於道德力量,不如說他是摸索出路的反英雄。有時他顯得毫無生氣、機械化,令人毛骨悚然。在我們看來,他像是某種立體派畫風的拼圖……《C》是一部關於『認知』的小說。瑟吉一路追根究柢、探索調查,讀者也同樣必須抽絲剝繭,發掘本書主角與故事的秘密。--亞歷山大.舍羅,《華爾街日報》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0 |
7折 | 1 |
7折以上 | 3 |
無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湯姆.麥卡錫
定價:NT$ 380
本商品已絕版
關於死亡,不再與神對話,我發電報給您
文/Anderson
什麼是C?就好像,我們也想問品瓊,到底什麼是V?想問卡夫卡,為什麼他要叫K?想問《W或童年回憶》的前衛作家喬治培瑞克,為什麼那裡要叫W?
創作者因為許多原因,就是無法或不願意直接挑明地講給我們「聽得懂的話」,我們盯著簡直像是不懷好意的那些密碼,氣惱、疑惑但也好奇地開始解碼的旅程。
就暫時只把《C》的「C」,看成Communication的字首吧!不過,故事走到最後,作者湯姆.麥卡錫(Tom McCarthy)會公布另一個線索,讓「C」成為另一組事物的關鍵符號,然後由裡而外地兜起整個故事。
在這裡,我們只先從「C」作為’’Communication(溝通)’’字首來看。《C》講的是這樣的故事,有一對姊弟,母親忙於事業,父親又完全沈浸在聾人教育與電訊發展,他們只能互相陪伴、一起長大。卻沒想到姊姊蘇菲意外死亡,留下弟弟瑟吉。瑟吉開始狂熱地找尋姊姊還存在的證明。他像父親那樣透過訊號、透過空間傳散的密碼,透過姊姊的化學藥物-古柯鹼,透過一個又一個女人的身體,甚至進入埃及永生之神的墳墓……
簡單說就是,主角瑟吉現在只能透過符碼來接上「另一端」了,當在現實中我們在討論「溝通」、「傳遞訊息」時,通常是關於自己與對象本身,但當那個「對象」不再為確立實體,這些「溝通」將只能回到符碼自身。而那是什麼?
《C》是需要一定程度閱讀準備的小說,並不是說要讀過什麼教科書,而是,讀者可能要思考過、在意過、甚至悲傷或恐懼過「虛無」這件事,讀起來會更容易進入,且更有收穫。書的情節描述起來像個陰陽相隔寄託思念的通俗劇,或者帶有特定生死宗教觀意味,但其實並不是。死亡(溝通往「非人間」)固然架構了這部小說的主軸線,但作者是藉此來表述每一個活著的人,都可能或總是承受的虛無本身。
虛無不是負向,不是匱乏,虛無是那種因為太輕所以太重的東西,那種因為無法具體為之痛苦於是令人非常痛苦,的東西。然後我們會想要和「那個東西/世界」有往來、有溝通,但與其說是真的要丟什麼訊息過去,終究我們會明白其實是這個溝通的過程,抵制了虛無,把我們慢慢帶回地面。擦去眼淚。
…..終於有一天,符碼不必再為誰作嫁,它們就是「真的」。
不過,《C》可不是韋勒貝克或唐德里羅那種,它並沒有那樣沈重和憂鬱,在《C》中,隨著主角陷入電訊研究的狂熱,整本書也就時時滲透著某種後現代的輕快歡愉。
我們很少直視「形式」、「物質」、「機器」、「符號」本身,我們多半時候都是將所有事情當成一個故事裡的零件,人類似乎更傾向是故事的動物。但這些看來乾燥或抽象的事物,也許每一個都有其繁複的身世,而正是因為它們各自底下的秘密,才使其得以卡位地嵌進我們的生命場景。
比如書中會寫的這樣的段落:
「那電訊像是思考的聲音:不是任何單獨的個人思考,甚至也不是一群人一同思考,是更龐大寬廣—更直接的思緒,彷彿是『思想』本身所發出的咻咻、嗡嗡聲。…最前面幾段音域聽來時而憤怒、時而懇求、時而悲傷---但總是沒有言語。電位計夾雜在快解體散開的電線與焊接過之間,瑟吉躬身察看它,規律的呼吸跟他乘著翱翔空中的電波頻率同步;終於他聽見了靜靜的一聲,然後開始有字句形成:他先快速用鉛筆記下訊號,是直直的橋段,有長有短,然後在下面轉成彎彎曲曲的字母,在書桌上弧光燈的光線中,字跡顯得黯淡、模糊…..」
「那高頻音在這裡很大聲,那些人變形的嘴巴好像正在發出這聲音,….它們扭曲的表面和翻開的內膜形成了容器,讓音頻和音質在裡面拆開重組,改變,增幅過再重新發送到空中,轉播出去。」
很推薦給喜歡低度情節,但卻有高濃度思考與靈感啟發的讀者。而如果你喜歡《莫雷的發明》、《W或童年回憶》與《時間機器》(H.G.威爾斯這本書太經典,經典到你可能以為已經知道在寫什麼,但真的推薦親自讀),你也會喜歡這本湯姆.麥卡錫的《C》。
虛空中飄浮著難以觸及的訊息,他只能不斷地透過無線電、透過一個個女人,接收、解讀那些密碼與訊號,尋找她依然存在的證明。
瑟吉和姐姐蘇菲從小就是最親密的人,他們的父親瘋狂於聾人教育與電訊發展,他們的母親則忙於紡織事業,無暇顧及。他們的世界裡,一直只有彼此。只是蘇菲意外死亡,留下瑟吉獨自面對劇烈變化的世界,也讓他終身擺脫不了憂鬱。
而他生命中唯一的目的,就是不斷追索姊姊存在的證明。如父親一樣透過訊號、透過空間傳散的密碼,透過姊姊的化學藥物-古柯鹼,透過如同蒙蔽了一層紗的眼,透過一個又一個女人的身體,甚至進入埃及永生之神的墳墓裡……
湯姆‧麥卡錫巧妙的以文字來書寫慾望,將生死愛慾全都編織於語言的密碼之中;同時也將科技發展如何影響人類做了細膩而驚人的敘述。
英、美重要文學評論家指出:《C》融合了《贖罪》作者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對時空背景描述的廣度,以及美國小說家托馬斯‧品瓊(Thomas Pynchon)《V》的後現代機智,也隱藏著《魔山》(Magic Mountain)、《大衛‧考爾柏非》(David Copperfield)、T.S.艾略特的《荒原》(The Waste Land),甚至是卡夫卡、佛洛伊德,當然無庸特別提及西方文學一脈相承的文學傳統。
湯姆‧麥卡錫自出道文壇後發表的作品不多,卻著實是英國小說界當代最重要、最令人期待的原創作家之一。
本書特色
★《C》2010年曼布克獎決選作品之一。
★英國作家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曾讚譽湯姆‧麥卡錫的初試啼聲之作《殘生》(Remainder)是英國近十年最棒的小說之一,而新作《C》更出色。
★《出版人周刊》︑《衛報》︑《每日電訊報》︑《哈潑》雜誌︑《金融時報》︑《洛杉磯時報》︑《倫敦書評》等各重要媒體一致推薦! 讚譽《C》手法精巧且故事精采刺激是年度最優秀的新書之一;而作者湯姆‧麥卡錫更是英國小說界當代最重要、最令人期待的原創作家。
★《C》作者湯姆‧麥卡錫特為台灣讀者寫中文版序、伍軒宏(政大英文系講師)導讀、柯裕棻(知名作家)專文推薦。
★甘耀明(作家)、伍軒宏(政大英文系講師)、柯裕棻(作家)、臥斧(文字工作者)、駱以軍(作家)、莎娣‧史密斯 (《論美》、《白牙》作者,英國當今最重要青年小說家) 強力推薦。
作者簡介:
湯姆.麥卡錫(Tom McCarthy)
生於1969年,現居倫敦。他在藝文界曾以「國際死亡探索學會」(International Necronautical Society,INS)總書記的身分發表過許多報告、宣言,並上媒體表達議論;該學會是半真半假的前衛藝文網路。麥卡錫另著有《殘生》、《丁丁與文學之祕》兩部作品。
譯者簡介:
丹鼎
自由譯者,譯有《藝術家創意密碼:化疾病為創造力的故事》、《長路漫漫:非洲童兵回憶錄》、《教出組織力: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成功技巧》、《告訴我哪裡痛:外科獸醫的一日生活紀實》、《紙謎線索》。
得獎紀錄:
2010年曼布克獎決選作品之一
名人推薦:
甘耀明(作家)、伍軒宏(政大英文系講師)、柯裕棻(作家)、臥斧(文字工作者)、駱以軍(作家)、莎娣‧史密斯(《論美》、《白牙》作者,英國當今最重要青年小說家)
甘耀明(作家):
閱讀這本書像是一趟不攜帶氧氣設備的「自由潛水」(Free-diving)──吸一口氣然後挑戰能潛入幾米深。作者湯姆‧麥卡錫佈下的語言學關卡、細膩寫實與知識系統,往往「挑逗」讀者的下潛能力。別忘了,還有主角瑟吉的古怪經歷:聾啞、戰爭、冒險與性,也形成了閱讀上的引力。
只有閱讀到最深的結尾,讀者才從主角的病痛掙扎中發現,生命到頭來只有「愛的深刻」才是最棒的氧氣。那是抵達最黑最冷的深海往上一蹬的力量呀!也是這本書給人閱讀上最棒的一擊。
伍軒宏(政大英文系講師) 導讀
也許《C》看起來像是遲到的後現代作品,但它可能在支解與重組的過程中,釋放出無限延異的差異性。
柯裕棻(作家) 專文推薦
《C》內含一個不可言說的強烈慾望,與其說作者隱晦地書寫慾望,不如說他巧妙地以文字反寫它:文字一再遮掩或埋葬慾望。即使寫的是戰爭、性愛或飛翔,那高亢的場景也悲傷至極,哀痛的死慾如鬼魅從主角的心底瀰漫浮昇,讀者恍若聞見腐壤敗壞的氣息。
此書的文字本身即是加密的符碼,讀者若有心,可一一拆解作者的暗喻;若不執著於此,讓文字順眼流過,則是一個哀痛逾恆,難以言喻的故事。
悲傷密織於話語之中柯裕棻(作家)
收到《C》這本書的中文譯稿我立刻就打開來看了。過去這一年來在各英文報刊雜誌上看過很多關於此書的好評,我屢屢想買原書來看,卻又因書評講得玄之又玄,我沒把握,也就拖著沒下手。
一口氣讀完譯稿之後,我驚奇不已,一方面震撼於作者的才華和文學功力,另一方面也被這悲傷故事之後的隱喻魘著了,它彷彿緊緊掐住我的喉頭,我因為理解作者的隱喻密碼而啞口無言。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書評會不斷強調德希達的解構理論,我也明白了那些讚歎和推崇本書的實驗精神是為甚麼─都是為了這張口結舌的瞬間。我又仔細重讀一遍,並且上網買了英文版,以便中英對照再讀一遍─已經不知多少年我沒有這麼興緻盎然地精讀任何一本小說了。
因此這序也就特別難寫,我極力避免寫成那些令人望而卻步的書評,又不想道破作者的各種伏筆和佈局。這故事的敘事完整,它完全涵納了文學分析需要的理論元素和結構,可是它不玩弄形式,故事流暢,經得起任何小說讀者的細讀。書中才華洋溢的強力段落不勝枚舉。第一部分關於語言和電波的漂浮感以及第二部分關於飛行與墜落的描寫,筆力驚人,幾乎是拎著讀者一路翱翔翻飛。而第四部分結尾大膽,狂亂揮灑,寫幻覺和覺醒,從地底直上雲霄,尤其撼人。
《C》內含一個不可言說的強烈慾望,與其說作者隱晦地書寫慾望,不如說他巧妙地以文字反寫它:文字一再遮掩或埋葬慾望。即使寫的是戰爭、性愛或飛翔,那高亢的場景也悲傷至極,哀痛的死慾如鬼魅從主角的心底瀰漫浮昇,讀者恍若聞見腐壤敗壞的氣息。
故事的時間設在百餘年前,但這是一則關於現代的寓言,作者對於此刻人類現況的提問是:我們何以成為如此?他以科技、愛慾、語言三個主題交纏勾畫出一個哀傷的人生故事。故事始於無線電在英國成立的一八九七年,結束於英國廣播公司(BBC)成立的一九二二年。主角瑟吉生在通訊科技狂飆的十九世紀末,他的命運惘惘漂流在時代的電波之中,科技使他更通達,卻也更孤單,言辭和符碼使他更流暢,卻也更喑啞。那是個追求遠距傳播的狂熱時代,人類追求對話,渴望更多的理解,更多的言談、訊息和符號,穿越海峽和平原,最好也能穿越時空,穿透人鬼殊途的幽冥。人類渴望將話語傳送到遠方,卻又以同樣的科技將訊息加以鎖密,以防他人探聽。
全書的四個部分各安排幾個主導情節發展的時代科技和科學概念,這些科學理念籠覆著主角瑟吉和所有人的命運,他們捲進時代的颶風,那是金屬與炸藥、幾何與連結的新時代,不祥的科技將他們朝向未來拋擲,他們能留下甚麼呢?留下聲波和隱隱的能量在空氣間成為靜電雜音嗎?或是成為留聲機唱盤上的鬼哭刻痕呢?或者,誰的記憶能鐫刻在陵墓的石牆上永不斑駁?誰的愛情會在黑墨中光輝永存呢?
語言的可能與不可能是《C》的故事核心。語言能溝通思想,但也是思想加密的過程,是真相隱遁的路徑。語言能揭露、顯示、傳達、溝通、表示、說明,它也欺瞞、矯飾、曲解、掩蓋、扭轉、甚至虛構事實。我們不因言談而更誠實或赤裸,我們借語言文字閃躲並包裹真相。語言不使我們明白事實,反而使之晦暗難解。這故事是關於人心的加密,因此作者以典故、詩詞、同音字、同義字或複合字的陷阱來展現加密的工程。此書的文字本身即是加密的符碼,讀者若有心,可一一拆解作者的暗喻;若不執著於此,讓文字順眼流過,則是一個哀痛逾恆,難以言喻的故事。
書中沒有點明主角瑟吉的慾望,而是將之化為各種密語,潛伏在語詞的底層。慾望假借語言的誤差與變形,不時一明一滅閃現,如同暗夜墳坡的燐火,照亮了枯骨同時也點明了恐懼和憂傷。它每一次從潛藏之處浮現都更危險,更糾結。我們隱藏慾望的方式正如同我們的文明處理歷史創傷,即使燃犀洞照,也僅見亡靈幽物,鬼氣森森,不見真實。
逝者杳杳,現代文明以震耳欲聾的言說、修辭和話術,埋藏過去。或者,更沈痛的憂鬱是,這個時代其實不知如何妥善埋葬過去。這些科學和技術,話語和符號,都是我們想方設法讓過往的創傷留下。我們不讓它走,以各種方式提醒自己,慾望與傷痛同源。所有的傳播方式都是悼亡的儀式,傳播複製各種事物並掩飾時間的逝去,它留下的種種紀錄都指向主體的死亡。一塊墳碑上的銘文或一段電波上的話語,一柱電桿或一道圖騰,永遠面向未來的沈默,面向那言說主體終將消亡的喑啞虛空。
那麼,為何還執著於尋找希望的蛛絲馬跡呢?既然一個人已經無愛,也無任何溝通意願?也許,是為了能與死者長相左右,為了找尋通往死蔭幽谷的祕徑,因為此後,即是黑夜……
媒體推薦:
麥卡錫書寫絕技的每一段落都如同神祕、繁複的立體方塊拼圖,富於明顯、詳細的線索與一致性;有野心的讀者會一再重讀這沒有盡頭的可多樣解釋的世界,而普通讀者也會因為作者有企圖心地交織了科學與科學帶來的夢想的傳奇冒險故事而讚嘆。──《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本書內容如喬伊斯作品般宏觀而緊密,著實令人嘆服,麥卡錫能將之寫成結構明確俐落的故事,才華亦使人拍案叫絕……。--克里斯多福.泰勒《衛報》
一本手法精巧的成長小說……無論《C》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這都是一本美妙且不難理解的小說,故事精采刺激。這是今年最優秀的新書之一,而麥卡錫寫出本書值得我們大力讚譽,他筆下這部包羅萬象的作品,不只應該拿來享受、閱讀,也該仔細分析、討論。--貝絲.瓊斯,《每日電訊報》
《C》是鳳毛麟角般的稀世奇珍:一部前衛史詩,……是自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之後我所能想到的第一部此類作品。……麥卡錫的風格注重行文的精確,而不墨守習以為常的文字美學。他筆下的畫布遼闊寬廣,包容性愛、毒品、戰爭、亂倫、自殺、情報工作與埃及考古學。無論他在書中把影響他的前人作品寫得多麼明顯,《C》讀來仍令人覺得耳目一新,我們很難再給與其他作品這種評價了。 --強納森.迪,《哈潑》雜誌
本書引人去解開它的密碼,相信許多讀者會覺得轉譯文中如印象派色彩般的「點」與「畫」樂趣無窮。--思嘉莉.湯馬斯,《金融時報》
湯姆.麥卡錫寫了一部前衛巨作--一個蔓延無邊的密碼--寫成史詩般描寫主角成長的歷史小說。……《C》將成長寫成哲學,將哲學寫成故事,將故事寫成「假墓」(也就是「真正的東西藏在後面」)--小說正是人生的密碼。--密罕.克里斯特,《洛杉磯時報》
〔閱讀本書〕像是參加夢中派對,派對主人學識異常淵博,讀過我很久以前讀過但忘了大半的東西、一直想讀卻沒讀的東西,還有我見識過麥卡錫如何妙筆生花之後一定會去讀的東西。--珍妮.透納,《倫敦書評》
他寫出了一部絕妙、複雜又有趣的小說,這是極罕見的事。出版界為了書本已死、文學的前景堪慮等說法焦慮無比--這些都是麥卡錫在本書字裡行間持續探討的主題--然而這部小說卻是活生生的,且無懼死亡。儘管《C》宣告著文學歷時最古老的期望已經終結,它也在高塔間嗡嗡哼出迭起的高潮。--班.艾仁賴亨,《國家》期刊
麥卡錫在《C》中的敘述策略跟瑟吉吸毒後的冥想十分相近--他將迥異的東西排成較大的圖樣,充滿反覆出現的畫面:人體與大地、機器互相類比;哼哼聲、唿唿聲;電影銀幕;肚腹與隧道;電路;圓帽與其他絲緞般的膜。--珍妮佛.伊根,《紐約時報書評》
很明顯,小說的劇情由片段組合成骨架,麥卡錫的各主題纏繞其上:電訊傳輸、反覆、平面空間、死亡與秘藏知識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終究無法完全溝通。這些主題絕大部分來自麥卡錫長期以來對法國文化理論的興趣,而他以非常高明的文筆加以展現。……除此之外,本書尚有許多值得欣賞的地方。--強納森.貝克漢,《觀察家雜誌》
湯姆.麥卡錫寫了一部關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小說:與眾不同,別出新裁,巧思機智敏銳,讀來妙趣橫生。--史都華.艾佛斯,《每日電訊報》
《C》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以它絕無僅有、令人炫目的方式一窺現代主義,打擊我們這個保守時代慣用心理寫實的模式,深具效果……--尼爾.穆柯吉,《泰晤士報》
麥卡錫的作品將自身的故事及人類的文化回收反芻,形成,一部深具原創性的小說。--珊曼莎.韓特《華盛頓郵報》
《C》的魅力有部分仰賴瑟吉這個角色……與其說他是受限於道德力量,不如說他是摸索出路的反英雄。有時他顯得毫無生氣、機械化,令人毛骨悚然。在我們看來,他像是某種立體派畫風的拼圖……《C》是一部關於『認知』的小說。瑟吉一路追根究柢、探索調查,讀者也同樣必須抽絲剝繭,發掘本書主角與故事的秘密。--亞歷山大.舍羅,《華爾街日報》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0 |
7折 | 1 |
7折以上 | 3 |
無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