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明治維新,是這樣展開的……
一八六八年展開的「明治維新」,是大家所熟知的歷史,它形成了現代日本政治社會的雛型,也使日本再次跳入了世界舞台。但這樣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改變,並非如我們一般所認為的是靠著坂本龍馬、西鄉隆盛等有志之士登高一呼就能簡單完成。它是經過不斷地折衝調節,甚至是戰爭殺戮,才有往後的日本國誕生。
而在新國家建立後,該要以怎樣的方式治理,又成為新政府領導者的首要問題。一八七一~七三年的岩倉使節團,即肩負吸收西洋制度、文化的使命。透過政府領導者的實際出訪,讓日本瞭解所處的時空環境,並且思考身為一個小國的未來方向該如何前進。此部分,當是「明治維新」更發人深省之處。
本書特點:
◎ 拋開電視劇的維新幻想,從真實歷史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是如何完成的。
◎ 瞭解「維新」與「天皇」的關係,是掌握近代日本史認識的關鍵。
◎ 從社會底層的活動,來看當時的日本人是如何理解「維新」。
◎ 欲瞭解近代日本對朝鮮、台灣的野心,本書是必備參考。
作者簡介:
田中 彰(たなか あきら)
一九二八年出生於山口縣。
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畢業,同大學博士課程修了。專攻日本近代史。現為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著有《明治維新政治史研究》(一九六三)、《明治維新觀的研究》(一九八七)、《開國與倒幕》(一九九二)、《岩倉使節團「美歐回覽實記」》(一九九四)、《小國主義》(一九九九)、《明治維新與西洋文明》(二○○三)等多部作品。
譯者簡介:
何源湖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暨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愛好美食、單車、ACG及日本歷史文化。
章節試閱
幕末的尊攘、倒幕運動到「王政復古」的政治過程,戊辰戰爭,乃至於之後形成統一國家的進程,我們一般稱之為「明治維新」。
這個「明治」的詞彙是出自於《易經》的「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吩咐議定松平慶永讓儒者選定幾個年號後補,在明治元年(實際上是改元前的慶應四年)九月七日晚上,睦仁天皇在賢所抽籤選到的是明治這個年號。然後隔天八日,頒布了「自今以後,革易舊制,一世一元,以為永式」的改元之詔。至今為止,以吉凶及天災異變等為由而頻繁更迭的年號,此後規定為天皇一代一個年號。
還有,「維新」這個詞彙在「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及「舊染汙俗,咸與惟新」(《書經》)等都有使用,意思是百事一新。然後,明治三年(一八七○)一月三日〈大教宣布〉詔書中的「百度維新,宜明治教,以宣揚惟神之道也」,用神道教思想體系使「明治」與「維新」巧妙地連結起來。以上的文章一定能夠說明「明治維新」的語源由來。
本書將從以下的觀點來進行論述。
第一點是對於民眾來說明治維新究竟是什麼?筆者想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明治天皇制確實是藉由明治維新建構而成的,但維新還蘊含著許多的可能性。包含這些可能性在內,筆者想試著從民眾的觀點來進行探討。在這層意義上,筆者會留意並活用戰後地方史的研究成果。然而,雖然概略說是民眾,但是這個民眾卻呈現出複雜的運動軌跡及想法,所以絕對不能用一般的方法來處理。筆者想盡可能地照亮其褶皺深處。
第二點想瞭解的是,對於這樣的民眾,權力是如何來應對並架構出怎樣的支配體制。會將重點放在統一國家的形成過程及當中的天皇角色,或是支配思想及政治構造的特徵也是因此而來。而任何相關書籍皆有的通史部分將扼要地提及,或者也有割愛不提之處,希望讀者諒解。
第三點要觀察明治維新領導者們, 是怎樣地看待當時的歐美及亞洲, 並且想要如何地來應對。這與其說是定義明治維新的世界史地位,不如說是在追尋維新的領導者們,是如何克服十九世紀後半葉歐美的挑戰,以及透過此一過程,他們又是如何在亞洲中定位自己。
天皇、宮廷、民眾
天皇睦仁——幼名祐宮,父親是孝明天皇(一八三一~六六),母親是權大納言中山忠能的女兒中山慶子。嘉永五年(一八五二)九月二十二日(陽曆十一月三日,之後為天長節。參見第二二二~三頁),於中山宅邸呱呱墜地。這是培理來航的前一年。當時父親孝明天皇虛歲二十二。
關於母親中山慶子,格林菲斯在前面提到的《天皇》裡的一章寫到「睦仁之母」,並說明:「她是宮中的女官,屬於孝明皇帝的後宮。為了避免皇帝的血脈斷絕,天皇會被准許有十二人的後宮, 不過達到這個數目是很少見的事情。明治時代, 能夠成為皇帝母親的女性是樞密院從身分高貴的家族之中挑選出來的。關於這點,古時候把挑選天皇配偶的工作當成是國家的重大事情。而用這種方式挑選出來的女性的其中一人,就是非常高貴的二位局,也就是誕生下明治皇帝的母親。
擁有這樣雙親的睦仁,在幕末的動亂期中度過了幼年及少年時代。他的性情似乎是相當任性,而且既好勝又急躁的。
當時, 在私下傳聞是被毒殺的孝明天皇猝死後, 睦仁繼承了父親的大位。慶應三年(一八六七)一月九日,登基為第一百二十二代的天皇。那時候他虛歲十六。後來諡號明治天皇(一八五二~一九一二)的新國家象徵就此誕生。
參與橫井小楠(熊本藩士。明治二年一月被暗殺)的記錄中,記載著明治天皇的臉形長且略黑,聲音宏亮,身材苗條,「御器量」可以說是「普普通通」,「唯有非尋常人等的英俊尊容,真是位很特別的大人。」慶應四年(明治元年)閏四月,與英國公使巴夏禮一同出席京都東本願寺謁見儀式的書記官薩道義,他當時的印象是「大概是有化過妝吧,臉頰的顏色很白。嘴巴的形狀很怪,就是醫生口中的突顎,但大體上來看臉龐的輪廓是整齊的。眉毛被剃掉,在原本眉毛上面一英吋的地方畫上眉毛。
這個天皇在巴夏禮雙手呈上英女皇的書信之後,「我看到天皇覺得害羞,一副畏畏縮縮的模樣,於是天皇只好找山階宮(晃親王。議定、外國事務局督)求助,這位山階宮的工作實際上是從天皇那裡領收書翰。還有,天皇陛下想不起來自己該說的話,而從左手邊的人聽到一句後,總算是能夠發出開頭那一段的聲音。於是伊藤(博文。參與、外國事務局判事)就開始宣讀先前準備好的全部翻譯內容。」
為了將這位不熟練的天皇打造成鮮明的國家象徵,維新官僚採取了一連串的辦法。
天皇形象的深入民眾
東征大總督府軍監江藤新平與徵士大木民平於明治元年閏四月一日,向副總裁岩倉具視提交江戶遷都論的建言書。書中內容如下:
鳳輦(天皇的交通工具)正當東下之時,德川氏之惡政逐漸剷除,而陛下深察下民之疾苦並決興善美之政。所謂祭忠臣之墓,表孝子之門,除田租,閔廢疾,拔擢賢才之士,決滯留之獄,並令匹夫匹婦皆得其所,以收攬人心,下通皇澤等,不行鳳輦東下,實難順利為之哉。
很明顯地,這裡的天皇形象化身成為過去暴政的解放者。這無非就是討幕派到維新官僚一貫強調的天皇模樣。
如前文提過的,當時向民眾公布的公告是不停地重覆訴說天皇是日本的主人翁,以及他尊貴的由來。而且,就像日本近代思想史家鹿野政直在他的著作《資本主義形成期的秩序意識》中所指出的,一方面天皇與神武天皇(政治的支配者形象)重疊在一起,另一方面又與天照大神(神聖的支配者形象)連結起來。這兩種天皇的形象「在現在的天皇身上結合起來,他被賦予了既是政治上的征服者,同時也是宗教上的君臨者的性格」。
這個既是政治上的征服者,也是宗教上的君臨者的天皇形象與之前的解放者化身重合的時候,天皇便首次立於歷史傳統與正統性之上,同時作為解放者也成為兼具歷史進步的存在。所以天皇立即斷髮,改著洋服,並被當成「文明開化」的象徵,也是具有充分理由的。
為了使人們理解維新變革的歷史必然性及正當化,所以用感情來讓融合了這些形象的天皇象徵深入人們心中,比起任何事物都來得必要。而其中的一個具體策略就是前文的江藤、大木建言書中所提到的。
於是這項方案就以駕車東幸的形式,於明治元年九月移交施行。這也預告了東京的奠都。
天皇的隨扈人員居然高達兩千三百人,這是足以誇耀天皇威嚴的人數。並且向沿路上的三十三間式內社(記載於延喜式神名帳中的神社)獻納幣帛,嘉獎各地孝子、節婦一百五十二人。此外還賑恤七十歲以上的高齡者一萬三百九十八人,及罹災者等一萬一千八百零七人。這些金額實際上高達一萬一千三百七十兩。東京市民被宴請當時稱之為「天盃頂戴」(領受御酒)的酒餚,感受到天皇的仁德恩惠。市民還搬出花車及攤販,不分晝夜地接連好幾天都沉浸於祭典的氣氛之中。此次東幸總費用計算出來是七十七萬八千零六十円,約佔了明治元年通常歲入的兩成。
八瑤灣事件
明治四年(一八七一)十一月,琉球島民遭遇船難,漂流到台灣東南部海岸的八瑤灣後,發生了六十六人之中多達五十四人被原住民殺害的事件。這個消息於來年四月,由人正在中國負責《中日修好條規》修正談判的公使柳原前光上報給外務省。而趁此時機在「琉球國」的處置上大作文章的事情,會於下一章詳細提到。日本完全有效利地用這次八瑤灣事件,推動對琉球的皇權擴張政策。明治六年三月的備中小田縣漂流民被台灣原住民劫掠的事件,更加地促進了此事的發展。
明治六年三月,外務卿副島種臣以特命權權大使的身分出發前往中國。他雖聲稱去中國是為了祝賀同治皇帝的親政,及交換《中日修好條規》的批准書,但實際上八瑤灣事件的交涉也是主要目的。副島此行有美國人李仙得(隨行。李仙得在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期間,因為有過慶應三年(一八六七)美船羅妹號(the Rover)在台灣南部觸礁,而船員多數遭到殺害的事件經驗,所以這次的八瑤灣事件,也主張對台灣採取強硬的手段。
也就是說,他認為以現在的國際間情勢來看,列強應該不會干涉日本朝亞洲發展,所以慫恿日本政府利用八瑤灣事件,出兵佔領台灣。李仙得是透過美國駐日公使迪龍的介紹,被副島以外務省二等出仕(年薪一萬兩千円)的官階雇用,並以北京談判的使節顧問身分隨行,於是副島的企圖在哪裡就顯而易見了。而且,美國會對日本出兵台灣表現積極,是期待能夠藉此讓中日關係產生龜裂。
副島四月時抵達天津,交換了《中日修好條規》的批准書。五月進入北京城,下個月,在回國之前就台灣問題展開了交涉。然後,一抓到清廷方面認為台灣是化外之地、這次事件是政教不及的化外之民所為的把柄後,也不給清廷辯解的機會,七月便回國了。
台灣與朝鮮
這個時候正好明治政府內部因征韓問題大生波瀾,並與副島關於台灣的上述內容一起,被理解成清廷不打算干涉朝鮮的內政及外交後,反而是在征韓問題上火上加油,政府就因明治六年十月的政變而分裂了。
因此而暫時延後的台灣問題,到了七年一月內務卿大久保及大藏卿大隈擔任蕃地問題調查委員後,二月六日,由兩人連署提出〈台灣蕃地處分要略〉,當天閣議決定出兵征台。上述的〈要略〉是由九條條文所構成的。簡單地說就是(1)「台灣土蕃部落」是清政府「政權未逮之地」,既為「無主之地」,興「討蕃撫民之役」來加以「報復」,也是「日本帝國政府的義務」;(2)清廷方面關於「琉球的從屬與否」向來多有意見,但堅決主張琉球「自古以來為我帝國之所屬」,決不回應清廷方面的說法;(3)為了出兵台灣的準備,於當地進行調查以備開戰之日——以上的內容而已。
然而應該要注意的是,決定這個〈要略〉的前後,大久保及大隈還聯名提出了〈朝鮮遣使相關調查書〉。因征韓論分裂四個月後,決定了對台灣發動軍事行動及對朝鮮派遣使節(不過「不用使節之名」),這將非征韓派及征韓派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這件事情表露無遺。
出兵台灣
時間是佐賀之亂爆發、發布命令出兵鎮壓的不久之後。而且,大久保想親自前往鎮壓。《大久保利通文書》的編者說明大久保這種態度是:「當時身為內務卿,具有責任及地位的利通,認為此乃可恢復近來政府低落之威信的絕好良機,以一大決心深切盼望能出發征討。」但這並非單純僅止於國內問題而已。正是因為知曉士族叛亂爆發的來龍去脈,大久保等人才會一改前年反對征韓論的態度,轉而對台灣及朝鮮問題採取強硬姿態。
明治七年四月四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一八四三~一九○二。隆盛之弟)成為台灣蕃地事務都督,事務局置於正院之內。隔天,參議兼大藏卿大隈成為該局長官,李仙得從外務省轉任於此事務局。九日,西鄉從東京出發。抵達長崎後的他,率領日進、孟春以下各艦,連同約三千六百人的兵力出航。此外,從美國太平洋郵船公司雇用了輪船,還在李仙得的介紹下新聘僱了兩名美國海軍軍人,並與英國東洋銀行橫濱分行定下契約,從香港分行借貸了墨西哥銀五萬元以內的金額。
但是,對這次的台灣出兵,國內外都有反對聲浪。參議兼文部卿且為長州派巨頭的木戶孝允認為,現在為九州生變之時,舉兵外征之事是搞錯了源頭而反對,四月十八日遞交辭呈(來月撤職)。陸軍卿山縣有朋也反對,伊藤博文也持消極態度,但他們沒有像木戶那樣辭職下台。
另一方面,英國駐日公使巴夏禮表明對這次出兵台灣的反對意見,原因是擔憂會對在台灣擁有眾多貿易商的英國貿易造成影響。其他各國的駐日外交團也要求中止出兵行動。
尤其最讓日本政府感到震驚的是美國的態度。美國駐日公使賓漢(迪龍的繼任者)於四月十八日宣布局外中立,並拒絕供應輪船及李仙得其他兩名的聘僱。美國態度上的大轉變,是因為英國的反對,及清廷譴責美國的舉動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月二十八日,平定佐賀之亂回到東京的大久保,看到事態的改變,決定中止出兵行動,並將這個意思傳達給長崎的大隈事務長官知曉後,自己也趕往日本西部。五月四日,他與大隈及西鄉從道碰面,但西鄉已經讓各軍艦先行出航,大久保也不得不承認此一既成事實。三個人協議決定讓李仙得返回東京、派遣柳原公使前往中國及西鄉的渡台,如果引起任何問題的話,則由大久保負擔全部責任。可以瞭解在國際勢力與西鄉從道訴諸武力的夾縫中,就連大久保也陷入窘境。
五月二十二日抵達當地的西鄉,於六月一日起,將軍隊分為三路征討台灣,以牡丹社為首的各地原住民在一個多月後敗北投降。村落被西鄉軍焚毀殆盡。令西鄉軍傷腦筋的是,與原住民的反抗一起而來的瘧疾。根據《西鄉都督與樺山總督》所收錄的資料,當中記載戰死十二名、病死五百二十五名,淹死一名,總計五百三十八人。
對於日本的出兵台灣,清廷任命沈葆楨為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負責處理台灣問題。並於明治七年五月底,與前往中國的柳原繼續展開交涉,針對琉球及台灣主權的問題,中日雙方的主張毫無交集。這段期間,台灣出兵大捷的消息從當地傳回後,日本政府內部的對清強硬論於是抬頭。
但是情勢拖延下去的話,則有列強干涉變強的擔憂。在這種事態下,大久保自為全權大使,於九月抵達北京後,直到下個月都在不停地交涉。雖然談判觸礁,但最後藉著英國公使威妥瑪的調停,而於十月底有了結果。條約內容是清廷承認日本征台是義舉,支付賠償金額總計五十萬兩(約七十五萬円。被害者家屬的撫卹金為十萬兩,日本軍隊建設的道路及建築物等的補償金額為四十萬兩),而日本軍隊撤退。
《台灣國際政治史研究》的作者戴天昭在這本書中提到,日本因為這次的出兵台灣,而被迫陷入國際上的孤立,千辛萬苦後才以能保存「面子」程度的條件來解決問題,但從這次事件中間接得到的利益卻不少。另一方面,清廷藉著支付上述的賠償金而暗地裡拋棄了琉球,同時也因為這次的賠款,成功地把台灣東南部地區納進中國主權之下,並且獲得列強的承認,所以「牡丹社事件最後是中日兩國皆有得失,但受到傷害的卻始終都是台灣人民」。
幕末的尊攘、倒幕運動到「王政復古」的政治過程,戊辰戰爭,乃至於之後形成統一國家的進程,我們一般稱之為「明治維新」。
這個「明治」的詞彙是出自於《易經》的「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吩咐議定松平慶永讓儒者選定幾個年號後補,在明治元年(實際上是改元前的慶應四年)九月七日晚上,睦仁天皇在賢所抽籤選到的是明治這個年號。然後隔天八日,頒布了「自今以後,革易舊制,一世一元,以為永式」的改元之詔。至今為止,以吉凶及天災異變等為由而頻繁更迭的年號,此後規定為天皇一代一個年號。
還有,「維新」這個詞彙在「周...
目錄
序章 近代日本的開端
飛向舊金山的第一步╲日之丸演講╲明治維新的開端╲明治維新結束的各種學說╲本
書的觀點
第一章 是「救世」還是「王政復古」?
一、「救世」與「這不挺好嗎」
江戶小石川的捨訴╲捨訴的口號╲烏托邦與日本國家╲「這不挺好嗎」╲「這不挺好嗎」各派學說╲「救世」與「這不挺好嗎」╲自然而然的理論
二、從「大正奉還」到「王政復古」
德川慶喜的意圖╲德川統一政權的構想╲坂本龍馬的官制案╲「玉」與「戲劇」╲「王政復古」軍事政變╲小御所會議╲「王政復古的大號令」的思想
第二章 戊辰的內亂
一、鳥羽伏見之戰與五箇條誓文
赫本博士的信件╲公議政體派的反擊╲鳥羽伏見之戰╲大阪遷都論╲循序漸進的行動樣式╲五箇條的誓文及宸翰╲誓文的政治性╲被遺忘的誓文╲誓文的第一步
二、上野戰爭、奧羽越列藩同盟
環伺的國際勢力╲勝、西鄉會談的內幕╲上野戰爭與東京╲奧羽越列藩同盟╲兩枚的文書╲河井繼之助與北越戰爭╲東北戰爭與民眾╲失敗者的怨恨╲嗅出差別的民眾
三、內亂終結與「御一新」
海舟的切齒扼腕╲武士的「共和國」╲龍蛇混雜的蝦夷地方開拓╲死者也適用的差別待遇╲戊辰戰爭論╲「明治」與「維新」╲從「一新」到「御一新」
第三章 民心的去向
一、「偽官軍」事件與隱歧騷動
草莽——相樂總三╲赤報隊與「偽官軍」╲隱歧的文武館設置運動╲島民集結與放逐郡代╲島內「自治」的體制╲「日本經驗的縮圖」
二、諸隊叛亂與民眾
「隊伍大人」╲諸隊叛亂╲「長官與士兵的分裂」╲諸隊叛亂與一揆╲對內亂的危機感╲抵抗思想的伏流
三、民心的去向
民心的起伏與特徵╲支持率三成的新政府╲百姓五郎作的下場╲脫籍浮浪之徒╲否定「王政復古」的理念╲多重的危機
第四章 統一國家的形成(一)——支配的思想
一、維新政權
過渡期中的過渡政權╲公武合體體制╲朝藩體制╲維新官僚
二、天皇與公議
長崎會議所╲長崎裁判所╲公議輿論與制度╲口號的真相╲天皇與公議的組合╲國家獨立與公議╲關鍵字——公議╲藏在暗處的關鍵字
第五章 統一國家的形成(二)——支配的真相
一、藩政的改革
戊辰戰爭與王土王民論╲靜岡藩的設置╲藩財政的危機╲藩權力的無力化╲藩政改革令╲熊本藩的改革╲高知藩、山口藩╲和歌山藩、鹿兒島藩
二、維新政權的經濟基礎
會計基立金╲由利財政╲「泥」銀時代╲大隈重信的登場╲通商司政策╲重視外來壓力說╲內部矛盾說
三、廢藩置縣及其真相
版籍奉還的上表文╲政治的奉還准許╲一石二鳥的親兵設置╲廢藩置縣與書生論╲導致廢藩的各項因素╲廢藩置縣與府縣序列╲忠勤藩與朝敵藩╲表達恭順叛逆的想法╲天皇親政、萬機親裁
第六章 美化天皇地位
一、天皇、宮廷、民眾
天皇睦仁的幼年時代╲東京奠都與宮廷改革╲全新的帝王學╲天皇形象的深入民眾╲從「聚集」到「動員」╲活神信仰與天皇
二、神道、排佛毀釋及鎮壓天主教
神道的國教化╲天皇與諸神╲排佛毀釋運動╲不為人知的動機╲鎮壓天主教╲「旅行」的故事╲循序漸進的解禁
三、國民教化與國家神道之路
教部省與三條教則╲神社制度的確立╲節日的制定╲往「天皇」固定╲祭祀與宗教的分離
第七章 岩倉歐美使節團
一、岩倉使節團與留守政府
岩倉使節團的出發╲使節團的特徵╲女留學生與華族╲使節團的目的╲派遣使節團的重點╲與留守政府的約定╲「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派閥對立與官僚機構╲使節團的國家課題╲「簡介」
二、在美國的使節團
初體驗╲發展的原動力╲亞洲、日本與美國╲支配者的觀點╲共和政治的特色╲「粗鄙的醜俗」╲臨陣磨槍的委任書╲對美談判化為泡影
三、歐洲巡訪
前往英國╲大出洋相╲貿易、工業國英吉利╲資產階級國家的根本╲法國與英國╲叛黨,巴黎公社╲與舊幕臣的邂逅╲俾斯麥與木戶、大久保╲對於男女風俗的安心感╲從「小國」踏上歸途╲對「小國」的強烈關心╲文明觀與亞洲觀╲使節團的評價
第八章 內務卿大久保利通
一、明治六年十月政變
「蜘蛛之蜷縮」╲大久保與木戶╲征韓即制韓╲反對征韓的想法及理由╲一進一退的征韓論╲大久保的秘計╲明治六年十月政變╲征韓論的對立基礎
二、大久保體制及內務省
政變後的政府╲內務省的設置╲三省體制╲流動的藩閥體制╲舊幕臣階級的問題╲地方官僚╲本籍者比率╲大久保體制的特質╲內務省的機能╲警察權的掌握╲支配地方行政
三、殖產興業與北海道
兩階段的殖產興業政策╲工部省的政策╲內務省的政策╲北海道的開拓政策╲重新檢討的開拓形象╲對愛奴人而言的維新
第九章 徵兵令與地租改正
一、徵兵令與民眾
壬申戶籍與「家」╲與宗門人別帳的差異╲區長、戶長與大區、小區制╲徵兵令與血稅一揆╲「血稅」與外國人╲規避兵役╲「家」與兵役╲詐欺、遷移戶口、失蹤╲規避兵役的實際人數╲徵兵令修正及民眾的抵抗
二、地租改正與農民生活
地租改正的目的╲背負著矛盾的改正╲地租改正法╲加藤家與地租改正╲野口家的情況╲地租改正的作用及結果╲收穫、米價、利率╲創造出來的地價╲忍耐五年之後
第十章 「文明開化」的內幕
一、未解放的解放令
娼妓解放令╲解放令的內幕╲「一君萬民」的「平等」
二、學制與文明開化
學制的實施過程╲教科書與地方文化╲明六社的特徵及性質╲「文明開化」與「富國強兵」╲「文明開化」與民眾
第十一章 東亞中的日本
一、對東亞的看法
萬國對峙與國權恢復╲對歐美的屈服與對東亞的看法╲中日修好條規╲圍繞在條規上的特徵
二、出兵台灣及江華島事件
八瑤灣事件╲台灣與朝鮮╲出兵台灣╲民心的動向與出兵的結果╲江華島事件╲日朝修好條規的邏輯╲政治的背景
第十二章 維新的落幕
一、民選議會的理論及士族叛亂
「獵捕野狗」及傳閱文件╲對政治主體的自覺╲民選議會的理論╲士族的動向
二、「私議的公議化」抗爭
維新的「美事」與「難事」╲減租令與行政改革╲「公議」與「私議」╲愛知縣春日井郡的抗爭╲公議的真相╲地域性分裂與階層性分裂╲福澤諭吉與農民╲流產的直接上訴╲四點的特徵╲私議的公議化
三、「琉球處分」代表的意義
三種意見╲《近事評論》的見解╲琉球政策的特徵╲支配階層的分裂╲民眾的生活╲民眾的動向╲國際上的擔憂╲軍事上的關心╲「分島改約」案╲「琉球處分」的性質╲本州、北海道、沖繩╲明治維新的意義
相關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序章 近代日本的開端
飛向舊金山的第一步╲日之丸演講╲明治維新的開端╲明治維新結束的各種學說╲本
書的觀點
第一章 是「救世」還是「王政復古」?
一、「救世」與「這不挺好嗎」
江戶小石川的捨訴╲捨訴的口號╲烏托邦與日本國家╲「這不挺好嗎」╲「這不挺好嗎」各派學說╲「救世」與「這不挺好嗎」╲自然而然的理論
二、從「大正奉還」到「王政復古」
德川慶喜的意圖╲德川統一政權的構想╲坂本龍馬的官制案╲「玉」與「戲劇」╲「王政復古」軍事政變╲小御所會議╲「王政復古的大號令」的思想
第二章 戊辰的內亂
一、鳥...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