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第二章 創新管理個案:科技產業篇導讀
創新研究的歷史可回溯至19世紀,創新的觀念由德國經濟Riedel於1839年以及社會學家de T a r d em於1890年所創造出來(摘自Unger, 2005)。1930年代前,經濟學界對於創新僅有少數理論性的說法。直到1930年代以後,才由社會學家以及經濟歷史學家開始撰寫個案以及產業專論。自從Schumpeter(1939)提出「創新」與「發明」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並強調創新在經濟體系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後,「創新」的概念開始獲得學術界的重視。Rogers(1962)進一步指出,雖然有許多學者從不同學門的角度研究創新的議題,但是創新可以被單獨視為是一個單獨且整合的概念。
有關「創新」的定義,許多學者(Daft,1982; Damanpour and Evan, 1984; Damanpour,1991; Zaltman, Duncan and Holbek,1973)大致認同為對組織而言是一個新的理念或行為的採用,因此創新為一種內部所產生或向外購買的設施、系統、政策、計劃、程序、產品或服務,對採用的組織而言是新的(Daft,1982;Damanpour and Evan, 1984; Zaltman, Duncan andHolbek,1973)。基本上,創新可能是新產品、服務、技術、行政實務或研究發現(Hage, 2005)。
創新的領域非常廣,本書專注於組織創新的採行,所謂創新的採行:包括新觀念或行為的產生、發展與執行 (Damannpour, 1991)。在創新研究中,首先受到重視的是創新的類型,在60年代和70年代強調公部門的漸進式創新(Allen and Cohen, 1969; Daft andBecker, 1978; Hage and Aiken, 1967; Kaluzny, etal., 1972; Moch, 1976),在80年代和90年代強調急進式的創新(Collins et al., 1987; Cohn andTuryn, 1980; Ettlie et al., 1984; Gerwin, 1988;Jaikumar, 1986; Teece, 1987; Walton, 1987)。從文獻回顧發現,隨著研究者的興趣及觀點的不同,對組織創新的界定會有所差異,基本上創新的類型可區分為四種觀點:產品觀點(Burgess, 1989; Kelm et al., 1995; Kochharand David, 1996)、過程觀點(Kimberly, 1986;Johannessen and David, 1994; Scott and Bruce,1994)、產品及過程觀點(Tushman and Nadler,1986; Dougherty and Bowman, 1995; Lumpkinand Dess, 1996)以及多元觀點(Damanpour,1991; Rusell, 1995; Robbins, 1996)。
在創新採行的型態方面,最近的研究則大多數採多元觀點,Unger(2005)整理相關研究發現,常被提到的創新種類有:產品、程序和管理創新。「產品創新」是關於產品、服務創新直接相關的活動(Kelm et al., 1995;Kochhar and David, 1996);「技術創新」是關於生產過程的技術與基本生產活動直接相關,所關心的不是產品就是程序(Damanpour andEvan, 1984);「管理創新」包括組織結構和行政程序與基本生產活動間接地相關,而更直接的與管理活動相關(Damanpour and Evan, 1984;Kimberly and Evanisko,1981)。
接著對創新的研究是如何衡量創新的績效,包括:
(1) 主流經濟學派在1970年衡量總生產函數(Rosenberg, 1982),1990年代從內生的成長理論將投資比例用來說明創新。
(2)L e o n t i e f 的投入- 產出分析( D e b r e s s o n and Townsend, 1978; Debresson, 1996;Kleinknecht and Bain, 19936; Pavitt, 1984;Scherer, 1982)。
(3)S c h u m p e t e r i a n ( 1 9 3 9 ) 提出創意、發明、創新、擴散鏈,影響知覺創新過程如何發生, 相關的實證研究有:Cohen(1994), Freeman(1994), Pavitt, Robson a n d T o w n s e n d ( 1 9 8 7 ) 。再者, 根源於Schumpeter的觀點,後續的研究可分為技術變革理論(Dosi, 1988; Freeman, 1994)與技術變革的演化理論(Nelson and Winters,1982; Metcalfe, 1995; Saviotti, 1996),兩者又稱為新熊彼得學派。
(4)S c h m o o k l e r ( 1 9 6 6 ) 的需求理論, 他從美國專利使用的統計發現,發明活動的尖峰落後於投資活動的尖峰,因此,他進一步強調產品和技術的使用者決定技術的變革,而不是科學的和技術的知識,不過純粹的創新需求理論受到質疑(Mowery and Rosenberg, 1979)。
(5)國家的創新系統( L u n d v a l l , 1 9 9 2 ;N e l s o n , 1 9 9 3 ; D o s i a n d N e l s o n , 1 9 9 4 ;Edquist, 1997),認為體制環境扮演調和化、規則化、標準化與常規化,以避免渾沌的不穩定性(Unger, 2005)。
(6) 產業組織經濟的觀點,從結構-行為-績效的分析架構,認為市場結構決定公司利潤的機會。Porter(1980, 1985)引用這樣的觀點到管理的文獻,即所熟知的定位觀點的公司策略。
就創新層次的研究, 可分為三個層次: 國家創新系統、產業創新、組織創新。本書主要聚焦於探討組織創新層次,透過整理相關的研究文獻發現, 影響組織創新的理論有:社會學觀點(sociologicalv i e w ) 、組織經濟觀點(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 s v i e w ) 、能耐觀點( c o m p e t e n c ev i e w ) 與市場導向觀點( m a r k e t - o r i e n t e dview)。茲說明如下:
1.社會學觀點:
社會學對組織創新研究中的主要貢獻是證實組織因素促進更高的創新比率。根據一些學者(Damanpour, 1991; Hage, 1999;Zammuto and O’Conner, 1992)一致的發現,有三個觀念即「複雜的勞動分工」、「有機式的組織結構」和「高風險的策略」產生更高的創新比率。Hage(1999)定義複雜的勞動分工,包括:多樣性的職業專家、多樣性的功能部門、複雜的職位、高水準的職業訓練以及設立研發部門。有機式的組織結構定義,包括:分權的水準、不具正式的規則和高水準的溝通(Aiken and Hage, 1971; Burns andStalker, 1961; Damanpour, 1991; Hage, 1980;Zaltman et al., 1973)。Zammuto and O’Conner(1992)所指高風險的策略意指對變革的價值(Hage and Dewar, 1973; Hage, 1980)。從社會學觀點的複雜的勞動分工,進一步演進到組織學習的領域(Foss, 1999; Nooteboom,1999)。因為,所謂複雜指的是智慧或問題解決的能力或組織學習的能力或吸收能力(Cohen and Levinthal, 1990),因為處理複雜的程度可以克服經理人單迴路解決問題(Argyrisand Schoen, 1978),因此,Nooteboom(1999)建議學習型組織即是創新性的組織。再者,Zammuto and O’Conner (1992)強調在操作層次,更複雜的職位幫助組織學習。一些研究發現組織學習和創新的關係(Ma l e r b a ,1992, 1993; Malerba, and Orsenigo, 1995, 1996;Granstrand et al., 1997; Pavitt, 1984; 1985;Langlois and Robertson, 1995; Saviotti, 1996)。
2.組織經濟觀點:
就組織經濟觀點, 本書以交易成本的觀點(transaction cost perspective)來說明。Williamson(1975)引用Coase(1937)的社會成本的概念到管理領域,此即大家所熟知的交易成本(TCE)。交易成本認為所有的契約並不完整,因為公司可能沒有完整的資訊,也不可能完全預測未來的情況。因此,假設經濟人的行為不僅是有限理性也是一種投機主義。在創新的環境中,有哪些因素產生交易成本,因此促進公司的垂直整合(Wolterand Veloso, 2008)。首先是資產專質性,即創新的發展需要,上下游的交易夥伴需做特定的投資, 這些投資叫基礎的移轉(Williamson, 1985)。其次是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包括:技術或產品的不確定性以及需求的
不確定性即市場或商業的不確定性。實證研究發現,需求以及技術的不確定性導致公司採行垂直整合策略(Hoetker, 2005; Wolter and Veloso,
2008; Walker and Weber, 1987)。
3.能耐觀點:
Wolter and Veloso(2008)整合相關的研究,認為能耐觀點是指資源基礎觀點(RBV,Barney, 1986, Peteraf, 1993; Wernerfelt, 1984)與公司的知識基礎觀點(KBV , C o n n e r a n d Prahalad, 1996; Kogut & Zander, 1992; Nonakaand Takeuchi, 1995)。Wolter and Veloso(2008)所定義的公司的能耐觀點,包括:資源、知識、技術、常規和學習比靜態的能力(staticcapabilities)更寬廣。資源基礎觀點(RBV)的學者將競爭優勢視為一種「獨特性異」能力力,企業因為擁有這種優勢以致於能夠勝過它的競爭者(Penrose,1959; Lippman & Rumelt, 1982; Barney, 1986a,1986b)。Barney(1991)認為,企業之所以具有持久性競爭優勢,是因為擁有異質性且不具完全移動性的資源,由於這類資源所具有的四項特性-有價值、稀少性、不易模仿、不完全替代,企業因而可以享有持久的競爭優勢。成功的企業就是一個擁有某些獨特性資源與能力力的組合,若是有效運用能夠促進組織成長並創造市場地位(Wernerfelt, 1984; Rumelt,1984; Dierickx & Cool, 1989)。知識基礎觀點(KBV)強調,不可否認地知識已成為組織中最重要的資源,更可說是廠商所擁有之壟斷性競租的策略性資源。知識基礎觀點之主要基本論述在於廠商知識的創造與應用(Grant, 1996; Spender,1996a),同時不同廠商會因為不同的知識基礎,以及發展與部署知識的能力之不同,致使廠商間的組織績效產生差異異(Bierly &Chakrabarty, 1996)。此外,組織是由異異質性的知識識所構成,這些知識識主要是儲存在組織的程序、規範與規則中(March, 1991),也可能存在於組織的最佳實務、技術知識、顧客信任、管理資訊系統以及文化中(Gupta & Govindarajan, 2000)。實證研究發現,公司的能耐會促進創新(Gatingnon ,Tushman, Smith and Anderson, 2004; Nonakaand Takeuchi, 1995; Subramaniam and Youndt,2005)。
4.市場導向觀點:
行銷概念的前提下, 市場導向成為行銷理論的基石,就其發展可分為兩種主要的類型。第一派認為市場導向是一套關於行為的活動(Jaworski and Kohli, 1993;H u n t a n d Mo r g a n , 1 9 9 5) ,第二派認為市場導向作為組織文化的一部份(Deshpande´a n d W e b s t e r , 1 9 8 9 ; N a r v e r a n d S l a t e r ,1990)。第一派研究的代表為Jaworski andKohli(1993),探討市場導向的本質作為三個具體的活動,包括:
(1) 顧客目前及未來需求之市場情報的產生。
(2) 市場情報在組織中的散播。
(3) 組織對市場情報的活動及反應。
H u n t a n d M o r g a n ( 1 9 9 5 ) 認為市場導向為資料收集、對消費者或競爭者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並有效率有效能的反應市場。這觀點幫助行銷概念的實行,並提供為企業管理實行的指南。因此, 市場導向從行為觀點作為反應知識生產的行為(Baker and Sinkula, 1999)。另一方面,在第二派,Deshpande´ and Webster(1989)認為市場導為創新文化,為顧客導向的形式,認為是組織文化的一部份,是組織中創造與維持以提個體準則的行為。市場導向的組織,要保持追蹤與回應消費者的需要,比起其他較少市場導向的公司,市場導向能讓公司創造更好的價值(Kohliand Jaworski, 1990; Narver and Slater, 1990)。在許多研究的文獻中,市場導向與組織績效有直接關連性,這些研究證實發現市場導向正向影響組織績效(Narver and Slater, 1990; Ruerket,1992; Jaworski and Kohli, 1993, Deshpande´ et al.,1993;Baker and Sinkula, 1999; Slater and Narver, 2000; Nobleet al., 2002)。
藉由整合這些理論,本書架構出企業創新管理的思考脈絡為:審時度勢(能耐觀點與社會學觀點的內部環境分析、市場導向觀點的外部分析)、因勢利導(組織經濟觀點的有效流程)、趨吉避凶(能耐觀點的知識管理、創新管理)、創造優勢(能耐觀點與市場導向觀點的創造企業價值),這樣的思考脈絡另一方面的目的是與「事業經營與易經」系列相銜接。公司到底會執行何種創新? ( 產品創新、程序創新或管理創新?),Le B a s a n d Cabagnols(1999)回顧有關於創新的文獻發現:
(1) 需求的情形:需求影響產品創新更勝於程序創新、異質性的需求會強化產品創新、高價格彈性需求刺激程序創新。
(2) 合適能力的情形:智慧財產權保護和學習機會有利於產品創新。
(3) 技術知識的來源:外部知識的來源是建立技術能耐的重要投入、內部吸收能耐是使用這些知識的根本、與供應商建立夥伴關係有利於程序創新、與顧客建立網絡關係有利於產品創新。
(4) 市場結構:市場集中激發程序創新、高品質的公司,假如採用量的競爭則進行產品創新,假如採用價格的競爭則進行程序創新;低品質的公司則採用相反的策略。
(5) 公司的特徵:大公司比小公司投資於更多程序創新、多角化更多的公司,則產品和程序創新更多、產品創新比程序創新須要更多樣化的員工。
(6) 公司的策略:依賴公司內部或外部的能耐、公司透過改善產品和程序的技術以引導程序創新。
基於上述對影響創新因素的瞭解,以及更進一步讓讀者更清楚了解本書撰寫的結構,本書參考Hage and Hollingsworth(2000)的理想創新鏈以及Ballard et al.(1989)產業創新鏈,建構企業創新價值鏈,如右圖所示。內容包括:審時度勢(內部環境分析:企業結構、策略架構、競爭資源、核心價值;外部環境分析(市場導向):包括:收集顧客的需求資訊、獲取供應商的資訊、全球運籌管理資訊);因勢利導(創新策略選擇,即技術流程管理,包括核心技術能力、有效流程管理)、趨吉避凶(知識管理、創新管理)、創造優勢(創造企業價值)。
第二章 創新管理個案:科技產業篇導讀
創新研究的歷史可回溯至19世紀,創新的觀念由德國經濟Riedel於1839年以及社會學家de T a r d em於1890年所創造出來(摘自Unger, 2005)。1930年代前,經濟學界對於創新僅有少數理論性的說法。直到1930年代以後,才由社會學家以及經濟歷史學家開始撰寫個案以及產業專論。自從Schumpeter(1939)提出「創新」與「發明」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並強調創新在經濟體系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後,「創新」的概念開始獲得學術界的重視。Rogers(1962)進一步指出,雖然有許多學者從不同學門的角度研究創新的議題,但是...
作者序
本書寫作時,與黃義俊教授討論書名的問題,他專長於事業經營的理論兼及實務,我擅長於經營顧問工作,最近幾年更投注心力在易經普世的工作上。我們的第一個共識是這本書要從易經和事業經營兩者的互補上做一統合,以貢獻給讀者。易經為一本「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的經書,值得研讀,更有需要發揮在事業的經營上。接著來的是「易經與事業經營」,或者是「事業經營與易經」孰先孰後的爭論。
黃博士學者的謙沖,堅持易經在前,我則以現實的理由主張易經在後,最後我們的共識是「事業經營與易經」,事業經營在前。黃教授先由「事業的經營」起意,我的加入是臨時插花。易經分量自然減輕。有機會,我們可以從「易經」的系統,寫一本「易經與事業經營」。這時,易經在前,以易經系統之論述為主。
本書寫作時,與黃義俊教授討論書名的問題,他專長於事業經營的理論兼及實務,我擅長於經營顧問工作,最近幾年更投注心力在易經普世的工作上。我們的第一個共識是這本書要從易經和事業經營兩者的互補上做一統合,以貢獻給讀者。易經為一本「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的經書,值得研讀,更有需要發揮在事業的經營上。接著來的是「易經與事業經營」,或者是「事業經營與易經」孰先孰後的爭論。
黃博士學者的謙沖,堅持易經在前,我則以現實的理由主張易經在後,最後我們的共識是「事業經營與易經」,事業經營在前。黃教授先由「事業的經營」起意...
目錄
〔序言〕
〔第一章〕科技創新與易經
〔第二章〕創新管理個案-科技產業篇導讀
〔第三章〕個案篇
個案1 - 三星電子
個案2 - 台積電
個案3 - 寶成工業
個案4 - 宏達電
個案5 - 奇美電子
個案6 - 華碩
個案7 - 裕隆汽車
個案8 - 廣達
個案9 - 鴻海
個案10 - 蘋果電腦
個案11 - 台灣電子五哥比較
〔序言〕
〔第一章〕科技創新與易經
〔第二章〕創新管理個案-科技產業篇導讀
〔第三章〕個案篇
個案1 - 三星電子
個案2 - 台積電
個案3 - 寶成工業
個案4 - 宏達電
個案5 - 奇美電子
個案6 - 華碩
個案7 - 裕隆汽車
個案8 - 廣達
個案9 - 鴻海
個案10 - 蘋果電腦
個案11 - 台灣電子五哥比較