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世民
定價:NT$ 270
優惠價:88 折,NT$ 238
本商品已絕版
本書以日本近世(德川時代)儒家知識人接受和實踐朱子《家禮》的各種面向為探討主題。德川幕府以禁絕天主教徒為目的施行了「寺請制度」,佛教喪葬禮儀也隨著制度化,一般庶民的喪葬儀式由各戶各人所屬的菩提寺負責執行。針對此時代背景,本書以熊澤蕃山、崎門派朱子學者、中村惕齋、水戶藩、以及懷德堂等儒家知識人對朱子《家禮》的接受和實踐為主軸,深入探討日本近世儒家知識人如何面對和突破在社會生活中具體實踐儒家禮儀思想的困境,以一貫的主題論述知識人通過生命禮儀實踐儒家思想的諸相。
作者簡介:
田世民,1976年生,南投縣人。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學士,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京都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碩士、博士。曾任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京都大學訪問學者(日本交流協會招聘學者)。現任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以日本思想史、東亞比較思想史為研究領域。著有:《日本文化》(合著)及學術論文多篇。譯有:張寶三•徐興慶編《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合譯)、辻本雅史《日本德川時代的教育思想與媒體》(合譯)、黃俊傑•辻本雅史編《経書解釈の思想史》(合譯)等專書。
名人推薦:
辻本序(中文)
田世民君在完成台灣淡江大學文學碩士(日本研究)的課程後,在2002年考取交流協會的獎學金赴日留學,並於2003年4月考進京都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碩士課程。此後,田君在教育史研究室一貫埋首於日本近世思想史的研究。本人擔任該研究室的教授,實際指導了田君的研究。這是我有機會撰寫這篇序文的緣由。
田君在2005年3月提交的碩士論文(《近世有關《文公家禮》的實踐論述──以崎門派為例》)以高度的評價通過考試,自同年4月起晉升博士後期課程,順利地深化研究工作。之後,於博士後期課程3年級的2008年3月,以題為《近世日本儒禮實踐的研究──以儒家知識人圍繞《文公家禮》的思想實踐為中心》的論文,通過博士學位的審查,完成了京都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以博士後期課程3年級這制度上最短時間通過博士學位論文審查的,在我的研究室他是第一位。
在這段留學期間當中,他在2005年獲得了「京都大學教育學部同窗會國際獎」。這個獎是頒發給京都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在學的最優秀的外國人留學生(每年一名)的榮譽獎項。此外,自2005年起獲聘了3年的「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DC)」。這個研究員是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特別提供給優秀在學博士生予優渥研究和生活支援的制度,在經過嚴格的審查後選拔出來的。外國人留學生獲聘為此項研究員的例子極為罕見,顯示田世民君的格外優秀得到肯定。
田君在2008年取得學位後,返台回到研究出發點的母校──淡江大學,擔任助理教授至今。
本書是田君在提交給京都大學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大幅改寫並自行翻譯為中文、出版的著作。
近世日本的儒家知識人對於儒教禮儀規範書《文公家禮》有各式各樣的接納方式。本書的目的即是為了闡明近世儒家知識人在接受《文公家禮》時所呈現的多樣實態。其中,在釐清知識人在面對有關喪祭禮的思想課題所呈現的多樣思想面向這一點上,揭示了重大的成果。在從事這項研究時,並不限於容易入手的已出版文獻,而著手調查、發掘稿本和抄本等私人文書的第一手史料,並進行解讀的工作。在不斷累積這樣踏實的工作,始能闡明儒家知識人們面對朱子《家禮》的「實踐論述」、以及自我實踐喪祭禮儀的情況。結果,得以超越文本解釋的範疇,掌握了近世日本知識人在自我人生當中,意圖具體實踐地體現、〈活出〉儒學思想之思想家的真實面貌。更進一步,也得以闡明了將死與生的問題視為迫切的思想課題、進行思索之思想的深刻內涵。
總而言之,本書無疑是一項開拓新視野與領域的傑出研究。以下,首先概括介紹本書的各章內容:
緒論進行先行研究的回顧,並明確指出問題的核心與本書的目的。除了指出前此近世儒教禮儀研究視野的侷限性,亦強調近世知識人接受《家禮》的思想史意義,不應僅止於論述的層面,更應從「知識人在生活實踐的層面上如何生活?」這個視角來掌握的必要性。
第一章以近世前期岡山藩儒者熊澤蕃山為對象,根據其為了適應社會現實所提出的「水土論」理論的脈絡,闡明了蕃山對儒教禮儀(尤其是葬祭禮儀)的理解。本章指出,蕃山以聖人之道的普遍性為前提,對於與日本社會現實有所隔閡的儒禮、特別是根據《家禮》而實施葬祭禮秉持消極的態度,並且從當時的「人情時勢」的觀點容許了火葬,不主張根據規範以嚴格實踐儒教葬祭禮,而是從經世安民的立場有彈性地看待禮儀的問題。而且,通過文獻學的批判與內容的檢討,指出過去一直認為《葬祭辨論》是蕃山著作的說法的疑點,並且闡明崎門派的淺見絅齋在批判火葬的脈絡下言及此書的重要性。進而指出,相較於《葬祭辨論》著者的問題,此書不但是近世前期代表性的火葬批判書,並且在強烈影響崎門派有關《家禮》的實踐論述這一點上,都是相當重要的著作。這些都是本書的創見。
第二章、第三章闡明了崎門派儒者對朱子《家禮》的理解、以及淺見絅齋(崎門派=山崎闇齋學派)實踐《家禮》的實際情況。第二章分析崎門儒者力圖在自我實踐的層次理解朱子《家禮》的事實。尤其,著眼於喪祭儀式的摸索嘗試與儒教的生死觀、鬼神觀,指出崎門儒者從喪祭禮中發現維持人倫秩序的目的。本章具有說服力地論證:相異於主張適應現實社會的「水土論」的熊澤蕃山、以及依據《家禮》而大大參照明儒學說的中村惕齋,崎門學者排除明儒學說,力圖無比忠實地接受朱子《家禮》。
第三章著眼於淺見絅齋有關《家禮》的著述、講義和禮俗觀,闡明了絅齋之朱子學式的禮儀實踐。本章揭示絅齋在與世俗的佛葬對抗、糾葛之中,根據朱子《家禮》確立喪祭禮而奮鬥不已的事實,並且指出絅齋即朱子學的生死觀以實踐、力圖在自我生命中主體性地體現朱子學的姿態。
第四章通過對水戶藩二代藩主德川光圀頒予藩士的喪祭禮儀指南書《喪祭儀略》諸本的分析,以及後期水戶學有關喪祭禮之實踐論述的檢討,分析了水戶藩自發性地採納明朝文化的儒禮實踐。本章著眼實際葬儀的型態、以及朱舜水的影響,闡明了《喪祭儀略》兩系統抄本的變遷,並指出後期水戶學的儒教祭祀論是以水戶的儒禮實踐為前提展開的事實。
第五章、第六章闡明以大坂町人為基底的懷德堂知識人,如何在市井生活中致力實踐喪祭禮的樣貌。第五章運用中井家歷代葬祭儀式的紀錄「中井家歷代襄事錄」,著眼中井竹山對其父甃庵《喪祭私說》所做的注記,闡明了懷德堂知識人雖然排佛而努力與世俗習俗取得協調之家禮實踐的實態。第六章針對懷德堂知識人如何實踐儒禮祭祀的問題,根據《喪祭私說》、「中井家歷代襄事錄」以及並河寒泉的日記《居諸錄》等史料來分析,同時指出懷德堂知識人儒禮祭祀活動的「日常性」。本章還分析了懷德堂知識人的「無鬼論」是為了克服世間迷信的「人情」,追求敬慕、祭祀祖先之心情純粹性的〈無鬼而祭祀〉的主張。
本書結論以朱子《家禮》作為一部基於儒學思想、為了維持人倫秩序之最重要的生命禮儀書為前提,綜觀認真看待人生的生命禮儀、「在生命中體現思想」的近世日本知識人諸相。並且,批判過去通說認為近世日本沒有接受儒禮,因此沒有開展生死觀、儒教本身的宗教性也不受理解的說法,同時提出近世日本知識人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致力於喪祭禮這迫切的課題、進行思想的活動等結論作結。
以下,就本研究在學問上所達成的意義解說如下:
過去的通說認為,與中國屬於不同社會結構的近世日本,很難接受以中國社會為前提所構成的儒禮,充其量僅止於儒禮的文獻解釋和思想的論述層面,沒有在日本社會充分發揮其功能。相對於此,本研究檢討了近世日本儒者對《文公家禮》(以下簡稱《家禮》)的理解與實踐,並闡明了儒家知識人在死者的葬祭禮儀上,根據儒禮奮力實踐的各種事實。要言之,本書是對通說提出重大挑戰、充滿創見的研究。尤其,在以下幾點方面,特別具有高度獨創性,值得高度評價:
一、首先是主題和方法方面。本書將如何接受儒禮實踐書《家禮》的問題視為顯示思想實踐的指標,成功地闡明了近世儒者的思想面向。換言之,本書不僅止於注釋《家禮》的文獻解釋學,而設定了將其視為自我主體化、〈在生命中體現朱子學〉的思想的視角。本書不同於前此根據文本進行思想的重構性研究、思想的社會功能研究、或者是儒學的吸收史研究,而揭示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二、對死者、祖先的葬祭禮是儒教「孝」道德的實踐,具有構築人倫社會基礎的意涵。本主題不但在儒者面對儒學的方式,並且在得以成為通盤掌握生死觀和生命觀、道德論、經世論等思想指標這點上,都是著眼點相當傑出的研究。另外,對於近世日本儒學欠缺生死論、宗教性等通說,本書通過朱子學者圍繞家禮的思想分析,促使其必須大幅修正。
三、本書具體地比較熊澤蕃山、崎門派儒者(山崎闇齋、淺見絅齋、若林強齋)、中村惕齋、水戶學(包含後期水戶學)、懷德堂(中井家、並河寒泉、山片蟠桃)等儒家知識人的論述與實踐,闡明了其思想的面向。在動態揭示了日本近世社會中儒教所具有的多義性和可能性這點上,值得加以評價。
四、本研究具體闡明了佛教葬祭禮制度化的近世社會,儒禮實踐的困難性、以及其中所發生的糾葛的諸相。這項工作不同於前此重構思想論述的思想史,動態地掌握了儒者根據思想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落實踐履的營為,就嶄新開拓「思想的社會史」這點上值得評價。
五、史料方面。本書所依據的家禮相關史料、文獻多半都未曾公開刊行,是以稿本、抄本的型態遍布全國的私人文書,以往鮮少為人參照。本研究是通過踏實的史料調查與解讀、闡明事實,並且與《家禮》的內容比較對照之論證性的成果。就這個意義上,本書可以說是實證性高而可靠的作品,是儒禮研究之劃時代的業績。在實證的例子方面,例如通過史料批判和內容分析,實證了收錄在《蕃山全集》的《葬祭辨論》並非蕃山的著作,並且斷定此書影響了崎門派、特別是淺見絅齋的葬祭論。另外,對於水戶藩《葬祭儀略》7冊抄本之細膩的分析與詮釋也相當精采。還有,對於懷德堂葬祭禮儀進行詳細事實闡明的精緻,也值得大書特書。
六、最後是關於本研究的延伸與可能性。本書處理的對象是日本近世思想。就這個意義上,本書確實是日本思想史研究。但是,本書的視野並不僅僅歸趨於日本思想史研究。《家禮》是東亞儒教圈所共有的、生活上的實踐文本。因此,近世日本儒家知識人面對此書的方式,可以說是與中國、朝鮮的儒家知識人是站在同一立場上的。其中存在著動態掌握東亞思想的觀點。換言之,本書在《家禮》文本的理解和實踐中設定指標的視角,不僅僅只是閉鎖於日本思想的研究,而是廣泛向東亞儒教思想的比較研究開放的研究,就這個意義上足以成為東亞儒教圈的比較社會史研究。而且,本書也自覺地以此為目標。
過去的儒學吸收史研究,將近世儒學離開「普遍的」中國儒學而「日本化」,並在其中發現日本式的特質(日本的特殊性),亦即歸趨於一種「一國思想史」敘事的傾向相當顯著。但是,本書以批判性地克服此種「一國思想史」為目標,今後不僅止於日本,可望朝將中國、台灣、韓國、越南等也納入視野中之大格局的東亞儒教思想史研究、或是比較社會史研究的方向發展。
外,新增兩章附論的本書的日文版,獲得京都大學的出版補助金,將於2012年3月出版(東京:ぺりかん社)。當然,這是本書的高度學術價值受到肯定的結果。身為昔日的指導教授,對於本書在日本和台灣幾乎同時出版一事感到欣喜之外,也感謝有幸能夠為本書撰寫序文。我確信,田世民君的研究將以本書的出版作為跳板,今後將延伸視野至整個東亞、獲得更長足的發展。
辻本雅史
序於京都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
2011年12月(翻譯:田世民)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1 |
7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田世民
優惠價: 88 折, NT$ 238 NT$ 270
本商品已絕版
本書以日本近世(德川時代)儒家知識人接受和實踐朱子《家禮》的各種面向為探討主題。德川幕府以禁絕天主教徒為目的施行了「寺請制度」,佛教喪葬禮儀也隨著制度化,一般庶民的喪葬儀式由各戶各人所屬的菩提寺負責執行。針對此時代背景,本書以熊澤蕃山、崎門派朱子學者、中村惕齋、水戶藩、以及懷德堂等儒家知識人對朱子《家禮》的接受和實踐為主軸,深入探討日本近世儒家知識人如何面對和突破在社會生活中具體實踐儒家禮儀思想的困境,以一貫的主題論述知識人通過生命禮儀實踐儒家思想的諸相。
作者簡介:
田世民,1976年生,南投縣人。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學士,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京都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碩士、博士。曾任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京都大學訪問學者(日本交流協會招聘學者)。現任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以日本思想史、東亞比較思想史為研究領域。著有:《日本文化》(合著)及學術論文多篇。譯有:張寶三•徐興慶編《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合譯)、辻本雅史《日本德川時代的教育思想與媒體》(合譯)、黃俊傑•辻本雅史編《経書解釈の思想史》(合譯)等專書。
名人推薦:
辻本序(中文)
田世民君在完成台灣淡江大學文學碩士(日本研究)的課程後,在2002年考取交流協會的獎學金赴日留學,並於2003年4月考進京都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碩士課程。此後,田君在教育史研究室一貫埋首於日本近世思想史的研究。本人擔任該研究室的教授,實際指導了田君的研究。這是我有機會撰寫這篇序文的緣由。
田君在2005年3月提交的碩士論文(《近世有關《文公家禮》的實踐論述──以崎門派為例》)以高度的評價通過考試,自同年4月起晉升博士後期課程,順利地深化研究工作。之後,於博士後期課程3年級的2008年3月,以題為《近世日本儒禮實踐的研究──以儒家知識人圍繞《文公家禮》的思想實踐為中心》的論文,通過博士學位的審查,完成了京都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以博士後期課程3年級這制度上最短時間通過博士學位論文審查的,在我的研究室他是第一位。
在這段留學期間當中,他在2005年獲得了「京都大學教育學部同窗會國際獎」。這個獎是頒發給京都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在學的最優秀的外國人留學生(每年一名)的榮譽獎項。此外,自2005年起獲聘了3年的「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DC)」。這個研究員是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特別提供給優秀在學博士生予優渥研究和生活支援的制度,在經過嚴格的審查後選拔出來的。外國人留學生獲聘為此項研究員的例子極為罕見,顯示田世民君的格外優秀得到肯定。
田君在2008年取得學位後,返台回到研究出發點的母校──淡江大學,擔任助理教授至今。
本書是田君在提交給京都大學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大幅改寫並自行翻譯為中文、出版的著作。
近世日本的儒家知識人對於儒教禮儀規範書《文公家禮》有各式各樣的接納方式。本書的目的即是為了闡明近世儒家知識人在接受《文公家禮》時所呈現的多樣實態。其中,在釐清知識人在面對有關喪祭禮的思想課題所呈現的多樣思想面向這一點上,揭示了重大的成果。在從事這項研究時,並不限於容易入手的已出版文獻,而著手調查、發掘稿本和抄本等私人文書的第一手史料,並進行解讀的工作。在不斷累積這樣踏實的工作,始能闡明儒家知識人們面對朱子《家禮》的「實踐論述」、以及自我實踐喪祭禮儀的情況。結果,得以超越文本解釋的範疇,掌握了近世日本知識人在自我人生當中,意圖具體實踐地體現、〈活出〉儒學思想之思想家的真實面貌。更進一步,也得以闡明了將死與生的問題視為迫切的思想課題、進行思索之思想的深刻內涵。
總而言之,本書無疑是一項開拓新視野與領域的傑出研究。以下,首先概括介紹本書的各章內容:
緒論進行先行研究的回顧,並明確指出問題的核心與本書的目的。除了指出前此近世儒教禮儀研究視野的侷限性,亦強調近世知識人接受《家禮》的思想史意義,不應僅止於論述的層面,更應從「知識人在生活實踐的層面上如何生活?」這個視角來掌握的必要性。
第一章以近世前期岡山藩儒者熊澤蕃山為對象,根據其為了適應社會現實所提出的「水土論」理論的脈絡,闡明了蕃山對儒教禮儀(尤其是葬祭禮儀)的理解。本章指出,蕃山以聖人之道的普遍性為前提,對於與日本社會現實有所隔閡的儒禮、特別是根據《家禮》而實施葬祭禮秉持消極的態度,並且從當時的「人情時勢」的觀點容許了火葬,不主張根據規範以嚴格實踐儒教葬祭禮,而是從經世安民的立場有彈性地看待禮儀的問題。而且,通過文獻學的批判與內容的檢討,指出過去一直認為《葬祭辨論》是蕃山著作的說法的疑點,並且闡明崎門派的淺見絅齋在批判火葬的脈絡下言及此書的重要性。進而指出,相較於《葬祭辨論》著者的問題,此書不但是近世前期代表性的火葬批判書,並且在強烈影響崎門派有關《家禮》的實踐論述這一點上,都是相當重要的著作。這些都是本書的創見。
第二章、第三章闡明了崎門派儒者對朱子《家禮》的理解、以及淺見絅齋(崎門派=山崎闇齋學派)實踐《家禮》的實際情況。第二章分析崎門儒者力圖在自我實踐的層次理解朱子《家禮》的事實。尤其,著眼於喪祭儀式的摸索嘗試與儒教的生死觀、鬼神觀,指出崎門儒者從喪祭禮中發現維持人倫秩序的目的。本章具有說服力地論證:相異於主張適應現實社會的「水土論」的熊澤蕃山、以及依據《家禮》而大大參照明儒學說的中村惕齋,崎門學者排除明儒學說,力圖無比忠實地接受朱子《家禮》。
第三章著眼於淺見絅齋有關《家禮》的著述、講義和禮俗觀,闡明了絅齋之朱子學式的禮儀實踐。本章揭示絅齋在與世俗的佛葬對抗、糾葛之中,根據朱子《家禮》確立喪祭禮而奮鬥不已的事實,並且指出絅齋即朱子學的生死觀以實踐、力圖在自我生命中主體性地體現朱子學的姿態。
第四章通過對水戶藩二代藩主德川光圀頒予藩士的喪祭禮儀指南書《喪祭儀略》諸本的分析,以及後期水戶學有關喪祭禮之實踐論述的檢討,分析了水戶藩自發性地採納明朝文化的儒禮實踐。本章著眼實際葬儀的型態、以及朱舜水的影響,闡明了《喪祭儀略》兩系統抄本的變遷,並指出後期水戶學的儒教祭祀論是以水戶的儒禮實踐為前提展開的事實。
第五章、第六章闡明以大坂町人為基底的懷德堂知識人,如何在市井生活中致力實踐喪祭禮的樣貌。第五章運用中井家歷代葬祭儀式的紀錄「中井家歷代襄事錄」,著眼中井竹山對其父甃庵《喪祭私說》所做的注記,闡明了懷德堂知識人雖然排佛而努力與世俗習俗取得協調之家禮實踐的實態。第六章針對懷德堂知識人如何實踐儒禮祭祀的問題,根據《喪祭私說》、「中井家歷代襄事錄」以及並河寒泉的日記《居諸錄》等史料來分析,同時指出懷德堂知識人儒禮祭祀活動的「日常性」。本章還分析了懷德堂知識人的「無鬼論」是為了克服世間迷信的「人情」,追求敬慕、祭祀祖先之心情純粹性的〈無鬼而祭祀〉的主張。
本書結論以朱子《家禮》作為一部基於儒學思想、為了維持人倫秩序之最重要的生命禮儀書為前提,綜觀認真看待人生的生命禮儀、「在生命中體現思想」的近世日本知識人諸相。並且,批判過去通說認為近世日本沒有接受儒禮,因此沒有開展生死觀、儒教本身的宗教性也不受理解的說法,同時提出近世日本知識人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致力於喪祭禮這迫切的課題、進行思想的活動等結論作結。
以下,就本研究在學問上所達成的意義解說如下:
過去的通說認為,與中國屬於不同社會結構的近世日本,很難接受以中國社會為前提所構成的儒禮,充其量僅止於儒禮的文獻解釋和思想的論述層面,沒有在日本社會充分發揮其功能。相對於此,本研究檢討了近世日本儒者對《文公家禮》(以下簡稱《家禮》)的理解與實踐,並闡明了儒家知識人在死者的葬祭禮儀上,根據儒禮奮力實踐的各種事實。要言之,本書是對通說提出重大挑戰、充滿創見的研究。尤其,在以下幾點方面,特別具有高度獨創性,值得高度評價:
一、首先是主題和方法方面。本書將如何接受儒禮實踐書《家禮》的問題視為顯示思想實踐的指標,成功地闡明了近世儒者的思想面向。換言之,本書不僅止於注釋《家禮》的文獻解釋學,而設定了將其視為自我主體化、〈在生命中體現朱子學〉的思想的視角。本書不同於前此根據文本進行思想的重構性研究、思想的社會功能研究、或者是儒學的吸收史研究,而揭示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二、對死者、祖先的葬祭禮是儒教「孝」道德的實踐,具有構築人倫社會基礎的意涵。本主題不但在儒者面對儒學的方式,並且在得以成為通盤掌握生死觀和生命觀、道德論、經世論等思想指標這點上,都是著眼點相當傑出的研究。另外,對於近世日本儒學欠缺生死論、宗教性等通說,本書通過朱子學者圍繞家禮的思想分析,促使其必須大幅修正。
三、本書具體地比較熊澤蕃山、崎門派儒者(山崎闇齋、淺見絅齋、若林強齋)、中村惕齋、水戶學(包含後期水戶學)、懷德堂(中井家、並河寒泉、山片蟠桃)等儒家知識人的論述與實踐,闡明了其思想的面向。在動態揭示了日本近世社會中儒教所具有的多義性和可能性這點上,值得加以評價。
四、本研究具體闡明了佛教葬祭禮制度化的近世社會,儒禮實踐的困難性、以及其中所發生的糾葛的諸相。這項工作不同於前此重構思想論述的思想史,動態地掌握了儒者根據思想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落實踐履的營為,就嶄新開拓「思想的社會史」這點上值得評價。
五、史料方面。本書所依據的家禮相關史料、文獻多半都未曾公開刊行,是以稿本、抄本的型態遍布全國的私人文書,以往鮮少為人參照。本研究是通過踏實的史料調查與解讀、闡明事實,並且與《家禮》的內容比較對照之論證性的成果。就這個意義上,本書可以說是實證性高而可靠的作品,是儒禮研究之劃時代的業績。在實證的例子方面,例如通過史料批判和內容分析,實證了收錄在《蕃山全集》的《葬祭辨論》並非蕃山的著作,並且斷定此書影響了崎門派、特別是淺見絅齋的葬祭論。另外,對於水戶藩《葬祭儀略》7冊抄本之細膩的分析與詮釋也相當精采。還有,對於懷德堂葬祭禮儀進行詳細事實闡明的精緻,也值得大書特書。
六、最後是關於本研究的延伸與可能性。本書處理的對象是日本近世思想。就這個意義上,本書確實是日本思想史研究。但是,本書的視野並不僅僅歸趨於日本思想史研究。《家禮》是東亞儒教圈所共有的、生活上的實踐文本。因此,近世日本儒家知識人面對此書的方式,可以說是與中國、朝鮮的儒家知識人是站在同一立場上的。其中存在著動態掌握東亞思想的觀點。換言之,本書在《家禮》文本的理解和實踐中設定指標的視角,不僅僅只是閉鎖於日本思想的研究,而是廣泛向東亞儒教思想的比較研究開放的研究,就這個意義上足以成為東亞儒教圈的比較社會史研究。而且,本書也自覺地以此為目標。
過去的儒學吸收史研究,將近世儒學離開「普遍的」中國儒學而「日本化」,並在其中發現日本式的特質(日本的特殊性),亦即歸趨於一種「一國思想史」敘事的傾向相當顯著。但是,本書以批判性地克服此種「一國思想史」為目標,今後不僅止於日本,可望朝將中國、台灣、韓國、越南等也納入視野中之大格局的東亞儒教思想史研究、或是比較社會史研究的方向發展。
外,新增兩章附論的本書的日文版,獲得京都大學的出版補助金,將於2012年3月出版(東京:ぺりかん社)。當然,這是本書的高度學術價值受到肯定的結果。身為昔日的指導教授,對於本書在日本和台灣幾乎同時出版一事感到欣喜之外,也感謝有幸能夠為本書撰寫序文。我確信,田世民君的研究將以本書的出版作為跳板,今後將延伸視野至整個東亞、獲得更長足的發展。
辻本雅史
序於京都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
2011年12月(翻譯:田世民)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1 |
7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