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蘭德
定價:NT$ 280
優惠價:88 折,NT$ 246
本商品已絕版
你們詛咒這個地球,但是卻從不敢質疑你們的道德規範。
你們繼續叫喊,說你們的道德規範是崇高的,只是人類的天性不夠善良,無法將這種規範付諸實施。沒有人站起來提出這個問題:善良?它的標準是什麼?
以長篇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著名的小說家安•蘭德,終身都在提倡人應該以自己的生活與人生為出發點,規劃屬於個人的倫理學,不應該透過社會以及群體的價值觀,也不應該透過政治與學術的權威,更不應該透過無法驗證的宗教信念。
她的思想精華收錄在本書當中,透過犀利而沉靜的口吻,她力圖闡釋,人一出生心靈就像一張白紙,價值觀都是外人所加。所以,我們應該運用自己的理性,不管身處哪個社會,不管身處哪個工作崗位,不管天份多高,都能在這個社會找到自己的幸福所在。
所以一個白手起家、為了個人幸福奮鬥的人,在道德上是完全站得住腳。她認為,道德行為唯一的受益者,應該就是自己。人不需要為任何人犧牲,任何人也沒必要為自己犧牲。利他主義只會讓人變得憤世嫉俗與內咎。憤世嫉俗是因為他們既不實踐也不接受利他主義,內疚則是因為他們不敢拒絕利他。
雖然過世多年,她的思想仍在發揮力,諸如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瑞德里(Matt Ridley)的《德性起源》等,都可一定程度看到安.蘭德《自私的美德》這本著作的影子。每一個身陷傳統價值與個人生涯矛盾的人,也可以從這本小冊子中,找到堅強、有力的論述,而勇於擘畫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
安•蘭德,1905年2月2日出生於聖彼得堡。從小她就喜歡閱讀小說,但她並不喜歡傳統俄國小說傳達的神祕主義與集體主義,她崇拜歐洲的作家,尤其是雨果。
她少年的求學階段,目睹了俄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兩場革命: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她認同二月革命推翻舊沙皇政權,但卻非常厭惡領導十月革命的布爾什維克黨人。
她進入聖彼得堡大學主修歷史與哲學時,眼見共產黨人掌控學校,破壞自由的研究風氣。在這段灰暗的日子裡,她唯一的慰藉只有維也納的輕歌劇與西部電影,也因此對電影與戲劇產生興趣。1924年大學畢業後,她就進入國家電影學院學習編寫劇本。
1925年,俄國政府同意她到美國探視親人。她打定主意再也不要回到俄國,所以短暫在芝加哥停留後,就飛往好萊塢實現她的劇作家之夢。1929年,她與演員奧康諾(Frank O’Connor)結婚。經過數年的努力之後,她總算於1932年出版第一本小說《我們活著的人》,這是一本半自傳小說,根植於她早前在俄國的經歷。
1943年,她完成了生涯早期最重要的小說《源泉》,這本小說的主角,就是她理想中的人物:有能力並為所應為。這本小說大受歡迎,這本小說大受歡迎,並且讓她成為個人主義的代表人物。
1946年,她開始撰寫鉅作《阿特拉斯聳聳肩》,在全心投入十年的寫作時光之後,
這本小說於1957年出版,不只是她生涯最重要、影響最廣的作品,也是她最一本小說創作。她藉由這本小說述說她獨特的形上學、倫理學、政治與社會觀點。
在小說獲得成功之後,安•蘭德投入推廣她的哲學理論──客觀主義倫理學。除了出版期刊之外,也在各大名校如耶魯、哈佛演講,並於紐約的宅邸授課,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即為蘭德的弟子。
她晚期對社會議題表現高度的興趣,如支持墮胎、反對越戰、在中東戰爭支持以色列,還支持保守的共和黨候選人高華德。1982年心臟病發,過世於家中。雖然她不是學院派的理論哲學家,不過她透過小說,以及積極投入社會與政治活動,成為形塑美國文化重要的旗手。
名人推薦:
自私使人幸福 胡晴舫
安•蘭德原是小說家。寫了兩本令她聲名鵠起的金融小說之後,掩蓋不住哲學家性格,不再躲在故事之後,直接自創學說,先寫了一本《致新知識分子》,接著便完成這本極具爭議的《自私的美德》,她的思想體系於焉成形。
此書當時出版,就像一條充滿力道的飛腿,又狠又準踢上美國社會的臉面。一九○五年出生於俄國,一九二六年移民美國,安•蘭德本來在好萊塢寫劇本,百老匯也曾搬演她的戲。美貌而自信,講起話來就像一名不折不扣的舊歐陸知識分子,有雙深邃明眸的安•蘭德告訴美國社會,自私是美德,利他主義不過是人類用來奴役彼此的藉口,只會讓人類變成非常沒有效率的動物,並活在悲慘的奴隸社會中。
外界稱安•蘭德的思想為「蘭德主義」,她自己非常不喜歡。她堅持她的思想叫「客觀主義」,乃一套建立於現實的哲學。她認為,現實建構於絕對客觀,人們必須依賴理性,理性是唯一的道德,不該相信宗教或國家或自身以外的其他存在,人的心智才是他得以在世間生存的工具。憑藉著強而有力的理智,人們冷靜認清並分析客觀條件,做出合乎邏輯且能自我解釋的決定。而這項決定,必需自私而絕對符合己利。
安•蘭德宣稱,人的最高道德標準就是追求他自己的幸福──不是他父母的,不是他情人的,不是他老闆的,也不是他孩子的,而是他自己的幸福:
你自己的幸福是你人生的唯一道德目標。那份幸福,不是痛楚也不是空虛的自我耽溺,才是你道德完整的證據,因為這是你忠於你價值成就的證明以及成果。
世上沒有人應該被迫去圓滿另一個人的生命,也不能強迫另一個人幫助自己達成快樂。每個人都應以己身為目的。安•蘭德身體力行自己的思想:「我發誓,以我的生命與我的愛起誓,我永不會為了另一個人而活,也不會要求另一個人為我而活。」
安•蘭德的論點無疑深深挑戰了人類長期以來透過各種體制所塑造的社會信仰,即人應為他人而活,利他精神為人類最高美德。一個人的終極幸福,總是要通過集體幸福才能實現。安•蘭德一手揮開幾千年來所有宗教與組織制度的道德號召。什麼自我奉獻,什麼自我犧牲,她認定均是邪惡。因為人類不是生來服務他人,更遑論抽象的上帝。「不幸不能要求奴役。」安•蘭德解釋,就算你想幫一個人,也是由自己的利益出發,因為幫助這個人對你有好處。帶給你純粹的快樂,這就是好處。
所以,繞了一圈,安•蘭德並不是告訴你,絕不要幫助他人,而是給了你一個不同的理由去幫助別人。你做這件事,因為你判定你會快樂,因此你不應期待別人會回報你,也不該在別人沒有適當感激你而感到後悔,因為你已經從中得到了利益。這也是她一再強調她的思想叫「客觀主義」,因為人類只要從己身出發,以理智為依歸,任何抉擇都會經得起推敲。
即便是愛這件事。接受電視訪問時,主持人問她愛不愛自己的丈夫,她說:「我因自私而愛他,我不會稱作自我犧牲,因為我樂在其中。」她進一步說,你不能漫無條件愛人,必得「自私自利去愛,要不然,你誰也不愛」。接著,她聽上去像個正在訓示孩子的猶太母親:「愛情裡,美德是貨幣。你只愛那些值得愛的人。一個人想被愛,他必須矯正自己,改善自我,使自己值得被愛。」最後,她拋下一句:「我希望,人要有自尊。」
了解安•蘭德的思想源頭,必須將她成長的時代背景考慮進去。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歐陸瀰漫著共產思想,納粹極權主義崛起,號召人們為一個比自己存在更偉大的使命而犧牲奉獻,像是民族、國家、集體主義等,這些社會思想成為新的宗教,要求個體抹滅特性,以促進群體目標而存在。而深受亞里斯多德影響的安•蘭德算是啟蒙運動之女,延續了尼采的超人思想,認定上帝已死,只剩下了人類和他的理性,雖然她後來轉向批評尼采,在本書批評尼采的倫理學為主觀主義,將欲望當價值標準,其實是非理性。而她自己從頭到尾都堅持,理性是人類至高無上的新神靈,除了自己的心智,其他都是虛假的信仰。她說:「我沒有信仰,我只寄望信念。」
有人問她,那麼,生命的目的何在。她犀利而敏捷地反擊:「什麼是生命的目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它偷渡了錯誤的答案。問題應該是什麼是你生命的目的,什麼是我生命的目的,什麼是每個獨立生命的目的。這個問法暗示了我們自身之外的存在。」
「生命就是生命的目的。你應該享受你的生命。你應該樂於活著。」她說:「任何替他人預設(甚至不到強迫)幸福定義的企圖都是怪物,而且毫不道德。」
「客觀主義」套用於社會,便是主張將所有加諸於個體的社會枷鎖全部拿掉。「文明即是邁向隱私社會的過程。野蠻人的全部存在都公開,由他部落的法律所統御。文明是將人類從人類解放的過程。」
當年安•蘭德挑戰的對象是政府,是教會、國家、家庭、習俗,是人類組織,是任何形式的群體默契。用現代流行話來說,就是絕不許群體霸凌個體,不管什麼形式或藉口。而率先以金融業為創作體裁的她把客觀主義用於市場經濟,便變成了全面的放任政策,主張廢除稅制、社會福利、失業津貼,因為政府無權從他人身上「奪走生命或財產」。她兇猛地陳述她的經濟自由信念:「我是一名絕對放任主義分子。我支持政府與經濟完全分家,就像政府與教會一樣。」
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銀行家對等肥貓,政府間間破產,世界各大城市籠罩在佔領華爾街運動的氣氛裡,市場自由變成髒字,閱讀安•蘭德忽然又流行起來。尤其在美國,政治光譜屬於極右派的茶黨將她奉為女神,大量推廣她的思想,甚至為她拍攝電視劇與紀錄片。但是,排拒或推崇安蘭德的人可能都為了錯誤的理由而排拒或推崇她,因為如同安•蘭德的客觀主義所預測,他們都只擷取對自己有利的說法。排拒安•蘭德的人忽略了安•蘭德捍衛個體自由的決心,堅持解放個體,不受集體束縛,而推崇安蘭德的人也同樣漠視了這點。譬如,美國茶黨若是認同安•蘭德的市場自由,就不可能反對墮胎或同性戀,因為這兩項都屬於安•蘭德所堅持的個體自由範圍。
而對安•蘭德的反對者來說,安•蘭德所描述的世界是一塊黑暗冰冷的所在,因為她宣揚自私,鼓勵人類不顧同類,只管獨善其身,對人間缺乏最基本的善念,根本就是撒旦的使者。但恐怕她才是那個信念純真的人,因為她的整套學說都建立於相信人類這件事,認為人類不會做出不利於己的決定,只要善用理性。她是這麼這麼信任人類的靈性。現代民主經驗卻顯示,人們投票時其實常常違反自身利益,而人性絕對不可靠。因此不僅是安蘭德的支持者經常言行前後不統一,連安蘭德本人也常常出現如此情形,包括她支持麥卡錫主義,對好萊塢工業進行白色恐怖,清除異己分子。當然安•蘭德還是會堅持,那是因為他們思考不清,因此下錯判斷。
對安•蘭德來說,生命的溫暖不會來自別人,而是你自己。只有你溫暖了,人人都溫暖了,這個世界自會成為一塊和諧之地。若你決定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那麼,你不但救贖不了你自己,還把你自己的道德觀念強加於他人,最後只能眾人一起沉淪。而上帝不可能救你。因為根本沒有上帝。只有你的理性在那裡等你。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74折20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9 |
4折 | 3 |
5折 | 40 |
6折 | 3 |
7折 | 9 |
7折以上 | 18 |
8折以上 | 9 |
無折 | 4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安•蘭德
優惠價: 88 折, NT$ 246 NT$ 280
本商品已絕版
黑暗騎士是利己,還是利他?
文/Anderson
如果你是個冷酷、殘忍、漠視、憎恨他人的人,正見獵心喜地發現了《自私的美德》-很抱歉讓你失望了,這只是一場誤會,這書沒有要為卑劣人性背書和捍衛。
但假如,你光看書名就義憤填膺,恨恨拍桌,「搞什麼!自私哪裡會是一種美德?」,這樣充滿正義感、總是更把他人放在心上的你,這書才是真正為你量身定作。《自私的美德》啟動了概念的辯證、邏輯的校準、語言的澄清化,放眼的是一個真正可以讓多數人幸福的世界之實現。
安.蘭德(Ayn Rand, 1905-1982),是當代非常重要的公共知識份子,她頌揚利己,痛責利他。《自私的美德》和我們通常被教導與自許的原則似乎有所出入,我們將在書中讀到她殷殷闡明,為什麼唯有如此,才可望前往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讀者必須注意兩點:第一,安.蘭德預設的對話者,是那些將「利他」作為一種不由分說的的道德大帽子,將之強扣下來的人們-安.蘭德反對的不是關心與幫助他人,而是把助人無限上綱為一種全面性的道德,她認為這裡頭的曖昧、搖擺、邏輯混亂,反而會促使該行為傷害或貶抑到自己與他人,長期而言,這才會陷人們與社會於不義。
第二,安.蘭德雖然思路清晰,但她將「利己」vs「創造眾人利益」所做出的「因-果」勾連,確顯太快與稍嫌粗略(但因為這類的書寫,不得不牽涉進某種湛深的邏輯疑難)。
指出這兩點,是因為《自私的美德》的主題非常敏感,我們可能被一個字眼、一句斷言所刺傷,就再也不願意耐心進入作者的論述之中。《自私的美德》如同許多格局龐大的哲學書寫,在一些細節上難免跳躍與粗糙,但請不要被這些小事影響,而錯過了這麼重要的一本書。
特別是,你很可能正是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之士,則安.蘭德絕對是你會想與之促膝長談的對象。
如同亞當史密斯被看為「經濟學之父」,但最有名且影響文明甚深的《國富論》,竟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論》的人性觀點作為整個理論的預設(與其說亞當史密斯是經濟學家,不如說他是個哲學家),一切重大現實事務之所以要以特定方式運作,全都啟動而由某一筆哲學論斷,絕無例外。而《自私的美德》也必須被這樣定位,它是一本小書,卻是我們瞭解今天這個資本主義世界的鑰匙。
安.蘭德曾在紐約自家有個社群,每週聚會一次,討論並辯論國家大事,在過程中精鍊自己的哲學,也分享與影響給參與的成員。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就是其中之一,他始終把安.蘭德奉為影響他最深的老師。而看看葛林斯潘作了什麼,看看這所有的事情帶領我們的文明走向怎樣新的狀態,這樣,你還懷疑這本《自私的美德》和現實世界的關係嗎?
葛林斯潘這樣說安.蘭德,「我由衷感謝安.蘭德對我這一生的影響,我在智慧上設限,直到我遇到她。至今為止我所有的工作,一直是在實證和數值基礎方面,從來沒有價值導向的東西。我是個有天分的技術人員,但也僅止於此。…但安.蘭德說服我去注意人類,他們的價值、工作方式、做什麼,和為什麼做,還有人類如何思考與為什麼思考。這開拓了我的眼界,遠超過我所學的經濟學模型。我開始研究社會如何形成和文化如何表現,也開始瞭解,經濟學和預測要依靠這些知識---不同的文化以深奧的不同方式,創造並培育物質財富。這些想法,都是從我和安.蘭德在一起才開始的。安.蘭德引我進入一個我把自己拒於門外的廣大領域。」(引自葛林斯潘自傳《我們的新世界》,也強烈推薦該書,裡頭完整呈現了一個倔強卻清澈至極的心靈)
你不需要完全認同《自私的美德》,但關於「改變世界」、「打造更美好的未來」,該有怎樣更高明的觀點?對於抱持不同想法的你,本書是最可敬且高貴的對手,而另一方面,作者流露出的熱情與急切,將讓所有讀者都激動且感動。
當然,我們也一定要推薦安.蘭德的小說作品《阿特拉斯聳聳肩》。光讀哲學散文讓你不太確定讀懂了沒?那麼接著讀這本小說,你會更清楚安.蘭德對文明的期許。
你們詛咒這個地球,但是卻從不敢質疑你們的道德規範。
你們繼續叫喊,說你們的道德規範是崇高的,只是人類的天性不夠善良,無法將這種規範付諸實施。沒有人站起來提出這個問題:善良?它的標準是什麼?
以長篇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著名的小說家安•蘭德,終身都在提倡人應該以自己的生活與人生為出發點,規劃屬於個人的倫理學,不應該透過社會以及群體的價值觀,也不應該透過政治與學術的權威,更不應該透過無法驗證的宗教信念。
她的思想精華收錄在本書當中,透過犀利而沉靜的口吻,她力圖闡釋,人一出生心靈就像一張白紙,價值觀都是外人所加。所以,我們應該運用自己的理性,不管身處哪個社會,不管身處哪個工作崗位,不管天份多高,都能在這個社會找到自己的幸福所在。
所以一個白手起家、為了個人幸福奮鬥的人,在道德上是完全站得住腳。她認為,道德行為唯一的受益者,應該就是自己。人不需要為任何人犧牲,任何人也沒必要為自己犧牲。利他主義只會讓人變得憤世嫉俗與內咎。憤世嫉俗是因為他們既不實踐也不接受利他主義,內疚則是因為他們不敢拒絕利他。
雖然過世多年,她的思想仍在發揮力,諸如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瑞德里(Matt Ridley)的《德性起源》等,都可一定程度看到安.蘭德《自私的美德》這本著作的影子。每一個身陷傳統價值與個人生涯矛盾的人,也可以從這本小冊子中,找到堅強、有力的論述,而勇於擘畫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
安•蘭德,1905年2月2日出生於聖彼得堡。從小她就喜歡閱讀小說,但她並不喜歡傳統俄國小說傳達的神祕主義與集體主義,她崇拜歐洲的作家,尤其是雨果。
她少年的求學階段,目睹了俄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兩場革命: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她認同二月革命推翻舊沙皇政權,但卻非常厭惡領導十月革命的布爾什維克黨人。
她進入聖彼得堡大學主修歷史與哲學時,眼見共產黨人掌控學校,破壞自由的研究風氣。在這段灰暗的日子裡,她唯一的慰藉只有維也納的輕歌劇與西部電影,也因此對電影與戲劇產生興趣。1924年大學畢業後,她就進入國家電影學院學習編寫劇本。
1925年,俄國政府同意她到美國探視親人。她打定主意再也不要回到俄國,所以短暫在芝加哥停留後,就飛往好萊塢實現她的劇作家之夢。1929年,她與演員奧康諾(Frank O’Connor)結婚。經過數年的努力之後,她總算於1932年出版第一本小說《我們活著的人》,這是一本半自傳小說,根植於她早前在俄國的經歷。
1943年,她完成了生涯早期最重要的小說《源泉》,這本小說的主角,就是她理想中的人物:有能力並為所應為。這本小說大受歡迎,這本小說大受歡迎,並且讓她成為個人主義的代表人物。
1946年,她開始撰寫鉅作《阿特拉斯聳聳肩》,在全心投入十年的寫作時光之後,
這本小說於1957年出版,不只是她生涯最重要、影響最廣的作品,也是她最一本小說創作。她藉由這本小說述說她獨特的形上學、倫理學、政治與社會觀點。
在小說獲得成功之後,安•蘭德投入推廣她的哲學理論──客觀主義倫理學。除了出版期刊之外,也在各大名校如耶魯、哈佛演講,並於紐約的宅邸授課,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即為蘭德的弟子。
她晚期對社會議題表現高度的興趣,如支持墮胎、反對越戰、在中東戰爭支持以色列,還支持保守的共和黨候選人高華德。1982年心臟病發,過世於家中。雖然她不是學院派的理論哲學家,不過她透過小說,以及積極投入社會與政治活動,成為形塑美國文化重要的旗手。
名人推薦:
自私使人幸福 胡晴舫
安•蘭德原是小說家。寫了兩本令她聲名鵠起的金融小說之後,掩蓋不住哲學家性格,不再躲在故事之後,直接自創學說,先寫了一本《致新知識分子》,接著便完成這本極具爭議的《自私的美德》,她的思想體系於焉成形。
此書當時出版,就像一條充滿力道的飛腿,又狠又準踢上美國社會的臉面。一九○五年出生於俄國,一九二六年移民美國,安•蘭德本來在好萊塢寫劇本,百老匯也曾搬演她的戲。美貌而自信,講起話來就像一名不折不扣的舊歐陸知識分子,有雙深邃明眸的安•蘭德告訴美國社會,自私是美德,利他主義不過是人類用來奴役彼此的藉口,只會讓人類變成非常沒有效率的動物,並活在悲慘的奴隸社會中。
外界稱安•蘭德的思想為「蘭德主義」,她自己非常不喜歡。她堅持她的思想叫「客觀主義」,乃一套建立於現實的哲學。她認為,現實建構於絕對客觀,人們必須依賴理性,理性是唯一的道德,不該相信宗教或國家或自身以外的其他存在,人的心智才是他得以在世間生存的工具。憑藉著強而有力的理智,人們冷靜認清並分析客觀條件,做出合乎邏輯且能自我解釋的決定。而這項決定,必需自私而絕對符合己利。
安•蘭德宣稱,人的最高道德標準就是追求他自己的幸福──不是他父母的,不是他情人的,不是他老闆的,也不是他孩子的,而是他自己的幸福:
你自己的幸福是你人生的唯一道德目標。那份幸福,不是痛楚也不是空虛的自我耽溺,才是你道德完整的證據,因為這是你忠於你價值成就的證明以及成果。
世上沒有人應該被迫去圓滿另一個人的生命,也不能強迫另一個人幫助自己達成快樂。每個人都應以己身為目的。安•蘭德身體力行自己的思想:「我發誓,以我的生命與我的愛起誓,我永不會為了另一個人而活,也不會要求另一個人為我而活。」
安•蘭德的論點無疑深深挑戰了人類長期以來透過各種體制所塑造的社會信仰,即人應為他人而活,利他精神為人類最高美德。一個人的終極幸福,總是要通過集體幸福才能實現。安•蘭德一手揮開幾千年來所有宗教與組織制度的道德號召。什麼自我奉獻,什麼自我犧牲,她認定均是邪惡。因為人類不是生來服務他人,更遑論抽象的上帝。「不幸不能要求奴役。」安•蘭德解釋,就算你想幫一個人,也是由自己的利益出發,因為幫助這個人對你有好處。帶給你純粹的快樂,這就是好處。
所以,繞了一圈,安•蘭德並不是告訴你,絕不要幫助他人,而是給了你一個不同的理由去幫助別人。你做這件事,因為你判定你會快樂,因此你不應期待別人會回報你,也不該在別人沒有適當感激你而感到後悔,因為你已經從中得到了利益。這也是她一再強調她的思想叫「客觀主義」,因為人類只要從己身出發,以理智為依歸,任何抉擇都會經得起推敲。
即便是愛這件事。接受電視訪問時,主持人問她愛不愛自己的丈夫,她說:「我因自私而愛他,我不會稱作自我犧牲,因為我樂在其中。」她進一步說,你不能漫無條件愛人,必得「自私自利去愛,要不然,你誰也不愛」。接著,她聽上去像個正在訓示孩子的猶太母親:「愛情裡,美德是貨幣。你只愛那些值得愛的人。一個人想被愛,他必須矯正自己,改善自我,使自己值得被愛。」最後,她拋下一句:「我希望,人要有自尊。」
了解安•蘭德的思想源頭,必須將她成長的時代背景考慮進去。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歐陸瀰漫著共產思想,納粹極權主義崛起,號召人們為一個比自己存在更偉大的使命而犧牲奉獻,像是民族、國家、集體主義等,這些社會思想成為新的宗教,要求個體抹滅特性,以促進群體目標而存在。而深受亞里斯多德影響的安•蘭德算是啟蒙運動之女,延續了尼采的超人思想,認定上帝已死,只剩下了人類和他的理性,雖然她後來轉向批評尼采,在本書批評尼采的倫理學為主觀主義,將欲望當價值標準,其實是非理性。而她自己從頭到尾都堅持,理性是人類至高無上的新神靈,除了自己的心智,其他都是虛假的信仰。她說:「我沒有信仰,我只寄望信念。」
有人問她,那麼,生命的目的何在。她犀利而敏捷地反擊:「什麼是生命的目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它偷渡了錯誤的答案。問題應該是什麼是你生命的目的,什麼是我生命的目的,什麼是每個獨立生命的目的。這個問法暗示了我們自身之外的存在。」
「生命就是生命的目的。你應該享受你的生命。你應該樂於活著。」她說:「任何替他人預設(甚至不到強迫)幸福定義的企圖都是怪物,而且毫不道德。」
「客觀主義」套用於社會,便是主張將所有加諸於個體的社會枷鎖全部拿掉。「文明即是邁向隱私社會的過程。野蠻人的全部存在都公開,由他部落的法律所統御。文明是將人類從人類解放的過程。」
當年安•蘭德挑戰的對象是政府,是教會、國家、家庭、習俗,是人類組織,是任何形式的群體默契。用現代流行話來說,就是絕不許群體霸凌個體,不管什麼形式或藉口。而率先以金融業為創作體裁的她把客觀主義用於市場經濟,便變成了全面的放任政策,主張廢除稅制、社會福利、失業津貼,因為政府無權從他人身上「奪走生命或財產」。她兇猛地陳述她的經濟自由信念:「我是一名絕對放任主義分子。我支持政府與經濟完全分家,就像政府與教會一樣。」
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銀行家對等肥貓,政府間間破產,世界各大城市籠罩在佔領華爾街運動的氣氛裡,市場自由變成髒字,閱讀安•蘭德忽然又流行起來。尤其在美國,政治光譜屬於極右派的茶黨將她奉為女神,大量推廣她的思想,甚至為她拍攝電視劇與紀錄片。但是,排拒或推崇安蘭德的人可能都為了錯誤的理由而排拒或推崇她,因為如同安•蘭德的客觀主義所預測,他們都只擷取對自己有利的說法。排拒安•蘭德的人忽略了安•蘭德捍衛個體自由的決心,堅持解放個體,不受集體束縛,而推崇安蘭德的人也同樣漠視了這點。譬如,美國茶黨若是認同安•蘭德的市場自由,就不可能反對墮胎或同性戀,因為這兩項都屬於安•蘭德所堅持的個體自由範圍。
而對安•蘭德的反對者來說,安•蘭德所描述的世界是一塊黑暗冰冷的所在,因為她宣揚自私,鼓勵人類不顧同類,只管獨善其身,對人間缺乏最基本的善念,根本就是撒旦的使者。但恐怕她才是那個信念純真的人,因為她的整套學說都建立於相信人類這件事,認為人類不會做出不利於己的決定,只要善用理性。她是這麼這麼信任人類的靈性。現代民主經驗卻顯示,人們投票時其實常常違反自身利益,而人性絕對不可靠。因此不僅是安蘭德的支持者經常言行前後不統一,連安蘭德本人也常常出現如此情形,包括她支持麥卡錫主義,對好萊塢工業進行白色恐怖,清除異己分子。當然安•蘭德還是會堅持,那是因為他們思考不清,因此下錯判斷。
對安•蘭德來說,生命的溫暖不會來自別人,而是你自己。只有你溫暖了,人人都溫暖了,這個世界自會成為一塊和諧之地。若你決定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那麼,你不但救贖不了你自己,還把你自己的道德觀念強加於他人,最後只能眾人一起沉淪。而上帝不可能救你。因為根本沒有上帝。只有你的理性在那裡等你。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9 |
4折 | 3 |
5折 | 40 |
6折 | 3 |
7折 | 9 |
7折以上 | 18 |
8折以上 | 9 |
無折 | 4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74折20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